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龍岩有什麼傳說
龍岩洞的傳說
龍岩洞那座石頭山,南面有一個洞,據說很深,可以通到很遠的地方。從北方南下的小龍王就住在這里,山邊有個寺,住有和尚,石頭山東邊有一個像大廳一樣的明洞,洞頂上有好幾個像被頭撞擊的凹槽,老師問我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從前洞頂有好多小孔,它會漏鹽漏米給和尚吃,據說是小龍王放的。有一次一個小和尚嫌它孔太小,漏得慢又少,就用鐵釺把它挖大點,這一挖可壞了,從此不漏了,全寺的和尚都埋怨他,他自己也悔恨自己,就用頭去撞這些孔,結果撞出了這些凹槽。
天馬山的傳說
天馬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從山的北面向天馬山遠眺,就會看到從山的西頭到東頭像一匹馬,馬脖子從東向下延伸到山腳下,活像馬在吃草呢!
天馬山上有一座小石庵,是民間供奉的神,叫「陳生仔」。據說陳生仔是放牛的,他把石板條從山下用牛馱上去,搭建時沒有石灰,就用鼻涕糊上,整座庵沒有一點石灰呢。
再看看邊上那個石蟾蜍,它是陳生仔放牛時,看到一條蛇要吃蟾蜍,就用放牛鞭,趕跑了蛇,救了蟾蜍。蟾蜍感念陳生仔救命之恩,從此一直跟在陳生仔身邊,再也不離開。
這個「陳生仔」可靈了。東肖這個地方土地貧瘠,百姓比較窮苦,要跑二十多里路到縣城買大肥、豬狗屎,很辛苦。當地有一個農夫就去求陳生仔幫忙,陳生仔說好,我給你一包東西,你到家把它放到田裡去,這個農夫拿這包東西就往回走。走到曹溪經洋村,農夫心想這包是什麼東西,忍不住打開一看,卻見一包牛糞。農夫心想著家裡的牛也會拉屎,要它何用,就順手丟到田裡了,這一來可肥了經洋的地了,而東肖依然土地貧瘠。
東寶山的傳說
東寶山半山上有一口山泉,水清如鏡。據說住龍岩洞的小龍王就來往於龍岩洞與東寶山之間,這里也是小龍王藏寶的地方,其中有一件能夠呼風喚雨,所以稱東寶山。
話說有一年東肖缺水,乾旱得播不下種,農夫們急得不行,就組織大夥穿上白衣,包上白頭巾,從東肖三步一拜到東寶山求小龍王布雨。這時太陽高照,求雨隊伍浩浩盪盪,此時如果變天下起雨來,旁觀的人可千萬不能打傘,否則求雨的人非揍你一頓不可。
❷ 福建地名的來歷歷史文化典故在50字到500字 福建的地名來歷,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等。
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專福建。明朝設福建屬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故事一:「三山」由來
福州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歷史的名城。唐開元十三年設福州都督府始稱福州。五代梁開平二年閩王王審知擴建城池,將風景秀麗的烏山、於山、屏山圈入城內,從此福州成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獨特城市。
「三山」成了福州的別名。
故事二:五次定都---無諸定冶城、閩國定都福州、南宋趙昰定行都、南明朱聿健定臨時王都、中華共和國臨時首都。
北宋治平三年太守張伯玉,親自在衙門前種植榕樹2棵,並號召百姓普遍種植後滿城綠蔭蔽日,暑不張蓋,故又有榕城之美稱。宋末北方動亂,端宗皇帝在福州即位,改名福安府,明末唐王朱聿鍵,也在福州登基,改名天興府,又稱福京,使福州先後兩度成為臨時京都。明清兩代福建省為福州府府治。從民國年間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福州均為福建省省會,其中1933年,福建事變時期,曾一度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政府的「國都」。
故事三:六次建城---無諸建冶城、嚴高建子城、唐建羅城、梁建夾城、宋拓外城、明建府城
❸ 龍岩 的 民間故事 最好是本新羅區內的,客家的什麼不要。
龍岩洞的傳說
龍岩洞那座石頭山,南面有一個洞,據說很深,可以通到很遠的地方。從北方南下的小龍王就住在這里,山邊有個寺,住有和尚,石頭山東邊有一個像大廳一樣的明洞,洞頂上有好幾個像被頭撞擊的凹槽,老師問我們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從前洞頂有好多小孔,它會漏鹽漏米給和尚吃,據說是小龍王放的。有一次一個小和尚嫌它孔太小,漏得慢又少,就用鐵釺把它挖大點,這一挖可壞了,從此不漏了,全寺的和尚都埋怨他,他自己也悔恨自己,就用頭去撞這些孔,結果撞出了這些凹槽。
天馬山的傳說
天馬山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從山的北面向天馬山遠眺,就會看到從山的西頭到東頭像一匹馬,馬脖子從東向下延伸到山腳下,活像馬在吃草呢!
天馬山上有一座小石庵,是民間供奉的神,叫「陳生仔」。據說陳生仔是放牛的,他把石板條從山下用牛馱上去,搭建時沒有石灰,就用鼻涕糊上,整座庵沒有一點石灰呢。
再看看邊上那個石蟾蜍,它是陳生仔放牛時,看到一條蛇要吃蟾蜍,就用放牛鞭,趕跑了蛇,救了蟾蜍。蟾蜍感念陳生仔救命之恩,從此一直跟在陳生仔身邊,再也不離開。
這個「陳生仔」可靈了。東肖這個地方土地貧瘠,百姓比較窮苦,要跑二十多里路到縣城買大肥、豬狗屎,很辛苦。當地有一個農夫就去求陳生仔幫忙,陳生仔說好,我給你一包東西,你到家把它放到田裡去,這個農夫拿這包東西就往回走。走到曹溪經洋村,農夫心想這包是什麼東西,忍不住打開一看,卻見一包牛糞。農夫心想著家裡的牛也會拉屎,要它何用,就順手丟到田裡了,這一來可肥了經洋的地了,而東肖依然土地貧瘠。
東寶山的傳說
東寶山半山上有一口山泉,水清如鏡。據說住龍岩洞的小龍王就來往於龍岩洞與東寶山之間,這里也是小龍王藏寶的地方,其中有一件能夠呼風喚雨,所以稱東寶山。
話說有一年東肖缺水,乾旱得播不下種,農夫們急得不行,就組織大夥穿上白衣,包上白頭巾,從東肖三步一拜到東寶山求小龍王布雨。這時太陽高照,求雨隊伍浩浩盪盪,此時如果變天下起雨來,旁觀的人可千萬不能打傘,否則求雨的人非揍你一頓不可。
由於龍岩有龍崆洞、天馬山、東寶山的龍與天馬的傳說,所以龍岩人喜愛龍馬,崇尚龍馬精神,所以龍岩第一家汽車企業取名叫龍馬公司
❹ 龍岩歷史
晉太康三年(282)置新羅縣,屬晉安郡。唐開元二十四年(736)置汀州,領原新羅地分置的長汀、黃連、什羅3縣。天寶元年(742)汀州改為臨汀郡,什羅(新羅)縣改名龍岩縣,黃連縣改名寧化縣,乾元元年(758)復為汀州,領長汀、寧化、龍岩、沙縣4縣。大歷十二年(777)龍岩縣改屬漳州。五代南唐保大六年(948)劃沙縣歸劍州。宋淳化五年(994)上杭、武平升場為縣,元符元年(1098)置清流縣,紹興三年(1133)置蓮城縣,時汀州轄長汀、寧化、上杭、武平、清流、蓮城6縣。元至元十五年(1278)為汀州路。明洪武元年(1368)為汀州府,成化六年(1470)置歸化縣,七年(1417)置漳平縣,十四年(1478)置永定縣,時長汀、上杭、武平、清流、連城、歸化、漳平、永定通稱」汀屬八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升龍岩縣為直隸州,轄漳平、寧洋2縣,清末汀州府、龍岩州均屬汀漳龍道。1912年廢州、府,復龍岩為縣,各縣屬西路道(1914年改稱汀漳道)。1925年廢道制,各縣直屬省轄。11928年至1934年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1933年11月「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省人民政府」)成立時屬「龍汀(龍漳)省」。1934年7月分屬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龍岩,轄龍岩、永定、上杭、武平、漳平、寧洋、華安7縣)和第八行政督察區(駐長汀,轄長汀、連城、寧化、清流、明溪、永安6縣)。1935年10月分屬第六行政督察區(轄龍岩、漳平、大田、永定、上杭、華安、寧洋7縣及峰市特種區)和第七行政督察區(轄長汀、連城、寧化、明溪、清流、武平、建寧、泰寧8縣)。1947年以龍岩、長汀、永定、上杭、武平、漳平、連城7縣為第七行政督察區,駐龍岩。1949年8月至11月各縣相繼解放,為第八行政督察區。1950年3月改稱龍岩專區。1956年7月劃入永安、寧化、清流3縣,1961年3縣劃歸三明專區。1970年改稱龍岩地區。1981年撤消龍岩縣,設省轄縣級龍岩市。1990年漳平撤縣設市。1996年撤銷龍岩地區設省轄地級龍岩市,原龍岩市為新羅區。
❺ 龍岩古代歷史人物
詩人丘逢甲,畫家華喦,畫家上官周,畫家李燦,畫家黃慎(揚州八怪之一)
❻ 漳平地名的來歷地點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有哪些
漳平(古屬漳州府漳平縣,寧洋縣),名取「邑居漳水上流、千山之中,此地獨平」之專意,位屬於福建省西南部,九龍江(北溪)上游,介於北緯24°54′-25°47′,東經117°11′-117°44′之間,地處閩西的東大門,東毗永春、安溪,南連華安、南靖,西鄰新羅,北接永安、大田,外接廈門等閩南沿海發達地區,內聯閩、粵、贛腹地。漳平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置縣,1990年撤縣建市。通行閩南方言漳州腔漳平話(部分地區如溪南新橋等接近泉州地區為泉腔)。 [1] 2017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32.56億元,比上年增長8.8% [2]
❼ 福建龍岩市名字的由來
1,一種說法是,龍岩因龍岩山而得名。2,另一種說法是一個傳說從前,這里是新羅縣的苦草鎮,唐天寶元年(742年),在這里建縣時,因城南翠屏山上,有個著名的名勝古跡龍岩洞而取名龍岩縣,至今已有1200多年歷史了。關於龍岩的來歷,有個傳說。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有九個兒子。這九條小蛟龍生性殘暴,仗勢父王敖廣是四海龍王頭,便在東海沿岸為非作歹,興風作浪,使這里的百姓經常災難重重。老百姓對這九條小蛟龍的倒行逆施,恨之入骨,但又無可奈何。有一年,哪吒經過這里,聽到老百姓的怨言,很是同情,便去東海找老龍王算賬。因老龍王出差未返,九個龍太子出來應戰。這九個龍太子平時驕橫慣了,興風作浪可以,法術卻平平,根本不是哪吒的對手。它們交戰不到三回合,九個龍太子有8個被哪吒抓去剝了皮,抽了筋,棄屍骨於沙灘上。
且說第九個龍太子見兄長已死,嚇得戰戰兢兢,跑到海邊向哪吒求饒。哪吒看在龍老九太小,便手下留情,把它抓來苦草鎮關閉在翠屏山的一個溶洞里,用一塊鎮妖石鎮住洞口,讓它悔過自新,不讓他再殘害生靈,並把鎮妖石的鎖匙交給山下一位出家人看守後,便腳蹬風火輪騰雲駕霧回天庭去了。
由於小九龍在洞里,慢慢長大成了大龍。它嫌洞太小,便經常翻身用龍角、龍身把溶洞撐高一點,頂大一點,讓自己生活得自在一點。它撐呀撐呀,撐開了許多小石洞,上洞可通天,已有一縷陽光照射進來,下洞可通東海,卻有小魚蝦送米送鹽給它吃。原來,龍王敖廣巡海回來,看海灘上一群龍子被害得悲慘景象,心中非常悲傷,馬上叫蝦兵蟹將去收屍厚葬。忽聽烏龜將軍來報,只有八具龍骨,少一個龍太子,估計它還沒死,還活在人間。於是東海龍王馬上派出魚蝦水卒登岸四處尋找。它們溯九龍江而上,一直查找到龍津河畔的翠屏山麓,才找到龍王九太子,因它們推不動鎮妖石,只好通過各個小洞往裡送米送鹽,供龍太子享用,日子久了,這洞里已儲藏很多很多的米糧和食鹽。
有一天,正當龍太子把溶洞越撐越大的時候,看守鎮妖石的和尚出去化緣了,鱟門前有一個孕婦,她一共生了三個千金,就是不會生麒麟兒,經常受婆婆的打罵和白眼。常言道,生男育女,天生自然,她實在無法做主。便跑到翠屏山來尋短見,她想用頭撞鎮妖石自盡,因鎮妖石是聖潔的,非常怕惡露。當這孕婦用頭去撞鎮妖石時,才撞一下,鎮妖石便倒掉了,洞里馬上冒出一縷黃煙,當她暈頭暈腦往裡探視時,看見一條金龍正在溶洞的石壁上飛旋,她驚訝地說:「呀!金龍」,只見那條金龍從盤旋的洞頂,撐不住力氣跌落下來,在洞里難受地滾了滾,便奄奄一息。那孕婦看了也嚇了一跳,趕快跑到別處去了。從此,洞頂盤石上便留下「金龍」撐洞的痕跡。整條龍鱗都印在頂盤石壁上。當和尚化緣回來,發現鎮妖石倒掉,知道大事不好,便馬上重新封閉洞口,但他怎麼封也封不住了。結果,便派了一群小和尚看守洞門,不讓金龍跑掉。
再說這小金龍,經過三年的修煉,已悟出呼風喚雨的功能,便暗中許願,過去八位龍兄降災於苦草鎮,禍害百姓,才有如此悲慘下場。如今,待它出得龍洞,一定要為苦草鎮造福,使這里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才輩出,還要有真龍降世。但由於和尚不理解小金龍的美好願望,還是搬來大石堵住洞口,生怕它出來降災。就在一個月明風清的夜晚,小金龍再也閑不住了,因為這里遭受特大旱災,便來個大翻身沖出洞口。這一沖可不得了,驚動苦草鎮人,所有大小和尚及群眾都跑來,有的抓龍頭,有的抱龍尾,有的用繩子捆住龍的四爪,使金龍飛騰不得。結果,這好心的小金龍只翻騰到半山腰,就被烈日艷陽曬幹了,死在山上。久而久之,山上的小金龍脫去龍鱗,爛了龍肉,只剩下一具龍的骨架,留在山上,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小金龍,把這山嶺稱為龍骨嶺,而那幾個和尚為困死小金龍,也被太陽曬干在山坡上,最後化為石頭,被人稱為和尚石,而那被小金龍撐起的龍洞至今猶存,被人們稱為龍岩洞。洞里怪石嶙峋,洞頂龍鱗片片,清晰可辨。這事後來傳到當時的官老爺耳里,官老爺去看了龍洞,果不虛傳,在苦草鎮升級設縣時,便以此洞為名,取名龍岩縣,奏請皇上批准,這就是龍岩的由來。
❽ 廈門地名所包含的歷史文化典故
相傳遙遠的古代,常有成群的白鷺棲息在廈門島上,因此,
廈門又稱為專鷺島、鷺洲屬、鷺嶼、鷺城、鷺津、鷺門,廈鼓海峽稱
為鷺江。
人類生活在廈門島上,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
代晚期。而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則始自唐朝中時,至今已有11
40多年了。
唐朝天寶年間,漢族人薛姓和陳姓從閩東的福安和閩南的漳
洲移民入島,分別在洪濟山下的南北面聚族而居,並出現「新城
」的地名,旋改名「嘉禾里」,隸屬於情源郡南安縣大同場。五
代閩承隆元年(939年),大同場升格建同安縣,嘉禾里歸同
安縣管轄。明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在島上築城
寨,置衛所,城名「廈門」,衛所稱「巾左所」。廈門的地名,
從此確立。此後數百年間,廈門也曾改名為「思明州」「思明縣
」等。1935年廈門正式得名
❾ 龍岩客家文化包括什麼
龍岩客家文化主要體現在客家風俗習慣與客家話上。
客家風俗習慣
娶親
閩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禮別有風情。男家的迎親隊抵達女家後,新娘要站在門口一個畫有八卦太極圖的米篩中換上新鞋,稱為過「米篩」,這是象徵留下娘家的活土(財氣),到婆家去重創業。接著新娘被背出家門,新娘的兄弟要用一碗水潑到車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潑出去的水。此時,新娘便要放聲慟哭。到達男家後,新娘還要跨過火紅的木碳爐,以示「興旺」。之後才開始婚禮的各個程序。
客家涼帽
客家涼帽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涼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麥桿編成,斗笠的頂部縫著布,帽沿四周除正面外,垂掛著五寸來長的彩布,未婚的姑娘還要在垂布的兩端掛五顏六色的綵帶。綵帶是客家姑娘婚否的標志。涼帽除了有遮陽、防雨、防塵的功能外,亦是客家婦女獨特的頭飾。
姑田游大龍
元宵佳節游大龍是連城縣姑田鎮的傳統文娛活動,始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姑田紙扎龍直徑70厘米,長600餘米,由一百五十節組成,由600餘名青壯年參舞,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閩西木偶戲
木偶多至36個,每個木偶由10多條線操吊,木偶身長77厘米,眼珠會轉,嘴會張合,四肢能活動。分為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凈和文丑等角色。木偶戲劇目達到幾百種之多。
龍岩語言文化
龍岩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五縣通行客家話,均屬閩西客家語方言,占本地語言的70%以上;龍岩市新羅區(閩南方言龍岩話片區)、漳平市(閩南語系漳州腔漳平話;部分地區如溪南新橋等接近泉州地區為泉腔)通行閩南語。另外普通話在該地區使用的非常廣泛。
龍岩客家文化之旅
龍岩是客家文化的始源地,所歷史存留下來的遺跡有很多,其中主要以培田村古民居、連城四堡、土樓民俗文化村、上杭李氏大宗祠、福建土樓等為主。
培田村古民居
培田村是國家歷史文化名村,位於連城縣境內、有「民間故宮」之稱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人另一種截然不同的建築風格。它以「九廳十八井」為基本特徵,組成一個連片成群,規模宏大,布局講究,設計精美的古民居建築群落,它廳高堂闊,雕梁畫棟,縱主橫次,廳廂配套,衛生設施科學而完善,是建築工藝與科技的完善結合。
連城四堡
連城另一古鎮四堡,是中國唯一活著的古代雕版印刷的見證者。四堡雕版印刷始於宋末,鼎盛於明清,當時此地印坊櫛比,書樓林立,當地書商達數百之多,有定點經銷,有流動販賣,外地書商也絡繹不絕前來批售,使四堡刊印書籍「壟斷江南、行銷全國、遠播海外」,成為當時全國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連城四堡已列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鎮,倖存的古書坊群也成為國家重點文保單位。
土樓民俗文化村
土樓民俗文化村是國家5A級旅遊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永定客家土樓民俗文化村景區位於福建省龍岩永定區湖坑鎮洪坑村內。景區內建築獨特,其中有富麗堂皇的「圓樓王子」振成樓等其他特徵土樓40多座。
上杭李氏大宗祠
位於上杭縣境內李氏大宗祠,建築結構奇特,布局合理,精美堂皇,氣勢磅礴,熔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於一爐,是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李氏後裔(李火德的第23代裔孫李夢蘭)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歷時四年建成,每年的春清明、春節等節日,均有無數海內外李氏宗親來此謁祖,被譽為「客家第一宗祠」,為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福建土樓
世界文化遺產客家文化以規模宏偉、凝內御外的永定客家土樓為代表,這里的土樓歷史之悠久,種類、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結構之奇巧,功能之齊全堪稱世界之最。據統計,這里現存的圓樓、方樓、五角樓、八角樓、紗帽樓、吊腳樓等各式土樓30多種,著名的方樓4000多座,最古老是土樓馥馨樓位於永定縣湖雷鎮下寨村,建於公元七六九年,至今一千二百多年歷史。其中圓樓360多座,它似從天而降的飛碟,地上冒出的巨大蘑菇,最為震撼人心,它同古羅馬斗獸場和現代體育館有相似造型的龐大單體建築,聯合國專家則稱它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神話般的山區民居建築模式」,作為唯一性的世界文化奇觀,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地、國家5A級旅遊景區,福建旅遊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