㈠ 道德的歷史發展
道德」在歷史的進程中,是作為維系人心的規則而存在的。而規則意味著「統一」和「穩定」。回長江後答浪推前浪,沒有什麼樣的事物能夠長盛不衰,沒有什麼事物會永遠處於低潮,變化是恆定的。然而人類作為一種惰性動物或者說是慣性動物,在一定的程度上追求「穩定」。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才能夠擁有高效率和強大的力量,這樣人類能夠在混亂無序、殺機四伏的大自然中生存下來。「道德」在古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起到的「秩序」作用有點類似於社會契約,有利於處於高位的統治者進行統治,所以被每一代的統治者所推崇,和強化。
㈡ 道德評價的歷史發展
問題探索:什麼是道德?
在中國古代的典籍中,「道」一般是指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引申為人們必須遵循的社會行為准則和規范;「德」即得,東漢時劉熙對德的解釋是「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說,「得」就是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得合適,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許慎對「德」的解釋是:「德,外得於人,內得於己也。」這也就是說,「德」就是一個人在處理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時,一方面能夠「以善念存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這就是「內得於己」;另一方面,又能夠「以善德施之他人,使眾人各得其益」,也就是「外得於人」。這說明,一方面「德」是一種行為活動,一種力量;另一方面,「德」是一種得益行為,使利益有所得為德,使利益有所損為非德或缺德。德,為力,為得,為內而行於外。
把「道德」兩字連在一起用,始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於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可見,道德從它的原始規定和後來的使用來說,就包含著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活動等廣泛內容。它既是一種善惡評價,又是一種行為標准。
在現代社會中,道德這個概念的科學涵義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社會的要求表現為道德的外部形式——行為規范;二是個體的內在約束力——表現為內在個人品質(人格)規范;三是表現為人類自我完善的一種手段——即肯定自己、發展自己、完善自己的特殊方式。
我們可以給道德以定義:道德是人類社會所特有的一種意識形態,是由一定的社會經濟關系所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個人內心信念和價值觀念來維持的,以善惡評價為標準的,評價人們的行為,調節人與自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道德也是人們發展自己的一種特殊力量和方式。
道德屬於上層建築的范疇,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維系,是對人們的行為進行善惡評價的心理意識、原則規范和行為活動的總和。
一、道德的起源與本質
(一)道德的起源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作為社會現象,屬於社會上層建築和社會意識形態,必須而且只能從人類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本身去探討道德的起源。
首先,道德萌發於人類早期的勞動和簡單交往。
其次,道德形成於社會分工的出現和發展。
道德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要形成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就一定會產生道德,社會關系是道德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與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人類最初的道德以風俗習慣等形式表現出來,隨著發展又從風俗習慣中分化出來。
(二)道德的本質
1、道德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歸根到底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是社會經濟關系的產物。①社會經濟關系的性質決定著各種道德體系的性質。②社會經濟關系所表現出來的利益決定著各種道德的基本原則和主要規范。③在階級社會中,社會經濟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④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必然引起道德的變化。道德對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是以能動的方式來把握世界和引導、規范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
2、道德對經濟關系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2)道德的本質和特徵
二、道德的功能與作用
(一)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特殊形式對於社會發展所具有的功效與能力。它集中表現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及實現自我完善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主要功能有:
①道德的認識功能,即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往往藉助於道德觀念、道德准則、道德理想等形式,幫助人們認識道德生活的規律和原則通過,增強義務感與責任感,正確選擇道德行為,塑造道德價格。
②道德的調節功能
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是道德調節所賴以發揮作用的力量。
社會輿論----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生活范圍內或在相當數量的人群之中,人們對某種事件、現象、行為等進行有意識的傳播,或自發產生的情緒、態度和看法。社會輿論是道德評價的最重要手段,它主要是通過社會輿論、教育榜樣的示範,以及人們關於道德的內在信念來實現的。人們通過社會輿論,使自己明辨是非,提高抑惡揚善的能力,從而堅持或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向。
傳統習慣----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產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和積累起來的一種穩定的民族情緒和社會心理,成為人們世代相沿習以為常的習俗和慣例。表現為:行為習慣或思維模式,即人們以一種特有的傳統心理和觀念去看待道德行為中的人和事,判斷其行為的善惡,從而達到評價和調節行為的目的。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被評價為善的,是符合一定的道德規范的,就會受到鼓勵,讓更多的人效仿。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被評價為惡的,非正義的,不道德的,就會受到譴責,使這種行為得到糾正和制止。
內心信念----是指人們對某種道德理想、道德觀念和道德准則的正確性、正義性和崇高性的篤信,以及由此產生的履行道德義務的強烈責任感。內心信念是通過日常所說的良心來發揮作用的,其表現為:一是對自己的正確行為加以肯定,從而得到自我滿足的安慰;二是對自己的錯誤行為加以否定,從而在良心上感到不安和羞愧。
道德的調節功能,即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實際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道德評價是道德調節的主要形式,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內心信念是道德調節所賴以發揮作用的力量,使人們的行為逐步從「實然」向「應然」轉化。
在認識功能與調節功能的基礎上,還有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它們與其他社會手段密切配合,共同發揮了調節作用。
(二)道德的社會作用
1、影響或促進經濟基礎的形成、鞏固與發展。任何一個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道德,都是維護這個社會上的經濟制度的。封建社會倡導「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藉以鞏固封建制度。資產階級興起後,則抨擊了封建道德壓抑人性,不合理性,而大力倡導個性解放和個人主義,促進了資本主義制度建立。在社會主義社會,提倡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的道德規范,也是著眼於鞏固公有制經濟基礎的。
2、道德是影響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重要精神力量。
3、維護社會生活秩序和穩定。社會生活中,矛盾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正確化解這些矛盾,社會才能協調發展。每個人都是處在矛盾之中,面臨很多矛盾關系。如同學之間,6人同處一室,各人興趣愛好、生活習慣各不相同,矛盾在所難免。如果大家都能相互體諒,互相尊重,以誠相待,矛盾沖突就會減少;如果一個人自私自利,斤斤計較,凡事只顧自己,不管別人,關系就很難處理,就會矛盾叢生。推而廣之,班級、學校、社會都是一樣的道理。道德在維系社會秩序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4、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進人的自我完善、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動力。道德具有重要的認識功能。不管是現實生活中那些道德高尚的人的言行,還是文藝創作中的那些典型,我們看後都會受到極大的感染,它教育我們正確認識各種關系,正確地選擇各種行為,成長為有德之人。學校教育的功能是很寬泛的,簡單地說,一部分是工具性的,如傳授知識、培養技能;一部分是目的性的,即塑造人,使人具有高尚的人格,良好的思想品德。知識技能很重要,這是無可爭議的。但是,知識技能被什麼樣的掌握,為什麼目的服務的問題更重要。德在人們的全面發展中居於主導地位,它是人才成長的動力和導向。
三、道德的歷史發展
人類社會經歷了五種基本的社會形態,與此相適應,出現了道德發展的五種歷史類型,即原始社會的道德、奴隸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的道德、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
道德發展的規律是: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①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促進社會和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②調控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和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③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人類道德發展中的各種類型,都是一定時代特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是由那個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狀況所決定的,有其歷史的、階級的局限性。作為是那個時代人們對自己的生存境遇、人際關系和人生意義的反思的產物,包含著某些合理的認識和反映社會發展一般要求的積極成分。這些合理的的認識和積極的成分應該得到重視,使之成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事新的有歷史創造的寶貴的思想資源,這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對待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基本的態度和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的發展而與時俱進。它的合理性與先進性在於,不僅是適應新的階段——無產階級革命要求的產物,也是對人類道德文明發展的優秀成果批判繼承的結果。一方面,與歷史上人類道德文明的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聯系,另一方面,又是對歷史上已經過時了的道德類型的超越和提升。
㈢ 道德歷史演變是什麼
道德的歷史演變及發展規律是什麼?答:
道德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的道德
原始的群體主義是氏族社會人們全部道德生活的基礎.血緣氏族意識是這時的道德關系的基礎.這種道德意識反映在道德關繫上,就是氏族全體成員的共同勞動,互助合作和自由平等,並造成了一系列優良的道德品質,如正直,無私,誠實,剛毅,勇敢,頑強等等,其中特別是勇敢,頑強更為突出.但原始氏族社會的道德有其局限性,表現在:第一,直觀性.第二,狹隘性.第三,外在性.原始道德狀況及其局限性,原始社會生活狀況。
2、奴隸社會道德
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春秋犧尊殷墟,我國奴隸社會的典型標志.奴隸社會的道德狀況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是奴隸社會中社會聯系的最基本的形式.因此,保障這種人身隸屬關系,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絕對屈從,就成為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在奴隸主階級的道德規范中,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男尊女卑,對奴隸主國家絕對忠誠等等,占著主要的地位,它們具體地體現了奴隸主階級的道德原則.在奴隸社會,盡管由於奴隸主壟斷了精神生產的一切條件,歷史文獻中很少看到關於奴隸道德的記載,但是,義大利的俗語:"有多少奴隸,就有多少敵人."卻深刻地表明反對奴隸主的暴虐,野蠻統治,爭取做人的地位,是奴隸階級的道德原則.
3、封建社會道德
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明清皇家陵,是我國明,清兩朝皇帝悉心規范營建的文物建築,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和千百年封建社會的宇宙觀,生死觀,道德觀和習俗.封建社會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人分五等,衣分五色,自天子而至庶人形成了一個嚴密的以宗法等級關系為紐帶的"金字塔".等級特權,等級依附是封建制度賴以存在的主要社會關系.一切封建道德觀念都是從這里引申出來的.忠君,孝親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則的集中體現和最主要的規范.
農民階級也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農民的道德不僅通過對封建社會所通行的道德規范作出自己的解釋而表現出來,而且也有著自己獨特的道德觀念.封建社會道德狀況
4、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
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終於,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它被公開宣布為是指引人們活動和一切聯系的最高目的和最後動力.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人與人的關繫上,就是赤裸裸的"現金交易"關系.金錢萬能是資產階級奉行的道德規范.資產階級利己主義原則表現在人的行為上,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霍布斯語).道德的發展規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迂迴曲折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道德的發展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相統一的過程
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道德發展的動力
道德的發展受到各種社會因素的制約
㈣ 道德的歷史演變
道德起源於實踐,道德屬於倫理學范疇,其題材是人的活動或實踐,其目的是人的幸福。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
奴隸社會的道德,奴隸制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形態.奴隸社會的道德也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一個階級道德的類型。
封建社會的道德,在奴隸制崩潰的廢墟上建立了封建制度,產生了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第二種階級道德類型――封建社會的道德。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封建社會末期,資產階級及其對立面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資本主義制度取代了封建制度。這個過程也是資產階級階級道德戰勝封建地主階級道德的過程。
資產階級從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觀點出發,直接訴諸利己主義的原則。資產階級利己主義的道德原則表現在道德意識上,就是獵取財富,追求權力的無窮無盡的慾望。
(4)道德及前歷史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
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具體來說,不可以強求古人遵循今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小孩遵循成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女人遵循男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窮人遵循富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展中國家遵循發達國家的道德。
這種說法反過來也是正確的,不可以強求今人遵循古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成人遵循小孩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男人遵循女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富人遵循窮人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發達國家遵循發展中國家的道德。
㈤ 人類道德發展經歷了那些階段
階段一:懲罰與服從階段
本階段兒童採納的是自我中心的觀點,不考慮他人利益或認識行為者與他人利益之間的區別,更不能把這兩者聯系起來。依據物質後果來裁判其行動。把自己觀點和權威者觀點相混同。
階段二:個人的工具主義目的與交易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一種具體的個人主義觀點。他能把自己、權威者和其他人的利益和觀點相區別。認識到規則是可變的,每個人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行事。所以對是相對的,個人只有通過等量的公平交換來滿足各自需要,整合各種沖突。
階段三:相互性的人際期望、人際關系、人際協調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的是與他人發生關系中的個人觀。他意識到人所共同享有的情感、協議和期望高於一般的利益、按"金箴"即從動機和感情來評定行為,希望維持和諧的關系,但沒有普遍性的"制度"。
階段四:社會制度與良心維系階段
本階段的人的人際關系已與社會觀點相分化。它採納制度觀,根據自身在制度中的地位來確定角色、規則和人際關系,強調尊重權威,維護普遍的社會秩序,否則就內疚。
階段五:至上的權利、社會契約或權利階段
本階段的人採納了一種超前的社會觀,認為如法律不適社會,可以通過協商來改造,往往從人類價值上判斷是非,但又力圖通過契約來整合各種觀點,因此處於遵守法律同維護自由和生命價值的矛盾沖突之中。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階段
本階段的人建立了一種用於社會治理的道德觀。這是任何懂得德性本質、懂得尊重人是作為目的而不是手段這一基本道德前提的理性者所採納的觀點。
㈥ 簡述下職業道德的發展歷史
職業道德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並出現相對固定的職業集團時產生的。人們的職業生活實踐是職業道德產生的基礎。
在原始社會末期,由於生產和交換的發展,出現了農業、手工業、畜牧業等職業分工,職業道德開始萌芽。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又出現了商業、政治、軍事、教育、醫療等職業。在一定社會的經濟關系基礎上,這些特定的職業不但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知識和技能,而且要求人們具備特定的道德觀念、情感和品質。各種職業集團,為了維護職業利益和信譽,適應社會的需要,從而在職業實踐中,根據一般社會道德的基本要求,逐漸形成了職業道德規范。在古代文獻中,早有關於職業道德規范的記載。例如,公元前 6世紀的中國古代兵書《孫子兵法·計》中,就有「將者,智、信、仁、勇、嚴也」的記載。智、信、仁、勇、嚴這五德被中國古代兵家稱為將之德。明代兵部尚書於清端提出的封建官吏道德修養的六條標准,被稱為「親民官自省六戒」,其內容有「勤撫恤、慎刑法、絕賄賂、杜私派、嚴徵收、崇節儉」。中國古代的醫生,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優良的醫德傳統。「疾小不可雲大,事易不可雲難,貧富用心皆一,貴賤使葯無別」,是醫界長期流傳的醫德格言。
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西方最早的醫界職業道德文獻。 一定社會的職業道德是受該社會的分工狀況和經濟制度所決定和制約的。
在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建等級制不僅限制了職業之間的交往,而且阻礙了職業道德的發展。只是在某些工業、商業的行會條規以及從事醫療、教育、政治、軍事等業的著名人物的言行和著作中包含有職業道德的內容。在這一社會的行業中,也出現過具有高超技藝和高尚品德的人物,他們的職業道德行為和品質受到廣大群眾的稱頌,並世代相襲,逐漸形成優良的職業道德傳統。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的擴大,職業和行業也日益增多、復雜。各種職業集團,為了增強競爭能力,增殖利潤,紛紛提倡職業道德,以提高職業信譽。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還成立了職業協會,制定協會章程,規定職業宗旨和職業道德規范。從而促進了職業道德的普及和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不但先前已有的將德、官德、醫德、師德等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而且出現了許多以往社會中所沒有的道德,如企業道德、商業道德、律師道德、科學道德、編輯道德、作家道德、畫家道德、體育道德,等等。但是,由於資產階級的利己主義和金錢至上的觀念,使職業道德的作用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受到很大的局限。也由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決定了某些職業道德的虛偽性,需要時提倡它,不需要時就踐踏它,並往往做表面文章,自我吹噓。
㈦ 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和淵源是什麼
中國道德從上古發展而來,堯、舜、禹、周公是道德的楷模。孔子《六經》,漢朝為《五經》,孔子學說,被稱為儒家學說,儒家《五經》發展為《十三經》成為中國道德的主要思想來源。儒家學說是中國社會道德觀的依據。
㈧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什麼樣的歷史過程
人類道德的發展,是一個曲折上升的歷史過程,人類道德發展的歷史過程與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進程大體一致。雖然在一定時期可能有某種停滯或倒退現象,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是向上的、前進的,是沿著曲折的道德向前發展的。
人類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道德在社會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對於促進社會和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道德調控的范圍不斷擴大,調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斷豐富、更加科學合理;道德的發展和進步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道德,是人類道德發展合乎規律的必然產物,是人類道德發展史上的一種嶄新類型的道德,是對人類道德傳統的批判繼承,並必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實踐的發展而與時俱進。
(8)道德及前歷史發展歷程擴展閱讀:
道德的認識論內容在不斷加深。道德也是一種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深入發展,道德在識別社會關系、提供關於人的生活價值和人生目的的客觀知識方面,越來越成為有效的、敏感的工具。
「有尊嚴的生活」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什麼是榮譽,什麼是恥辱,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榮辱觀,已經引起了人們普遍地反思。長期以來,那些與道德相關的社會偏見、無知盲從在不斷地被打破。這一切都是道德的認識論內容不斷加深的結果。
道德調節的手段在不斷完善。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是以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俗作為調節機制的。改革開放以來,揚善抑惡的道德調節手段在不斷增加和豐富。傳媒的參與,互聯網、微博的發展把社會輿論的監督力量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
歷史證明,當一個社會在全民層面上感受到諸如「信仰危機」、「價值失落」的困惑時,這不僅表明這個社會在實際生活中受到的嚴重挑戰,而且也表明它在精神上的憂患與覺醒。
當代中國人越來越不滿足於單純地履行某種道德義務,而是在自覺地提出和探索更崇高的道德目的,越來越成為追求高尚的道德價值、創造良好的道德關系的主體,這正是道德調節方法在逐步完善的表徵。
個人道德意識的結構和功能在不斷豐富。個人的道德意識是人們的道德關系賴以健全的思想基礎,也是指導人們實現道德行為選擇,進行道德活動的內在動因。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左」的路線的否定,人們在逐步擺脫「行政本位」的束縛、僵化教條的桎梏甚至對「金錢至上」的依從。當代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認識到自己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現實的社會主體。
個人完善的道德動力、道德需要在提升和拓展。這一切都是人類精神財富的積聚在個人道德世界中的體現,它成為道德進步的一個重要方面。
應該指出,當代中國的道德狀況正在矛盾中發展,在困境中前進。作為主流的社會主義道德,對社會的解放和人的精神完善化產生良好影響的可能性在不斷增長。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學認識「道德困境」和道德進步規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