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朝核問題的發展與趨勢
國際關系的決定因素是國家利益,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礎,利益的對立是沖突的根源,所以朝核問題肯定會遭到世界上其他國家的限制。
2. 請簡述朝鮮核問題的發展歷程,並簡述聯合國安理會在近兩年來半島不擴散問題上發揮的作用
朝鮮半島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存在著軍事對峙,朝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延續。朝回鮮指控美國對其國答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則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認為,朝鮮核問題是由美國敵視朝鮮政策造成的,要解決核問題首先需美國轉變對朝政策。朝鮮重申,只要美國不放棄敵視朝鮮政策,朝鮮也就不能放棄核遏制力。為解決問題,朝鮮一直要求與美國進行直接對話,並多次提議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美國則要求朝鮮先行放棄核計劃,並堅持認為處理朝核問題的恰當方式是通過多邊對話。
3. 結合朝核問題的歷史來源及演進歷程,談談對中國朝鮮局勢緊張的具體看法
小國背後大多是大國爭端。今年早些時候的吉爾吉斯斯坦混亂是俄國和美國的較專量,現在屬的朝韓背後是中俄與美國的利益較量。當然大國的較量也是抓住了小國內部的爭端。在朝韓之間,韓國視自己北方的同胞在經受著專治統治,所以想光復朝鮮,實現半島統一;而朝鮮這個本來就是專治的國家,其統治者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反擊韓國。朝找中俄幫忙,中俄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當然同意了。中國幫朝鮮是怕韓國一旦統一朝鮮半島後美國的勢力直接伸到中國的東北大門,也相應威脅到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因為俄國在遠東與日本有所謂北方四島之爭,而日本與美國是軍事同盟,所以必須防止美國的勢力范圍繼續北進。 這算是沖突的背景吧。從背景里可以看出局勢緊張的原因了。首先是朝鮮以中俄為依靠,不想在世界面前,尤其是朝鮮人民面前顯的無能,所以韓有舉動,朝必還擊。而韓國也確實在朝的反擊中受到了損失。比如「天安艦事件」。韓統治者為了選票,當然要給大韓國民一個交代。其次是美國一直在找機會,通過其亞洲聯盟(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遏制中國正在亞洲逐漸上升的影響力,於是乎,各有所圖,局勢就緊張了。
4. 朝核問題產生的原因和發展歷程論文1000字
歷經五千年滄桑歲月,中華民族經歷了戰和更替、聚散分合、對峙與融匯,卻始終不曾割斷共同的文化傳統。民族認同感一脈相承,而且越是歷經磨難,遭遇坎坷,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的自我意識和對中華文明的認同感越是增強。千百年來,對國家統一的不懈追求日漸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高於一切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情感。而造就中國歷史這一鮮明特徵的重要因素,不能不說是「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潛移默化影響所致。它像一根堅韌的紐帶將中國境內各民族聯系、團結在一起,逐漸形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並日見鞏固。我們今天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鞏固和發展這一歷史現象,就不能不充分認識到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實現國家統一過程中的特殊地位與重要作用。 中華文化追求「大一統」的價值觀是奠定和強化國家統一的牢固基石 中華文化對於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的意義,首先在於「大一統」價值觀長期以來深入人心,從而使統一成為人們所普遍認同的理想政治秩序。 早在先秦時期,中華民族隨著內部凝聚力的不斷增強,就初步形成了「大一統」觀念。《詩經·小雅·北山》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就表達了這種思想傾向和價值取捨。而戰國時代「九州說」與「五服說」的盛行,則反映出人們的大一統觀念進一步走向成熟。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眾口言九州的情景,反映了九州觀念普遍流行於先秦社會。……九州就是中國,九州的完整代表著中國的完整」(唐曉峰:《「體國經野」:試論中國古代的王朝地理學》,《二十一世紀》2000年8月號)。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這種追求統一的思想趨向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歷史必然性。當時,西周社會創立的禮樂文明遭遇到根本性的沖擊,早期初始形態的「一統」格局趨於瓦解,天下缺乏合法一統的政治秩序,結果導致諸侯爭霸,混戰綿延,因而人們渴望重新實現政治上的統一,建立起合理合法的政治秩序。這一點在當時大多數思想家的學說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雖然他們在追求統一的方式上存有歧見,但天下必須「定於一」則是普遍的共識。譬如,法家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韓非子·揚權》);墨家提倡「尚同」,「天子唯能一同天下之義,是以天下治也」(《墨子·尚同上》);儒家強調「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梁惠王上》),並憧憬著「四海之內若一家」(《荀子·王制》)的局面。這些思想充分反映了「大一統」觀念已成為人們普遍的精神寄託和政治信仰,並發展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一個重要內容。正是具備著這樣的思想基礎,當統一條件基本具備之時,才會由秦國通過戰爭的手段,橫掃六合,鯨吞六國,使這種政治理想變成了現實,「車同軌,書同文」,建立起多民族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才會有繼秦而起的兩漢大統一,出現漢武帝在「泰山刻石文」中所描繪的那幅國家「大一統」的理想圖畫:「四海之內,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後漢書·祭禮志》注引《風俗通》) 作為思想觀念的「大一統」,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涵,並隨著歷史的演進而發展變化。在地理概念上,它是指國土統一,「天無二日,土無二王」(《禮記·坊記》);在政治概念上,它是指全國上下高度一致,聽命於最高統治者,「天下若一」,「夙夜匪解,以事一人」,「尊天子,一法度」;在時間概念上,它是指長久統一,千秋萬代江山永固,「至尊休德,傳之亡窮,而施之罔極」(《漢書·董仲舒傳》);在民族概念上,它是指「夷狄進至於爵,天下遠近小大若一」(《公羊傳解詁·隱公元年》)。這種以「統一」為理想政治秩序觀念的形成,其根本原因在於人們在現實生活中親身體驗到分裂割據給國家、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所謂「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孟子·離婁》),所謂「白骨蔽於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等等,都是關於分裂戰亂對社會生產力造成巨大破壞的形象寫照。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在統一的政治秩序下,社會生產的發展相對迅速,民眾的生活相對安定,國家的安全相對能得到保證。這無疑是比較理想的局面,可以實現人們嚮往的「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盛況。由此可見,對戰亂的厭惡,對和平的渴望,以及對中央集權的追求,使得統一既是統治者的政治雄心,客觀上也符合廣大普通民眾的意願。 正因為「大一統」的理念植根於中華民族的內心深處,成為人們衡量政治有序、天下有道的主要標志,所以自秦漢以降,歷史上雖然統一與分裂交相更替,但總的來說,統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主流,是不可逆轉的總趨勢;割據分裂的局面雖然不時出現,但它始終無法為人們所認可,始終不能被承認為正常、合理的政治狀態,也始終被中華文化所排拒。即便是在分裂的年代裡,追求統一也始終是各族統治者和廣大民眾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奮斗目標。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分崩,群雄並立,但各個政權的統治者大都以統一為己任,並以炎黃之後自居:諸葛亮倡導「還定舊都,漢室可興」,前趙劉淵以黃帝之後自居,後趙石勒贊賞劉邦不封六國之後,前秦苻堅渴求「平一六合」等均為明證。它從一個側面說明中華民族寧合不分的願望是多麼頑強而普遍。這種強烈的「統一」意識還反映在人們對「正統」觀的理解上。從政治學的角度看,古代「正統」說的主導傾向就是為「大一統」觀念作歷史哲學層面的論證。所謂「正統」就是指「王者大一統」。正如歐陽修所說:「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於一,斯正統矣。堯、舜、夏、商、周、秦、漢、唐是也。雖始不得正統,卒能合天下於一」(《居士集》卷十六,《正統論下》)。 千百年來,這種以「統一」為「正統」理念的思想普遍流行,進一步強化了人們認同國家統一的自覺性,成為中華文化培育統一意識、指導統一實踐、完善統一秩序的又一個顯著標志。 中華文化為中國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智力資源 在中國統一大勢不斷鞏固和發展的過程中,博大精深、與時俱進的中華文化不但起到了團結各族人民、促進國家統一的重要作用,而且為合理化解統一道路上所遇到的各種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資源。這種作用突出地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中國文化講求「用中適時」、「隨時以行」,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為一個長期復雜的歷史過程。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用中適時、隨時以行是人們認識和處理事物的思想方法論,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正是這種理性精神的集中體現。這種文化理念決定了人們在對待國家統一的問題上,能夠秉持現實客觀的態度,既充分肯定大一統的歷史合理性和必然性,又冷靜看待實現大一統的艱巨性與曲折性。作為統一大略的制定者,尤其要注重統一基本條件的創造與統一有利時機的把握。而其基本原則就是「時不至,不可強生;事不究,不可強成。」(《國語·越語下》)所以,在一些特定的形勢下,要敢於面對暫時分裂的現實,先完成局部的統一,並肯定局部的統一對於最終實現國家統一的必要性,努力為將來的大統一局面的形成創造條件。譬如,在歷史上,戰國七雄爭戰之於秦漢統一、魏蜀吳三國鼎立之於西晉統一、南北朝分治之於隋唐統一、宋遼金對峙之於元明清統一等等,在當時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看來,都是走向國家大一統的必要環節,是「分久必合」的重要前提。在這個時候,對於當時的戰略決策者而言,關鍵是如何作好充分的准備,繁榮經濟,改良政治,增強軍力,從而在統一時機成熟之時,運用軍事、政治、經濟等多種手段,順應民心以結束分裂的局面,「宜當時定,以一四海」(《晉書·羊祜傳》)。與此相反,如果昧於時勢,企冀在條件不成熟之時「畢其功於一役」,則必然事與願違,不但無法實現大統一,而且還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分裂局面。應當指出的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雲雲,絕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而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分」是為更高層次意義上的「合」作必要的鋪墊和准備,「合」則是事物發展的必然結果。從中國國家統一的歷史大勢看,秦漢統一的規模勝過宗周的天下一統,隋唐統一的規模超邁秦漢,有清一代的統一規模又遠逾隋唐,這正是國家統一大勢日趨增強的歷史印證。因此,可以這么說,「用中適時、隨時以行」的思想方法論,幾千年來始終維系著人們對大一統的堅定信心,幫助人們克服分裂與統一交替出現所帶來的困惑,推動著國家統一大業在曲折中不斷向前邁進。 第二,中華文化講求「守經用權」、「和而不同」,強調國家的統一是一個富有層次的文化現象,要求人們在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中實現穩步推進。「守經用權」指的是在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要堅持原則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統一,相輔相成;「和而不同」指的是要正確看待事物之間的共同點與差異性的關系,更好地實現「一」與「多」的辯證統一。按照「經權」原則,「大一統」是人們必須嚴格遵循和不懈追求的「大經大法」。因此,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既是歷代王朝一以貫之的最高政治目標,又對國家的統一與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在這種文化思想指導下,人們在堅守「統一」至上原則的同時,要「守經用權」,通權達變,從而為更好地實現「大一統」這一基本目標鋪平道路。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文化觀念則為人們追求與完成國家的大一統提供了哲學上的依據。它提醒人們,在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上,既要看到統一的必然性,又要承認統一的差異性。因此,中華文化始終強調,「天下」乃是有中心與邊緣之別的天下,有層次的天下。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充分意識到這一點,「五服制」的提出就是證明。而事實上,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過程中,不僅擁有廣大的農業區,而且還有廣大的農牧業結合地帶和牧業區,地區差異很大,彼此的矛盾與沖突在所難免。在這樣的背景下,要在全國雷同地推行「大一統」行政管理,顯然不切實際。因此,傳統的「經權」、「和同」思想正好為歷代的統一政治實踐提供了可事操作的方法。這就是要堅持「大一統」之「經」,以建立大一統的政治秩序為目標,全面推行中央集權制、郡縣制,積極經營邊疆,同分裂割據等違背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行為作斗爭。同時,也承認統一的地區差異性、內外層次性,重視區域差別與文化多元。在統一實踐上體現出「通權達變」的理性寬容精神,對不同地區或不同民族採取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如形形色色的「羈縻」體制及政策,就既賦予了「四夷」邊疆在「一體」中的角色,體現了大一統的原則,維護了中央的權威;又「適天地之情」,「各適其性」,「地移而事移」,照顧到了不同民族和地區生活方式和經濟文化水平的差異,做到了因時因地因人而治。這種「經權」、「和同」理論,無疑是國家統一的強大粘合劑。 第三,中華文化強調「王者無外」、「夷夏一體」,要求人們把國家統一視作一個民族融合的和諧形態,在實踐中追求各民族文化、經濟、政治和社會的共同進步。中國自古就是多民族的國家。因此,所謂「統一」就不單純是華夏漢族方面的問題,而是漢族與眾多少數民族共同關注與參與的歷史主題。換言之,統一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消除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畛域,實現民族大融合。中華文化有關民族問題的立場有兩大支柱:一是所謂「夷夏之辨」,鼓吹「用夏變夷」;一是所謂「夷夏一體」、「王者無外」。就前者而言,它承認諸夏與夷狄之間有差別,但這種差別不以種族歸屬為標准,也不以地域遠近為界限,而是以文明進化程度為標准。由於所處位置以及觀察角度的不同,佔主體地位的華夏民族自然認為諸夏代表著文明與先進,夷狄代表著野蠻與落後,歷史的進程當以諸夏為中心,由諸夏的文明改造所謂的夷狄,「以夏變夷」,使夷狄逐漸向先進文明過渡,最終實現大同的理想。當然,對這種諸夏本位觀,國內少數民族不一定完全贊同,漢代時中行說與漢使辯論時亟論匈奴風俗文化之優長,就是證明。就後者言,「王者無外」、「夷夏一體」意味著天下乃是「統一」的天下,「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的普天之下、「六合之內」均為「皇帝之土」(《史記·秦始皇本紀》),所以,華夏的天子是全「天下」的天子。按照這個邏輯,國內不同的民族自然可以各處其所,進而走向融合,統一於天子的號令之下。這兩種民族文化觀念從本質上說是一個整體,互為彌補,共同作用於民族融合與國家統一的歷史進程。應該指出的是,「用夏變夷」的深層文化含義,是視夷夏關系為可變的實體,而非不變的頑石,兩者的區分僅僅在於道德、政治方面,而與血緣種族、地域環境無涉,並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昌黎文集》卷一,《原道》)。夷狄可以進為中國,中國也可以退為夷狄。這樣便為歷史上少數民族推行漢化,入主中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民族大融合提供了理論上的依據。至於「王者無外」,則是致力於化解國內不同民族的對立與矛盾,使其認同於「天下」統一的理想。強調華夏與各少數民族的和諧相處,並在時機、條件成熟之後一步步走向融合。這樣,便為歷史上開明的統治者推行「胡漢一家」的進步民族政策,維護大一統格局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唐太宗倡言「天之生人,本無蕃漢之別」(《李衛公問對》卷中);強調「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資治通鑒》卷一九八,太宗貞觀二十一年)。雍正一再主張不得「有華夷中外之分」(《大義覺迷錄》卷一)。中華文化這種增進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溝通與聯系的價值觀,毫無疑問在促進民族融合、進而鞏固和發展國家統一大業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繼承中華文化寶貴遺產再創中華民族新的輝煌 從中國歷史發展大勢看,追求統一、維護統一始終是中華文化的本質屬性與價值取向。千百年來,中華文化既為國家統一大勢的形成與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指導,也為人們參與這一歷史活動提供了具有實際操作意義的手段與方法。即使在今天看來,它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貢獻也是巨大的。 首先,它使中國在歷史上長期保持了大統一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中華民族的現代政治版圖,並為中華民族在向近代民族國家發展中培植了政治、民族和文化資源。自夏商周以來,中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成就,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的政策,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創造了條件;而自秦漢以降,儒家的「大一統」文化價值觀更是一以貫之,支配和規范著歷代傳統政治實踐,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正因為如此,歷朝歷代都在不斷地鞏固多民族統一國家這一成果,各少數民族也都以融入到中華一體的民族大家庭為其發展的歸宿,從而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不斷地得到鞏固和拓展。換言之,大一統文化觀念的深入人心,漢族與各兄弟民族在碰撞、融合、和諧的基礎上互動互補,共同發展,不斷增強政治與文化的認同感,這對於堅持國家統一大勢的健康發展、增進各民族間的凝聚力、向心力功不可沒。到了近代,中國雖然遭受到西方列強的野蠻侵略,但中華民族始終保持著國土的基本統一,表現出堅不可摧的民族力量,這不能不歸功於以統一為宗旨的中華文化的整合凝聚作用。 其次,它使中國社會的發展保持了長期的歷史連續性,使中華文明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文明。中國「大一統」的政治體系與文化體系在其形成和發展中,也有一個不斷充實、擴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大一統」的政治體系不斷成熟,中華文化的影響力不斷擴大,農耕文化與游牧文化不斷匯聚溝通,由點及面,由內向外,不斷輻射,不斷擴散,如此循環往復,逐漸將舊的邊緣消融為新的中心,中華民族實體就在這一歷史進程中不斷地得到發展和鞏固。因此,歷史上的匈奴文化、突厥文化、蒙古文化、滿族文化乃至域外的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等,雖曾作為與「華夏文化」對立的一極受到排斥,但最終還是在不斷擴大的交流中,在「大一統」的格局中,得到有機的融合,使中華文明不但一直沒有出現斷裂,而且不斷進行更新,不斷增加新的活力。可見,正是中華文化的親和力、創造力與文化主體的自覺意識,使得國家統一大勢浩浩盪盪,不可逆轉,文明承續始終如一。
5. 朝核問題的由來簡要概括
朝鮮核問題,是指朝鮮開發核應用能力而引起的地區安全和外交等一系列問題,相關方為美國、中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
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
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5)朝核問題歷史發展擴展閱讀
通過制裁決議:
聯合國安理會7日舉行公開會議,一致表決通過新的決議,對朝鮮近期第三次進行核試驗之舉予以嚴詞譴責,並出台新的制裁舉措,以進一步遏制朝鮮的核武器及彈道導彈項目,及其核擴散能力。
安理會當天就朝鮮近期舉行核試驗通過新的第2094號決議,這份決議加強和擴展了對朝鮮的多項制裁措施。
聯合國安理會15個成員國7日上午全票通過該新制裁決議,安理會要求朝鮮收回其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聲明,重申「朝鮮應當以一個完整的、可核實的和不可逆轉的方式,放棄所有核武器和現有的核項目」。
現有的聯合國制裁措施包括禁止一切彈道導彈和核試驗,禁止與核武器和彈道導彈有關的材料的進出口。安理會還對一些個人和朝鮮公司實施了金融制裁和旅行限制,以及禁止進口珠寶、賽車等奢侈品等。
6. 朝核問題的緣由和發展
朝核問題由來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核設施位於朝鮮首都平壤以北約130公里處,是朝鮮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為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
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這種態勢導致以下後果。第一,朝鮮在安全上更傾向於發展戰略武器能力,而不是依賴與蘇聯或中國的軍事同盟關系。其次,由於當時蘇聯和中國在安全上給朝鮮的承諾不包括核領域,因此,兩國對朝鮮核武器發展政策的影響力也極其有限。
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在寧邊的核反應堆已經能生產可製造兩至三枚原子彈的鈈,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
因擔心朝鮮發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設施,美國牽頭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負責為朝鮮建造輕水反應堆並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此後,寧邊5兆瓦反應堆中8000根乏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一拖再拖。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後,美國對朝政策變為強硬,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後,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並指控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朝鮮則表示,朝鮮「有權開發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厲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隨後,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設施上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地下核試驗
朝核問題大事記
朝鮮半島自朝鮮戰爭以來一直存在著軍事對峙,朝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延續。朝鮮指控美國對其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則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朝鮮認為,朝鮮核問題是由美國敵視朝鮮政策造成的,要解決核問題首先需美國轉變對朝政策。朝鮮重申,只要美國不放棄敵視朝鮮政策,朝鮮也就不能放棄核遏制力。為解決問題,朝鮮一直要求與美國進行直接對話,並多次提議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美國則要求朝鮮先行放棄核計劃,並堅持認為處理朝核問題的恰當方式是通過多邊對話。
為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中國政府積極斡旋。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朝、美三方在北京舉行了三方會談。朝鮮在會談中曾提出同時消除美朝安全疑慮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要求美國作出回應。同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首輪六方會談。
2005年
5月,朝鮮宣布從核反應堆內取出8000根廢燃料棒,並稱由於美國布希政府2002年12月撕毀了以提供輕水反應堆為核心內容的朝美框架協議,並以核武器對朝鮮進行威脅,朝鮮重新啟動了根據框架協議凍結的5兆瓦核反應堆,並恢復了5萬千瓦和20萬千瓦核反應堆的建設工作。
9月19日,第四輪六方會談經過兩個階段的艱苦談判,與會各方一致通過了六方會談啟動以來的首份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美方則確認,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朝方聲明擁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其他各方對此表示尊重。
此後,美國財政部認定朝鮮利用澳門匯業銀行賬戶從事洗錢和製造假美鈔的活動,下令美國金融機構中斷與這家銀行的商業往來。澳門匯業銀行隨即中止了與朝鮮的業務,包括凍結朝鮮政府存在銀行的2500萬美元資金。朝鮮則否認美國的指控。
11月,朝核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最終達成具有指導意義的《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全面履行共同聲明,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維護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地區的持久和平與穩定。
2006年
朝美雙方圍繞「偽造美元」和「金融制裁」問題爭執不下,六方會談陷入僵局。美國聲稱「金融制裁」針對的是非法行為,與六方會談「無關」。朝鮮認為,美國沒有證據就對朝鮮實行「金融制裁」,表明美國依然對朝鮮實行敵視政策。朝鮮強調,美國必須解除「金融制裁」,否則朝鮮不會重返六方會談。
7月6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證實,朝鮮確實發射了導彈,但此舉是朝鮮「加強自衛國防力量的軍事訓練的一部分」,與旨在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的六方會談無關。朝鮮通過對話和協商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的決心「至今沒有變化」。
7月15日,聯合國安理會以15個理事國一致贊成的方式通過了關於朝鮮試射導彈問題的第1695號決議,對朝鮮導彈試射表示嚴重關切和譴責,要求朝方重新作出暫停導彈試驗的承諾。朝鮮外務省16日發表聲明,強烈反對1695號決議,表示朝鮮將不受這一決議的任何約束。
10月3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宣布朝鮮將在科學研究領域進行核試驗,並強調朝鮮希望通過對話和協商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原則立場「沒有變化」。聯合國安理會6日發表主席聲明,要求朝鮮取消計劃中的核試驗,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警告朝鮮,如果無視國際社會勸阻堅持進行核試驗,安理會將採取進一步行動。
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地下核試驗。朝鮮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極大關注。
10月14日,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第1718號決議,對朝鮮核試驗表示譴責,要求朝方放棄核武器和核計劃,立即無條件重返六方會談,並決定針對朝鮮核、導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相關領域採取制裁措施。
12月18日至22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於在北京舉行。會後發表第四份《主席聲明》,以「兩個重申」向外界傳達了六方在本階段會談中取得的共識:重申通過對話和平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是各方的共同目標和意志;重申認真履行9·19共同聲明,根據「行動對行動」原則,盡快採取協調一致步驟,分階段落實共同聲明。
2007年
2月13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的共同文件(2·13共同文件),內容包括朝方關閉並封存寧邊核設施,以及各方同意向朝鮮提供價值相當於100萬噸重油的經濟、能源及人道主義援助,其中首批援助為5萬噸重油。按照文件規定,與會各方應在4月14日前落實文件內容。
3月13日至14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幹事巴拉迪對朝鮮進行訪問,朝方表示願與國際原子能機構合作,關閉寧邊核設施。
3月19日至22日,第六輪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會後各方發表了第一階段會議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認真履行在9·19共同聲明和2·13共同文件中做出的承諾。
6月21日至22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團長、美國助理國務卿希爾訪問朝鮮。訪問期間,他與朝鮮外相朴義春,副外相、六方會談朝鮮代表團團長金桂冠「舉行了很好的會談」 。22日,希爾在首爾說,朝鮮已經准備迅速關閉寧邊核設施。25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在平壤宣布,被凍結在澳門匯業銀行的朝鮮資金轉移問題已經解決。朝鮮將開始履行朝核問題六方會談達成的《落實共同聲明起步行動》共同文件。26日,國際原子能機構工作代表團一行4人抵達平壤,開始對朝鮮進行訪問。訪問期間,代表團與朝鮮原子能總局官員進行了多次會談,並在朝方的大力協助下視察了寧邊地區的核設施。代表團團長、國際原子能機構副總幹事海諾寧說,通過會談,代表團已經與朝鮮方面就關閉和封存寧邊核設施的驗證程序問題達成了共識。
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了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7月20日,第六輪六方會談團長會議在北京閉幕並發表新聞公報,各方就下一階段工作達成四點框架共識,並制定了三步驟實施「路徑」。
8月2日,美方首席代表、助理國務卿希爾說,朝鮮已同意在2007年底前全面申報其核計劃並使所有核設施「去功能化」 。
9月1日至2日,美朝雙邊工作組第二輪會談在日內瓦舉行,雙方就朝鮮全面申報其核計劃並使所有核設施「去功能化」達成共識。
10月3日,朝核問題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共同文件,即「10·3共同文件」。根據文件,朝鮮將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全面申報核計劃,美國將根據朝方行動履行其對朝承諾。
11月1日,美國核專家組抵達朝鮮,參與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工作。
11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和俄羅斯等5國官員和專家組成的10人調查團抵達平壤,對朝鮮核設施去功能化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調查團成員之一、中國外交部朝鮮半島事務大使陳乃清說,目前去功能化工作總體進展順利。
12月3日至5日,美國助理國務卿、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國代表團團長希爾訪問朝鮮,考察寧邊核設施去功能化的進展情況,並與朝官員討論朝申報核計劃問題。5日,希爾轉交了美國總統布希給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的親筆信。布希在信中談及兩國關系正常化是最終目標。
12月14日,美國總統布希在華盛頓再次呼籲朝鮮全面申報其核計劃和核擴散行為。
2008年
1月4日,朝鮮全面闡述其履行「10·3共同文件」的立場,認為美國等有關方面沒有及時履行協議,並指出「10·3共同文件」的執行被延遲,責任不在朝鮮。隨後,美方表示,朝鮮並沒有提交正式的核計劃申報書,並多次強調,在朝鮮進行完整、准確的申報之前,美國不會啟動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刪除和對朝終止適用《敵國貿易法》的程序。
3月13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國和朝鮮兩國代表團團長在日內瓦舉行會談,但雙方未就朝鮮申報核計劃等具體問題達成協議。
4月8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美朝兩國代表團團長在新加坡會晤。雙方在履行六方會談共同文件的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
4月22日至24日,美國朝核問題工作小組訪問平壤,與朝鮮討論了有關履行共同文件的具體問題,其中包括朝鮮核計劃申報內容等問題。
5月8日,美國朝核問題工作小組再次訪問平壤。訪問期間,朝鮮向美國移交了長達1.8萬頁的核設施運行記錄。
6月10日,美國朝核問題工作小組三度訪問平壤,與朝鮮討論了朝鮮核設施去功能化的技術性及事務性問題,以及有關各方對此進行政治和經濟補償的問題。朝鮮說磋商「取得了成果」。
6月11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經濟及能源合作工作組在板門店舉行會議。與會各方就向朝提供經濟及能源援助問題深入交換了意見,並就加快援助步伐達成一致。
6月11日至12日,朝鮮和日本在北京舉行政府間工作會談。根據雙方達成的協議,朝鮮將重新調查「綁架問題」,而日本將部分解除對朝經濟制裁。
6月18日,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在朝鮮申報其核計劃之後,美國將把朝鮮從「支恐」名單上刪除,朝鮮也將不再受美國《敵國貿易法》制裁。25日,美國重申有條件將朝鮮從「支恐」名單中刪除。
6月26日,六方會談發表主席聲明,表示六方會談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取得積極進展。朝鮮26日正式向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主席國中國提交核計劃申報書。美國白宮在確認朝鮮提交核清單的同時宣布,美國將部分解除對朝鮮的貿易制裁,以及著手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刪除。
6月27日,朝鮮於當地時間17時05分(北京時間16時05分)炸毀其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冷卻塔。
7月10日至12日,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團長會在北京釣魚台舉行。會後發表新聞公報,各方同意在六方會談框架內建立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驗證和監督機制。根據公報,驗證機制由六方專家組成,驗證措施包括視察設施、提供查閱文件、技術人員面談,以及六方一致同意的其他措施。由六方團長組成的監督機制,將確保各方信守並履行各自在六方會談框架內作出的承諾,包括不擴散和對朝經濟與能源援助。
8月26日,朝鮮外務省發言人在平壤發表聲明說,朝鮮已在14日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已將這一措施通報了有關國家。同時,朝鮮「將根據有關部門的強烈要求,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的措施」。美國白宮發言人弗拉托26日重申,在朝核問題六方會談有關各方對朝鮮核計劃實行核查達成一致之前,美國不會將朝鮮從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刪除。
2009年
2月13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在紐約的亞洲協會總部發表演講,闡述新一屆政府的亞洲政策。希拉里說,美國願意與朝鮮簽訂和平協議。希拉里說:「如果朝鮮真誠打算完全而且可驗證地放棄核武器計劃,(貝拉克·)奧巴馬政府將願意使雙邊關系正常化,以永久和平協議替代朝鮮半島存在多年的停戰協定。」
最新消息:
4月14日,金永南在平壤舉行的紀念朝鮮已故國家主席金日成誕辰97周年的中央報告大會上表示,如果美國與韓國膽敢挑起戰火,朝鮮將「給予無情的懲罰」。
將「千方百計地加強自衛性的核遏制力量」.
將按原狀恢復已去功能化的核設施並使之正常運轉.
將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
將「積極研究建設自己的輕水反應堆問題」.
新華社平壤4月14日電朝鮮外務省14日在平壤發表聲明,宣布退出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並將按原狀恢復已去功能化的核設施。
朝鮮中央通訊社當天報道的這一聲明說,朝鮮「譴責和反對」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問題通過的主席聲明,將「繼續根據國際法行使自主的宇宙利用權利」。
聲明說,尊重自主權和主權平等是六方會談通過的共同聲明的基礎和生命。在這一精神被「全面否定」的情況下,朝鮮「絕對不再參加六方會談」,並且「不再受六方會談達成的協議的約束」。
聲明表示,朝鮮將「千方百計地加強自衛性的核遏制力量」。為此,朝鮮將按原狀恢復已經去功能化的核設施,並使之正常運轉。作為這一措施的一環,朝鮮將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朝鮮還將「積極研究建設自己的輕水反應堆問題」。聲明還說:「為應對強權橫行的安理會,我們將根據國際社會同意的宇宙條約和國際法,繼續行使我國的宇宙利用權利。」
朝鮮5日宣布成功發射了「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聯合國安理會13日就朝鮮發射問題一致通過了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說,朝鮮的發射活動違背安理會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譴責」,並要求朝鮮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發射活動。
[1]
鮮5月25日實施一次地下核試驗。這是朝鮮第二次實施此類試驗。朝鮮中央通訊社報道,試驗取得「成功」,核爆炸威力「比前一次更大」,試驗目的是增強朝鮮自衛核威懾能力。
6月7日
新華網華盛頓電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7日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表示,鑒於朝鮮再次進行核試驗和導彈發射,美國正在考慮將朝鮮重新列入「支持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
希拉里說,美國正在查找朝鮮支持國際恐怖主義的證據。媒體注意到,在希拉里發表上述講話的前一天,在法國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盟軍諾曼底登陸65周年紀念活動的美國總統奧巴馬譴責朝鮮在過去幾個月里所採取的行動「格外具有挑釁性」。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凱利日前表示,美國是否將朝鮮重新列入「支恐國家」名單,取決於朝鮮是否一再對國際恐怖行動提供支持。他說,美國會根據事實和相應的法律條款處理朝鮮問題。
7. 朝鮮核技術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20世紀50年代末,朝鮮就已開始了核技術的研究工作。60年代初,朝鮮建立了「寧邊原子能研究所」,由前蘇聯培訓了部分核技術人才,並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的核反應堆,至此,朝鮮的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經過30多年的努力,朝鮮相繼建成了6個核研究中心、2座研究堆、6座鈾礦、3座二氧化鈾轉化廠、1座天然鈾燃料元件製造廠、1座核電試驗堆和1個核廢物貯存場,國內已探明可開採的鈾儲量達400萬噸,基本建成了從鈾礦開採到核廢物處理的核燃料循環體系。 朝鮮的核設施>>>
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以其衛星照片為依據,懷疑朝鮮有用於研製核武器的設施,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反復聲明它沒有製造核武器的打算和能力,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由於各執己見,雙方在核問題上的爭端便從此而產生。
1991年12月31日,朝鮮同韓國在板門店草簽了《關於朝鮮半島無核化共同宣言》。1992年1月,朝鮮又與國際原子能機構簽署了《核安全協定》,並同意該機構對其核設施進行檢查,朝鮮半島的緊張氣氛才有所緩和。
從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雙方對檢查的對象和結果意見不一致。1993年2月,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作出對朝鮮核設施進行強制性的「特別檢查」決議,同時,美韓恢復舉行曾於1992年暫停的「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同年3月,朝鮮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退出它於1985年底加入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半島局勢又緊張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同朝鮮舉行了兩輪副外長級會談,在援助朝鮮改造核設施等問題上作出一些許諾,朝鮮則宣布暫不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4年10月21日,朝鮮副外相姜錫柱(前右)與美國首席
談判代表加盧奇交換協議文本
1994年2月下旬,朝鮮同國際原子能機構和美國達成妥協:朝同意其7個核設施接受檢查、美韓同意停止1994年度的聯合軍事演習、美同意與朝舉行第三次高級會談。
1994年10月21日,朝鮮談判代表團團長姜錫柱和美國首席談判代表加盧奇在經過3個多星期的緊張談判後,在日內瓦簽署了《美朝核框架協議》。根據協議,朝鮮同意凍結現有的核計劃,即同意不再對一座5兆瓦的核反應堆重新添加核燃料,停止兩座石墨減速反應堆的建設,封閉其核燃料後處理廠,並最終拆除這些核設施;朝鮮當年早些時候更換5兆瓦核反應堆燃料棒時取出的8000根核燃料棒暫時留存在朝鮮,朝方負責對其進行安全貯存。此外,朝鮮還同意將來接受對其所有核設施的檢查。按協議規定,美國將負責在2003年底前,為朝鮮建造一座2000兆瓦或兩座1000兆瓦的輕水反應堆。反應堆建成前,美國將同其他國家向朝鮮提供重油,作為能源補償。朝鮮的輕水反應堆問題
朝鮮和美國在日內瓦簽署核框架協議後,雙方在一些具體問題上仍然各持己見、互不讓步。首先在向朝提供何種型號的輕水反應堆問題上,美國堅持向朝鮮提供韓國型輕水反應堆,朝鮮則堅持反對接受韓國型反應堆。雙方經過一年的討價還價才於1995年6月就型號問題達成協議,朝鮮接受了以「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名義提供韓國型輕水反應堆的方案。其次由於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成員國之間遲遲沒有解決經費分擔問題,使朝鮮在履行核框架協議上受阻。到1998年7月11日為止,美國僅向朝鮮運送了15萬噸燃料油,因為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已負債4700萬美元,無力再進一步提供資金。而後朝美之間在朝鮮的「可疑地下核設施」問題上又發生爭執。
2003年7月27日,近百名韓裔美國人在華盛頓白宮周圍舉行遊行示威,要求布希政府
和平解決朝核問題。 新華社記者呂明響攝
1998年11月,美國要求無條件視察朝鮮寧邊地區的「地下核設施」,以證明朝鮮沒有違反1994年的核框架協議,但朝鮮要求在允許美方視察前必須給予3億美元的補償。
1999年1月,朝鮮不再堅持要現金補償,表示美國可以用3億美元的糧食補償,但都遭到美國的拒絕。直到3月中旬,美朝才就檢查事項達成協議。5月中旬,美國的專家小組對朝鮮的「可疑地下核設施」進地核查,沒有發現朝鮮違反核框架協議的證據。5月31日,朝鮮再次宣布將退出1994年與美國簽署的核框架協議,朝鮮半島形勢又趨緊張。
在《框架協議》執行過程中,美國仍不斷懷疑朝鮮還在繼續從事核武器的開發。美國國防情報局從1997年底起注意上寧邊以北40公里處金昌里的地下設施以及其他十來個設施。2002年1月以來,美國情報部門發現更多疑點,於是主管亞太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利在10月訪朝期間,拿出了朝鮮進口用於鈾濃縮的離心機的證據。朝方先是否認,隔日改口承認「確有此事」,並表示「正在研發更具威力的武器」,承認其推進濃縮鈾開發計劃。朝核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11月13日,美國總統布希決定停止向朝鮮繼續運送作為燃料用的重油。
2003年8月27日,朝核問題北京六方
會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
會談開始前,六方代表團團長握手
在美國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後,朝鮮於2002年12月22日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核設施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並於2003年1月10日發表聲明宣布正式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1日起生效。聲明同時表示朝鮮無意開發核武器,只要美國放棄對朝敵對政策和解除核威脅,朝鮮可與美國另行查證朝沒有製造核武器的事實。這是朝鮮自1985年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以來第二次宣布退出該條約。
朝鮮半島自50多年前的朝鮮戰爭以來一直存在著軍事對峙,朝核問題實際上是冷戰對抗的延續。朝鮮指控美國對其國家安全構成最大威脅,美國則堅持朝鮮半島無核化。
朝鮮認為,朝鮮核問題是由美國敵視朝鮮政策造成的,要解決核問題首先需美國轉變對朝政策。朝鮮重申,只要美國不放棄敵視朝鮮政策,朝鮮也就不能放棄核遏制力。
為解決問題,朝鮮一直要求與美國進行直接對話,並多次提議與美國簽訂互不侵犯條約,但美國則要求朝鮮先行放棄核計劃,並堅持認為處理朝核問題的恰當方式是通過多邊對話。
為和平解決朝鮮半島核危機,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朝、美三方在北京舉行了三方會談。朝鮮在會談中曾提出同時消除美朝安全疑慮的一攬子解決方案,要求美國作出回應。
同年8月27日至29日,由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參加的關於朝核問題的六方會談在北京舉行。>>>
2004年2月25日,朝核問題第二輪六方會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第二輪會談不僅討論了實質問題,還明確了採取協調一致的步驟,發表了首份文件——主席聲明,確定了下輪會談的地點和時間,以及成立工作組推進會談機制化。>>>
2004年6月23日至26日,朝核問題第三輪六方會談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會後公布的主席聲明說,各方授權工作組盡早開會,具體確定以無核化為目標的第一階段措施的范圍、期限、核查以及對應措施,並以適當的方式,向第四輪六方會談提出建議。>>>
2005年5月,朝鮮宣布從核反應堆內取出8000根廢燃料棒,並稱由於美國布希政府2002年12月撕毀了以提供輕水反應堆為核心內容的朝美框架協議,並以核武器對朝鮮進行威脅,朝鮮重新啟動了根據框架協議凍結的5兆瓦核反應堆,並恢復了5萬千瓦和20萬千瓦核反應堆的建設工作。>>>
9月13日至19日,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19日,與會各方一致通過《第四輪六方會談共同聲明》 ,就解決朝核問題達成六大共識。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並回到國際原子能機構保障監督。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這一共同聲明標志著解決朝核問題邁出了重要一步,朝核問題已被納入和平解決的軌道。
8. 朝核問題的演進過程.出現過哪些大的事件,致使朝核問題一步一步發展到現在
為的是中國利益,所以新聞總說跟美國人社會制度不同但是咱們有共同利益。所以內才會有互容相的利益。重大事件就是為了保衛國家抗美援朝。當時也是這么說的。國家永遠沒有什麼兄弟,只有利益。只不過理智和情商要高。要是美國這國際老大像中國一樣會玩有可能經濟發展到後幾百年沒人能趕上。你知道的現在動武還不如經濟,經濟就可以直接間接的打垮所有國家。有錢啥都有的。
9. 朝鮮核問題的歷史演變及其發展趨勢~包括兩次朝核危機及影響,問題實質,大國關系等等~~
當時,美國根據衛星資料懷疑朝鮮開發核武器,揚言要對朝鮮的核設施實行檢查。朝鮮則宣布無意也無力開發核武器,同時指責美國在韓國部署核武器威脅它的安全。第一次朝鮮半島核危機由此爆發。 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的資料,朝鮮於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核技術研究。60年代中期,在蘇聯的幫助下,朝鮮創建了寧邊原子能研究基地,培訓了大批核技術人才。當時,朝鮮從蘇聯引進了第一座800千瓦核反應堆,使朝鮮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此後,寧邊成為朝鮮核工業重地。寧邊核設施位於朝鮮首都平壤以北約130公里處,是朝鮮主要的核研究中心。寧邊5兆瓦核反應堆屬於石墨反應堆,於1980年動工,1987年建成。這種核反應堆的廢燃料棒可被用來提取製造核武器的原料——鈈。
美國從1958年開始,在朝鮮半島南部及其臨近地區部署了大約2600件核武器。部署在韓國的核武器主要是短程核導彈、核炮彈等,其針對朝鮮的目的很明確。美國還為韓國提供了核保護傘。 盡管前蘇聯和中國都曾經對朝鮮的安全做出過承諾,但是,這種承諾似乎都不包括提供核保護傘;而且,在朝鮮戰爭結束後,蘇聯和中國都沒有在朝鮮長期駐軍,因此,在核領域的安全問題上,朝鮮與中國或者蘇聯的關系並不密切。
1974年,朝鮮加入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1985年12月,朝鮮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按照該條約規定,成員國必須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對其核設施的檢查,但朝鮮卻一直拒絕接受其檢查。 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起關注朝鮮的核項目,1988年下半年,美國正式對國際宣稱朝鮮在寧邊的核反應堆已經能生產可製造兩至三枚原子彈的鈈,此舉立刻引起朝鮮的強烈反應和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 1991年9月27日,前任美國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宣布,撤除美國部署在世界各地的主要戰術核武器。這是當時東西方全球戰略互動的一部分,它在事實上大體滿足了朝鮮要求美國撤出駐韓國核武器的呼籲,客觀上推動了朝鮮核問題的積極轉變。 1991年底,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簽署了互不侵犯協定;韓國政府宣布韓國不存在任何核武器,表明美國已經完全撤除其部署的核武器。朝韓雙方簽署了《朝鮮半島無核化宣言》。 1992年1月底,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簽署了接受安全保障協議。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6次不定期核檢查。但是,1992年下半年,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與朝鮮就視察問題出現摩擦。 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在朝鮮的宣布生效之前,美國和朝鮮進行了副部長級的談判,並於1993年6月11日達成一個聯合聲明。原則上,這次核危機得以解決,實際上,雙方仍有很多爭執。 1994年5月30日,聯合國安理會提出對朝鮮進行核項目調查並對其進行制裁。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前往平壤斡旋,與朝鮮政府達成了《朝核問題框架協定》,此一協議是朝鮮核危機的直接淵源。按照《朝核問題框架協定》的要求,朝鮮必須凍結其各種核項目,並在所有核設施上加裝監控系統,禁止一切關閉項目的重啟。 因擔心朝鮮發展核武器,1994年10月21日,美國與朝鮮在日內瓦簽署了一項關於朝核問題的《朝美核框架協議》,朝鮮凍結其核設施,美國牽頭成立朝鮮半島能源開發組織,負責為朝鮮建造輕水反應堆並提供重油,以彌補朝鮮停止核能計劃造成的電力損失。此後,寧邊5兆瓦反應堆中8000根廢燃料棒被取出封存。 然而,美、日、韓三國協助朝鮮拆卸石墨反應堆並幫助朝鮮建設兩座輕水反應堆的承諾一拖再拖。這兩座反應堆的發電能力約為2千兆瓦。 2001年,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後,美國對朝政策變為強硬,並於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 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助理國務卿凱利訪問平壤後,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鈾濃縮計劃,並指控朝鮮正在開發核武器。朝鮮則表示,朝鮮「有權開發核武器和比核武器更厲害的武器」。同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隨後,朝鮮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其核設施上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於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1月10日,朝鮮政府發表聲明,宣布再次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但同時朝鮮表示無意開發核武器。朝鮮核危機正式爆發。
2003年8月27日至29日,中國、朝鮮、美國、韓國、俄羅斯和日本在北京舉行六方會談。 2005年9月,第四輪六方會談達成共同聲明。朝方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器及現有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美方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 2005年11月,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最終達成《主席聲明》,各方重申將根據「承諾對承諾、行動對行動」原則早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目標。 2006年10月9日,朝鮮宣布成功進行一次地下核試驗。 2007年2月8日,第五輪六方會談第三階段會議在北京舉行。2月13日,六方達成共同文件。 2007年7月14日,在韓國運送的第一批6200噸重油抵達朝鮮先鋒港後,朝方關閉寧邊核設施。同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查人員時隔5年後重返朝鮮,前往寧邊地區監督和驗證關閉核設施。 2007年10月3日,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二階段會議通過了《落實共同聲明第二階段行動》的共同文件。根據文件,朝鮮應在2007年年底前完成寧邊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並全面申報核計劃;美國根據朝方行動並行履行其對朝承諾。 2008年1月1日,因雙方就申報問題存在分歧,朝鮮錯過原定申報核計劃期限。 2008年5月8日,朝鮮向當天抵達平壤訪問的美國國務院韓國科科長金成遞交共有1.8萬多頁的朝鮮核計劃文件。美國政府稱此舉為核查朝鮮核計劃的「重要一步」。 2008年8月26日,朝鮮宣布,由於美國拒絕將朝鮮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朝方已停止寧邊地區核設施的去功能化作業,並「考慮採取按原狀重新恢復寧邊核設施的措施」。 2008年10月11日,美國宣布將朝鮮從所謂「支恐」國家名單中除名。朝鮮12日宣布,重新開始去功能化進程。國際原子能機構調查人員隨後獲許進入寧邊核設施。 2009年4月5日,朝鮮中央通訊社發表新聞公報,宣布朝鮮於當地時間4月5日11時20分(北京時間10時20分)成功發射「光明星2號」試驗通信衛星。 2009年4月13日,聯合國安理會就朝鮮發射問題一致通過一份主席聲明。聲明說,發射活動違背安理會2006年通過的第1718號決議,安理會對此表示「譴責」,要求朝鮮不再進行進一步的發射活動。 2009年4月25日,朝鮮外務省宣布,朝鮮已開始對從試驗核反應堆中取出的乏燃料棒進行再處理。 2009年4月29日,朝鮮外務省發表聲明說,如果聯合國安理會不就侵犯朝鮮自主權的行動「賠禮道歉」,朝鮮將再次進行核試驗和試射洲際彈道導彈。 2009年5月25日,朝鮮宣布成功實施核試驗,稱這次核試驗在爆炸當量和控制技術方面取得進展,進一步提高了核威懾能力。
朝鮮核問題嚴重影響東北亞穩定,第一次核試驗導致韓國強硬派上台。問題實質是窮兵黷武的朝鮮用核武器訛詐國際社會。
10. 結合朝核問題的歷史來源及演進過程,談談自己的看法
小國背後大多是復大國爭端。今年制早些時候的吉爾吉斯斯坦混亂是俄國和美國的較量,現在的朝韓背後是中俄與美國的利益較量。當然大國的較量也是抓住了小國內部的爭端。在朝韓之間,韓國視自己北方的同胞在經受著專治統治,所以想光復朝鮮,實現半島統一;而朝鮮這個本來就是專治的國家,其統治者要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反擊韓國。朝找中俄幫忙,中俄考慮到自己的利益,當然同意了。中國幫朝鮮是怕韓國一旦統一朝鮮半島後美國的勢力直接伸到中國的東北大門,也相應威脅到了俄國在遠東的利益。因為俄國在遠東與日本有所謂北方四島之爭,而日本與美國是軍事同盟,所以必須防止美國的勢力范圍繼續北進。 這算是沖突的背景吧。從背景里可以看出局勢緊張的原因了。首先是朝鮮以中俄為依靠,不想在世界面前,尤其是朝鮮人民面前顯的無能,所以韓有舉動,朝必還擊。而韓國也確實在朝的反擊中受到了損失。比如「天安艦事件」。韓統治者為了選票,當然要給大韓國民一個交代。其次是美國一直在找機會,通過其亞洲聯盟(韓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印度)遏制中國正在亞洲逐漸上升的影響力,於是乎,各有所圖,局勢就緊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