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論語中有歷史意義的句子

論語中有歷史意義的句子

發布時間:2021-03-01 19:57:54

① 論語里有哪些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② 論語中著名的句子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譯:學習了,而能按時去實踐,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切磋學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並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嗎!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譯:有道德有學問的人不貪圖飲食的滿足、居室的舒適(不把精力放在吃住上),而求做事勤快、說話謹慎,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請教,這樣做,就可以說是一個好學的人了。

3、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譯: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學習,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譯:溫習已知的舊知識,又能領悟到新的東西,可以憑借這一點做老師了。

6、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論語·為政》

譯:我十五歲時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時能立足與社會,四十歲時能通情達理遇事不再疑惑,五十歲時懂得了天命的道理,六十歲能聽的進不同的意見,到了七十歲時已經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7、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譯:早上懂得了真理,晚上就死去,也是可以的(愛真理勝於愛生命)。

8、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 (舉一反三)

譯:(教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怎麼也弄不明白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告訴他(四方形)的一個角,他不能由此推出另外三個角,就不再往下教他(新知識)了。

9、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述而》

譯:發奮時候竟忘記吃飯,快樂時候就忘記了憂愁,把自己就要老了這件事也不放在心上,如此罷了。」

10、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

譯:古代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修養自己的學問道德(然後去為國家、人民服務),現在讀書人學習的目的,在於給別人看(希望得到別人的贊美和任用)

③ 《論語》是兩千多年前的典籍,今天學習它,有怎樣的意義

南懷謹先生言:?孔子學說與《論語》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

《論語》記到孔子晚年的學生曾參的死為止,其中保留著孔子生平、思想學說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學活動的重要材料。它是我國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遺產,也可以說,它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書。

《論語》是儒家經典著作,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的書。《論語》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稱為「四書」,是封建社會讀書人的必讀書。《論語》共20篇,492章,內容涉及很廣:哲學、政治、教育、文學、藝術乃至立身處世之道等。文字簡短,精練質朴,含義很深,不少句子被人們當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國現存最早用語錄體記錄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據,在我國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廣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論《論語》語言的巨大影響與民族認同 (轉自中南工業大學法學院)

孔子的《論語》作為儒家最重要的經典著作,先後影響了中國社會、周邊國家和地區以及世界各地的華人達兩千多年。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思想上與學術上,但是,思想和學術的影響,都是通過語言表述來實現的。《論語》語言同其思想和學術一樣博大精深,它的影響同其思想和學術一樣廣泛深遠。

一、《論語》影響中華民族巨大深遠
第一, 《論語》的語言影響同它的思想影響一樣,遍及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教育等等。春秋時期,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與其他學派尚處於平等地位。自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見以後,儒學成為國學,其地位便一躍而在其他學派之上了。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清代末期。民國以後,這種局面在我國廣大農村依然存在著。四十年代末,盡管已開了新學的課程,講堂上仍然供著孔夫子,學生到校之後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儒學成為國學,意味著它已成為統治階級的主導意識,左右著國家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發展。作為儒家核心著作的《論語》,其影響更是不言而喻。《論語》沒有說及經濟,但意識形態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促進或者制約經濟。《論語》所表述的行為規范,對後來農村經濟的發展,仍然是有影響的。
第二, 《論語》中的許多語句都變成了成語。例如「不惑」(「為政」篇) 、「和為貴」(「學而」篇) 、「既往不咎」(「八佾」篇) 、「鳴鼓而攻之」(「先進」篇) 、「殺雞焉用牛刀」(「陽貨」篇) 、「三人行必有我師」(「述而」篇)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泰伯」篇) 等等,皆屬此類。另外有一些成語則由《論語》里的話節縮或改造而成。如「居敬而行簡」(「雍也」篇) 節縮為「居敬行簡」, 「敬鬼神而遠之(「雍也」篇) 節縮為「敬而遠之」,「片言可以折獄」(「顏淵」篇) 節縮為「片言折獄」, 「見義不為,無勇也」(「為政」篇) 改造為「見義勇為」, 「民無所措手足」(「子路」篇) 改造為「手足無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篇) 改造為「舉一反三」。未成成語者,也被當作經典性的語言來引用或者化用。民國初年,有名「蹶張」者壽軍閥張敬堯一副對聯:「這督軍合喚作禍害一千年。博其歡心,莫如敬。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別於犬馬。俺省長猶算轄畸零二十縣。上個徽號:大哉堯。服堯行堯,人皆可為堯,唯堯能保我子孫。」在這副對聯中,有兩處語言引自或者化自《論語》。「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上聯「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別於犬馬」兩語由此化出。「泰伯」篇:「大哉堯之為君也!」下聯「大哉堯」一語由此節引而出。1917 年,軍閥張子志、張敬堯領兵南下擾湘,激起民憤,又有人以二人姓名為題作了一聯嘲諷之:「此子本俗人,偏說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吠堯原桀犬,何曾識敬以為國,敬以臨民。」這副對聯本身雖沒有一句出自《論語》,但其用以點出二人之姓的橫批「堂堂乎張也」卻直接引用了《論語》「子張」中的話。筆者在《論語》中隨意抽了三篇對其句中的成語進行統計,「為政」篇為20/ 98 ,「述而」篇為25/ 111 ,「顏淵」篇為24/ 118 , 比例分別為20. 4 % , 22. 5 % ,20. 3 % ,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其中「為政」篇與「述而」篇的成語都出自孔子說的話,「顏淵」篇有一小部分出自孔子學生的話。成為成語的比例竟如此之高,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不僅前無古人,亦後無來者。
第三, 《論語》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亦很有影響。今年7 月初,我到雲南劍川考察,就聽到《論語》的一些成語在白族口語中使用。張文渤先生給我寫了好幾句,看如下兩例:
Let tail zil cux danx senp buf sanb lap. (白語)
勒台至初耽神剝散啦。(直譯)
這件事那我就當仁不讓了。(意譯)
Nanl gvp al da bat nox buf yif luf hux. (白語)
那古阿大把籠剝益樂呼。(直譯)
你們在這里幹得不亦樂乎。(意譯)
「當仁不讓」出自《論語》「衛靈公」篇。「不亦樂乎」出自《論語》「學而」篇。
第四,在海外華人中,不管他們在中國時屬於何種民族,也不管他們在居住區又學習了何種語言,作為母語的漢語仍然一代一代的傳承著。由於他們的啟蒙教育總少不了四書五經的內容, 《論語》對其語言的影響,自然也延續了下來。《論語》語言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巨大影響已經持續兩千多年了。其他典籍的語言,對中華民族的語言雖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但其影響的深度和廣度,沒有一本可以同《論語》相匹敵。

二、《論語》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影響具有極大的穩固性和不可逆轉性每一種語言的變化,都是語法結構最慢,語音次之,而以詞彙最快。
就漢語而言,在封建社會中流行的許多詞語,到了民國,就紛紛被淘汰,同時又出現許多表現民國新事物的詞語。同樣,解放以後,民國時期流行的許多詞語又被淘汰了,出現許多表達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詞語。一種社會制度變為另一種社會制度後是如此,在同一種社會制度下的不同階段也是如此。「文化革命」中出現的許多反映當時特定歷史條件的詞語,隨著「四人幫」被打倒和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也很快成為過去。《論語》中的詞語不然,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有些也基本上不使用了,但是因其相當的數量都變成了漢語的基本詞彙,特別是已成成語的部分。這就使它在歷史的變遷中,相對來說具有極大的穩固性,其對中華民族語言的影響也具有不可逆轉的性質。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內部原因是《論語》語言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容易為社會各階層所接受。這種魅力至少有四個特點,即思想的深刻性,語言的精練性,說理的邏輯性,表達的通俗性。思想的深刻性不僅表現在孔子對政治理想的闡
述,而且還表現在對其他許多方面的闡述。諸如孔子在答復子夏「問政」時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子路」篇) 說得非常精闢,不僅對處理政事是箴言,對修養道德也是至理。孔子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篇)既符合實際,又一針見血。孔子在對「宰予晝寢」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所得出的教訓:「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公冶長」篇)「聽其言而觀其行」至今還是指導人際交往的准則。孔子言「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學而」篇) ,每一句都講出了一個特徵,很完整,也很實在,對人們的學習也是很好的勉勵。
語言的精練性指用很少的詞語表達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內容。前面的引例己可見一斑。下面再詳述幾例。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篇) 把一個人志向的堅定性表現得如此突出,只用了十三個字。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篇) 把君子與小人區分得如此清楚,只用了十個字。而「過猶不及」(「先進」篇) 僅四個字,就揭示了辯證法的精髓。思想深刻與內容豐富者,語言不一定精練;語言精練者,思想不一定深刻,內容也不一定豐富。《論語》既能做到思想深刻、內容豐富,又能作到語言精練,實屬難能可貴。說理的邏輯性。正因為是簡短的語錄, 《論語》上的話,大都是結論性的,沒有完整的推理過程,但人們都覺得很有道理(只很少一部分因看法不同而有爭議) ,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認為它合乎事理的邏輯。子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篇) 欲為「志士仁人」者,誰曰不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篇) 人生有遠大目標者,又誰曰不然!《論語》上也有看起來推理性很強的段落。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子路」篇) 這段話在修辭上用了頂針的手法,使推理一環套一環,邏輯非常嚴密。
表達的通俗性。同樣是經典, 《老子》的語言同其內容一樣「玄之又玄」,莫測高深。《墨子》中有些篇章的語言更是佶屈聱牙,晦澀難懂。《論語》用的是當時的白話,即使經歷了兩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難看懂。由於表達的通俗,讀起來有時還有親切感。同《老子》特別是《墨子》的有些篇章相比較,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優點。
外部原因亦有四個。一是儒家學派對孔子思想的宣傳,使《論語》的語言連同其思想一起得到了進一步的理解。二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論語》語言得到更大的推廣。三是孔子在漢代以後得到統治階級不斷加封,由一個普通的學者一直封到「大成至聖先師文宣王」,地位到了被稱為只未加冕的「素王」的顯赫高度,使《論語》的語言更加普及。四是將《四書》定為科舉考試(經) 的主要內容,更使《論語》的語言影響深入到了社會的底層。

三、《論語》語言的民族認同應當說,中華民族認同的首先是漢語,而不僅僅是《論語》中的語言。
因為《論語》一書的語言即使百分之百都成了成語,在整個漢語中也僅僅是極小的一部分。但是,由於《論語》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而特殊的影響,會說漢語的人都自覺不自覺地受到它的熏陶。語言是約定俗成的。這種約定與俗成,從兩個方向上進行。一是自下而上,即從民間產生再由民間的認可進而得到知識階層的認可。一是自上而下,即知識分子將從民間以及他人的作品中獲得的語言連同自己的創造一起寫進文章中,返回社會,再得到社會的認可。孔子的《論語》就是這樣的。後來的知識分子對《論語》語言的宣傳普及也是這樣的。這後一種認可比起前一種來,影響更為廣泛,更為深刻。語言大師們對民族語言的貢獻,正在這里。孔子就是這樣一位影響廣泛、深刻的語言大師。
《論語》的語言首先使有一定漢學修養的知識分子推崇而且折服。這種推崇和折服,正是一種高層次的心理認同。通過他們的認同,再逐漸推廣,進而得到社會的認同,民族的認同。當然,這種推廣是潛移默化的。
古語說:「親不親,故鄉人。」何以知道是故鄉人呢,語言是最根本的標志。許多人也許都有這樣的體會,在外地工作或者旅行,偶爾碰上一個說地道的家鄉話的人,哪怕完全不認識,也感到親切,甚至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與之攀談。這就是通過語言的認同把同一地方的人聯系在一起了。在偽滿時期,日本人在我國東北強行推廣日語,禁止在學校中講漢語,結果以失敗而告終,這正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對漢語的認同而產生的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八十年代初,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炎黃子孫都引以為榮。這不僅是華人社會對孔子的肯定,而且也是世界對孔子的肯定。這一肯定,不僅將擴大中華民族在世界的影響,同時也將擴大《論語》語言在華人社會的影響。《左傳·昭公十五年》[3 ]說,晉國管理典籍的大夫籍談出使周朝,周景王問晉國為何沒有貢物,籍談回答說是因為晉國從來沒有受到過周王室的賞賜。周景王當場列舉出晉國受賞的事實,責備籍談身為晉國「司典之後」,何以連這些基本事實都不知道,籍談無言以對。周景王嘆息說:「籍父其無後乎,數典而忘其祖!」後即以「數典忘祖」指那些把自己祖先都忘記了或者對國家民族歷史無知的人。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是主張大一統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季氏」篇) 的思想便是這種主張的本源。由於代代傳承,影響至深,所以中華民族長期以來維護國家統一的觀念一直非常強烈。加之鴉片戰爭以後的近百年間,中國領土一次又一次被列強所瓜分、侵佔,中國人民受盡了屈辱,也為改變這種狀況前仆後繼,奮斗犧牲,因而對那些喪權辱國特別是數典忘祖並企圖依靠外國勢力的干預分裂國土的人,歷來總是持鄙棄的態度。炎黃子孫們都信仰不同的主義。我認為,求同存異,在保持中國統一的前提下,只要能在認同孔子與儒學這個基礎上聯合起來,形成一個經濟圈,互相支持,互相協作,並同其他民族保持友好往來,那就不僅可以使中華民族更加興旺發達,也可以使世界更加安定繁榮。

④ 求孔子論語中較有意義的幾句話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不行也。」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以下是解析:
「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可不行也。」
出自:論語學而第一第十二章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里。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

【背景評析】 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寫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楊遇夫《論語疏證》寫道:「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孔門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凡事都要講和諧,或者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文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遵守禮所規定的等級差別,相互之間又不要出現不和。孔子在本章提出的這個觀點是有意義的。在奴隸社會,各等級之間的區分和對立是很嚴肅的,其界限絲毫不容紊亂。上一等級的人,以自己的禮儀節文顯示其威風;下一等級的人,則懷著畏懼的心情唯命是從。但到春秋時代,這種社會關系開始破裂,臣弒君、子弒父的現象已屬常見。對此,由子提出「和為貴」說,其目的是為緩和不同等級之間的對立,使之不致於破裂,以安定當時的社會秩序。 但從理論上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又感到,孔子既強調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又指出不能為和而和,要以禮節制之,可見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這是有其合理性的。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出自《論語》子路篇第十三
【譯文】
孔子說:「君子講究協調而保持自己獨立的見解,小人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而不講究協調。」

【背景評論】:諸葛亮和劉備的合作,可以說是君子合作,而劉關張的合作,就有點小人合作的味道。尤其是在最後的時候,劉備為了報私仇而置國家大義於不顧,明明知道當時不是和吳國交戰大最適當時機,卻還是為了兄弟義氣,不聽諸葛亮的再三勸阻,勉強出征報仇,結果仇沒有報成,自己也含恨後亡,實在讓人嘆息

⑤ 論語經典語句的現實意義

現實意義:

孔子思想歷經幾千年而經久不衰,在科技、經濟、文化高度發展的今天,孔子思想是否已失掉了其真正價值?我認為《論語》作為儒學之經典,在當今並沒有失去它原有的價值。無論是在個人道德、學識修養上都具有深刻的指導作用,還是如何正確處理人際關繫上,乃至於對於整個世界的和諧發展問題上都具有深刻意義。

在當今社會,我們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特別是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我黨今後一段時間內建設的主要目標。但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由於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構成的差異,導致了各種社會差距的擴大,社會矛盾的加劇。因此在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不僅要注重經濟的發展,還要注重社會的穩定,更重要的是協調社會關系,讓窮人同富人的生活同樣美好,因為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個人離不開社會,應當尊重個性,鼓勵個人追求與創造,但同時又必須融入集體,把個人的目標與社會的需求結合起來。《論語》中提到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是儒家所追求的一個理想境界。在這里,「仁者」就是要求大家和衷共濟,在這個社會大家庭中互相幫助,履行這種「和衷共濟」的社會公德,進而使人與人之間關系更融洽、社會更和諧,這才真正體現的「仁」。 《論語》中又講到「見利思義」,「君子憂道不憂貧」----即看見有利的就考慮是否合乎道義;君子只憂慮得不到道義,不憂慮貧困。還講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意思是說:財富和地位是每個人所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也不接受,貧困與無地位是每個人所厭惡的,不用正當的辦法,得到了也擺脫不掉。這些話表明了儒家所倡導的見義後利、義利統一的思想。這對構建誠實、守信、建設良好的商業信用環境有很現實的意義。因此,經濟關系體現在人際交往之中,只有踐行儒家之道,一團和氣、誠實信用,使儒商大放異彩,這種社會信用經濟得以構建起來,我國的經濟才會更加迅速的發展起來,構建和諧社會的這一目標才能有了物質上的保障。

從這些方面來說孔子思想又為我國的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得以實現提供了唯一的寶貴價值系統,即小康社會、和諧社會、誠信社會等,這就更體現了《論語》中孔子思想在當今的生命力。

⑥ 論語十則的古今意義

三:泛指多次
朋:志同道合的人
忠:盡心盡力
信:真誠
是:這
今義組個詞就ok了^_^

⑦ 《論語》中論述志向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論語》中孔子同弟子談論志向問題的記載有兩處,一處是《公冶長》篇中,——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另一處是《先進》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伺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飢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這兩段話中,記載了各人的志向,這些句子都是直接關於志向的。

⑧ 論語中的經典句子

國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論語》經典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樂乎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德不孤 必有鄰 禮之用 和為貴 論語名言警句(論語中的名言名句)
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巧言令色,鮮亦仁!
3.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胡?
4.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6.<<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7.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8.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9.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1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1.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12.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4.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15.朝聞道,夕死可矣.
16.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7.放於利而後行,多怨.
18.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19.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20.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
2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2.君子欲衲於言,而敏於行.
23.德不孤,必有鄰.
24.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
25.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6.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28.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29.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2.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33.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34.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35.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36.子不語:怪,力,亂,神.
3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8.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4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4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42.篤信好學,守死善道. 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也,恥也.
4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44.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6.吾未見好德者如好色者也.
47.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不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48.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4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50.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5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53.食不語,寢不言.
54.寢不屍,居不容.
55.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56.未知生,焉知死?
57.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58.過猶不及.
5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60.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61."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無兄弟也?
62.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64.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65.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
6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68.言必信,行必果.
6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70.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71.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76.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7.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7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8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81.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82.小不忍,則亂大謀.
83.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84.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85.君子憂道不憂貧.
87.有教無類.
88.道不同,不相為謀.
8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90.既來之,則安之.
9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92.侍於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93.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只者次也;困而學之,又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94.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
95.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96.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
97.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98.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

⑨ 論語中一句話的意義 幫忙解一下

子貢問孔子,人生修養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話來概括?
對於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不要要求別人接受;對於自己不想乾的事情,也不要要求別人去做。
這是孔子仁愛思想的一個具體體現。

⑩ 贊美中國傳統文化的論語句子有哪些

  1. 《論語》沒有直接贊美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但有表達對上古時期社會狀況的仰慕。比如《泰伯》篇中記載,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盪盪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

  2. 歲月承載著歷史的腳步 ,大地積淀了文明的精華 ,走在世紀之初的我, 想到祖國,滿懷激情 。

  3. 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國家」。

  4. 「當我們還是野蠻人的時候,這個民族已有高度的文明了」。

  5. 「在歐洲陷於迷信腐敗的時候,中國人已經實行最有道德的純粹宗教了」。

  6. 「東方是一切學術的搖籃,西方的一切都是由此而來的」。

  7. 「我們不能象中國人一樣,這真是大不幸!

  8. 中國人一旦發現道德居所有科學之首,「他們可以確定地說,他們有兩隻眼睛,我們只有一隻眼睛,而全世界其餘的人都是盲者了」。

  9. 祝願華夏年年好,福滿天地步步高,祖祖輩輩天天樂,國泰民安歲歲安。

  10. 祖國啊,祖國—— 您是千年歷史的積淀 ,文明源泉的匯合 ,您是黃河壺口的飛瀑
    鋪滿天山的白雪 。

  11. 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

  12. 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

  13. 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

  14. 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有歷史意義的句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