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煙台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回弼士在煙台創答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煙台創造和打破了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創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1868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這是中國近代郵政的萌芽;1879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與盛宣懷有關。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
『貳』 山東煙台的變化是什麼
我的故鄉是在煙台,那裡人民樸素,笑容和藹,是一個在改革開放後,如雨後春筍一般,發展起來的城市。城市不大,但也是今時不同往日,與以前有了很大變化,這是我親身體會到的。
改革開放三十年,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歲月如梭,似乎只是在轉眼之間,改革開放的征途已經整整走過30年。
在這30年中,我的家鄉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這個小小城市,在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勤勞善良的家鄉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了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座座高樓大廈拔地而起,辦公樓更是鱗次櫛比,一列列火車橫貫家鄉,家家住進了新樓房,一台台彩電飛進千家萬戶,現如今家家電腦、電視、電冰箱樣樣不少,生活水平也是顯著提高,家鄉讓我刮目相看,在不經意間,我們的家鄉已隨著時代的變革,走入了小康社會,大家不愁吃穿,生活物質水平更是前所未有的增長。
有了黨的宏觀政策,人們開始為四化建設努力工作、勞動,不管是工人、農民、老師、學生、他們都在自己的崗位上,為這個城市出力、出汗,為把家鄉建設得更美,更好而不懈努力著。黨的政策好,方針好,家鄉才會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叄』 煙台的歷史有多久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忙碌的太平灣碼頭煙台開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天津條約》,把登州辟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台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台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台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台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台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台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台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台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台先後敷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開埠,打開了煙台口岸的大門
1858年,中英簽訂第二個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牛庄"、"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台芝罘這一天然良港。經過通報、下旨,清政府飭令煙台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曰,煙台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台設立"東海關"。
開埠之後,外商湧入。1875年一年就有707艘次輪船出入。外國商人運走花生、大豆、絲綢、礦石等土特產,又從國外運來工業品。銀行、洋行陸續開業,進出口額逐年上升。到本世紀初,煙台先後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商的增多,煙台的涉外活動也逐漸增加。從1862年英國最先在煙台設領事館起,先後有美國、日本、德國、俄國、法國、義大利、挪威、奧地利、匈牙利、荷蘭、比利時、丹麥、西班牙、瑞典、朝鮮等15個國家在煙台設立過領事館。
『肆』 煙台有什麼重大的歷史事件
煙台古稱之罘,後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
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 芝罘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50年的歷史。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
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
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現在煙台市開發區就有為紀念秦始皇的秦始皇東巡宮。
海上絲綢之路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 傍晚的煙台港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登州(治所蓬萊)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遣使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
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自蔥嶺以西直到歐洲的都是絲綢之路的西段。其中經裏海到君士坦丁堡的路線是在唐朝中期開辟。)
『伍』 煙台輝煌的歷史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陸』 煙台市所城裡的歷史
所城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海防設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西由福中前所,以達登州衛,設墩台狼煙,俗呼之為煙台。煙台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後俗稱所城。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軍事防禦城市特點,方型,有城無廓,清光緒《山東通志》記載:「磚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樓鋪十六座。」四邊城牆中部均開設城門,門樓上建有廟宇。下層為指揮所,上層為遠望所。城牆內側建環形馬道,城內街道布局呈方格網狀。匡裕祥《煙台筆記》說「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俱有望樓。城內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鋪,平平坦坦,頗適步行。」十字形的城內主幹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軸線,在這條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築,如官府衙門、祠堂等。城西北設千戶所衙及隨職官眷住房,東北設兵營及馬棚、兵械庫,東南設練兵場,西南設兵營伙房及糧草倉庫。
奇山所城,成為煙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內守軍百餘人,其後屯戍官兵及家屬不斷從外地遷入,在所城周圍逐漸形成一些居民聚落點,並隨人口的發展,不斷向四周延伸、擴展。明嘉靖年間,居民點遍布東關中街、南大街、西溝街、裕盛胡同、南門外等街道。外地遷入居民也開始進行海產品、手工藝品和房地產經營,工商業逐步發展,城區逐漸擴大。
康熙年間,奇山所廢除,改稱「奇山社」,軍變民地,官兵解甲,從事漁農工商,所城由軍防變為單純的居民區。所城內張、劉兩大姓千戶後裔大興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漸增多,也不斷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內人口隨之向外擴張,經濟日益發達起來。奇山社及周圍形成13個固定村莊,時稱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來自牟平、海陽、文登諸縣,遠來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東北等地。張相文在《齊魯旅行記》中稱奇山所「海通以前,僅一鄉村,以張劉姓為最著,今則鱗次櫛比,與高廛連屬矣。」
所城位置,處於東河、西河之間。其時煙台,不過一漁寮耳,漸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過糧石,出口不過鹽魚,商號幾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隻開始停泊,煙台緩慢地發展著商業職能。城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幾條。所城周圍,只有幾個零星的居民點,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個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從設置到廢除,有城無市,僅為居民點。商業性開放型的「市」,則從芝罘海灣向南逐漸形成。自明代開始,港口活動中心從芝罘灣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帶。漁民和商戶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東側建海神廟。1810年重修擴建為「天後宮」,民眾稱之為「大廟」,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後,祈佑平安,報答神庥。因此,「大廟」所處的西南河口成為新的港口活動的中心場所,居民與運軍糧的船隻進行交易,廟前大街成為商貿活動場所,並逐漸形成東西一里有餘的、為地內商民開設行棧之所的商業街市,這條商業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從衛所到漁港(各地漁船),從內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挾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術、新觀念開始被移植進來,強制性地把煙台帶進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領事館、教堂、學校、飯店住宅、企業等大勢融進,改變和拓展了煙台城市空間。在風風雨雨的歷史過程中,奇山所城牆自然毀壞,傾圯殆盡。雖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牆及四門,但到20世紀30年代,據郭嵐生游記說「所有東西南北四門,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門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門,城門樓雖矗存,城牆已不可見了。」城牆雖不見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國初期,城牆已所剩無幾,政府將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時至今日,已難覓當年城牆蹤跡。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靜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遠離喧嘩,不念天地之悠悠,也會生發懷古憶舊之情。日復一日,城市瘋狂長高,空間越發逼仄,所城依然靜靜依偎在市中心,青磚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閑地掩映在高樓大廈中,雖已破舊但磚雕影壁依然守望著歷史。
守望歷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柒』 有關煙台歷史
煙台歷史
煙台歷史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0:29煙台歷史悠久。夏朝,東夷族建過國;商朝,置萊侯國;西周初,置萊子國;秦朝,先為齊郡地,後為膠東郡地;西漢,置膠東國;東漢,置東萊郡;唐朝,置登州、萊州;宋朝,仍置登州、萊州;明朝,升萊州為萊州府,隸屬山東行中書省;清朝,登州府、萊州府治所遷至煙台;民國初,撤銷府、州,設膠東觀察使。1938年至1942年,設膠東行署;1948年,成立煙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設文登、萊陽專員公署;1958年,萊陽專暑改為煙台專區行政專員公署;1978年更名為煙台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撤銷煙台地區行政公署,組建煙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悠久的歷史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
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中國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沿海開放城市,位於山東半島東部,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煙台市轄5區、1縣、7個縣級市,總面積1.37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3O多萬,其中市區人口15O多萬。
煙台是一座美麗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旅遊勝地。這里年平均氣溫在12度左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在900多公裏海岸線上,有"人間仙境"蓬萊閣、秦始皇東巡遺址養馬島等眾多的名勝古跡,每年吸引數百萬中外遊客前來觀光旅遊。
煙台物產富庶,是全國著名的漁業基地、水果之鄉,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
煙台是中國十大商貿港口之一,有便捷的交通、通訊,已進入"全國投資硬環境4O優城市"行列。8O年代以來,煙台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沿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8位。煙台市的科學教育文化等事業也比較發達,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教育改革試驗區,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煙台市已成為外商投資與貿易的熱點地區。特別是1997年6月,煙台市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亞太經合組織國際貿易博覽會,向世人展示了新興亞太經貿城市的形象。在邁向21世紀的過程中,煙台市將積極順應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力爭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奮斗,建成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
80年代以來,煙台經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成為中國沿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8位。煙台市的科學教育文化等事業也比較發達,被國家確定為全國第一個教育改革試驗區,是「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城市」。
作為中國首批對外開放的14個沿海城市之一,煙台市已成為外商投資與貿易的熱點地區。特別是1997年6月,煙台市成功地舉辦了第二屆亞太經台組織國際貿易博覽會,向世人展示了新興亞太經貿城市的形象。
在邁向21世紀的過程中,煙台市將積極順應世界尤其是亞太地區經濟發展趨勢,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力爭經過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奮斗,建成現代化國際性港口城市。
物產資源
煙台市依山傍海,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物產資源十分豐富。沿海有廣闊的漁場,全市海岸、海島曲線長達900多公里,15米等深線內的淺海水域有60多萬公頃。盛產對蝦、海參、鮑魚、扇貝等海珍品。地下礦藏豐富,已探明可供開採的有金、銅、鋅、鉛、鋁、菱鎂、煤、滑石、大理石、銀、鐵、石墨等30多種,其中黃金儲量和滑石儲量分別佔全國的1/5,大理石儲量居全國第二位。這里還是著名的煙台蘋果和山東大花生的集中產區,柞蠶絲綢、龍口粉絲、萊陽梨、大櫻桃等土特產品,也都遐爾聞名。
工業
煙台市工業基礎比較好。現已建立起輕工、食品、紡纖、機械、建材、絲綢、電子、儀表、化工、冶金、煤炭等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是山東省重要的工業基地之一。擁有鄉鎮以上工業企業2700多個,主要工業產品2000多種,有450多種工業產品銷售國外。張裕葡萄酒、北極星木鍾、三環牌鎖頭是煙台三大傳統工業名產,汽車、車用空調器、導電玻璃、電子網目板、電子元器件、工程機械、動力機械、冷凍機系列產品、氨綸絲、綿綸絲、計算機等新興的名優產品也已具規模,並已建成全國最大的聚氨脂原料生產基地和合成革生產基地。1987年,煙台市被國際葡萄和葡萄酒局命名為中國第一個「國際葡萄和葡萄酒城」。「北極星」牌木鍾、鬧鍾、「三環」牌掛鎖、台虎鉗、冷凍機、柴油機、齒輪箱、五金工具以及抽紗、燈芯絨服裝、至寶三鞭丸(酒)等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都享有較高的聲譽。
農業
煙台市有廣闊的農村腹地,耕地面積45萬多公頃。生產水平較高。主要作物有花生、小麥、玉米、薯類等。著名的煙台大花生,生長期長、果型大、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高,在國際市場上享有較高的聲譽,暢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煙台果業發達,素有「水果之鄉」的美稱,是中國北方水果重點出口基地之一。盛產蘋果、萊陽梨、長把梨、葡萄、山楂、大櫻桃、板粟等。煙台蘋果栽培歷史悠久別具風味,年產量190多萬噸,佔全國蘋果總產量的1/9,出口量佔全國的1/4,是全國最大的蘋果經濟栽培區。煙台市農村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其中從事工副業生產的100餘萬人。農村鄉鎮企業已發展到5萬多個,產值已佔全市工農業總產值的2/3以上。現已有570多個鄉鎮企業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全市農村勞動力充裕,勞動費用低廉,特別是鄉鎮企業素質比較好,機制活,市場觀念和應變能力強,發展三資企業、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擁有巨大的潛力。
交通
煙台市交通運輸發達。早在春秋時期,煙台就是南北洋航錢上的重要停泊點。近代又是我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全市有大中港口9個,其中有煙台、龍口、蓬萊、萊州等4個一類對外開放的港口,有萬噸級以上泊位22個,港口吞吐量達2473萬噸。煙台港碼頭岸線長5216米,現有泊位34個。其中萬噸級以上深水泊位15個,97年貨物吞吐量1350多萬噸,其中集裝箱運輸量為10萬TEU。煙台港三期工程建設包括兩個集裝箱泊位在內的7個深水泊位,已於97年8月開工建設。煙台港客輪直達天津、大連等港口,與韓國釜山、群山有「紫玉蘭」號輪往來,貨輪與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個港口通航,現已開辟了煙台與日本、美國、加拿大、韓國、香港、新加坡的定期集裝箱運輸業務。煙台境內藍(村)-煙(台)鐵路與國內主要干線相連接,火車可直達北京、上海、濟南、青島等城市。煙台公路四通八達,全市現有通車里程5172公里。公路質量比較高,已溝通所有縣、鄉(鎮)和村莊。煙台航空運輸有了很大發展,已建成的萊山機場達到4D級標准,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對外籍飛機開放的國際空港。已有飛往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哈爾濱、深圳、大連、西安、廈門、武漢、汕頭、溫州、成都、海口等全國各大中城市的20多條航線,同時,還開通了煙台直飛香港、澳門、韓國漢城的國際航線和地區航線。其中,香港航班每周有3班,漢城航班每周有6班。國務院規劃的「兩縱兩橫」大通道縱橫煙台南北。其中公路大通道一同三線。北起黑龍江同江,南到海南三亞,在我市從芝罘島三里橋汽車滾裝碼頭,經過福山、棲霞、萊陽到日照方向。可謂逢海輪渡,遇河架橋。陸上與高速公路相聯接:另一條是鐵路大通道,從黑龍江的哈爾濱經大連輪渡煙台,穿越藍煙線,直抵上海黃浦港。雨大動脈貫通後。煙台將成為溝通華東、東北兩大地區及山東、遼東兩個半島,輻射內地、面向海外,連接沿海城市的交通樞紐。
郵電通訊
煙台市擁有先進的郵電通訊網路,同全國和世界各地的通訊十分方便快捷。97年末全市電話機裝機客量110餘萬門,電話有權用戶可直撥國內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通了移動通訊電話網和無線尋呼網,97年底又開通了煙台衛星地球站。目前全具備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光纜、微波、衛星通信三大傳輸手段,基本建成了一個電話交換網、數字傳輸網、移動通信網、數據通信網為主要框架,包括支撐網、接入網、智能網在內的多功能、高科技、大容量、高層次、海陸空立體化的信息傳輸網路。使煙台的通信傳輸達到了世界最先進的水平。
水電供應
煙台市水資源比較豐富。距市區10公里處的大沽夾河,其匯水面積達1000多平方公里,年水流量可達3.5億立方米。距市區23公里的門樓水庫,興利庫容達1.26億立方米。有一座日凈化水15萬立方米的地表水廠。沿大沽夾河下游有向市區供水的6座地下水場,設計能力共計為35萬噸。煙台市用電由煙台電廠、龍口電廠和山東電網三部分保證供應。其中煙台電廠現有2台5萬千瓦發電機組和2台10萬千瓦熱電機組並網發電,1997年國家計委和電力部決定將整體煤氣聯合循環(IGCC)示範機組項目定點在煙台電廠,現正在籌備中:龍口坑口電廠,規劃裝機客量100萬千瓦,已建成投運。全市發電量85.6億千瓦時,年用電量71億千瓦時。煙台市區用電可靠率達99.96%。
綜合實力
煙台市在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城市綜合實力50強」中列第33位,在全國各大中城市國內生產總值的排名中列第18位。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25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12萬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5元,農民人均收入2852元,成為山東省四個率先跨入小康的地市之一。
對外經貿
煙台是我國北方經濟比較發達的一個地區,是全國出口商品綜合基地之一。現在全市有糧油、食品、五礦、抽紗、服裝、紡織、輕工、化工、機械、煙台市進出口公司、煙台開發區進出口公司、煙台對外經濟技術貿易公司、煙台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及牟平、蓬萊、龍口、招遠、萊州、棲霞、萊陽、海陽、長島等縣市外貿進出口公司和煙台北極星鍾表集團、煙台張裕等170多家企業擁有進出口經營權。出口商品達17大類、600多個品種,銷往世界1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均進出口貿易額在30億美元,其中出口23億美元,進口7億美元。自1984年實行進一步對外開放以來,對外經濟技術合作的領域和規模日益擴大,現已同美國、加拿大、日本、法國、德國、香港、澳門等近5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國際上通行的各種經濟技術合作。截止1997年底。煙台市共成交利用外資頊目5042個,合同外資額62.2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3億美元。興辦外商投資企業3928家,其中有1830家企業投產運營,絕大多數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在積極實施萬家企業對外開放戰略的同時,注重構築「大高外」經濟格局。目前已同日本的三井物產、三菱、日商岩井、伊藤忠、豐田、電裝、東棉公司、韓國的大宇公司、美國的羅斯登一普瑞納、鐵姆肯、菲爾普斯、道奇公司、法國ELF、道達爾公司、德國GB公司、台灣聯華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新世界、中銀、招商局、華潤公司等30多家世界著名的大商社、大跨國公司、大財團建立了合作關系。
『捌』 煙台市區的發展史
答案煙台,古為東夷族地。
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
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
戰國屬齊。
秦代屬齊郡。
漢代為東萊郡。
晉為東萊國。
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
唐置登州、萊州。
宋、元因之。
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
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
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
民國初,撤銷府、州。
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
1925年為東海道。
1928年廢道。
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
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
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
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
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
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
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
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玖』 煙台的歷史發展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