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陝西長安楊庄歷史文化

陝西長安楊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1 23:46:30

『壹』 關於陝西的歷史文化

人類發源地之一
陝西是人類先祖的發源地之一。早在距今五六十萬年前,「藍田猿人」就在關中平原的灞河上游繁衍生息,用舊石器為工具,與大自然作斗爭。到距今三四萬年時,關中地區的原始人類逐步進入氏族公社時期,他們活動在西安附近和整個渭河流域。西安東郊半坡村遺址,原是六七千年前母系公社的一座村落。半坡人以漁獵和農耕為生,會製造很多精巧的石質工具,有了紡織和燒制陶器的手工業,會建築能抵禦風寒的房屋,身穿衣服,生活在組織的公社之中。大約又過了一兩千年,西安附近的母系氏族公社逐漸發展到了父系氏族公社,灃河流域發現有許多這個時期的遺址。這時的人類已使用木耒和石鐮等新式工具,使農業生產向前進了一大步,畜牧業也有了發展,並且出現了新的社會分工。我們的祖先就是在這塊土地上辛勤勞動,改造自然,一步步地揭開了古代文明歷史的序幕。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周)
周人原是活動於關中西部的一個部族。相傳周的祖先後稷被舜分封在武功。涇河流域的彬縣、旬邑一帶,也是周人活動的一個中心。到古父公時,他們由旬邑遷居岐山南的周原,營建宗廟城廓,開荒種地,還設立官署,形成一個初具規模的周國,首都就在岐山、扶風之間。到周文王時,周國迅速發展,攻滅了附近許多小國,並進一步在灃河西岸修建了豐京(今長安縣馬王村附近)。公元前1121年,周武王滅商,建立了周王朝。武王又在灃河東岸修建了鎬京(今長安縣斗門鎮附近)。豐、鎬共同作為周王朝的首都,歷時360餘年。這是古代在關中地區出現的第一個全國政治中心和大城市。「陝西」這個名稱,也是在西周初年出現的。周武王的胞弟周公和大臣召公的封邑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屬召公管轄,陝原以西屬周公管轄,後人因稱陝原以西地區為「陝西」。

古 代 政 治 中 心(秦)
春秋戰國時期,陝西為秦國的治地,所以陝西又被簡稱「秦」。秦人的祖先最早活動在今甘肅省清水縣一帶。公元前677年,秦人在關中的雍城(今鳳翔縣城南)建都。公元前383年,遷都櫟陽(今臨潼縣武家屯)。公元前350年,又遷都咸陽(今咸陽市長陵車站附近一帶)。公元前221年,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王朝建立。咸陽便成為當時全國的首都。

古代政治中心(漢)
公元前202年,劉邦即皇帝位,定國號為漢,因咸陽已被項羽焚燒一空,漢王朝最初駐在秦的舊都櫟陽。到公元前200~198年,長樂、未央兩座宮殿相繼修好,劉邦搬進新城。漢惠帝時又征調民工,修了外廓城(在今西安市西北10餘里處)。從漢高祖起,未央宮作為西漢國家政府所在地,歷時214年。
西漢以後,又有新莽、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等7個王朝相繼在漢都城建過都。其間,赫連勃勃稱大夏王,建都在統萬城(今靖邊縣長城外白城子)。

古 代 政 治 中 心(唐)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第二年,隋創建一座規模宏大的新都城(今西安市區所在地),當時名「大興城」。 在隋末農民起義的浪濤中,太原留守李淵在其次子李世民的策動下反隋。公元618年,李淵稱帝,建立了唐王朝。從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元年到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27~649年),出現了封建社會的盛世,史稱「貞觀之治」。整個唐帝國也成為我國歷代王朝中最強盛的一個。唐王朝歷時近300年。當時的長安,城周長35.5公里,人口100萬,不僅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國際上著名的大城市。
在封建社會中,都城是全國封建勢力的中心,歷代農民起義軍也都把斗爭矛頭指向這個中心。如漢末的綠林、赤眉農民起義軍,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軍,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曾攻入長安,並在這里建立過短暫的農民政權。
黃巢為首的農民大起義失敗後,唐王朝搖搖欲墜。公元904年,大軍閥朱溫脅迫唐昭宗遷都到洛陽。還拆毀長安宮殿建築,將木料順渭水、黃河而下漂往洛陽。此後,長安這座歷史名城被徹底破壞,陝西也就不再是封建王朝的政治中心了。

絲 綢 之 路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5年,漢武帝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享譽中外的「絲綢之路」。西漢每年派出的使者和西域各國來朝的使者、商人相望於道,絡繹不絕。當時最使商人感興趣的是中國的絲綢,他們稱中國的絲綢為「大也波兒」,意思是「和真的一樣」,把中國稱之為「絲國」。用中國絲綢製成的衣服,光輝奪目。西域各國王公貴族都爭先恐後的購買中國絲綢,以顯榮耀。因而商人們的絲綢生意日益紅火,漢朝通往中亞各國的商路因而也成了商人們進貨的必經之路,人們均稱這條商路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是:從漢朝的長安出發,向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至敦煌以西分為三道:沿昆侖山北麓的樓蘭、於闐、莎車、疏勒,到大夏、身毒等國,為之南道;沿天南麓的焉耆、龜茲(庫車)經疏勒,到大宛、大秦諸國為之中道;沿天山北麓的車師、烏孫,到康居、奄蔡等國為之北道。
漢武帝為了聯合西域各國一致抵抗匈奴,一而再,再而三地派出使者到西域各國。同時西域各國也派使者前來漢朝朝拜。這對雙方都大有益處。西漢從西域各國得到了葡萄、石榴、西瓜、大蔥、胡蘿卜、蠶豆、黃瓜之類的東西,尤其是高頭大馬,讓西漢武帝甚是歡喜。而漢朝的絲綢、漆器、玉器、銅器等精美工藝品和打井、冶鐵技術先後都傳到了西域。這樣一來,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各族人民物質文化生活,促進了經濟的共同發展,對於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著深遠影響。

『貳』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陝西長安楊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文化遺存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走進西安文化,開始你的歷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記》中被華夏民族先祖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藍田猿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於此。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距今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號稱「十三朝古都」,主要為漢唐時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散布關中周邊的歷代帝王陵,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

『叄』 長安 文化是什麼

歷史地看,長安文化基本上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在《望長安》的敘述中,我們更加明確地認識到了這一點,長安文化無疑是中國傳統的主流文化。然而,站在今天來看,長安文化卻變成了一種正在被人們淡忘和忽略的區域文化。電視系列片《望長安》在沒有任何由頭、也無故事看點的情況下,在國家電視媒體上以每天兩集、連續五天的規模播出,而且引發收視熱潮,意味並標志著長安文化正在以一種具有根性的區域文化,重新進入當代中國區域文化傳播格局。
確立當代中國區域文化傳播價值的主要依據,應該是其對當代中國的社會生活和現代化進程的影響程度,筆者以為,目前中國最具傳播價值的區域文化應該是以意識形態屬性為主要特徵的京派文化、以現代工商業文明為主要特徵的海派文化、以經濟形態為主要特徵的現代嶺南文化和以傳統農業文明為主要特徵的長安文化,這四種文化構成了中國區域文化傳播的四足鼎立格局,而且正好構成了中國當代區域文化傳播的一個價值坐標。這個坐標的縱軸是,從北到南,從京派文化到現代嶺南文化,它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主流文化價值從以意識形態為中心,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移。這個坐標的橫軸是從西向東,從長安文化到海派文化,這條橫軸正好是中國歷史文化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一條基本軌跡:從農業文化向工商業文化的轉型。這條軌跡准確地標出了中華文明由古到今、由西向東、由傳統到現代的演變路徑。

從這個坐標可以明確地看出長安文化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傳播價值。

首先,長安文化是中國現代化的出發點。這意味著中國的現代化與世界上任何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都不相同,是一種構築起數千年古老文明的農耕文化的現代化,盡管現代化就是現代工商業化,但我們無法忽視在悠久的農耕文明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厚重的傳統文化,因為這種傳統文化的存在,中國現代化所面臨的根本問題、阻力和動力、方法和路徑都會不同於歐美國家。因此忽視長安文化就不會找到中國現代化的真正問題和出路。

其次、長安文化中潛在著中國現代化必須的經驗和智力資源。如目前在世界上愈來愈受到重視的儒、道思想,如中國現代化初期所確立的改革開放的國策在長安文化中有著深遠的歷史經驗。

此外,長安文化和其他三種區域文化構成的這個坐標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必須平衡的文化生態。一種文化生態的平衡,是中國現代化的根本保證。這種文化生態的平衡,既包括中西方文化經過交流和融合之後達成的平衡,也包括中國內部各區域文化之間的平衡。

中國的現代化不可能沒有京派文化所代表的意識形態在主流價值觀的保證;不可能沒有長安文化所代表的來自傳統文化和道德准則的保證;不可能沒有海派文化所代表的工商業化的目標與前景,也不可能沒有現代嶺南文化所創造的經濟建設的經驗。因此,這四種區域文化缺一不可,共同構成了中國現代化的文化生態,正是它們之間的相互差異與相互拉動,達成了文化生態的平衡。

作為一部電視作品,《望長安》自身不可能直接為我們提供畫面背後的反思,但它的傳播,卻意味著對長安文化反思的開始。陝西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震

『肆』 陝西有哪些特色的傳統文化

1、歷史世界歷史名城,華夏精神故鄉—西安。西安,古稱「長安」、「京兆」。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

2、中國歷史上的四個最鼎盛的朝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西安是歷史悠久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是舉世聞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

3、西安作為中國歷史古都,除了豐富的旅遊資源,還有大街小巷裡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美食。下面小編就為各位整理一些西安的特色小吃,吃貨們若到了西安不妨照單全吃一遍。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特色小吃有:牛羊肉泡饃;葫蘆頭泡饃;粉湯羊血;辣子蒜羊血;水盆羊肉;羊雜碎;臘汁肉夾饃;臘羊肉;籠籠肉等。

4、賽龍舟,又叫龍舟競渡,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也是中國民間的一項傳統體育活動。安康市北靠秦嶺、南依巴山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其深受楚文化影響,民間自古喜龍舟。每逢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漢江兩岸群眾都會用劃龍舟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5、西安臨潼既是兵馬俑的故鄉,又是享譽全國的石榴產地。每到秋高氣爽之時,亦正值旅遊旺季,火紅的石榴在陽光下分外引人注目,更為驪山增輝添色。西安兵馬俑石榴節把這兩項內容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使旅遊客同時滿足精神和物質上的享受。

『伍』 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楊庄街道辦鳳翔溝村有多久歷史

歷史上又稱「鴻固原」、「鳳棲原」、「杜陵塬」、「少陵塬」,據陝西師范大學史念海教授考證,上述各原(塬)所涵蓋的范圍自古及今有所變化。唐代以後,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多稱少陵塬(原),為西安東南台塬區最高處。大兆街道辦事處所處的少陵塬海拔400-600多米,地形高於西安市中心50-100米,地勢高亢,天然地貌最高處海拔近650米,在大兆村東,當地人稱「東嶺」。人工地貌最高處是歷史遺跡少陵冢。少陵塬可眺望咸陽北原的嵯峨山、爺台山,當地人稱嵯峨山、爺台山為「北山」。少陵塬屬秦嶺北麓黃土台塬區,中部平坦,四周稍陡,地形獨立、土地肥沃。少陵塬東部達滻河西岸,北部有鮑陂—韋曲低地和曲江湖。少陵塬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度左右,年降水量600-780mm,冬春少雨,夏秋高溫多雨。日照較長,無霜期219天。 少陵原地區歷史上水源豐富,植被茂盛,有成片竹、槐等,野生動物眾多。坡、溝有多處泉水和天然水塘,直到20世紀60年代,少陵原四周和鮑陂低地還有泉水。少陵塬秦、漢、唐屬皇家園林上林苑園囿,是傳統的文化旅遊勝地,近代曾有「少陵麥浪」一景的記載 。
< 大兆街道辦事處歷史沿革>西周時,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於鎬京「宗周」范圍,周成王8年(公元前1017年)將杜伯封於這一帶,稱杜伯國。周武王封其弟鮑伯於原上,古鮑國,其故址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兆街道辦事處鮑陂村。秦時稱該處為「鮑里」。秦武公、穆公在現西安東南郊一帶設西安最早的縣——「杜」,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於「杜」縣。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設咸陽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於「咸陽縣」的「長安鄉」轄區。秦統一後,這里屬於「內史」所轄的京畿地區。漢文帝7年(公元前173年),在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一帶設「南陵縣」。漢宣帝於宣帝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改古杜縣為「杜陵縣」,大兆村一帶有「 尚冠里」建制。漢武帝到三國時,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一帶屬雍州「京兆尹」、「京兆郡」轄區。新莽時,改這一帶的萬年縣為「異赤縣」,杜陵縣為「饒安縣」,不久被廢。東漢建武年間,將南陵縣並入杜陵縣。十六國時,分長安、杜城二縣設「山北縣」。北周明帝2年(公元558年),將長安、霸城、山北三縣各劃出一部分設「萬年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於萬年縣。隋朝,改萬年縣為「大興縣」。唐代,改「大興縣」為「萬年縣」,又改為「咸寧縣」、「樊川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前後屬「山北縣」「萬年縣」「大興縣」「咸寧縣」「樊川縣」轄區。唐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有「延信里」建制。宋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屬永興軍樊川縣(後又改萬年縣)轄區。金皇統2年(公元1142年),又改萬年縣為「樊川縣」,金大定21年(公元1181年),又改樊川縣「咸寧縣」。據推斷,歷史上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鄉制(相當於鄉政府或街道辦事處)應在大兆村。明代和清代,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稱「少陵鄉」,屬奉元路西安府管轄。明地方政府還在大兆村設「大兆鋪司」,清代雍正年在大兆村設「大兆鎮」,清末在大兆村又設「大兆社」、「大兆倉」。民國3年(公元1914年),袁世凱政府廢陝西巡按使,設「關中道」,歷史以來的「咸寧縣」屬「關中道」,歸省政府直轄,現大兆街道辦事處轄區仍稱「少陵鄉」。民國3年(1914年),長安縣與咸寧縣合並,合稱「長安縣」,管轄今天整個西安市區及長安區。民國18年(公元1929年),長安縣設10區32鄉,少陵鄉屬於八區(區政府駐引鎮),少陵鄉政府仍駐大兆村。民國26年(公元1938年)(又有一說為1939年5月14日),為避日機轟炸,長安縣國民政府(長安縣公署)由西安城內的東縣門遷至「大兆鎮」,駐在大兆村最大的寺廟大興福寺內。根據民國30年(公元1941年)西安市政府手工繪制的《長安縣全圖》,「少陵鄉」轄區南達現在韋兆鄉,比現在大。1949年5月20日,西安市及周圍各縣包括長安縣同時解放。中共長安縣黨委政府短期幾經變動,最終遷到韋曲鎮(今長安區韋曲街道辦事處)。即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期間,長安縣政府共駐大兆村11年。剛解放,西安市隨即成立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1952年8月,西安市設17區,在大兆地區設軍政一體的「大兆區」,區組織駐大兆村,管轄范圍包括「大兆鄉」、「三兆鄉」、「春臨鄉」等在內的幾個鄉。1954年9月設立雁塔區,以原西安市第九區,及原長安縣郭杜區的高堡鄉,韋曲區的雙橋頭、金滹沱2鄉和東三爻、杜城鄉各一部分,大兆區的三兆鄉和春臨鄉的一部分地區為其的行政區域。1955年初,西安市將大兆區1個鄉和部分村,共446個自然村、35522戶、178812人、292平方公里劃歸西安市。1956年2月,西安市設大兆鄉等4鄉為西安市直屬鄉。後又歸長安縣。1958年,長安縣普遍成立人民公社,同年成立「長安縣大兆人民公社」。同年,西安市劃大兆人民公社的王家砭、常家灣歸西安市管轄。1968年,大兆人民公社成立「革委會」。1978年,恢復生產大隊。1984年,改長安縣大兆人民公社為「長安縣大兆鄉人民政府」。2002年,經西安市人民政府、長安縣人民政府批准,將大兆鄉與酒鋪鄉合並為大兆鄉,鄉政府駐大兆村。同年,經國務院、陝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准,撤消「陝西省長安縣」建制,設立「西安市長安區」,管轄范圍不變,各鄉鎮管轄范圍也未變。2007年4月4日,經西安市人民政府、長安區人民政府批准設立大兆街道辦事處,下轄大兆村、寨子村、司馬村、龐留村、龐井村、高寨村、章曲村、康王井村、新莊村、東曹村、中兆村、兆寨村、西南村、西北村、小井村、二府井村、郭庄村、三益村、甘寨堡村、甘寨村、東伍村、孟家岩村、友聯村、三聯村、倪家灘村、酒鋪村、杜家岩村、常興村、秦溝村、趙灣村等30個村委會。大兆街道辦事處黨委和政府駐大兆村。2008年7月3日,省建設廳組織專家對第三批關中百鎮規劃進行了審查,確定大兆村為建制鎮。
康王井村的康王墓和龐留井村的惠王墓,他們分別是第五代和第六代秦王。根據對那裡的調查,康王墓的墓冢已殘缺,文物早就被洗劫一空,現在留在地表的還有墓碑一塊,龍首龜座,以及大型石刻12件。惠王墓保存較好,有石刻18件,墓碑字跡仍可見。

『陸』 西安有哪些著名的文化遺產

1、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嬴政(前259—前210年)的陵寢,中國第一批世界文化遺產、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一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千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陵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至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設計完善的帝王陵寢。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著帝都咸陽的皇城和宮城。

陵冢位於內城南部,呈覆斗形,現高51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據史料記載,秦陵中還建有各式宮殿,陳列著許多奇異珍寶。秦陵四周分布著大量形制不同、內涵各異的陪葬坑和墓葬,現已探明的有400多個,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跡」兵馬俑坑。

2、大雁塔

大雁塔位於唐長安城晉昌坊(今陝西省西安市南)的大慈恩寺內,又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為保存由天竺經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最初五層,後加蓋至九層,再後層數和高度又有數次變更,最後固定為今天所看到的七層塔身,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

大雁塔作為現存最早、規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築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並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物證,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築。

3、大明宮

大明宮,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徵,位於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內」(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內」。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歷時達200餘年。

4、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有6000-6700多年歷史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 。

半坡遺址於1953年被發現。1954年-1957年,由考古學家石興邦先生主持,先後對半坡遺址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發掘,總計發掘面積1萬平方米,發現有房屋遺跡45座,圈欄2座、窖穴200多個,陶窖遺址6座,墓葬250多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1萬件 。

2002年-2005年,配合半坡遺址保護大廳改造工程建設的隨工清理中,發現了祭祀等重要遺跡和石硯等重要遺物,這對半坡遺址的聚落形態、文化內涵和社會性質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

5、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位於陝西省西安市城南的曲江開發區,大雁塔東南側,它是在原唐代芙蓉園遺址以北,仿照唐代皇家園林式樣重新建造的,是中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盛唐風貌的大型皇家園林式文化主題公園,佔地面積一千畝,其中水域面積三百畝。

園內建有紫雲樓、仕女館、御宴宮、杏園、芳林苑、鳳鳴九天劇院、唐市等許多仿古建築,是中國最大的仿唐皇家建築群,景區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擔綱總體規劃和建築設計。

『柒』 西安的楊庄有什莫好玩的啊

楊庄地處復長安、藍田制、柞水之結合部,自古就是商貿客人出山入關的重要交通要道境內引庫公路、省道107關中環線公路穿鄉而過,近似「申」字狀的鄉村水泥路、沙石路路網相互連接,尤其是雁引路通車後,距西安僅有30公里,交通條件更加便捷,區位優勢更加明顯
楊庄民風純朴,文化底蘊深厚,侯官寨「牛老爺」社火,已列入第一批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魏家嶺的「長安道情」戲,歷史悠久,別具韻味和鄉土風情,以純純朴朴的長安鄉音道出了人民的喜、怒、哀樂、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以及真、善、美的頌揚,已被列入長安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楊庄轄區內更有不少精通「泥塑」、「麵塑」的民間藝人,心靈手巧,作品取材廣泛,藝術形象活潑生動、栩栩如生
長安區楊庄鄉被稱為「終南山下最美的鄉村」,已成為西安市民生態休閑旅遊、登山愛好者的樂土,也是攝影者們一年四季拍不完的攝影基地

『捌』 西安的歷史文化

西安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13個朝代在此建都,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曾經作為中國首都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1100多年。早在100萬年前,藍田古人類就在這里建造了聚落;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這里已經出現了城垣的雛形;2008年,西安高陵楊官寨出土距今6000餘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城市遺跡,被選為當年中國考古發現之首,這是中國發現的迄今最早的城市遺址,也將西安地區城市歷史推進到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建國以來,世界上已經有200多位國家首腦和政要訪問古都西安,包括聯合國秘書長、美國總統、俄羅斯總統、德國總理、法國總統、英國女王、日本天皇、韓國總統等。

遠古時代,「藍田猿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半坡人的經濟生活中,農業生產佔有很重要的地位,他們焚毀樹木,開墾農田,種植粟等旱地作物。當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所使用的工具是石頭、獸骨、鹿角和陶片等製造的。除糧食生產外,半坡人也已開始種植蔬菜。家畜飼養業在當時已出現了,當時養的牲畜有豬和狗兩種,以豬為主。打獵、捕魚也是當時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

1957年在考古發掘的基礎上,就地建成了西安半坡博物館,於1958年4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是中國第一座新石器時代遺址博物館,也是新中國第一座史前聚落遺址博物館。博物館面積約3000平方米,有半地穴式的房屋、窖穴、圈欄及起防護和泄洪作用的大圍溝等遺跡,比較完整的保留的半坡原始社會村落的原貌。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西周伯姬昌(周文王)在今西安城西南營建豐京,將臣民從岐山周原遷於此。又命子姬發(周武王)在灃水東岸營建鎬京。後者為政治中心,前者為宗教、文化中心,合稱「宗周」,為西安建城之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後,以豐鎬為都,為西安作為都城之始。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位於西安市臨潼區)。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公元前202年,劉邦取得政權,在長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漢城)建立西漢王朝。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漢長安城位於渭河以南的關中平原上,面積約36平方公里。在西漢時期,作為首都的長安城一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西漢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馬王莽正式稱帝,曾改都城長安為「常安」。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隋開國之初,都城仍在長安舊城,因久經戰亂,殘破不堪。因此,隋文帝放棄龍首原以北的故長安城,於龍首原以南漢長安城東南選擇新址,建造新城大興城。

唐定都長安後,改隋大興城為長安城,並進行了增修和擴建。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在原外郭城東北龍首原上營建大明宮。之後年間又不斷修建城牆、城樓、興慶宮等建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五代時,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改大安府為京兆府。宋代置陝西路,後置永興軍路。趙匡胤統一中國後,曾經有意遷都長安,最後由於部下反對,只得放棄金代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

元初,長安城的范圍依然沿用韓建「新城」,並使用京兆府的名稱。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為安西王,鎮守其地,建安西王府。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遂該京兆府為安西路。後來由於發生安西王叛亂,安西國被撤。皇慶元年(公元1312年),又改安西路為奉元路。據李好文在《長安志圖》中所繪《奉元城圖》,四面僅各一門,南門偏東,北門偏西,東西兩門也不對稱,城內建築也無對稱格局。市場集中在城內西北隅,有馬市、羊市和秦川驛等。東北隅有太子府(明秦王府)、城隍廟、察院等。馬可波羅於至元十二年(1275年)游歷於此,寫到:「城甚壯麗,為京兆國之都會……此城工商繁盛,產絲多,居人以制種種金錦絲絹……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價值甚賤。」

明代形成了今天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稱也源於明代。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奉元路,明朝政府即改奉元路為西安府。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為秦王。同年西安府城東北隅開始營建秦王府。秦王府時稱「王城」,後訛為「皇城」,明洪武七年至十一年新修了城垣,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和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分別修建鼓樓鍾樓,其位置也與元代的敬時樓和鍾樓無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標西巡西安後,曾經提議遷都西安,不過他回到南京之後便病死。

清代西安城內設置依舊,但在城東北修建一座滿族駐防城,在城東南修建了漢軍駐防城,以及增加了鍾樓西南的總督布院署等。庚子之變時,慈禧和光緒西逃駐蹕西安長達一年時間。

1911年10月22日,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西安也爆發了武裝起義,佔到總城面積約四分之一的滿城被起義軍攻陷並焚毀,成為西安城內的一處死角。

1921年馮玉祥第一次督陝,在原秦王府城(八旗教場)修改房屋,駐扎軍隊。

抗戰前夕,國民政府曾經建立國民政府西京籌備委員會。

抗戰時期河南等地失守,大批難民沿隴海路湧入西安,主要集中在火車站和尚仁路(今解放路)一帶。尚仁路迅速發展成為新的商業區,西安城內的商業重心也開始集中到了城市的東部。

在中共長征之後,陝北地區成了蘇區,西安成為國民黨的重要前線,在此發生了西安事變。

1949年5月20日西安解放,屬陝甘寧邊區轄市。

1950年改由西北軍政委員會領導,1953年1月27日西北軍政委員會改為西北行政委員會管轄,西安市屬西北行政委員會。

1953年3月12日,改為中央直轄市,為全國12個中央直轄市之一;1954年6月19日改為省轄市。

『玖』 西安歷史文化

一、歷史簡況

西安一名的由來

西安,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別修建的豐京和鎬京的合稱。至西漢初年,劉邦定都關中,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
絲綢之路開通後,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西安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九區、四縣。 1981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把西安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

二、在西安建都的王朝
在中國歷史上,有20個政權被認為在西安建都。但是其中哪些應該稱為王朝,其中哪些王朝的首都應該算是西安,是一 個眾說紛紜的問題。這是人們對於什麼是「王朝」、「首都」和「建都」等概念理解存在的差異,導致對有哪些王朝在某地建都產生了分歧。目前被官方採用的說法是13個王朝。此外主要還有10朝、11朝、12朝、14朝和17朝4種數量上不同的說法;其中14朝和17朝的具體朝代又各有兩種說法。
·10朝說
10朝——依照時間次序為: 西周(前363年)、秦(統一後15年)、西漢(前210年)、前趙(11年)、前秦(33年)、後秦(34年)、西魏(22年)、北周(25年)、隋(38年)、唐(273年)。
·11朝說
11朝——在10朝的基礎上加上王莽建立的新朝(前15年)。
·12朝說
12朝——在11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晉(愍帝4年)。
·13朝說
13朝——在12朝的基礎上加上東漢(獻帝6年)。
·14朝說
14朝——有兩種情形:(1)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大夏王朝;(2)在13朝基礎上加上武則天建立的武周(15年)。
·16朝說
16朝——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西漢末年由劉玄建立的更始政權、由樊崇劉盆子建立的赤眉政權和黃巢建立的大齊。
·17朝說
17朝——分兩種情形:(1) 在14朝第1種情形的基礎上加上武周,大齊和李自成建立的大順;(2) 在13朝的基礎上加上更始政權、赤眉政權、大齊和的大順。
三、歷史上咸陽和長安的關系
歷史上,今天的西安和咸陽同屬一個城市。從古時咸陽與長安的關系可見一斑。西安和咸陽是中國地理距離最近的兩個城市,不到20公里。同時西安市的西三環已修至咸陽境內,機場從原西安市桃園遷至咸陽。2006年,咸陽區號並入西安,與西安共同使用029區號。

·秦
都城咸陽。阿房宮大部分面積在今西安市境內,兵馬俑和秦陵在今西安市境內。秦的宗廟在渭河南岸,荊軻刺秦王,就發生在秦章台宮(後來的漢未央宮前殿);廉頗藺相如,秦王坐章台。秦代宮殿布局還沒有形成宮城、皇城和三大殿的布局。秦咸陽城地跨渭河南北。
·漢
都城長安。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唐
都城長安。宮城完全與今西安市重合,皇宮與今西安市明城牆重合。唐代帝王陵,如昭陵、乾陵等則大部分在今咸陽市境內。而在唐代,唐十八陵全部在京兆府的轄縣內,乾陵是京兆府奉天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西安與咸陽屬同一城市,1956年被劃為兩市:西安市和咸陽市。其中,西安為副省級,咸陽為地級。
西安文化概要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源地,西安的歷史悠久,文化的積淀非常厚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的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人,將其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風情概括為關中十大怪,它們分別是——
面條像腰帶、鍋盔像鍋蓋、
辣子是道菜、泡饃大碗賣、
碗盆難分開、帕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姑娘不對外、
不坐蹲起來、唱戲吼起來
在西安碑林,有一塊清代碑石紀錄了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八處著名的風景名勝,它們被稱為關中八景,又稱長安八景。這八景分別是——
華岳仙掌、驪山晚照、
灞柳風雪、曲江流飲、
雁塔晨鍾、咸陽古渡、
草堂煙霧、太白積雪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西北方言之一陝西話。西安的飲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作為中國西北飲食的代表,以西安小吃最為著名,回族的清真飲食在其中佔有很大比例。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閱讀全文

與陝西長安楊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