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積極性

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積極性

發布時間:2021-03-02 00:26:43

1. 辛亥革命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什麼

積極復性: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2000多年制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消極性:反封建不徹底;未能深入發動群眾;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民國只剩下一塊空招牌。

2. 如何評價中國革命的早期探索和辛亥革命

自鴉片戰爭開始,中國開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段以戰爭為開端的中國近代史,既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勾結中國封建統治者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抗本國的封建統治的抗爭史;同時更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的探索史。在這期間各階層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為中國的今天奠定了不容忽視的基礎,值得我們追憶與銘記。
首先,封建社會沒有完全被打破的情況下,作為封建社會統治者的地主階級邁出了探索的第一步。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以林則徐、魏源等人為代表的改革派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因清政府腐敗、閉關政策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而沒明顯實效。之後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統治集團中的洋務派希望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即「師夷長技以自強」。但由於外國阻撓,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力量分散等原因導致這場洋務運動最終破產。二者都是地主階級為維護封建統治而進行的,所以並沒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最終導致其不能成功,但在引進西方技術上做出了一定貢獻。
其次,生活在中國社會最底層的農民階級也在為自己和國家尋求出路。晚清社會那場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震動了整個中國,他們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希望建立一種理想社會,但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及一些制度違背社會發展規律而最終失敗。因其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所以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後來又爆發了義和團運動,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力圖挽救中國民族的危機,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但為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做出了一定貢獻。
最後,資產階級對中國的出路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台。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提出「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等一系列主張,但這是一場寄希望與君主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在當時的中國社會根本行不通,最後只能以失敗告終。這場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有利於資產階級思想文化傳播,具有愛國和進步作用。其後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主張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其與資產階級激進派有著相似處,後者以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以上各階層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雖然都以失敗告終,但其在歷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們為無產階級最終建立新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他們的失敗也證明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國情只適合走無產階級道路,只有無產階級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A 分論:辛亥革命前對國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歷程
中國近代史,既是資本主義列強侵略中國,勾結中國封建統治者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不斷反抗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和反抗本國的封建統治的抗爭史;同時更是中國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各政治派別探索國家出路的探索史。這種抗爭與探索,對外以反侵略、捍衛民族獨立為旗幟;對內以反專制獨裁、爭取社會進步為核心,抗爭與探索互相交織,推動中國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1、地主階級抵抗派(改革派)
背景和主張:鴉片戰爭的失敗,使一些地主階級的愛國知識分子從「天朝上國」的夢幻中驚醒,開始注目世界、關心時局、尋求強國禦侮之道其主張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結果:因清政府腐敗、閉關政策和地主階級的局限性而沒明顯實效
評價:地主階級抵抗派主張的提出使中國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激勵著中國人為挽救民族危亡積極探索強國禦侮之道。由於實踐有限,沒有產生實際的效果。
2、地主階級洋務派
背景和主張:在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雙重打擊下,面對內憂外患,清政府統治集團在如何解決內政外交上的眾多危機時發生分歧,形成了洋務派和頑固派。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即「師夷長技以自強」。
結果:由於外國阻撓,封建頑固勢力的破壞、力量分散等導致洋務運動破產。
評價:洋務運動由於以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為目的,沒有從政治制度上學習西方,決定了它不可能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但是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第一次把學習西方的思想主張具體實踐化。它引進了西方近代科學和生產技術,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並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舉辦新式學堂,開始了中國的近代教育;促進了西方政治學說、民主思想的傳播;民用企業的創辦對外國經濟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製作用。
3、農民階級
背景和主張: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之後,為了調動農民革命的積極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頒布《天朝田畝制度》。通過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結果: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戰爭環境的緊張和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規定,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而使這一方案沒有真正實行過。
評價:廢除封建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張小私有制,廢除商品經濟,具有違背社會發展規律的落後性;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聖庫等都是無法實施的,有空想性。
4.資產階級維新派(改良派)
背景和主張:早期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民族資產階級的壯大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民族危機的加深刺激了這一思想的產生。主張君主立憲來救國,具體為:要求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擺脫民族危機;反對封建專制統治,主張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學習和傳播西方科學文化。
實踐效果:從「公車上書」演化為社會政治運動到百日維新失敗,說明資本主義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其最大功績在於起了資產階級思想啟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識分子接受了資產階級政治學說和思想。
評價:維新變法思想是當時中國社會最進步的思想,因為它要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也是愛國的,因為它把維新思想與挽救民族危亡結合起來。但是其思想主張沒有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內容,沒有明確的反帝綱領,這必然導致沒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推行維新變法主張依靠的階級基礎是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開明紳士,失敗是必然的。
5.資產階級革命派(民主派)
背景: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國主義為了加緊對中國進行經濟侵略,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和角逐,民族危機更加嚴重;《辛丑條約》的簽訂使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此時民族資本主義又有所發展,但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限制和阻礙。
主張:資產階級革命派以西方資產階級的天賦人權、自由平等學說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其基本主張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結果:由於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清朝統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實最終被袁世凱所篡奪。
評價: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願望。但是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要求,也沒有徹底的土地綱領。辛亥革命的最終失敗表明,資產階級共和國方案在中國行不通。
辛亥革命前,維新派和革命派沒有徹底批判封建思想;北洋軍閥政府在思想領域推行尊孔復古逆流;一戰期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產階級要求實行民主政治。主張方案為「民主"「科學"。具體為:資產階級激進的民主主義者以西方的民權、平等思想和達爾文進化論為指導思想,大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新文化,主要內容包括提倡民主和科學
辛亥革命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從中國的現代化、民主化進程來認識辛亥革命的意義,辛亥革命是一場劃時代的偉大民主革命運動;它以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的理論和實踐超越先前的進步社會運動,結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民主革命准備階段,使之步入正軌。辛亥革命無疑是中國走出中世紀、踏上近代化路程的重要步伐。
有學者認為,20世紀初年,中國的民主化進程由革命和改良兩部車頭在不同的軌道上向前牽引著。但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不是可以隨意選擇的,兩部車頭在不同的軌道上終於還是走到一起來了。在中國,民主共和是歷史的選擇。
有學者提出,辛亥革命的意義有兩方面:一是軍事、政治方面;二是社會方面。前一方面成功地推翻了有二千年歷史的皇朝專制政治,建立了共和政府;後一方面的變動雖然緩慢,但確在進行;如思想上價值尺度的轉變、知識的普及、教育的進步、產業的發達等。
還有學者從「分散」與「整合」這一新的思維取向,深化了對辛亥革命的認識,指出從晚清到本世紀20年代,是中國社會分散與整合兩種態勢並存、兩種路向的統一力量較量和消長的時期。遠在辛亥革命發生之前,中國社會已處於高度分散化之中,統一隻是徒具形式。並非是辛亥革命造成了中國社會的分散乃至分裂,相反,資產階級革命派力圖克服地方主義和分散化傾向,為建立民主共和的統一國家做出了多種努力。
辛亥革命的性質,其性質無疑是資產階級革命,而不是全民革命,其革命的綱領及其實際效果都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和要求,革命黨人所肩負和履行的無疑是資產階級的歷史使命,辛亥革命是名副其實的資產階級革命。
辛亥革命在終極意義上的失敗是無可避免的。但辛亥革命對整個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辛亥革命的歷史價值是不容置疑的,辛亥革命作為中華民族覺醒的豐碑將永載史冊。

3. 你是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最偉大的功績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推翻清政府

因為 第一,辛亥革命沒有徹底的反專帝綱領,屬革命黨人甚至對帝國主義還抱有天真的幻想,企圖得到帝國主義的承認。革命後,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局面沒有任何改變。
第二,辛亥革命沒有徹底的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平均地權」的主張未能實行,無法調動農民階級的革命積極性。
第三,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而袁世凱是一個封建軍閥,又是一個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時時處處以建立封建專制統治,出賣民族利益為己任,既是封建主義的代言人,又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總之,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4. 辛亥革命的積極性和消極性是什麼

積極性: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從此,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消極性:反封建不徹底;未能深入發動群眾;未明確提出反帝要求;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袁世凱建立起北洋軍閥的專制統治,民國只剩下一塊空招牌。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給中國人民帶來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4)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積極性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以清道光二十年到二十二年(1840—1842)的鴉片戰爭為標志,中國歷史進入了近代,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代。鴉片戰爭和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訂立,使中國社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完整遭到破壞,開始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

歷史影響

辛亥革命沖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籠。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文化,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

辛亥革命不但從行動上堅決地打倒皇帝,並從輿論上對君權神授觀念和皇權思想進行鞭撻和批判,極大地促進了人民的思想解放,為探索救國興邦的道路打開了新的思想境界。

5. 辛亥革命的發起及最後革命結果的啟示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發布時間:-12-14 15:07:03 點擊:1257 次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摘要:回眸九十三年前的辛亥革命,它可稱得上是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一座不朽的里程碑。作為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不僅推翻了統治中國二百多年的清王朝,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青年學生,我們怎樣以歷史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這場革命,如何用唯物辯證的觀點去剖析這場革命呢?我想能通過對該課題的研究進一步了解這場革命,以便從中得到一些歷史訓示和現實意義。

主題詞:1、辛亥革命的過程

2、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3、清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4、南京臨時政府為什麼會夭折

5、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歷史啟示

現實意義

案例說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同時也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它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的意義何在?它為什麼會失敗?它給了中國革命一個什麼啟示?課題組通過查閱文獻資料,並總結出自己的看法。

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

報告執筆人:沈 洋

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激起全國人民的反抗,四川等地爆發保路運動。10月10日,武漢地區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發動武昌起義。接著各省紛紛響應。因為1911年為舊歷辛亥年,故稱「辛亥革命」。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不久組成了臨時參議院,頒布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但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政權被大地主、大買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竊取,轟轟烈烈的辛亥革命宣告失敗。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參加的一次「比較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雖然它未能改變舊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但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了閘門。(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

一、辛亥革命的過程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性質)。1911年舊歷為辛亥年故名。1894年,孫中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團體興中會。1905年,建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此後,資產階段革命派一方面批評君主立憲派反對革命的謬論,傳播革命思想;另一方面,發動了一系列的反清武裝起義,促進了革命高潮的到來。1911年,清政府出賣鐵路修築權給帝國主義,激起全國人民強烈反對。湖北革命黨人利用保路運動的時機,於10月10日在武昌起義,全國各省紛紛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1912年1月1日,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2月12日,清帝退位。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政權最後被大地主大實辦階級的代表袁世凱竊取,革命失敗。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來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從此以後,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中國的資本主義繼續向前發展。然而,它的失敗證明,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點評:了解了辛害革命的過程,對研究的過程提供了有力的幫助。

2、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

辛亥革命是不是如某些同學所說是由孫中山、黃興等少數革命者人為地有意地製造出來的呢?它於1911年突然爆發是否具有歷史的偶然性呢?

實際上,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國社會各種矛盾激化和中國人民長期頑強斗爭的結果,有著深刻的歷史必然性。是不是革命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呢?答案是否定的。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同志曾指出沒有革命的形勢就不可能有革命。他曾經總結出革命形勢的三個特點:一是下層不能照舊生活下去;二是上層不能照舊統治下去;三是群眾的革命積極性大大提高。而20世紀的中國已具備了這些條件。讓我們看看吧!八國聯軍入侵、辛丑條約的簽訂已經使民族矛盾與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帝國主義的野蠻掠奪和清政府的殘暴壓榨加之年年不斷的自然災害,中國人民不可能好好地活下去了,「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忍無可忍,只得「逼上樑山」了。而上層的清朝統治者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出現嚴重的危機,仍照舊統治下去。人民群眾已紛紛行動起來,運用諸如抗租、抗稅、搶米、罷工、反洋教、拒俄、抵制美貸、收回利權、保路運動等形式進行反抗斗爭。正如孫中山形容的那樣,當時中國已經布滿了乾柴,只要有星星之火,即可成燎原之勢。然而,革命的發生還需要有主觀條件,如當時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近代新型知識分子群體的產生。許多愛國主義知識分子在當時形勢下主張走改良革命道路,組織革命團體進行革命宣傳,發動武裝起義。而且形成了同盟會那樣的革命核心力量,出現了孫中山、黃興等革命領導人物。在這種客觀革命形勢與主觀革命條件都已成熟的情況下,辛亥革命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這時孫中山已敏銳地覺察到,全國革命高潮即將到來,各地人民都在熱切盼望革命,所以他滿懷信心地指出:「吾覺無論由何省下手,得立足之地,則各省望風歸向矣」①

至於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雖然有一定的歷史偶然性,但也是在湖北的客觀形勢和革命派長期艱苦工作打下的基礎上,加上首批革命黨人當機立斷抓住歷史機遇,發揮主動性和首創精神,獻身精神,打響了第一槍,很快得到全國響應,終於形成革命高潮。

點評:對辛害革命原因的分析很透徹,對課題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三、清王朝為什麼會滅亡

清王朝自1644年清軍入關取代明朝,統治了中國260多年,曾經出現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一度輝煌於世界,這樣的「泱泱之勢」為什麼會被辛亥革命一舉推翻呢?20世紀初清統治者也曾推選新政改革,為什麼不能挽救其滅亡的命運呢?

1911年10月11日,起義軍佔領了武昌全城後,創立了我國第一個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湖北軍政府。它以黎元洪為都督,下設軍務、政務、參謀和外交四部。在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湖北軍政府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對促進全國革命形勢的的高漲和最終結束清王朝的統治,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圖為湖北軍政府門口。

其實,清王朝的覆滅也是近代中國封建統治逐步衰敗、腐朽、沒落的必然結果。單從政治方面來看,封建制度的腐朽性日益明顯、特務統治、大興文字獄等說明封建社會要依靠非正常手段才能維持統治這種制度已走到了未路。它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思想、文化上看,抨擊封建專制統治的民主思想已出現。具體來看,清王朝自乾隆後期,就開始由盛轉衰走下坡路,尤其是閉關鎖國,固步自封,以致落伍於世界潮流。鴉片戰爭西方列強入侵後,又迷信和議,苟且偷安,不思改弦更張,亡羊補牢,失去了改革良機。加上太平天國農民革命的深重打擊,清廷統治已是搖搖欲墜,只得依靠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官僚鎮壓農民起義,興辦洋務企業,博得一度「詞治中興」。但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就徹底暴露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前線戰事吃緊之時,慈禧太後卻在大辦其六十大壽,大小官員們一心想的只是送什麼禮物可博得老佛爺的歡心,這樣的政府能不打敗仗嗎?《馬關條約》割地賠款使中國喪盡元氣。難得年輕的光緒帝想有所作為,在康梁維新派鼓舞下實行百日維新,可憐的變法僅推行了103天就被慈禧為首頑固派扼殺,清王朝最後一次主動改革的機會也喪失了。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全國的心臟———北京,在洋鬼子的刺刀、洋槍下簽定了《辛丑條約》,慈禧太後對列強不把他當成「禍首」繼續保存清政府而感到慶幸,滿意地批准了這個條約,並厚顏無恥地表示今後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暴露了投降賣國的奴才嘴臉,清廷已成列強之走狗,「洋人之朝廷」。此時,清政府實在不能照舊統治下雲,不得不開始了清未新政,有不少措施正是當年維新派的主改,故不能簡單斥之為「假維新」、「政治騙局」。但是此時的清王朝統治畢竟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葯。它自己已經沒有條件也沒有能力完成改革任務。因此清末新政不但沒能挽救清王朝,反而更加激化矛盾,加速其垮台。如新政措施需要大量經費,清政府巧立各立增收苟捐雜稅,而經手官員們又乘機從中貪污、揮霍、大飽私囊,人民苦不堪言。新政中派出的留學生,訓練之新軍,恰好成了清王朝自己的掘墓人。特別是清朝統治者盡管宣布要預備立憲,但又不肯放棄既得的利益和權力,一再搶延立憲法開國會的期限,甚至倒行逆施成立「皇族內閣」,致使原來尚試圖以立憲維護清政府政權的立憲派也完全失望,紛紛倒向革命。「預備立憲」的騙局暴露以後,立憲派內部開始分化。同時,皇族內閣集權,也造成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引起漢族官僚的離心,清政府陷於空前孤立的境地。武昌起義後,清廷已無力鎮壓革命,只得依靠手握兵權的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而袁世凱這個野心家則乘機「逼官」,迫使隆裕太後於宣統三年舊歷十二月二十五日(今1912年2月12日)公布布退位詔書,②統治中國267年的清王朝終於壽終正寢。

點評:清王朝的滅亡是革命的必然。

四、南京臨時政府為什麼會夭折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誕生,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1月3日,臨時參議院通過各部總長名單,南京臨時政府正式組成。這是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權,革命派在政權中佔主導地位,通過了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臨時約法》,頒布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民族權利和發展經濟、文化教育的法令。列寧因此高度贊揚孫中山是「不愧為法國十八世紀末葉的偉大宣傳家和偉大活動家的同志。」③他並進一步指出,辛亥革命的勝利,不但使中國人民「從酣睡中清醒,走向光明運動和斗爭」,而且「將給亞洲帶來解放,使歐洲資產的統治遭到破壞」,具有偉大的世界意義。④可惜這個革命政權只存在了三個多月就夭折了。

孫中山在1912年1月22日曾發表聲明,只要袁世凱贊成共各清帝退位,自己即行辭職,讓位於袁,因此,2月12日袁世凱實行逼官司,迫使清帝退位後,2月14日孫中山就提出辭呈,15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職,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除職務,4月2日,參議院決定民國政府遷往北京,成為由北洋軍閥頭子袁興凱控制的北京政府,辛亥革命成果南京臨時政府存在不到一百天就此夭折了。

孫中山為什麼會讓位給袁世凱呢?在學習歷史課的在過程中,有同學強調客觀原因認為是被迫讓位,有同學則強調主觀原因認為是主動讓位,實際用歷史眼光來看,我認為當時孫中山讓位是由各種復雜的因素合造成的。例如袁世凱的軟硬兼施,帝國主義列強的壓力,立憲派舊官僚的拆台,革命黨人內部分歧以及孫中山對袁世凱的幻想、妥協及策略思想等等,後來孫中山曾說:「我的辭職是一個巨大的政治錯誤,它的政治後果正象在俄國如果讓高爾察克、龍登尼奇或弗蘭格爾跑到莫斯科去代替列寧而就會發生的一樣」,⑤又說:「曾幾何時,已為情勢所迫,不得已而與反革命的專制階級謀妥協。此種妥協實間接與帝國主義相調和遂為革命失敗之根源。」⑥因此不能離開當時歷史環境去苟求孫中山。

而南京臨時政府的夭折更深層的原因是由於革命派革命理論的不徹底,革命組織的渙散,民眾發動的不深入以及對革命政黨、革命政權重要性認識不足。有人甚至鼓吹「革命軍起,革命黨消」,有人主改民國建立「功成身退」,因此造成奪得政權又失去政權,推翻了皇帝專制又出現軍閥專制。盡管如此,用歷史辯證觀點去分析,辛亥革命已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誰想逆歷史潮流而動,復辟帝制,必將自取滅亡,同時為中國現代化打開了閘門。

點評:革命的失敗是諸多原因朝造成的。

五、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以及辛亥革命歷史啟示的現實意義

亥革命失敗了,它沒有出現孫中山所預想的「中華民國將永久存在」,⑦此後社會當以工商實業為競點,為新中國開一新局面的美妙情景。⑧辛亥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由於中國資產階級在經濟上和政治上的軟弱,他們缺乏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的足夠勇氣,不敢也不能提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戰斗綱領,甚至幻想與革命敵人妥協來實現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⑨我還認為辛亥革命給我們當代跨世紀青年的歷史啟示就是必須順應歷史的潮流。正如中山先生所指出「世界潮流浩浩盪盪,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我們只有認清21世紀的中國和世界的歷史潮流,如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世界的和平發,都是大勢所趨,只有順應歷史潮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成為站在時代前列的青年,才能讓今日的中國快步進入小康社會,屹立於世界的東

總評:辛亥革命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它證明了一場革命要取得成功必需具備各個方面的先決條件。

參考文獻:

①孫中山致鄭澤生函(一九一一年八月十一日),佚名編《總理遺墨》,第48頁。

②選自《我的前半生》,愛新覺羅·傅儀撰,1964年3月第1版P45第十三行。

③《中國的民主主義與民粹主義》、《列寧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二年版,第424頁。

④《新生的中國》、《列寧全集》第十八卷395頁;《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六次(「布拉格」)全國代表會議》、《列寧全集》第十七卷,第457頁。

⑤《致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外交部信》(一九二一年八月二十八日),《孫中山選集》上卷,第435頁。

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三日)鉛印原件,藏北亥圖書館(參見《孫中山選集》下卷,第521頁)。

⑦孫中山:《中華民國》(The Chinese Republic),紐約《獨立雜志》一九一二年九月版。英文轉引自陳福霖:《美國(獨立雜志)所刊孫中山先生的三篇著作》、《研究中山先生的史料和史學》,台北一九七五年版,第334頁。

⑧《自巴黎致民國軍政府盼速定總統電》(一九一一年十一月十六日),《國父全集》第三冊,台北一九七三年版,第163頁。

⑨《孫中山傳》尚明軒蓍,1979年3月第一版176頁。

6. 辛亥革命在推進中華名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的歷史貢獻

政治影響
辛亥革命被中國共產黨稱為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滿清政府及中國實行二千餘年的封建皇權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在此之前的中國的歷次起義都是以一個朝代代替另一個朝代而結束,但辛亥革命卻徹底推翻帝制,並試圖建立新的政治體制——共和制。
從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自漢代董仲舒以來的中國思想中,君臣關系是「三綱五常」中三綱之首,皇帝不僅是政治上的權威,也是文化中諸多價值觀念的重要依據與合法性的來源。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就在打破了帝制政治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的同時,也對於中國傳統以儒家為主的諸多價值觀的權威性產生沖擊,致使在其後的新文化運動中一度出現打倒孔孟、「全盤西化」等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文化權威的消失,也造成這一代知識分子產生前所未有的焦慮感,因此如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三民主義、社會主義(尤以具有明確進程的共產主義)等具有完整系統的新價值體系,成為了大批中國知識分子的新信仰。
經濟影響
此外,從辛亥革命各省獨立響應開始,中國進入長期的分裂混亂之中,除了袁世凱曾在二次革命之後曾短暫大致統一全國之外,其他中華民國的政權都未能直接統治整個中國(如號稱統一的國民政府只能收到五個省的稅收),一直要到1950年代,才由中國共產黨使中國大陸再度統一。長期的分裂及戰亂,對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造成很大的阻礙。
社會影響
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並不如想像中來得大。辛亥革命雖然常被稱作「中國的資產階級革命」,但當時中國其實缺乏一個強大的資產階級,參與革命者也並非以資產階級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資產階級的進一步發展。而在傳統社會的改變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會頂層的滿人權貴,但中國傳統地方社會居領導地位的各省士紳及漢人舊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轉投向革命而獲得地位,反而更加鞏固他們的地位。

7. 辛亥革命應該怎麼樣看待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 隨著北伐的勝利,中國國民黨逐漸取得中央政權。此時,除延續孫中山對辛亥革命性質的定位外,國民黨在宣傳中還做了不同程度 宋教仁
的發揮。1927年《上海民眾國慶紀念大會宣言》中指出「辛亥革命至少含有兩層重大的意義,其一,民族革命一部分的成功,其二,民權革命的確立……於種族革命之外,復為中國歷史上開一政治革命的新紀元」。在肯定辛亥革命具有兩層意義的同時,對於民族革命的成功略有保留,民族革命未能成功的那一部分當是指「帝國主義者對我們的壓迫依然如故」,使辛亥革命民族革命的性質之中加入了反帝內涵,這是對辛亥革命性質的一種引申。1940年潘公展在《辛亥革命與抗戰建國》中,進一步對辛亥革命反帝的意義加以闡發,贊揚辛亥革命是「被壓迫民族的國民革命運動的拓荒創舉」。 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了,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命題。1930年雙十紀念日中,何應欽對此做了一個比較簡潔的說明,指出「辛亥革命懵懂算是掛上了一個民國的空招牌,並沒有建設民國的實際,由推翻滿清一點而論,固然算是成功。由全部革命的目的而論,究不能不謂為失敗。革命的目的不只在推翻滿清,不只在獲得中華民國的虛名,而在造成一個三民主義自由平等的新中國」,明確了實現三民主義為辛亥革命的最終目標。從此意義上看,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可以自圓其說了。 20年代登上中國政治舞台的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對辛亥革命也有切合時代特點的解讀 1927年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發布的告民眾書中說,「辛亥革命的領袖孫中山先生,看見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是在於國民黨沒有民眾的基礎,而只有軍隊,所以在十三年決心改組國民黨」,認為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沒有發動群眾。 抗戰之際,面對共同的敵人,建立最廣泛的抗敵統一戰線成愛國國人關切的問題。1938年10月10日,周恩來發表《辛亥、北伐與抗戰》一文,指出 「辛亥革命前,孫先生聯合了當時革命團體,如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組成了同盟會,並聯絡會黨,聯合當時咨議局立憲派中革命分子,於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這是中國統一戰線之最初形式」。對辛亥革命中各政治力量的聯合,促成革命成功,給予充分肯定。 1939年,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中指出,辛亥革命「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並沒有完成」。對辛亥革命的社會性質、地位以及成敗做了述評。1945年,毛澤東在《如何研究中共黨史》中,對於辛亥革命的成敗做了進一步解說。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敗的論斷,中國共產黨是從反帝反封建角度來探討的,這和中國國民黨從是否實現三民主義任務的角度探討,是不相同的。毛澤東在三四十年代形成的關於辛亥革命性質、地位和成敗的論斷,後逐漸成為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歷時的車輪轔轔向前,到了2011年,在舉國(含大陸和台灣等地區)行將進行的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前夕,正如一位熱血詩人面對民權、民生等主義實踐的長期性和艱巨性等國是問題的感慨,他在《辛亥革命百年》詩中寫道:「動了民基動帝廷,難禁易幟一槍鳴。將軍徇地輕陳涉,策士過河伏灌嬰。思治人心推共主,濟艱國步冀名卿。伊除專制百年後,猶補前賢功未成。」(《載敬堂集》)

8. 辛亥革命最偉大的功績是什麼為什麼說他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最偉大來的功績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自建統治,推翻清政府 因為 第一,辛亥革命沒有徹底的反帝綱領,革命黨人甚至對帝國主義還抱有天真的幻想,企圖得到帝國主義的承認。革命後,帝國主義列強共同侵略中國的局面沒有任何改變。 第二,辛亥革命沒有徹底的反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綱領,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平均地權」的主張未能實行,無法調動農民階級的革命積極性。 第三,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而袁世凱是一個封建軍閥,又是一個帝國主義扶植的新的代理人,時時處處以建立封建專制統治,出賣民族利益為己任,既是封建主義的代言人,又是帝國主義的代理人。 總之,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閱讀全文

與辛亥革命歷史意義的積極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