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州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廣州花都區的歷史文化:
1、灰塑
灰塑,俗稱「灰批」,是嶺南建築的傳統裝飾,是中國民間工藝的瑰寶。根據《宋高僧傳》卷十八的有關記載,灰塑在唐僖宗中和四年(884)就已經存在。以後,灰塑在明清兩代最為盛行,尤以祠堂、廟宇、寺觀和豪門大宅用之最多。
2、盤古王誕
盤古王誕是花都區傳統的民間活動。每年農歷八月十二日為誕日,誕期活動從農歷八月十二日到八月十五日,盤古神壇為固定的活動場所。
清朝嘉慶初年(公元1796年),讀書人邱毛松在獅嶺爐山(現盤古王山)半山腰發現一塊石碑,上刻書「初開天地盤古大王聖帝神位」。傳說這塊石碑原立於梯面盤古廟內,梯面瑤人逃亡時遺落在此。
邱毛松將拾到石碑的農歷八月十二日定為盤古王誕日,並修建了盤古神壇,引人前來慶賀。此後,盤古王誕逐漸發展成為影響珠江三角洲和粵北一帶、內容豐富、場面熱鬧的傳統民間活動。附近各鄉都組織舞獅隊到盤古神壇前匯演,還有唱大戲、鬧花燈、搶花炮等民俗活動。
3、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創作文學,富有濃郁的地方語言特色,屬於民歌體裁的一種。它繼承了《詩經》中《十五國風》的風格,常用「賦、比、興」的傳統手法,又以雙關、重疊等手法見長。
除情歌以外,客家山歌還有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逞歌、虛玄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演唱形式有獨唱、對唱、聯唱、戲曲小品等。客家山歌旋律優美,意境含蓄,被寓為《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
其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流傳。自唐代開始,客家山歌在民間常盛不衰,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4、中彩琺琅製作技藝
琺琅,又稱「佛郎」、「法藍」,1979年至1981年間,花縣琺琅廠進行技術革新,組織楊志鋒、賴明、楊志金、黃鑒恆、黃翠芳等7人多次前往北京琺琅廠學習「景泰藍」的掐絲技藝。
1983年,楊志鋒等人在「廣州琺琅」工藝的基礎上將「景泰藍」工藝有機地結合於一體,創新發明了一種新的工藝,命名為「中彩琺琅」。該工藝了不僅繼承「景泰藍」金碧輝煌的花紋圖案,又能襯托出「廣州琺琅」的淡雅、古樸、細致、生動的大幅彩畫和書法。
使產品的觀賞價值大為提高。「中彩琺琅」製品有花瓶、點心盒、盤、罐、碟、碗、座鍾、電話機、座燈、鈕扣等。
曾先後參加國家輕工部及省市有關部門舉辦的展覽,並多次獲得榮譽及獎項。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中彩琺琅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5、花都元宵燈會
元宵節游燈,是流傳於嶺南地區的民間傳統習俗,也是人們新年祈福的一種形式。游燈的起源最遠可推至漢代。隨著歷史的發展,游燈活動不斷延續和豐富,到清代其形式和規模最大。
舊時,花縣的元宵節游燈活動十分盛行,正月十五晚上大多數鄉村都舉行游燈活動,場面非常熱鬧。遊行結束後,人們開始進行投燈,祈求光宗耀祖,虔誠孝順,新年順利,五穀豐登等新年願望。
新中國成立後,游燈習俗停止。20世紀90年代初,花都部分鄉村(如炭步鎮水口、石湖、塱頭、華嶺等村)逐復游燈習俗。1996年,炭步鎮水口村重修康公廟後,由旅港鄉人任廣榮發起成立「花燈會」,恢復游燈和投燈活動,至今已經舉辦了十二屆。
6、南獅
南獅,亦稱「醒獅」,流行於廣東、廣西以港澳、東南亞僑鄉,是地道的廣東民間獅舞。南獅是花都傳統的民間藝術,是人們喜愛的體育活動。它不僅融合了武術、舞蹈、音樂等多方面的文化元素。
由於舞獅的跳、蹲、馬步、箭步、弓步等均為武術動作,因此舞獅必須同時練習武術,掌握一定的武術步法。民國時期,花都很多鄉村都設有武館,聘請武師教授子弟習武和舞獅。新中國成立後,武術和南獅表演更加普及,逢年過節和開張慶典,各村獅隊便上街采青、巡演。
7、粵劇
粵劇是融會明清以來流入廣東的海鹽、弋陽、崑山、梆子等諸腔並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間音樂,如木魚、龍舟、南音、粵謳、廣東音樂、小調、小曲等所形成的以梆子、二黃為主的我國南方一大劇種,又稱廣東大戲、廣府戲等。
是一種揉合唱做念打、樂師配樂、戲台服飾、抽象形體等等的表演藝術。粵劇最初演出的語言是中原音韻,又稱為戲棚官話,到了清朝末期,才把演唱語言改為廣州方言。
8、瑞玲盆景
瑞嶺盆景主要源於赤坭鎮瑞嶺村,該鎮豐群、田心、竹洞、上連珠、下連珠等村,以及炭步、獅嶺等地均有人栽培盆景。赤坭鎮瑞嶺村地處花都區西部地區,地域廣闊、資源豐富、交通方便,種植盆景花卉等特色農業擁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
瑞嶺村位於三坑水庫和矮嶺山塘的下方,灌溉方便,土壤、氣候十分適宜盆景種植。赤坭鎮瑞嶺村以生產經營樹樁盆景和盆栽盆景為主,是嶺南盆景的重要組成部分。瑞嶺村栽培的樹木種類繁多,其中以九里香、羅漢松的造型方面更具造詣。
九里香盆景是瑞嶺盆景的代表作,製作技法精湛,造型方面具極高的造詣,獨樹一格。2009年3月18日,花都區政府公布瑞嶺盆景入選第一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B. 祖國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專思屬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5000年優秀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文化是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C. 晉州市歷史文化
晉州市有2500餘年文字可考的歷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晉州市十里鋪村附近建小諸侯國--鼓國,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鋪村)。鼓聚有昔陽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晉國大臣荀吳率軍隊偽裝和齊國軍隊會盟,向鮮虞國(今正定縣新城鋪附近)借道,趁機包圍了鼓國都城。一直圍困三個月,鼓國人食竭力盡。晉軍攻克鼓國,未殺一人,俘獲鼓國國君鳶(革是),返回晉國,向宗廟獻功之後,歸晉國所轄。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國背叛晉國重歸鮮虞國。次年六月,晉國荀吳率軍攻取東陽(今邢台市)派兵繞道帶著兵器藏在昔陽門外,偷襲鼓國成功。又將鼓國國君鳶(革是)俘獲,押回晉國;並派晉國大夫涉佗駐守鼓國。自此鼓國又歸晉國。戰國時期,晉州市境內設城邑下曲陽(今鼓城村附近)、昔陽(今十里鋪村)。後燕國、齊國、趙國先後攻佔過昔陽。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晉州市境屬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鄉縣西南)。西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晉州市境置三縣:下曲陽、臨平、安鄉。下曲陽縣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縣均屬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漢末年,劉秀兩次攻佔下曲陽縣。新朝,王莽分巨鹿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陽,邳彤任卒正。東漢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劉秀在臨平鄉(今晉州市古城寨)派兵鎮壓農民起義軍。後省臨平、安鄉二縣,入下曲陽縣。東漢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黃巾大起義。張角和其弟張梁、張寶等在廣宗(今威縣東)、下曲陽、巨鹿(今平鄉縣)等地率數十萬農民起義軍燒官府,殺官吏,劫聚邑。州郡縣官吏逃亡,潰不成軍。僅僅十多天時間,「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六月,董卓率官軍在下曲陽進攻農民起義軍,被黃巾軍打得大敗。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鎮壓黃巾軍的主帥。此時,張角病死。十月,張梁率黃巾軍同官軍在廣宗決戰,張梁英勇戰死。農民軍8萬多人被官軍殺。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宮將農民起義軍屍體集於下曲陽城南紫城(今東子城、西子城一帶),封土為丘,名京觀。三國時期,統治階級的混戰給社會帶來巨大的破壞,現曲陽一帶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陽屬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時期,下曲陽縣改名曲陽縣,縣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齊廢除曲陽縣並入藁城。北朝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齊大臣魏收奉命撰寫《魏書》,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計130卷。為中國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釋老志》為他首創,有重要史料價值。北齊時省曲陽縣入高城縣(今蒿城市)。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從高城縣分置昔陽縣,治所在原下曲陽縣舊址東2.5公里處,即今日的晉州市區。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陽縣改稱鼓城縣。唐代初期,鼓城縣一帶戰事不斷。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農民起義實業界首領劉黑闥遣其弟劉十善和行台張君立率軍一萬,在鼓城縣(今晉州市治所)襲擊唐幽州總管李藝。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魏徵(晉州人)領銜監修的《隋書》撰寫完成,計85卷。敘事從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義寧二年(公元618年)隋滅亡止,記載了隋朝38年的歷史,對隋煬帝的殘暴統治作了較真實的揭露,對隋末農民起義的起因、經過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較詳記載。魏徵提出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至今仍有深刻社會意義。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軍由鼓城縣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順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軍征討鎮州(今正定縣),大肆搶掠鼓城縣。次年三月,李克用軍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時,鼓城一帶,戰亂不止,經濟凋蔽。契丹耶律德光軍幾次攻克鼓城等縣。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晉州,治所在鼓城縣治(晉州市區),轄鼓城一縣。窩闊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晉州,置鼓城縣,轄鼓城、安平饒陽、武強四縣。忽必烈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於鼓城縣治復置晉州,轄縣未變。元代,晉州經濟有一定發展。但水災、蝗災、震災交替發生,飢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農民起義軍紅巾軍占據鼓城縣魏氏庄、李氏庄、劉氏庄等地(今馬坊營、呂家營、楊家營一帶)。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勁入晉州。晉州轄安平、饒陽、武強三縣。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難之師」和明軍在晉州滹沱河兩岸數次交戰。百姓流離失所,倖存者十之二三,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明永樂年間數次移山西洪洞縣民來充實晉州。後晉州經濟漸次復甦。清代,晉州戰事、水、旱、地震、蝗蟲等災害時有發生,農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晉州為直隸州,轄無極、蒿城二縣;原轄安平、饒陽、武強歸屬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晉州改為散州,屬正定府,不轄縣;無極、蒿城歸屬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樓底楊 驊、龍頭苑世亨著作頗豐,時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東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國《晉縣志》、《晉縣鄉土志》,1916年獲總統贈匾。1913年,改晉州為晉縣。1926年,中共晉縣地方黨組織建立,在其領導下,全縣人民為爭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中,晉縣成為後方基地。晉縣民眾積極參軍參戰,支援前線,出動民工數萬人次,朱德、彭真、聶榮臻、羅瑞卿等革命先輩曾在這里留下深深的足跡,女英雄楊領梅烈士、革命先烈李顯烈士、國民黨愛國將領宋肯堂將軍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戰斗於此,並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而且順利完成土地改革,貧苦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長期革命斗爭中,3000多名晉縣優秀兒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真正當家做了主人。經過全縣人民幾十年的艱苦奮斗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嶄新的生活。1991年撤晉縣設晉州市後,在城市建設、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發展。
D. 麥積山的歷史文化
麥積山歷史悠久,早在1600年前就享有盛名。五代人撰寫的《玉堂閑話》中說:「麥積山者,北跨清渭,南漸兩當,五百里岡巒,麥積處其半,崛起一石塊,高百丈尋,望之團團,如民間積麥之狀,故有此名」。杜甫有詩贊曰:「野寺殘僧少,山圓細路高。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亂石通人過,懸崖置屋 牢,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秋毫。」麥積山石窟是隨著絲綢之路的暢通,從十六國後秦時期開始營造的。據《梁高僧傳》載,南宋永初年間,高僧曇弘禪居麥積山,不久名僧玄高繼至,二人共住寺院,常有學徒300餘人。西魏時,魏文帝原配皇後乙弗氏在這里死後,「鑿麥積崖為龕而葬。」北周保定、天和年間,秦州大都督李允信為其亡父造七佛閣,曾請庚信為他寫了一篇《秦州天水郡麥積崖佛龕銘並序》。隋文帝仁壽四年,秦州使在麥積山頂修建高9.4米的七級寶塔一座,相傳為阿育王84000寶塔之一。至今寶塔仍巍然屹立在山頂,不過只存五級。
據史書記載,著名禪僧玄高、曇弘在此講學,「聚集僧人三百」。北魏、西魏、北周三朝,大興崖閣,造像萬千。隋、唐、五代、宋、元、明、清都曾不斷開鑿或重修。 麥積山石窟保留有大量的宗教、藝術、建築等方面的實物資料,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化史。
宗教
以佛教為主,反映了三佛、七佛,西方凈土等內容,從壁畫和雕刻石碑中反映佛本生和佛傳故事是佛教文學的一種重要形式,如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涅槃等。通過對佛、菩薩、飛天等形象的塑作,反映了佛教對現實世界的精神啟迪。
藝術
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藝術家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和審美取向。北魏造像秀骨清俊,睿智的微笑,暗含著對恐怖現實的蔑視,對人生榮辱的淡忘和超脫世俗之後的瀟灑與輕松;西魏、北周造像的溫婉和淳厚,沉醉於對現實生活的追求和對佛國世界的嚮往;隋唐造像豐滿細膩;宋代造像衣紋寫實,面貌莊重。麥積山藝術以泥塑見長。藝術家們揚棄了以往那種斤斤計較的細部講究,而把感染力提到了統率一切的高度,神情動人,富有生活氣息。從麥積山各時代造像可窺見當時藝匠們突破佛教的清規戒律,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物為主要素材,加以藝術的誇張、想像、概括、提煉而創作出來的具有濃郁生活氣息的宗教人物:佛、菩薩、弟子、供養人等形象。第121窟中竊竊私語的佛弟子,第123窟中童男、童女所表現的虔誠,不是苦行者的虔誠,而是在時代思潮影響下的童稚般的真誠和愉悅。所以,麥積山塑像受當地社會環境的影響使其表現了當地的人與情,使佛教造像好像在生活中似曾相識,使人感覺佛國世界的可親可愛,從而虔誠信奉。麥積山石窟也曾是「有龕皆是佛、無壁不飛天」,但由於多雨潮濕,壁畫大多剝落,但仍保留北朝時期的西方凈土變、涅槃變、地獄變及睒子本生、薩陲那太子捨身飼虎等本生故事、壁畫中描繪的城池、殿宇、車騎和衣冠服飾多具有漢文化特色,反映這一時期的現實生活。尤其是飛天,多彩多姿更具特色,有泥塑、雕刻、繪畫以及薄肉塑四種形式的飛天。雖然飛天的故鄉在印度,但麥積山的飛天卻是中外文化共同孕育的藝術結晶,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神仙融合而成的中國文化的飛天。她沒有翅膀,沒有羽毛,她是藉助雲彩而不依靠雲彩,只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綵帶,凌空翱翔的美麗少女,是中國古代藝術家最具天才的傑作。同時,在壁畫、雕塑中也同樣反映舞蹈、樂器、為研究國古代音樂等方面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建築藝術
麥積山石窟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密如蜂房」,棧道「凌空飛架」,層層相疊,其驚險陡峻為世罕見,形成一個宏偉壯觀的立體建築群。其仿木殿堂式石雕崖閣獨具特色,雄渾壯麗。洞窟多為佛殿式而無中心柱窟,明顯帶有地方特色。
麥積山石窟群中最宏偉,最壯麗的一座建築是第四窟上七佛龕,又稱「散花樓」,位於東崖大佛上方,距地面經約八十米,為七間八柱廡殿式結構,高約九米,面闊三十米,進深八米,分前廊後室兩部分。立柱為八棱大柱,覆蓮瓣形柱礎,建築構件無不精雕細琢,體現了北周時期建築技術的日臻成熟。後室由並列七個四角攢尖式帳形龕組成,帳幔層層重疊,龕內柱、梁等建築構件均以浮雕表現。因而,麥積山第四窟的建築是全國各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的洞窟,是研究北朝木構建築的重要資料,真正如實地表現了南北朝後期已經中國化了的佛殿的外部和內部面貌,在石窟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121窟:
方位:
西崖上層西端。
時代:
北魏晚期,宋重修。
窟形:
覆斗藻井平面方形窟。窟內正、左、右壁開尖拱深龕;窟高2.55米,寬2.36米,深2.15 米。造像:
三壁龕內各塑一佛。正龕內左、右壁中門內兩側塑二力士。佛上半身為宋代重塑,下身衣裙搭於座前呈三瓣式下垂,結跏跌坐於方台上,弟子穿袈裟,下著裙。左弟子塔螺旋發髻。菩薩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菩薩與弟子緊緊相依,面帶笑意,雙手合掌於胸前,作拍手狀,似在竊竊私語,會心交談,猶如現實生活中一對親姐弟一般,充滿著青春活力與動人的情感,使人位感自然與親切。力士頭部宋代重修。左力士袒上身,下著裙,披巾於腹部穿圓、交叉,左手持金剛桿而立,右手提風帶,右力士著寬袖上衣,下著長裙,垂手而立,身穿護身鎧甲,剛健雄武,具有一種威嚴震懾的氣魄。此窟為北魏晚期代表性重要沿窟之一。
壁畫:
佛、菩薩彩繪背光,項光。藻井壁畫,大部剝落,均被煙熏黑,僅飛天飄帶,隱約可見。
題記:無。
在西崖的石窟中,以133號和127號石窟為最大。133號碑洞,是麥積山最特殊的一個洞窟。洞中不僅有許多泥塑作品,而且有18塊石碑,有幾塊碑面密列賢動千佛小佛像,因此又稱「萬佛堂」。其中10號、11號、16號為眾碑之精華。127號窟更為精彩,四壁及藻井壁畫大部皆存,筆致縱放,為後魏作風。中繪佛說法圖,千乘萬騎來聽。西畫捨身飼虎圖,虎有12,形態各異,堪稱精品。尤其正壁龕中一石雕佛,最為妙絕,石佛背光中,上部伎樂天人12,各奏樂器。下部有飛天8個。左右各一侍者,雖小而各具神態。卷渦蓮花中,亦有蓮花生小佛頭。中間坐佛,舉掌端坐,顯出說法時的慈祥和悅。這座雕像,不要說在麥積山中,就是在世界佛教藝術中,都是稀有的珍品。 麥積山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在地方傳統文化中表現最為獨特的,有民間祭祀、文化娛樂、歌舞雜藝、飲食文化等。
祭拜伏羲
伏羲是中華民族景仰的「人文始祖」,天水是伏羲的出生地,「羲皇故里」。祭祀活動記載已有800多年歷史。自1988年開始,甘肅省和天水市每年在天水秦州區舉辦「伏羲文化旅遊節」,舉行盛大的伏羲公祭大典,國家領導人、省、市各界政要、貴賓出席。萬人空巷,場面宏大。公祭大典現已被國家列入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浴佛節」朝拜
麥積山風景名勝區有瑞應寺、靈應寺、蛟龍寺等眾多佛教寺廟,佛事活動歷史悠久,尤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的「浴佛節」最為有名。
這一天,麥積山石窟、仙人崖靈應寺等佛教聖地迎來成千上萬的香客、信徒,祈福朝拜,場面蔚為壯觀。
鄉村秧歌
鄉村秧歌也叫「社火」,它是民間各種歌舞形式的總稱,多以打擊樂伴奏或以民間小樂隊伴奏,主要有耍龍燈、耍獅子、高台、腰鼓、跑驢、竹馬燈、大腦殼等;邊歌邊舞的有旱船、夾板、高蹺、馬秧歌、高搖傘、蠟花、打虎、火龍等。每年春節或節慶期間,景區鄉村形成秧歌匯演的大陣勢,非常熱鬧。
秦腔表演
秦腔是流行於陝、甘、寧一帶的地方劇種之一。天水人愛看秦腔,聽秦腔甚至還能吼兩句秦腔。每逢節慶或景區鄉村舉辦神會,都會請地方秦劇團或由秦腔愛好者舉辦秦腔表演,給遊客增加秦地風情.
E. 羊庄鎮的歷史文化
羊庄,滕抄州下轄鎮,歷史悠久,襲文化燦爛。邾婁文化、墨家學說起於鄰,光於斯,傳於外;羊庄風光秀麗,環境優美,良好的自然條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歷史,為羊庄這塊熱土保存了綺麗的邾婁文化和文物古跡。這里有7000年的化姑庵文化遺址,有昌慮故城、陶山經石等名勝古跡;還有西施牧羊、聚寶盆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說。相傳,在春秋時期,越國大夫范蠡辭官北上,路經這里,發現此地翠山環繞、薛河奔涌、土壤肥沃、草肥水美,遂隱居養羊,羊庄因此而得名。明朝洪武年間,羊庄已發展成為交通和商業重鎮,物產豐富,經貿活躍,商賈雲集。羊庄鎮還是革命老區,1938年和1939年,滕縣縣委和滕縣抗日人民政府分別在羊庄鎮的大趙庄和莊裡誕生。
F. 龐各庄的文化歷史
龐各庄曾名龐家莊、龐哥庄,因姓得名。明、清隸屬宛平縣, 市肆內繁華,有「六達之庄」美容譽。清時曾為順天府南路同知官署駐地,為宛平縣八鎮之一。1946年2~5月曾為宛平縣委縣人民政府駐地。1949年3月劃歸大興縣。1958年為龐各庄人民公社駐地,1983年改為龐各庄鄉人民政府駐地。1990年設建制鎮。
G. 國家歷史文化
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蘊涵著中國歷史的滄桑、記載著中華民族歷史的悲壯與輝煌的城市。迄今為止,我國政府已將103座城市列為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並對它們進行了重點保護,河北省內共有5座這樣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保定
保定是國家第二批(國務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歷史文化名城。
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有2300多年的歷史,自漢建制,後唐立州,元設路,明易府,清為直隸總督署。
保定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世界文化遺產清西陵、列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名單的曲陽定窯遺址、曲陽北嶽廟、定州開元寺塔、滿城漢墓、定興義慈惠石柱、易縣燕下都遺址、順平腰山王氏庄園等都全國聞名。
承德
承德市是1982年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承德歷史悠久,避暑山莊是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從事各種政治活動的地方,佔地面積約560萬平方米,相當於北京頤和園的兩倍、紫禁城的8倍。避暑山莊內水木清華,風光旖旎,眾多建築風格各異,卻又和諧統一。
避暑山莊外圍的外八廟融漢、蒙、藏、維多民族的風格於一體。
正定
古城正定,國務院批準的第三批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
歷史上,正定曾與保定、北京並稱為「北方三雄鎮」,至今南城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石額。
正定歷史文化悠久,素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說,現存的隆興寺、廣惠寺多寶塔(華塔)、天寧寺凌霄塔(木塔)、臨濟寺澄靈塔(青塔)、開元寺須彌塔(磚塔)、開元寺鍾樓等均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的臨濟寺是佛教臨濟宗的發祥地,隋龍藏寺碑聞名中外。
邯鄲
邯鄲市,國務院第三批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1994年1月4日),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期是趙國的都城。
邯鄲代表性的文化大體有三個層次:一是距今7500餘年的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磁山文化遺址;二是以趙王城、武靈叢台為象徵的趙文化;三是以「曹魏三台」和南北響堂石窟為代表的魏齊文化和北朝文化。
山海關
山海關於2001年8月10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萬里長城是世界奇跡,山海關是長城的起點,而山海關又有「天下第一關」之稱,是中國名勝古跡薈萃、風光椅旋、氣候宜人的歷史文化古城和旅遊避暑勝地。
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門,並有多種古代的防禦建築,是一座防禦體系比較完整的城關。
H. 北京四合院的歷史文化
四合院是中國一種傳統的建築形式,又叫四合房,其格局為庭院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均有房屋建築,故稱四合院。四合院在中國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而且分地域種類繁多,其中北@京四合院最為著名。普通百姓只能居住一般四合院,鄉紳富甲一般居住兩進四合院(或者更大)。
四合院始於遼代,經金、元、明、清不斷完成,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四合院。最著名的北@京四合院相傳元代時忽必烈入主中原,看上了燕京這塊風水寶地,便遷都燕京,而元朝想鞏固統治,緩和蒙漢民族矛盾,便任用了一些漢族智者、大儒,並分封土地,興建四合院。
由於歷史的緣故,年代久遠的四合院,基本都已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了,只有名人故居和文化古跡才得以保留。比如今天我們看到的魯迅故居,齊白石故居,老舍故居,郭沫若故居等都是有代表性的名人故居了。當然如果你想感受下四合院的魅力,也可以到北@京的閱微庄四合院賓館,秦唐府客棧7號院,六合祥四合院酒店,合德緣四合院酒店等都可以體驗。
四合院的建造極講風水,裝修、雕飾、彩繪體現著當地的民俗文化, 四合院的結構復雜,簡單的院子都各有各的講究,四合院建造集風水術數、五行八卦於一身,每一處格局都有獨到之處,以多見的老北京四合院為例,主房坐北朝南,房屋地基較高於其他處為主人居室;兩側廂房為輔,為子女住所;下房主要放置雜物,少數也作為廚房,旁邊都留有牲畜及草料的單獨院室。
四合院不論作為民居與官衙都府,都在中國民俗文化史中有重要的地位,由於這種房屋在元朝立大都為府時流傳下來,集明清兩代的改良建造,獨具風格的建築群落風格,存現於世的還是很多的,這對我們繼承傳統民俗文化,發揚華夏民族傳統歷史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I. 順德的歷史文化
http://ke..com/view/30600.htm
食在順德 廚出鳳城
--------------------------------------------------------------------------------
在珠三角一帶,順德美食的名氣最大。以往早有「食在順德,廚出鳳城」之說。
名菜小吃遠近聞名
順德廚師的整體素質高,到處都有美食的蹤跡。光是雞就有多種不同的烹任手法,出名的就有桂州南橋的鹽局雞、勒流山莊的白切閹雞、順府餐廳的四杯雞等。順德近年來還評出了十大金牌名菜,包括大良野雞拼鍋貼牛奶。均安煎魚餅、順德魚腐、金榜牛奶炒龍蝦球、菜遠炒水蛇片、秘制網鮑、菩提雪衣上素、一品海參等。光聽名字,已教人垂涎。
值得一提的還有順德的小吃,如大良的雙皮奶、南乳花生、南乳崩沙、鳳城的金榜牛乳、龍江煎堆、樂從倫教糕等,都遠近聞名,為食家津津樂道。
港澳食客釧情勒流美食
說到順德勒流,港澳食客無人不曉。據當地人介紹,香港食客到順德,總要駕車專程入勒流「吃餐勁」,有時是兩至三人,有時是整整一個旅行團。
這里的菜軟炒水蛇片是順德的金牌名菜:蛇肉色澤雪白、肉質爽甜不韌、鮮美可口。據說,水蛇片之所以不韌,關鍵是新鮮,把蛇肉起肉後,最好即炒,否則半個鍾頭後,肉質就大打折扣。這里的煎焗甘魚也很特別,由於是煎不是炸,所以,魚能保持一定水分,吃起來特別鮮美,此外,煎焗魚嘴、勝瓜魚頭湯、燒鵝都是這里的著名菜式。
集北水蛇粥一條街
順德龍江集北,是廣州和四鄉食客覓食的必到之地,這里的招牌美食是水蛇粥。在集北水蛇粥食街的兩邊,一溜都是水蛇粥店;可謂名符其實的水蛇粥城。這些粥店都有一定的規模,最大的可以擺四五十張大桌,供500多人進餐,最少的也有二三十張桌。
據最早開水蛇粥店的醉記老闆介紹,這里的水蛇粥都是即點即做,客人在蛇籠中挑選好蛇後,送到廚房即 即煮,買多少水蛇煮多少粥都是顧客自便。這里的蛇有三種規格,各種規格的蛇相差5至10元,除水蛇外還有其他蛇可供選擇。粥城內還有粉面、油菜等供應,也可以把挑選購買的蛇做成椒鹽蛇碌、白灼蛇等。
J. 百萬庄園的發展簡史
1992年,百萬庄園推出肥牛海鮮火鍋;
1994年,百萬庄園的各式麵包、蛋糕進入各家超市,第一家以連鎖經營模式進駐首都地鐵的民營企業「庄園漢堡」年銷售名列全國之首;
1995年,百萬庄園在山東建立大型養牛場;
1996年,一座歐洲風格、古城堡式的百萬庄園寫字樓矗立在永定門橋畔;
1997年,庄園純凈水問世,還首家通過了美國國際餐飲集團的考核,取得中國大陸經營COCO'S西餐品牌的特許經營權;
1998年,大規模的歐式建築群出現在廣外大街;
1999年,兼並了一家國有企業北京聚友實業公司,開北京民營企業兼並國有企業之先河,成為中國第一例民企兼並國企的成功案例。同時,庄園酸奶、速凍餃子上市;
2000年,推出「螺旋藻高營養方便麵」和「純天然果粒型鮮果汁」;
2003年,非典緩解之後,為扭轉餐飲行業不景氣的狀況,帶頭組織了京城15家知名西餐企業的400個門店,聯合發起 「首屆北京西餐文化節」;
2006年,百萬庄園在百餘家餐飲企業中脫穎而出,光榮的成為了「第29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餐飲服務運營商和烘焙食品供貨商;
2007年,發布旨在確保食品安全和大型活動供餐的冷鏈配餐系統——「百萬庄園移動配餐車」,並在順義建立了24,000㎡的「中央廚房」生產基地;
2008年,百萬庄園作為國內惟一一家為奧運會服務的西餐企業圓滿完成第29屆夏季奧運會和第13屆殘奧會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