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大召的歷史文化

大召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1 22:38:41

1. 求呼和浩特召廟文化

wogggg

2. 大召寺的歷史沿革

蒙語稱「依克召」,意為大廟。明隆慶年間(公元1567年—1572年),土默特蒙古部主阿勒坦汗(明代譯作「俺菩」)受封為順義王後,與夫人三娘子共同主持歸化城(呼和浩特前身)和弘慈寺。
明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蒙古土默特部阿勒坦汗迎接西藏達賴三世索南嘉措於青海地方,許願在呼和浩特將「生靈依庇昭釋加牟尼像用寶石金銀庄嚴」,從這時候起便開始興建大召,第二年建成,萬曆皇帝賜名「弘慈寺」,因寺中供奉銀制釋迦牟尼像,亦名「銀佛寺」。
萬曆八年(公元1580年)寺成,是呼和浩特最早興建的寺院。據載,土默特部阿拉坦汗在興建美岱召後不久,便決定另建第二座城寺,在明朝宮廷的支持下,萬曆七年(公元1579年)正式動工興建。新建的城寺將城與寺分開,寺在城南的路西,第二年即告落成,城在又一年以後才告竣工。明廷賜寺名為弘慈寺,即大召寺,城名為歸化城,即呼和浩特市舊城。
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達賴三世索南嘉措來到呼和浩特,親臨大召,主持了銀佛「開光法會」,從此大召成為蒙古地區有名的寺院,蒙古各部紛紛派人到呼和浩特頂禮膜拜,請僧取經,如1586 年漠北喀爾喀蒙古所建的額爾召尼召,就是採用呼和浩特大召的圖紙。
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後金汗皇太極追擊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到達呼和浩特,後金統治者為了安定蒙古人心,宣布:「歸化城格根汗廟(即大召)理宜虔奉,母許拆毀;如有擅敢拆毀,並擅取器物者,我兵即已經此,豈有不再至之理?察出,決不輕貸」(《清太宗寶錄》卷十二)。於是呼和浩特的喇嘛們投降了後金。
1640年,皇太極命令重修和擴建大召,完工後,皇太極賜給滿、蒙,漢三種文字的寺額,漢名「弘慈寺」改為「無量寺」。這是今天的大召漢名「無量寺」的起源。清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西藏達*五世路過呼和浩特,駐錫於大召,至今大召內還供有達賴五世的銅像。
清朝的呼和浩特札薩克達喇嘛印務處開設在大召。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康熙任命內齊托因為呼和浩特八大寺掌印喇嘛,並將大召印璽交付給他。內齊托因二世呈請康熙帝,動用自己的廟倉財產修葺大召,當時因大召年久失修,琉璃瓦俱已破損不堪,大殿改覆黃琉璃瓦。
清朝大召寺的法定喇嘛為80人,由清政府發給身份證或優待證(即「度牒」)。可是到了乾隆、嘉慶兩朝,由於對佛教的大力提倡,大召的喇嘛人數和蒙古地區其他寺廟一樣,遠遠超編。據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6年)呼和浩特喇嘛印務處的蒙文檔案記載,當時在大召共有喇嘛187人,與清初的定編超出了107人。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投巨資對大召進行了大規模修繕,拆除了寺院周圍的危舊民宅和臨街商業建築,這樣大召就與席力圖召隔街相望,兩寺金碧輝煌,古色古香;香火鼎盛,法號齊鳴。重現了明清年代「召城」的風采。大召西側是保留完好的明清一條街,青磚灰瓦,飛檐斗拱。收到眾多導演的重視,成為古裝片拍攝的外景地。這里的歷朝古玩、字畫、玉器及蒙古族皮畫、銅具等手工藝品遐爾聞名。

3. 大召是一座傳承著歷史文化的寺廟,還有哪些隱藏在中國江山中的寺廟吸引著你

對於很多的人來來說,想要源尋找一片安靜的地方時,都會盡量去挑選一些並不十分著名的景點,這些隱藏在祖國大好河山之中的景點更能夠帶給你心靈的寧靜。其實大相國寺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地方,提到寺廟很多的人都認為這是一個洗滌心靈最好的地方。

不過大多數的人都希望能夠通過參觀這樣的一個寺廟,來尋求心靈的寧靜其實這樣的一種做法是可以起到一定心理安慰作用的。所以說每年才會有如此多的人選擇到這一個地方來放鬆身心。

4. 呼和浩特的歷史

呼和浩特, 蒙古語為"青色的城市" 現新命名為"中國乳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塞外古城。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的古城公社所在地。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土城為內外兩重,外城周邊3公里,是座長方形土築小城,為當時的民居及兵營所在地;內城為官署駐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它的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待南面60公里的和林格爾縣境。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於雲中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契丹人建立了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公里的白塔村附近。明隆慶六年(1572),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俺答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此城築成後不久,阿勒坦汗便去世,其妻三娘子成為這座城市的主宰。三娘子力主與明王朝和睦相處,以致蒙漢兩族不用兵革達30年之久。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這位草原女傑,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清初,三娘子城被清軍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清王朝為徹底打敗新疆境內之蒙古准噶爾部隊,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對准噶爾部戰爭勝利後,距舊城2.5公里處又增建一駐防城即新城,並命名為「綏遠城」。清朝末年,將舊城(歸化城)和新城(綏遠城)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將歸綏縣城區設為歸綏市,作為省會。日寇佔領期間,曾改稱為「厚和特別市」。1954年,撤消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並將「歸綏」更名為「呼和浩特」,作為內蒙古自治區首府。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蒙古文《俺答汗傳》中。是書載有:"大名揚天下的聖主俺答汗,在水公猴年(藏歷,即明隆重慶六年,一五七二年),召集舉世無雙的巧工名匠,模仿已失去的大都,在哈刺兀那之陽、哈屯河之濱,始建有八座樓和琉璃金銀殿的雄壯美麗的呼和浩特。"
"哈刺兀那",蒙古語為黑山,明清著作中又稱作"哈朗兀"、"喀朗烏"、"漠喀喇"等,即今大青山。"哈屯河",為呼市西北烏素圖谷匯流而下的五里沙河,即《綏遠通志稿》中之"札達海河"。《俺答汗傳》中的呼和浩特之稱,是迄今所見最早的記載。該書約成於1608至1612年間。
1611年瞿九思編撰的《萬曆武功錄》中的《俺答列傳》記載著:明朝為俺答所建之城命名"歸化"。其含義為:"歸化遠人"或"遠人歸化",明顯地帶有歧視、貶低少數民族的用意。後來明、清的許多著作中,便把呼和浩特稱為"歸化"了。關於城市的確切位置,清顧祖禹編撰的《讀史方輿紀要》中指出:水泉營堡正北三百里,即歸化城。水泉營堡即今山西偏關縣水泉營村。這一記載與《俺答汗傳》所記相符。
1687年張鵬翱出使俄羅斯,他在《奉使俄羅斯日記》中寫道:"抵歸化城,蒙古名庫庫河屯。"這是把呼和浩特與歸化並稱的第一部著作。1719年范昭逵隨兵部尚書范時崇西行,在所著《從西紀略》中記有:"二十二至二十九計八日,共起居於庫庫河屯即歸化城也。"
從上述各種著作中的記載,完全證實了:歸化城即今呼和浩特的舊城。

呼和浩特是座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原分為新、舊兩城。舊城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年),相傳是土默特蒙古部首領俺答汗及其夫人三娘子所建,初時謂之庫庫和屯,明廷命名為「歸化」。新城建於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命名為歸綏縣。民國十七年(1928年)建綏遠省,設歸綏市。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成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系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市,故有「青城」之稱。因其歷史上召廟較多,又稱「召城」。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在陰山下築長城,並設雲中郡,郡治故址在今呼和浩特市西南托克托縣境。西漢武帝時,在河套地區興建了一批軍市,今呼和浩特東郊的塔布托村就留有西漢時期的土城遺址。魏晉南北朝時期,鮮卑族拓拔部在北方興起,其早期都城「盛樂」即在今呼和浩特南面60千米的林格爾縣境。
隋唐時期,呼和浩特一帶是突厥人的活動范圍。唐太宗貞觀年間,唐軍大敗突厥於白道(今名蜈蚣壩,在呼和浩特市北)。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年),唐王朝在今呼和浩特周圍地區設立了東、中、西3個「受降城」。公元10世紀初,遼國在此設天德軍及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
明隆慶六年(1572年),蒙古土默特部領主阿勒坦汗來豐州一帶駐牧,不久統一了蒙古各地和漠南地區。萬曆九年(1581年),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這里正式築城,城牆用青磚砌成,遠望一片青色,「青城」之名由此而來。明王朝賜名為「歸化」。長城沿線的人們為紀念三娘子,將此城稱作「三娘子城」。
清初,三娘子城焚毀。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在原三娘子城外增築了一道外城,包圍了原城東、南、西三面。後又在距舊城東北2.5千米處另建一駐防城即新城,命名為「綏遠城」。新城(綏遠城)城內主要是軍營;舊城(歸化城)內則聚居著居民。清朝末年,將歸化和綏遠合並,稱歸綏。1928年,綏遠建省,以歸綏縣城區設立歸綏市,作為省會。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將歸綏市改為「厚和特別市」。日寇投降後,復稱歸綏市。
1950年1月20日,成立歸綏市人民政府。1954年,撤銷綏遠省建制,組建內蒙古自治區。同時,將歸綏市改名為呼和浩特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
1960年原屬烏蘭察布盟的土默特旗(駐察素齊)劃歸呼和浩特市領導。1963年將土默特旗劃歸烏蘭察布盟。1970年烏蘭察布盟所屬土默特左旗(駐察素齊)、托克托縣劃歸呼和浩特市。1995年11月21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1996年5月18日,國務院批准將烏蘭察布盟武川縣劃歸呼和浩特市管轄。
2000年5月14日,國務院(國函[2000]42號)批准:(1)調整呼和浩特市市轄區行政區劃,郊區更名為賽罕區。(2)調整後各市轄區的行政區域如下: ①新城區:轄錫林郭勒北路、新城東街、新城西街、海拉爾東路4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以北、呼倫貝爾南路以西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北的部分,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毫沁營、保合少、小井3個鄉,巴彥鎮的塔利、生蓋營、討思浩、榆樹溝、姚家灣、古路板、甲蘭板、野馬圖8個村委會,巧報鄉的府興營、麻花板、新城、三合村4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新城西街。 ②回民區:轄通道街、中山西路、環河街、新華西路、光明路、海拉爾西路6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彼彼板鄉,西菜園鄉的金龍居委會和青山、廠漢板、倘不浪、西龍王廟、四合興、什拉門更、小府、塔布板、孔家營9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通道南街。 ③玉泉區:轄小召、大南街、興隆巷、長和廊、石羊橋東路5個街道辦事處,以及從原郊區劃入的桃花、小黑河2個鄉,西菜園鄉的西霞園、巴彥烏素、蘆花園、落雁、辛興5個居委會和范家營、西瓦窯、五里營、南八里庄、西菜園、南茶坊、鹼灘、大圍困、南營子、西水磨、辛辛板、小黑河、溝子板13個村委會。區人民政府駐公園西路。 ④賽罕區:轄原郊區的太平庄、西把柵、章蓋營3個鄉和榆林、金河、黃合少3個鎮,巧報鄉的東瓦窯、後巧報、雙樹、小台什、帥家營、大台什、橋靠、前巧報8個村委會,巴彥鎮的商業街居委會和黑土凹、後羅家營、喬家營、郭家營、壩堰、膝家營、羅家營7個村委會,以及從新城區劃入的人民路、大學西路2個街道辦事處,中山東路街道辦事處位於健康街、烏蘭察布西路以南的部分,東風路街道辦事處和迎新路街道辦事處位於東風路以南的部分。區人民政府駐巧報鄉。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呼和浩特市總人口2392895人。其中:新城區 409629人、回民區 284676人、玉泉區 266888人、賽罕區 445762人、土默特左旗 340606人、托克托縣 185582人、和林格爾縣 176474人、清水河縣 125748人、武川縣 157530人。
?年,全市轄9個旗縣區,20個街道、96個鄉鎮,412個居委會和1095個村委會。?年,呼和浩特市轄4個市轄區、4個縣、1個旗,25個街道、18個鎮、59個鄉。

5. 呼和浩特市大召-大盛魁旅遊區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召—大盛魁旅遊區,位於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南街東西兩側,以大召為核心,北起大西街、大東街,南至鄂爾多斯大街;西起通順街西口,東至石羊橋路。

旅遊區總面積約為37萬平方米,總投資34億元,是呼和浩特市玉泉區人民政府於2006年舉全區之力,傾心打造的一處集歷史,宗教,民族、民俗、商貿等多元文化為一體的特色文化旅遊區。旅遊區的主要街區有大召前街、塞上老街、九久街等,主要景點包括大召、大盛魁文創園、席力圖召、觀音寺等。景區內還匯聚了麥香村、慶春園、王一貼等多家著名的舊城老字型大小。這些景區、景點,不僅傳承了呼和浩特的歷史文脈,也展示了老舊城區獨特的地域風情和民族特色。

大召—大盛魁旅遊區集中展現了呼和浩特的歷史文化、匯聚了玉泉區著名文化旅遊品牌。這里召廟雲集,自古就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的說法,素有「召城」的美譽,而大召是旅遊區核心景點之一。大盛魁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旅蒙商號,崛起於清代的內蒙古草原,被稱為「草原第一商號」,素有「一個大盛魁,半個歸化城」的美譽。大盛魁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旅遊區重要的組成部分。

大召—大盛魁旅遊區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塞外風情,被譽為「塞外召城、絲路商號」,旅遊區還定期舉辦冬季「文化廟會」和夏季「民俗文化旅遊節」等節慶活動,年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體。

聽了我的介紹您是不是已經迫不及待的想了解景區了呢,那還等什麼,一起前往景區參觀吧。在這里我還要給您一個溫馨提醒:保護景區,文明旅遊,做文明遊客哦!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大召-大盛魁旅遊區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6. 有關呼和浩特的召廟文化

呼和浩特,蒙古語意為「青色的城」,簡稱「青城」,因召廟雲集,又稱「召城」,是祖國北疆的歷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點和眾多名勝古跡的塞外名城。獨特美妙的自然風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歷史積淀深厚的古跡名勝,絢麗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紛呈的蒙古式摔跤,這里的一切都讓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城內有大小廟宇50多座,東南部有華貴雍容的五塔寺、金碧輝煌的席力圖召、氣勢軒昂的「銀佛寺」大召、規模宏偉的北門外清真大寺、珍品雲集的新華街東口博物館、博大精深的「廣化寺」喇嘛洞召……此外,在市郊還有昭君墓、烏素圖召、萬部華嚴經塔(白塔)等雄偉庄嚴的廟宇。

呼和浩特素有「召城」之稱,作為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發源地,在明清幾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召廟文化」,寺廟古跡如珍珠般撒落於塞外草原。坐落於舊城區金碧輝煌的大召和席力圖召、獨具風格的金剛座舍利寶塔(俗稱五塔寺)、位於青山秀水間的陰山古剎喇嘛洞召和烏素圖召等,構成了呼和浩特「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召」的奇觀。這些名召背後有著怎樣鮮為人知的故事?日前,記者走進這些召廟采訪。

五塔寺坐落在呼和浩特市玉泉區的五塔寺後街,在蒙古語里稱為「塔本·索布日嘎召」。它以美觀的造型和獨特的建築風格,在眾多的塔寺中獨樹一幟,不僅是青城一絕,更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7. 家鄉的大召作文400

中國山東有個古縣城,它的名字叫青州。青州是我的家鄉。它有悠久的歷史和許多的名勝版古跡。為什麼這樣權說呢?我帶你到范公亭去看一看,范公亭因為范仲淹曾經在這里居住過而得名,那裡的唐楸宋槐雖然歷經風雨,卻依然鬱郁蔥蔥、濃蔭蔽日。

我的家鄉一年四季鮮花盛開,瓜果飄香。是全國最大的盆栽花卉基地。每年的十月份都會召開盛大的花博會。好多明星大腕都來過我們這里,每到這時候也是我們這里最熱鬧的時節 。我的家鄉盛產西瓜、銀瓜、蜜桃,山楂等。尤以銀瓜最出名,用山楂做成的山楂餅也遠銷海內外。

再帶你到雲門山、仰天山去看一看。雲門山以「壽」字出名,相傳這是明朝嘉靖年間居住在這里的衡王過生日時命石匠刻上去的,那「壽」的寸字就有2米多高。當地有句話「人無寸高」就是從這里說起。南宋著名女詞人李清照也在這里住過。仰天山是國家級自然森林公園3A級風景區,山上種植了大量的槐樹,春天槐花一開。滿山遍野的槐花香足以讓你陶醉在其中。仰天山裡還有天然溶洞,溶洞裡面冬暖夏涼。去了哪裡你就知道什麼叫天造地設,什麼叫鬼斧神工了!

我的家鄉真美呀!我愛我的家鄉。

8.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算是物質文化遺產嗎

是的,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聖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輝煌的召廟建築、珍貴的文物和藝術品,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大召獨特的「召廟文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政府投入巨額資金對大趙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寺廟周圍街道上破舊的老房子和商業建築都被拆除,大釗和西路照隔街相望。那兩座廟宇古色古香,金碧輝煌。香如日中天,法喇叭齊鳴。它再現了明清時期的「詔城」風格。在大昭市的西側,有一條保存完好的明清時期的街道,有青磚灰瓦,有飛檐和斗拱。

受到眾多導演的關注,成為古裝片的拍攝地點。它以古玩、字畫、玉器、蒙古皮畫、銅器等工藝品而聞名。

(8)大召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相傳,在清朝,康熙皇帝帶兵西行,途經呼和浩特回京時停在大昭門前。那是一個炎熱的夏天,軍隊都口渴得要命。這時,皇帝的御馬突然站了起來,用蹄子刨地,馬蹄一掉,泉水就流了出來。從那以後,春天就源源不斷地流淌,於是「御馬蹄春」的傳說就產生了。後來,人們在泉水邊建了一口井供人們飲用。

因為井水清澈甘甜,如玉液的甘露,久而久之,就有了「玉泉」的說法。大昭門也因玉泉井而昌盛。形成了著名的「明清街」。

玉泉井水,遠近馳名,被譽為中國古代北方著名的遼東、冀州、大同、寧夏、甘肅和固原等九邊鎮的泉源。清代山西學者王永珍在一本棉書上題寫「九面第一春」,掛在大昭寺的山門上。

9. 呼和浩特歷史的變遷

「呼和浩特」是蒙古語,譯成漢語是「青色的城」,所以呼和浩特簡稱「青城」。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呼和浩特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同時這里還被譽為「中國乳都」、「北方葯都」。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400多年歷史的塞外名城,關於其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呼和浩特在建城時,明朝政府曾派人來這里幫助燒磚,當時燒出的都是青磚,用青磚蓋起來的城市遠遠望去泛著青色,所以把它叫做「青城」;另外還有一種說法,呼和浩特南臨黃河、北依陰山,陰山又稱之為大青山,所以呼和浩特就因北面的青山而得名「青城」。歷史上的呼和浩特主要有新城和舊城兩大部分組成,這兩座城市大部分修建於明清之際,呼和浩特的舊城史稱「歸化城」,是蒙古族土默特部的首領阿拉坦汗主持修建的,關於阿拉坦汗修建呼和浩特,在當地有許多傳說,它印證了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也開拓了呼和浩特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在公元16世紀初,也就是明朝時期,蒙古族著名的領袖阿拉坦汗率部駐牧在豐州灘,並把這一地區改稱「土默川」。公元1579年(明萬曆七年)阿拉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名字叫鍾金)主持修建了弘慈寺(現在的大召)。1581年明朝政府批准了他建城的請求,並派來了大批能工巧匠,援助了大量物力,幫助阿拉坦汗修建城池。竣工後明朝給這座城市賜名為「歸化城」,意思是歸順、化一。蒙古族則習慣稱之為庫庫和屯(即呼和浩特的諧音)。在阿拉坦汗去世後,他的妻子三娘子堅持同明朝的友好互市關系,交換雙方所需物資。為穩定大局,按照當時的婚俗繼續下嫁,此舉深受明政府推崇和欣賞,於是把她封為「忠順夫人」。三娘子當時居住在呼和浩特,她勤政為民,深得百姓愛戴,所以後人又把歸化城(舊城)稱為「三娘子城」,目的是用以紀念這位蒙古族的巾幗英雄。關於這位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性,我們如果有機會參觀一下城寺結合的「美岱召」,就會有更多的了解。明朝中後期滿族在東北崛起後,清軍迅速入關,蒙古諸部對於歸順清朝的問題上,政見不一。康熙年間,漠西蒙古的准葛爾部逐漸強大起來,其首領葛爾丹發動兵變,嚴重威脅清政權。康熙皇帝親征葛爾丹,在征戰期間康熙曾駕臨呼和浩特,在這里他認識到呼和浩特在軍事防務上的重要性。後來在雍正十三年,大臣們積極上奏,要求在呼和浩特修一座新城,被稱之為「綏遠城」,意思是綏靖遠方。因為綏遠城在歸化城東北部,修建年代晚於歸化城,所以老人們習慣上把歸化城稱之為舊城,把綏遠城稱之為新城加以區別。歸化城和綏遠城相距約5公里。但是新城和舊城之間沒有直接到達的交通道路,從新城去舊城,必須向西直走現在的新華大街,然後轉到姑子板巷,折向西南,才能到達舊城。在1913年,北洋軍人張治任綏遠將軍時,認為舊城與新城交通不便,於是開辟了一條直通舊城與新城的大馬路,就是今天的中山路,現在這條路是呼和浩特的商業中心,老牌的民族商場、天元商廈、新興的商業精英--維多利商廈、維多利購物中心,王府井商廈,即將崛起的海亮大廈也在這條路上。後來在歷史的變遷中,逐漸把新舊兩個城市統一起來,於是又有了歸綏市的稱謂。抗日戰爭期間,日寇為欺騙和擾亂人心,將其改名為厚和市,抗戰勝利後恢復原名歸綏市,知道新中國成立後,在1954年恢復了舊稱「呼和浩特」的稱謂,並作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首府。如今的呼和浩特市下轄有一旗(土默特左旗)、四縣(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清水河縣和武川縣)、四區(新城區、回民區、玉泉區和賽罕區)和一個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金川開發區,總面積1.7224萬平方公里。

10. 呼和浩特市大召寺怎麼樣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大召,漢名「無量寺」。蒙語稱「伊克為」,意為「大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前街。始建於朝萬曆七年(1579年)。 大召,明代稱「弘慈寺」,歷史上又有「銀佛寺」、「大乘法輪召」、「甘珠爾廟」、「帝廟」等多種稱謂。清代崇德五年(1640年)重修後,定名為無量寺,沿用至今。 大召,是呼和浩特建造的第一座喇嘛教召廟。數百年來,一直是內蒙古地區藏傳佛教的活動中心和中國北方最有名氣的佛剎之一,現為內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05月25日,大召作為明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大召,佔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寺院坐北向南,主體建築布局為「伽藍七堂式」。沿中軸線建有牌樓、山門、天王殿、菩提過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西配殿、廂房等建築。附屬建築有乃瓊廟、家廟等。寺院外面還建有環繞召廟的甬道及東西倉門。大雄寶殿為寺內的主要建築,採用了藏漢結合的建築形式,整個殿堂金碧輝煌,庄嚴肅穆。 清代時,呼和浩特被譽為「召城」。當里的召廟眾多,難以數記。民間有「七大召」、八大召、七十二個綿綿召」之說。大召居於明清著名的「七大召」之首。 大召的珍藏品極為豐富,堪稱大召「三絕」的銀佛、龍雕、壁畫和佛殿內的各種彩塑、金銅造像、晾佛節展出的巨幅唐卡、108部的甘珠爾經卷,以及宗教活動使用的各種法器,面具等都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文物和藝術珍品。 大召,不僅是一處佛教聖地,而且還是一處聞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輝煌的殿宇、傳神的雕塑、精美的壁畫,浩瀚的經卷,以及神秘的恰木舞蹈和佛教音樂,構成了獨特的「召廟文化」。

飛豬上還可以查看更多有關於大召寺的介紹和玩法還有周邊的景點

閱讀全文

與大召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