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世界現代化歷史發展

世界現代化歷史發展

發布時間:2021-03-02 01:16:03

A. 社會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及其世界歷史進程

社會現代化是社會的整體性變遷過程,是全部社會生活的深刻變革。從以下七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經濟生產形式來看,現代化指的是以工業化為核心的經濟變革。
第二,從社會結構來看,現代化意味著社會結構的分化。
第三,從社會關系模式來看,普遍性社會關系在現代社會占據了優勢地位。
第四,從社會組織的管理模式來看,工業化推動了新型組織管理結構的建立。
第五,從政治權力的組織形式來看,現代化進程促進了民主制度的發展和現代國家的建立。
第六,現代化也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第七,從思想觀念的變化來看,現代化也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現代社會的發展使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本身的價值,促進了人本主義的發展。現代社會的巨大變化使人們推崇變化,看重新生事物,而且鼓勵人們創造。
以上七個方面並不是現代化的全部含義,但涵蓋了現代化的基本內容。只有這七個方面都協調發展,一個社會的現代化才是真正的現代化。

進程:(1)16世紀後,西歐地區的歷史運動(文藝復興、新航路的開辟、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工業文明的誕生准備了條件。(2)17——18世紀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推翻了束縛資本主義的舊的生產關系,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制度,走上了政治民主化的道路。為工業文明的誕生提供了前提。(3)18——19世紀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第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工業革命推動的現代化進程在歐洲、北美和東亞逐次擴展。(4)19末——20世紀初,歐洲主要國家如法國、德國、俄國等,北美、東亞的美國和日本先後實現了工業化。這些國家的現代化道路各具特色,並通過殖民主義方式形成了資本主義的現代世界體系。(5)20世紀中後期獲得民族獨立的發展中國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樣的現代化模式。目前人類的現代化運動仍在深入發展。經濟全球化將把世界的現代化推向新的發展高度。

B. 歷史問題-4世界各國現代化的發展道路或發展式樣被稱為現代化模式

注意題目是:下列重大歷史事件從模式上突破了早期現代化理論,《共產黨宣言》是理論。而D是一個實踐,理論為革命打下基礎

C. 現代化的歷史進程,是人類社會從分散的地域性歷史向整體世界歷史發展的轉變。17——18世紀

以日本為例,因為外部危機而引發內部危機,繼而引發內部權力爭奪,然後穩定權力,確定發展方向。日本在近代初期是幕府統治,君主處於統而不治的地位,隨著外國的入侵,比如美國佩里帶領艦隊進入日本,對日本造成了威脅,但是幕府沒有有效抵禦,而當時日本處於爭霸時期,就是除了幕府還有薩摩藩,長洲藩這樣的強藩,由於對幕府保衛本土不利不滿,以及長洲藩對幕府的厭惡,最後兩藩合力倒幕,擁護明治,明治親政後開始勵志發展國家,同時為了鞏固權力,開始對長洲藩進行壓制,而薩摩藩,在西鄉隆盛起義失敗後也遭到打擊,明治權力集中,並且在明治親政初期,就開始著手制度建設,開始近代化。綜合而論,一,日本的民族意識強,二,民族有共同價值觀,同時力量制衡,三,改革者有眼光,四,從古到今日本人都善於學習。反觀中國,都與此相反,當時清朝執政,執行維穩策略,對內進行民族壓迫,一切以維護自己的統治為目的,不顧民族未來,同時為了防止漢族崛起,另外自己的民族也就是滿族,當時腐化墮落,毫無上進心,自己不進步,也不讓漢族進步,所以改革無法成功,清朝滅亡後,以孫文為首的政治人物一味地追求政治建設,忽略了科學經濟發展,空談各種主義各種政治,無視產業發展,這也與日本相反,日本在明治親政後,就致力於產業發展,和政治制度同步甚至更早,所以說政治人物的眼光決定了發展,孫文在資本主義基礎薄所的情況下建立資本主義制度,所以弄得四不像,反而發展不了資本主義,簡單的說就是因為人的無能,至於有人說中國人口多所以改革轉型不如日本,即使如此我也沒有看到當時哪個省發展的比較好,另外,如果說日本的人才占總人口一半,中國佔四分之一也行啊,但是沒有,為什麼?因為當時只會政治空談,不大力發展實業

D. 社會現代化的歷史過程

社會現代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在近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帶動下,以工業內革命和信息革命為主要容形式,社會現代化構成了一個連續不斷的歷史過程。現代化作為一種過程而不是某些指標的堆積,是一種與前現代社會發展相比獨具特色的發展過程。因此,對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或社會來說,既不存在絕對的「傳統」與「現代」之分野,更沒有一勞永逸的現代化。

E. (世界歷史)現代化強國和現代化有什麼區別

現代化強國應該是指國家的權威和勢力,別人不能比的東西·,指國家的軍事力量和武裝設備,技術類,核能量等科研發展。現代化是國民的科技發展,生活水平狀態,一般指輕工業發展水平。

F. 求一下歷史世界現代化進程發展過程的大綱,謝啦

外國現代史是從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開始,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國家成立了,1929-1933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導致德日意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美國則是羅斯福政權,1931日本發動918事件,侵佔中國東三省,1937發動盧溝橋事件,日本全面侵華。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二戰爆發,1941年6月22日德國進攻蘇聯,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二戰規模進一步擴大。不過在後期軸心國相繼在三大重要戰場,分別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失利,導致軸心國喪失主動權。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加速了德國法西斯政權的潰敗,1945年4月-5月柏林戰役,德國法西斯倒台。1945年8月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導致日本法西斯政權倒台,二戰最後為同盟國獲勝。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1947年3月12日,美國杜魯門主義出台,標志著冷戰開始。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成立標志著兩極格局的形成。1950-1953年,朝鮮戰爭爆發。1968-1973年越南戰爭爆發。1948-1982年五次中東戰爭。1991年華約解散,之後蘇聯解體,說明了蘇聯模式下的社會主義失敗,標志著冷戰結束,同時也標志兩極格局結束,前後共44年。美國成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世界格局變為世界多極化進程中的「一超多強」。

G. 歷史題 世界各國現代化發展給我國的啟示

1 earlier establish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In the middle of seventeenth Century, Britain took the lead in the bourgeois revolution, issued the "Right Act", and established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which laid the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After the revolution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apitalist system, there has been a long-term stable political situation, to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British capitalism, for the arrival of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the British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instrial power and colonial powers.
2 mercantilist policy
Britain has long been pursuing mercantilist polici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ame time period and the Asian countries restraining commerce policy on the contrary, the early British mercantilist policies of foreign trade and the primitive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for the United Kingdom, as well as its colonial aggression to push and accelerate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3 completed the first instrial revolution
From 1760s to nineteenth Century 40, 30 time, the United Kingdom took the lead to complete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becoming the first instrialized country and capitalist modernization of human history. After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the instrial bourgeoisie, which formed the instrial bourgeoisie, became the dominant force in the lower house, and it became the leading power of the lower house, and it promoted the process of political democratization. On the economy,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made the social proctive forces develop rapidly, the United Kingdom became "world factory";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prompted the British from the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the instrial society, the instrial structure changed greatly. Traffic areas, the emergence of the steam engine began a major reform of transport technology. The invention of the steam engine and the ship made the water and land transportation revolution. The instrial revolution accelerates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great changes of social life style.
4 make full use of good location, seize the historic opportunity to
After the opening of the new route, the European economic center from the Mediterranean to the Atlantic, the British use of its back to the Atlantic's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over the earlier foreign trade and expansion. Britain used its island advantages, long-term implementation of policy, the policy of balance of power and glory, to avoid involvement in European internal strife, maintain hegemony. Seize the first chance of the first instrial revolution

H. 世界現代化的發展對中國現代化有何啟示

一是必須堅持貫徹落實黨關於科技工作的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保證科技發展的正確方向.黨的領導是我國科技發展的堅強政治保證.科技工作必須堅決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發揮市場在配置科技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技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二是必須堅持把自主創新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實踐證明,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真正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只能靠我們自己.只有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掌握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能真正將國家發展與安全的命運牢牢掌握在我們手中.同時也要注重借鑒各國發展科技的先進經驗,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在更高的起點上推進我國的自主創新.
三是必須堅持科學技術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國科技發展必須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握科技發展的戰略重點,既要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又要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增強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發展.
四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科技惠民.科學技術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力量.要堅持科技發展為了人,科技發展服務人,緊緊圍繞13億人民的切身利益和緊迫需求,大力發展民生科技,使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億萬人民群眾.
五是必須堅持把人才資源作為第一資源,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人才是國家發展的戰略資源,只有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下大力氣培養造就一支能夠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於開拓創新的高素質人才隊伍,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主動.要遵循創新型人才成長規律,加強對科技領軍人才和各方面、各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最大限度地激發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創造活力.
六是必須堅持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創新體系.實踐證明,要加快科技創新步伐,必須破除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束縛,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培育和強化創新主體,促進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和創新資源的開放共享,形成技術創新體系、知識創新體系、軍民結合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和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整體推進、協調互動的良好局面.
七是必須堅持營造科技發展的良好環境.科學研究是創造性的勞動,需要充分發揚學術民主,鼓勵學術爭鳴,按科學規律辦事.要大力弘揚科學精神,發展創新文化,形成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法制保障、激勵機制和良好環境,凝聚各方面科技力量,形成科技工作萬馬奔騰的良好局面.

I. 西方近代化轉型的歷史過程

世界近代化的發展歷程
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歷程
一.萌芽——簡單協作時期(14~16世紀)
重大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二.興起——工場手工業時期(17~19世紀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資產階級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歐洲封建國家改革、啟蒙運動。
三.發展——蒸汽時代(19世紀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與改革運動(美國內戰、日俄改革、意德統一)、社會主義運動(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巴黎公社)、民族解放運動。(亞洲革命風暴)
四.成熟——電氣化時代前期(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壟斷組織產生、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狂潮、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加劇,一戰爆發。
五.相對穩定發展——電氣化時代後期(1918年~1945年)
1、戰後初期(1918年~1923年),一戰給歐洲資本主義國家造成嚴重破壞,美國開始取代英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20年代(1923年~1929年),經濟復甦,相對穩定繁榮。
3、30年代(1929年~1939年),爆發世界經濟大危機,法西斯上台並對外侵略擴張。
4、二戰時期(1939年~1945年),二戰爆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成為世界主要矛盾。
六.進一步發展——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1945年~至今)
1、1945年~1950年,西歐、日本經濟快速復甦並達到戰前水平,美國掌握世界經濟霸權。
2、1950年~1973年,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強(西德、日本經濟倔起),經濟格局由美國獨霸發展為美日歐三足鼎立。
3、1973年~80年代初,經濟停滯與通貨膨脹相互交織。(「滯脹」階段)
4、1980初~90年代初,經濟回升並增長。
5、90年代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趨勢加強,知識經濟興起。
Ⅱ.經濟的工業化
一.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格局的演變
(一)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1、確立原因:英國最早發生工業革命,經濟實力最強。英國擁有廣闊的殖民地。
2、喪失原因:19世紀末20世紀初,向帝國主義過渡過程中,資本家不願採用新技術和新設備。
(二)二戰後初期,美國確立了世界經濟霸權地位,日本、西歐受控於美國。
1、原因:美國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大量採用新技術。兩次世界大戰,使美國大發橫財。
(三)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出現美、日、歐三足鼎立的局面
1、原因:日本、西歐經濟倔起,開始沖擊美國經濟霸主地位,美國經濟實力則相對衰落。
(四)9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多極化格局形成
1、原因:世界經濟區域集團化和全球一體化趨勢加強。
二.三次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第一次:19世紀中期
1、原因
(1)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促進了經濟的迅速發展。
(2)新興資產階級在世界范圍內搶占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特點: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3、影響
(1)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浪潮掀起,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
(2)資本主義國家進一步對外侵略擴張,最終東方從屬於西方。
(3)促進社會進步,工業文明逐漸取代農業文明。
(4)三大進步潮流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相位而生。
(二)第二次:1870年~1913年
1、原因
(1)第二次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
(2)帝國主義瘋狂瓜分世界,促進經濟的發展。
(3)歐美處於相對和平發展時期。
(4)資本主義產生了壟斷組織,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2、特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美德經濟迅速發展,英法相對緩慢,英國喪失世界工廠地位,俄日發展較快,但保留大量封建殘余。
3、影響
(1)列強瘋狂瓜分世界和資本輸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帝國主義矛盾加深,最終引發一戰。
(三)第三次:1923年~1929年
1、原因
(1)歐美各國重視技術的革新,注重調整政策。
(2)戰勝國以「委任統治」的形式對殖民地進行瓜分。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暫時緩和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世界形勢相對和平。
2、特點:美、日發展突出,美國掌握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霸權。
德國經濟重新掘起。
3、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帝國主義國家間矛盾日益尖銳,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激化,最終爆發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
(四)第四次:20世紀50~70年代
1、原因
(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
(2)發達國家利用國際經濟舊秩序,加強對第三世界的掠奪。
(3)雅爾塔體系的確立,在一定時期內使世界局勢相對安定。
(4)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空前發展。
2、特點:日本、西歐發展迅速,美國經濟霸主地位動搖。
3、影響
(1)70年代,美、日、歐三足鼎立的經濟格局形成。
(2)西方大國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的干預。
(3)使世界各國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科教在國際競爭中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
Ⅲ.政治民主化----資產階級代議制的確立與發展
一.民主主義政治體制
1.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權利法案》的頒布為標志.
2.法國民主共和政體:1791年確立君主立憲政體;1792年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804年拿破崙稱帝又重行君主專制;民主與法制交替,直到1875年,國民議會通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最終確立民主共和政體.
3.美國共和政體: 《1787年憲法》確立了美國的聯邦制度和三權分立制及總統制;南北戰爭後,廢除黑人奴隸制,共和政體相對完善.
二.專制主義政治體制
俄德日等國,雖然在19世紀中期相繼走上新郎官展的道路,但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政治帶有明顯的專制色彩.
Ⅳ.思想的多元化----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發展
一.人文主義----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
二.理性主義----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
三.自由主義----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引發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
四.社會主義----以《共產黨宣言》發表為標志
五.民族主義----在歐洲表現為與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相結合的民族統一和民族獨立運動;在亞非表現為反殖反封的民族獨立運動.
六.凱恩思主義----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為核心
Ⅴ.國際關系的近代化----由歐洲中心向多極化發展
一、近代現代國際關系的基本線索與階段特徵
(一)第一時期:17世紀下半期至一戰
歐洲資本主義最發達,國際關系的中心舞台在歐洲。歐洲列強之間為爭奪歐洲霸權和世界殖民霸權展開激烈的角逐和斗爭,最終導致一戰爆發。
(二)第二時期:一戰後至二戰期間
美國勢力大大增強,歐洲勢力削弱,十月革命與蘇聯的誕生從根本上動搖了舊的國際秩序,國際關系中心從歐洲向兩側轉移。
1、一戰後,帝國主義國家繼續爭霸,英美之間的爭奪成為全球主要矛盾,在歐洲,法國同英美相互對立,在遠東,日美英三國斗爭,日美爭奪激烈但這一時期斗爭方式由戰場較量轉到和會的談判桌上。
2、帝國主義與蘇聯的關系,先是兩種制度軍事沖突,後轉到和平共處。
(三)第三時期:二戰後至今:經歷了兩極對峙向多極化演變的趨勢
1、1945年到50年代末,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與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形成、對峙與抗爭。
2、60年代到70年代,兩大陣營開始解體,美蘇爭霸與三個世界形成。
3、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巨變,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全面崩潰,世界政治格局進入兩極化向多極化轉換的過渡時期。
二.世界近現代主要矛盾的變化
1、16世紀:英西矛盾。為爭奪大西洋海上霸權,1588年英國打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開始確立海上霸主地位。
2、17世紀:英荷矛盾。三次英荷戰爭,荷蘭喪失歐洲強國地位。
3、18世紀中期:英法矛盾。英國通過七年戰爭打敗法國確立了世界殖民霸權。
4、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早期:英法矛盾。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進攻法國,1815年拿破崙帝國覆亡,法國喪失歐洲霸主地位,之後俄國在歐洲稱霸,英俄矛盾尖銳。
5、19世紀中期:英俄矛盾。1856年沙俄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失敗,喪失歐洲霸權,俄國進行1861年改革。
6、19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普魯士為完成統一大業,與法國矛盾尖銳,1871年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喪失歐洲大陸霸權。
7、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19世紀末,德國迅速強大,德國成為英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英德矛盾成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以德國為核心的三國同盟和以英國為核心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
8、一戰後:英美矛盾。一戰後,英美圍繞國聯、制海權方面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美國取得與英國相等的制海權。
9、30年代至二戰結束:法西斯國家與反法西斯國家之間的矛盾。在30年代大危機的影響下,德日等國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歐亞兩個戰爭策源地,隨著法西斯在亞非歐的侵略擴張,各國人民英勇地進行了反法西斯的斗爭。
10、二戰後:美蘇矛盾。二戰後,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政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美蘇冷戰,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政治集團對抗。
11、20世紀90年代後,南北矛盾。1991年,蘇聯解體後,世界呈現多極化的趨勢,世界面臨經濟發展的激烈競爭,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銳。
三.、現代國際關系格局的三次演變
(一)凡爾賽——華盛頓體系(20世紀20年代到二戰前)
1、形成背景:一戰後列強各國實力對比變化,戰勝國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調整其在歐洲、亞洲的秩序。
2、形成標志: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
3、主要內容:凡爾賽和約、四國條約、五國條約、九國公約等。
4、維護工具:國際聯盟。
5、評價
(1)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客觀上維護世界形勢的相對穩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開創了國際合作新形式。
(2)是戰勝國分贓妥協的產物。導致了許多新的矛盾出現,使此國際新秩序潛伏著深刻的危機,不會長久,必將崩潰。
(二)雅爾塔體系(20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90年代初)
1、形成背景:二戰後西歐各國普遍衰落,唯美國馬首是瞻,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頭號強國,蘇聯成為唯一能與美國抗衡的政治軍事大國。
2、形成標志:雅爾塔會議。
3、主要內容:處置戰敗國,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重新確立戰後歐亞的政治地圖,重劃法西斯戰敗國及其被佔領地區的疆界;建立聯合國。
4、維護工具:聯合國。
5、評價
(1)雅爾塔體系原則上倡導自由、民主,對戰後世界各國的和平運動和政治民主化進程起了推動作用,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如主張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共處與合作有利於東歐各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有利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等)
(2)雅爾塔體系是建立在美蘇實力均勢基礎之上的,事實上劃分了美蘇的勢力范圍,深深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對戰後國際關系的發展也產生了消極影響。(如對朝鮮的北緯38度分界線,對德國的分區佔領,美國單獨佔領日本等)
(3)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標志著近代以來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關系格局被美蘇兩極格局所取代,現代國際關系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
(三)多極化趨勢(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後)
1、形成背景:蘇聯解體,美國霸主地位動搖,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國家倔起。
2、形成標志:東歐巨變,蘇聯解體。
3、主要內容:總趨勢走向緩和,但天下並不太平,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盪並存的局面。政治上暫時形成一超多強;經濟上呈現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
4、評價:使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主題,但霸權主義依然存在,經濟全球化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新一輪資本擴張,第三世界面臨機遇與挑戰。
四.重要國際組織
(一)反法同盟
反法同盟對法國的戰爭,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法國的封建統治秩序,後期的戰爭既有干涉法國革命維護歐洲封建統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歐洲國家與法國爭奪歐洲霸權的一面。
(二)國際聯盟
1、提出: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十四點原則」中提出建立國際聯盟的建議。
2、建立:巴黎和會決定建立國聯,1920年1月,在日內瓦成立,為英法所操縱。
3、宗旨:促進國際合作,保證國際和平與安全。
4、實質:英法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的工具。
5、主要活動: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德意入侵西班牙採取縱容侵略的政策。
6、解體:二戰期間,國聯名存實亡。1946年,聯合國成立後,國聯宣告解散。
(三)法西斯同盟
1、形成
(1)德意秘密簽訂《德意議定書》(1936年)形成「柏林——羅馬軸心」。
(2)德日簽訂《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義大利加入,德、意、日三國同盟正式形成。
(3)1940年秋,德國與日本、義大利正式結成軍事侵略同盟。
2、活動
1937年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德國吞奧地利。1939年德國吞並捷克。1939年德國突襲波蘭。1940年春夏之交,德國攻佔北歐和西歐的丹麥、挪威、盧森堡、荷蘭和比利時等國。1940年6月法國投降。1940年秋德國猛攻英國。1941年德軍進攻蘇聯。與此同時,意德軍隊進攻北非。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四)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1、原因:隨著法西斯國家侵略戰爭規模的擴大,法西斯勢力已成為全世界人民最凶惡的敵人,同時也對英美等國的利益構成最大的威脅。
2、過程
(1)二戰爆發後,美國改變中立態度,對英國等進行援助。
(2)1941年8月,羅斯福、丘吉爾發表《大西洋憲章》,倡導自由、和平,反對侵略。
(3)同時,美英開始援助蘇聯。
(4)1942年初,中、美、英、蘇等26國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3、意義:大大增強了反法西斯國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對法西斯的鬥志,加速了二戰的勝利進程。
(五)聯合國
1、建立:1945年春天,中、美、英、蘇等50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舊金山開會,籌劃建立聯合國。10月,《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成立。總部設在紐約。
2、主要機構:聯合國大會和安全理事會。(安理會是聯合國中唯一有權採取行動來維持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機構)。
3、常任理事國:中、蘇、美、英、法。
4、宗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發展各國間的平等友好關系,促進國際合作,協調各國運動。
5、原則:《聯合國憲章》規定了各會員國必須遵守的原則,如主權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和平共處等。
6、作用:初期聯合國實際為美國所操縱。後來成為第三世界國家伸張正義的舞台。
(六)歐洲共同體
1、原因: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西歐國家感到要在美蘇兩大國之間保證自己的安全,提高國際地位,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必須密切聯系,加快合作。
2、成立:1967年,「歐洲共同體」成立,由歐洲煤鋼聯營、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聯營三個機構合並組成。(理解)
3、主要國家:起初,只有法國、聯邦德國、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和盧森堡六國。後來又有一些西歐國家加入。到1986年,又有英國、丹麥、愛爾蘭、希臘、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六國加入歐共體。(理解)
4、主要目標:爭取在成員國之間逐步實現商品、人員、勞務和資本的自由交流,進一步促進經濟發展。
5、實質:國家壟斷資本的聯合。
6、影響
(1)西歐各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日益加強,政局日益穩定,它的國際地位提高並日益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減弱,美國與西歐的主從關系改變,並逐漸向平等的夥伴關系發展,這就使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並發生動搖。
五.幾個大國間的關系
(一)英法關系
1、18世紀,英法既在歐洲爭霸,又在印度和北美爭奪殖民地。(七年戰爭)
2、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多次組織反法同盟,最後打敗了法國。(第一次反法同盟)
3、19世紀中期,英法聯合在克里木戰爭中打敗俄國。
4、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法締結協約,共同對德。
5、在巴黎和會上,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英法操縱國聯排斥美國插手歐洲事務。
6、30年代,英、法對法西斯的侵略擴張都採取了綏靖政策。
7、二戰中,英、法聯合對德作戰,並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聯盟。
8、二戰戰後,英、法都加入北約組織。
9、1986年後英法同為歐共體成員國。
(二)法德關系
1、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普、奧積極組織反法同盟。
2、1870年爆發普法戰爭,法國戰敗後被迫向德國割地賠款。
3、19世紀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銳。雙方加入不同軍事集團對抗。
4、一戰爆發後,法德在西線對抗,進行凡爾登索姆河戰役。
5、巴黎和會後,法國主張全面削弱德國。收回阿爾薩斯洛林,瓜分德國海外殖民地,索取戰爭賠款。
6、30年代,法國縱容了德國的侵略。
7、二戰初期,德國進攻,法國淪亡。
8、二戰結束時,法國同美英分區佔領西部德國。
9、西德成立後,法德同為北約與歐共體成員國,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
(三)英美關系
1、1783年,美國擺脫了英國的殖民枷鎖。
2、1823年,美國提出「門羅主義」,引起英國不滿。
3、一戰後期,美國參戰企圖同英、法等國爭奪戰利品。
4、一戰後,英美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英國操縱國聯,美國拒絕參加;在亞太英美展開軍備競賽,美國取得與英國同等制海權,並拆散日英同盟。
5、二戰期間英美聯合反法西斯侵略,進行四次會議。
6、二戰後英國接受美國援助,參加北約,成為美國進行冷戰的戰略夥伴。
(四)美日關系
1、1853年美國打開了日本大門。
2、20世紀初美國扶日抗俄,支持日本發動日俄戰爭。
3、一戰期間日本加緊侵華,美日矛盾尖銳。
4、1921年華盛頓會議上,美國打破了日本獨霸中國的局面。
5、30年代日本大舉侵華,美國縱容日本侵華發展為援華抗日。
6、二戰後,美國獨占日本,按照自己意圖改造日本。
7、朝鮮戰爭後美國為把日本變為對抗社會主義國家的據點,大力扶植日本經濟。
8、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日本經濟崛起,開始奉行相對獨立自主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
(五)美蘇關系
1、十月革命後,美國武裝干涉蘇俄。
2、蘇德戰爭爆發後,美國表示援助蘇聯。
3、二戰後期,蘇、美首腦討論協同打敗法西斯和戰後合作問題。
4、戰後初期,由於意識形態的矛盾與國家利益的沖突,美蘇同盟破裂,美國推行「冷戰」政策。
5、50年代後期到80年代美蘇爭霸格局形成。
(六)英德關系
1、從法國大革命到拿破崙帝國時期,英國始終聯合普奧反法。
2、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後,英德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3、20世紀初,英國同德國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
4、一戰爆發後,英法在西線聯合對德作戰。
5、巴黎和會上,英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
6、30年代,英國對法西斯德國採取縱容侵略的綏靖政策。
7、二戰爆發後,英軍在非、歐同德國作戰。
8、二戰後,英國同美法蘇對德國進行分區佔領。
六、主要國家的對外政策
(一)英國的大陸均勢政策(以歐洲為中心)
1、含義:是指英國為維持霸主地位,憑借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使歐洲各國之間相互牽制和爭奪,防止一國稱霸歐洲的外交政策。
2、實施:從拿破崙帝國崛起到二戰結束,英國長期推行這一政策。
(1)聯合抗法:拿破崙帝國崛起後,英國先後七次組織反法同盟,打敗強大的法國。
(2)聯合敗俄:1853年~1856年,聯合法國在克里米亞戰爭打敗俄國。
(3)聯合抗德: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德矛盾成為主要矛盾,英國在一戰中聯合法俄擊敗德國。
(4)扶德抑法:一戰後,英國反對法國過分削弱德國。
(5)縱德反蘇:20世紀30年代,英國採取綏靖政策縱容德國入侵蘇聯。
(6)直到二戰結束後,英國因實力削弱,被迫放棄這一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
3、原因
(1)英國憑借雄厚的經濟軍事實力推行這一政策。
(2)英國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為了掌握歐洲和世界霸權而長期實行這一政策。
(3)英國處於歐洲大陸之外,對於歐洲強國之間的爭斗,可以坐山觀虎鬥,同時法、俄、德為爭奪大陸霸權的斗爭從未停止,為英國這一政策創造了客觀條件。
(二)日本的大陸政策(以亞太為中心)
1、制定原因
(1)日本明治維新後,大力發展資本主義,國力逐漸強盛。
(2)日本保留著濃厚的封建殘余,極力發展軍國主義,瘋狂推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
(3)日本國內市場狹小,人民起義不斷,統治集團急需從對外侵略擴張中尋求出路。
2、內容:以征服中國為中心。
3.實施:
(1)對朝鮮
(2)對中國
(3)對東南亞國家
(4)對美國
(三)英法的綏靖政策(以反蘇為中心)
1、含義:一戰後,英法美等國的統治階級為了保住既得利益,竭力避免戰爭,對法西斯國家採取的姑息、退讓、妥協、縱容的政策。
2、內容:一是犧牲別國的利益保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一是將禍水東引,犧牲蘇聯求得西歐無戰事。
3、「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是英法,美國的「中立」,實質也是綏靖。
4、西方推行綏靖的原因
(1)英法一戰後經濟、軍事實力受到極大的削弱,這使得統治集團中部分人不敢同德意日的侵略擴張政策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而試圖通過對侵略者做出部分讓步來維持自己的既得利益。
(2)「和平主義」思潮盛行。
(3)30年代的經濟危機,使英法兩國政局動盪,內閣交替頻繁,且忙於應付危機,很難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進攻面前實行一種堅定和連續的外交政策。
(4)帝國主義強國對社會主義國家和蘇聯的仇視和希特勒製造的假象。
(5)根本原因是英法兩國以犧牲弱小國家利益為代價來維護本國利益。
5、綏靖的表現
(1)義大利入侵衣索比亞,國聯對意實行經濟制裁,但未把石油等戰備物質列人禁運范圍,蘇伊士運河仍供意軍使用。
(2)日本侵略中國,國聯偏袒日本,企圖把東北變成各國共管的殖民地。
(3)德意法西斯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國聯採取不幹涉政策。
(4)美國對德意法西斯干涉西班牙推行中立政策,實質也是一種綏靖。
(5)1939慕尼黑陰謀(頂點)。
6、綏靖的目的與實質:為了保全自己,避免與德日法西斯國家直接沖突,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滿足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慾望,並盡可能地把強烈矛頭引向蘇聯。
7、綏靖的惡果
(1)「綏靖政策」的最大影響是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2)而「綏靖政策」的主要執行者英法首先遭到德國法西斯的攻擊,法國的淪亡是法國統治者長期推行這一政策的直接結果。
(四)美國的中立政策
1、中立的背景
(1)傳統的孤立主義的影響。
(2)壟斷資本經濟利益的驅動:美國統治集團認為,美國有兩洋天險,任何外來威脅都不會威脅到美國的安全,不卷人歐洲或國際糾紛,實行中立政策,既可免於國內分裂造成的社會動盪,又可維護美國在歐洲的投資利益,控制歐洲市場,並在此基礎上左右歐洲政局。
(3)美國政治外交的需要:當時美國既要遏止蘇聯的強大,又要阻止法西斯勢力的增長,還要遏止英法的擴展,中立政策正是使蘇聯、法西斯勢力和英法三股力量相互牽制和削弱的最好外交手段。
2、中立的演變
(1)1933年羅斯福要求國會授權總統在認為將武器運往某國會危及和平時實行武器禁運。
(2)1935國會通過中立法,禁止美國向發生戰爭的交戰國輸出武器和軍備。
(3)1939年,由於感受到法西斯的威脅,開始調整中立法案。
(4)1941年以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案,開始公開反對法西斯。
3、中立的影響
(1)發展了美國的對外貿易,壯大了美國的勢力。
(2)助長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戰的爆發。
4、中立的實質:是綏靖政策的翻版。

J. 近代以來,現代化成為世界歷史發展的主要潮流。進入20世紀後,現代化進程明顯加速,同時現代化道路也更加

(1)德:1933 希特勒上台,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日:專1936 廣田弘毅上台組閣,亞屬洲戰爭策源地形成。
(2)開辟了國家干預經濟的先河,加強了國家經濟的干預和指導。
(3) ①經濟:生產資料公有制——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開放(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②外交:1971年中國重返聯合國;1972年,中日建交;1979年,中美建交;2001年加入世貿;2001年成功承辦APEC。
③制度:理論:一國兩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
(4)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加強民主政治,走符合國情的路。

閱讀全文

與世界現代化歷史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