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對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辨證關系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本觀點。〖方法論〗:要尊重社會實際,樹立實踐第一的思想,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2)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具有反作用。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落後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所以,要求我們確立先進的正確的社會意識,反對落後的消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加強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2、兩大基本規律的矛盾運動原理
(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表明生產關系一定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反之,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表明上層建築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規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又一基本規律。
〖方法論〗: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運用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點和矛盾分析方法,認識和把握階級社會的各種現象;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前進。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原理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方法論〗:(1)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2)樹立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是我們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堅決反對脫離群眾的傾向和作風。
4、價值觀的導向作用原理
價值觀是人們在認識各種具體事物的價值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價值觀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大的導向作用。表現在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導向作用。
〖方法論〗:自覺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選擇標准。牢固樹立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正確處理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三者之間的關系。
㈡ 考古學對歷史研究的意義有什麼
中國近代考古學發軔於20世紀初興起的「古史辨運動」。為尋找與傳統史學論戰的證據,疑古派將目光轉向考古學,「他們掃除了建立『科學的中國上古史』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礙物,同時使人痛感到中國古史上科學的考古資料的極端缺乏」。他們當時「最要注意的是求新材料……我們不是讀書的人,我們只有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他們甚至認為,「解決古史唯一的方法就是考古學」。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近代考古學誕生。雖然當時它只為「證經補史」,只是服務於文獻史學的一門工具,但畢竟是文獻史學的研究危機誘發了它的產生和發展,從此中國考古學逐漸地走向成熟,與文獻史學同為歷史研究的左右翼。由於特殊的學術背景和大量歷史記錄的存在,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編史的傾向。盡管有些學者對這一問題和中國考古學的發展提出尖銳的批評[9],但考古學在歷史研究中仍然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第一、復原和重建中國古史。「從傅斯年揭舉古史重建,李濟以考古學來實踐,歷經夏鼐、蘇秉琦前後70年,中國考古皆以重建歷史為基調」。考古學為歷史研究提供了大批可資利用的資料,包括出土文獻如甲骨文、金文等,還有各種大量考古實物,它們都包含著許多重要的歷史信息,「凡是經過人工的、埋在地下的資料,不管它是否有文字,都可以作研究人類歷史的資料」。正是考古學一下子把歷史研究延長到整個人類的歷史,但是「只有當歷史的框架建設起來之後,考古學才有了對如何重建中國歷史的問題進行整體思考的基礎」。通過考古學家們對實物資料的解釋,全國各地基本上建立起較為概略的獨立的考古學文化序列與古史結構,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時空框架。
史前史是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除了傳說材料沒有任何文獻記載,史前史的重建完全依賴於史前考古學。考古發現已經使古史傳說成為歷史研究的對象。史前考古學文化的發現和研究,為重建史前史提供了重要前提,因為史前史並不等於史前考古學。「從史前考古學到中國史前史要有個升華過程,即概括和抽象的過程,科學思維的過程……從研究史前考古學到研究史前史,考古學家在思想觀念上、工作上要有個轉變」。史前史的重建不僅要吸收人類學、民族學的成果,還要藉助地質學、古生物學以及許多自然科學或新技術手段。蘇秉琦不僅為重建中國史前史提出了內容和時空框架,還從宏觀上系統總結了中國史前文化特徵。張光直提出了「相互作用圈」的概念,闡明了中國古代文明形成的機制。
歷史時期因為有大量文獻為佐證,似乎考古學的作用顯得不重要,其實不然。1928年開始的殷墟考古是歷史時期考古學最早的發掘,出土甲骨文印證了文獻所載商史是信史。考古學者也依據考古資料進行了文化分期和年代學研究,確立了殷墟文化的時空框架。所以,安陽的發現,一方面把地上和地下的材料聯系起來,一方面把歷史和史前史聯系了起來。殷墟以前的夏文化、早商文化,文獻雖有所涉及,但並不能確認其為信史,考古學界對此多有努力。1959年,徐旭生依文獻發現二里頭遺址,此後學者對「二里頭文化」進行了分期與編年研究,並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聯系起來;20世紀50年代,鄒衡以鄭州出土的考古資料為基礎,系統研究了早商文化的分期。它們與兩周時期的考古學文化分期構成青銅時代完整的文化發展序列。就是剛剛結項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中,考古學研究也是「夏商周斷代工程」能否順利實施並達到預期目的的基礎~
㈢ 六朝時期對中國歷史發展有怎樣的影響
六朝承漢啟唐,創造了極其輝煌燦爛的「六朝文明」,在科技、文學、藝術等諸方面均達到了內空前的繁榮,開創了中華文明容新的歷史紀元.這六個朝代的共同點是都建都於南京,六朝時期的南京城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和古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㈣ 研究歷史的意義何在
1、研究歷史可以資治。
這是我國史學界的優良傳統,最典型的是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編著的《資治通鑒》。這部書上起周烈王五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後周顯德六年(959年),記錄了1362年的歷史。
其內容不限於政治,在經濟、軍事、科學、文化和教育等方面都有參考價值。其實,從《春秋》到「二十四史」都具有資治功能。資治也不限於大部頭著作,一篇論文、幾句銘文都能起到資治作用。
2、研究歷史可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
提起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國人都會很自豪。因為在世界歷史上,有五千年連續不斷文化傳統的只有中國一家。
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必須研究五千年不間斷的中國歷史。中國文獻古籍浩如煙海,所記內容既有物質文明,也有精神文明,都是中華各族人民集體創造的結晶,許多優秀文化傳統在當代仍有重要意義。
例如,儒家以民為本的倫理文化和仁政文化,不僅對中國文明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作出了貢獻。此外,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文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文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文化等,都反映了中國人的性格和素質。
歷史研究可以用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代替的。
3、研究歷史可以探尋歷史發展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創立之前,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多半是就事論事,不重視或不太重視歷史演變的前因後果,更不知探討歷史發展規律。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歷史學家才重視研究歷史發展規律。
只有研究歷史發展規律,歷史研究才能真正給人們帶來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這也是歷史研究必須承擔的使命。
中國歷史學家除了探尋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規律,還要探尋中國人民在經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後,為什麼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這事實上就是在探討歷史規律問題。對這一歷史規律的探討會增強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歷史作為反映過去事實的工具,其本身必須具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從而為人類整個階段的發展進程奠定基礎。因此,合情合理的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㈤ 研究歷史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認為:歷史研究沒有多大的現實意義,但《歷史也瘋狂》回一書會告訴你不一答樣的觀點。
作者「認為這是一種典型的狹隘淺見,這種排斥甚至否定基礎學科的看法是非常荒謬的」,「在今天的態勢看,知識學科體系正呈現出一種多學科高度交叉的趨勢,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可能在一處不經意的地方被另一學科借鑒,排斥任何的知識學科都是淺薄的。任何知識都有『用』,只要別太實用主義,那樣會把社會弄得很沒趣。
我個人認為:歷史,它肯定不如研究現代科學技術那樣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那樣對人類的社會進步產生巨大推動作用。但再想想,音樂,體育,美術,這些的現實意義其實也不大,就拿F1賽車來說,我覺得那完全是在浪費石油,可依然有許許多多的人為此孜孜以求。為什麼?因為人們追求的不再僅僅是物質方面的,而且還要精神方面的滿足。歷史,是一種藝術,是人們精神文明生活的一種追求,就像音樂體育美術給人帶來美感與樂趣一樣,只要歷史能給人帶來樂趣,那就足夠了。
㈥ 急,看過《六朝文化》的歷史高人請進:試論六朝文化
【內容簡來介】
中國歷史上,孫吳自、東晉和南朝的宋、齊、梁、陳,習慣上稱為六朝。六朝的都城,除孫吳一度在武昌、蕭梁一度在江陵外,絕大部分時間在今南京市(孫吳稱建業,東晉南朝稱建康)。
六朝的歷史,十分重要、復雜;六朝歷史的研究,近幾年來,已得到學界的重視乃至社會的關心。以江蘇來說,自從建設「文化大省」的奮斗目標提出以處,省及南京市的各級領導,省市相關科研部門,都已認識到六朝研究的重要性:1997年,南京博物館建成「六朝風采」大型陳列;1998年,「六朝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寧隆重召開;1999年,分別由省社科院、市方誌辦牽頭的多卷本《江蘇通史》、《南京通史》開編,其中「六朝」是一個關健部分。又《南京社大學學報》、《南京師范專科學校學報》開設「六朝研究專欄」,《江蘇社會科學》、《江海學刊》已有間識地組織有關六朝研究的稿件;江蘇省社科聯更以吳文化、漢文化、六朝文化為江蘇三大歷史文化,擬組織全省的專家學者,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研究,以期形成特色。六朝研究在今後將成為政府支持、學界重視、社會關心的熱點,可以預見。
㈦ 歷史研究有何意義
可以以史為鑒的。
㈧ 研究歷史的意義是什麼
首先我們要認識歷史研究的目的:「史者何?記述人類社會賡續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為現代一般人活動之資鑒者也。」也就是說,研究歷史,是為了了解過去,指導人類現在的活動,使之更為理性化。所以,歷史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的沿革,認識變遷進化的因果關系的社科類基礎學科。
無論什麼事情,都有個「因果關系」。明白了他的「原因」,就可以預測他的結果,而且可以謀「改良」、「補救」的方法。這是歷史的目的。
歷史不但有指導人類活動戒鑒的意義,還有傳承世界文化,教化世界民眾的巨大作用。
因為要明白事情的因果關系,所以要「經驗」。一個人的經驗有限,要藉助於別時代、別地方、別人,就要有「紀載」(這里的紀載,涉及到史學研究的范圍,在此不深究)。紀載就是「歷史」。
所以,歷史是門很重要的學問,每個人都應該具備歷史智識,歷史本無學科之別,凡事皆可成歷史。但是,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產生過無數的歷史,無數的史書,無數的史跡,這就決定了普通人無法有時間和精力去研讀它,所以也就有了專門的人,運用專門的方法,去整理和研究歷史,這是一種科學活動,所以謂之史學。
史學研究的目的,在於求歷史的真實,探求歷史現象背後的因果關系,以更好的服務於歷史的目的。所以,討論歷史的真實性,不僅不是鑽牛角尖,反而是一種積極的治學態度,不過,學術界討論歷史的真實,也會有個度,無關痛癢,對歷史目的無有價值的問題不要研究(如皇帝的後宮生活、歷史人物的婚外情、順治出家、孝庄太後下嫁、楊貴妃身高體重乃至古人房事等等此類興致低俗的問題)、太繁雜,無甚價值的考據不研究…總之,歷史是豐富的和現實的,歷史的各個部分,無不影響著人類現世,在歷史目的指導下,不迎合低級趣味,有價值的研究,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