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京津冀文化發展歷史

京津冀文化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2 00:26:41

『壹』 京津冀一體化進程

京津冀三省市地域相接、人緣相親、文化相近,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極為重要的區域。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對三地尤其是河北的發展,是一個千載難逢的重大歷史機遇。旅遊業關聯度高、融合性強、拉動作用突出,是區域合作最容易起步、最容易實現的領域。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中,旅遊業扮演著橋頭堡和排頭兵的重要角色,既是共振點和共贏點,又是切入點和突破口。
京津冀區域旅遊資源富集。京津冀地區是我國旅遊資源最豐富、具有比較優勢的地區之一,旅遊資源不僅數量多、規模大,而且種類全、品位高。該地區集中了長城、故宮、天壇、頤和園、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明清皇家陵寢等7處世界文化遺產,佔全國總數的近1/5;擁有國家4A級以上景區200餘處,佔全國總數的1/10,深化區域合作具有雄厚的資源基礎。
京津冀區域旅遊特色互補。京津冀三地旅遊既有同宗同脈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又有各具特色的差異性和互補性。北京作為首都和全國旅遊中心城市,自然、人文、歷史等景觀優勢明顯。天津近代人文旅遊資源豐富,以近代文化、民間文化、歐陸古典風情最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歷史底蘊深厚,資源種類齊全,特別是海濱、海島、草原、湖泊、天然冰雪、優質溫泉、青山秀水、鄉村風光等都是發展環京津休閑產業的特色資源。
京津冀區域客源市場廣闊。京津冀處於環渤海中心地帶,是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後快速崛起的第三增長極,區位優勢明顯,交通通訊便捷。京津冀及周邊省份有4億人口,三地私家車擁有量已超過1000萬輛,市場廣闊、潛力巨大。京津冀GDP已突破6萬億元,佔全國10.9%。經濟基礎優勢明顯。2013年,京津冀旅遊總收入超過8000億元,旅遊總人數達到6.6億人次,並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
京津冀區域合作基礎堅實。多年來,河北把實施「環京津戰略」作為推動旅遊業發展的重要舉措,先後與京津簽署了一系列旅遊發展戰略合作協議,與北京、天津等高鐵沿線6省市聯合發起成立「京港澳高鐵旅遊市場推廣聯盟」,與京津等長城沿線8省市發起成立「中國長城旅遊市場推廣聯盟」,並積極參與組織和推動北方交易會等活動。三地初步建立了區域旅遊合作機制,拓展了旅遊市場,加強了旅遊監管合作,推進了旅遊產業發展,促進了三地旅遊經濟圈的逐步形成,為京津冀旅遊一體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京津冀區域旅遊協同發展有良好的基礎和條件,已取得了顯著成效,前景可期。但仍存在一些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難以突破傳統行政區域思想束縛、欠缺一體化協調機制和統一規劃,旅遊基礎設施特別是交通建設滯後、旅遊資源集約開發利用不夠、整體形象品牌不鮮明、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和產業鏈不完善等。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實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共同努力推動實現協同發展。
一、建立健全協調合作機制
協調聯動的合作機制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三地旅遊合作起步較早,進展很快,但是一直沒有形成全面統籌、協調聯動的長效機制。三地應主動作為,共同推動成立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領導小組,完善京津冀政府間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及相關市縣參加的定期旅遊協調會議制度,研究確定區域旅遊合作戰略、方針與機制,協調解決區域旅遊發展與合作的重大問題。同時,共同制定完善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的相關政策,制定合作發展規則和標准,進一步推動區域旅遊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合作與交流。
二、強化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
推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必須堅持規劃先行,做好頂層設計。三地旅遊資源既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很大的差異性,只有統一整合、規劃對接才能進一步提高整體吸引力和競爭力。在資源普查基礎上,三地可共同編制《京津冀旅遊業協同發展規劃》,根據不同資源特色,統籌策劃功能定位和結構布局,明確旅遊市場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人才隊伍建設等發展目標,通過有效整合,構建多元化旅遊板塊,實現互補協同發展。同時,盡快編制河北省對接京津市場的專項規劃,使河北更快、更有效的對接京津旅遊市場,加速河北旅遊發展。
三、建設一體化旅遊交通體系
構建一體化旅遊交通體系,是區域旅遊協同發展的基礎。目前,三省市間和重點景區間道路建設均有滯後現象,斷頭路多,部分路段堵車嚴重、道路等級較低,不能適應快速、便捷的現代旅遊交通需求,影響了京津冀旅遊業整體快速發展。應借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著力構築區域一體化交通體系,加快形成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的現代立體交通網路。推動開通京津至我省主要旅遊城市的旅遊列車,在旅遊旺季加開三地之間的旅遊列車或增加旅遊坐席。爭取形成三地旅遊直通車網路體系,共同推動三地旅遊集散中心等相互開行通往異地的旅遊直通車,構建城市間旅遊公共交通網路,打造「京津冀公交旅遊圈」。
四、共同塑造區域旅遊品牌
形象鮮明的區域旅遊整體品牌是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的重要抓手。三地應大力開展區域旅遊聯合宣傳推廣,聯合推出精品旅遊線路,聯合策劃組織旅遊宣傳活動,聯合參加旅遊展會,聯合舉辦旅遊節慶,以及共赴境內外重點客源市場開展聯合促銷,建立形成一體化宣傳格局。河北將著力對節慶活動進行整合,與京津合作把張北草原音樂節、衡水湖馬拉松等區域性節慶活動,打造成具備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旅遊品牌。構建京津冀旅遊宣傳營銷平台,推動在三地媒體開設京津冀旅遊一體化專欄,在三地旅遊網共設京津冀旅遊板塊,支持區域內旅行社、景區、酒店等企業聯合建立旅遊營銷合作聯盟,鼓勵在策劃包裝產品、省際聯合推廣、互送旅遊團隊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五、構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
強化服務意識,優化發展環境是京津冀旅遊協同發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一體化的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共同制定符合京津冀旅遊產業發展需求的旅遊咨詢服務、標識標牌系統等旅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標准,加快完善旅遊集散中心、旅遊咨詢中心、旅遊指示標識等旅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使自助旅遊公共服務規范化、一體化。探索推出區域內旅遊惠民便民政策,加快推進省際間旅遊網路平台相互鏈接,開通遠程網路化預售票系統,積極推動「京津冀旅遊一卡通」全面發行使用,推行統一旅遊套票,實現京津冀區域旅遊市場一體化。
對河北旅遊來說,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是一次重大的、空前的歷史發展機遇,我們必須乘勢而上,借勢發展,力求更大作為。只要三地加大統籌整合、強化緊密合作、推動協同發展,就一定能夠把京津冀地區打造成為中國最具吸引力的旅遊目的地,成為帶動區域旅遊特別是河北旅遊業新一輪快速增長的重要引擎。

『貳』 如何藉助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文化產業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背景下。區域性的文化產業發展與合作是區域發展的重要趨勢之一內。京津冀作為容環渤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地區,文化產業資源豐富、文化產
業發展已初具規模,但是仍然存在著文化產業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缺少區域協調合作和帶動企業、文化產業體制不健全、文化市場開放程度低等問題。在京津冀區域
經濟一體化的基礎上,通過對京津冀文化產業資源和發展的對比分析,分析京津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借鑒國內外OSMU即「一源多用」發展模式,在京津冀文
化產業整合上利用「多源多用,,的產業模式,發揮京津冀各自文化資源與產業優勢,建設京津冀文化產業合作示範區,整合京津冀傳統文化品牌,延伸旅遊精品線
路開發,促進京津冀文化產業向一體化的方向發展。

『叄』 京津冀都市圈的發展概況


京津冀都市圈是指以北京市和天津市為中心,囊括河北省的唐山、石家莊、保定、秦皇島、廊坊、滄州、承德、張家口、八座城市的區域,該區擁有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曾經的近代中國經濟中心。中國100多年的工業化過程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而且曾經存在著兩個最高峰:南部的上海和北部的天津。隨著洋務運動的興起,天津曾經成為了中國北方最大的近代工業中心、對外貿易中心、鐵路運輸樞紐、金融中心。但由於1949年前帝國主義經濟、軍事掠奪和國民黨苛捐雜稅以及內戰和1949年之後,政策定位和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影響而日益沒落。
(一)京津冀都市圈經濟發展現狀京津冀都市圈佔地183704平方公里,佔全國總面積的1.9%,人口7605.13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5.79%。從2006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該區經濟總量增長速度普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和天津核心地位顯著。
(二)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對比
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深圳、上海浦東試點開發的帶動下,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兩大區域加速發展,推動了中國經濟的兩次騰飛式發展。相比之下,在經濟總量、對外開放程度、市場化進程和區域合作一體化等方面京津冀都市圈與長三角、珠三角都市圈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從經濟總量上看,京津冀地區明顯落後於長江三角洲地區,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相近,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明顯落後於長三角和珠三角;從經濟外向度來看,進出口總額、實際利用外資等方面京津冀地區均落後於長江三角洲地區和珠江三角洲地區;從市場化改革進程來看,國有經濟比重較高,城市化率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平均水平;從區域合作一體化來看,受行政體制約束影響,京津冀地區一體化進程緩慢,效果不理想。

『肆』 為什麼要提出京津冀發展戰略

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京津冀三地作為一個整體協同發展,要以疏解非首專都核心功能、解決北屬京「大城市病」為基本出發點,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
推進產業升級轉移,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加快市場一體化進程,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標同向、措施一體、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協同發展新格局。[1] 京津冀地區同屬京畿重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當前區域總人口已超過1億人,面臨著生態環境持續惡化、城鎮體系發展失衡、區域與城鄉發展差距不斷擴大等突出問題。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創新驅動,推進區域發展體制機制創新,是面向未來打造新型首都經濟圈、實現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京津冀空間協同發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於全國城鎮群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示範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當前中國三大國家戰略之一(其他兩個是「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擁有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發展前景光明。

『伍』 京津冀城市群空間分布特徵和城市群發展的歷程

中國15個城市群競爭力其強弱依次是:
1.長三角城市群、
2. 珠三內角城市群、
3. 京津冀城市群、
4. 半島城市群、
5. 遼中南城容市群、
6. 海峽西岸城市群、
7. 中原城市群、
8. 徐州城市群、
9. 武漢城市群、
10. 成渝城市群、
11. 長株潭城市群、
12. 哈爾濱城市群、
13. 關中城市群、
14. 長春城市群、
15. 合肥城市群

『陸』 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

目前,京津冀面臨著重大的歷史機遇:北京奧運使首都經濟發展走上快速車道;天津濱海新區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使天津發展如虎添翼;國家對河北曹妃甸港的建設提供大量資金支持,曹妃甸港的啟動也為河北的發展構築了巨大引擎。為在更高層面上認識和把握這一歷史機遇,我們以如何實現「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為題,采訪了多年從事京津冀發展理論和戰略研究的知名專家學者。下面將專家的主要觀點綜述如下。

對京津冀一體化的認識與判斷

京津冀一體化發展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目前正在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區域經濟研究所孫久文所長指出: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演化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貿易一體化,取消對商品流動的限制;要素一體化,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政策一體化,實現區域內政策的統一和聯動。目前京津冀地區原則上已不存在商品流動的限制,人員自由往來,基礎設施共建,產業轉移已開始進行,空間布局上的對接已經開始……因此可以判定:京津冀一體化已初步處於要素一體化階段,下一階段應向政策一體化階段邁進。政策一體化問題包括整合目前各區域發展目標,以實現京津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導向,制定京津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補償方案以及產業發展區帶動其他區域發展的方案;在產業規劃協調方面,促進技術合作與轉讓,大力發展生產型服務業;在區域空間一體化方面,進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網和城際交通網,把城市間「點對點」的交通以及統籌規劃和建設區域基礎設施(港口、機場)網路作為未來的建設重點。

京津兩市在發展條件、產業結構、城市功能、發展階段以及輻射范圍等多方面存在互補性和錯位性,是京津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礎。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學院祝爾娟教授提出,在城市發展上,京津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北京已經邁向後工業化社會,而天津正處於工業化進程加快、重化工業大發展階段,工業仍然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輻射范圍上,北京和天津事實上處於不同層面,北京更多的是面向全國乃至世界,而天津則是面向區域,面向環渤海乃至整個北方。京津之間多方面的互補性、錯位性和差異性,正是京津合作、共贏發展的現實基礎和最佳利益結合點。

平等、互利、共贏是區域合作的基點。河北經貿大學原書記於刃剛教授風趣地將京津冀關系,比喻為「雙黃蛋」和蛋清的關系:京津好比「雙黃蛋」,河北省好比「蛋清」,「蛋清」與「蛋黃」山水相依、緊密相連。河北省人口6800多萬人,18.8萬平方公里,占整個京津冀地區面積21萬平方公里的89.5%。真正的區域一體化,應當是京津冀城市群、港口群、產業群的聯合。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楊連雲研究員從促進京津冀持續協調發展中河北的貢獻與代價的角度,強調應加大國家對河北生態區、貧困帶的生態補償和扶持力度。京津冀一體化,不能以抑制一方來發展另一方,必須站在平等互利共贏的基點上。

區域經濟興,則地方經濟興。濱海新區不只是天津的,也是京津冀的。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邢春生副院長重點分析了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有可能給北京和河北帶來的機遇及產生的影響。他指出,濱海新區作為區域增長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主要應發揮四大作用:產業傳導、技術擴散、功能服務和創新示範。濱海新區的開發,不僅有利於天津建成北方經濟中心,而且有利於促進京津冀協調發展。濱海新區的開發可為北京服務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促進北京科技研發與天津製造優勢的結合,促進天津與河北省的經濟融合,推動京津冀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體化,帶動京津冀對外開放,並對全國改革起到示範作用。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史利國副主任認為,濱海新區要成為京津冀的龍頭,必須把大家的利益融合進去,需要不斷挖掘和擴大利益共同點。就北京來說,應更加積極地研究如何藉助濱海新區促進自身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優化,使自身及區域在發展上能夠相互汲取源源不斷的能量。

當前京津冀發展中的幾個重大問題

怎樣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北京市發改委楊開忠副主任認為,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極度稀缺,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著水資源的制約。專家預計,京津冀人口承載上限為1.1億。然而,按照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勢,2027年左右,京津冀人口將達到1.26億。目前京津冀地區經濟發展對人口依賴度相當高,未來發展應以地區經濟增長與人口依賴脫鉤為方向,轉變發展方式,降低人口依賴系數,推進區域可持續發展。

怎樣加強戰略合作,由無序競爭走向競爭合作?國家發改委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肖金成副所長認為,京津冀產業結構趨同問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最典型的就是鋼鐵行業和石化產業。於刃剛教授認為,天津與北京主要是產業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則主要是港口關系問題。天津與河北同處渤海西岸,在雙方共同擁有的640公裏海岸線上,分布著天津港、秦皇島港、京唐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等五大港區。其中天津港是百年老港、綜合性大港,在諸港中處於龍頭地位,而河北的四大港區也各有優勢。天津港在「十一五」期間要投資270億元,2010年港口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作為綜合性港口仍不放棄煤炭的運輸。曹妃甸港是渤海海域唯一不需要開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設多個25萬噸級乃至30萬噸級大型深水泊位的天然良港,現在正加快速度建設,也要搞綜合性港口。黃驊港的優勢是有很長的海岸線可建碼頭,周邊還有鹽場、農場,有3000平方公里可供開發。津冀諸港擁有大致相同的腹地,港口功能定位有較大程度的重疊,港口之間缺乏協作。這既不利於港口群整體實力的提高,也不利於各港口的發展。解決上述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推進冀津港口間的戰略合作,形成合理分工、有序競爭的港口集群,在渤海西岸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

導致京津冀一體化程度低、進展慢的主要制約因素是什麼?綜合專家們的分析和看法,制約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主要因素是沒有擺脫立足行政區劃,倚重非市場手段謀求發展的套路。行政主導型經濟,存在各種行政性限制,產業調整不能跳出行政區劃界線,要素市場發育滯後,生產要素在區域內的流動不暢,區域合作不能上升到產業融合的高度和層次,市場化進程緩慢,產業配套能力差。如北京電子產業規模大,但因周邊的配套能力遠不如廣東,配套基地大都選在了廣東。專家們認為,應當把掃除市場障礙作為推動京津冀區域合作發展的著力點,在提高市場化水平上,不遺餘力地促進資源合理配置,促進要素充分流動。

推進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思路與建議

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助理魏後凱研究員認為,建立新型產業分工是京津冀一體化的核心內容。產品和功能差異化是未來區域合作的基礎和利益結合點。建議構建京津冀新型產業分工格局。一是實現三地融合、聯動發展、互利共贏。二是錯位發展,包括行業錯位、產品錯位、功能錯位,共同打造京津冀一體化主導優勢產業鏈。三是整合各方資源,共建一體化的共享平台,如基礎設施一體化,大型科研設備和圖書資料共享,產權、技術交易和人才市場一體化,投資信息發布和相關政策協調。四是完善產業配套體系,推動製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發展,實現基礎設施配套、生產配套、生活配套、創業環境配套。五是加大對河北壩上地區的生態補償。

實施創新型發展戰略,由製造經濟向創造經濟轉型。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劉剛教授認為,驅動未來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決定要素不再是資源加投資,而是以自主創新為基礎的知識創造。區域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不在於更大,而在於更強,即擁有高端輻射力和帶動作用。京津冀應圍繞創新型企業,構建新的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機制。具體建議:促進區域內現有主要產業的高端化,增強區域主導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在有條件的地區,選擇若乾重要新興產業,建立平台,整合區域內的資源共同攻關和發展;建立科技資源共享機制等。

以冀津港口協作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於刃剛教授提出,為避免重復建設造成的浪費,最大限度地發揮各個港口的優勢,應以冀津港口協作來帶動渤海西岸協調發展。具體建議:第一,統籌規劃,建立包括天津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在內的「渤海西岸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將國家給予天津濱海新區的優惠政策惠及曹妃甸港和黃驊港。第二,運用市場經濟手段,組建渤海西岸港口集團。在合理協調各方利益的前提下,考慮建立統一管理五大港口的渤海西岸港口集團總公司。以產權為紐帶,對五大港口的規劃和建設進行統籌協調。第三,建立由國家發改委牽頭、冀津相關政府部門參加的行政協調機構,就功能規劃和利益分配等難點問題展開協商,並通過制定相應政策,引導企業按市場規律加強合作。

引導要素流動,促進產業融合。天津社會科學院韓士元研究員提出,一個城市群或經濟圈的形成和發展,最根本的是要在經濟互利的前提下,生產要素遵循市場規律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匯聚組合,形成規模產業或產業集群,以此提升區域整體經濟實力和帶動、輻射力。為了加速京津冀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的流動,進而促進產業融合,具體建議:第一,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推動作用。可通過建立政府間橫向通報會商制度的方式,將各個城市的產業發展規劃、空間布局規劃、重大建設項目、重要政策決定等內容及時通報其他城市,組織、引導各個城市的市場行為主體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實施生產要素的流動和優化組合,迅速形成產業規模。第二,積極拓展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有效方式,包括產業轉移式、行業協調式、產品協作式、聯合開發式、組建集團式。第三,合理解決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過程中的經濟利益問題。如各城市聯合開發的產業項目,不論項目所在地或注冊地在哪裡,形成的稅收應按要素投入的比例由各方共享;因產業調整、產業鏈延伸等原因,某些產品或生產工序由一地轉入另一地的,轉入地新增的稅收應按一定的比例返還給轉出方;跨城市組建的企業集團或其他生產經營組織,新增利稅也不能由總部所在地獨享,而應在要素投入各方之間合理分配;用有效的制度保障合作各方的權益等。第四,深化改革,優化要素流動和產業融合的社會環境。如對外招商引資要盡可能統一優惠政策,嘗試採用城市群聯合招商的辦法;城市群內部人才流動允許只辦理人事調動手續,不變更戶籍屬地;高速公路收費由分段收取改為統一收取,實行「一卡通」制度等等。此外,還可以積極申請試行生產型增值稅轉化為消費型增值稅的新稅制,即對城市群之間生產要素流動、組合而融生的產業項目,納稅人在計算增值稅時,允許扣除購買生產資料所含的稅款等。

推進政府合作,完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史利國副主任提出,要建立京津冀的政府合作機制,為各方一起商討、確定、研究問題,尋求共同利益所在及其實現途徑,制定並落實相應措施,為引導、推動三地企業和行業組織開展區域合作提供製度保障。推進政府合作,應把握三個原則:一是循序漸進、從易到難;二是平等協商、求同存異;三是尊重市場、依靠企業。政府要改進經濟調控方式和手段,將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集中於市場機制培育和障礙破除,為降低生產要素流動成本創造條件。區域合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應放在構建區域統一市場,為企業充分發揮追逐利潤的天性,加速區域產業布局和地區分工形成,實現地方經濟與區域經濟緊密關聯、相互促進,為增強整個區域經濟活力提供保障。楊開忠副主任提出,在繼續深化市場機制、合作機制、互助機制、扶持機制等四大區域協調機制的同時,京津冀應重點推進三大機制建設,即金融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社會協調發展體制機制、生態文明建設體制機制。

(作者分別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北京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本刊主任編輯)

『柒』 京津冀的介紹

京津冀城市群由首都經濟圈的概念發展而來,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保定、廊坊、唐山、張家口、承德、秦皇島、滄州、衡水、邢台、邯鄲、石家莊共11個地級市。土地面積21.8萬平方公里,常駐人口約為1.1億人,其中外來人口為1750萬。2014年地區生產總值約為6.65萬億元。以汽車工業、電子工業、機械工業、鋼鐵工業為主,是全國主要的高新技術和重工業基地,也是中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所在地。京津冀地區古為幽燕、燕趙,歷元明清三朝八百餘年本為一家,元屬中書省、明為北直隸、清為直隸省,保定一直為直隸省省會。民國初北京為京兆,天津屬直隸省。1民國定都南京後,北京改為北平,與天津同屬河北省。2京津冀位於東北亞中國地區環渤海心臟地帶,是中國北方經濟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地區,越來越引起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矚目。3從2016年3月31日起,京津冀地級及以上城市要統一預警分級標准;預警分級標准統一為「藍」「黃」「橙」「紅」四級。4其中,預測空氣質量指數日均值(24小時均值)>200且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時,應啟動藍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2天及以上且未達到高級別預警條件時,應啟動黃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3天,且出現AQI日均值>300的情況時,應啟動橙色預警;預測AQI日均值>200將持續4天及以上,且AQI日均值>300將持續2天及以上時,或預測AQI日均值達到500並將持續1天及以上時,應啟動紅色預警。

閱讀全文

與京津冀文化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