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歷史上廣州起義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孫中山的廣州起義對歷史產生什麼影響
1、打擊了清政府武裝勢力;
2、為後來武昌內起義的成功打下容了基礎,也為革命武裝起義積累了經驗
3、使得革命黨的組織更加完善,行動更加成熟;
4、造成了輿論轟動,為後來民主自由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打下了基礎。
B. 黃花崗起義對辛亥革命的影響
黃花崗起義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雖然失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黃花崗起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進一步高漲,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並且推動了亞洲的民主革命運動。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准備了條件。
黃花崗起義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故稱為「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又稱廣州起義,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宣統三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
1894年興中會成立之後,中山先生就把武裝起義作為改變社會性質的主要手段,策劃了廣州起義和惠州起義。1905年同盟會成立以後,中山先生連續在廣東和西南地區策劃了多次武裝起義。1910年廣州新軍起義失敗後,中山先生和同盟會的主要成員在檳榔嶼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了失敗的教訓,決定集中力量、認真准備,在廣州再次舉行起義,奪取廣州城以後再兵分二路,把革命的火焰燃向全國,最終推翻滿清王朝。
1910年秋,孫中山與同盟會的許多重要骨幹集議於庇能(今檳榔嶼),決定在廣州發動新的起義。會議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確定以同盟會員為骨幹(先鋒),廣泛發動新軍、防管、巡警、會黨和民軍,並在奪取省城後把革命火焰燃向長江流域和全國。會後,孫中山到各地募款。黃興、趙聲負責籌劃起義,主持了總機關「統籌部」。大批革命黨人集中於香港。廣州城內建立了約四十個據點。由於情勢的變化,起義日期一再變動。當黃興最終決定4月27日發難時,不得不把原計劃的十路並舉改為四路突擊。但當舉義時,實際上只有黃興率領的一支隊伍直撲兩廣總督衙門,並分兵攻打督練公所等處。孤軍轉戰,最後終於失敗,喻培倫、方聲洞、陳更新、林覺民等約百餘人死難。終歸因力量懸殊而失敗。
1911年4月27日廣州起義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生命危險將當初能找到的戰 死和被俘後慷慨就義的72名革命黨人(實有100多名革命黨人壯烈犧牲)的屍骨葬於廣州東北郊,並改紅花崗為黃花崗。因此,史稱此役革命黨人安息之地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通稱最初安葬的革命黨人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黃花崗最初只是黃土一抔的墓地,甚為荒涼。1918年,滇軍師長方聲濤(方聲洞之兄)募款修墓。1921年,紀功坊、墓亭相繼落成。後查七十二烈士之外,尚有十四名烈士死於此役,共86人,姓名全部刻於《廣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記》石碑的背面。
C. 廣州起義的簡介
中日甲午戰爭以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登上了歷史舞台。
19世紀末,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創辦新式學校。隨後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對教育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新式學堂,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教育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從思想體繫上動搖了滿清皇權的根基,大批思想進步銳意創新的社會精英及血氣方剛的年輕新銳為後來風起雲涌的革命積蓄了巨大能量。
從20世紀初開始,革命就成了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革命黨人不斷利用會黨和新軍發動武裝起義。1906年12月起,同盟會推動和領導了規模巨大的萍瀏醴起義、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廉上思起義、河口起義。光復會也在1908年11月發動安慶新軍馬炮營起義。這些起義因准備不足,敵我力量懸殊而歸於失敗。1910年2月,同盟會員倪映典率廣州新軍3000人起義,又遭失敗。連續的挫折,使少數革命黨人對前途失去了信心,轉而走上暗殺道路。
1910年11月13日,孫中山在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召集趙聲、黃興、胡漢民、鄧澤如等中國同盟會重要骨幹會議,決定集同盟會精英,在廣州起義。
1911年1月,黃興、趙聲、胡漢民在香港成立起義領導機關——「統籌部」,並在當時的香港屯門青山農場策劃起義,又派人到廣州附近各地,聯絡新軍、防營、會黨、民軍,以備響應;同時在廣州設立38處秘密機關,刺探敵情,轉運軍火,為起義作準備。
4月8日,統籌部召集會議,會議議定起義時間為4月13日(宣統三年三月十五日),計劃十路大軍攻打廣州:第一路由趙聲率領江蘇軍攻打水師行台;第二路由黃興帶領南洋、福建同志攻督署(兩廣總督張鳴岐駐所);第三路由陳炯明領東江健兒堵截滿界;第四路由朱執信領順德隊伍守截旗界;第五路由徐維揚領北江隊伍進攻督練公所;第六路由黃俠毅領東莞隊員打巡警道;第七路由莫紀彭領軍策應徐維揚、黃俠毅兩隊;第八路由姚雨平率領陸軍響應;第九路由洪承點派隊分途攻守;第十路由劉古善領隊分途攻守[1]。
因同盟會會員南洋華僑溫生才4月8日同天單獨行動,槍殺廣州將軍孚琦,以及吳鏡運炸葯被捕,原定起義被迫改期。
4月23日,起義組織者在兩廣總督署附近的越華街小東營五號設立起義總指揮部,趙聲任總指揮(留守香港),黃興任副總指揮。將原定十路進軍計劃改為四路:黃興率一路攻總督衙門;姚雨平率軍攻小北門;陳炯明帶隊攻巡警教練所;胡毅生帶隊守南大門。
4月27日(宣統三年三月廿九)下午5時30分,黃興率200名敢死隊員分四路攻打兩廣總督衙門、小北門、巡警教練所和守南大門。黃興首先發難,連發三彈,率隊攻入總督衙門,決心生擒兩廣總督張鳴歧。不料張越牆逃遁。由於清朝部隊人數眾多,起義隊伍得不到接應,各路隊伍雖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徹夜相攻,但都先後失敗。黃興僥幸脫險。由於實際起義以黃興率部為主,黃興為實際起義領導人。趙聲、胡漢民廿九日率200選鋒隊員出發,三十日凌晨抵達廣州城外,但是大勢已去,遂返回。
事後,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多方設法收殮烈士遺骸72具,合葬於城東黃花崗,後改名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1932年,查得此次死難烈士陳文友等姓名共86人。由於習慣,人們仍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孫中山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文中高度評價了黃花崗之役:
「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則斯役之價值,直可驚天地、泣鬼神,與武昌革命之役並壽。」
為紀念此次起義,陽歷3月29日後來被中華民國政府定為青年節;不過,實際上真正的起事時間是陰歷3月29日。
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歷史上,這次起義意義重大,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斗爭中的第十次。這次起義原定於4月13日(農歷三月十五日)在廣州發難,趙聲、黃興為革命軍的正、副指揮。計劃攻佔廣州後,由黃興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湖南,攻湖北﹔趙聲率領一支革命軍出江西,攻南京。事前挑選了五百名優秀的革命黨人為「選鋒隊」(即敢死隊,後來實際增至八百名),起義時由十路軍進攻兩廣總督署、廣東水師行台、警察署、軍械局、炮營、電信局等,打開廣州城各大門,在小北門迎接新軍入城等作了較充分的准備。
由於海外的募款和購買的武器未到齊,以及臨近起義前(農歷三月十日)溫生才刺殺了清政府在廣州的將軍孚琦,清政府加強了戒嚴防範,並全城搜查革命黨人,因而起義被迫延期至4月27日。趙聲以及在香港和廣州附近各縣隱蔽待命的數百名「選鋒隊」,在起義前一天下午才得到了最後確定起義日期的通知,因而未能趕到廣州集中,黃興便將原計劃十路進攻改為四路進攻。但發難時只有黃興自己率領的一路參加起義,其餘三路的領導人陳炯明、胡毅生和姚雨平借故逃避,致使這三路選鋒隊無人領導,又無法領到武器,未能參加戰斗。
1911年4月27日下午五時三十分,黃興在形勢十分不利又不得不起義的情況下,毅然率領革命黨選鋒隊一百多人,各人手臂上一律纏著作為起義標志的白布,腳穿黑色橡膠鞋,從現越華路的小東營指揮部出發,一直攻入兩廣總督署。在蓮塘街吳公館,同樣裝束的革命黨選鋒隊三十多人在喻培倫、饒國梁等率領下同時奔襲總督署。黃興率領隊伍攻入總督署後,准備活捉兩廣總督張鳴歧,迫使他號令兩廣清軍反正。但張鳴歧聞風聲後躲到水師行台,革命黨遂放火焚燒總督署後退出。此後黃興和喻培倫所率領的革命黨人分成幾路,與敵人展開了激烈的巷戰。當日,原來准備響應起義並作為起義軍主力的清政府的部分新軍和巡防營等,因起義前被清政府收繳了武器,或因聯絡不上而沒有參加起義﹔有的因起義時沒有在臂上纏上作為標志的白布而發生誤楚,致使革命黨人因敵我懸殊等原因而失敗,但革命黨人在起義中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瓦解清政府統治奠下了基礎。
在戰斗中和失敗後,被殘殺的革命黨人,遺體血肉模糊,陳屍於街頭示眾,慘不忍睹。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先生冒險挺身而出,不顧滿清當局禁令,以《平民日報》記者的公開身份,5月3日,組織了一百多人(收屍人),把散落並已腐爛的七十二位烈士的遺骨收殮及葬於此,使一代英烈的業績彪炳史冊,永垂不朽,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人民。
D. 求廣州起義的時間,經過,結果和歷史意義
發生時間: 1927年12月11日
起義的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12月11日3時許,在張太雷、葉挺、黃平、周文雍、葉劍英等領導下,教導團全部、警衛團廣州蘇維埃政府舊址一部和工人赤衛隊共5000餘人(其中工人赤衛隊3000餘人),分數路向廣州市各要點發起突然襲擊。在廣州的蘇聯、朝鮮、越南的部分革命者也參加了起義。東路,教導團主力在葉挺直接指揮下,迅速將駐在沙河的1個步兵團打垮,俘600餘人,繳獲武器一部,繼之消滅了駐燕塘的炮兵團,爾後回師市區,協同工人赤衛隊攻佔了公安局。中路,教導團一部和工人赤衛隊攻佔了國民黨廣東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點觀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衛團第3營及工人赤衛隊一部向第4軍軍部、第4軍軍械庫等地攻擊,遇到頑強抵抗,未能攻克。與此同時,廣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農民約2萬人舉行起義,一部進入市區配合起義軍的行動。起義軍民經過10個多小時的戰斗,除第4軍軍部、軍械庫和第4軍第12師後方辦事處之外,珠江以北市區的國民黨軍、保安隊和警察武裝均被消滅,繳獲各種炮20餘門,各種槍1000餘支。當日上午,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員和工農兵執行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宣告廣州市蘇維埃政府成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蘇兆征為主席(在蘇未到廣州前由張太雷代理)。會後發布了《廣州蘇維埃宣言》、《告民眾書》以及有關的法令。當天,廣州市工人、農民和市民歡欣鼓舞,熱烈擁護革命政府,積極參加起義。
廣州起義爆發後,國民黨廣東省政府主席陳公博及張發奎、黃琪翔(第4軍軍長)等人倉皇逃到駐珠江南岸海鍾寺第5軍軍部,並立即電令駐肇慶地區的第12師、第26師第78團,駐東江地區的第25師,駐順德地區的教導第1師第1、第2團等部,急速回防廣州。12日,張發奎所部3個多師和駐守廣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軍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國主義的軍艦和陸戰隊支援下,從東西南三面向起義軍反撲。起義軍和工農群眾同優勢的國民黨軍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浴血奮戰,但終因眾寡懸殊,遭到嚴重損失,起義主要領導人張太雷犧牲。這時,張發奎的後續部隊陸續到達,情況非常嚴重,在此危急時刻,起義軍總指揮部為保存革命力量,於12日夜下達了撤出廣州的命令。起義軍余部1000餘人於13日凌晨撤出廣州,在花縣(今花都)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4師,領導人有董朗、葉庸、徐向前、袁國平等,後經從化、紫金等地進至海豐、陸豐縣境,加入了東江地區的革命斗爭;另有部分人員轉移到廣西右江地區,後來參加了百色起義;還有少數人員撤往粵北韶關地區,加入了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軍余部,後來上了井岡山。國民黨軍重占廣州後,對未及撤離的起義軍、工人赤衛隊和擁護革命的群眾,進行了血腥的鎮壓,慘遭殺害者達5000餘人。
廣州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繼南昌起義、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在國內外都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民無比英勇的戰斗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起義的許多領導人和保留下來的武裝力量,繼續為中國革命事業而頑強戰斗,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組成部分。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2)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3)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E. 廣州起義的8.歷史意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2)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3)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廣州動盪之際,共產黨人在1927年12月11日發動了起義。李宗仁在回憶錄中寫到過這時的廣州:「全市火光燭天,屍體狼藉。市民均被迫以紅巾系頸,表示擁護紅軍,否則格殺勿論。張發奎匆忙前往肇慶,急令黃琪翔回師平亂,黃氏乃率部反穗。張、黃二人以共黨在後方搗亂,破壞其一統兩廣的大計,憤恨之餘,遂也恣意殺戮。下令凡見頸系紅巾的,即格殺勿論。人民分不出孰為紅軍,孰為第四軍,只知有紅巾亦死,無紅巾亦死。一時廣州全市全城鬼哭狼嚎,無故人民被殺的不計其數。大火數日不絕,精華悉被焚毀,實為民國成立以來鮮有的浩劫。」
F. 簡述廣州起義(黃花崗起義)過程。
黃花崗起抄義紀念日襲被民國政府定為青年節。是四月二十七日。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時30分,黃興率120餘名敢死隊員直撲兩廣總督署,發動了同盟會的第十次武裝起義——廣州起義。 其中72人的遺骸由潘達微收葬於廣州東郊紅花崗。潘達微把紅花崗改名為黃花崗,故稱為「黃花崗起義」。黃花崗起義,又稱第三次廣州起義、辛亥廣州起義、三·二九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是中國同盟會於1911年(宣統三年)在廣東省廣州市發起的一場起義。
G. 孫中山的廣州起義對歷史產生什麼影響
1、打擊來了清政府武裝勢源力;
2、為後來武昌起義的成功打下了基礎,也為革命武裝起義積累了經驗;
3、使得革命黨的組織更加完善,行動更加成熟;
4、造成了輿論轟動,為後來民主自由觀念逐漸深入人心打下了基礎。
H. 1911年的廣州起義為何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1911年的廣州起義失敗後,人們收殮殉難者,一共找到72具遺體,後將遺體合葬在城東黃花崗,因此這次起義被稱為「黃花崗起義」。
I. 廣州黃花崗起義的意義是什麼
第一是黃花崗起義是近代史上一次具有較全面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專它雖然失屬敗了,但其偉大歷史意義和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第二黃花崗起義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民主革命精神的進一步高漲,為中國人民民主革命事業開辟了前進的道路,傳播了民主自由的思想。並且推動了亞洲的民主革命運動。 第三雖然黃花崗起義失敗了,但無論如何,資產階級革命黨人用生命和鮮血獻身革命的偉大精神卻震動了全國,也震動了世界,從而促進了全國革命高潮的更快到來。
第四起義在不同程度上打擊了清朝統治,為後來武昌起義一舉成功准備了條件
J. 廣州起義de 意義
廣州起義的歷史意義
廣州起義,是中共廣東省委貫徹中共「八七」會議精神,在中共中央直接指導下領導廣州地區工農群眾和革命士兵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暴力革命,是繼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之後,對國民黨反動派的又一次英勇反擊,是在城市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大膽嘗試。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起義軍和工農群眾的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給了中國人民以新的鼓舞,在中國人民革命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壯麗的一頁。其主要經驗:(1)成立了軍事委員會,組織領導健全;(2)適時改變計劃,決心果斷;(3)起義軍民英勇奮斗,不怕犧牲;(4)不能照搬外國的經驗,攻佔大城市的時機尚未成熟。 2.1895年孫中山領導的第一次反清武裝起義..................3.革命黨人在起義中英勇戰斗,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給清政府沉重的打擊,為同年十月十日武昌起義瓦解清政府統治奠下了基礎。 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在廣州起義失敗,戰役犧牲的烈士營葬於黃花崗。此次起義因此又稱黃花崗起義,歷史上,這次起義意義重大,加快了全國革命高潮的到來。
黃花崗起義中被捕的革命志士
這次起義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十一次革命武裝斗爭中的第十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