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油脂工業的發展歷史

油脂工業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21:19:43

1. 中國石油化工工業發展史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石化」)是一家上中下游一體化、石油石化主業突出、擁有比較完備銷售網路、境內外上市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是由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按照「實現所有制結構多元化、遵循市場經濟規律、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指導思想,遵循「主業與輔業分離、優良資產與不良資產分離、企業職能與社會職能分離」的原則,通過「業務、資產、債權債務、機構、人員」等方面的整體重組改制,以獨家發起方式於2000年2月25日設立的股份制企業。中國石化167.8億股H股股票於2000年10月18日、19日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三地交易所成功發行上市;2001年7月16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發行國內公眾股28億股。目前,中國石化總股本為867.02億股,其中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有的國有股占總股本的67.92%,未流通的其它國有股和法人股佔9.50%,外資股佔19.35%,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一體化能源化工公司之一,主要從事石油與天然氣勘探開發、開采、銷售;石油煉制、石油化工、化纖、化肥及其它化工的生產與產品銷售、儲運;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石油、天然氣、石油產品、石油化工及其它化工產品和其它商品、技術的進出口、代理進出口業務;技術、信息的研究、開發、應用。中國石化是中國最大的石油產品(包括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的批發和零售)生產商和供應商,是中國最大的主要石化產品(包括中間石化產品、合成樹脂、合成纖維單體及聚合物、合成纖維、合成橡膠和化肥)生產商和供應商,也是中國第二大原油生產商。截止2004年底,剩餘探明經濟可採石油儲量3267百萬桶,剩餘探明經濟可采天然氣儲量30,330億立方英尺;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552億噸,乙烯生產能力389.5萬噸;擁有加油站3.01萬座,其中自營加油站2.66萬座;總資產4600.81億元,凈資產1863.50億元。2004年,生產原油3860萬噸,天然氣58億立方米;加工原油1.33億噸,生產汽煤柴成品油8083萬噸;生產乙烯407.4萬噸,生產合成樹脂622.1萬噸、合成橡膠56萬噸、合纖單體及聚合物602萬噸、合成纖維165萬噸;銷售成品油9460萬噸,市場佔有率達到60.5%,其中零售5325萬噸。

中國石化參照國際模式,構築了公司的架構,建立了規范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集中決策、分級管理和專業化經營的事業部制管理體制。中國石化現有全資子公司、控股和參股子公司、分公司等共80餘家,包括油田勘探開發企業、煉油及化工企業、銷售企業及科研、外貿等單位,經營資產和主要市場集中在中國經濟最發達、最活躍的東部、南部和中部地區。

中國石化秉承競爭、開放的經營理念;擴大資源、拓展市場、降本增效、嚴謹投資的發展戰略;公司利潤最大化和股東回報最大化的經營宗旨;外部市場化,內部緊密化的經營機制;規范、嚴謹、誠信的經營准則。中國石化發展的目標是真正建設成為主業突出、資產優良、股權多元、技術創新、管理科學、財務嚴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

中國石化的獨家發起人----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是國家在原中國石化總公司的基礎上於1998年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出資設立的國有公司,是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

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簡稱中國石化集團公司,英文縮寫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國家在原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基礎上重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業集團,是國家獨資設立的國有公司、國家授權投資的機構和國家控股公司。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注冊資本1049億元,總經理為法定代表人,總部設在北京。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對其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參股企業的有關國有資產行使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出資人的權力,對國有資產依法進行經營、管理和監督,並相應承擔保值增值責任。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控股的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先後於2000年10月和2001年8月在境外境內發行H股和A股,並分別在香港、紐約、倫敦和上海上市。2004年底,中國石化股份公司總股本867億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持股佔67.92%,國家開發銀行和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持股佔9.50%,外資股佔19.36%,國內公眾股佔3.23%。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主營業務范圍包括:實業投資及投資管理;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儲運(含管道運輸)、銷售和綜合利用;石油煉制;汽油、煤油、柴油的批發;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產品的生產、銷售、儲存、運輸;石油石化工程的勘探設計、施工、建築安裝;石油石化設備檢修維修;機電設備製造;技術及信息、替代能源產品的研究、開發、應用、咨詢服務;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和技術的進出口(國家限定公司經營或禁止進出口的商品和技術除外)。

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在《財富》2003年度全球500強企業中排名第54位

2. 魯花花生油的歷史

伴隨著經濟能力與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健康」成了被越來越多人關注的話題,「餐桌革命」也漸漸成了一個耳熟能詳的提法。這一次,志在引領「革命」的是中國小包裝食用油巨頭——山東魯花。近日有消息傳來,該集團一套完善新穎而有的放矢的市場推廣計劃即將在南方市場啟動。計劃的主體,依然是魯花的支柱產品——花生油。

「長生果」煉制「長生油」

「魯花之所以把生產花生油作為支柱產業,除了振興花生產業的考慮外,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花生及其製品在預防疾病方面的價值已在國際上得到廣泛認可。」魯花集團老總孫孟全是個執著於花生產業幾十年的人,在他看來,「花生油無疑是由『長生果』煉出的『長生油』。」

其實只要在網路上輸入「花生」字樣,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大量學術資料、圖表、數據。其中,有一個很經典的來自美國的實驗:第一組人限制脂肪攝取量,並以米、面、澱粉類為主食,另兩組人則在保持高脂肪攝取量的同時,食用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的花生油和橄欖油,結果,第一組試驗對象的血脂和有害膽固醇明顯高於後兩組人。而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報告證實,花生食品使人們患糖尿病的風險降低30%,並認為花生油脂的成分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和膽固醇均有好處。據悉,國際上許多研究脂肪代謝的科學家都贊成發展花生油脂,使之成為對付心腦血管疾患的手段之一。

一個已得到證實的說法是,花生油、花生及其製品,富含維生素E、A、B1、B2、葉酸以及大量的鋅、鈣、磷、鐵等微量元素,人體需要的42種營養素,花生中就含有37種。「凡是對人類營養健康有益的項目,就會立即引起科技界的關注,不惜重金去開發。」孫孟全董事長告訴筆者,美國對花生科研十分重視。國家級別的大機構有4個,據悉已培育出10多個高油酸的花生品種,有的含油酸達到85%,比橄欖油含油酸還高。此外,2003年12月25日,澳大利亞也在網上發布消息,已開發出含油酸85%的花生品種。澳專家預測,到2005年,澳大利亞將全面推廣栽種這種高油酸的花生新品種。

「毋庸置疑,花生產業早已得到全世界的重視,其前景十分廣闊。」孫孟全如是說。

魯花:執著的中國「花生油專家」

「魯花計劃在第十一個五年計劃末,花生油生產能力達到100萬噸,銷售收入實現100億元,向中國食用油第一品牌的目標邁進。」魯花人如此豪言壯語的背後,是一份對花生產業長達幾十年的執著。

上個世紀80年代,食用油的生產工藝只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土榨油,生產工藝簡陋,衛生條件差,做菜時冒煙起沫,形不成規模化生產;另一種叫浸出法制油,是用有機溶劑提取,生產工藝中需要進行溶劑消除,高溫精煉,脫色、脫臭等,難免造成一些營養成分的損失。想生產一流的花生油,利用傳統工藝肯定是行不通的。從1986年開始,魯花人用整整6年的時間在1992年春天攻克了所有技術難關,獨創了「5S純物理壓榨工藝」。該工藝的研製成功,填補了國內外空白,魯花由此成為中國食用油壓榨工藝的獨創者。

2002年5月28日,30多位全國油脂專家為修訂國家油脂標准,在山東魯花聚會。聞著魯花花生油的撲鼻香味,一位搞食品風味化學的老專家說,堅果植物的天然香味是非常珍貴而復雜的,咖啡的香味由385種成分構成,花生的天然香味大約有200種成分,世界上再好的香精,也絕對勾兌不出真正的原汁原味的花生油。專家們一致表示,魯花花生油的「真香」,與其特定的工藝「壓榨」技術密不可分。

2003年7月,魯花公司傳來振奮人心的喜訊:公司「5S物理壓榨工藝及營養配方食用油品開發項目」,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科技成果鑒定,結論為:「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及產業化規模均達到國際同類先進水平,為中國食用油走向國際市場創立了民族品牌。」魯花集團公司常務副總辛旭峰告訴筆者,「5S物理壓榨工藝」通過市場運作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專家指出,這一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將顯著提升食用油的安全與營養品質,有利於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能夠促進我國農產品在國際貿易中占據有利地位,促進我國花生、大豆等優勢農產品產業化進程。

「長生油」產業的長盛之路

「關注健康用油,關注花生產業,需要包括魯花在內的所有有識之士的努力。」說起花生與花生油,魯花集團企業文化部於主任侃侃而談。花生在所有大宗油料中,出油率最高,達40%以上;營養價值也很高,使用性能又非常符合東方人的飲食傳統;我國的花生在國際市場上佔有明顯的規模優勢、價格優勢和質量優勢,總產量、總產值在世界上占第一位。所以大力發展花生產業是解決我國油脂問題的根本出路。

在魯花集團的資料室中,筆者看到了當年專家論壇的一份記錄。中國糧協油脂專業分會王瑞元會長的一段發言非常深刻:我國每年的食用油消費量達1300萬噸,但是卻需要進口。近幾年每年的進口油脂數量高達400萬噸~700萬噸,既要花掉大量的外匯,又影響了我國食物戰略安全。這位專家表示,在油料生產方面,大豆、油菜籽我國缺少國際競爭優勢,面對這種局面,我們的出路只有一條,就是大力發展花生產業。用國產花生油替代進口食用油脂,應視為關系國家利益、農民利益、民族工業利益的大事情。專家們最後普遍表示,我國北方沿黃省區直到新疆,應形成一條大產業帶。而建立這條產業帶,則應當以山東為依託,以魯花為依託,以科技和信息為依託。

據悉,受國外啟發,中國的營養界及有關單位,對花生品種、花生油及花生製品研究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國唯一的花生研究機構山東花生研究所2001年從萊西遷往海濱青島,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進行研究,並與山東魯花集團科研中心合作,進行花生太空育種。營養專家對花生油、花生及其製品的特殊營養保健功能的新發現,給花生食品增添了新的活力。

「山東魯花花生油科技中心,已與國內幾所專業大學,與世界500強糧油巨頭聯手合作,對花生的深加工進行重點研究開發。」孫孟全董事長很有信心地告訴筆者,極富營養保健功能的花生油、花生製品一定會在不久的將來在全國范圍內得到普及,那時,中國的花生油必然會像橄欖油一樣,昂首走向世界。

呵呵,偶然看到這樣一篇文章

3. 工業油脂的種類有那些

工業油脂主要有液壓油、齒輪油、汽輪機油、壓縮機油、冷凍機油、變壓器油、真空泵油、軸承油、金屬加工油(液)、防銹油脂、氣缸油、熱處理油和導熱油等。

此外,還有潤滑油為基礎油,並加有稠化劑的潤滑脂。工業潤滑油的用戶是各行各業的企業,使用的品種多、用量大;

不僅取決於產品的價格,而且取決於產品的質量和技術特性,同時更取決於技術服務的好壞。因此,工業潤滑油的技術營銷更為重要。

(3)油脂工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液壓油保養工作(前提是設備正常運行,無異常狀況)。

1、保證液壓油不在高溫下使用;油品在高溫下很快會氧化變質。

2、液壓站上的空氣過濾器要採用既能過濾顆粒的也能過濾水分的過濾器。

3、採用精密濾芯過濾液壓油,使油品的污染度長期保持在NAS<8級,設備自帶的濾芯一般精度太差,不能保證液壓油的潔凈度。因為液壓站的容臟極限只有5um,而自帶濾芯的精度往往要大於這個尺寸。

4. 長壽花油企業發展歷史

長壽花油隸屬三星集團旗下品牌,三星集團的前身為鄒平三星油脂工業公司,成立於1996年,回主要從事玉米油的答研製與營銷,一直以長壽花作為核心品牌推廣。成立之初,公司不是沒有考慮將長壽花做成像魯花一樣的代表性品牌,一是受當時生產能力和運營能力等條件限制,二是2000年伊始是各大食用油品牌企業正處於軍閥混戰時期,為爭奪各自產業的市場份額而硝煙不斷,不想因為這個時候因推廣核心品牌,傳播玉米油的健康而成為他人的享受品。所以公司當時既定的戰略是靜觀其變,通過貼牌生產,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積累原始資本,全面加強內功,弱化長壽花核心品牌,靜觀其變。

當中國油脂業普遍面臨著08年歲末嚴寒之時,而三星油脂卻迎來了09年春天。寶劍深藏已久,該是出鞘的時候了,王明星忙完海外股市,立即回國正在為塑造長壽花強勢品牌,全面帶動玉米油產業發展而進行產業戰略定位和產品市場細化的規劃。為此而集中一切力量擴大核心營銷團隊,提升營銷能力和運營能力,圖謀中國油脂業的布局,意在玉米油產業升級。

5. 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摘自《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 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
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6. 山東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山東渤海油脂工業有限公司和山東口福糧油有限公司是山東渤海實業股內份有限公司旗容下以大豆加工、棉籽加工為主導產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目前兩公司合並經營管理。公司位於黃河三角洲的濱州市博興縣工業園,佔地360畝,分為榨油廠、精煉廠、棉籽廠三個廠區,擁有年產18萬噸植物油精煉、80萬噸大豆預榨-浸出、30萬噸棉籽剝絨剝殼、4500噸/年的飼料級大豆磷脂、10000噸/年食品級磷脂生產線、10萬噸/年脂肪酸生產線。

7. 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歷程

民族工業的發展歷程:

1、時間段:19世紀60-70年代,隨著外國資本的進入和洋務運動的開展,一些中國民族工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通商口岸建立起來。中國名族工業發展在新中國成立之後逐步接近尾聲,許多民族工業改成公有制。

2、第一次發展高峰:1895年之後。由於《馬關條約》的影響,外國資本大量湧入,清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逐漸放棄「抑商」政策,鼓勵興辦工廠,民族資本快速擴大(雖然還是不大)

3、「黃金時代」、「短暫的春天」:1911年辛亥革命之後,民國政府在最初幾年為興辦實業作了不少努力,在革命振奮下的廣大工商業者、愛國華僑積極投資。加上一戰爆發,外國企業放鬆了對中國民族工業的壓制和排擠,戰爭期間不少出口貨物需求大增,內外兩方面因素使得民族工業發展迅速。

4、民族工業初步發展的原因:

(1)洋務運動發展民族工業是因為國家落後、挨打,民族工商業的發展也是一直在救亡和圖存的民族主題下進行的。

(2)甲午戰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暴露無遺,為擴大財源,支付巨額賠款,解決財政危機,迫使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辦廠的限制。於是中國出現了一個興辦工業的熱潮。

5、影響因素:

(1)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戰爭的巨大破壞掃盪了來不及緊急內遷的民族工業,很多企業被日偽強占。在國統區由於實行戰時體制,經濟管制加強,更兼一些官僚趁機敲詐,民族工業很難有良好的發展環境。

(2)一戰結束後各國資本卷土重來,很多民族企業受到很大的壓力甚至破產。一些戰時出口熱點消失,民族工業陷入蕭條。

6、轉型結果:新中國成立以後,通過人民政府的沒收官僚資本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19世紀末以來,贛閩粵邊區各縣相繼降生的近代工業絕大部分轉變為國營企業。

清末民國以來邊區降生的近代工業很快實現了所有權的轉制,成為人民政府所有的經濟實體和新中國公有經濟的主體.這些公有制純度高的工業經濟,在後來的城鄉分割與計劃經濟體制下,弱化了其對農村經濟發展應有的影響力。

(7)油脂工業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1、洋務運動與官辦近代工業

關於洋務運動的背景。太平天國運動席捲江南,英法聯軍侵入京津,統治集團內部的部分有識之士在內憂外患的刺激下,認識到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重要性。

2、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

19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外資企業的刺激和洋務派創辦工業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第一批由私人投資的近代工業。著名企業有:上海發昌機器廠、廣東繼昌隆繅絲廠、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出現,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和民族資產階級誕生了,同時也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逐步發展。新的經濟因素和新的階級力量,對封建生產關系和政治制度,起著越來大的瓦解作用。19世紀60年代以後,在一些知識分子中間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

3、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

從甲午戰爭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甲午戰爭後,帝國主義列強加強對華資本輸出,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清政府為了擴大稅源,解決財政危機,放寬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以張謇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紛紛呼籲「設廠自救」、「實業救國」。

1901年起,清朝推行「新政」,設立商部,獎勵工商;為了反抗帝國主義掠奪路礦利權,中國人民掀起了收回利權運動,引發了20世紀初振興實業的又一個高潮。

隨著近代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先後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和辛亥革命。

4、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

1912年~1922年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黃金時期」、「短暫的春天」。

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的原因在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掃清了一些障礙;中華民國的成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激發了民族資產階級投資近代工業的熱情。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軍閥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獎勵發展實業的法令,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一些有利條件;以中華民國工業建設會為代表的實業團體的涌現。

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有力地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政府倡導使用國貨;一戰期間,歐洲各帝國主義國家暫時放鬆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在客觀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條件。

近代民族工業的進一步發展的表現。紡織業、麵粉業、卷煙業等輕工業發展迅速,以化學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5、近代民族工業的顯著發展

1927年~1936年,南京國民政府同前期,近代民族工業又出現了一個短暫發展時期。其原因在於,以上海為中心的民族資產階級積極興辦實業;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一浪高過一浪,廣大群眾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發展的機會。

國民政府為了鞏固統治,採取的如鐵路國有化、統一財政、改革稅制等措施和開展的「國民經濟建設運動」與關稅自主運動有利於民族工業的發展;國民政府於1935年實行的「幣制改革」,對刺激生產復甦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政權巧取豪奪,民族工商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

6、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

20世紀30年代後期至40年代末,近代民族工業陷入困境,日益萎縮。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空前野蠻的洗劫和破壞使淪陷區民族工業受到毀滅性打擊;民族工業的大量內遷也促進了西南、西北地區民族工業的發展,改變了民族工業的空間布局。

但同時國民政府實行的「統制經濟」政策,致使官僚資本急劇膨脹,官僚資本通過資本滲透、排擠打擊,民族工商業損失巨大。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對淪陷區的接收,「黨國大員」以沒收「敵偽資產」為名侵吞民族企業;國民黨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極大地破壞了經濟發展;國民政府的惡性通貨膨脹政策,使民族工業遭到致命的打擊。

地方性繁多繁重的苛捐雜稅,給工商業者帶來沉重的負擔;官僚資本依靠國家權力極力壓迫民族工業;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是造成民族工業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參考資料:民族工業_網路



閱讀全文

與油脂工業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