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看待以前的母系社會
大約在四、五萬年前,當由古人進化為新人時,中國原始社會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時,在考古學上屬於中石器時代或屬於新石器時代初期,母系氏族公社向前邁進了一步,到了距現在大約六七千年時,達到了繁榮時期。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系的,並且由母系關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只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在仰韶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一些子女隨著母親埋葬的現象,是母子關系無比親密的反映。
❷ 母系社會的優點
家族團結和睦——大家庭文化完全是母子及姐妹兄弟間的血緣紐帶,根本不存在妻夫矛盾、婆媳糾紛,翁婿不合、姑嫂爭執之事。以(祖)母親為軸心,以分享關愛而非獨占排外為本,人人以促進家族團結和睦為己任,故尊老愛幼、寬懷謙恭、禮讓厚道成為母系文化的集體道德意識。
沒有老人問題——大家庭的家庭結構不會產生孤寡老人問題,連乞丐和流浪漢也聞所未聞。傳統文化把殘疾視為天神派來世上的使者,人們對老、弱、傷、殘、病、幼皆特別關照。
絕少社會問題——大家族集經濟、財政、生產、勞動、情感、宗教、教育、撫養等為一身,自給自足,可以杜絕主流社會的絕大部分「社會問題」,極少有偷、搶、拐、騙之事,更沒有打劫防火某財害命之事。
母系大家庭共生死的觀念使男女老幼皆無後顧之憂。
經濟壓力小——財產集中,所有家族經濟收入由當家人掌管,加上總有幾個孩子及老人作為後備勞動力,大家分工,自然輕松自在。
兩性和諧平等——傳統文化母尊女貴,沒有任何歧視女人的風俗習慣,也從未傳出強奸、非禮、性騷擾、性虐待等犯罪。同時,母系社會以兩性平等互動為基礎,超越生理性別思維,從不打壓歧視男人,使男人也免除了主流社會的沉重包袱。
感情關系純度高——走婚完全以感情為基礎,與經濟財產、子女撫養無關,也沒有法律條文、道德枷鎖的限制,有感情才在一起,一旦真情不再便可輕松分手,絕少出現嚴重妻夫矛盾。
感情自由少壓力——文化高度崇尚感情自由,整個走婚制的文化設計,既與金錢、物質、階級、門第等現實考慮分開,也不受家規、族權、宗教等因素左右。此外,母系觀點認為生活的意義在於「分享」而非佔有,私有、佔有欲不強,在語言中沒有「嫉妒」、「第三者」、「獨占」這些詞彙,更沒有為情自殺之事。
天然優生、計劃生育——走婚完全取決於感情,因此基本符合取優舍劣的自然規律,加上嚴禁血緣通婚,胎兒普遍體制優良。另外自由走婚甚少與傳宗接代的家族需要結合,基於大家庭子女共有觀念,只要一代人中有女性可作為繼承人,同輩女子再無生育壓力,再加上為避免家屋因人口過多而分裂,故不生女性比例高,人口增長緩慢。 人類社會發展至今,盡管科技資詢發達,物質條件深厚,卻有六項社會問題令人束手無策,而長期被主流社會視作野蠻、落後、愚昧的原始母系社會,卻妥善地解決了這些問題:
老人不受尊重、被遺棄以及現代人面對衰老和孤獨的焦慮;
兩性在社會地位與感情空間上的尊卑和權力不均;
現代人在性魅力上的沉重壓力以至在親密關系裡的佔有、嫉妒和矛盾;
性騷擾、非禮、強奸等性犯罪以至偷、搶、拐、騙,打家劫舍、殺人放火等犯罪行為;
現代社會人際疏離、自我執著以至心靈空虛;
婆媳、親子、兄弟姐妹間的家庭煩惱與矛盾。 研究過程中,發現母系社會更接近於兩性平等,而不類似於父系社會的性別歧視。
即使是生產力低下的西南一帶母系村落,但也幾乎沒有類似父系社會遺棄,虐待女嬰的那樣對待男嬰。
根本的原因是,女人在生育中比男人付出的多,所以也就更有責任感,在單身媽媽看到的是,女人對於墮胎都有很深的負罪感,而男人卻只是想怎麼除掉累贅,甚至還覺得很好笑很輕松。
即使是在母系社會,女人生育男孩和女孩付出的是一樣多的,所以就會將孩子一視同仁,而父系社會,有些父親對嬰兒的付出不過是射了一次,所以不難理解他們為什麼可以狠下心來,遺棄,迫害自己的親生女兒,因為付出的少,所以就不懂得珍惜。
所有的男人女人都是由女人生下來的,女人生育的後代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她所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都是巨大並一樣的,所以,女人們要拚命保護這些用自己生命換來的生命。重男輕女,貴女賤男,都是母親們不能接受的,因為這都是在觸犯她的自身和繁殖利益。所以,只能保護女孩不保護男孩的母系社會,女人們不會去維護(所以歷史上從未出現過踐踏男人時代);只保護男孩不保護女孩的男權社會,女人也不會去維護(所以當今的男權社會正在瓦解轉型)。女人們,只願意去維護能保護她們所有後代的社會,即性別平等的社會,這就是之前的母系社會能維持幾萬年的原因。
❸ 母系社會是怎樣一個社會
氏族社會 的早期階段,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中享有很高的地位,掌握氏族的領導權。世系按女性繼承,子孫歸屬母親。一般認為中國的仰韶文化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美洲印第安人的易洛魁氏族是典型的母系氏族社會。氏族成員死後,其財產歸同氏族的人所有。同氏族的人有互相援助、保護和共同復仇的義務。氏族首領是推選出來的,一個是負責公共事務的酋長,一個是軍事首領。母系氏族公社時期,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母系向父系過渡的的原因等問題歷來分歧較大。恩格斯在《起源》中指出,母權制被推翻,乃是女性的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失敗,是人類經歷的最激烈的革命之一,最早的階級壓迫是與對婦女的奴役同時發生的。但他又認為,這一革命並不需要侵害任何一個活著的氏族成員,似乎是一個十分自然的過渡。對這些論斷的理解不同,產生對過渡原因、過程的不同看法。有人認為母系氏族社會晚期,男女間由自然分工向社會分工轉變,這是階級未出現前男女間對立的起因,矛盾和斗爭隨著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和私有財產的出現而激化,母權制被取代是這一斗爭的產物。林蔚文通過對「不落夫家」等婚姻習俗的分析,提出在轉化過程中母系氏族並非俯首貼耳地恭聽父系氏族的命令和擺布,而是採取一系列頑強抵抗和斗爭的措施。滿都爾圖認為這一過程是自發的,經歷由低級到高級、量變到質變的演進過程。男子經濟地位的日益提高,為世系的轉化提供了物質基礎;由婚姻關系的相對穩定,對偶婚的進一步發展使子女有了可確認的親生父親;男子的生產上作用和他在傳統的財產繼承方面的無權地位發生沖突,從而導致母權制的覆滅。這一斗爭是長期復雜的,母權制的殘余在很長時期內存在。
❹ 母系社會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經階段嗎
在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中明確提到了,人類社會的最早形態是母系氏族制社會,並指出「私有化出現之後才進入了父系社會,女性作為男性的財產而被控制,是最早的階級壓迫」。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性的壽命也得到了提高,漸漸地取代了女性擁有的特殊地位,從而全面進入父權社會。
所以我們可以推測,原始人類社會很可能是由父系親緣構成部落,但存在特殊階職女性的結構,男性是權力核心的可能性更大,但女性確實比進入完全體父權社會時要更有權力。
❺ 母系社會是什麼意思,又是怎樣的
簡介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分布及進步性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此時,生產力水平有明顯進步,磨製、穿孔石器取代打制石器;原始農業產生;家畜飼養、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編輯本段]什麼叫母系氏族社會 因為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氏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關系是維系氏族成員的紐帶,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制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從簡單的分工中,不難看出,婦女從事的採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公社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這樣的社會就叫做母系氏族社會。 時期 大約在四、五萬年前,當由古人進化為新人時,中國原始社會就進入了母系氏族社會,在考古學上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到距今大約一萬年左右時,在考古學上屬於中石器時代或屬於新石器時代初期,母系氏族公社向前邁進了一步,到了距現在大約六七千年時,達到了繁榮時期。 繁榮的標志 1、世系按母系血繁計算。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系的,並且由母系關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只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在仰韶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一些子女隨著母親埋葬的現象,是母子關系無比親密的反映。
第一個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如何,她或他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她或他父親的氏族。父親是氏族以外的人。
當時人們信仰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人們就把該物視為自己的祖先,這就是圖騰。古代有些姓氏來源於圖騰,並從女字。如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稱雞卵為「雞子」,商人以子為姓。姜嫄履巨人跡而生周朝祖先棄,周人以姬(跡)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為嬴氏。這是他們的母系與某種圖騰的結合而生人類的見證,是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媯、姞、安、晏、婁、嫪、妘等,多從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組成,這是姓氏從女,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的反映。
當今的母系傳承
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父系傳承,但猶太人是例外,猶太人是母系傳承的,只要母親為猶太人,子女就是猶太人,例如:何鴻燊他的曾祖父是英籍荷蘭裔猶太人,他的曾祖母是中國人按照猶太人的傳統何鴻燊本人,他的父親何世光,他的祖父何福及何福的哥哥昔日香港首福何東都只能算是中國人。
2、婦女在生產起重要作用。
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採集活動,採集活動比漁獵活動的收獲穩定,供氏族成員糊口度日。婦女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發現了植物生長成熟的條件,經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對作物生長的規律有了認識,終於由婦女發現了農業,在北方從狗尾草中培養出了穀子,在南方從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時間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種的鋤耕農業,因農業的發展,可以擠出一些糧食喂養動物,逐漸馴養出了狗、馬、牛、羊、雞、豬等牲畜,出現了畜牧業。同時,出現了制陶業、編織等,這些活動主要由婦女從事工作,而男子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漁獵生產中,參加農業、畜牧業活動不多。農業、畜牧業,再加上古老的採集活動,就使婦女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同時,婦女還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制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領域也寬廣,從而奠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基礎。後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正是因為喪失了這種重要的經濟基礎。
3、財務由氏族集體繼承
母系氏族社會,生產資料歸集體所有,集體勞動,共同使用勞動產品。無論是陶瓷,還是倉庫,這都是公共的,氏族成員死後,隨葬品也差別不大。財產由集體繼承,如永寧納西族,祖母死後,氏族的財產如故,仍是母系氏族的財務,實際上是其子女集體繼承。到於她個人的衣物和裝飾品,有些用於隨葬,有些歸其女兒使用;舅舅的衣飾由外甥繼承,男女在財務上是平等的,都有繼承權。但是,男子的財產不能,也不可能傳給他的子女,回為後者是外氏族的成員。繼承製有兩個特點:一是集體性,由於財產為氏族所有,也由氏族集體繼承,任何人都無權私自支配或者單獨繼承。二是按母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系,母系傳給女兒,氏族的男性成員的子女無繼承權。
4、實行從母方居住
氏族是一個社會細胞,他們生產在一起,也居住在一起。其房屋雖與經濟類型、定居程度、生活習慣和宗教信仰有關,形式多種多樣,但都適合氏族的共同需要,而且有足夠數量的房間供婚齡婦女接待外氏族的男配偶使用。同氏族的人按性別分開居住。不僅一個氏族的人,生前住在一起,死後也不分離,成員實行合葬,所以在當時流行氏族公共墓地,而且多合葬墓,實行同性合葬,這是共同居住在葬俗上的反映。
5、婦女是氏族的管理者
由於婦女在社會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就決定了母系氏族以年長的婦女為氏族長。她是由全體氏族成員選舉的,如果不稱職,全體成員有權罷免。氏族長負責領導生產,管理生活和對外聯絡。當氏族分裂為母系親族時,又出現了親族長。氏族長雖然管理一切,但沒有特權,也不能包辦代替,充分尊重其他氏族成員的意見,遇到重大事件,如吸收養女,進行血緣復仇、決定生產計劃,她要召開有關會議來決定。風俗習慣是調解氏族關系的准則。 關於母系社會存在性的爭議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那個遙遠年代的一切大都已經淹沒歷史的塵埃之中。關於母系社會的存在性,以及母系社會和母權制的關系,考古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在歷史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系社會很可能並沒有廣泛存在過,或者是一個地區性的社會形態。事實上,國際考古學界也並未認可這種說法。
誠然,在我國的中原地區的確存在過一些母系部落,但在世界各地,以非洲,歐洲和美洲為例的大多數地區,這種母系性質部落分布卻很少,而史前澳洲,曾經是父系部落和母系部落共存的時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狩獵活動,婦女從事農業採集,我國很多地區以平原氣候為主,從事農業和採集業收成比較穩定;而在一些世界其他地區,以高山,草原,叢林,海洋性氣候為主的地區,不宜耕種,但各種飛禽走獸資源豐富,因此,男子從事的狩獵和捕魚等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他們的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經歷過母系社會。
而在原始的宗教崇拜方面,世界各地也是大不相同,有些地區崇尚生殖崇拜,有些地區崇拜自然崇拜,有些地區則更傾向於祖先崇拜,不同的環境形成了不同的社會形態。而當時最流行的圖騰崇拜,通常是將某種動物或植物等特定物體視作與本氏族有親屬或其他特殊關系的崇拜行為,是原始宗教的最初形式,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晚期。源自北美阿耳貢金人奧季布瓦族方言ototeman,意為「他的親族」或「他的氏族」,相當於是整個部族的標記。許多氏族往往以它命名。在這些崇尚圖騰崇拜氏族部落內,部落首領通常是武力爭奪產生,其部落首領往往是由部落內最勇猛善戰的成年男子擔任。
關於未知的歷史,總是激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諸如亞特蘭蒂斯,姆大陸,以及中國人所說的三皇五帝時代,考古學家也一直在不斷的探索,希望能夠還原歷史的真相。然後至於真相到底如何,恐怕只有靠考古學家不懈的努力來而證實了。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07216.htm?fr=ala0_1_1
❻ 母系社會形成原因
1、同一氏族有共抄同的血緣,襲崇拜共同的先始。氏族成員生前共同生活,死後葬於共同的氏族墓地。隨著原始農業及家畜飼養的出現,作為其發明者的婦女在生產和經濟生活中、在社會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導地位和支配地位;
2、母系社會又稱女系社會、母系氏族制社會。 氏族社會的早、中期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緣關繫上的社會組織,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
3、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6)母系社會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母系社會介紹: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男子在生產部門中突出地位的出現,原來男女在氏族中的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男子開始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婚姻由對偶婚向一夫多妻制過渡,父權制隨家庭出現而產生,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
由於女性在社會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就決定了母系氏族以年長的婦女為氏族長。其是由全體氏族成員選舉的,如果不稱職,全體成員有權罷免。氏族長負責領導生產,管理生活和對外聯絡。當氏族分裂為母系親族時,又出現了親族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母系社會
❼ 母系社會的歷史
母系社會是按母系計算世系血統和繼承財產的氏族制度,是氏族社會的第一階段。在母系氏族制後期,也就是新石器早期,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便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在母系氏族制形成時是禁止內婚的,氏族成員進行族外群婚。因為實行族外婚制,子女跟隨母親,因此是無父無夫的國度。在生活時代有限的原始社會下,氏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關系是維系氏族成員的紐帶,互相保護,並按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女性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制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
從簡單的分工中,不難看出,女子從事的職責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繁衍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公社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
世界各地的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形態,在成文史出現之前已大部消逝,但其殘余在階級社會中尚存。在近現代部落民族中,只有少數處於母系氏族階段,如北美印第安人的易洛魁部落。在母系氏族階段,婦女從事採集和原始農業,制備日常衣食並主持家務,在社會經濟生活中起有重要作用。女男群婚爾後是對偶婚,妻夫各居自己母親家裡,或是夫居妻家,結合不穩定。氏族中設有議事會,是氏族的最高權力機構,決定一切重大事務,選舉產生氏族長。氏族中的全體成年女男都可參加議事會。擔任族長的一般是年長的婦女。 在中國,母系社會繁榮時期的文化遺存遍布南北各地,主要代表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窯文化、屈家嶺文化及細石器文化等等。母系氏族社會進入發展時期。中石器時代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迄今為止,有關中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還比較缺乏。新石器時代,人類在打制石器的基礎上摸索出磨製石器的新技術,又發明了原始農業、畜牧業、制陶業和紡織業,皮革加工和縫紉技術也有進步,原始手工業及副業出現等等。
人類除利用天然洞穴居住之外,又開始營建房舍。在河谷台地水源便利之處,逐漸形成村落。人們開始了定居的生活。原始審美和宗教觀念繼續發展,並產生了最早的文字元號。
現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中期主要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有:陝西大荔人、山西襄汾丁村人、山西陽高許家窯人、廣東曲江馬壩人、貴州桐梓人、湖北長陽人、北京周口店新洞人,以及遼寧喀左鴿子洞等文化遺存。舊石器時代晚期重要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存有:山西朔縣峙峪人、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遼寧建平人、廣西柳江人,以及寧夏靈武水洞溝、河南安陽小南海、河北陽原虎頭梁等文化遺存。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系的,並且由母系關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只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在仰韶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一些子女隨著母親埋葬的現象,是母子關系無比親密的反映。
第一個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如何,她或他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她或他父親的氏族。父親是氏族以外的人。當時人們信仰氏族與某種動物、植物或無生物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人們就把該物視為自己的祖先,這就是圖騰。古代有些姓氏來源於圖騰,並從女字。如簡狄吞玄鳥之卵而生契(商朝祖先),今天仍有人稱雞卵為「雞子」,商人以子為姓。姜嫄履巨人跡而生周朝祖先棄,周人以姬(跡)為姓。秦人祖先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為嬴氏。這是他們的母系與某種圖騰的結合而生人類的見證,是其無父無夫的反映。古老的姓氏中,如姜、姚、媯、姞、安、晏、婁、嫪、妘等,多從女字旁,而姓本身是由女、生組成,這是姓氏從女,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的反映。婦女在生產起重要作用。
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採集活動,採集活動比漁獵活動的收獲穩定,供氏族成員糊口度日。婦女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發現了植物生長成熟的條件,經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對作物生長的規律有了認識,終於由婦女發現了農業,在北方從狗尾草中培養出了穀子,在南方從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時間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種的鋤耕農業,因農業的發展,可以擠出一些糧食喂養動物,逐漸馴養出了狗、馬、牛、羊、雞、豬等牲畜,出現了畜牧業。
同時,出現了制陶業、編織等,這些活動主要由婦女從事工作,而男子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漁獵生產中,參加農業、畜牧業活動不多。農業、畜牧業,再加上古老的採集活動,就使婦女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同時,婦女還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制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領域也寬廣,從而奠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基礎。後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正是因為喪失了這種重要的經濟基礎。
❽ 為什麼人類會有母系社會
母系社會又稱母系氏族制。在母系氏族制前期,人類體質上的原始性基本消失,被稱作「新人」,屬於考古學上的舊石器晚期。到母系氏族制後期,現代人形成,屬於新石器早期。 中國境內的新人化石和文化遺存遍及各地,其主要代表有河套人、柳江人、峙峪人和山頂洞人等等。這一階段的打制工具有較大改進,並發明了弓箭。其生產部門主要是採集和狩獵。人們學會縫制獸皮衣服,產生了原始的審美觀念和宗教。同時,出現了族外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由於女子在採集生產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以女性為中心的母系氏族制。 因為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在極端低下的生產力水平下,氏族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血緣關系是維系氏族成員的紐帶,他以人人平等,互相保護,性別和年齡進行分工,青壯年男子擔任狩獵、捕魚和防禦野獸等任務,婦女擔任採集食物、燒烤食品、縫制衣服,養育老幼等繁重任務,老人和小孩從事輔助性的勞動。從簡單的分工中,不難看出,婦女從事的採集比男子從事的狩獵有比較穩定的性質,是可靠的生活來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她們是氏族組織中的重要成員,她們的活動是為了氏族集體的利益,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對維系氏族的生存和繁殖都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婦女在氏族公社裡佔有重要的地位,普遍受到重視,這樣的社會就叫做母系氏族社會。 母系氏族以母系血緣維系的,並且由母系關系傳遞,即由祖母傳給母親,由母親傳給女兒,由女兒傳給孫女,依此類推,永不間斷。在雲南永寧納西族還保留著有女兒不算斷根,但是只生兒子則是斷根,必須過繼女孩為繼承人。在仰韶文化的遺存中曾發現一些子女隨著母親埋葬的現象,是母子關系無比親密的反映。 第一個氏族成員,不管其性別如何,她或他都屬於母親所在的氏族,而不屬於她或他父親的氏族。父親是氏族以外的人。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都是父系傳承,但猶太人是例外,猶太人是母系傳承的,只要母親為猶太人,子女就是猶太人。 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漁獵活動,婦女從事採集活動,採集活動比漁獵活動的收獲穩定,供氏族成員糊口度日。婦女在長期的採集活動中,發現了植物生長成熟的條件,經過反復實踐,反復認識,對作物生長的規律有了認識,終於由婦女發現了農業,在北方從狗尾草中培養出了穀子,在南方從野生稻中培植成了稻子,時間在六七千年前,形成了刀耕火種的鋤耕農業,因農業的發展,可以擠出一些糧食喂養動物,逐漸馴養出了狗、馬、牛、羊、雞、豬等牲畜,出現了畜牧業。同時,出現了制陶業、編織等,這些活動主要由婦女從事工作,而男子還在很大程度上保留在漁獵生產中,參加農業、畜牧業活動不多。農業、畜牧業,再加上古老的採集活動,就使婦女成為生活資料的主要尋求者和加工者。同時,婦女還是管理住所、保護火種、撫育子女、從事制陶、紡織和縫紉等工作的承擔者,這些活動與男子的漁獵生產活動比較起來,既穩定又重要,領域也寬廣,從而奠定了婦女在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這是尊重女性和母系氏族社會的基礎。後來,婦女淪為奴隸般的地步,正是因為喪失了這種重要的經濟基礎。 由於婦女在社會生產中居於主導地位,世系按母系血緣計算,就決定了母系氏族以年長的婦女為氏族長。她是由全體氏族成員選舉的,如果不稱職,全體成員有權罷免。氏族長負責領導生產,管理生活和對外聯絡。當氏族分裂為母系親族時,又出現了親族長。氏族長雖然管理一切,但沒有特權,也不能包辦代替,充分尊重其他氏族成員的意見,遇到重大事件,如吸收養女,進行血緣復仇、決定生產計劃,她要召開有關會議來決定。風俗習慣是調解氏族關系的准則。 由於年代久遠,關於那個遙遠年代的一切大都已經淹沒歷史的塵埃之中。關於母系社會的存在性,以及母系社會和母權制的關系,考古學界一直眾說紛紜。在歷史然而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母系社會很可能並沒有廣泛存在過,或者是一個地區性的社會形態。事實上,國際考古學界也並未認可這種說法。 誠然,在我國的中原地區的確存在過一些母系部落,但在世界各地,以非洲,歐洲和美洲為例的大多數地區,這種母系性質部落分布卻很少,而史前澳洲,曾經是父系部落和母系部落共存的時代。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在原始的生產分工中,男子從事狩獵活動,婦女從事農業採集,我國很多地區以平原氣候為主,從事農業和採集業收成比較穩定;而在一些世界其他地區,以高山,草原,叢林,海洋性氣候為主的地區,不宜耕種,但各種飛禽走獸資源豐富,因此,男子從事的狩獵和捕魚等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因此他們的大多數地區就沒有經歷過母系社會。
❾ 母系社會的文化
「內婚制」轉向「族外婚」
原始人群階段過渡為母系氏族社會,是在生產力水平提高的推動下完成的。血緣內婚制向氏族外婚制的轉化是社會性質變革的關鍵因素。原始人的血緣家族,經過幾代繁衍之後,由於人口不斷增加,引起食物來源匱乏,生活受到影響,因而必然分裂出新的血緣家族。新的血緣家族依然施行內部的血緣婚。內婚制雖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對穩定,但婚配的女男之間血緣關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後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體質不良,智力低下,與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減弱。誠如《左傳》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內婚制在人類歷史上延續的時間甚長,這正是原始人群階段生產力發展緩慢的症結所在。
內婚制對人類進化的危害極大,其嚴重後果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血緣家族的分裂,不斷產生新的血緣家族。這些血緣家族之間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各血緣家族的女男之間也難免發生婚配現象。人們逐漸發現,各血緣家族之間女男通婚所生子女,無論在體能和智力上多優於同一血緣家族女男婚配所生子女。人們終於覺悟到,婚配女男的血緣關系越遠,生育的子女越強健。由於傳統觀念強大的影響,內婚制向族外婚制的轉變是十分緩慢的。開始,只排除血緣最近的同胞姊妹兄弟間的婚配,以後又排除血緣較近的旁系姊妹兄弟間的婚配。最後,血緣家族內的女男,不論是否同輩皆禁止婚配。這樣,一個內部不能婚配的血緣親屬集團——氏族便產生了。
族外婚,就是一個氏族的一群姊妹和另一個氏族的一群兄弟之間的交互群婚,形成以一個老祖母為核心的氏族制。男子外婚到另一氏族,死後埋在本氏族的公共墓地里。這種婚姻關系雖然還不穩固,但畢竟使氏族明顯有別於過去的血緣家族。在這種群婚的形態下,子女仍然是只認生母而無父,氏族成員的世系也只能根據母系的血統來決定。同一始母祖生下的若干後代,便形成為一個氏族。因為實行走訪婚,女男之間離異無常,加之男子暮至晨歸,所以子女一般並不確認生父。子女由母親撫養,父親並無撫養子女的權力。父與子不是同親族的人,因而從世繫上也就沒有共同的血緣紐帶,即使相見,亦如陌生人。母系血統是維系氏族存在的紐帶。氏族擴大之後,再分離開來,另建立新氏族。彼此通婚的氏族則組成部落。
古代的風俗中仍殘留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族外群婚痕跡。這種群婚多是以野合形式進行的。《周禮·地官司徒下》:「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貴州通志》卷七:「花苗每歲孟春,會男女於野,謂之跳月。擇平壤地為月場,鮮花艷裝男吹蘆笙,女振響鈴,旋躍歌舞,謔浪終日,暮挈所私以歸,比曉乃散。」
古代文獻關於親屬稱謂制度的記載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跡。《爾雅·釋親》:「男子謂姊妹之子為出,女子謂晜弟之子為侄,謂出之子為離孫,謂侄之子為歸孫」。母系氏族實行族外婚,一個氏族可以同其他許多氏族通婚,或在兩個氏族之間通婚。《爾雅》中所說的就屬於後者。因姊妹之子必須離開自己的氏族到對方氏族中去婚配,故曰出。出之子,不生於己族,但是以輩份而論為孫,故曰離孫。因兄弟婚配至對方氏族,與對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又要回到兄弟的氏族來婚配,故曰侄。侄之子又生於己族,所以稱歸孫。
族外群婚制曾普遍存在,使人們得以窺知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的婚配形態。這種婚配的特點是,以集體方式進行,亦無固定的配偶,年齡和輩份的限制也不嚴格。但是氏族成員之間的婚配則是嚴格禁止的。
族外婚是人類婚姻關系史上的重大進步,較之內婚制下的同輩婚配具有更深遠的意義。自然界萬物的演化規律是物競天擇,優勝劣汰。實行族外婚的氏族,其成員的智商高,體質強,整體實力明顯優於依然實行內婚制的血緣家族。在當時的社會發展進程中,起著無可置辨的主導作用。
「族外群婚」延伸至「對偶婚」
母系氏族制形成禁止內婚,氏族成員進行族外群婚。因為實行族外婚,子女跟隨母親,是無父無夫的國度。由於實行外婚制,妻夫分居在各自的母系氏族中,婚姻生活採取丈夫走訪妻子的形式,子女從母居,屬母方氏族,世系和財產繼承從母系計。到了母系氏族繁榮期,由於對偶婚的出現和逐步鞏固,丈夫遷到妻方氏族從妻居。 「走婚」,意為來回走動。即男不娶,女不嫁,女男雙方終身在各自的母系大家庭中生產生活,雙方除戀愛關系外,沒有必然的家庭經濟關系,子女隨母,住在女方家,由女方家庭成員撫養。男方視自己的經濟能力給與幫助和關愛。女男雙方確立走婚關系後,男方一般在完成一天的勞作後前往女方家夜宿,清晨再回到自己家裡開始新的一天勞作。雙方關系以純感情為基礎,自由度高,壓力低,穩定性薄弱,獨占與從屬觀念難以孕育。一旦感情破裂,離異自由,子女隨母,無財產糾紛,一般不會因此產生敵意。
走婚的表現特點:
(1)不一定同住(多數雙方仍住母家)
(2)非經濟共同體
(3)不是社會基本單位(家屋才是)
(4)非從一而終
(5)情慾非獨占
(6)不定生母居住制(女男同住,照顧的不一定只是親生孩子,大多兼照顧侄女侄子)
(7)無法律契約(大多拒絕登記結婚)
走婚的隱私注意:
走婚文化里只有一種隱私,就是與血緣親屬相關的性問題——可以在溫泉女男坦然同浴,但不能跟家人提任何跟性相關的話題;接受與多人發生關系,沒有處女、私生子或未婚媽媽這些概念,但在家屋裡卻又連提及性事的詞彙也視作極大禁忌。
害羞是為了嚴防亂倫的文化機制,母系人對亂倫的控制特別嚴格,五代以內親屬不得走婚。
害羞文化嚴禁血緣親屬走婚,連語言上也禁止任何性話題,這種強烈的防禦機制令小孩自幼產生強烈的道德感,在血緣親屬面前提到性就會感到不安,從而令血緣親屬間的性關系難以發生。
害羞文化針對的不是性本身,而是亂倫禁忌,避免的不是女男關系,而是血緣親屬間的性關系。故婦夫和走婚女男之間不受害羞文化影響,普通朋友間也不受其制約。 母系大家庭的成員一般由同一母系血緣關系的姐妹兄弟和她們之中的女性成員的子女組成,例如以四世同堂家庭第三代男性的視角看,第一代由他阿媽的母親及其姐妹兄弟構成,女性統稱「阿日」(奶奶),男性統稱「阿普」(爺爺);第二代由他的母親及姐妹兄弟構成,女性統稱「阿咪」(媽媽),男性統稱「阿烏」(舅舅);第三代由他的親姐妹兄弟及母親姐妹的孩子構成,幾支子女間不做區分,比自己的大的女男統稱「阿木」(姐姐哥哥),小的稱「格日」(弟弟)、「古咪」(妹妹);第四代由他姐妹的孩子構成,稱「任吾」(侄兒)、「任咪」(侄女)。但實際上家庭成員不僅限於血緣,也可通過入贅、上門、結婚以及過繼來補充勞動力或繼後。
母系大家庭的家長一般由較年長的能力最強的女性擔當。 例如摩梭語中母親叫「阿咪」,所有中年婦女,不管未婚或已婚,曾否生育或是獨身,一律稱作阿咪。實質上是超越父系男權佔有式私人產權觀,不把女性價值還原為一塊薄薄的所謂「處女膜」,不認為必須結婚生子才算「真正的女人」,更不會認為女人的幸福在於找到一位真心愛她的丈夫。母系家族沒有生母、養母、後母、繼母之分,沒有私有產權之唯我排外與妒忌邏輯。在大家庭中甚至沒有母親和伯母之分,女人將姐妹的孩子同樣視為己出,付出和親子同樣的關愛,以至小孩子往往不知道到底誰是生母。
女本男末
生育完全是女人的事。女人懷孕期間男子不能再走婚,由阿咪和姐妹們照料。孩子出生後擺滿月酒,只容女人參加,由孩子父親的母親及其姐妹帶禮物上門祝賀。
死亡卻是女人必須靠邊站的男兒事。葬禮的一切工作皆由男性完成,女人要遠遠躲開。
摩梭人的生活用語一律母系思維。摩梭人說中文時總習慣先女後男的次序,譬如把「一夫一妻」說成是「一妻一夫」。 西方社會戀母,中國社會崇母皆以貶斥婦女為基礎:永遠扮演照顧別人的犧牲者角色便是好女人,追求個人目標而不顧別人就是壞女人。把婦女美化為偉大的母親,其實是一種控制女人的手段,惟有扮演犧牲者與照顧者的角色,成為含辛茹苦的母親,女人才能受人尊崇。
同樣是尊母,母系婦女的情慾空間及性別主體意識異常鮮明,根本沒有「母親與女人」、「好女人與壞女人」的二元對立。關鍵在於重母屋而輕公眾的家屋文化:母系文化與社會運作的基本單位不是獨立個體或妻夫小家庭,而是家屋。因此在母系社會的價值體系中重家屋聲望而非個人名聲,重家屋和諧而非個人成就。因此母系的社會,公眾觀念薄弱,解決問題主要靠家族協商。
母系當家人雖主要為女性,但是並不立足於生理性別。婦女當家,不會偏幫女人而打壓男人,有時候男人當家也會依從家屋和諧、不分你我的女性思維。
母系文化的核心不在走婚,而是人人和諧,在母系社會中沒有比這更重要的價值觀。
❿ 為什麼會有母系社會
在人類歷史上,婦女有個輝煌的自由的時代,這就是母系社會,當時的婦女是備受尊崇的。在原始社會中,低下的社會生產力使主要由男子從事的漁獵業難以滿足穩定的最低限度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主要由女子從事的採摘集倒較為穩定,這種經濟上的優勢再加上分娩、哺育又主要是婦女的事,而繁衍人口又關繫到民族和部落的存亡,這些情況都確立了女子的崇高地位。
由於人類歷史上存在過母系社會的漫長時期,所以幾乎全世界各民族都存在過女性始祖、即「人類第一個婦女」的神話傳說。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中,把蛇身人首的伏羲和女媧作為最早的男女始祖。盤古開天闢地,女媧煉石補天,兩人還作為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類。中國在漫長的古代歷史上,在很多地區都出現過「伏羲、女媧交尾圖」的帛畫或石雕。
和中國關於伏羲、女媧的傳說相類似,日本則有伊邪那歧和伊邪那美兄妹的神話傳說,日本的神話就是從他們倆真正開始的。人總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了神,日本人也不例外。日本最早的神和神話並不一定是日本獨有的,其中有些可能起源於亞洲大陸,但很快就按日本的生活和思想方式改頭換面了。
日本神話說,伊邪那美生出了日本各島和眾多的神,生火神時她受夠了罪,連生殖器都被燒壞了。最後,她從自己的嘔吐物、糞便和尿中分別生出金神、土神和水神後便死去了,並且消失在冥府中。她那悲痛欲絕的哥哥兼丈夫追隨她到了陰間,可是卻發生了一連串的矛盾糾紛,最後又生下了天照大神。
從神話看來,日本的歷代天皇都是天照大御神的後裔,都是這位女神的子孫。除了天照大御神以外,早期的日本也出了不少女王,甚至是女天皇。例如《三國志》中「魏志倭人傳」曾記載,邪馬台國的統治者卑彌呼是個女性,卑彌呼的後繼者也是女性。
此外,推古天皇、皇極天皇(後來的齊明天皇)及持統天皇也都是女性。當時並不因為她們是女性而受到限制,而且這些女王的政績也都令人稱頌。
中國歷史上只出過一個女皇帝武則天,看來日本歷史上的女皇要比中國多得多。
在人類歷史上,母系社會後來被父系社會所取代,但是母系社會的影響在一個時期內仍然存在,女子的地位並沒有一下子降低,女子的自由度,包括婚姻與性的自由度仍舊相當大,性禁錮並不嚴重。
例如在中國的唐代,男女之間的接觸、交往仍舊比較自由、公開,不拘禮法,比較符合人性的自由發展,無論是宮廷、官宦、民間都是如此。民間婦女有時單獨和異性結識交往,不避嫌疑。「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這首詩寫一位船家女和一個陌生男子大大方地打招呼、攀談。洪邁在《容齋隨筆》中說,「瓜田李下之疑,唐人不譏也。」流傳至今的還有一些唐女騎馬俑或唐女騎馬圖,表明了當時的婦女能結伴騎馬郊遊,是多麼無拘無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