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跪求關於中外建築史的相關論文
【世紀末的中國建築史研究 】
論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後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築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 關鍵詞: 中國建築史 現狀 對我們這些青年學者群來說,整個80年代可以說是一個方法論的年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後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築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在這些方法論的影響下,青年學術導向著眼於對建築歷史的宏觀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膽的詮釋和推論,希冀啟迪現實,預見未來,而不甘於傳統的考據與實證式的「做學問」。一批才華橫溢,西學中用,推古論今的佳作就此涌現出來。 但是在正統的歷史科學看來,正如任何歷史理論研究一樣,建築史研究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其目的都應是解決某種問題,引發某種思考,或提供某種借鑒。而如果沒有較深厚的實證基礎和學術素養,各種有關建築的「歷史哲學」、「理論框架」、「模式」等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多雷電而少雨露。因為推論倉促,於史無補;思辯高寒,於世無緣。這些看法對青年學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建築哲理的「論」偏多,盡管其中層次高下懸殊,而對建築史的探究則少人問津,至於對建築現實的評論更是少的可憐。這里先撇開「論」,從「史」的一方面來說,應該承認,哲學方法論層次上對邏輯實證的批判與具體問題研究上對實證方法的否定從來不是一回事,建築歷史研究上的「先鋒派」是很難擔當的。確實,10餘年來以這些「新方法論」、「新角度」來研究中國建築史的高水平成果並不多。這是否說明,方法論本身雖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築史研究上片面對待方法論的時代卻應該結束了。然而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真正危機還不在於此。以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為例即可說明。首先,這方面研究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倚重於扎實的實物及文獻資料功底,有時甚至還會藉助於音韻、訓詁等舊國學考證方法。但實際情況則往往是「大膽假設」有餘,「小心求證」不足,尤其對於不少青年學者來說,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在這方面顯得薄弱。其次,「全國一盤棋」的協作奉獻式研究局面已難維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當代研究條件卻為期尚遠。再加上社會乃至有關機構對建築史研究的實用主義態度,以及經費來源的枯竭等。使這門學問愈來愈顯冷僻、萎縮,且後繼乏人。 盡管如此,近些年來中國建築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績裴然,令人振奮。如傅熹年先生對元、明清皇家建築型制、構圖與象徵的研究。楊鴻勛先生對古代著名建築的復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學術梯隊分別進行的建築文化和中外建築關系系列研究,汪寧生先生對古代明堂的文化人類學分析,龍慶忠先生及其學術梯隊的古建築防災系列研究,陸元鼎先生、黃漢民先生、路秉傑先生等各自對華南一些典型傳統民居的調查研究、曹汛先生對古建命題的縝密考證,張良皋先生對華夏建築亞文化圈的推論,蕭默先生的敦煌建築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對風水內涵的發掘詮釋,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築的研究拓展等,當然還應特別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陳志華先生等所進行的鄉土建築調查研究等。凡此種種,舉不一一,都對中國建築史的領域拓展和深化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即將付梓的五卷集《中國建築史》和《中國建築藝術史》將全面反映近年來的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築史研究的對象是歷史上建築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時空發展序列,其歷史價值以及對後世、對現實以至對未來的影響。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際、通古今之變」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築史的要旨。當然還可以加上「辨中外之異同」等。跨世紀的中國建築史研究仍存在兩大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國古代建築史為例,近 l0餘年來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增加,如大漢口原始社會建築群遺址和廣漢上古三星堆遺址的性質,鄭州邙山早期城市遺址對版築技術的上移。歧山周原遺址對造磚技術的推前,始皇陵遺址對陵寢制度的佐證,唐九成宮建築布局和型制的發現,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為補充和部分改寫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基礎。應該指出的是,未來的中國建築史或應更多地滲入和吸收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文化史、藝術史、科技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和研究經驗。另一個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築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面向社會,接觸實踐,是使建築歷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機。如鄉土建築的研究,不僅是對民居資料的調查,也不僅是對人文景觀的記錄,而且應該是在鄉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對一些曾與自然生態相適應的中國傳統聚居方式進行保護性改造的對策研究。這一任務可能部分地要由中國建築史研究來擔當。當然這些工作需要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鄉村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准備。再如文物建築的保護及其技術研究,國外許多建築院系都設有建築保護專業 (preservation),筆者曾在科倫坡參加「國際紀念遺址理事會」(ICOMOS)第十屆大會,親眼看到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對其歷史建築具有很強的保護意識,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這些研究主要由考古學家和建築史專家來完成。而且不僅是保護文物建築本身,隨著城鄉改造的大規模開展,歷史地段人文景觀的保護性改造與開發利用課題亦會愈來愈多,是改造項目一攬子研究計劃的組成部分。因而想到我國的一流建築院系亦應設置歷史建築保護專業,以便深入進行這方面研究,和培養高層次的專門人才提供基地。這一領域應引入電腦輔助研究,建立歷史建築數據、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 此外,還有對建築文化和現實建築創作關系的討論,這也是未來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的一大領域。一些建築文化理論常用「三段式」,先釋何為「文化」,再論何為「建築文化」。最後再談及一點建築。其實建築自古就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東西。建築文化的討論應從建築本身談開去,然後向其他相關文化領域延展與交織,並且形成關於社會、文化,與空間、建築間相互關系的評論及批評氛圍。應該指出,建築歷史和建築文化研究與現實創作脫節的最明顯表徵之一,就是近幾年來北京高層建築上泛濫的「小亭子」。建築學界由於對大半個世紀的傳統與創新之爭沒有一個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總結與升華,缺乏城市空間及其歷史理論的多元批評和價值判斷;城市設計控製作用的滯後,對使傳統建築語言轉譯為現代建築語言的迷茫,從而導致修辭手法上的平庸與退化;以及決策方面在城市景觀歷史意識與現代觀念上的誤解和誤導,從而提出對古今生硬「嫁接」的強制性要求等。都使現在的「高層十小亭子」形體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猶如舊「民族形式」概念的迴光返照,但又遠不及中國現代建築史上幾次復古思潮及其作品來的明亮。這顯然也涉及今後一個重要的歷史理論研究課題——城市景觀脈絡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是一個「古都風貌」如何保留的問題。中國建築史研究如能從一個角度對此有所貢獻將是頗有現實意義的。 跨世紀的中國建築史研究需要顧後而瞻前,領會整體而又深諳一隅,在總結古今建築意匠的同時,並對形成新的城鄉景觀脈絡關系進行探索。筆者認為,這是未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論文天下
Ⅱ 急求一篇中外建築文化的比較的論文。。。。
建築歷史及理復論的研究對象制是建築的發展過程。它的主要任務是講述和闡釋各時期建築的產生、變化和衰亡,著眼於它們的歷史意義。
建築是人類社會生活必要的物質條件,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建築。生產方式、國家形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與建築的變化息息相關。建築時代風格反映著時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反映著和它們相應的思想文化潮流。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會滲透到建築中去。建築時代風格不可避免地要適應建築的材料、結構等技術條件。
一個成熟的建築風格,必定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和一貫性。
世界各國建築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遲、慢之分。所以在建築史的各個階段,每個國家有它們自己的建築特點。
學習建築的目的是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認識建築本質。
Ⅲ 關於世界各國建築特色的論文
你試鶴院的吧!最佳給我吧!
Ⅳ 誰能幫我寫篇中外建築史的論文
世紀末的中國建築史研究 論文摘要: 自70 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後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築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 關鍵詞: 中國建築史 現狀 對我們這些青年學者群來說,整個80年代可以說是一個方法論的年代,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亦不例外。自70年代末國門打開以來,戰後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種哲學方法論和思潮流派蜂擁而人。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論模式首當其中,如結構主義的「表層結構一深層結構」模式,符號學的「能指——所指」模式,現象學的「科學客觀的物理世界一純粹意識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種建築歷史與理論學說。還有格式塔心理學、環境心理學、新史學、貢布里希的藝術史理論、甚至自然科學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視野大開。在這些方法論的影響下,青年學術導向著眼於對建築歷史的宏觀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膽的詮釋和推論,希冀啟迪現實,預見未來,而不甘於傳統的考據與實證式的「做學問」。一批才華橫溢,西學中用,推古論今的佳作就此涌現出來。 但是在正統的歷史科學看來,正如任何歷史理論研究一樣,建築史研究無論採用什麼方法,其目的都應是解決某種問題,引發某種思考,或提供某種借鑒。而如果沒有較深厚的實證基礎和學術素養,各種有關建築的「歷史哲學」、「理論框架」、「模式」等終不過是曇花一現,多雷電而少雨露。因為推論倉促,於史無補;思辯高寒,於世無緣。這些看法對青年學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卻反映了一個事實,即對建築哲理的「論」偏多,盡管其中層次高下懸殊,而對建築史的探究則少人問津,至於對建築現實的評論更是少的可憐。這里先撇開「論」,從「史」的一方面來說,應該承認,哲學方法論層次上對邏輯實證的批判與具體問題研究上對實證方法的否定從來不是一回事,建築歷史研究上的「先鋒派」是很難擔當的。確實,10餘年來以這些「新方法論」、「新角度」來研究中國建築史的高水平成果並不多。這是否說明,方法論本身雖自有其生命力,但建築史研究上片面對待方法論的時代卻應該結束了。然而中國建築史研究的真正危機還不在於此。以中國古代建築史研究為例即可說明。首先,這方面研究的任何實質性進展,都倚重於扎實的實物及文獻資料功底,有時甚至還會藉助於音韻、訓詁等舊國學考證方法。但實際情況則往往是「大膽假設」有餘,「小心求證」不足,尤其對於不少青年學者來說,由於主客觀原因而在這方面顯得薄弱。其次,「全國一盤棋」的協作奉獻式研究局面已難維持。而造就信息共享的當代研究條件卻為期尚遠。再加上社會乃至有關機構對建築史研究的實用主義態度,以及經費來源的枯竭等。使這門學問愈來愈顯冷僻、萎縮,且後繼乏人。 盡管如此,近些年來中國建築史研究方面依然成績裴然,令人振奮。如傅熹年先生對元、明清皇家建築型制、構圖與象徵的研究。楊鴻勛先生對古代著名建築的復原研究,潘谷西先生、郭湖生先生及其學術梯隊分別進行的建築文化和中外建築關系系列研究,汪寧生先生對古代明堂的文化人類學分析,龍慶忠先生及其學術梯隊的古建築防災系列研究,陸元鼎先生、黃漢民先生、路秉傑先生等各自對華南一些典型傳統民居的調查研究、曹汛先生對古建命題的縝密考證,張良皋先生對華夏建築亞文化圈的推論,蕭默先生的敦煌建築研究,王其亨先生等對風水內涵的發掘詮釋,以及各地民居和古建築的研究拓展等,當然還應特別提到汪坦先生主持的中國近代建築史研究,陳志華先生等所進行的鄉土建築調查研究等。凡此種種,舉不一一,都對中國建築史的領域拓展和深化研究產生了很大影響。即將付梓的五卷集《中國建築史》和《中國建築藝術史》將全面反映近年來的中國古代建築研究水平和成果。 前景 建築史研究的對象是歷史上建築所包含的思想和技巧(或曰意匠),其時空發展序列,其歷史價值以及對後世、對現實以至對未來的影響。太史公的「究天入之際、通古今之變」至今也依然是治建築史的要旨。當然還可以加上「辨中外之異同」等。跨世紀的中國建築史研究仍存在兩大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以中國古代建築史為例,近 l0餘年來隨著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增加,如大漢口原始社會建築群遺址和廣漢上古三星堆遺址的性質,鄭州邙山早期城市遺址對版築技術的上移。歧山周原遺址對造磚技術的推前,始皇陵遺址對陵寢制度的佐證,唐九成宮建築布局和型制的發現,以及各地民居的深入研究等,都為補充和部分改寫中國古代建築史提供了新的資料基礎。應該指出的是,未來的中國建築史或應更多地滲入和吸收考古學、文化人類學、文化史、藝術史、科技史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方法和研究經驗。另一個方面的研究涉及建築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面向社會,接觸實踐,是使建築歷史研究走出困境的契機。如鄉土建築的研究,不僅是對民居資料的調查,也不僅是對人文景觀的記錄,而且應該是在鄉村迅速的城市化中,對一些曾與自然生態相適應的中國傳統聚居方式進行保護性改造的對策研究。這一任務可能部分地要由中國建築史研究來擔當。當然這些工作需要社會學、文化人類學、鄉村規劃等方面的知識准備。再如文物建築的保護及其技術研究,國外許多建築院系都設有建築保護專業 (preservation),筆者曾在科倫坡參加「國際紀念遺址理事會」(ICOMOS)第十屆大會,親眼看到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對其歷史建築具有很強的保護意識,保護措施中技術含量很高,研究相當深入。這些研究主要由考古學家和建築史專家來完成。而且不僅是保護文物建築本身,隨著城鄉改造的大規模開展,歷史地段人文景觀的保護性改造與開發利用課題亦會愈來愈多,是改造項目一攬子研究計劃的組成部分。因而想到我國的一流建築院系亦應設置歷史建築保護專業,以便深入進行這方面研究,和培養高層次的專門人才提供基地。這一領域應引入電腦輔助研究,建立歷史建築數據、圖像庫等,以配合維修、復原及保護性設計。 此外,還有對建築文化和現實建築創作關系的討論,這也是未來中國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的一大領域。一些建築文化理論常用「三段式」,先釋何為「文化」,再論何為「建築文化」。最後再談及一點建築。其實建築自古就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史留下烙印最集中、最深刻的東西。建築文化的討論應從建築本身談開去,然後向其他相關文化領域延展與交織,並且形成關於社會、文化,與空間、建築間相互關系的評論及批評氛圍。應該指出,建築歷史和建築文化研究與現實創作脫節的最明顯表徵之一,就是近幾年來北京高層建築上泛濫的「小亭子」。建築學界由於對大半個世紀的傳統與創新之爭沒有一個理論與實踐層面的總結與升華,缺乏城市空間及其歷史理論的多元批評和價值判斷;城市設計控製作用的滯後,對使傳統建築語言轉譯為現代建築語言的迷茫,從而導致修辭手法上的平庸與退化;以及決策方面在城市景觀歷史意識與現代觀念上的誤解和誤導,從而提出對古今生硬「嫁接」的強制性要求等。都使現在的「高層十小亭子」形體中相當大的一部分,猶如舊「民族形式」概念的迴光返照,但又遠不及中國現代建築史上幾次復古思潮及其作品來的明亮。這顯然也涉及今後一個重要的歷史理論研究課題——城市景觀脈絡的「可持續發展」而不僅是一個「古都風貌」如何保留的問題。中國建築史研究如能從一個角度對此有所貢獻將是頗有現實意義的。 跨世紀的中國建築史研究需要顧後而瞻前,領會整體而又深諳一隅,在總結古今建築意匠的同時,並對形成新的城鄉景觀脈絡關系進行探索。筆者認為,這是未來中國建築史研究的兩個主要方向論文天下
Ⅳ 求一篇世界建築賞析的論文!3000字左右!急
建築風格
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充分體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庄嚴肅穆、氣勢宏偉的特點,整個建築富於哲理,是一個完美無缺的藝術珍品。所有遊客都把印度人民的這一非凡傑作稱為印度的奇珍。
這座伊斯蘭風格的建築外形端莊宏偉,無懈可擊,寢宮門窗及圍屏都用白色大理石鏤雕成菱形帶花邊的小格,牆上用翡翠、水晶、瑪瑙、紅綠寶石鑲嵌著色彩艷麗的藤蔓花朵。
工藝成就
泰姬·瑪哈爾的工藝成就首先在於建築群總體布局的完善。布局很單純,陵墓是唯一的構圖中心,它不象胡瑪雍陵那樣居於方形院落的中心,而是居於中軸線末端,在前面展開方形的草地,因之,一進第二道門,有足夠的觀賞距離,視角良好,仰角大約是1:4.5。 建築群的色彩沉靜明麗,湛藍的天空下,草色青青托著晶瑩潔白的陵墓和高塔,兩側赭紅色的建築物把它映照得格外如冰如雪。倒影清亮,盪漾在澄澈的水池中,當噴泉飛濺,水霧迷時,它閃爍顫動,倏整倏散,飄忽變幻,景象尤其魅人。為死者而建的陵墓,竟洋溢著樂生的歡愉氣息。
泰姬·瑪哈爾的第二個成就是創造了陵墓本身肅穆而又明朗的形象。它的構圖穩重而又舒展:台基寬闊,和主體約略成一個方錐形,但四座塔又使綜輪廓空靈,同青空相穿插滲透透。它的體形洗練:各部分的幾何形狀明確,互相關系清楚,虛實變化肯定,沒有過於瑣碎的東西,沒有含糊不清的東西,誠朴坦率。它的比例和諧:主要部分之間有大體相近的幾何關系,例如,塔高(連台基)近於兩塔間距離的一半,主體的立面的中央部分的高近於立面總寬度的一半,立面兩側部分的高近於立面不計抹角部分的寬度的一半,其餘的大小、高低、粗細也各得其宜。它的主次分明:穹頂統率全局,尺度最大;正中凹廊是立面的中心,尺度其次;兩側和抹角斜面上凹廊反襯中央凹廊,尺度第三;四角的共事尺度最小,它們反過來襯托出中央的闊大宏偉。此外,大小凹廊造成的層次進退、光影變化、虛實對照,大小穹頂和高塔造成的活潑的天際輪廓,穹頂和發券和柔和的曲線,等等,使陵墓於肅穆的紀念性之外,又具有開朗親切的性格。
泰姬·瑪哈爾的第三個成就是,熟練地運用了構圖的對立統一規律,使這座很簡純的建築物豐富多姿。陵墓方形的主體和渾圓的穹頂在形體上對比很強,但它們卻是統一的:它們都有一致的幾何精確性,主體正面發券的輪廓同穹頂的相呼應,立面中央部分的寬度和穹頂的直徑相當。同時,主體和穹頂之間的過渡聯系很有匠心:主體抹角,向圓接近;在穹頂的四角布置了小穹頂,它們形成了方形的布局;小穹頂是圓的,而它們下面的亭子卻是八角形的,同主體呼應。四個小穹頂同在穹頂在相似之外好包含著對比:一是體積和尺度的對比,反襯出大穹頂的宏偉;二是虛實的對比,反襯出大穹頂的莊重。細高的塔同陵墓本身形成最強的對比,它們把陵墓映照得分外端遍地開花宏大。同時,它們之間也是統一的:它們都有相同的穹頂,它們都是簡練單純的,包含著圓和直的形式因互;而且它們在構圖上聯系密切,一起被高高的台基穩穩托著,兩座塔形成的矩形同陵墓主體正立面的矩形的比例是相似的,等等。除了對比著各部分有適當的聯系、呼應、相似和彼此滲透之外,它們之間十分明確的主從關系保證了陵墓的統一完整。
Ⅵ 世界建築史論文 請看問題補充
起源於印度的中國佛教石窟寺藝術,在與本民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中,藝術形式、造像題材呈現出本土化、中國化的特點,石窟造像由最初的單一題材發展為多種題材、多種類型的組合形式。石窟寺藝術在唐代達到頂峰,五代宋元開始減弱,明清至民國逐漸衰退乃至退出歷史舞台。
中國的佛教石窟寺藝術同佛教一樣,起源於古代的印度,逐漸在中國傳播開來。佛教石窟造像題材的產生是隨著石窟寺和石窟寺造像的產生而產生的。「最早的石窟與佛教無關,這種非佛教的石窟在印度的奧里薩邦至今完好地保存著,大小共35個,其年代則是從公元前二世紀,延續到公元一至
Ⅶ 從中外建築發展歷史和建築代表作品分析中學到了什麼 論文
建築歷史及理論的研究對象是建築的發展過程。它的主要任務是講述和闡釋各時專期建築屬的產生、變化和衰亡,著眼於它們的歷史意義。
建築是人類社會生活必要的物質條件,人類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離不開建築。生產方式、國家形態和階級關系的變化與建築的變化息息相關。建築時代風格反映著時代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反映著和它們相應的思想文化潮流。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也會滲透到建築中去。建築時代風格不可避免地要適應建築的材料、結構等技術條件。
一個成熟的建築風格,必定具有獨特性、穩定性和一貫性。
世界各國建築發展是不平衡的,有早、快和遲、慢之分。所以在建築史的各個階段,每個國家有它們自己的建築特點。
學習建築的目的是提高讀者的文化修養,認識建築本質。
Ⅷ 淺談中外建築史論文3200字
盲目了,不知如何來入手,那就我來
淺談中外建築史論文3200字
Ⅸ 現代建築與傳統建築的關系 2000字左右
淺談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系
每一個歷史文化城市都有自己傳統的建築風格和歷史建築,這些建築風格與歷史建築是這個城市的代表符號,是城市古老文明的載體,是此城市區別於彼城市的標志
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是城市歷史文化的載休,留下了這個城市一代一代人生活的印記。它融化在這個城市人們的血液里,就像每個人的血管里流淌著前輩的血液一樣。人們的桑梓之情、人們對家鄉的追憶,是與家鄉的傳統建築環境聯系在一起的,誰也不願意來到家鄉,滿眼陌牛,沒有一個熟悉的人,沒有一座熟悉的房子。城市的歷史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歷史文脈里。傳統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又直接關系著城市形象,對於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這個城市留給人們的印象,主要是通過建築及其生態環境形成的;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內涵,固然在書本之中,更在傳統建築及其牛態環境給人的整體印象里。
每個城市的傳統建築都有其獨特的個性,都是一種生態形式。保護好城市傳統建築的精華及其相應的生態環境,這個城市才是從古到今完整的生命體系,這個城市才富有歷史文化內涵,富有個性,富有人情味,才是理想的「人居環境」;這個城市的人們,才有一種歸屬感、自豪感。當城市面目千篇一律如克隆出來一般,城市的文化生態已被徹底破壞,城市的傳統文脈再也無法再現,這個城市營造的,只是一片文化沙漠。它使市民失去精神家園,無法安心紮根在這個城市;它使這個城市以外的人們,對這個城市毫無興趣。
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建築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建築以其獨有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人類文化在各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以及對未來的理想、追求和嚮往。可以說,建築已成為人類改天換地、征服自然的一種物質手段,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的心理的痛
中國古代建築獨具特色,是世界建築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它與西方建築迥然不同,它運用色彩大膽,濃重、絢麗多彩、金碧輝煌,就像中國京劇臉譜。它從春秋時期開始就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色彩運用和紋飾有嚴格的制度,形成了不同時代的階段性特點,而且等級性鮮明。中國古建築到了宋代就形成了完整的制度,到了明清時期,就更與西方不同,敢於大量運用金色,並通過金色的用量多少來恆量建築的等級。
然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似乎一下變得更加色彩繽紛。各種建築理念、建築流派、建築樣式如雨後春筍般涌現,令人目不暇接。趁著改革開放的東風,伴著建築業突飛猛進的勢頭,不論大中小城市,到處涌現出充滿著「西方氣質」的一幢幢現代化辦公樓、商業中心,以及一片片住宅小區。這其中雖然不乏成功優秀之作,但存在的問題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在某個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老地段,修建大型商業步行街,由於甲方片面追求現代化而無視當地的地域歷史文化,割斷了城市文脈,像一塊不協調的「補丁」縫在了一件完好的耐人尋味的藝術品上;據報道,某工程施工現場,在巨大的推上機下,漢代古墓被毀;不論東西南北,現代建築樣式千篇一律、大同小異,讓人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盲目追求西方建築風貌,到處歐風四起,西班牙式、法國古典式到處充斥著一片片的高級住宅小區……,這些現象不能不令人深思。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又應如何看待當代中國建築中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呢?
《北京四合院》里有句話,「一旦失去了大片的四合院,北京也就失去了城市的肌理血脈,和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渾厚氣息,變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二流城市。」據說,老北京的胡同,如今已消失了80%。德國《明星》畫刊在一報道中稱:「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北京,現在與亞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達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八車道的環形路,玻璃外牆的辦公大樓和飯店使整個城市改變了模樣。」「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中國幾千個村莊、小鎮和大城市的老房子被夷為平地,隨之消失的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築和古建築、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許多證物。」文中稱,「這個國家正在使自己失去過去」「現在中國每一個城市看上去都是一個樣」。這話,聽著刺耳、看著心痛,但卻一針見血地刺中了我們的痛處,引人深思,催人警醒。
北京市古代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著名古建築專家馬炳堅認為,導致我國現代建築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喪失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文化大革命左傾思潮的後遺症,二是教育的失誤。 發生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那場史無前例的浩劫」,一個重要罪過就是否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對傳統藝術、繪畫、建築、雕刻及其文化內涵給予了全面否定,許多文物古建築慘遭破壞,採用傳統形式進行建築創作也被視為封建主義復辟。建國初期確立起來的「民族的形式,社會主義的內容」這個至今看來仍然正確的建築創作方針橫遭否定,致使「文革」及其以後的建築創作失去了明確的指導方向。
當國門被打開,西方文化洶涌而來之時,中國人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就顯得蒼白無力,反映在城市發展和建築創作上就呈現出西方文化躍居主導地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被擠到次要地位甚至消失,造成建築風格和城市風貌嚴重的西化傾向。
馬所長繼續一針見血地指出,「悲劇」產生的另一症結:教育失誤。建國五十多年了,我國建築院校講授的教材,還都是國外建築,很少有中國建築,只有極少數院校講一點中國建築史。這種教育內容培養出來的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建築遺產方面的知識知之甚少,使延續了幾千年的中國優秀建築文化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幾乎被割斷,保護和修復古建築方面的人才遠遠跟不上實踐的需要,而且從設計到施工都存在人才斷層現象,急需政府有關部門重視這一問題。
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隨著房地產業和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怎樣營造自己棲息的居住空間和環境,對現代居住建築的設計與建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步伐的日趨加快,不同國家地區各具特色的建設模式和發展經驗,也必將使人們拓展視野,增長見識,進一步加快房地產業科技化的步伐。那麼未來的建築又會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以後的居住環境又會怎麼樣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探討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世界之中,不同的國家地區有著不同的風俗習慣,我們所居住的房屋建築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基礎之一,雖然我們現階段的建築特點有所區別,但我想現代建築的發展趨勢都是相同的————智能、綠色環保、低碳節能。
智能化建築
建築智能化,從技術的角度看,發展到當前已廣泛應用的樓宇自動化控制,是一種保證現代化的建築內全部設備整體正常運轉的技術。智能化建築首先解決的是安全問題和設備管理問題。安全問題主要包括保安和防火。通過電腦控制中心的可視電話和指紋識別系統,對來訪者的身分加以辨別和確認,杜絕惡意來訪者進入建築或社區。適時的火災預警系統不僅對發生的火情發生警報,而且在第一時間內通知消防部門,同時啟動自動控制設備進行相應的處理。設備管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住戶對設備的要求;二是物業管理者對設備的要求。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建材飾材的要求是巧妙、實用、合理,富有藝術性、裝飾性。廚房設施要求系列化、立體化,充分利用空間,增加物品儲藏量,更巧妙地減少油煙、雜訊;傳統「躺著」的洗浴設備要求「站立」起來,廚房笨重的水池要精巧化,佔地過多的浴缸將被保溫、節水、佔地面積小的浴房代替;衣櫃、書架和桌椅進究立體化、儲量大,充分利用空間。
居住建築智能化對安全的要求,從居住建築可能發生的危險源入手去構造安全環境,要將安全防範的技術及管理問題納入設計標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居家安全度。國內不少地區已開始採用現代高科技,如多媒體安全防範及綜合減災物業管理系統,與社區及建築物安全設計相結合,確保建築物安全系統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
綠色環保建築
綠色環保建築的概念是為適應「可持續發展」這一當前人類所面臨的課題而提出的。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而人類的消耗太大,人類不得不面對資源更加匱乏的境地。怎樣節約資源,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建築師們有兩點考慮:一是建築材料;二是造出來的房子自身消耗的能源要少。從綠色環保建築的趨勢看,一般認為,無毒、無害、無污染的建材和飾材將是市場消費的熱點,其中室內裝飾材料要求更高,綠色觀念更強。具體要求是:綠色牆材,如草牆紙,絲綢牆布等;綠色地材,如環保地毯、保健地板等;綠色板材,如環保型石膏板,在冷熱水中浸泡48h不變形、不污染;綠色照明,通過科學設計,形成新型照明環境;綠色傢俱,要求自然簡單,保持原有木質花紋色彩,避免油漆污染。
現在,世界各國已經興起一股綠色環保建築的熱潮。我國也已非常重視生態、環保建築的開發與建設。如上海建築科學研究院正在加緊建設我國首幢生態辦公樓,它充分利用太陽能、地熱等再生能源,安裝太陽能熱水系統、太陽能空調,收集雨水再利用,全方位採取節能降耗技術,綜合能耗為普通建築的四分之一,再生能源利用率占建築使用能耗的20%,室內環境優質,再生建材資源利用率60%。隨著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在我們建築環境的不斷優化下,我相信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三.傳統建築保護與現代建築發展的關系
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思潮的矛盾統一關系
按一般的解釋,傳統文化為世代相傳、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如風俗、道德、思想、作風、藝術、制度等。現代既指現在這個時代,也指這個時代應具有的一切因素。兩者反映在建築上,應指過去與現在相應的技術及影響技術的思想領域傳統文化與現代表現在建築中,是一對辯證統一的矛盾體應該說沒有傳統文化就沒有現代;沒有現代,也無所謂傳統文化它們是通過互相襯托來得以體現的。關鍵問題在於,在今天人們要求現代物質享受的同時,如何滿足他們內心深處對民族的地域的傳統文化的精神需求;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築樣式、傳統文化生活方式的同時,如何使生活在其中的人們能同時享受到現代化的優越生活條件,這對矛盾統一體如何在我們的設計實踐中得以完美的體現,這確是當今中國建築界要認真研究討論的重要問題。
無可否認的是,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的全方位挑戰,在人們熱衷於建設「地球村」的同時,傳統文化正慢慢地從我們身邊消失。在全球化浪潮的挾持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開始呼喚民族精神的回歸。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
傳統文化與現代在當代中國建築中的交織表現在許多方面本文著重探討建築與環境的關聯以及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處理傳統文化與現代之間的關系問題
在進行城市現代化建設中,特別容易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傳統文化建築如何存留在現代環境中,即與周圍現代建築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最近規定,申報的世界文化遺產應設有保護緩沖區,以期減少傳統建築與現代建築之間的碰撞。緩沖區一旦被確定,區內現有的建築也應該被嚴格保護,並保持傳統文化風貌。如果在緩沖區內興建現代建築,其高度、體量、色調、風格也會受到嚴格控制。對於等級稍低的保護建築,其緩沖帶可用綠化帶來代替,這樣同樣可以減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對於古城鎮整體的保護,同樣需要與周圍現代化城市之間設置緩沖帶,可利用現存的大片農田或水系,使現代化城市與古城鎮之間有一個過渡,並充當城市之間的綠色肺葉。
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中
我們經常會遇到在一個非常有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某一傳統文化地段上興建一個具有現代化功能的建築物或建築群,這確實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也是非常引人人勝、讓建築師為之興奮的題目,它完全不同於北京香山飯店那樣具有理想化的環境。這時我們不應排斥現代化,但在進行現代建築設計的同時,更應注意地域、傳統文化、文化、民俗對建築的影響與滲透。這如同《易經》中的太極圖,它包含著向心、互含、互否的特性。在現代化建築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精位,在傳統文化的精神享受中如何使人體驗現代化帶來的舒適,將是建築師要考慮的主要問題。現代建築如何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我們有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就可以通過一系列手段來實現。如通過建築形式上的神似與形似;建築色彩、體量及材料上的協調;提取建築符號;有時甚至也可採取完全對比的手法,來達到某種特定的效果,使現代建築立足於傳統文化環境之中。
四.傳統建築的保護和現代建築的設計
一般地,對於傳統建築,根據它們的歷史、藝術及科學價值,可分別確定為:①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②省級文物保護單位;③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關於這些傳統文化建築的保護,國家各級部門制定了大量的法規,使我們的保護工作有據可循。但實際上,廣大建築師真正面對的是現存大量的、還沒有被賦予各級政府保護單位的、卻具有極高保護價值的傳統建築。例如:我國目前在進行規模空前的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必然會觸及到如何解決與傳統民居的相互交融、以及傳統民居自身保護與再生問題,這些問題已引起我國學者的廣泛關注與深刻思考。
對於這些大量存在的保護建築,我們更應考慮它們的可持續性發展,即如何賦予它們以新的生命。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有的保護建築可通過功能上的轉換;有的可進行內部設備更新,改善使用者的生活環境等手段,在體現傳統文化建築的歷史、人文等方面價值的同時,更能體現它們存在的現實意義,賦予傳統文化建築更強的生命力。特別對於目前存在的大量傳統民居,一方面要保護其特有的歷史、地域及人文上的風貌,保護傳統的建築形式與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對其內部進行現代化設施更新,改善生活環境,提高傳統建築的生命力。
現代建築單體設計中如何體現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是不是應該考慮對傳統文化有個交待。首先應看現代建築所處位置,如果其處於新型城市或不那麼具備歷史文脈的地段,現代建築對傳統文化要素的表達就不一定作為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浦東是上海近幾年開發的城市新區,這里的建築爭奇斗艷,盡顯現代建築風采。但如果能表現出中國建築特有的氣質,則會使其具有更深一層的含義。如位於東方明珠旁的金茂大廈被許多人所稱道,不僅僅因為它具有優美、現代及超俗的氣質,還可以讓人隱約感覺到中國傳統文化建築的神韻。
應該說中國古典建築是很真實的,它的建築表皮和結構形式是完全統一的,就連我們所稱道的建築裝飾部件其實也具有某種實用價值,這就非常不同於西方建築。中國古典建築有許多內涵的東西需要我們去挖掘、體會,並把其神韻通過某種手段表現出來,而不是刻意追求,應是一種自然流露,讓人有一種濃妝淡抹總相宜的感覺。我們強調不能一概地否認傳統文化,但也不能死抱傳統文化停步不前,我們應保護好傳統文化的東西,在此基礎上思考怎樣創造有自己特點的東西。不能盲目追求西方的東西,而應該為我所用,中國的東西就是中國的,為什麼要千篇一律?但是用什麼手段來表達民族的精神,卻是值得每一位建築師需認真思考的問題。
五.給我們的啟示
城市建築及其生態環境承擔著塑造城市形象、傳遞歷史文脈、提升市民精神、拉動經濟騰飛的重任,城市形象又以其文化個性為依託。而一個城市的文化個性,不是人為臆造出來的,是在長期的歷史中形成的。城市越有個性,就越有存在的價值。
保護傳統建築與生態環境的根本目的是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拉動城市經濟騰飛。在為市民造就良好城市環境的同時,良好城市環境也造就出高素質的市民和良好的社會風氣。歷史文脈完整體現了,城市個性形象確立了,遊客自然紛至沓來,旅遊業自然興旺,財源自然滾滾而至。經濟效益由良好的城市形象派生而出。為此,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首位,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
中國古代建築反映了歷代文化的內涵及其深厚的哲學思想,而當代建築,通常體現的是一種時代飛速發展的標志。如今,歷史的車輪已步入21世紀,隨著我國建設步伐的加快、綜合實力的增強、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崛起、交通網路的逐步擴大完善,各類大中小型城鎮亦在規劃建設之中。在這一發展新時期,我們應該努力尋求一條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創作道路。首先,應對建築風格比較典型、完整的古建築群,設立特殊保護區域,對其進行修復、加固和保護。其次,在規劃建設現代建築體系時,應充分了解當地的環境、氣候、民族、風俗習慣、古建築特點等情況,從中尋找傳統文化的內涵,獲得創作的靈感和題材,建造出既是傳統的、民族的,又是現代的建築物,從而實現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和諧統一!
Ⅹ 中外建築史論文
淺析中西方建築哲學文化的差異
引言:
什麼是建築哲學? 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提出的藝術鑒賞三原則,「走著迂迴的路徑,從越來越逼近中心的圓周把建築藝術的源流看一遍」;並通過對比,看看大陸東西兩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築中印刻著怎樣的民族圖騰與時代密碼。
什麼是建築?古希臘人驕傲地說,建築是那高高的衛城上俯視著整個城邦的神廟;中世紀教皇陰森森地說,建築是我們在其中祈禱與贖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優雅地說,建築是我那金碧輝煌,集聚紳士名媛的凡爾賽宮„„建築,之於秦皇漢武便是那些宏偉大度、氣吞山河的行宮苑囿;之於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雲霄的佛塔與信徒廣聚的佛堂;之於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詩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緻園林。
哲學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響建築產業和發展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東方的嚴謹統一與西方的純粹灑脫
中國先秦哲學具有鮮明的人學特徵,注重人際,追求人和社會的和諧統一,這種思想影響促使中國建築在總體布局上最求整體的統一性。在歷史上無論其實宏大的建築還是小巧玲瓏的院都表現整體的空間感。
秦始皇那輝煌絕倫的阿房宮也以成為世界宮廷建築中的奇跡。繁復與和諧兼容的東方式的雍容,雍容壯麗的氣勢,宏闊的規模與嚴整的空間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氣氛,給人以強列的震撼,從而突出君王的權威。中國人自古就有一種尊崇帝皇,重視王權的情結,足夠的風度來彰顯國威,盛世的風水也在潛移默化中熏出一種華麗的氣派,身處其中的建築師在其熏陶下更能將他們的才能發揮到極致,去滿足時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藉助木石磚瓦這些中原「特產」,濃縮於建築藝術之中。這些建築本身也有一種震撼人心的表現方式,與古希臘人講究的純粹樸素、自然清明的瀟灑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艷照人,鮮明燦爛,像酒的顏色或紫羅蘭的顏色」在這漫天遍地的光明籠罩下的希臘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純粹的詩請,古希臘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築作為一種非模仿類的藝術,因此,古希臘人對科學與哲學的熱愛與研究,一開始就為其城邦的建築打下了堅實的科學與人文根基。他們發明了一種邏輯嚴密的建築方式,以柱子的直徑決定柱子的高度,以高度決定其款式。或是庄嚴沉重的多利阿式,或是輕盈的愛奧尼阿式,或是極具裝飾趣味的科林斯式。再以款式決定礎石和柱頭,進而決定柱間的距離和建築物總的布局。建造在這樣一種思維之上的建築,必然堅固而勻稱,健全而和諧。藝術更大程度上是源於天才們自發、獨特而強烈的情感和靈感,古希臘的建築風格,與這種民族精神完全一致。一種典雅大方、朴實自然的風度,一種純粹得一清見底的美,在你的目光與其接觸的那一瞬間便在你的心中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古希臘就像一件藝術品,精巧,完美,卻脆弱得很。希臘神廟的自然與人文情結壓倒了其宗教內涵。建於伯利克里黃金時期的巴特農神廟,像古希臘的自然界與人一樣,各個部分都有一種持久的平衡。它那些美得純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班駁了的浮雕,讓人看到剛強的力,脫俗高尚的氣概,清明恬靜的心境,一種臻於完美的藝術境界。
二、東方的庄嚴與西方的神聖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中國古代有出現宗教狂熱的時候。順其自然的民族傳統,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安慰不平的內心或寄託無法實現的願望,以求得精神上的一種平和,這一點從祭天建築群—北京天壇的建築風格中可以看出。
天壇壇域近方形,南側兩角為直角,北側呈圓弧狀,體現中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天圓地方」。天壇的規劃設計、強烈的表現出古人對「天」的崇敬,以及「天子」敬天保民的名分和「天下」統一和諧的倫常。 天壇顯出一種天人和諧、中正平和的博大庄嚴。天壇的建築設計深刻地反映了中國古代宇宙觀的核心——天人合一,在天與人之間所起的溝通的獨特作用與西方古代的教權至上有所不同。
縱觀世界古代建築史,宗教建築往往具有非凡的工藝成就和超乎尋常的藝術價值。宗教建築正是憑借信徒堅定的信仰和忘我的付出,集合眾人的智慧與勞動,才創造出幾乎超出人力所能及的崇高作品,為建築藝術史留下座座不朽的豐碑。 蠻族鐵蹄的賤踏更帶來了災難性的毀壞。令他們痴迷的是基督教的救贖與對光明天國和極樂世界過火的描寫。 「世界脫下破爛的舊衣,替教堂披上潔白的袍子」,於是哥特式建築出現了。法國的巴黎聖母院是第一座較為典型的哥特式建築, 在巴黎聖母院的外觀與中世紀教會運行模式圖的對照中一種時代精神在建築上烙下了多麼深的印痕。那排排圓柱、重重圓拱、層層橫梁以及突兀誇張的哥特式尖頂象徵著天主教社會的等級森嚴;那些直插雲天的尖拱代表的是歐洲中世紀民眾對於天國的狂熱景仰,對上帝的無限崇拜。而聖母院內部之寬敞亦令人震撼,宏偉的正堂外,兩旁還有側堂,橫里還有十字耳堂,它的頂上是巨大的穹隆,四邊是巨大的支柱,無數的垂直線引人仰望,數十米高的穹隆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把他們原來就奇麗的幻想引向無限的痴狂,似乎上面就是天堂,他們正在與上帝對話。院內那些纖巧復雜的點綴物——華美的彩色玻璃,精雕細琢的祭壇,歌台,屏風,惟妙惟肖的雕像,繁復的盤花,樹葉形的裝飾,讓我們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中世紀那種病態的詩意與過敏的審美傾向。建築風格上屬於修與羅馬式結合的類型。而後來十字軍歸來才帶回了其主要風格——尖拱的哥特式樣,表現並印證著中世紀歐洲人極大的精神苦悶與宗教狂想。從羅曼式,哥特式,文藝復興在巴黎聖母院上留下的痕跡,藝術不會消亡,只會以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而民族文化就是這種轉化的根本的內在的基因,時代精神便是這樣變化發生的直接推動力。 三、東方的從容與西方的嚴謹
經典的中國園林把一個民族的詩情文氣、儒雅風度和東方價值觀念表現得深刻細膩又自然從容。
「沒有哪些園林比歷史名城蘇州的四大園林更能體現出中國古典園林設計的理想品質。」蘇州園林的建築極大地體現了道家超凡脫俗的出世思想,它為了能讓人們生活在一個自然。蘇州園林建築取法自然,利用山石生情,園亭點景,廊橋諧趣,樓閣相映等手法,園林與所處的自然環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成為自然美與人工美和諧統一,建築與環境協調共生的天人合一的藝術綜合體。
園林建築中還有一個明顯的道家印記——「一水三山」,於是中國園林形成了一個龐大水體中座落三個小島的「一水三山」模式。園林中的山水植物,各種建築和它們所組成的空間景象,不僅是一種物質環境,而且是一種精神環境,一種能給人思想感悟的環境,其價值追求乃是以「閑」「逸」來化解人心中的焦慮與浮躁。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西方法國巴洛克時期古典園林的底蘊便顯得稍微單薄了些,明顯透出了刻意經營的痕跡。以其極度的奢麗豪華,金碧輝煌展示了當時豐厚的財富積累。凡爾賽宮便是這種建築的代表。這宮殿氣勢磅礴,布局嚴密、協調。南宮與北宮相銜接,形成對稱的幾何圖案。宮殿外壁上端,林立著造型優美的大理石人物雕像,內壁飾以雕刻、巨幅油畫及掛毯。其大花園中的花圃、水池、花草樹木都體現著一種誇張而極端的對稱與規整,正如當時流行的宮廷文學那樣優雅而嚴整。整一座凡爾賽宮,富麗奢華已登峰造極,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建築,這個既形象又抽象的名詞,這種從人類搖籃時期便開始萌芽,在悠久的人類文明中洗練,在一代代能工巧匠熔鑄下不斷豐滿的藝術,早已超出了科學技術的范疇,它像一面巨大的鏡子,讓我們從中窺視出人類博大精深的文明;經典建築的只磚片瓦,無不深蘊著一個民族文化,並張揚著一個時代的精神。建築哲學是關於建築的哲學觀,或者說是應用於建築的哲學觀。當用哲學的方法來思考事物的本質時,當對「建築是什麼」這個本質的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便形成了建築哲學觀。建築哲學觀就是建築的理論或者被用到了建築去的哲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