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創新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1分)企業創新的方式有科技創新、設計創新、盈利模式創新,創新方式多樣化;(2分)創新體現在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1分)(或企業創新與企業成長有機結合,可給1分)
意義:創新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1分)通過創新促進技術進步,企業掌握關鍵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形成技術優勢。(3分)通過創新,提高產品的質量、完善產品的外觀設計,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形成品牌優勢。(3分)通過創新,提高企業管理和服務水平,形成獨特的盈利模式,形成競爭優勢。(3分)
(2)黨通過會議,提出戰略和作出部署,來加強對創新的領導。(3分)黨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根據我國經濟實際,通過科學執政,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創新。(3分)國務院履行經濟職能和文化職能,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推動創新。(3分)在黨的領導下,政府科學決策,制定促進創新的政策。(3分)
㈡ 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它的基本思想是什麼
十七抄大明確提出了以從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內容的進一步轉變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方針。這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其實質在於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即主要通過科技進步和創新,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和降低能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包括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相協調在內的全面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的發展。
㈢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要求是什麼
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㈣ 分析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原因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策略探討分析
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9日在北京召開。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張平表示,將從八個方面著手,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會議指出,2009年是新世紀(42.70,-0.55,-1.27%)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最為困難的一年,改革發展穩定的形勢異常嚴峻復雜。面對歷史罕見的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面對自然災害頻發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科學判斷、果斷決策、運籌帷幄,迅速制定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帶領全國人民堅定信心、共克時艱,較快地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勢頭,回升向好趨勢不斷鞏固,保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全國發展改革系統包括物價、糧食、能源、經濟運行等部門的同志,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和要求,密切跟蹤形勢,及時提出政策建議,狠抓各項工作落實,為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付出了辛勤勞動,做出了重要貢獻。
會議強調,明年國際環境依然十分嚴峻,我國面臨的國內問題依然十分復雜,調控任務依然十分繁重,全國發展改革部門的同志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進一步增強憂患意識、風險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科學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標和戰略舉措,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
一是著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全面落實並不斷完善應對危機促進發展的一攬子計劃和政策措施,切實增強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增強居民消費能力,繼續優化消費環境,進一步拓展消費空間,促進消費需求持續較快增長。保持合理的投資規模,投資重點向「三農」、保障性安居工程、衛生教育等民生領域傾斜,繼續支持節能環保、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認真落實地方配套資金,抓緊出台並落實鼓勵和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強和改進投資管理,加大投資項目和資金使用的監督檢查。搞好經濟運行調節,維護平穩運行態勢。
二是著力促進產業優化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知識創新工程建設,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集成電路、平板顯示、新支線飛機、核電等重大專項建設。研究制定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總體思路和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圍繞生物醫葯、生物育種、軟體和信息服務等新興領域,啟動一批研發、產業化和市場推廣重大專項工程。認真落實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和實施細則,修訂並組織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和支持企業技術改造。大力發展服務業,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組織開展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三是著力鞏固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基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施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強主要農產品市場調控,提高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綜合運用收儲、投放和進出口等手段調節市場供求,保持市場穩定和價格合理。加大農村水電路氣房投入力度,繼續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積極推進城鎮化,加強政府資金引導,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強重點城鎮交通、供排水、污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和醫院、學校等公共設施建設,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
四是著力增強區域發展的協調性。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實施第二個10年開發規劃,加大對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的扶持力度。加快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的兼並重組、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落實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協調制定支持中部地區發展的具體政策措施。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鼓勵東部地區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優化升級,全方位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
五是著力抓好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強化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確保完成「十一五」節能減排目標。積極推進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全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深化循環經濟示範試點,穩步推進重點生態建設工程,加強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水污染防治。繼續實施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加快建設以低碳為特徵的工業、建築和交通體系,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繼續推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有關工作,擴大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對外合作與交流。
六是著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和對外開放。加強對改革的綜合協調,進一步健全工作機制。加快推動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健全中央預算內投資管理制度。切實做好醫葯衛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積極推進發展改革法制建設。落實和完善穩定外需的各項政策,加快轉變外貿發展方式,促進和規范企業境外投資。
七是著力加強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積極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推進中西部地區農村初中校舍改造、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和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繼續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和基層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和旅遊業。建立健全公共投資帶動就業增長的機制,充分發揮政府投資、重大項目建設和產業規劃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加快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支持城市棚戶區、工礦區棚戶區及國有林區、墾區、煤礦棚戶區改造和農村危房改造,繼續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
八是著力抓好「十二五」規劃及相關重大問題的研究工作。
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副省級省會城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主任,物價局局長,以及承擔經濟運行調節和節能(循環經濟)工作部門的負責同志,在國家計劃中實行單列的企業集團、中央管理的部分企業負責同參加了會議。
㈤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及主要方向是什麼
談談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長期實踐得出的重要結論,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經驗,是根據我國現階段發展的新特點和新要求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於「九五」計劃的建議中,把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作為具有全局意義的兩個根本性轉變之一,強調要把提高經濟效益作為經濟工作的中心,向結構優化、規模經濟、科技進步、科學管理要效益。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明顯進步,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但由於我國人口多、底子薄、地區發展差距較大,並且由於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沒有取得根本性突破。黨的十七大報告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科學分析當前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由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涵蓋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全部內容,同時還對經濟發展理念、目的、戰略、途徑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體現了我們黨和國家經濟發展理念的新變化、經濟發展道路的新拓展以及對於國際環境認識的新提升。
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是堅持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要求。
衡量經濟發展得好不好,要看是否具有高的質量和好的效益。一是看經濟增長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還是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如果主要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來實現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增長、低質量的增長,不是好的經濟發展。二是看經濟增長是否建立在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基礎上。如果伴隨著經濟增長不能同時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增長只能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重復,經濟效益難以有實質性的提高,這樣的經濟發展不是好的發展。三是看經濟增長主要是由投資和出口拉動,還是由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主要靠投資和出口拉動的經濟增長,難以擴大人民的消費需求、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利於改善民生,這樣的經濟發展也不是好的發展。
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與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具有內在聯系,前者是後者的目的,後者是前者的基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是符合客觀經濟規律的發展,其中就包含著必須要符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規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所呈現的規律,就是社會總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隨經濟增長而不斷優化和升級,這些結構的優化和升級過程,也就是不斷推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過程。離開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沒有需求結構、產業結構、要素結構的優化和升級,經濟發展既好不起來,也快不起來。因此,我們要努力適應國際環境的新變化,適應我國發展的新要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在較長時期內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主要方向:從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投資、出口、消費協調拉動轉變;從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調帶動轉變;從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㈥ 談談對加快轉變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性和途徑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新進展。報告明確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形成有利於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這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怎樣理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也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呢。
一、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的基本涵義
經濟發展方針,是指由政黨和國家規定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指導經濟工作的指導原則和基本要求。它是經濟路線的貫徹落實,是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長期性、關鍵性的指導策略、指導原則和指導方針.有時戰略和方針也可以連在一起使用,稱其為戰略方針。方針與路線、政策相聯結,戰略和策略相對應。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恢復性發展、創業性發展、模仿性發展、曲折性發展、快速發展和又好又快發展這樣一個長期、艱難和順序的發展過程。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充分體現著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的重要作用,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指導、調整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方針和戰略正確,經濟就順利、健康發展,方針和戰略錯誤,經濟發展就遭受損失、停滯或走彎路。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必須符合基本國情,必須順應民意,必須與時俱進。同時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還必須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可操作性和簡潔性。
二、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重大戰略的理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史來說,在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來提高產量。當工業化進入一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一種客觀規律。所以,在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本質上蘊涵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凸顯。這一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認同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業主義精神之父之稱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作用於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煙囪冒煙有多長,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的、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了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長遠看來不利於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檢討和反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如世界工業化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對經濟發展規律從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期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針指導下,蘊藏在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的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乎走上崩潰邊緣,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剛剛復甦的中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有了很大改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方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數量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龐大;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一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識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積極地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解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體現。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扎實的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我們要走的是一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
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但是,具體來說二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不是簡單的等同於經濟增長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產生正向作用又可以產生負向作用。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較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樣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方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局的,對各項具體工作方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針,所以是重要方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局長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稱為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又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中。
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從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資金、資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而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局。
三、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的理解
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只是一個提法變化的問題,而是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問題,是破解世界性難題問題。根據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在推進經濟發展時,我們強調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里,在經歷了快速增長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後,歷史性的必然要求推進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戰略的提出,為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和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使我們黨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體系更加完備,意義更為重大和深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更豐富更艱難的系統工程,需要採取綜合措施,有計劃的快速推進。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㈦ 聯系實際談談我國如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措施和途徑
一、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的基本涵義
經濟發展方針,是指由政黨和國家規定的一定歷史時期內,指導經濟工作的指導原則和基本要求。它是經濟路線的貫徹落實,是制定經濟政策的依據。經濟發展戰略,是指對經濟發展具有全局性、長期性、關鍵性的指導策略、指導原則和指導方針.有時戰略和方針也可以連在一起使用,稱其為戰略方針。方針與路線、政策相聯結,戰略和策略相對應。
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經歷了恢復性發展、創業性發展、模仿性發展、曲折性發展、快速發展和又好又快發展這樣一個長期、艱難和順序的發展過程。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過程充分體現著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的重要作用,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指導、調整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方針和戰略正確,經濟就順利、健康發展,方針和戰略錯誤,經濟發展就遭受損失、停滯或走彎路。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必須符合基本國情,必須順應民意,必須與時俱進。同時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還必須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可操作性和簡潔性。
二、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重大戰略的理解
1、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歷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史來說,在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來提高產量。當工業化進入一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一種客觀規律。所以,在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本質上蘊涵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凸顯。這一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認同的一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業主義精神之父之稱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作用於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煙囪冒煙有多長,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的、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了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長遠看來不利於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檢討和反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如世界工業化國家一樣,經歷了一個對經濟發展規律從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期過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針指導下,蘊藏在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的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乎走上崩潰邊緣,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剛剛復甦的中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有了很大改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方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數量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龐大;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到世界平均的一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污染仍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一系列問題。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消耗能源和污染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一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黨中央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一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識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方面,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積極地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解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體現。但同時,另一方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扎實的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我們要走的是一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
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但是,具體來說二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不是簡單的等同於經濟增長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產生正向作用又可以產生負向作用。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較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樣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方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局的,對各項具體工作方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針,所以是重要方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局長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稱為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又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中。
其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扎扎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一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共設施的投入。從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一般的資金、資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而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一次性和單一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污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污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局。
三、對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的理解
在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只是一個提法變化的問題,而是歷史發展中的必然性問題,是破解世界性難題問題。根據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個新的發展階段的實際情況,在推進經濟發展時,我們強調市場調節和宏觀調控的有機結合,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長期過程里,在經歷了快速增長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後,歷史性的必然要求推進到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從這個意義上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戰略的提出,為我國經濟更好更快發展和堅持與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方法論指導,使我們黨關於經濟社會發展的理論體系更加完備,意義更為重大和深遠。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比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更豐富更艱難的系統工程,需要採取綜合措施,有計劃的快速推進。
首先,要更新發展理念,這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要前提,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就有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和經濟增長方式,要擯棄片面追求GDP產出而不計資源環境成本投入、只重視物質財富積累而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考慮當代人不顧及後代人的發展理念,堅持走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之路,實現速度質量效益相協調、投資消費出口相協調、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真正做到又好又快發展。
其次,要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以新的涵義。從新世紀新階段開始,發展將是一個「四位一體」的現代發展體系:一是經濟發展,包括經濟增長、經濟結構、資源配置、技術創新等;二是社會發展,包括社會事業的發展(如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科研等),以及社會組織和和諧社會的建設;三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發展,包括人口、資源、環境等;四是人自身的全面發展,包括人自身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以及對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參與等。我們應把握發展的嶄新內涵,突破傳統的狹隘的發展思維,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放在
「四位一體」的新發展模式中去把握,賦予經濟發展以新的涵義。
最後,要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變成全黨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使其融匯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各個方面,貫穿到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階段和過程。
㈧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二次歷史性轉變,那麼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第一次歷史性轉變是什麼
應該是1992,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㈨ 我國為什麼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新表述的背景和原因分析
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確立實現經濟增長方式根本性轉變的方針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我國經濟的強勁發展是依靠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資本積累所帶動的經濟增長。目前這種經濟增長,已經引發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並且給國民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帶來威脅。
(一)經濟社會情況
1、能源消耗過高,資源效率低下
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的資源配置的不合理,使得我國的稀缺資源極不經濟地被耗費。根據新公布的普查結果,我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略有下降,但這並未改變當前我國能耗過高、資源效率低的總體現狀。我國2004年調整後的GDP佔世界的份額只有4.4%,而當年我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佔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40%。〔5〕隨著我國經濟進入新一輪增長周期的上升期,資源約束矛盾將更加突出,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越來越大。
2、環境污染嚴重,生態惡化加速
在我國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環境破壞日益嚴重。據有關方面報告,我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過環境自凈能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由1990年的5.8億噸上升到2000年的8.16億噸;日污水排放量在1.3億噸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嚴重污染。許多城市空氣污染嚴重,酸雨面積已佔全國面積的1/3;全國水土流失面積達3.6億公頃,約占國土面積的38%,每年新增1.5萬平方公里;沙漠化面積達174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8.2%,每年新增3436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場退化,每年增加退化草原2.5萬公頃;北方河流資源開發利用率大大超過了國際警戒線(30%—40%),其中黃河、淮河、遼河達60%,海河達90%。流域生態功能嚴重失調。華北平原出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6〕。據世界銀行1997年統計,我國僅空氣和水污染造成的損失,就相當於GDP的3%—8%。〔7〕
3、重化工業發展,就業難度加大
我國農村有超過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到城鎮非農業中就業,城鎮每年還有1500萬以上的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因此,增加就業是關系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由於集中力量發展資本密集的重化工業大企業,城市建設和工業建設大量佔用耕地,每年增加成千上萬失地農民。「近幾年我國每年建設佔用耕地250萬畝到300萬畝,如果按人均一畝地攤算,就意味著每年大致有250萬到300萬的農民失去土地。」〔8〕所謂「失地農民」有相當數量的增加,這對於縮小城鄉和貧富差別、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效率產生了消極影響。
㈩ 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和國內原因是什麼
一、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際背景
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形成了巨大的外部沖擊,這種沖擊隨著後危機時代的到來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烈。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我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也面臨難得的國際環境機遇。
(一)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有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機遇。全球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的沖擊,從根本上說是對全球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因此,後危機時代的全球性主題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外部壓力,但也存在將外部壓力轉變為動力的巨大機遇。……
(二)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和所處全球價值鏈低端的現狀擔憂。以產品內在國際分工為主要特徵的新國際分工體系既強化了中國對全球生產網路的依附性,又凸顯了中國在新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價值鏈地位的長期低水平徘徊。要從根本上提升中國的國際分工地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乃當務之急。新國際分工格局中,中國仍處於「微笑曲線」谷底,面臨全球生產網路的「融入陷阱」和國際價值鏈的「提升陷阱」,中國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根本性挑戰。
(三)全球金融危機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全球金融危機既引發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發生新的深刻變化,又使各國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面臨重新洗牌。在後危機時代新國際分工格局嬗變的過程中,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必由之路,也面臨難得國際環境機遇,如能抓住機遇,順勢而為,定將事半功倍。全球金融危機引發了國際分工體系從內容到形式的全面而深刻的變革,使新國際分工體系正在形成不同於以往的新特點,各國的國際分工地位也將面臨重新排位。在後危機時代及新國際分工格局的重構過程中,各國將同時面對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難題。所有這些都將使中國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國際環境變得相對寬松和有利。
二、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國內背景
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和內在缺陷正在日益凸顯,不僅經濟發展方式本身不可持續,而且也不能適應整個國家經濟發展方式面臨根本性轉變的形勢。但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在壓力正在轉化為內在動力。
(一)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自身的缺陷日益顯現。
(二)外源性、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不適應性正在凸顯。
(三)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內部壓力正在轉變成內在動力。
受字數限制,上述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