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安徽省古民居形成原因及它的作用
安徽古名居是指位於抄安徽省長江以南山區地域范圍內、以西遞和宏村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歷史傳統村落,有強烈的徽州文化特色安徽民居其布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民居在基本定式的基礎上,採用不同的裝飾手法,建小庭院,開鑿水池,安置漏窗、巧設盆景、雕梁畫棟、題蘭名匾額、創造優雅的生活環境,均體現了當地居民極高的文化素質和藝術修養。
㈡ 古徽州所轄范圍和它的歷史意義
徽州,簡稱「徽」,古稱歙州、新安。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專門、績溪、婺源,屬府治在歙縣,前四個縣在現在的安徽省黃山市,績溪縣今屬安徽省宣城市,婺源縣今屬江西省上饒市。
徽州是浙江省早期雛形浙江西道的一部分,也是1667年(康熙六年)江南省分治後安徽之「徽」的來源,「江南左」取安慶府、徽州府的首字,稱為安徽省。
徽文化(即徽州文化):
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主要內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歷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學、新安醫學、程大位珠演算法、徽派朴學、徽州戲曲、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畫、徽州工藝、徽州刻書、徽州文獻、徽州文書、徽派建築、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等。
㈢ 徽州古民居的特點是什麼
徽州古民居的特點
徽州古民居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分布廣泛。在包括婺源、績溪在內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數以上的大村小莊裡,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古民居。據專家說,明代民居數以千計,而清代民居則數以萬計。徽州古民居的數量之多,建築風格之美,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相比。它將民居建築推到了極至,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築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築,無論是古民居還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種強烈的、優美的韻律感。走進徽州,就走進了一座巨大的園林。
這里的每一個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蒼翠入眼,四周山色連天。但這村落里卻大都極少有樹,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觀賞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樹往往在村外較遠的路口或山腳,並不影響村中的視線。從遠處看,一堵堵翹角的白牆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輪廓,像一幅幅酣暢淋漓的水墨畫,又像一幅幅高調處理的藝術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畫中行,隨時隨地都能領略迷人的畫意,隨時隨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詩情。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流才子郁達夫被徽州的風光感染,寫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詩。詩中寫道:「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著獨特的審美趣味。如果你再帶著閑淡的心境走進村裡,踏著青青的石板小路,靜靜地穿過幾條小巷,再走進幾戶人家看看,你會有由恬淡進入醇濃的感覺。濃重的文化氣氛緊緊包圍著你,時時催促你去不停地觀看,還覺得眼睛不夠用。只要你抬腳邁進一家大門,就會迎面看到廳堂中間掛著的巨幅中堂,接著便會看到中堂下面佛龕上的自鳴鍾及其兩邊擺放著的各種瓷瓶、瓷筒,屬於古董類的藝術品,抬眼可以看到,隨手可以摸著。
在徽州,木、石、磚三雕最為出名,人稱「徽州三絕」,這「三絕」幾乎在每家每戶都可能看到。那些門坊、門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戶之內少有雷同,窗檻、裙板、窗扇、斜撐等處,雕刻更為精美。在西遞村,有一戶人家天井中的十二個門扇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非常精細,雖然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濃重,卻極有文化研究價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滿眼都是高大的馬頭牆灰黑的魚鱗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門板等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實,徽州民居遠不是單純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廟等建築在內的整體概念,沒有了祠堂也就沒有了民居。徽州從外地遷來的富家大戶極多,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聚族而居,形成了極強的宗法觀念和極嚴密的宗族組織。「社則有屋,宗則有祠」。宗祠是他們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過它來凝聚宗族裡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間是不準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政府開始允許民間祭祀自己的始祖,從這時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現。最有典型意義的是績溪龍川胡氏宗祠。它後枕龍山前伏獅山和象山,一條古道橫陳前門,道外的龍川溪水環宗祠流過,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軸線上的影壁、平台、門廳、正廳、前後天井,寢廳和特祭祠等建築物,均衡而對稱地排列著,縱深84米。加上東、西、北三堵無一窗口的高牆,十多米的三重檐門樓以及從平台到寢廳逐步上升的地平、門樓、正廳屋脊和寢廳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個高峰,這種深邃、高大和寬闊的比例關系,造成了宗祠的雄偉氣勢,心中漸漸升起一種沉重的肅穆和浩渺的壓抑。
徽州宗祠,沒有一句話,沒有一處說教,無聲無息地立在那裡;但當你走近它,繼而進入它的腹地,就會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包圍著你,激動著你,感染著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這種感染,接受了這種思想,哪怕是一種暫時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會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里。這是古人的文明。現在再來看看徽州民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
㈣ 徽州民居的現實價值和歷史價值
現實價值:發展旅遊,帶動經濟增長。
歷史價值:研究徽州民居的建築特點,風格。揭示更深層次歷史等等。
僅作參考
㈤ 徽州古民居的特點
≤徽州古民居的特點≥
徽州古民居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分布廣泛。在包括婺源、績溪在內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數以上的大村小莊裡,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古民居。據專家說,明代民居數以千計,而清代民居則數以萬計。徽州古民居的數量之多,建築風格之美,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相比。它將民居建築推到了極至,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築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徽州民居建築,無論是古民居還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種強烈的、優美的韻律感。走進徽州,就走進了一座巨大的園林。這里的每一個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蒼翠入眼,四周山色連天。但這村落里卻大都極少有樹,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觀賞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樹往往在村外較遠的路口或山腳,並不影響村中的視線。從遠處看,一堵堵翹角的白牆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輪廓,像一幅幅酣暢淋漓的水墨畫,又像一幅幅高調處理的藝術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畫中行,隨時隨地都能領略迷人的畫意,隨時隨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詩情。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流才子郁達夫被徽州的風光感染,寫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詩。詩中寫道:「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著獨特的審美趣味。如果你再帶著閑淡的心境走進村裡,踏著青青的石板小路,靜靜地穿過幾條小巷,再走進幾戶人家看看,你會有由恬淡進入醇濃的感覺。濃重的文化氣氛緊緊包圍著你,時時催促你去不停地觀看,還覺得眼睛不夠用。只要你抬腳邁進一家大門,就會迎面看到廳堂中間掛著的巨幅中堂,接著便會看到中堂下面佛龕上的自鳴鍾及其兩邊擺放著的各種瓷瓶、瓷筒,屬於古董類的藝術品,抬眼可以看到,隨手可以摸著。
在徽州,木、石、磚三雕最為出名,人稱「徽州三絕」,這「三絕」幾乎在每家每戶都可能看到。那些門坊、門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戶之內少有雷同,窗檻、裙板、窗扇、斜撐等處,雕刻更為精美。在西遞村,有一戶人家天井中的十二個門扇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非常精細,雖然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濃重,卻極有文化研究價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滿眼都是高大的馬頭牆灰黑的魚鱗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門板等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實,徽州民居遠不是單純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廟等建築在內的整體概念,沒有了祠堂也就沒有了民居。徽州從外地遷來的富家大戶極多,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聚族而居,形成了極強的宗法觀念和極嚴密的宗族組織。「社則有屋,宗則有祠」。宗祠是他們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過它來凝聚宗族裡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間是不準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政府開始允許民間祭祀自己的始祖,從這時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現。最有典型意義的是績溪龍川胡氏宗祠。它後枕龍山前伏獅山和象山,一條古道橫陳前門,道外的龍川溪水環宗祠流過,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軸線上的影壁、平台、門廳、正廳、前後天井,寢廳和特祭祠等建築物,均衡而對稱地排列著,縱深84米。加上東、西、北三堵無一窗口的高牆,十多米的三重檐門樓以及從平台到寢廳逐步上升的地平、門樓、正廳屋脊和寢廳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個高峰,這種深邃、高大和寬闊的比例關系,造成了宗祠的雄偉氣勢,心中漸漸升起一種沉重的肅穆和浩渺的壓抑。
徽州宗祠,沒有一句話,沒有一處說教,無聲無息地立在那裡;但當你走近它,繼而進入它的腹地,就會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包圍著你,激動著你,感染著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這種感染,接受了這種思想,哪怕是一種暫時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會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里。這是古人的文明。現在再來看看徽州民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
我撿你問的答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㈥ 徽州民居的兩重性,歷史背景
徽式民居是中國人"院宅建築"的組成部分,它有實質性內容,講究集體性氛圍,家人族人在其中生活,既可相互交流還具有舒適隨意性,族群,兄弟累年居住一處,充分體現院宅的親情關系,而不像西方古典建築,表面輝煌之下的拘謹,宏大建築中的孤獨。別墅就是西方式的以自我這中心的建築。徽州民居建築皆為磚木結構,室內廳堂上比比皆是木雕,主要裝飾於窗扇、門扇、梁枋、梁墊、雀替、掛落、斜撐、裙板等處。木雕圖案內容有山川鍾秀,花卉修竹,飛禽走獸,戲文故事,稚童嬉趣等,有許多木雕直接反映當時當地群眾生活情趣的,如元宵燈會,玩燈籠、鳳燈、舞獅等場面。
徽州民居在徽州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提起徽州文化,人們就很自然地聯想到高高的碼頭牆,青色的蝴蝶瓦。許多人,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想來徽州看看。因此,來徽州的人一年比一年多,而這些觀光旅遊者一到徽州,便蜂擁到古民居比較集中的某幾個地方,一批接一批,很是熱鬧。但是,這種情形也有它的不好處。由於人們熙來攘往,指指點點,把小村本來幽靜典雅的氣氛沖淡了,那些原本應當感受到的東西無法完全感受到了,常常留下遺憾。
如果你有時間,如果你想真正感受徽州民居的文化韻味,那就請沿著古道,沿著河邊,去看看散落在山間河畔那些不起眼的民居吧。
徽州古民居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它分布廣泛。在包括婺源、績溪在內的徽州地界里的千數以上的大村小莊裡,幾乎每個村莊都有古民居。據專家說,明代民居數以千計,而清代民居則數以萬計。徽州古民居的數量之多,建築風格之美,任何一個地區都無法相比。它將民居建築推到了極至,在中國有史以來的民居建築中,徽州民居是一座高峰。
徽州民居建築,無論是古民居還是近代的仿古式民居,都有一種強烈的、優美的韻律感。走進徽州,就走進了一座巨大的園林。這里的每一個村落都依山傍水,十里蒼翠入眼,四周山色連天。但這村落里卻大都極少有樹,即便有,也是一些供觀賞的灌木或花草,古木大樹往往在村外較遠的路口或山腳,並不影響村中的視線。從遠處看,一堵堵翹角的白牆被灰色的小瓦勾勒出一幢幢民居的輪廓,像一幅幅酣暢淋漓的水墨畫,又像一幅幅高調處理的藝術照片。人在山中走,如在畫中行,隨時隨地都能領略迷人的畫意,隨時隨地都能感到醉人的詩情。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風流才子郁達夫被徽州的風光感染,寫了一首《屯溪夜泊》的詩。詩中寫道:「新安江水碧悠悠,兩岸人家散若舟。幾夜屯溪橋下夢,斷腸春色似揚州。」徽州民居的外貌是恬淡而清秀的,有著獨特的審美趣味。如果你再帶著閑淡的心境走進村裡,踏著青青的石板小路,靜靜地穿過幾條小巷,再走進幾戶人家看看,你會有由恬淡進入醇濃的感覺。濃重的文化氣氛緊緊包圍著你,時時催促你去不停地觀看,還覺得眼睛不夠用。只要你抬腳邁進一家大門,就會迎面看到廳堂中間掛著的巨幅中堂,接著便會看到中堂下面佛龕上的自鳴鍾及其兩邊擺放著的各種瓷瓶、瓷筒,屬於古董類的藝術品,抬眼可以看到,隨手可以摸著。
在徽州,木、石、磚三雕最為出名,人稱「徽州三絕」,這「三絕」幾乎在每家每戶都可能看到。那些門坊、門罩、漏窗上的雕刻,一戶之內少有雷同,窗檻、裙板、窗扇、斜撐等處,雕刻更為精美。在西遞村,有一戶人家天井中的十二個門扇上雕刻著二十四孝圖,非常精細,雖然封建倫理觀念較為濃重,卻極有文化研究價值。
初到徽州的人看民居,滿眼都是高大的馬頭牆灰黑的魚鱗瓦,以及露了本色的木窗門板等這些居住的地方的景物。其實,徽州民居遠不是單純住人的房子,它是包括祠堂、家廟等建築在內的整體概念,沒有了祠堂也就沒有了民居。徽州從外地遷來的富家大戶極多,為了鞏固他們自己的地位,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聚族而居,形成了極強的宗法觀念和極嚴密的宗族組織。「社則有屋,宗則有祠」。宗祠是他們住宅不可或缺的配套工程,通過它來凝聚宗族裡的人心。
在明代以前,民間是不準祭祀始祖的,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政府開始允許民間祭祀自己的始祖,從這時起,徽州宗祠才大量涌現。最有典型意義的是績溪龍川胡氏宗祠。它後枕龍山前伏獅山和象山,一條古道橫陳前門,道外的龍川溪水環宗祠流過,注入新安江。站在小溪南岸往北看,宗祠中軸線上的影壁、平台、門廳、正廳、前後天井,寢廳和特祭祠等建築物,均衡而對稱地排列著,縱深84米。加上東、西、北三堵無一窗口的高牆,十多米的三重檐門樓以及從平台到寢廳逐步上升的地平、門樓、正廳屋脊和寢廳屋脊又在空中形成三個高峰,這種深邃、高大和寬闊的比例關系,造成了宗祠的雄偉氣勢,心中漸漸升起一種沉重的肅穆和浩渺的壓抑。
徽州宗祠,沒有一句話,沒有一處說教,無聲無息地立在那裡;但當你走近它,繼而進入它的腹地,就會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包圍著你,激動著你,感染著你,使你不由自主地就接受了這種感染,接受了這種思想,哪怕是一種暫時的感覺,這種感覺也會永遠地留在你的記憶里。這是古人的文明。現在再來看看徽州民居,與其說是一種文化,不如說是一種精神。
http://www.xbq818.com/xbq2/ww11.htm
淺談中國別墅發展歷史演變與南北方建築差異
中國近現代出現的別墅項目,在民國以前,多以傳統民居為主。從目前保留下來的民居看,富人住的房子,大多都是精品,一方面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又體現了強烈的地域特色。但是,在鴉片戰爭前後,即在很多地方變成殖民地以後,殖民文化帶來的歐美原版別墅建築的植入,曾經一度改變了中國別墅的類型,並且逐漸成為有錢人住宅形式的主流。傳統的民居逐漸被淘汰,留下來的大多是文物,很少再有達官貴人喜歡傳統意義的民居。
從建築文化上講,中國傳統民居的沒落不代表中國的建築文化就落後於國外,但卻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反映。所謂強勢的經濟必然帶來強勢的文化滲透,在現有經濟條件下,很多人覺得照搬過來的別墅,未必是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但是它能帶來一種滿足感、成就感和財富的表達感。由此,西洋式,東洋式的別墅建築,在很長一段時期成為我國別墅的代名詞,這一現象一直延續到20世紀末。其實,別墅本身的風格不是特別大的一個問題,它只是一個外在表現,但它所帶來的巨大問題是,這種引進來的建築風格是否真正適合我國的地域特點?它對氣候、對環境、對陽光,是不是有那麼強的適應能力?比如,西班牙風格的別墅是來源於地中海,而地中海屬典型的海洋氣候,四季都比較濕潤,但是在中國,從廣東到哈爾濱可能都有這樣的別墅存在。再比如,同樣一個北歐的建築,本來適應在寒冷地區,但它可能會出現在中國上海。所以,這就引出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即南北方別墅的個性化特色,究竟應該怎麼體現?
影響別墅居住品質或形象的幾大因素
第一是技術。這個技術只跟歷史、經濟有關,跟區域沒有關系,即使技術水平再高,也是哪個地區都可以運用的,跟南方、北方沒有關系。
第二是室內空間。這跟人的居住習慣、生活方式有關,這方面的要求也不會體現在南北方的差距上。廳、房、卧室、衛生間、廚房等,應該有什麼樣的配比關系就有什麼的空間關系,與地域無關,不是南方人就喜歡小廳,北方人就喜歡大廳。
第三是半室外空間。通常指有頂但沒有牆的空間,包括雨棚、敞廊、迴廊、敞廳。半室外空間就可以體現出南北方的差異。在北方地區,由於氣候寒冷,所以,別墅的半室外空間就非常少;而南方就更能凸顯其半室外空間的優勢,如可以做出各式各樣具有不同空間體驗的半室外空間,而且往往這個半室外空間能成為別墅一個亮點、賣點。
第四是純室外空間。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附著於建築主體上的室外空間,包括常見的露台、陽台;另一部分是室外庭院。露台,陽台對於南北方來講,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應該說旗鼓相當,北方冬天不好用,南方夏天不好用;而室外庭院部分,從常理上講,南方四季如畫,紅花綠樹,而北方四季分明加上北方水資源的缺乏,造成現在南、北方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不平衡,所以,通常意義上講,北方的庭院不如南方的庭院。因為,北方本來不缺喬木,灌木等,而由於現在多是不毛之地了,很難在短時間內成形;而南方,本來環境就好,加之水分充足,所以在短時間內就可以把綠化做好,哪怕是新建的小區,通過移植,也可以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社區的整體綠化。
別墅的南北方差異的主要體現
首先,北方的別墅強調的是陽光,而南方別墅強調更多的是通風。雖然這兩個字眼看似寬泛,但它卻影響了建築的體型設計、門窗設計和院落設計。對陽光的利用、對通風條件的改善,都會影響到一系列平面圖、剖面圖、立體圖的設計。北方強調陽光,正因為陽光是它的優勢所在。對比南方,以兩個地方為例,一個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都有梅雨季節,非常潮濕,居住不是很舒服;另一個是廣東,陽光又過於強烈。所以說,北方的陽光,從生活的角度來講,能提供更高的舒適度,同時,又能塑造出一個建築的陰影、輪廓,也即建築學上常說的「陽光是真正刻畫建築特色的把式」;南方強調通風,主要通過大量的半室外空間解決。
其次,北方建築的造型與立面設計,強調厚重、朴實,包括用材上,盡量選擇一些以磚、石為主的材料;而南方強調的是清新通透,所以,立面多為淺色,材料的選擇上用得多是塗料、木結構、仿木結構、鋼結構等。
再次,在綠化植被方面,北方的庭院設計可以強調其四季變化的特點,這是南方做不到的,因為北方有很多具有鮮明季節特色的植物,如喬木、灌木等,一年四季,紅、綠、黃,色彩變化很豐富;而南方,更多強調水的特點,如湖面、小溪、小河、甚至點狀的池塘,同時,在綠化方面,多用花卉來體現其的綠化植被的特色。
最後,在建築細部,北方在強調閣樓的同時也可以強調地下室。閣樓可以根據各種造型利用更多的空間,同時,由於北方氣候比較乾燥,所以,地下室也利於使用;而南方在這兩個方面稍微處於劣勢。因為,南方的閣樓在夏天,日曬相當嚴重,所以,本身的使用是其次,其主要作用在於,為閣樓下面那層空間提供隔熱。所以,雖然需要閣樓,但主要不是為了使用,而用來隔熱。同時,它的地下室也比較少,原因是氣候比較潮,而地下室防潮的成本又非常高。所以,如果說綠化植被方面南方別墅稍占上風的話,那麼,就建築細部而言,北方別墅理應稍占上風。
http://www.xadc.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3215
㈦ 徽州古民居的歷史價值
作為徽州文化最具典型和普遍意義的載體物——那些分散存立於古徽州大地上的眾多風格特異又典雅巧麗的徽派建築,乃是中國農耕文明社會後期較為成熟的一大傳統建築樣式,主要以古水口、古民居、古園林、古祠堂、古牌坊、古亭閣、古橋、古塔、古廟宇等具象實物存在為體現形式,它既是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造就出來的、集合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於一體的一種物質實體,又是古徽州社會歷史上自然地理、生態環境、經濟、政治、以及人們的生產方式和生活習慣等在物質形態和精神理念上的反映,它受到徽州山水自然因素的制約與古代民間堪輿風水理論的影響,具有高超的建造技藝和渾厚的文化蘊意,尚且地域特徵鮮明,其中數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最突顯,號稱徽州「古建三絕」,它們融古樸、秀巧、典雅、富麗於一身,在造型、功能、裝飾、結構諸方面自成一格,保持著獨特的藝術風采和魅力,不僅具有實際應用功能和開發使用功能,而且具有科技工藝價值、歷史文化研究價值乃至旅遊觀賞價值。
徽州古民居的布局安排和設計建造注重的是建築與環境、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透現出「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這是它的一大特色,堪稱中國古代人居建設的傑出典範之一。首先在徽州眾多的自然村落里,那成片的古樸民居鱗次櫛比,遙望鴛瓦鱗鱗、粉牆矗矗,棹楔崢嶸,鴟吻聳拔,躍動著和諧的美感。再從其外觀造型看,徽州古民居不僅有低層及坡頂形式,而且還升高房屋頂兩端或印斗式或鵲尾式的山牆使其超過屋面及屋脊,建造成呈水平線條狀和對稱跌落的三疊式或五疊式馬頭山牆(俗稱「封火牆」),既可防火焚屋也可御風掀瓦,不但實用尚且美觀。那些宅屋大多坐北朝南,倚山枕水,或兩層樓或三層樓磚木結構,其布局以中軸線對稱分列,面闊三間,民間俗稱三間式:中為廳堂,前辟天井,側設兩廂卧室。廳堂乃是整個宅屋的主體部分和公共場所,主要用於迎接賓客、舉行婚喪紅白喜事大禮、開展祭祖祀先活動等,也是居家族眾會聚議事和日常起居之處。一般廳堂之間,傢具陳設古樸雅緻,中堂與立柱之上及兩廂外壁間大多布置頗有品位的字畫或者垂懸古舊楹聯和書畫小屏,盈溢者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屋內天井則具有通風排水、採光納氣的功能作用。居家之人端坐廳堂之上,就能夠晨沐朝霞、夜觀星斗,深切契合著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學意蘊。有些家庭還在天井中設置假山,擺放盆景,並砌池養魚,可謂怡然愜意。倘若依據天井位置和布局形制,徽州古民居宅屋大致可分四類:其一為「凹」字型住宅,一般為三開間、內天井,俗稱「一顆印」;其二為「回」字型住宅,多為兩進各三間樓房,實為兩座「凹」字型住宅相向組合而成;其三為倒「工」字型住宅,實為兩座「凹」字型住宅背向組合而成的雙天井宅樓;其四為「曰」或「目」字型住宅,也就是三間兩進或三間三進宅樓,各進之間均辟有天井且兩邊俱以廊房相連。整座宅屋相對封閉,除大門、邊門外,只開辟用於防盜的小窗,因為徽州居民中大半成年男子都在外經商或做官,居家者多屬婦孺老幼,為保障人身財產安全需要宅屋建築密實牢固。在悠長的歷史歲月里,各家門戶一旦關起便自成一統,相對獨立,邊門一開則合族由一個大門出入,大家共同拜祭祖宗先人,這生動反映了古徽州人聚族而居歷久不變的鄉俗民風。同時,一村之中,往往毗連宅屋座座相挨,進進套建,一如人們慣常所雲「三十六天井,七十二檻窗」之景況,其規模恢弘,又真實再現了徽州宗族世家子孫繁衍人丁興旺的歷史事實。
同其它徽派建築物一樣,徽州古民居也多採用磚木石原料構造而成,且無不將鏤刻著山水人物、花草鳥獸、紋飾圖案及戲文故事等富麗內容的磚雕木雕石雕構件,鑲嵌應用在宅屋的門罩、門窗、門額、欄桿、樑柱、雀替、承托、柱礎、裙板、庭院、花台等單元處,表現出卓絕的建築裝飾水平與高雅的實用藝術品位,使宅屋精美,如詩似畫,此乃古徽州民居宅第的另一大特色。諸如黟縣西遞的瑞玉庭、桃李園、東園西園、大夫第、履福堂、膺福堂、篤敬堂等、黟縣宏村的承志堂、德義堂、三立堂、樂賢堂、培德堂、松鶴堂等、歙縣棠樾的五世同堂宅第、縣城斗山街成片古民宅等、休寧縣溪頭村的三槐堂等、祁門縣渚口村倪氏兄弟「進士第」(又稱「一府六縣」宅第)等、婺源縣江灣村的培心堂、敦崇堂等、績溪縣上庄鎮的胡開文紀念館、胡適故居和瀛洲村162號章錫久戶古宅屋等,此外還有屯溪區的程氏三宅、徽州區的潛口民宅、呈坎村毗接成片的明清宅第等均為徽州古民居的典型代表。有意思的是,徽州古民居如今還堂皇地走向了世界——原屬休寧縣黃村的蔭餘堂於近年被整體原封移遷到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落戶並供人們參觀,向世人展現了透現傳統徽州文化韻味的徽派建築的奇特魅力,從而也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
㈧ 安徽立法保護徽州古建築有何意義
12月22日電,安徽省第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二次會議日前審查批准了《黃山市徽州古建築保護條例》。該條例規定將實行古建築保護責任人制度,古民居所有權或使用權可合法流轉。
此外,條例明確可通過多種有利於保護的方式合理利用古建築。
徽州古建築的產權如何界定?條例明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通過合法流轉方式取得古民居所有權或者使用權。黃山市政府將整合全市古民居產權集中交易平台,促進古民居產權依法有序流轉。
㈨ 徽州古民居的簡介
徽民居圍牆一般很高。男人大都在外經商,此牆便起著防盜、對女性禁錮的作用。便單純的高,則給人陰沉壓抑的感覺,故而在圍牆上又常用黟青石雙而鏤空雕刻著兩扇窗,圖案往往是喜鵲登梅,喻寒盡春來的喜訊,既是在家妻子兒女的嚮往,又是對在外家人的祝福;兩家如合用一扇便門,以利於在家的兩家女子在閑時互相串門聊天解悶,或有什麼急事時好相互幫忙。此門開的是圓門,告誡兩家相處要和和氣氣。門面既然叫「面」,就如人之臉面一般重要,它是這家人身份修養的首要印象。普通百姓只在門上面小屋檐處雕刻上精心一點。在古徽州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幾百年人家無非積善。」牆高,山區空間的逼仄,蓋大檐必然為整體格局和地理條件所不允許,單看這小檐的用意,無疑是「積善」意識的延伸和格局調劑。而官宦人家則可能利用其勢力和地基的相對優裕,將門而修成朝外開的八字狀,因為「門八字朝南開」。門枕則修成石鼓狀,擊鼓升堂也。當然也有人這樣開門,在西遞正街建於清康熙三十年的「大夫第」, 臨街綵樓正處於街角,門就在其下,主人想到街角人來人往,擔擔挎籃什麼的行走十分不便,於是便把門朝後凹進去一塊,把牆角一人高以下砌成圓角,主人在門楣上這樣寫著:「作退一步想」。退一步天寬地闊,而圓角呢,意即做人處處都要與人方便,可又不能毫無「原則」,於是一人高以上部分便仍成直角。大門後有三扇門,中門是紅白喜事或來了尊貴客人才打開的;左右兩門,左文右武,仿宮廷樣式。在此商家可就有講究了,那時,商人社會地位不高,為了自尊,他們將門上橫梁做成倒過來的元寶狀,像現在過年將福倒過來貼之意,但他們決不只是要這口彩,因為他們有的是錢,而這樣一來,整個門就成了個缺「口」的商字了。不論你是什麼人,只要你來到我門下,從我這門下過,商字就成了登堂入室的必然之道,而且你還成了商字一個部件,成了我這商字的一張「口」,這不正像眼下我們這個商品社會中每個人的生存處境么?
㈩ 徽州民居的歷史
徽州,簡稱「皖」,位於新安江上游,古稱歙州,宋徽宗在平定方臘起義後,於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為徽州,從此歷宋元明清四代,統一府六縣(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績溪、祁門),行政版圖相對穩定。徽州是徽商的發祥地,明清時期徽商稱雄中國商界500多年,有「無徽不成鎮」、「徽商遍天下」之說。徽文化已成為中國漢族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主體組建黃山市。
古徽州下設黟縣、歙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今屬江西省管)六縣。 自秦建制兩千多年以來,悠久的歷史沉澱,北亞熱帶濕潤的季風氣候,加之在這塊被譽為「天然公園」里生活的人們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獨樹一幟的徽派民居建築風格。
在古徽州大地上,明、清古民居建築總計有7000棟,明清古村落100多處。 徽州古民居建築,形式多樣,五花八門,總計約十五種之多。如古城、古村鎮、祠宇、寺廟、書院、園圃、戲台、牌坊、關隘、橋梁、塔、亭、堤壩、井泉、村落。
徽州歷史悠久,文化沉澱深厚,雖然山奇水秀,氣候濕潤溫暖,物產豐富,但土地有限,村落密集度大,農民生活困難。因此,生活所迫徽州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求衣食於四方」,到外邊去發展。雖然也有客死他鄉,或終無所成者,但大多靠自己的勤勞與智慧,學有所成,勞有所獲,經有所利。一些人從經營木材、茶葉、蠶絲、米發展到經營鹽,很快成為富甲一方的大富戶。黟縣西遞村經商鼎盛時期,店鋪多達百家以上。胡家二十世祖胡貫三,除了經營典當業務,還經營茶米生意,號稱「三十六典」、「七條半街,」是當時江南六大首富之一,家財五百萬金。清代後半葉後,黟縣南屏村的徽商號稱「十萬富?」的不下20戶。這些徽商致富後,為光宗耀祖,顯赫一方,於是大興土木,擴建庄園。受儒家思想影響,他們建起豪室後,又向儒商結合,官商結合發展,興學堂,尊儒學,走學而優則士之路。因此,不少徽商建房時,按官家規定的等級建樓擴園,這就是徽派古民居建築形成的原因。
建築,是一個歷史時期社會文明的象徵,是當時一段社會生活的縮影。
徽州人在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中,面對動盪不安的歷史風雲變幻,面對戰亂的硝煙烽火,面對自然與人為的破壞(破壞最甚是太平天國後期和文革兩個時期),用生命與鮮血,為後世保留了寶貴的民居藝術寶庫。改革開放以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已成為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部門的一項神聖職責。不少象西遞、宏村那樣的遺產,被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單位。不少象歙縣、婺源、黟縣的古村落被保護並開發成旅遊勝地,不少地方政府已採取各種措施,對古民居進行保護和翻修,徽州古民居象經擦亮的明珠,正放射出更加璀璨奪目的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