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國外地鐵與輕軌的發展歷史

國外地鐵與輕軌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5:01:53

❶ 世界軌道交通歷史 or 小常識

世界輕軌交通發展簡史
輕軌交通使一種中等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系統,它的客運量在地鐵於公共汽車之間。輕軌可分為兩類:車型和軌道結構類似地鐵,運量較地鐵略小的輕軌交通成為准地鐵;另一類為運量比公共汽車略大,在地面行駛,路權可以共用的新型有軌電車。它是在傳統的有軌電車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型快速軌道交通系統,由於其造價低、無污染、乘坐舒適、建設周期較短而被許多國家的大、中城市所接受,近年來不斷得到發展和推廣。

有軌電車已有100多年歷史。在1881年德國柏林工業博覽會期間,展示了一列3輛電車編組的小功率有軌電車,只能乘坐6人,在400m長的軌道上往返運行。這是世界上第一輛有軌電車,它給世人提供了富有創意的啟示。

世界上第一個投入商業運行的有軌電車系統是1888年美國弗吉尼亞州的里磁門德市。

此後有軌電車系統發展很快,在本世紀20年代,美國的有軌電車線總長達25000km。到30年代,歐洲、日本、印度和我國的有軌電車有了很大發展。1908年我國第一條有軌電車在上海建成通車,到1909年大量也建成了有軌電車,在隨後的年代裡,我國的北京、天津、沈陽、哈爾濱、長春、鞍山等城市都相繼修建了有軌電車,在當時我國城市的公共交通中發揮了骨幹作用。但舊式有軌電車行駛在城市道路中間,與其他車輛混合運行,又受路口紅綠燈的控制,運行速度很慢,正點率低而且雜訊大,加減速性能較差,但仍不失為居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

隨著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西方國家的私人小汽車數量急劇增長,大量的汽車湧上街頭,城市道路面積明顯地不夠用,於是導致世界上各大城市都紛紛拆除有軌電車線路。這陣風也波及到了我國,到50年代末,我國有關的大城市已把有軌電車拆除得所剩無幾,僅剩下長春、大連和鞍山3座城市的有軌電車沒有拆光,並一直保留至今,繼續承擔著正常的公共客運任務。

但汽車數量的過度增長使城市交通又出現了新的問題:交通堵塞,行車速度下降,空氣污染和雜訊嚴重,在鬧市區甚至連停車也很難找到適當地方。到60年代初,西方一些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除考慮修建地下鐵道外,又重新把注意力轉移到地面軌道交通方式上來。

利用現代高科技改造和發展有軌電車系統,在歐美已取得了顯著成效。據不完全統計,現在世界上已有270多座城市建有新型有軌電車系統,說明新型有軌電車在一些國家的城市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

1978年3月,國際公共交通聯合會(UITP)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召開會議,會上確定了新型有軌電車交通的統一名稱,英文為Light Rail Transit,簡稱「輕軌」,英文縮寫LRT。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在我國,根據我國《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工程項目建設標准(試行本)》,用輕軌來命名中運量的地鐵(包括地面和高架鐵路),而歐洲所說的「輕軌」,一般是特製現代有軌電車交通。為了與歐洲的定義兼容,所以我們提出輕軌分為兩類-准地鐵與新型有軌電車。准地鐵與地鐵的不同之處在於運量和軸重較小,曲線半徑較小以及「最大坡度」較大;此外並無多大區別,因此這里不再贅述。

新型有軌電車在世界各城市公共交通領域中都佔有重要地位,盡管西方城市的私人小汽車擁有量還在不斷增加,但發展新型有軌電車仍然是一項重點。

如法國的第一條現代化有軌電車線路,於1984年在南特市建成通車,線路長度10.16km,共設22座車站,車輛採用兩端設司機室的六軸單鉸接式電動客車,每輛車滿載定員276人,單向高峰小時的客運能力為9000-18000人次。

70年代以來,現代有軌電車在世界各地發展很快,歐、美等經濟發達國家已有60多座城市修建了有軌電車線路,亞洲除日本外,菲律賓馬尼拉市和我國香港屯門至元朗的新型有軌電車也很有代表性。

由於高科技的飛速發展,中等運量的軌道交通系統已不完全局限在傳統的鋼輪鋼軌系統方面,而是形成了一個形式多樣的全新概念,如直線電機車系統;橡膠輪體系的新交通系統(AGT);跨座式獨軌交通系統以及懸掛式獨軌系統等。

世界軌道交通博客http://www.metros.cn/

❷ 地鐵的發展史

歐美地鐵發展歷史

作者:佚名 閱讀:327 時間:2006-3-12 文章錄入:競翔 責任編輯:競翔

倫敦地鐵

倫敦地鐵歷史悠久,是世界第一個地鐵系統。除部分路線外,列車行走的管道狹窄,車廂也是比標準的鐵路車廂為窄和矮。很多車站月台和通道都是拱形的,像是一根根管子,被稱為Tube。
一些較舊的地鐵站,設備簡陋,燈光昏暗,部分牆壁和天花剝落。倫敦地鐵車廂除狹窄外,也是沒有空氣調節的。車廂主要通風來自車卡之間通道車門的車窗,或車卡旁邊窗戶的小窗。倫敦地鐵行車不穩,噪音亦很大。車卡之間的通道是外露的,但有車門保護,車門上貼有告示,行車期間是不可以使用的。若想像香港地鐵車卡之間站著大量乘客,在倫敦可不行了。倫敦地鐵(或其他鐵路)另外有一樣很特別的地方,是它的車門是有開關按鈕,如果你不去按鈕開門,車門也許不會開啟。當然,倫敦地鐵也有它的好處。倫敦地鐵網路四通八達,車站指示和車廂廣播亦算充足,使用地鐵前往目的地,一般不用害怕迷路。

巴黎地鐵

巴黎的交通之便堪稱世界之最。巴黎的地鐵歷史悠久,風貌別致,像一座深邃的地下博物館,自1900年開辟第一條線以來,目前已擁有14條地鐵線、5條穿越巴黎大區的郊區快線(RER A、B、C、D、E線),站台總數近300,像一張密集的網路罩住巴黎及外圍城市。地鐵是巴黎最方便的交通工具,乘坐地鐵可以到達巴黎的任何一處,簡單而方便。

紐約地鐵

紐約地鐵沒有法國巴黎和英國倫敦的地鐵歷史早,但卻是當代最大的都市地下鐵路:全長722英里,每天載客450萬。紐約地鐵是從1900年開始建設,每一個路線55英尺寬,15英尺深。當時,兩家私立的公司Interborough Rapid Transit Company (IRT)和Brooklyn-Manhattan Transit Company (BMT)為主。1953年,地鐵的票價是15分。1966年,地鐵大罷工。1968年開始,紐約州開始接管地鐵,1982年,大都會捷運局(Metropolitan Transportation Author?鄄ity)控制地鐵系統。

北京地鐵歷史紀錄
1969年10月1日,我國第一條地下鐵道——北京地鐵建成通車。

很多到過首都北京的人都知道,就在北京城地下幾十米的深處,還建設有一條道路,那就是北京地鐵。一條四通八達的隧道中,風馳電掣般行駛著電動電車,這是新中國自行設計、自行施工、自行管理的第一條城市地下鐵路。

修建北京地鐵的決心其實最初萌生於五十年代。1965年,一份修建報告曾呈送在毛主席的書案前。

原鐵道兵十二師政委 陳辛火

毛主席在報告上重要的批示是精心設計、精心施工。在建設過程中,一定會有不少錯誤失敗,隨時注意改正。

地鐵的運輸能力非常大,一條地鐵,拿北京地鐵來講,現在就高峰時間,單方向的運營能力,每小時可以達到兩萬四千到兩萬五千人。這一條地鐵可以頂地面上十幾條公共交通線路的運輸能力。

繼北京地鐵建成後,中國已在津滬穗等大城市建設了地鐵。

地鐵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定義如以下五個條件:

必須是大眾運輸系統
必須位於城市之內
必須以電力驅動
大部份需獨立於其他交通體系 (如馬路和其他鐵路) 以外
班次必須頻密
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城市中心的路段都會鋪在地下挖掘的隧道里。這些系統亦可稱為地下鐵路,簡稱地下鐵或地鐵。在台灣則稱作「捷運」(Mass Rapid Transit system, MRT)。在中國大陸城市,修建於地上或高架橋上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通常被稱為「輕軌」。然而,在專業領域,「輕軌」與「地鐵」的區分方式在於運量的不同,「輕軌」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小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而「地鐵」指每小時單向運輸量大於20000人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

有軌電車由於與其他交通工具共同使用道路路面,因此通常不被算在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范圍之內。但是隨著現代公共交通技術的發展,也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採用有軌電車和輕軌混合的方式,在場地寬松的地方單獨架軌,在場地緊張的地方則公用道路路面,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設站,兩者的分界也越來越含糊。

用途
絕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是用來運載市內通勤的乘客,而在很多場合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會被當成城市交通的骨幹。

美國的芝加哥曾有用來運載貨物的地下鐵路;英國倫敦亦有專門運載郵件的地下鐵路。但兩條鐵路已先後在1959年及2003年停用。

在戰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地下鐵路亦會被用作工廠或防空洞。不少國家(如韓國)的地鐵系統,在設計時都有把戰爭可能計算在設計內,所以無論是鐵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時兼顧日常交通及國防的需要。

另外,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亦被用作展示國家在經濟、社會以及技術上高人一等的指標。例如前蘇聯的地下鐵路系統便以車站裝飾華麗出名,而朝鮮首都平壤的地下鐵路系統亦有堂皇的裝飾。

地下鐵路建造
在地底下挖隧道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需要極大量的金錢和時間,至少也要好幾年才能完成。

明挖回填
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是明挖隨填(明挖回填)。這種方法一般是在街道上挖掘大坑,再在下面建造隧道結構,隧道有足夠的承托力後才把路面重新鋪上。

除了道路被掘開,其他地下結構如電線、電話線、水管等都需要重新配置。

建這種隧道的物料一般是混凝土或鋼,但較舊的系統也有使用磚塊和鐵的。

鑽挖法
另一種方法是先在地面某處挖一個豎井,再在井底挖掘隧道。最常見的方法為使用鑽挖機(潛盾機,盾構機),一面挖掘一面把預先准備好的組件安裝在隧道壁上。對於建築物高度密集的地方(如香港的香港島),鑽挖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建造方法。

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對街道或其他地下設施的影響非常小,甚至可在水底建造 (倫敦、首爾和香港的城市軌道系統都有很多越過河流或海港的隧道);隧道的設計也有較多的創作空間,例如車站會比站與站之間的隧道高一些,有助列車離站時加速以及進站時減速。

但這種挖法也不是沒有缺點的,其中之一是經常需要留意地下水的影響;另外在一些較硬的岩層開挖,可能需要炸葯。地下空氣供應問題甚至隧道坍塌亦有可能造成工人傷亡。此外,對於建築高度密集的地方,挖掘時除了要留意避免對工地四周的建築結構造成影響以外,有時亦要統籌所在的公用事業,把地底的輸水、輸電管線遷移,以便騰出地方來興建列車通道。

歷史

巴黎地鐵的橡膠車輪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 Metropolitan Railway。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下鐵,在倫敦塔附近越過泰晤士河。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數月後便關閉。

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下鐵路則在1890年開通,亦是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動地下鐵。早期在倫敦市內開通的地下鐵亦於1905年全數電氣化。

法國巴黎的巴黎地鐵在1900年開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是從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譯過去的,後來縮短成métro,所以現在很多城市軌道系統都稱metro。俄羅斯的地鐵也順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爾字母,稱為Метро。

亞洲最早的地下鐵路在日本東京,於1927年開通。此外,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第一條地鐵修建於1910年(隧道開挖於1875年,1910年以前使用馬車),但因該城市坐落在歐洲,因此沒有被算作亞洲第一條地鐵。
非洲最早的地下鐵路在埃及開羅,1987年開通。
中國大陸第一條地下鐵路是1969年開通的北京地鐵。
香港的地鐵在1979年開始投入服務。
新加坡第一條地鐵在1987年開通。
台灣的第一條捷運是於1996年開通的台北捷運木柵線。
朝鮮半島的第一條地鐵在平壤於1968年動工,1973年9月6日第一條地鐵線路千里馬線(Chollima Line)通車。

世界最深的地下鐵路
有些城市的土質不穩,或者為了戰略需要,隧道要挖得特別深。俄羅斯聖彼得堡的地下鐵路一般都超過100米深。

然而,世界最深的地下鐵路車站並沒有定論:

聖彼得堡本身的其中三個地下鐵路車站都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深的。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和烏克蘭首都基輔都各有一極深的站。兩站都是建在山下的。
朝鮮首都平壤亦有一地下鐵路站能角逐此位,它的最深處達地下200米,平均深度亦達100米。

供電

一般而言,城市軌道系統的供電可以第三軌、第四軌或架空電纜等方式。

第三軌:在原有兩軌路線側邊新增軌道帶電,車輛則利用集電靴獲得電力;電流經車輪和運行軌道回到發電廠。
第四軌:原理同上,除了原有車輪支撐導引用軌道外,另外增設兩條軌道各供應直流電正負兩極,或者供應三相交流電,但不如第三軌式經濟,故不常見。
架空電纜:電力由架空的電纜提供,車輛則利用集電弓獲得電力,有時亦會以車輪經過軌道將電流帶回發電廠。

車輛
最初的城市軌道系統車廂是木製的,後來改為鋼制以減少一旦發生火災造成的危險。自1953年開通的多倫多的地下鐵路,車廂開始再改良為鋁制,有效減少維修成本和重量。

很多地下鐵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主要干在線的為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鐵路的列車體積一般比較小。有時隧道甚至能影響列車的形狀設計,例如倫敦地鐵的部份列車便是。

大部份的城市軌道系統都是使用動車組,而不使用機車牽引客車廂。若果使用機車,經常會用推拉運作。

另外,部份較為先進的系統已開始引入列車自動操作系統。倫敦、巴黎、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車長都毋需控制列車。更先進的系統甚至做到了無人操控,就例如香港地鐵的迪士尼線。

軌道和車輪
一般的城市軌道系統使用鐵軌和金屬車輪。但近年來亦有系統使用混凝土路軌或橡膠車輪(和摩托車相近),或兩者兼用。

地鐵的特點
1.快速 列車運行最高時速達80公里,平均行車時速為36公里,每站停車30秒,一號線由莘庄站至上海火車站站的行車時間為39分鍾。

2.准確 城市地面交通工具受路面交通情況或天氣的影響,但地鐵卻不受干擾。在交通繁忙的高峰時間,地鐵列車每5分鍾開出一班,列車運營由早晨4:55起至晚上23:26止。

3.安全 列車採用安全自動控制系統來操作,嚴格保證列車行車間隔。地鐵供電採用雙電源,停電可能性甚微。地鐵同樣重視防火措施,設有足夠的滅火設施設備,各車站均安裝有閉路監控系統,以便隨時了解車站的情況。此外,各車站均由上海市公安局城市軌道分局的警員負責治安。

4.舒適 列車與車站均有空氣調節裝置,使溫度與濕度保持在最舒適的范圍內。列車按6輛編組,每輛車定員310人,其中座位62個,全列車可運載乘客1860人。

5.便利 車站美觀明亮環境潔凈,設施設備現代化。由於採用自動售檢票系統,適應大量乘客使用地鐵。站廳與站台層設有督導員與站務員,以協助乘客解決問題。地鐵各處均設有明確的導向標志,使乘客搭乘地鐵非常方便、簡易。

❸ 輕軌的發展歷史哪個國家最早

輕軌的定義規范最早來自於美國UMTA。
輕軌的「輕」源自於UMTA對這種交通方式的描述,內節選一句話,Light in this context is used in the sense of "intended for light loads and fast movement" rather than referring to physical weight,實際上容「輕」指的是輕載重,而不是輕軸重和軌重,事實上跟軸重、軌重根本沒任何關系,很多人誤解的是輕軌指軌道的重量輕,實際上輕軌的軌重很多時候是超過國鐵的,根本不輕。

❹ 地鐵的歷史

1860年,在倫敦帕丁頓的法靈頓街和畢曉普路之間建造的第一條長6公里的地鐵開工,採用開挖回填的方法建造。

1863年1月10日全線通車,這就是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倫敦大都會鐵路,運行第一年就載運了950萬名旅客。由於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此地下鐵路須用蒸汽機車牽引,又因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設計師腦洞大開,隧道每隔一段距離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1866年倫敦市利用格雷特黑德研製的隧道盾鑽挖鑿「管式」路線。隧道開得很深,以避免與建築物基礎或市政管道沖突和影響街道交通。原計畫用纜索操作,後改用電力牽引。

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鐵,在倫敦塔附近越過泰晤士河,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營運數個月後便因新通車的倫敦塔橋取代了大部分的旅客運量而廢線。

1890年,第一條4.8公里的電氣地鐵開始運轉。1900年倫敦開始建造更多的管式地鐵,並對開挖回填式線路進行電氣化改造。在第一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地鐵車站發揮了防空掩蔽所的作用。其他許多城市都效法倫敦的榜樣。蘇格蘭城市格拉斯哥則於1896年年底開通地鐵。

1896年,當時奧匈帝國的布達佩斯開通了歐洲大陸的第一條地鐵,共有5公里,11站,現今仍在使用。由於採用鋼梁平板頂,因而位置較淺,節省了大量資金。

1898年巴黎開始建造一條長10公里的地鐵,1900年法國的巴黎地鐵開通,由於邊溫尼埃工程師對開挖回填法的改進,加快了建設速度。

1895至1897年波士頓建成美國第一條地鐵,長2.4公里。起初用有軌電車及無軌電車,後改為電氣火車。1904年10月27日,當時世界最大的地鐵系統在紐約市通車。

1913年,位於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地鐵建成通車。1930年代,莫斯科建立了地鐵系統。1954年,加拿大多倫多市地鐵通車。

1960年代在蒙特婁採用巴黎型輪胎車建築了第二個地鐵系統。亞洲的日本的東京、京都、大阪、名古屋等地先後於1927、1931、1933和1957年陸續建成地鐵。

1965年7月1日,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正式開工,這是中國第一條地鐵線路。1969年10月1日完工並運營,1969年11月,因路線供電方式有缺陷,發生大火(無人員傷亡)。路線改造後1971年1月15日繼續運營。

1976年,美國舊金山海灣區建成採用全自動操縱的第一條高速地下鐵道。同年,具有自動控制系統的華盛頓特區地鐵正式開放。帶有空調設備的輕型鋁車廂由於設計鐵軌和車廂支承系統而更加平穩、迅速地運行,建築美觀和乘客安全等因素統一的地下車站也是現代列車和地鐵建築的特色。

1990年初,上海地鐵開始興建,到1993年開通第一條路線,截至2017年已經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鐵網路。

(4)國外地鐵與輕軌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地鐵是涵蓋了城市地區各種地下與地上的路權專有、高密度、高運量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國台灣地鐵稱之為「捷運」。

除了地下鐵以外,也包括高架鐵路(Elevated railway)或路面上鋪設的鐵路。因此,地鐵是路權專有的、無平交,這也是地鐵區別於輕軌交通系統的根本性的標志。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運營方式主要分為3種。

1、由政府或自治團體來營運,被稱為公營,在中國大陸較常見。

2、由民營企業營運,是為民營,在亞洲除中國外的國家較常見。

3、由公營團體出資,民營企業經營,在歐洲較常見。

❺ 如何借鑒國外軌道交通發展經驗

1、國外軌道交通運營概況;
2、國外運營管理方法;
3、安全、服務方面的現狀。

❻ 地鐵與輕軌的創作背景

這兩種劃分方式都是不科學的,兩者主要區別在於:無論是輕軌還是地鐵,都可以建在地下、地面或高架橋上;雖然地鐵的軌重一般要大於輕軌,但為了增強軌道的穩定性,減少養護和維修的工作量,增大迴流斷面和減少雜散電流,地鐵和輕軌都趨向選用重型鋼軌。劃分兩者的依據應是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的大小。地鐵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3-6萬人次,輕軌能適應的單向最大高峰小時客流量為1-3萬人次。由此設計的地鐵和輕軌,它們的區別首先表現在地鐵的軸重普遍大於13噸,而輕軌要小於13噸,其次,一般情況下,地鐵的平面曲線半徑不小於300米,而輕軌一般在100米到200米之間,另外,地鐵每列車的編組數也要多於輕軌,車輛定員亦多。從運輸能力、車輛設計以及建設投資等方面來看,輕軌與地鐵均有所差別。其實歸根結底的區別,或者說本質的區別還是運量,地鐵線在高峰小時內,其單向運輸能力分別達到3萬至7萬人次,而輕軌的運力為0.6萬至2萬人次。運量的大小決定了編組數(地鐵列車編組可達4-10節,輕軌列車編組為 2-4節),決定了車輛,決定了軸重,決定了站台長度(很重要,牽涉到預留用地,地下車站的面積直接牽涉到造價,因此客流預測很重要)。劃分兩者區別的依據是所選用列車的規格,按照國際標准,城市軌道交通列車可分為A、B、C三種型號,分別對應3米、2.8米、2.6米的列車寬度。 凡是選用A型或B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線路稱為地鐵,採用5~8節編組列車;選用C型列車的軌道交通線路稱為輕軌,採用2~4節編組列車,列車的車型和編組決定了車軸重量和站台。地鐵已經不局限於運行線在地下隧道中的這種形式,而是泛指採用高規格電客列車同時高峰小時單向運輸能力在3萬至7萬人的大容量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運行線路多樣化,地下、地面、高架三者有機結合。國內外眾多城市已用「軌道交通」代替「地鐵」這一傳統稱呼。

❼ 新加坡大眾軌道交通的歷史

1967年,城市規劃人員預計在1992年新加坡就必須建立地鐵系統以滿足公共交通的需求。新加坡國會在辯論發展單一的公共巴士系統是否更加節省資金成本後,意識到只有巴士系統是無法滿足公共交通需求的。因為在土地有限的城市國家新加坡,建立和擴充巴士系統必定會與其他方面爭奪土地資源。1983年10月22日,初始投資為50億元的新加坡地鐵在SHAN ROAD正式開始施工,這是當時新加坡最大的公共工程項目。新加坡地鐵網路分階段修建。最早修建的是南北線,因為南北線穿越的中部地區對公共交通的需求極大。1983年10月14日新加坡地鐵公司(MRTC)成立,後更名為(SMRT)。新加坡地鐵公司也接管了原新加坡地鐵管理局的職責。1987年11月7日,南北線的第一段開始營業,共有5個車站和6公里線路。15個車站之後也加入營運。1988年3月12日在當時的總理李光耀主持下,新加坡地鐵正式投入運行。另外21個車站相繼投入營運。1990年7月6日東西線的文禮地鐵站投入營業。標志著地鐵系統提前2年建成。
新加坡地鐵隨後不斷擴建。其中包括耗資12億新元的南北線兀蘭延線擴建工程,使南北線成為環線。
利用軌道路線將人們直接送到家門的想法是引進與地鐵相連的輕軌路線(LRT)的原因。1999年11月6日,武吉班讓輕軌正式運行。為了促進旅遊業,樟宜機場站和博覽站也加入地鐵網路。2003年6月20日,由SBS Transit經營的 東北地鐵線(NEL)開始運行。這是世界上第一條全自動的重型地鐵線路。2006年1月15日,在公眾的強烈要求下,東北地鐵線的萬國站也正式投入使用。全長3.81公里的文禮延長線已於2009年2月28日正式啟用。

❽ 地鐵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哪個國家最先有

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英國倫敦大都會鐵路。


地鐵歷史

世界上首條地下鐵路系統是在1863年開通的倫敦大都會鐵路,是為了解決當時倫敦的交通堵塞問題而建。當時電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鐵路也只能用蒸汽機車。由於機車釋放出的廢氣對人體有害,所以當時的隧道每隔一段里程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風槽。

到了1870年,倫敦開辦了第一條客運的鑽挖式地鐵,位在倫敦塔附近、穿越泰晤士河的倫敦塔地鐵(Tower Subway)。但這條鐵路並不算成功,在運營數個月後便因新通車的倫敦塔橋取代了大部分的旅運量而廢線。現存最早的鑽挖式地下鐵路則在1890年開通,亦位於倫敦,連接市中心與南部地區。

最初鐵路的建造者計劃使用類似纜車的推動方法,但最後用了電力機車,使其成為第一條電氣化地鐵,即現時北線的一部分。早期在倫敦市內開通的地下鐵亦於1905年全數電氣化。現存最早的越江地下鐵路於1886年開通,位於利物浦,以連接利物浦市中心與河對岸的伯肯黑德碼頭區。

1896年,當時奧匈帝國的城市布達佩斯開通了歐洲大陸的第一條地鐵,共有5千米,11站,至今仍在使用。

法國巴黎的巴黎地鐵在1900年開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譯意指「大都會鐵路」)是從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譯過去的,後來縮短成「métro」,所以現在很多城市軌道系統都稱Metro。

蘇聯的地鐵也順理成章,稱作метрополитен,簡稱Метро。



(8)國外地鐵與輕軌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功能

客運:絕大多數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是用來運載市內通勤的乘客,而在很多場合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都會被當成城市交通的骨幹。通常,城市軌道交通系統是許多都市用以解決交通堵塞問題的方法。

地鐵在許多城市交通中已擔負起主要的乘客運輸任務,莫斯科地鐵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之一,800萬莫斯科市民平均每天每人要乘一次地鐵,地鐵擔負了該市客運總量的44%。東京地鐵的營運里程和客運量與莫斯科地鐵十分接近。巴黎地鐵的日客運量已經超過1000萬人次。

紐約的地鐵營運路線總長居世界第五,日客運總量已達到2000萬人次,占該市各種交通工具運量的60%。香港地鐵總長雖然只有43.2公里,但它的日客運量高達220萬人次,最高時達到280萬人次。

貨運:美國的芝加哥曾有用來運載貨物的地下鐵路;英國倫敦亦有專門運載郵件的地下鐵路。但兩條鐵路已先後在1959年及2003年停用。

人防:在戰爭(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地下鐵路亦會被用作工廠或防空洞。不少國家(如韓國)的地鐵系統,在設計時都有把戰爭可能計算在設計內,所以無論是鐵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時兼顧日常交通及國防的需要。

避寒:有些地方的地下鐵路建築在地下為的不單是避開地面的繁忙交通及房屋,還有為避免鐵路系統受到戶外的惡劣天氣的破壞,負面教材有莫斯科地鐵地面線4號及L1號線,受到極端寒冷天氣的肆虐導致維修費用已經遠遠高過地下線的建造及維修費用。

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亦被用作展示國家在經濟、社會以及技術上高人一等的指標。例如前蘇聯的地下鐵路系統便以車站裝飾華麗出名,而朝鮮首都平壤的地下鐵路系統亦有堂皇的裝飾。


參考資料:網路-地鐵

閱讀全文

與國外地鐵與輕軌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