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蘇淮安的歷史
江蘇淮安的歷史;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始置縣邑有淮陰(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今盱眙縣城北)、東陽(今盱眙縣馬壩)。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淮安人民蜂起響應。著名軍事家韓信即於此時仗劍從戎,立下赫赫戰功。西漢年間,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漣水縣西)、射陽(今楚州區東南)、富陵(今洪澤湖中)等縣。秦漢時期,境內農業生產條件特別是灌溉條件得到顯著改善。東漢末年廣陵太守陳登築高家堰(今洪澤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護農田,並修破釜塘灌溉農田。鐵制農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廣,故雖迭經戰亂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同時交通運輸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築的馳道自境內穿過,陳登則築邗溝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內手工業和商業比較繁榮,文化也發展到較高水平,漢代興起家學和私學,並涌現出一批文學大家,如漢賦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陳琳。
魏晉南北朝時期
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值得一提的是,南齊永明七年(489年),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
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其間大運河的開鑿和淮北鹽場的建灘對市境的繁榮產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業年間,自洛陽至揚州的漕運(供給皇糧的水上運輸)要道——大運河鑿成,境內則成為漕運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設置官署,委派大員掌管、督辦漕運。唐初,漣水成為全國四大鹽場之一。為運銷淮鹽,垂拱年間開運鹽河,淮安鹽運又興。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對岸)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宋元時期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漕運、鹽運得到進一步發展。政府鼓勵墾殖,修復和增建灌溉設施,引進推廣「占城稻」。「黃柑紫蟹見江海,紅稻白魚飽兒女」,正是這一時期的生動寫照。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遭受兵火的長期荼毒。經歷長期戰亂,市境一片凄涼。而由黃河奪淮帶來的頻繁水災,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蕭條。宋元時期,境內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發展,府、州、縣學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頗多,如著名詩人、「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主修《奉元歷》的著名盲人天文歷算家衛朴,開明清寫意畫先河的著名畫家龔開,《畫鑒》作者、著名書畫鑒賞家和理論家湯卮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題刻,其中不乏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孟兆頁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時期
境內置淮安府。明永樂年間,淮安漕運又興,清江浦開始興起。明中葉以後,黃河全流奪淮,境內水患愈演愈烈,農業衰落,魚米之鄉的盛景不再。明清兩朝都委派大員駐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軸心的兩淮城市扼漕運、鹽運、河工、榷關、郵驛之機杼,進入鼎盛時期,與揚州、蘇州、杭州並稱運河線上的「四大都市」。兩淮城市的繁華,帶來了人文薈萃的局面。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楚州)一縣就有進士200餘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這里還產生了《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著名經學大師閻若璩,「揚州八怪」之一的花鳥畫家邊壽民,中醫四大經典之一《溫病條辨》的作者吳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國時期
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境內漕、鹽、河、榷之利皆失,進一步衰微。而長年戰亂又給剛剛興起的近代交通運輸業和工礦業以沉重打擊。中國共產黨組織於1927年成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劉少奇、陳毅、黃克誠、彭雪楓、鄧子恢、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人民軍隊高級將領都曾在此戰斗過。淮安人民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勛。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貳』 漣水大飛村歷史
歷史:漢語詞語,含義有三:
1.記載和解釋作為一系列人類進程歷版史事件的一門學科。
2.沿革,來權歷。
3.過去的事實。
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如果僅僅只是總結和映射,那麼,歷史作為一個存在,就應該消失。歷史的問題在於不斷發現真的過去,在於用材料說話,讓人如何在現實中可能成為可以討論的問題。[1] 歷史是延伸的。歷史是文化的傳承,積累和擴展,是人類文明的軌跡。
『叄』 漣水有什麼文化底蘊
白鷺節,緣文化節,淮揚美食,妙通塔佛文化等等。看你有沒有發現文化的眼光。
『肆』 如何弘揚漣水歷史文化
你可以在你們那個視頻平台裡面,然後把你們那邊的歷史文化呀,風景吶全都拍下來讓別人知道呀,這不就是弘揚了嗎?
『伍』 淮安文化、歷史、名勝古跡有哪些
淮安市
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江蘇北部中心城市,市境西、北接宿遷市,東接連雲港,東接鹽城市,南接揚州市,西南連安徽省滁州市和江蘇省會南京。全市地處淮河兩岸,鄰江近海, 處於全國南北分界線上,區位優勢獨特。淮安在全國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更是長三角北部區域的交通樞紐。 原縣級淮安市(今稱淮安市楚州區)是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公布的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青蓮崗文化」遺址, 歷史上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沖,駐有漕運總督府,明清鼎盛時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有「運河之都」之稱。 淮安人文薈萃,歷史上誕生過淮陰侯韓信、漢賦大家枚乘、巾幗英雄梁紅玉、《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民族英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 淮安是一代偉人 淮安大地
[1]周恩來的故鄉,劉少奇、陳毅、黃克誠、李一氓等許多老一輩革命家也曾在淮安留下光輝的足跡。 淮安是物產富饒的淮河明珠。西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東有盛產魚蝦鱉蟹的高郵湖、白馬湖。全境平原廣袤,土地肥沃,糧豐林茂,水域廣,盛產水產、蔬菜、林果、各類禽畜及優質糧油等農副土特產品,形成了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是全國聞名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礦產資源豐富,地下蘊藏有岩鹽、芒硝、凹凸棒土、石油、天然氣等非金屬礦產,已經探明的岩鹽儲量1283億噸,居世界首位。 淮安是新興的工業城市。全市有各類工業企業近4萬家,其中包括淮陰卷煙廠等幾十戶大型企業集團和江蘇清印集團等上百戶重點企業,近年來外向型經濟發展迅猛,特別是台資集聚,台灣富士康集團淮 安科技城、明基達方電子、台玻、康師傅、旺旺、膳魔師等「大個頭」台資企業紛紛來淮投資,正在逐漸形成繼深圳、東莞、崑山之後的國內第四大台資高地。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特鋼、電子信息和化工新材料三大千億產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化工、機械、冶金、紡織、煙草等有一定基礎,豐富了整個工業體系。全市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技術不斷升級,生物工程、節能環保、新興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正在興起。淮安夜景(20張)淮安是迅速崛起的交通樞紐城市。境內公路、鐵路、水路四通八達,已經建成和即將建成的京滬、寧宿徐、淮鹽、宿淮、寧淮等五條高速公路在境內交匯,新長鐵路縱貫全境,已經開工建設的宿淮鐵路連接安徽皖北的能源基地,該鐵路作為西煤東運的重要能源出海戰略通道,對江蘇乃至長三角的能源保障具有重要意義;已建好的新長鐵路,蘇通長江大橋、將淮安與鹽城、泰州、南通、上海等沿海城市緊密連接起來,作為長三角經濟圈的一員,與長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明顯加快; 正在建設的連鹽淮鐵路是一條區域間城際鐵路,將加強淮安、鹽城、連雲港這三個長三角北部城市之間的區域聯系,使淮安融入到沿海大開發中,為淮安的外向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更強的活力,建設中的寧淮城際鐵路、淮揚鎮鐵路、徐(淮)滬鐵路,將使淮安接軌省內的南京、揚州、鎮江、徐州等城市,同時又多了一條鐵路直達上海,加快了長三角同城化的進程;同時境內水運河道縱橫交錯,京杭大運河貫穿市境南北,輔以鹽河航道、淮河入海水道、入江水道等航道,使淮安的水運網路通江達海,實現了淮安由傳統的「運河經濟」向「海河經濟」的轉變。2010年9月26日通航的淮安漣水機場為蘇北航空客貨運輸樞紐;目前,淮安機場已開通至北京,上海浦東,上海虹橋,寧波,廈門,廣州,西安等地的航班。全市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高等級公路為主骨架,公路、鐵路、航空並舉的立體化大交通網路,凸顯了淮安在長三角地區的交通樞紐地位。
『陸』 漣水歷史上出了多少名人
1.陳球(118--179),字伯真,東漢淮浦(今漣水)人。少涉儒學,善律令。順帝陽嘉年間內(132~153)被舉為孝廉,不久任魏容郡繁陽縣令。2.陳登字元龍,東漢末淮浦(今漣水)人。少有扶世濟民之志,學通古今,處身循禮,非法不行。性兼文武,有雄姿異略,25歲舉孝廉,任東陽(今盱眙縣境)長:後經徐州牧陶謙表奏,升任徐州典農校尉。3.鮑照(鮑令暉附)(約414—466)字明遠,南朝宋北東海郡(治今漣水縣境)人。家世寒微,性極敏慧,25歲,獻詩給臨JI}王(劉義慶),拔任王國侍郎。後曾入衡陽王幕府,又任始興王國侍郎,宋孝武帝孝建元年(454年),升任海虞縣今。三年,升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不久,出任秣陵縣令。4.王義方(614—669)唐泗州漣水人。幼時家境貧寒,品性端正孤傲。淹究經術,高一自標樹。年輕時被地方官推薦參加「明經"科考試,任晉王(李治)府參軍,供職弘文館。唐文宗貞觀二十年(646年),受邢部尚書張亮案件牽連,貶職為儋州(今海南島)吉安縣丞。二十三年,調任河北洹水縣丞。後又調任陝西雲陬縣丞。
『柒』 淮安市漣水縣各鄉鎮名稱的由來
漣水復鄉鎮地名溯源(岔廟)
岔廟鎮制在縣境北部。它的東面隔公興河與灰墩鄉、紅窯鄉、淺集鄉相望;西面隔東張河和前進鎮、梁岔鎮為鄰;南面與河網鄉相連;北面和高溝鎮接壤。面積為83.5平方公里,人口45000餘人,鎮政府駐岔廟街。
岔廟,清初人們在此興集,因它位於香溪寺西北角的一條翁道上,故名岔廟集,後改叫岔廟街。
民間傳說,尼姑庵的尼姑跑到和尚廟去了,人們戲謂「岔廟」。
境內有一地名為夜合燈。傳說很久以前,這兒有個大土墩,傍晚時,墩上即亮起兩團燈火,這兩團燈火隨著時間推移,漸漸合在一起,成為一盞燈,人們稱它為「夜合燈」,這地方便以此而得名。
漣水籍港胞鄭兆財先生是岔廟人。他旅居香港,不忘故里,多次捐資為家鄉做好事,辦實事。他捐資創辦「鄭梁梅小學」、「鄭梁梅中學」、「鄭梁梅高級中學」。他為家鄉人才的培養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原黨委書記馬紹孟先生也是岔廟人。他是中國有名的教育家,曾率中國教育代表團出國訪問,在海內外有一定影響
『捌』 什麼是文化遺傳
文化遺產是歷史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
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且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
有形文化遺產即傳統意義上的「文化遺產」 ,根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簡稱《世界遺產公約》),包括歷史文物、歷史建築、人類文化遺址。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
無形遺產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包括:口頭傳說和表述,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表演藝術;社會風俗、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及實踐;傳統的手工藝技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間文學、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製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如歌圩、廟會、傳統節日慶典等)。
『玖』 漣水有什麼特產
雞糕
雞糕是漣水縣城傳統名菜,已有幾百年歷史。以雞胸脯肉為主料,配以鱖魚肉、鮮蝦仁、雞蛋清、山葯、豆粉、蔥薑汁、精鹽、味精等輔料,製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先將雞胸脯肉與鱖魚肉放在清水中浸泡去血,撈起晾乾後斬成肉泥(越細膩越好),然後放入輔料和水,用力攪拌到不動程度,按3厘米左右厚度均勻攤在蒸籠里,上面塗上雞蛋黃,用小火蒸熟,即做成雞糕。
雞糕可切塊收藏備用。食用時,將雞糕切成長方形薄片,開水下鍋,一滾即盛盤上桌。其色澤艷麗,粉嫩如酥,味道鮮美,故又有「酥雞」之稱。
捆蹄
捆蹄,是漣水縣的特產,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捆蹄以精選的豬蹄膀瘦肉、乾的豬小腸衣為主料,配以桂皮、丁:香、 八角、花椒、茴香、肉果、甘草、橙皮、砂蔻、豆仁、火硝、黃酒、冰糖、精鹽、味精、蔥姜、麻油、醬油等18種輔料,精心制怍而成。其工序 大體是先將新鮮的蹄膀瘦肉洗干凈,切成長條,再將配料按一定比例配備並搗碎,撤在切好的肉片上,攪拌均勻。然後,放進醬油里浸泡數小時,撈起來用剪開的干小腸衣分別裹成網柱狀。用繩子(草繩最好),密密捆緊,再放回原湯里煮熟,捆蹄就做成了。做成的捆蹄每個重約400~500克,長約l8~20厘米,直徑4厘米左右。食用方法是用快刀將捆蹄橫斷切成薄片,扣於盤中,作為冷盤。或採用其它方法亦可。其色澤醬紅,層次分明,香醇味美,口感豐富,食之不膩,是下酒的好菜。並且,捆蹄還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和維生素、肌纖維,具有改善人體細胞的營養狀況和新陳代謝的怍用。同時,還具有益精、補血、滋潤皮膚、光澤毛發等功能。
活珠子
活珠子是孵了十二三天小雞的雞蛋在人工中止其發育後形成的活體胚胎。「弘保牌」活珠子是本縣保灘鎮張渡村弘保禽業合作社生產的地方名特產品,暢銷縣內外,已成為各大中小飯店必備的上等佳餚,同時也是人們饋贈親友的「時髦」禮品。經南農大營養學家鑒定,「弘保牌」活珠子嘗後感覺鮮嫩無比,其氨基酸、球蛋白等營養含量極高,而且容易消化吸收。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798314.htm?fromtitle=%E6%B6%9F%E6%B0%B4&fromid=6007764&type=syn#10
『拾』 淮安的歷史文化
淮安,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們活動的蹤跡,並留下載入史冊的「青蓮崗文化」。
夏商周時期,市境為「淮夷」、「徐夷」聚居地。春秋戰國時期,既有吳王夫差開鑿的邗溝(即淮揚運河)溝通江、淮,又有陸上幹道——善道通達南北。《淮系年表•序言》稱包括市境在內的古淮河中下游地區「交通灌溉之利甲於全國」,成為列強爭奪的重要地區,先後為吳、越、楚國所有。
秦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市境分屬泗水郡和東海郡,始置縣邑有淮陰(治今淮陰區碼頭鎮)、盱眙(治今盱眙縣城東北)、東陽(治今盱眙縣馬壩東南)。西漢年間,市境大體屬臨淮郡,又增置淮浦(治今漣水縣西)、射陽(治今淮安區東南)、富陵(治今洪澤湖中)等縣。東漢分屬下邳國和廣陵郡。
魏晉南北朝時期,市境長期處於戰爭和對峙的前沿,建置紊亂,隸屬多變,今市區碼頭鎮、淮城鎮其時均為軍事要塞,多設州郡治所,為邊帥駐節之地。長年戰亂帶來的是「江淮之間,赤地千里」的凄慘景象,經濟和文化遭到嚴重破壞。南齊永明七年(489),割直瀆破釜以東,淮陰鎮下流雜100戶置淮安縣,「淮安」之名始見。
隋唐五代時期,境內長期處於安定的環境,建置也較穩定,大抵淮北屬泗州(治今盱眙縣城北淮河對岸),淮南屬楚州(治今淮安區淮城),經濟得以持續發展和重新繁榮。楚州、泗州成為運河沿線的兩座全國性名城,楚州更被白居易譽為「淮水東南第一州」。
北宋年間,境內較為太平,市境先屬淮南路,分屬楚州、泗州;後分淮南路為淮南東、西路,市境屬淮南東路。南宋和金、元對峙時期,市境再度成為前線,為雙方反復爭奪,建置亦復紊亂多變。
元代,境內先後置淮東安撫司、淮東總管府、淮安路(治今淮安區淮城鎮)。淮安路轄境包括今蘇北地區大部和皖北一部。
明清時期,境內置淮安府。明代淮安府轄山陽、清河、安東、鹽城、桃源、宿遷、沭陽、睢寧、贛榆、邳州、海州,計9縣2州,范圍包括今蘇北五市絕大部分地域。
其間,還有漕運總督、南河總督駐節淮安。漕運總督還經常兼巡撫江淮,節制淮(安)、揚(州)、廬(州)、鳳(陽)四府及徐(州)、滁(州)、和(州)三州,管轄范圍包括今江蘇、安徽二省的長江以北廣大地區。清末,一度設立江淮行省,淮安是江淮巡撫駐節之所,即省會所在地。
民國元年(1912),淮安府撤銷,市境大部始屬淮揚道(道署設今清浦區),後屬淮陰行政督察區、第七行政督察區。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境內成為重要的根據地和解放區,中共中央華中局、新四軍軍部、中共中央華中分局、華中軍區、蘇皖邊區政府等都曾駐節境內。
由於處在敵後環境,根據地和解放區的政區變化很大,頭緒繁多,大抵分屬淮海區、鹽阜區、淮南區、淮北區。
抗戰勝利後至1946年9月的一年間,淮安是華中解放區的中心、蘇皖邊區的首府,時蘇皖邊區南界長江、北界隴海鐵路、東至黃海、西至裕溪口一線,橫跨蘇皖豫魯四省之境,轄53個舊縣。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陰專區。
新中國成立後,淮陰專區先屬蘇北行政區,後屬江蘇省。
經過1950年6月、1954年8月、1954年12月、1971年3月的幾次區劃調整,今市境始全屬淮陰專區。1983年,淮陰專區改為淮陰市,轄宿遷、沭陽、灌南、泗洪、泗陽、漣水、淮陰、淮安、洪澤、盱眙、金湖11個縣和清河、清浦兩區,原轄縣灌雲劃歸連雲港市。
1987年,轄縣淮安、宿遷改為縣級市。1996年8月,宿遷、泗陽、沭陽、泗洪4縣(市)從淮陰市析出,成立地級宿遷市,同時灌南縣劃歸連雲港市。2001年2月,淮陰市更名為淮安市,原縣級淮安市改為淮安市楚州區,原淮陰縣改為淮安市淮陰區。2012年2月23日,楚州區更名為淮安區。
2016年,淮安市清河區、清浦區合並更名為清江浦區,洪澤縣更名為淮安市洪澤區。至此,淮安市下轄4區3縣:清江浦區、淮陰區、淮安區、洪澤區、漣水縣、盱眙縣、金湖縣。
(10)漣水的歷史文化遺傳擴展閱讀:
淮安市地形西高東低,除市境西南部的盱眙縣有丘陵崗地外,全市以平原為主體,地勢平坦。境內河湖交錯,水網縱橫,京杭運河、淮沭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淮河入海水道、古黃河、六塘河、鹽河、淮河幹流9條河流縱貫橫穿。
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澤湖大部分位於市境內,還有白馬湖、高郵湖、寶應湖等中小型湖泊鑲嵌其間。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69.39%,湖泊面積佔11.39%,丘陵崗地面積佔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