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肉的歷史文化

肉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1 23:11:31

① 紅燒肉的歷史典故

提起紅燒肉(東復坡肉),大家自然不能制忘記那位將吃紅燒肉事業推向高峰的人--蘇東坡。
正是由於他的努力,紅燒肉才得以從基層走向了上層,從老百姓的菜鍋走上了文人墨客的餐桌。其實,那個源遠流長、名響大江南北的東坡肉說穿了也就是紅燒肉。考究紅燒肉的歷史,確實難以說清楚它產生於何時、何地,不過,由於東坡先生孜孜不倦的努力,從他那時起,紅燒肉就正式的走上了歷史的舞台。
「黃州好豬肉,價錢如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早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從這首蘇東坡的《食豬肉》詩,不難看出蘇老先生不僅是「每日早來打一碗好吃」,而且,還深諳紅燒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的烹飪之道!

② 糟扣肉的歷史文化

糟扣肉是常州冬令、初春的時令佳餚,源於蘇南民間家常菜,70餘年前引人菜館。1925年常州名廚強良生在烹制工藝上將塗拌醬色改為直接加料,使此菜色、香、味更佳。

③ 紅燒肉的來歷

一、來歷

紅燒肉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公元5世紀。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紅燒肉的具體做法,這是目前傳世文獻中的最早記錄。

二、故事

據傳蘇東坡在杭州做官時,組織民工在西湖築了一道堤,為老百姓做了一件好事。為了感謝蘇東坡,那年過春節,城裡男女老少抬豬擔酒來給他拜年。盛情難卻,蘇東坡便收下了豬肉。

後來,他叫人將豬肉切成方塊,燒得紅酥酥的,然後按民工的花名冊,挨家挨戶把肉分送給他們過年。老百姓看到蘇東坡不忘民工,越發愛戴他,把他送來的肉叫「東坡肉」(紅燒肉)。吃起東坡肉來更覺味道鮮美。

(3)肉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故事二

宋朝文學家蘇東坡,他雲游四海來到永修境內一個叫艾城的地方。三伏天,蘇東坡救了一個中暑的小孩。作為農夫的父母,買了兩斤豬肉,用一束稻草捆著提了回來,想問蘇先生的口味。恰巧,蘇東坡正在賦詩填詞,口中朗朗念著:「禾---草---珍---珠---透心香......」。

農夫聽了一楞,仔細琢磨,認為是讓他把肉和著稻草整煮,並要煮透心。吃飯時,菜端上桌來,蘇東坡見一塊整肉,沒斫沒切,還用稻草捆著,不知什麼原因,又不好意思開口。

農夫挺奇怪,就對蘇東坡說:「早上我去問你,你不是說『和草整煮透心香』嗎?我是按照你的意思給弄的,先生怎麼不吃呢?」蘇東坡恍然大悟,也只好順坡下驢。沒想到豬肉摻雜著稻草香味,十分清香可口。吃完飯,農夫夫婦出門去了。

東坡想:主人如此盛情款待,打擾幾天了,十分過意不去。幾次要走,主人都不肯,今天還是走了吧。主意一定,從包袱里取出五兩紋銀,放在桌子上,留下一張字條,上寫著:「主人盛情難卻,東坡不辭而別。」

農夫夫婦回來,看見條子大吃一驚,原來救自己孩子的恩人竟是鼎鼎大名的蘇東坡先生。 這事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學著用稻草扎肉煮著吃,果然香酥可口。鄉親們便把這種肉稱作「東坡肉」。因其味道鮮美,做法別致,所以一直流傳。

④ 合川肉片的歷史文化

以地名為菜名的「合川肉片」系重慶合川地方菜餚,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據說,專此菜是當地屬一家飯店的廚師無意中創制的。
相傳有一日,飯店打烊後,廚師將賣剩的肉片用雞蛋、澱粉包裹後,用少量油煎至兩面金黃,再加多種輔料和調料烹炒出來,供自己下飯吃。廚師沒想到一嘗此菜,竟然非常鮮美可口。從此他就如法炮製。「合川肉片」呈橘紅色,甜酸帶辣,外脆里嫩,很有四川風味,漸漸地成為合川以至川渝菜系中的風味菜餚,並在全國廣泛流傳,頗有影響。

⑤ 風干肉的歷史文化

西藏人普遍愛吃肉,肉以氂牛肉、綿羊肉為主。藏族人只吃偶蹄類牲回畜,不吃奇蹄類牲畜。如答馬、驢、騾肉等。他們不愛吃山羊肉,認為山羊肉傷腎。諺語也說:「山羊肉上不了席。」狗肉更是西藏人深惡痛絕的,罵人「吃狗肉的」,是非常嚴重的事。老一輩人普遍不吃魚,這與這個民族虔信佛教、忌諱殺生有關。而且,魚往往被認為是龍或水神的化身。宰殺牲畜多在初冬進行,此時牛羊正肥,有利於在高原的寒冬中冰凍。宰牛的方法,主要為悶死,目的是使血留在體內。殺羊時先纏住4腳,然後用短刀直刺心臟。肉有生吃、風干吃和煎、炒、烹煮幾種吃法。面對一塊新鮮的牛肉或羊腿,食者拔出鋒利的藏刀,挑選最可口的部位,頻頻切割,並用刀尖挑進嘴裡。常年啖吃生肉的人,技術非常嫻熟,吃得津津有味、富有節奏。一大塊帶骨的肉,很快就被吃得乾乾凈凈,只剩一副骨架。現在啖吃生肉已逐漸減少,而吃風干牛羊肉仍然非常盛行。西藏各地氣候高寒,干肉可以經年不壞。干肉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整個保存起來,藏語叫「歇考」,意即整肉腔;一種是切成1尺長1寸寬左右的肉條,掛在雪風里吹乾。西藏最著名的干肉產在羊卓雍湖邊,稱為「羊卓干素」,酥油清潤,再蘸辣椒鹽粉,吃一次准讓你終生難忘。

⑥ 臘肉的歷史、文化、故事

肉是湖北、四川、湖南、江西、貴州、陝西的特產,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據記載,早在兩千多年前,張魯稱漢寧王,兵敗南下走巴中,途經漢中紅廟塘時,漢中人用上等臘肉招待過他;又傳,清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避難西安,陝南地方官吏曾進貢臘肉御用,慈禧食後,贊不絕口。 加工製作臘肉的傳統習慣不僅久遠,而且普遍。每逢冬臘月,即「小雪」至「立春」前,家家戶戶殺豬宰羊,除留夠過年用的鮮肉外,其餘乘鮮用食鹽,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七~十五天後,用棕葉繩索串掛起來,滴干水,進行加工製作。選用柏樹枝、甘蔗皮、椿樹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後掛起來用煙火慢慢熏干而成。或掛於燒柴火的灶頭頂上,或吊於燒柴火的烤火爐上空,利用煙火慢慢熏干。西部地區林茂草豐,幾乎家家都燒柴草做飯或取暖,是熏制臘肉的有利條件。即使城裡人,雖不殺豬宰羊,但每到冬臘月,也要在那市場上挑那上好的白條肉,或肥或瘦,買上一些,回家如法腌制,熏上幾塊臘肉,品品臘味。如自家不燒柴火,便托鄉下親友熏上幾塊。

⑦ 吳家熏肉的歷史文化

吳家熏肉的主要品種有:熏雞、熏豬心、豬肝、豬肚、豬蹄、豬頭、豬口條。其回風味獨特、色澤金黃答、咸香濃郁、肥而不膩、瘦而不柴、後味翻香、食之舒暢。四季適宜,尤其在炎熱的夏季,蒼蠅不粘,可放置三天而不變質,實為高檔筵席上難得的佳品。
吳家熏肉加工精細,程序考究。按肉的老嫩分別下鍋,嚴格煮肉的程序,把好「釀制」的關,將肉放入老湯內,(據說此老湯已有50多年歷史),加有田七、良姜、白芷等二十多種中葯材的料袋。吳家熏肉鹵煮出來,其形清亮,「靈」味撲鼻。最後一關為「熏」,其火候、色澤十分講究。
近年來,吳家熏肉在熏制工序中,除配以砂仁、肉桂外,又新加了草果和10多種葯物,既保持了原有的特點,又增加了新的風味,此肉不僅在堯都臨汾享有盛譽,而且還遠銷京、滬等地。

⑧ 風干牛肉的歷史文化

內蒙古大草原,是天然的草牧場。水草豐美,牛羊肥壯,生活在這里的蒙古民專族牧民有世代涼屬曬牛肉乾的生活習慣。
追溯牛肉乾歷史,早在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國,蒙古騎兵與牛肉乾有著不解之緣, 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只要有供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給。一頭牛宰殺後,百十公斤重牛肉晾乾後捻成沫後,只有十幾斤肉沫,裝袋後背在身上,只要有水便可沖飲。即使一時缺乏,還可以射獵作為補充。在作戰中,蒙古騎兵就是依靠馬匹和畜群來給養的;這在後勤上大大減少了軍隊行進的輜重。牛肉乾在遠征作戰中起著很重要作用。 草原牧民自古就有晾曬牛肉乾習俗,是招待貴客的食品。只有尊貴的客人來時才肯拿出烹制。
內蒙古風干牛肉乾在保留傳統手工藝基礎上,精選黃牛排酸肉,結合現代工藝配料、淹制、涼曬、油炸等工序,工藝規范,配料科學,風味獨特,市場前景非常看好。
除內蒙古外,在新疆也流行這種肉類製作方法,在新疆巴音布魯克草原上放養的牧牛肉質鮮美,且新疆氣候乾燥、風大,易於製作風干肉類,新州喀爾萬製作的風干牛肉手法傳統,口味地道,營養豐富,適合各類人群食用。

⑨ 手把羊肉的歷史文化

「手把羊肉」是內蒙古著名的民族傳統菜。用羊肉烹制而成,因羊肉塊大,就餐時須用手撕而食,故得名。極具民族特色,醇香味美。

閱讀全文

與肉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