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簡述毛澤東《論十大關系》的主要內容、基本精神及其意義。
《論十大關系》是主席在建國後的作品,內容是
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關系,黨和非黨的關系,是非關系,中國和外國的關系
基本精神
。世界是由矛盾組成的。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我們的任務,是要正確處理這些矛盾。這些矛盾在實踐中是否能完全處理好,也要准備兩種可能性,而且在處理這些矛盾的過程中,一定還會遇到新的矛盾,新的問題。但是,像我們常說的那樣,道路總是曲折的,前途總是光明的。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意義
《論十大關系》中關於從中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的思想,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關於中國工業化道路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設想,等等,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對於黨的八大路線的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論十大關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張,實際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線和通過的有關報告、決議中去了。所以,把這個報告,連同八大確立的路線和毛澤東稍後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看作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實際的。
B. 簡述近代以來中國三次偉大歷史巨變,並結合史實說明三者之間關系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800字。急!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勢力的政治代表、帝國主義在中
國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統治,
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
使中國反動統
治者在政治上亂了陣腳。
辛亥革命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
主專制統治。
辛亥革命人帶來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辛亥革命促使社
會經濟、
思想習慣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了新的積極的變化。
辛亥革
命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
而且推動了亞洲各
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
新中國的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宣告了中國人民當家作
主的時代已經到來,
具有五千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從此進入了發
展進步的歷史新紀元。第一;帝國主義壓迫中國、奴役中國人民的歷
史從此結束。第二;本國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統治的歷史從此結
束。第三;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的歷史從此結束。第四;為實現由新
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並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國民族的偉大
復興,
創造了政治前提。
第五;
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內的執政黨。
改革開放。
開啟了中國歷史的新時期,
實現了由計劃經濟到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變;促進了生產力的大解放,大發展,實現了
由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轉變;
推進了制度建設和創新,
實現
了由高度集權到民主法治的歷史性轉變;激發了全社會的創新活力,
實現了由傳統社會到現代社會的歷史性轉變;擴大了對外交往和合
作,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向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的
歷史性
變化
C. 論述當前大國關系及其對我國的影響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復雜的變化,基辛格將這種變化稱作為「數百年來未有的大變局」,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認為「是地質板塊式的變化」。世界迎來一個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和平發展的新時代,這個時代的大國關系呈現出一些新特點。
一是大國之間的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成為大國關系的主軸。由對抗走向合作,是當代大國關系一個新變化。世界已變成了一個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美國和歐洲經濟陷入困境,中國外貿出口需求萎縮,迫使已成為助推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調結構、轉方式」。許多對人類安全和生存構成的威脅成為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難以單獨應對,需要國際社會合作解決。
二是合作和斗爭同時存在於雙邊關系中。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歷史條件下,大國為了自身的安全和發展利益,謀求合作的勢頭越來越凸顯,出現了名目繁多的「戰略協作夥伴關系」、「建設性戰略夥伴關系」、「全面夥伴關系」、「友好合作夥伴關系」、「新型大國關系」等。但是,另一方面,大國合作的增強並不排除相互之間存在的分歧和由此引發的摩擦與斗爭,在當前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在某種情況下,這種斗爭仍然有可能演變為局部的沖突和對抗,因為當前國際關系中依然存在著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合作與斗爭並重,合作掩蓋不了斗爭,斗爭又保持適度,不致引發關系破裂,這是冷戰後出現的大國博弈的新情況。
三是以議題為驅動的大國關系的各種組合方興未艾。為了占據戰略制高點,大國之間合縱連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競相上演一幕幕令人眼花繚亂的牽制與反牽制、制衡與反制衡的大戲。一些大國今天在這個問題上是合作夥伴,明天在另一個問題上又成為戰略對手。無論是氣候變化、反恐,還是伊核、朝核、敘利亞等問題,大國立場的變化或攻防角色的互換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應運而生的「中俄印三國外長會晤機制」、「美日澳印四國戰略對話機制」、「美日+1」、「金磚國家合作機制」等大國關系的各種排列組合,無一不是在新形勢下大國外交縱橫捭闔的新表現。
四是世界格局均衡化成為大國關系演變的大趨勢。當前是美國「一超獨大」,群雄並起,但是根據不同機構的預測,美國失去「一超」地位只是時間問題,最終將成為「平起平坐者當中最拔尖的一個」。大國關系均衡化將是大勢所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外交也快速地走到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央,時代賦予中國外交新的使命。中國需要站在全球的高度,用戰略和長遠的眼光,來謀劃與其他大國的關系。中國應當拉近同各大國之間的距離,將同他們的關系放在更大的棋局中予以運籌,在全球下一盤更大的棋。
希望能幫助你 望採納!
D. 聯系實際,論述<論十大關系>的現實意義
《論十大關系》中關於從中國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的思想,關於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方針,關於中國工業化道路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若干設想,等等,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開創性的意義。它對於黨的八大路線的確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論十大關系》的基本精神和主要主張,實際上都融入到八大制定的路線和通過的有關報告、決議中去了。所以,把這個報告,連同八大確立的路線和毛澤東稍後發表的《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看作是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是符合實際的。50年的實踐表明,毛澤東當年提出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是富有生命力的。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全局出發,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反映了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新認識,是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全面發展的指導方針。這個戰略思想既包含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又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鮮經驗。因此,結合新階段的新任務重溫《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思想,對於我們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E. 論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復路」的歷史意義:制
「一帶一路」是創新亞洲地區區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帶一路」是重新激發南南合作內生動力的新範式
「一帶一路」是引領和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新創舉
「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新途徑
----來源自概論
F. 毛譯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意義
毛譯東發表論十大關系的意義如下:
1、《論十大關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實踐證明,《論十大關系》所闡述的基本思想和提出的方針是符合中國實際的,是正確的,這些獨創思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都有巨大貢獻。
2、《論十大關系》以蘇為鑒,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論十大關系》各部分關系闡述都是總結和借鑒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反對教條主義,大膽解放思想,走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的新路。
3、《論十大關系》初步探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發展新模式。
4、初步總結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提出了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6)論述大關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淺析《論十大關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的經典著作,也是黨的理論文獻名篇。近60年前,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社會主義建設面臨的十種關系,做了極富前瞻性、革命性的戰略思考。
雖然其深刻的思想由於後來「左」的錯誤沒能得到貫徹,但正如鄧小平同志所說的「這篇東西太重要了,對當前和今後都有很大的針對性和指導意義」。
今天,重新研讀這篇經典著作,依然能感受到超越時空的魅力,感受到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歷史勇氣和時代擔當。
①.《論十大關系》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
1956年,隨著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中國進入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時期,黨的工作重心也隨之由階級斗爭轉向社會主義建設。
第一個五年計劃,在蘇聯幫助下成就喜人。但是,在許多方面基本照搬蘇聯,因而建設中還存在諸多迫切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 。
另一方面,當年2月,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作了關於斯大林問題的秘密報告。毛澤東認為,這個報告一是揭了蓋子,就是講,蘇聯、蘇共、斯大林並非一切正確。
這就警醒人們破除迷信,反對教條主義。國內外的形勢使毛澤東認識到,如同革命道路不能照搬蘇聯經驗那樣,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也不能照搬蘇聯模式。
正因為如此,他在論「十大關系」時首先提出:「最近蘇聯方面暴露了他們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的一些缺點和錯誤,他們走過的彎路,你還想走?」
對此,我們要「引以為戒」。但是究竟該如何建設社會主義? 這是一個前無古人,且十分復雜而艱巨的任務。「走俄國人的路」行得通嗎?這是當時必須回答的問題。
②.《論十大關系》以蘇為鑒,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道路
《論十大關系》報告無論從它的形成過程,還是所闡述的內容,都貫穿一條紅線--實事求是,就是「中蘇對照,以蘇為鑒、探索新路」。
一方面對每一關系的現狀作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另一方面,主要就如何處理好這些關系 (矛盾) ,以蘇為鑒,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新的思想、觀點和方針。
第一部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指出:如何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實質是走怎樣的工業化道路。
這方面蘇聯東歐有教訓,蘇聯片面地注重發展重工業,造成了重、輕、農三者的關系不協調,農業產量長期達不到十月革命前的最高水平,物資供應總是處於十分短缺的緊張狀態。
我們怎麼辦?毛澤東辯證指出,我們要在以重工業為主,是投資的重點,但要適當地調整重工業和農業、輕工業的投資比例,更多地發展農業、輕工業。
③.《論十大關系》初步探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四位」一體發展新模式
《論十大關系》的十條關系中,不僅涉及經濟體制問題,政治體制問題,還涉及新中國文化和社會建設問題。
提出的一系列新方針,閃爍著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探索社會主義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四位一體」發展模式的新的思想火花。
貫穿「四位一體」新模式的基本方針,就是要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淺析《論十大關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G. 簡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歷史意義!
1、開創新治理方案:
中共的成功,不僅對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中共的成功宣告了「歷史終結論」的破產,終結了西方文明模式「元敘事」的論調。
同時向世界提供了應對發展困局、破解治理難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尤其在政黨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等方面,中國共產黨開創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模式和方案。
2、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國人民真正成為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這是中國人民社會地位的根本變化,從此可以集中力量從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建設,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人民群眾一旦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會迸發出極大的歷史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以嶄新的姿態,建設自己的祖國,走向光明的未來,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為世界提供「政黨治理」的中國經驗:
中國政黨治理的重要經驗,是不斷提高政黨的制度化、組織化程度,持續加強和改善執政黨的領導,以有權威的黨中央,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對部分正面臨政黨治理難題的國家而言,如何與時俱進地發展並完善適合本國國情的政黨體制,是政黨治理成功的關鍵,在這方面,中國的政黨治理經驗提供了一種有益參考。
4、為國際提供「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
在西方選舉政治落入「民粹主義」泥潭、政黨政治陷入「否決政治」怪圈、西式民主面臨「治理無力」的困境時,中國實現了有效治理和良政善治,形成「風景這邊獨好」的政治局面。
這些都要歸功於中國國家治理的核心智慧,走適應中國歷史、社會、文化、國情發展的治理道路,不斷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經濟層面上:
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探索政府與市場關系的最佳平衡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也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中國經濟治理的奇跡在於,它既避免了西方自由市場經濟的放任無序,又避免了蘇聯後期經濟發展道路的封閉僵化。
H. 論述題中共八大及其重要意義
中共八大完全肯定了黨中央從「七大」以來的路線是正確的,同時正確地分析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中國階級關系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確定把黨的工作重點轉向社會主義建設。大會提出,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後,國內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的實質,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解決這個矛盾的辦法是發展社會生產力,實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為此,大會作出了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必須轉移到社會主義建設上來的重大戰略決策。大會在總結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經驗的基礎上,繼續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建設方針。
八大關於主要矛盾的實質的提法,在理論上有不完全准確的地方,因為這個提法沒有全面地指出,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它是和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同時它又還很不完善,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產力的發展又是相矛盾的。但是上述提法的著眼點,在於把中國生產力發展還很落後這一基本國情突出出來,強調在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基本完成的情況下,國家的主要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為在新的生產關系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全黨要集中力量去發展生產力。這個著眼點,歷史證明是正確的。
重要意義:
中共八大是在國際環境風雲變幻和國內環境重大變革的情況下召開的一次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重要會議.會議在諸多方面對當時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實現了歷史性突破,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會議制定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對我們目前更好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I. 中共十五大的歷史意義
歷史意義如下:
1、黨的十五大站在時代的高度,指出一個世紀以來我們的民族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人: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這是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的新的革命。
2、十五大報告首次使用了「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概念,並把這一理論作為指引黨繼續前進的旗幟。報告指出:旗幟問題至關緊要。
3、十五大進一步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提出了黨在這個階段的基本綱領。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標、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4、十五大確定了我國跨世紀發展的戰略部署,並對21世紀的發展作了展望。指出:從現在起到下世紀的前十年,是我國實現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目標、向第三步戰略目標邁進的關鍵時期。
(9)論述大關系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中共十五大的主題:
這次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李鵬同志主持了大會開幕式。江澤民同志代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的報告。該報告共分10部分:一、世紀之交的回顧和展望;二、過去五年的工作;三、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和綱領。
江澤民同志在報告中闡述了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指出作為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的鄧小平理論,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在當代中國,只有鄧小平理論能夠解決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問題。
江澤民在報告中,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初級階段怎樣建設社會主義作了深刻的闡述。他還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作了論述。他指出,這些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有機統一,不可分割,構成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J. 簡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偉大歷史意義
馬克思主義 Western Marxism
現代西方國家中一種反對列寧主義但又自稱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潮。出現於20世紀20年代,最初是共產國際內部一種「左」傾思潮,在受到共產國際的批判後,在黨外發展起來。這股思潮在開始時沒有自稱或被稱為西方馬克思主義。1955年,M.梅洛-龐蒂在《辯證法的歷險》一書中,強調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的對立,並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G.盧卡奇在1923年發表的《歷史和階級意識》。在這以後,人們就廣泛地用這個概念稱呼這一思潮。在60年代末期西方的新左派運動中,特別在1968年的法國「五月風暴」中,這一思潮曾被激進的青年學生和工人奉為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社會等級制異化制度的思想武器。西方馬克思主義企圖把馬克思主義同現代西方哲學的一些流派結合起來,在對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分析和對社會主義的展望上,在革命的戰略和策略上,提出了同列寧主義相對立的見解。
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思潮內,有兩種不同的趨向:①按照黑格爾主義、弗洛伊德主義、存在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和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②按照新實證主義、結構主義的精神解釋和發揮馬克思主義,被稱作新實證主義馬克思主義和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
西方馬克思主義認為,馬克思主義逐漸不適應歷史運動,並對非馬克思主義獲得的成就加以排斥,因而經常處在不理解工人階級和其他階級的變化發展的經驗的危險之中。為了防止和克服這種危險,西方馬克思主義斷然反對教條主義,主張由每一代來重新發現、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在「重新發現」和「重新創造」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都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某個方面,而指責、否定其另一個方面;都把馬克思和恩格斯、列寧對立起來,並按照自己的需要批評恩格斯和列寧闡述的某些原理。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一致強調借用資產階級思想的偉大成就,它們或者從現代西方哲學的某些流派那裡系統借用概念、術語和范疇,或者進而用西方資產階級哲學的某些思想去「補充」和「革新」馬克思主義,由此形成馬克思主義同形形色色資產階級哲學流派的混合物。
西方馬克思主義的不同趨向和流派,在分析研究發達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和新現象的基礎上,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痼疾和問題,探索了西方革命的途徑,並且批評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和缺陷。但是,由於它們脫離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因而沒有能夠為現代西方社會指出一條擺脫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
(1)社會形態是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聯系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
(2)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方法論意義主要是:第一,它指出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第二,它指出社會形態是有機的統一的整體。第三,它指出社會形態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
(3)只有在這個理論的指導下,才有可能對社會進行精確的研究,才有真正的社會科學。
2怎樣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綜合?
1)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2)人的本質不是先天的、天賦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
(3)人的本質是人的社會性,而不是人的自然屬性,因而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的本質。
(4)社會關系是不斷變化的,不存在永恆不變的人的本質。
(5)抽象地談論人的本質是典型的歷史唯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