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石屏的歷史文化

石屏的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1-03-01 17:43:19

①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1)石屏的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② 石屏縣第一中學的辦學歷史

石屏一中,始建於1923年,校址以石屏縣城西北隅西准提閣為基礎。以三佛殿為東西、南北中軸線,從南至北建蓋大門樓、二門樓、企鶴樓,加上原西准提閣三佛殿、准提閣、賞心亭;三佛殿東聯天尊殿,西接財神殿,各有土木結構兩層平房圍成院落。
1957年起,先後建成土木結構兩層教學樓2幢,一為賞心亭後2層8個教室的平房,一為2層磚木結構8個教室的「躍進樓」。
1982年,先後建蓋磚混結構教學樓1幢,內設16個教室、4個教師休息室;建蓋磚混結構實驗樓1幢,內設12個實驗室、4個實驗准備室。1986年後,先後在西花區以東建蓋2層框架結構食堂,運動場以東二校舍建蓋磚混結構4層8戶教師宿舍1幢,躍進樓後建3層6戶磚混結構教師宿舍1幢。
1993年後學校有了較大的發展,拆除原賞心亭後2層平房,建蓋5層20個教室的教學樓1幢;拆除東、西花區的舊建築,建蓋男、女生宿舍各1幢,2002年在原運動場建蓋了框架結構5層逸夫綜合大樓。
2005年,為了擴大高中辦學規模,石屏縣人民政府在石屏城東,異龍湖畔新建佔地面積209畝的新校區。建有現代化教學樓、實驗樓、食堂、網球場、400米塑膠跑道田徑運動場、游泳池、籃球場、排球場。
1923年命名為「石屏縣立中學校」;1933年8月,改名為「雲南省立石屏中學校」;1939年,改名為「雲南省石屏師范學校」並附設初中班;1950年將石屏縣聯合中學劃並學校;1952年定名為「雲南省石屏縣第一中學」;2004年,根據縣人民政府文件,初高中分離辦學,學校只招收高中學生;2005年,經上級批准,組建民辦公助的石屏一中實驗初中;2006年9月,石屏一中整體搬遷到湖濱路新校區,又名「石屏縣高級中學」,原石屏一中老校區組建「石屏初級中學」。2007年4月,根據石屏縣委《石發[2006]32號文件精神及石通[2007]7號通知》精神,經2007年4月11日教育局擴大會議研究決定,把「石屏初級中學」並入「石屏一中」初中部,取消原石屏初級中學建制,統稱雲南省石屏縣第一中學。
2012年1月,石屏縣教育局根據《石屏縣人民政府關於石屏一中調整為石屏縣第一中學和石屏高級中學的決定事項的通知》(石政通〔2011〕13號)精神,將原石屏一中調整為石屏縣第一中學和石屏高級中學。在具有近90年辦學歷史,充滿靈性與文化氣息的毓秀之地調整重組了石屏一中。

③ 石屏在北京的哪個方向

千年之後的今天,隨著石屏古城保護開發重點項目——石屏·州衙老街的正式開放,一個集「鑒賞建築、品讀歷史、游覽山水、咀嚼美食、觀看民族歌舞」於一體的「歷史文化長廊和旅遊商業圈」正在呈現在人們面前。 石屏古城布局極具特色,東西南北主街交匯於古州衙門前,若干條巷道在密密麻麻的屋宇間縱橫交錯,且無街不彎、無巷不曲,形成石屏古城特有的建築格局。彎街曲巷把古城割離成大小不等的十多塊,恰如龜身裂紋,卻又鬼斧神工地隱含了「九宮八卦」的陣式布局。 兩千多年過去了,如今透過幢幢房屋人們仍然能感受到千年來華夏文明的古老滄桑與生命得以延續之後的怒放。 石屏縣高度重視古城區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專門聘請了中國古城保護衛士、同濟大學教授阮儀三為顧問,制定了《石屏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嚴格按照「修舊如舊,以存其真」的原則,融資啟動修復石屏古城。提出了「還原古建築,貫通石屏文化旅遊長廊」的基本規劃方向,制定了保護性開發的融合策略,啟動了石屏古城核心區保護與更新建設項目,再現數百年前的古城風貌,力圖打造一張旅遊城市新名片,重塑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州衙老街」工程的改造范圍面積為28379.7平方米,新建建築面積達到12985.3平方米,以石屏的城市發展趨勢為導向,結合街區現狀,在對老街區的傳統文化積淀予以完整修繕和保護的基礎上,重新安排其使用功能,開發旅遊價值,激發街區活力,以此帶動整個石屏古城的持續向上發展和謀求人、文化及經濟三者之間的有機結合與良性循環。 這里將擁有石屏的第一個歷史文化博物館。這里也將會是一個西南三省最具有特色的民俗特色休閑旅遊景區。 早在1999年1月,石屏縣城和鄭營村報經省政府批准公布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村。明清時期,石屏就獲「文獻名邦」以及「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的美譽。據《石屏縣志》記載,境內共有明清兩代建造的寺觀93座,宗祠家廟191個,坊表100餘座,古民居、古建築隨處可見,列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達25處,曾被國內建築文化方面的專家譽為「明清民居建築的博物館」。 石屏古城中的狀元故居、老衙門、企鶴樓、文廟、雲台門、玉屏書院、石屏峰、老火車站以及眾多的翰林府、太史第、進士第、將軍第、宗人府等連綴成了一卷底蘊深厚,極具魅力的歷史畫卷,成為祖先留給旅遊業開發的寶貴財富。古衙老街區域內歷史元素看點 ●石屏文廟:位於石屏縣異龍鎮北正街,現存有欞星門、泮池、大成殿、先師殿、尊經閣等建築,泮池石雕憑欄雕刻細致。 ●玉屏書院:位於石屏縣城異龍鎮北正街,始建於清道光九年(1829年)。玉屏書院為三進四合院平房建築。書院大門懸「玉屏書院」橫匾,二門內為牌坊,其內為天井,天井左右兩旁設學舍。正房為講堂,講堂背後為塾師宿舍,環境十分幽靜。牌坊磚木石結構,三間四柱,雕刻甚精。 ●古州衙:始建於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位於古城中央,座北朝南。左面是文廟,正對賣米巷,喻「重教興文」和關注「民以食為天」。土木結構建築,大堂顯示庄嚴肅穆,二堂清幽寧靜,後院鳥語花香。 ●李恆升故居:位於石屏縣異龍鎮為民巷3號,坐北朝南,其梁枋、窗戶以彩繪、雕刻裝飾。花鳥魚蟲、人物故事琳琅滿目,金碧輝煌,甚為壯觀。 ●袁嘉穀故居:位於古城南正街33號,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式四合院,木結構瓦樓房建築。袁嘉穀取經濟特科第一名,為雲南惟一的狀元。 另外,古衙老街周邊旅遊景點也頗有可觀:古城民居,鄭營宗祠民居,秀山、北部山區自然風景區、水上農家樂,楊梅園,來鶴亭,荷花水路,萬畝楊梅,萬畝橘園觀光等多條旅遊線路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了「鑒賞古建築、品讀古名士、游覽秀麗山水、品嘗地方美食、觀看民族歌舞」的「休閑享受型旅遊圈」。石屏豆腐:讓舌頭在方寸間跳舞 到了石屏,不能不吃的東西就是豆腐。石屏的豆腐有多久的歷史,石屏的豆腐有多少種吃法,石屏的豆腐又有多出名,或許大家不是很清楚,其實也不必花心思管那麼多,作為一名普通的食客,或者說去石屏玩的遊客,只要知道石屏的豆腐真的很好吃,這就夠了。 到了石屏,不必擔心找不到好吃的豆腐,總會有熱情的當地人帶你去找。 石屏豆腐以其細膩滑潤,嚼之有勁,香味異常,富有鄉土氣息而著稱。 為客人烤豆腐的,多半是老闆娘。輕輕把一整塊的臭豆腐拿出來,放到燒烤網格上,慢慢攤開,然後煽動扇子,那火花就會跳躍,方圓幾米內就彌漫著一股讓人掩鼻,又讓人想深呼吸的味道。坐在火盆邊,看見一個個起初慘白慘白的豆腐慢慢變得圓滑和豐滿,顏色也變成金黃,掰開來看,熟透的豆腐氣孔如麻,清香四溢,不禁勾起人的食慾,抓一個在手裡聞上一聞,那臭味依然還在,但已不是太濃烈了,還隱隱透著一種香味,不由讓人食指大動。店家早就把佐料准備好了,那辣是小米辣;那麻是青色花椒,磨得細細的,再和上鹽巴、味精,吃上一口,辣得地道,麻得爽口,還有那臭得真是香。 俗話說得好,心急吃不了熱豆腐,石屏人烤豆腐特別講究,用木炭文火慢慢翻烤,這樣烤出來的豆腐皮黃而不焦,再配上精心調制的佐料,真是讓人胃口大開。 這樣的豆腐,要用手撕著吃,才有味道。烤的滾燙泡脹的豆腐用手撕成小塊小塊,蘸上上等的花椒、辣椒、鹽、味精等配料,冒著熱氣扔進口,不停嘶嘶地吸氣讓舌尖感受豆腐的鮮、香,佐料的麻、辣,一開始總是來不及細細咀嚼就吞進肚子里的——剛剛從炭火上拿起來的豆腐太燙,也容不得你細細品味,鮮美的味道,已在囫圇吞下的時候,已經由舌尖傳到了四肢百骸,那麻、辣、鮮、香的滋味別提多好吃了。此時,再來一大碗涼米線,或者還就著喝上兩口小酒,所謂的愜意人生,也不過是如此吧!豆腐是怎樣「煉」成的 豆腐,本是尋常之物。而把豆腐做到石屏豆腐如此的名氣,就不簡單了。因此,其製作過程用「煉」字形容,不足為過。 石屏製作豆腐已有400多年的歷史。石屏豆腐從原料、加工到食用,都是一門考究精緻的藝術。其用料,講究的是使用優質大豆,奇特之處在於使用境內特有的天然井水 (俗稱「酸水」)作凝固劑,營養豐富而不含任何有害物質。令人叫絕的是,這種「酸水」離開石屏無論如何也點制不出豆腐。曾有人用此「酸水」請石屏的師傅到外地點制豆腐,但試了無數次都未成功,有人戲稱石屏豆腐是帶不走的石屏專利。 在石屏,世代做豆腐的人家摸索出選豆、磨豆、點豆漿等近十個工藝流程,製作出了純正的石屏豆腐;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名師巧手不斷琢磨豆腐技藝,現已創造出了上百道豆腐佳餚製作方法,令人嘆為觀止。 石屏為何能有這點制豆腐的神泉,石屏人為何能世代與豆腐結下如此不解之緣?這里還有一段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龍王派其三太子到乾枯的人間救濟蒼生,帶給勤勞淳樸的人能拋地成泉的「干黃鱔」。三太子奉命來到人間,走過千山萬水,趟過無數條乾枯的河流,到處向人們叫賣「干黃鱔」,但沒有一個人相信三太子的話,三太子處處遭人嘲笑。這天,又累又餓、疲憊不堪的三太子走到石屏,一個老者看到這個衣衫襤褸、神情疲倦的青年人,就好心地讓他吃住,細心勸導他,人們只吃新鮮黃鱔不吃干黃鱔,也不相信他的「干黃鱔」能拋地成泉,並打點銀兩讓三太子趕快回家。在這個小山城,三太子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就送給了老者幾條「干黃鱔」。在回去的路上,三太子看到這里的人民辛勤地在田地里勞作,友善地向他問好,發現這里正是他要尋找的地方,就將所有的干黃鱔倒在了今天石屏異龍湖邊的四腳底。後來,石屏城境內出現了五口出酸水的「神泉」,四腳底出現了美麗的異龍湖。從此,石屏人傑地靈,物產豐富。春風盪漾異龍湖 初春,來到異龍湖畔,只一縷春風拂過湖面襲來,人還未登船下湖,心便盪漾了。 出石屏縣城東門約1公里便是碧波浩渺的異龍湖。異龍湖周長150華里,水面面積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米,最深處約7米,蓄水約1億立方米。異龍湖為雲南五大湖之一,吐口在東,稱湖口河,位於新街。河上築有攔水閣,樓台玲瓏別致,琉璃瓦閃閃發光。湖口河向東流經建水,匯曠野河而為瀘江,匯南盤江流入珠江。 異龍湖湖水清澈如鏡,中有三島:小島稱孟繼龍,也稱馬坂壠;中島稱小末束,也稱小水城;大島稱和龍,也稱大水城。南岸共有72個港灣,較大者有九曲,為五爪山伸入湖中形成,故有三島九曲之勝。唐朝時,烏麽蠻始居大島上,築城名末束城,是為石屏築城之始。宋時中島上亦築城。此二城四周環水,故以其島大小,名大水城、小水城。小島馬坂壠上蛇蟲甚多,人不可居。唐宋時,酋長每竄罪犯於上。彝語「水城」,叫「異欏」。明初漢人到石屏,不解彝語,誤以為「異欏」是湖的名稱,於是把湖名叫作「異龍湖」。 異龍湖及湖畔風景名勝極多。島上遍植花木,環境清幽,湖四周良田綿延,荷池飄香。大水城上的海潮寺,小水城上的後樂亭以及來鶴亭、白浪水月寺、龍港廣胤寺、五爪山羅色廟,湖北邊的乾陽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來鶴亭為最。一年四季,異龍湖上遊人不絕,全憑小船飛渡。這里有「第二西湖」之稱,為滇南遊覽勝地之一。 借一葉扁舟,湖山一覽,心曠神怡,清風拂面,水波不興。遠看青山為屏,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看不盡湖面輕舟,水上白帆,更添得陣陣漁歌,一抹彩霞,村落隱現,景色絕佳。湖中盛產鰷魚、花魚、青魚,特別是餐鰷魚,魚肉細膩,味道鮮美,為魚中珍品。 每年冬末春初,異龍湖都會迎來她的老客人——紅嘴鷗,一群群紅嘴鷗如往年一樣陸續飛到此地棲息越冬,為風光秀麗的異龍湖增添了美景。今年到異龍湖的紅嘴鷗比往年更多,它們成群結隊聚集在煙波浩淼的異龍湖面上,時而盤旋飛舞,時而飛臨水面啄食,不時還發出清脆悅耳的叫聲,與秧雞、獐雞、野鴨、白鷺等候鳥共同點綴著異龍湖,構成了一幅原生態和諧統一的美麗圖畫。 其它時令的異龍湖,人們或泛舟觀賞萬畝艷麗荷花,與白鷺輕歐共舞;或漫步於沿岸萬畝楊梅、柑橘生態園品嘗人間鮮果;或垂釣於湖中蘆葦盪,享受地道的漁翁之樂;或聚會於沿岸漁家樂餐廳,唱歌、打牌、品茶,充分享受異龍湖特產的美味佳餚。閑余之時,再聽上一曲海菜腔、學跳一回煙盒舞,給你一種賞心悅目,回味無窮的美妙感受。 盛夏時節,萬畝荷花競相爭艷,湖中漁船點點,海菜腔悠揚嘹亮,把異龍湖點綴得神秘而爛漫。如果想領略她真正的風情,那就劃一條小船去投入異龍湖的懷抱吧!湖面雲煙縹緲,魚鳥沉浮。傍晚,夕陽照青山,湖水變得通體金黃,湖面風平浪靜,駕舟湖上,看夕陽西下,明月東升,詩意無限。最難得的莫過於隨同漁家,浴著月光,盪舟湖中,系船煮魚,別有情趣。記得朋友說,石屏不僅是有誘惑味蕾的豆腐宴和楊梅、讓人驚羨的古建築群,石屏更是旅遊天堂,每個人都可以在石屏找到自己的喜好,每個到過石屏的人,都會在心中留下一份珍藏。

④ 石屏文化作文300字左右

石屏文化
石屏縣位於雲南省南部,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北部,東鄰建水,南接紅河,西連新平、元江,北交通海、峨山等縣.境界南北長88公里,東西寬59公里,縣界總長308.07公里,人口28萬余,總面積3037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積2875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94.65%,壩子面積僅16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5.35%,是一個「九分山有餘,一分壩不足」的高原山區縣.
縣轄4鎮8鄉,即異龍鎮(縣城所在地)、寶秀鎮、龍朋鎮、壩心鎮,冒合鄉、陶村鄉、牛街鄉、亞房子鄉、新城鄉、大橋鄉、哨沖鄉、龍武鄉.境內居住民族有彝族、漢、回、哈尼、傣等10餘種,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縣總人口的54%以上.1998年末,全縣總人口281397人,總耕地面積279088畝,人均耕地0.99畝.
石屏境內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立體氣候突出,四季光照量多質好,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為18.3℃,宜農宜林.石屏異龍湖為雲南高原天然淡水湖,被列為「八大明珠」之一;寶秀赤瑞湖,歷史曾獲有「西湖」稱譽.
這里氣候宜人,冬不圍爐,夏不用扇,青山綠水,河流縱橫,是有名的魚米之鄉、豆腐之鄉、蘭花之鄉、柑桔之鄉、楊梅之鄉,民間食品文化品位甚高,在雲南省享有盛譽.石屏縣境內四季如春,山上均有奇花異草,珍禽名果.境內有異龍湖、赤瑞湖兩個天然湖泊,湖中萬畝荷花盛開的季節,景色頗為壯麗.
石屏縣山青水秀,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眾多,自古以來民風純朴,知書識禮,儒風沿存,素有「釧靈毓秀,人才輩出」之贊譽.自元朝以來,七喜向學,人文蔚起,民間因重教興文而人才濟濟,清代有「文獻名邦」之稱謂,被譽為「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題有「文獻名邦」匾,明清兩代出翰林16人,文武進士77人,文武舉人638人,雲南第一位開風翰林許賀來,兩次翰林張漢,雲南唯一的經濟特科

⑤ 求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錄!

大理州 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賓川縣州城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洱源縣鳳羽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雲龍縣諾鄧村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劍川縣沙溪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祥雲縣雲南驛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洱源縣雙廊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3年12月 省政府

楚雄州 大姚縣石羊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祿豐縣黑井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祿豐縣煉象關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保山市 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3年1月 省政府

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87年7月 省政府

保山市板橋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迪慶州 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2年1月 省政府

維西縣葉枝鄉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曲靖市 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5年6月 省政府

會澤縣娜姑鎮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1995年8月 省政府

文山州 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廣南縣舊莫鄉歷史文化名鎮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紅河州 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石屏縣鄭營村歷史文化名村 省級 1999年1月 省政府

思茅地區 孟連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2001年4月 省政府

昭通市 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 1987年7月 省政府

合計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4座

雲南省劍川縣城、洱源縣雙廊鎮和祥雲縣雲南驛村等3個城(鎮、村)正式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通海縣城、姚安縣光祿鎮和鹽津縣豆沙鎮3個城鎮,被定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⑥ 石屏縣的歷史沿革

石屏縣轄區,兩漢至東晉時屬勝休縣,隋屬昆州,唐曾屬黎州。
西漢稱「舊欣」——彝族族名,意為「居住在山林水邊的民族」,唐天寶十一年(752年),本地土著民族掘地得石坪,聚為居邑,始號「石坪邑」。乾符六年(879年)南詔政權時,隸屬通海都督。
宋大理國時,石屏邑屬秀山郡。蒙古至元七年(1270年),石坪邑置為州,設土官,隸屬臨安路(明改臨安府,屬秀山把總、迤南道、開廣道)。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石坪州」為「石平州」,後改「石屏州」。嘉慶十五年(1810年)虧容、思陀、落恐、左能、瓦渣五土司並入。
民國二年(1913年)改石屏州為石屏縣,隸屬蒙自道,民國十八年(1929年)裁蒙自道後屬行政專員公署。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劃石屏、新平、峨山、河西、通海五縣部分屬地,並設龍武設治局,玉溪管轄。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7月,雲南省政府奉政務院核准電令將龍武設治局改置龍武縣,仍隸屬玉溪專署。
1950年3月於建水設滇南行署,石屏、龍武兩縣隸屬之。同年4月遷蒙自專員公署,石屏、龍武兩縣隨屬之。是年9月,因龍武縣人口太少、區域太窄設縣條件不夠,改設龍武設治局。1953年5月,龍武設治局人民政府駐地由龍武遷至龍朋。1955年12月29日,龍武設治局復改龍武縣。1957年11月18日撤蒙自專署,成立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龍武兩縣隸之。1958年11月1日石屏縣、龍武縣合並,稱石屏縣至今。

⑦ 石屏縣的民俗文化

石屏是著名的「民族歌舞之鄉」,全國有名的彝族海菜腔、煙盒舞的發源地,擁內有著彝調、花腰歌舞、容響桿舞、朴喇鼓舞、哈尼喪棒舞、哈尼音樂、傣族毫舞等一系列民族民間歌舞。海菜腔為滇南四大名腔之首,萬事萬物經口即成詩句。煙盒舞伴以四弦聲和煙盒聲,曾兩度進京懷仁堂表演,深受中央領導的好評。北部山區花腰彝族的女子舞龍,已參加過50周年國慶演出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文藝演出,並多次應邀出國表演。大型原生態歌舞《雲南映象》中有大量素材及演員來自石屏彝族。阿家文、後寶雲等民間藝人作為全國非物質文化傳承人為石屏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努力耕耘者。
2004年,優秀彝族民間歌手李懷秀、施萬恆演唱海菜腔榮獲西部民歌大賽金獎;同年,李懷秀、李懷福姐弟獲第二屆南北民歌擂台賽「中國民歌王」殊榮;煙盒舞曾先後三進中南海懷仁堂,並獲得了中國民間音樂舞蹈比賽二等獎;2003年,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第七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表演一等獎;1999年,代表雲南省參加全國百龍大賽,獲金獎。而作為花腰彝聚居的哨沖鎮、龍朋鎮,20世紀末,即已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⑧ 雲南有六百年歷史風光優美的石屏縣,當地有什麼特產

⑨ 寫石屏過節的習俗的作文600字

春節的習俗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壓歲錢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也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讓它化凶為吉。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 貼窗花和倒貼「福」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閱讀全文

與石屏的歷史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