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求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街區的區別,非常重要,需要有權威文獻論證,拜託了!
【歷史街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僅要看城市的歷史,及其保存的文物古跡版,還要看其現狀格局和權風貌是否保留著歷史特色,並具有一定的代表城市傳統風貌的街區」。
【歷史文化街區】: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好似區別不大,這兩個詞彙在中國【歷史街區】是【歷史文化街區】的前身。後者相對完善且受法定保護。
㈡ 什麼是歷史文化街區什麼又是構成其主體的歷史建築
歷史文化街區是指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別豐富、歷史建築集中成片、能夠較完整和真實地體現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並有一定規模的區域。
《文物保護法》中對歷史文化街區的界定是:法定保護的區域,學術上叫「歷史地段」。
其構成包括所有要素:
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
意義
歷史文化街區重在保護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歷史
歷史地段保護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的經濟恢復發展,城市中開始了大規模的住宅建設,當時普遍的做法是拆掉老城區,蓋起新樓房。但是這樣做的結果是改善了建築,卻破壞了歷史環境。城鎮歷史聯系被割斷,特色在消失。人們開始意識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割斷歷史,而文物古跡、歷史地段等正是這些歷史文化發展的實物例證。所以,除了保護文物建築之外,還應保存一些成片的歷史街區,保有歷史的記憶,保存城鎮歷史的連續性。
中國正式提出歷史街區的保護是在1986年,國務院在公布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指出:「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或能完整地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區、建築群、小鎮村落等也應予以保護,可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公布為當地各級歷史文化保護區」。這是保護歷史遺產的重要舉措,從此形成了保護文物古跡、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的分層次的保護體系。2008年開始實施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保護
保護外貌、整修內部,歷史街區的歷史建築不必像文物那樣一切維持原狀,可以進行室內的更新改造,適應現代生活的需要。對歷史性建築要按原樣維修整飾,對那些改動不合理的地方,維修時可恢復其原貌或原來的風格,對有悖於歷史風貌的新建建築可以適當改造,恢復歷史原來的風格。積極改善基礎設施,提高居民生活質量。這個問題不解決,居民就很難在這里繼續生活,保護就成了一句空話。要逐步整治,反對大拆大建。之所以提倡逐步整治的方法,是為了精心設計與施工,保存更多的真實歷史遺存,也是為從容籌集資金,減輕政府壓力,更是為保存和延續社區文化,保護其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文化街區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點,它的保護不是簡單的規劃問題,而是一個綜合的社會實踐。要特別關注保護實施中的方法和政策問題,總結前一階段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實施。可以認為,凡是需要保護的地區,就不可能就地平衡資金,所以也不應該按房地產開發的方式進行運作。一些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制定了好的保護規劃,但由開發商來主導建設,為了平衡資金、追求利潤,只能是不斷修改規劃,其結果是達不到保護的目的。正確的做法是由政府主導,按著規劃的要求制定相關政策,保證按規劃實施。同時,要注意採取逐步整治的方式,尊重居民的意願,保護居民利益,調動居民的積極性,政府出資為主,居民出資為輔,要「政府主導,居民參與,逐步整治,漸進改善」,這樣才可以做好保護區的保護、整治工作。
有的地方全部遷出原住民,把房子重修再高價賣出,或變成有錢人居住的新社區、或變成高檔娛樂休閑地、或變成專供旅遊參觀的布景道具,這些都不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的方向。國外一些城市舊區的成片更新,往往針對的是已衰落的商業區、倉庫、碼頭等,很少有大量遷出原住人口的。從避免社會分隔出發,他們也不贊成「紳士化」的改造。
㈢ 如何體現歷史街區的布局特色
紹興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根據《紹興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對紹興古城劃定了八字橋、魯迅路、越子城、西小河、蕺山、石門檻、新河弄等7片歷史街區進行重點保護。越子城歷史街區內的倉橋直街和蕺山歷史街區內的書聖故里是先行實施修繕保護的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
倉橋直街歷史街區,在越子城歷史文化保護區范圍之內。該區 域位於古越城的原址,有紹興知名的府山、環山河和越王台。圍繞 "山、水、台''這三個核心景觀的是幾條傳統尺度的小弄及成片的保護基本完整的傳統民居區。一些有相當人文背景的歷史遺跡點綴其中,共同形成了該街區幽遠古樸的景觀特徵。倉橋直街歷史街區,是以古越城市風貌為特色,以傳統城市人居文化為內涵,集居住、商業、旅遊等功能為一體的歷史文化街區,位於街區中心線的環山河,北起勝利路,南達魯迅西路,全長1.5公里,自北而南,依次架有倉橋、寶珠橋、府橋、石門橋、酒務橋、西觀橋、凰儀僑等各 式橋梁,河道東西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為主,為紹興城內典型的 "有河無街''格局,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布局較為完整統一, 其中有各式台門4 3個,集中反映了本地區的建築特色和歷史風貌。與民居相隔的東西兩側,分別鋪設有倉橋直街、龍山後街、宣化坊、作揖坊等傳統街巷,寬2至3米不等,青石板鋪路。倉橋直街歷史街區佔地面積6。4公頃,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有居民8 58戶。 書聖故里歷史街區位於紹興市區北部、蕺山南麓,西至蔡元培故居,接解放北路,東至中興路,南至蕭山街南。街區以與書聖王羲之相關的戒珠寺、題扇橋、筆飛弄而聞名,分布了大量從宋至明清,以至民國等不同歷史時期的傳統民居,其間包含著大量珍貴的歷史遺跡和歷史典故。書聖故里歷史街區主要道路有蕭山街、蕺山街、西街,橋有題扇橋、探花橋、斜橋、宋梅橋、香橋等,建築布局為前街後河,設沿廊、埠頭,反映了人民生活對水的依賴,個別街巷如筆飛弄,體現了紹興狹窄弄堂的特色。已實施修繕保護的書聖故里歷史街區1。街坊佔地面積52398平方米,建築面積44097.5平方米,有居民4 5 3戶。 二、歷史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 倉橋直街和書聖故里是先期實行修繕保護的兩個歷史街區,在此以前,這兩個街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一)部分建築質量不佳,居民生活環境質量不佳,居住及建密度過高。解放後,街區范圍內的台門式及院落式住宅公有化,名屬房管處轄下,大量外來居民遷入,居住人口激增。房管處缺乏必要的資金維修;老房子年久失修,住戶為爭取使用面積,對原有建築分隔改造;並且在天井內搭建臨時用房,嚴重破壞了建築的原有格局和風貌;由於缺乏歷史文化名城和歷史街區的保護意識,新建築的色彩、體量與歷史街區風貌不協調。 (二)公用設施嚴重短缺,缺少系統和完善的下水管。現有下 水管很多是居民自己拉建,排水系統基本用天井內部自然滲水,經常造成供水不足和排水不暢;廚衛設施嚴重不足,絕大多數人家還在用煤爐,刷馬桶,在天井裡洗滌,做飯。 (三)台門院落內衛生狀況差。公用設施的嚴重不足,使台門 院落內部的衛生狀況較差,陰暗潮濕;人口密度的居高不下,叉使各戶住家的通風採光較差;居住在河道邊的住戶亂倒污水和垃圾,街道上水泥電線桿林立,電線亂拉亂接,雜亂無章;沿街店面色彩混亂,招牌廣告平庸化,原有的傳統街景被破壞。
㈣ 如何打造歷史文化街區
歷史街區的保護與利用一直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領導和管理者思考的問題。本迴文借鑒國際上對歷史答街區保護的經驗,提出了中國也應該有世界文化遺產的歷史街區,並提出了蘇州平江歷史街區完全有條件率先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依據,並對平江歷史街區的保護,尤其是利用,即可持續利用的保護提出了建議,即把平江歷史街區,保護和利用成為蘇州文化遺產(物質遺產與非物質遺產)的集中展示街區。
㈤ 城市規劃中肌理的含義
肌理,是指皮膚的紋理。皮膚紋理細膩、光滑,富有光澤和彈性,是許多女性的追求。
城市肌理的表版現,亦在於可目睹觸摸的硬體方面,如有街坊、道路、橋梁、樹木、花草、設施等,進而是房舍所展示的色彩、高度、立面、體量、情狀等,以及蘊含在城市中無形的又可以感受到的方面,如人們的生活習慣、風俗民情、行為道德、禮儀風尚、文化宗教等。
滇西北的麗江古城,之所以成為世界文化遣產,就緣於其獨特而豐富的城市肌理。城權市風貌年年如故,建築色彩古樸厚重,街巷布局收放有序,處處漾溢著古代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
這幾年,突飛猛進的城市建設,使許多優秀、豐厚的城市肌理被糟塌了。蘇北有兩個縣級市,僅一年多時間,就將舊城區夷為平地,重新建了一座新城。這種「大手筆「,一度還被廣為宣揚。然而,人們卻再也難以找到那種對城市的認同感、親切感、歸屬感……
從機理可以看出一個城市的狀態,從城市機理可以反映城市精神,一個城市最有底蘊的東西就是這個城市的機理。
㈥ 歷史文化街區的意義
歷史來文化街區重在保護源外觀的整體風貌。不但要保護構成歷史風貌的文物古跡、歷史建築,還要保存構成整體風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牆、小橋、溪流、駁岸乃至古樹等。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成片的地區,有大量居民在其間生活,是活態的文化遺產,有其特有的社區文化,不能只保護那些歷史建築的軀殼,還應該保存它承載的文化,保護非物質形態的內容,保存文化多樣性。這就要維護社區傳統,改善生活環境,促進地區經濟活力。
㈦ 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屬於兩山理論范疇嗎
歷史文化街區打造屬於兩山理論范疇
歷史文化街區首先得益於其獨特的歷史,世易時移,歷史歲月沉澱為獨特的文化記憶和標志,並融入當地人獨特的習俗,在居住生活之餘,漸漸成為當地人時常光顧的休閑場所,最終因為本地人的活動,增加了地域化的獨特生活場景和氛圍,然後就對外地人構成了旅遊吸引力。這是歷史文化街區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同樣也是歷史文化街區今後保護和發展的依據和規律。
歷史文化街區不同於新建的所謂文旅小鎮,新文旅小鎮要麼挖掘文化,要麼植入文化,但由於時代變遷,即使復原了建築景觀,附會了歷史文化,也給人物是人非的感覺,缺少的就是前人遺存的歷史場景,尤其是人文情境。歷史文化街區大都都處於城市的核心區,擁有地域特色或獨自的個性特徵、民族風情、地域文化。一般具有歷史、地域、市井三種機理,並由此衍生出文化性、獨特性、生活性三個特徵,這三個特徵基本體現了歷史文化、生活化與生活景觀化、旅遊化。要在現代城市發展環境下保護並打造好這些歷史文化街區,必然要從這三個特徵入手。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大都是歷史孕育出的、因深厚的文化底蘊或發生過重大歷史事件而青史留名的城市。這些城市不論曾是王朝都城,還是當時的政治、經濟重鎮,抑或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一般都擁有珍貴的文物遺跡,而這些遺跡大都集中在歷史文化街區內。上海和青島是兩座具有百年歷史的城市,也都存在一些現代歷史文化街區。
多倫路,號稱文化名人街,作為虹口區「搶救文化遺產、保護故居遺址」的標志性文化工程,成為上海都市文化旅遊引人注目的新景點。街上林立著古錢幣博物館、奇石館、藏筷館、藏鍾館、左聯會址和紀念館、夕拾鍾摟、鴻德堂等,其中景雲里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魯迅、陳望道、茅盾、葉聖陶、馮雪峰、周建人、柔石等一大批文化名人活動過的地方,多倫路因此有了「現代文學重鎮」的地位。多倫路的路面用石塊鋪成,路兩邊的各式洋樓門面洞開,雅商雲集,一路過去,褐紅色的呈幾何型圖案的彈階路飽含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婉蜒地把人們引向塵封許久的歷史深處,很是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