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及其歷史意義。
為穆斯林民族的一整套政治態度、政治感情、政治信仰以及政治價值趨向的伊斯蘭政治文化,如果與西方政治文化相比較的話,具有如下特點:
(-)真主主權論。西方民主政治強調主權在民,強調人民是國家權力的來源,強調法律體現了全民的意志,等等。在否定上帝權力的同時,卻沒有否定少數人實際存在的特權。人們看重世俗的權力,政治權力往往被某些個人、黨派、集團、階層所壟斷。所謂「分權制衡」,究其實質只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權力對權力的制約,並未從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上徹底解決權力腐化問題和權力制約問題。因此,政治腐化也就成了西方社會永恆的困惑。而伊斯蘭民主政治確信一切權力來自真主,一切權勢全是真主的,人只是真主在大地上的代治者。(參見《古蘭經》5:18.35:39)因此,伊斯蘭民主政治排除了統治者的特權並且將人民提高到與統治者平等的地位。
(二)政治權力真主委託說。西方政治學說主張權力的合法性完全來源於人民或公民的認同和支持。霍布斯、洛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雖有所不同,但都主張權力來源於人民的契約性的認可和委託。密爾則認為人民通過代議制政府體現了自己的權力,賦予了當權者以合法性。而伊斯蘭民主中,政治權力合法性的深層基礎是真主的意欲、允許和委託,其世俗的合法性則是全體社會成員的信託和同意。同時通過公平、公正和公開的政治協商程序形成公共權力並建立公共管理機構。
(三)對政治權力的制約——信仰、道德、法律、制度四結合。任何政治權力如果不受到適當的制約,就必然會導致濫用權力和政治腐化。西方民主對政治權力的制約是通過世俗的憲法、法律以及民主制度和民主程序來實現的。這些法律和制度似乎很完備,但西方社會卻面臨著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即「人的問題」。從智力上說,人是有限的;從思維上說,人是不完備的;從道德上說,人是缺乏自製力的。由於缺乏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上的深層約束,「分權制衡」只是一種外在的形式化的措施,不僅不能避免權力膨脹和政治腐化,而且加劇了權力斗爭和政治衰敗。因為法律、制度再完善,那也是人定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法律總有空子可鑽,只要人們缺乏內心信仰和道德自律,最終,使所謂法律制約、制度制約在人的私心和權欲面前顯得蒼白無力,無可奈何。而伊斯蘭民主中對政治權力的制約是通過運用宗教信仰、道德規范、法律法規和政治制度一體化的措施來實現和保障的。權力的運用者對真正的主權擁有者——真主,在信仰上的虔誠、在心理上的敬畏,構成了政治信仰和政治道德的核心,成為制約和監督政治權力的深層因素。同時伊斯蘭民主協商制度和民主監督程序在制約政治權力方面成為深層機制的外在延伸,用以保證實際政治過程中政治權力運行的順暢和正當。
(四)直接政治參與說。西方政治文化推崇一種間接式的政治參與模式。西方大多數政治學家都認為民主的直接參與型只適合於小國寡民,對於大國就只能實行間接參與型民主。密爾為這種間接型民主設計了理想的「代議制政府」。根據這種制度,人民所參與的只是投票和選舉而已,並不參與實際政府決策。實際政府決策是由人民選舉的「民意代表」即政治中間人來完成的。由於人民與他們的「代表」之間存在利益沖突,所以西方社會的政治冷漠現象十分普遍。而伊斯蘭政治文化從它產生起就屬於典型的參與型政治文化。每個公民都享有各種政治上的自由與權利,承擔法定的義務和責任。他們都能夠直接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能夠按自己的願望直接地、自由地參與選舉國家領導人,能夠批評政府決策,等等。
『貳』 簡述阿拉伯科學文化的歷史意義
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比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重大的發明帶給了歐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也做出了許多貢獻,大約771年,一位印度學者將一篇數學論文帶到巴格達,其中包括從0到9等十個數字,後來這篇論文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發現印度數字的優點,在帝國境內推廣應用。
隨後,阿拉伯人又通過西班牙將印度數字傳入歐洲,並傳播到世界各國。這就是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的傳播,對數學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人除了傳播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傳統以外,他們還吸收和傳播了一些為進一步普及和發展文化與學術研究所必需的技術。
(2)阿拉伯歷史文化知識擴展閱讀:
阿拉伯人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文學、地理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阿拉伯科學家們通過自己的成就使得實驗性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和尊敬,並證實了這種研究的價值。在這以前,實驗性研究常同魔法、巫術糾纏在一起,從而被西方傳統的學者們看作是粗俗卑下的事情而不屑一顧。
阿拉伯的化學家發明並命名了蒸餾器,區別了各種酸和鹼,完成了對無數物質的化學分析,並且還研究和製造了數百種葯品阿拉伯文化的化學也來自於煉金術,還在反復實驗中發現了多種化合物與新物質,如碳酸鈉、硫酸、硝酸、硝酸鉀、硼砂等,他們還首先對蒸餾、過濾以及純化等過程進行了描述。
總的來看,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正處於科學上貧瘠的時代,阿拉伯的數學成就很大,歐洲人主要就是通過阿拉伯數學家的譯著才了解古希臘和印度以及中國數學的成就,可見阿拉伯人對於數學的貢獻之巨大。
『叄』 如何認識阿拉伯科學文化的歷史作用
阿拉伯科學文化在自然科學發展中中的歷史地位,不僅在於它使古希臘科學方獻得以保存下來,為歐洲的科學和文化的復興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也不僅在於它在與西文科學文化的交流中起了作用,阿拉伯的學者們還獨立地發展並豐富了科學.
(1)阿拉伯人在科學上的重要貢獻首先是創造了阿拉伯數碼.算術以前只有一些有學問的人才懂得,有了阿拉伯數碼,數學便群眾化了.阿拉伯人還繼承和發展了印度數學家處理求知數的方法,發展了代數學."代數"一詞就來自阿拉伯著名數學家阿爾----花刺子模所著一書.
(2)在天文學方面,阿拉伯人接受了托勒密的地心說體系,但在天文觀測方面卻作出了自己的貢獻.阿拉伯人系統而從未間斷的天文觀測活動,發現了太陽偏心率的變動,修訂了很多天文常量.傑出的網路學者阿爾•畢魯尼大膽地提出了托勒密體系不符合宇宙的實際構造的觀點,認為托勒密證明地球不動並處於宇宙中心的論據,也可以證明地球繞日的運動.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天文學家們包括哥白尼在內,都曾利用阿拉伯人連續900年的天文觀測資料而使天文學發生了革命.
(3)阿拉伯醫學是古希臘醫學的繼續,同時增添了關於新的疾病和新葯物的知識.當時最著名的醫學家伊本•森納完成了一部百萬字的網路全書式的《醫典》,是阿拉伯醫學的最高成果.曾在大馬士革行醫的伊本•阿樂——納菲已經對蓋侖的血液可以通過心臟隔膜流動的論點提出質疑,認為血液是從右心室流到肺再到左心室的,揭示了血液的小循環過程,這比後來塞爾維的發現要早300年.從公元8世紀起,在阿拉伯國家也興起了煉金術,推動了實驗化學的進展,阿拉伯人吸收了中國和印度煉丹術的觀念,也是以硫汞作為基本元素,但中國人側重於煉丹,阿拉伯人側重於煉金,要把賤金屬變為貴金屬.
『肆』 有關於阿拉伯的知識
阿拉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阿拉伯帝國的建立和阿拉伯文化的興起
穆罕默德約於公元610年創立伊斯蘭教以後,在麥地那建立了一個神權國家。這個國家不斷向外擴張,很快就征服了阿拉伯半島其它地區。到623年穆罕默德死去時,整個半島已基本統一了。穆罕默德的繼承者從634年開始向半島以外擴張,相繼征服了敘利亞、巴勒斯坦、伊朗和埃及。阿拉伯的一個部落倭馬亞在大馬士革建立了倭馬亞哈里發王朝(中國唐代以及唐以後的史書稱為「白衣大食」)。倭馬亞哈里發王朝是一個在文化上相對開放的王朝,從一開始就接受了希臘文化。他們招募了許多科學家到大馬士革來,並在公元700年在那裡建立了一座天文台。
在公元749年,虔誠信奉伊斯蘭教的阿跋斯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黑衣大食」)將已經希臘化了的倭馬亞哈里發王朝取而代之,建都於巴格達。他們接受了本地的文明,變得波斯化了。前幾代的哈里發在巴格達廣納賢才,許多著名的科學家來到這里。君主們下令翻譯了大量印度和希臘的典籍,特別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著作,使得希臘文化與印度、敘利亞、波斯的文化互相交融。第四代哈里發阿爾·馬蒙約與公元828年建立了一個專門的機構「智慧之館」,繼續進行這種翻譯工作。他們主要翻譯了蓋侖的醫學著作和托勒密的天文學著作,以及歐幾里德、希波克拉底、底奧斯可里底斯的作品。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在巴格達建起了一座天文台,許多天文學家在這里觀察、研究,得到了一些天文新發現。當時的巴格達人才薈萃、學者雲集,在學術上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後來,塞爾柱突厥人奪取了這個東哈里發國家的政權,使得巴格達在學術上的重要性逐漸減弱。大部分穆斯林學者來到埃及的開羅,特別是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中國史書稱之為「綠衣大食」),因為當時的君主阿爾·哈基姆於公元955年在埃及建立了一所科學院。與此同時,西班牙也有一批穆斯林科學家在辛勤地工作。大馬士革的前倭馬亞王朝覆滅後,王室的一個後裔逃到西班牙,並與公元755年在安達盧西亞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中國史書也稱之為「白衣大食」)。科爾多瓦哈里發於公元970年建立了圖書館和科學院,不久在托萊多也建立了相同的機構。
阿拉伯的科學家們在君主的支持下,在數學、天文學、化學、光學和醫學方面作出了卓越的成就。當經院哲學禁錮下的歐洲學術界一片凋敝的時候,阿拉伯文化迎來了自己的繁榮。
東西文化交匯的阿拉伯
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個西起比利牛斯山脈,東至中國邊境的帝國。阿拉伯的地域擴張刺激了經濟的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進入了繁榮時期。阿拉伯本來就處於東西方貿易的交通要道,帝國建立後的經濟繁榮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了亞、非、歐三洲。商業貿易頻繁交往的同時,科學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強了。阿拉伯的統治者對異族文化的寬容態度促成了中世紀阿拉伯科學的進步。
在地理上,阿拉伯聯系了東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東西方之間承當了科學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印度的科學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阿拉伯傳入歐洲的;在歷史上,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科學的發展也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歐洲文化凋敝的時期,阿拉伯人從被他們征服的亞里山大里亞、大馬士革等地搜集了古希臘典籍,還從拜占廷收買過古希臘手稿,並把它們翻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非常尊敬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產,有些阿拉伯學者為了使自己的著作得到重視,竟然假託它們是古希臘人的著作。印度的數字也許是由希臘人首先發明的,然後傳入印度,再以初始的形式傳入穆斯林世界,阿拉伯人將它修改為古爾巴字體,與我們現在使用的字體更為相近。隨著阿拉伯商人的足跡踏遍世界,這種方便的數字也隨之傳播開來,代替了煩瑣的羅馬數字。他們還從中國引入了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煉丹術和中醫學等科學技術成果。公元751年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個造紙作坊,從此用真正的紙張代替了紙草和羊皮紙,這樣阿拉伯文化和由阿拉伯人所繼承下來的古希臘文化才被更好的保存下來,並得以流傳。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時吸收了古希臘和古東方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阿拉伯科學形成的過程本身就是東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
阿拉伯文化的璀璨成就
不管朝代和君主如何變換,阿拉伯科學家對天文學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 阿巴格達有一座著名的安提沃奇天文台,是阿跋斯哈里發王朝的第四代君主阿爾·馬蒙於公元829年建成的。穆罕默德·阿爾·巴塔尼在這里重新計算了春秋二分點的歲差和黃道的傾角值,比托勒密算出的更為精確。他還發現了太陽的偏心率在變動著,也就是說地球的軌道是個經常變動著的橢圓。在法提瑪哈里發王朝的阿爾·哈基姆統治時期,天文學家伊本·尤尼在開羅工作過。他匯集了兩百年來天文觀察的數據,並根據它們製成了「哈基姆星表」,以報答哈基姆對他的知遇之恩。在西班牙哈里發王朝,最早的天文學家是科爾多瓦的阿爾·查爾卡利。公元1080年,他編制了「托萊多星表」,對托勒密的天文體系做了略微的修正,用一個橢圓的均輪代替了水星的本輪。西班牙的穆斯林天文學家們企圖建立一個符合實際物質世界的宇宙體系,他們反對托勒密的本輪假說,理由是行星必定要以一個真正物質為中心體環繞飛行,而不是以一個幾何點為中心。因此他們試圖用亞里士多德採用的歐多克斯同心圓體系為基礎,搞出一個物理學上講得通的宇宙體系。但他們在這方面並沒有獲得成功,因為歐多克斯自己也沒能解釋行星的前行和逆行,何況現在需要解釋的天體運動更加繁多和復雜。
穆罕默德死後兩百多年內,伊斯蘭教的神學活動極為活躍。根據可蘭經,安拉創造並主宰世界,在安拉的絕對存在中,世界只有第二性的存在。這個正統的觀點,後來被新柏拉圖學派和亞里士多德派以及另一個伊斯蘭思想學派所修改。後者將新柏拉圖學派的無盡的存在環鏈、亞里士多德的宇宙觀念和穆罕默德的片面泛神論綜合起來,得到一個新的觀點——宇宙便是神。第三伊斯蘭思想學派用正統的穆罕默德術語解釋自然,得到一個時間的理論,這個時間理論和印度佛教的原子哲學很類似。它的主要內容是:宇宙、空間和萬物是由完全相同的原子組成的,時間是由不可分的無數「此時」組成的。原子是由安拉創造和重新創造的。如果安拉不時時創造,宇宙將象夢一般消逝。物質靠著安拉的連續意志而存在,人不過是動畫般的機器。他們的工作使得德謨克利特本來無神的原子論,與神教高度的統一起來。
阿拉伯人從公元八、九世紀起熱心於神秘的煉金術,把尋找「點石成金」的秘方作為自己的追求目標。穆斯林民族研究煉金術已有七百年的歷史,他們的工作中心先在伊拉克,後在西班牙。在他們手中煉金術發展成化學,又發展成為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化學。在有些阿拉伯科學家從煉金術發展到化學的時候,另一些人沒能在工作中吸取較為進步的觀點,在自己的工作中陷於對黃金的貪欲而無法自拔。最著名的阿拉伯煉金家及化學家是扎比爾·哈揚,他約在776年間享有盛名。從遺留下來的阿拉伯原稿來看,他好象製造過碳酸鉛,並從砷和銻的硫化物中分離出砷與銻;他敘述了金屬的提煉,鋼的製造,布和皮的染色,以及蒸餾醋而得到醋酸的方法。他認為當時所知的六種金屬的不同是由於所含硫和汞的比例不同造成的。
阿拉伯人在醫學方面取得了相當出色的成果。阿爾·拉茲是伊斯蘭第一個最有名的醫生。他曾收集古希臘、印度和中國的醫葯知識,編寫成一部二十五卷著作《醫學集成》。後來,生於波斯布哈拉城的阿拉伯名醫伊本·森納編寫成一部更著名的醫學網路全書《醫典》。這部醫典可以說是伊斯蘭知識的總匯,後來對歐洲近代醫學的初期發展曾發生過重大影響,直到十七世紀仍被歐洲個各大學用作醫學教科書。十三世紀,一個叫做伊本·阿爾·納菲的醫學家從大馬士革來到開羅主持那西里醫院。他對蓋侖的學說進行了積極的批判,他認為心臟的隔膜很硬,不可能象蓋侖說的那樣血液通過肺從右心室流到左心室里。納菲提出了一種血液小循環的理論,這是生理學的一項重大發現,比後來塞爾維特的發現要早三百多年。但他的學說並未在當時產生什麼影響,直到二十世紀他的著作才被人們重新發現。
在物理學的光學研究中,阿爾·哈森做了幾何光學的最初研究工作。他使用球面和拋物面反光鏡,並研究了球面象差、透鏡的放大率和大氣的折射。他的研究豐富了有關眼球和視覺過程的知識,並用有力的數學方法解決了幾何光學的問題。他著作的拉丁譯本,對後來西方科學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阿拉伯人在數學上有兩大貢獻,第一項是他們採用了印度的數學記號並把它們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就是現在還在通用的阿拉伯數字。第二項貢獻就是穆罕默德·花剌子模吸取了印度、古希臘、古巴比侖的數學成就發展了代數學,給出了二次方程的解法。
文明的凋落
十一世紀末期,由於伊斯蘭王公和將領的內訌,原來培養出很多總督、軍人、政治領袖的阿拉伯高貴世家開始衰落,阿拉伯帝國從此不再安定。遙遠的聯邦省份一個接一個脫離這個衰老的帝國,而恢復自己原有的民族性與獨立。阿拉伯的學術也隨著帝國的分崩離析而進入衰退期。與此同時,歐洲隨著工商業和城市的興起,在接受和吸收阿拉伯知識的基礎上,學術界逐漸開始復興。科學文化的中心又逐漸的轉到了歐洲。
『伍』 阿拉伯的歷史傳統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部落。阿拉伯民族的血統後來融入了波斯人,突厥人等。根據基督教《聖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
以實瑪利:(阿拉伯語發音為易斯瑪義)亞伯拉罕和結發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之子。《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們認為以實瑪利是他們屬靈上的祖先,但據科學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統只有一小部分是來自於以實瑪利的。
以撒:亞伯拉罕與結發妻子撒拉之子。以撒生育兩個兒子──雅各(後改名以色列)和以掃(以掃後來改名以東,以撒和以掃是兩個人) 。
中世紀歷史分期: 蒙昧時代:伊斯蘭教問世之前,610年前的100年到150年 穆罕默德時代:610年~632年,共22年,穆罕默德復興了伊斯蘭教,並且他主張將富人的錢資助給窮人,曾經被放逐,但是他贏得了大多數窮人的支持。 正統哈里發時代:632年~661年,共29年。有四大哈里發(哈里發在阿語中是繼承人的意思) 倭瑪亞王朝時代:661年~750年,共89年 阿拔斯王朝時代:750年~1258年,共508年,共37位哈里發。 擴張: 歐麥爾時代(634年~644年)攻佔伊拉克、沙姆地區和埃及。641年佔領埃及。 韋立德(即瓦立德,705年~715年在位)時期,派遣其名將屈底波(古太白)攻佔河外地區(中亞),呼羅珊哈查只總督的侄子卡西姆將軍於711年攻取印度河流域;北非統帥總督穆薩711年派陀立格將軍佔領安德魯斯(西班牙南部),直到1492年,阿拉伯人才被趕出西班牙。732年普瓦提埃戰役中阿拉伯人達到了擴張的極限,敗給法蘭克人,沒有繼續在歐洲擴張。 宗教信仰及歷史
伊斯蘭教是阿拉伯半島社會經濟、政治和宗教發展演變的必然產物。6世紀末至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正處在原始氏族部落解體、階級社會形成的大變革時期。半島由於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經濟、政治發展極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為生的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許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據一方,彼此之間經常為爭奪牧場、水源、土地而發生戰爭,血親復仇盛行。連年戰爭使社會動盪,生產停滯,氏族內部階級分化加劇,部落貴族應運而生,他們佔有大量綠洲和草地,擁有許多奴隸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瀕於破產。半島沿紅海海岸的希賈茲(漢志)地區,自古就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商業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麥加,因受過境貿易之利發展為繁榮的商業城鎮。麥加古萊什部落的商業貴族執掌著多神崇拜的中心克爾白神殿的管理大權,每年從克爾白祭祀廟會的集市貿易中,謀取巨額收入,壟斷了麥加的商業貿易。城鎮中的商業貴族夥同游牧部落的貴族,通過經營商隊、販賣奴隸、放高利貸等手段,牟取暴利,對城鎮貧民和農牧民進行高利貸盤剝,大批中小商人破產,淪為商業貴族的債務人,造成階級對立加劇,社會經濟危機四起。
外來的侵略和傳統商道的改變,加劇了半島的經濟危機和社會矛盾。拜占庭和波斯兩大帝國,為爭奪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對半島進行了長期的掠奪戰爭。525年,衣索比亞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佔葉門。570年衣索比亞駐葉門總督亞布拉哈率兵進犯麥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戰亂破壞了當地的社會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衣索比亞人,在葉門確立了統治。頻繁的戰爭和掠奪,使阿拉伯南部的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土地荒蕪,灌溉工程被毀,道路淹沒,商旅不前,人口銳減,使富庶的葉門地區迅速衰落。同時,波斯為了壟斷東西方貿易,廢止原由葉門經半島西部紅海岸到達敘利亞的商路,另闢一條經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到達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變,造成了半島南部和西部經濟的衰退,麥加、麥地那等城鎮的過境貿易急劇衰敗,商業貴族收入驟減,許多靠商隊謀生的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斷絕,從而加深了社會危機。
伊斯蘭教興起前,半島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死,盛行對大自然、動植物、祖先、精靈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陽神)、烏扎(即萬能神)和默那(即命運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麥加城中心的克爾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禱、獻牲。信奉一神的猶太教和基督教早已傳入半島,在葉門地區及一些城鎮和農業區流行,其一神觀念、經典、傳說、禮俗對伊斯蘭教有顯著影響。因猶太教和基督教不適應阿拉伯社會變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廣泛傳播。在阿拉伯社會變革和一神教觀念的影響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過渡,產生了一神傾向的哈尼夫派。他們承認獨一神,反對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復活、懲罰和報應,注重個人隱居修煉,過著禁慾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為伊斯蘭教思想的先驅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劇的社會危機,外族的不斷入侵,促進了阿拉伯民族的覺醒,社會各階級都在尋求出路。阿拉伯貴族為維護其統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壘,奪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廣大的下層人民和奴隸要求和平與安寧,渴望擺脫經濟剝削和政治壓迫,改善自己的貧困地位。伊斯蘭教的興起,正是阿拉伯半島各部落要求改變社會經濟狀況和實現政治統一的願望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順應了歷史發展的需要,創建了伊斯蘭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幟下,領導了阿拉伯的社會變革運動,統一了阿拉伯半島。
伊斯蘭教的創傳人穆罕默德生於麥加城古萊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雙亡,由祖父和伯父撫養。早年失學替人放牧,12歲時跟隨伯父及商隊,曾到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地中海東岸一帶經商,並廣泛接觸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地區的社會狀況,了解到半島原始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的情況,為他後來的傳教活動提供了大量社會知識和宗教素材。25歲時他同僱主麥加富孀赫蒂徹結婚,婚後生活富裕安定,社會地位日益提高。後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響,經常隱居潛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擺脫困境的出路。相傳,610年穆罕默德40歲時的一天,當他在麥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潛修冥想時,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傳達「啟示」使之「受命為聖」。此後,他宣稱接受了真主給予的「使命」,便開始了歷時23年的傳播伊斯蘭教的活動。起初在麥加是秘密傳教,一些至親密友成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轉為公開向麥加一般群眾傳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誡人們放棄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們信奉獨一無二的安拉;譴責多神信仰給阿拉伯人帶來的愚昧和社會道德的墮落,宣講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的觀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歸順安拉,將在末日審判時遭到懲罰,墮入火獄,歸順安拉者將在後世得到獎賞,進入天園。他還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為兄弟,應聯合起來,消除血親復仇,並提出禁止高利貸盤剝,行善施捨賑濟貧弱孤寡和善待、釋放奴隸等一系列社會改革的主張,受到部分下層群眾的擁護,許多人紛紛歸信伊斯蘭教。由於穆罕默德所傳教義從根本上動搖了部落傳統多神信仰的地位,觸犯了麥加古萊什貴族和富商掌管克爾白的宗教特權和經濟利益,同時也觸犯了部分下層群眾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這些人乃至部分下層群眾的強烈反對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麥加難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麥加穆斯林遷徙麥地那,標志著伊斯蘭教進入新的歷史發展階段。穆罕默德領導穆斯林進行了政治、經濟、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蘭教作為統一和團結的思想旗幟,號召穆斯林「順從安拉和使者」,並派出門下弟子到麥地那各阿拉伯部落傳教,當地絕大多數居民很快歸信了伊斯蘭教。他制定了作為穆斯林和猶太人在處理內部民事和對外關系中共同遵守的《麥地那憲章》,在信仰自由和結盟的基礎上同猶太人各部落達成某些協議,實行和平共處。在實現了麥地那的統一後,以伊斯蘭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緣關系,建立了以「烏瑪」(意為「民族」、「國家」)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權,穆罕默德成為麥地那宗教、政治、軍事和司法的最高領袖。艾布·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及部分著名的聖門弟子組成上層領導集團。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號召下,將遷士和輔士團結在烏瑪的周圍。穆罕默德以安拉「啟示」的名義,完成了伊斯蘭教義體系及各項制度的創建。他完整地確立了以信奉獨一安拉為核心的五大信仰綱領;規定了穆斯林必須履行的五項天命功課及儀則;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規、民事、刑事、商事、軍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確定了以止惡揚善為核心的一系列行為規范和社會道德准則。為鞏固麥地那政權,穆罕默德組織了穆斯林武裝。在「為安拉之道而戰」的號召下,於624—627年間,他領導穆斯林武裝同麥加貴族進行了著名的白德爾之戰、吳侯德之戰和壕溝之戰等三大戰役,打擊了麥加貴族的銳氣,從此,穆斯林由防禦轉入戰略進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覲為由,率軍至麥加近郊,麥加貴族被迫妥協,同穆罕默德簽訂《侯代比亞和約》,決定雙方休戰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戰時機,向鄰國和半島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節,攜帶國書,向其國王和部落首領宣傳伊斯蘭教,以擴大影響,同時派出武裝討伐海巴爾等地聚居的猶太人,以掃除反對勢力的侵擾。
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後,遷士派(隨穆罕默德遷往麥地那的麥加人)和輔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麥地那人)在哈里發問題上意見分歧,雙方都認為自己這一派的人最有資格擔任哈里發。最後經過協商公推艾卜·伯克爾為第一任哈里發。這是伊斯蘭教內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被害,阿里繼任哈里發,得到大多數人的承認,但包括當時敘利亞總督伍麥耶族的穆阿維葉在內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認阿里的哈里發地位,並以為奧斯曼報仇為由,對阿里興師問罪。於是,雙方發生戰爭。657年,在隋芬之戰中,勝利明顯地屬於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對方以《古蘭經》裁決的和談要求,阿里隊伍中約有1200人堅決反對,從而脫離了阿里的領導,形成哈瓦利吉派。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殺。穆阿維葉自立為哈里發,建立了伍麥耶王朝。但斗爭仍在進行,並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兩大派:擁護阿里的一派稱什葉派(意為宗派),另一派為遜尼派(意為遵守聖訓),最初,這是一種政治派別,後來,發展成為宗教派別。
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都是合法繼任者,因此獲得歷代哈里發國家的扶植而廣泛流傳,自稱正統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屬遜尼派。它在神學思想方面有兩個著名的支系,一為經典派,在探討教義時重經典明文;一為意見派,在注意經典明文的同時,側重個人見解。該派又因對教法問題的觀點不同而出現了許多教法學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學派、馬立克學派、沙斐儀學派、罕百里學派。
什葉派只承認阿里及其後裔才是合法的繼任者。稱其為伊瑪目,並以阿里為第一代伊瑪目。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於什葉派內部的分歧,而分裂成為栽德派、十二伊瑪目派、伊斯瑪儀派,並且在以後的發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許多小派別。什葉派現分布於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島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張哈里發由穆斯林公選,平均分配戰利品,土地歸穆斯林公有等。該派因不斷遭到哈里發國家的鎮壓,幾近滅絕。21世紀的阿曼、阿爾及利亞、桑給巴爾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認為是該派的一個支派。
伍麥耶王朝末期還出現了一個新的派別──穆爾太齊賴派。因為他們的唯理主義,被認為是脫離了伊斯蘭教的正統。該派認為「《古蘭經》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獨一性,只有將神的德性當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據安拉賦予的能力,辨別善惡,創造自己的行為;「命人行善,止人作惡」是穆斯林的義務。穆爾太齊賴派以其唯理主義觀點探索全部宗教問題,其「意志自由」的主張,曾經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發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發展。此外,神秘主義和禁慾主義思想也在伍麥耶時代開始出現。後逐漸形成伊斯蘭教的蘇非主義派別。
伊斯蘭世界近現代出現的各種思潮,近代的伊斯蘭世界遭到了殖民主義的侵略、奴役和掠奪;侵略和反侵略,壓迫和反壓迫的斗爭,促使伊斯蘭教出現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傾向的派別和復興伊斯蘭教的運動。
18世紀出現於阿拉伯半島內志復古主義的瓦哈比派(即清凈派),是近代伊斯蘭教復興運動的先驅。該派主張恢復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稱「回到《古蘭經》去」,強調聖訓的作用,反對崇拜卧里(聖徒)及其陵墓,堅持嚴格的「信主獨一」,反抗西方殖民主義侵略。 19世紀初,瓦哈比派曾一度從土耳其人手中奪取了阿拉伯半島的政權,建立了獨立的國家,後被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的軍隊所滅。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亞次大陸得到了廣泛的傳播。1902年以後,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島重建政權。並於1932年正式定名為沙烏地阿拉伯王國。
繼起的是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為19世紀中葉阿富□ 人哲馬魯丁·阿富哈尼所首創。主張全世界穆斯林在一個共同的哈里發領導下聯合起來,擺脫歐洲的統治與控制,建立一個超國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蘭大帝國。但這一運動漠視下層群眾的利益,有礙民族國家獨立的進程,結果為行將滅亡的奧斯曼帝國哈里發所利用而失敗。
19世紀末,在西方資本主義影響下,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興起。主張在伊斯蘭教的基礎上按照歐洲資本主義的方式來改革伊斯蘭社會;力圖把西方資本主義文明和伊斯蘭教的傳統結合起來;用現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蘭教的寺院經堂教育;用資產階級共和國代替伊斯蘭教的哈里發制度;用資產階級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規等,使伊斯蘭教適應新的社會條件。改良主義運動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現代主義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運動為中心的改良主義者賽義德·艾哈默德□、伊克巴爾、艾密爾·阿里。土耳其的凱末爾所領導的世俗主義宗教改良運動,於1922 年廢除蘇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國,1924年最後廢除哈里發制度。至此,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進入了一個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伊斯蘭教的改良主義運動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蘭主義的組織。同時,為恢復伊斯蘭教原始教義的原教旨主義派別也有所發展。與此同時,伊斯蘭各國人民不斷掀起反抗殖民壓迫和封建統治的斗爭浪潮。如著名的波斯巴布派起義(1848~1852)、印度的民族大起義(1857~1859)和蘇丹的馬赫迪教派起義(1881~1885)等。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些人民起義,都是在伊斯蘭教的旗幟下進行的。
自第四代哈里發阿里起,伊斯蘭教便開始了遜尼派與什葉派之爭。前者重莫罕莫德的原話,後者重視從莫罕莫德的原話和古蘭經中的發揮。剛開始是權力之爭,什葉派領袖阿里是穆罕默德大女婿。直接的原因是前三任哈里發都不是穆罕默德的親族,到了阿里後,擁護他的人提議今後的哈里發都應該由穆罕默德的親族擔任。引發了世俗政權的不滿。這樣的爭端集中在世俗政權或是天授神權。在經義上也有區別。主要是什葉派主張以古蘭經為主(回歸原教旨)。還有一些儀式上的區別。
『陸』 簡要概括阿拉伯文化有什麼突出特點。。(八上歷史與社會)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這是歷史老師講的,一定正確!
建築上帶有宗教色彩,如清蒸寺。
文學上溝通融合,如《天方夜譚》。
數學上傳承創新,如阿拉伯人學習,改造並傳播了印度人發明的數字。
地理學上世界領先,如12世紀阿拉伯文化的特點
①多民族性。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多民族的集合體,除阿拉伯人外, 還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敘利亞人,等等。各族通過互相接觸、相互影響,逐漸融合滲透,在長期的生產斗爭和階級斗爭中共同創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說,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勞動和集體智慧的結晶。
②注意把學習和創新結合起來。
埃及、敘利亞、波斯等地,都是世界文化發達較早的地區。阿拉伯人在征服這些地區後,不僅接受了當地民族文化的影響,而且又吸收希臘、印度文化的許多優秀成果,創造了新的阿拉伯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
③伊斯蘭教是阿拉伯文化的靈魂。
沒有7世紀伊斯蘭教的誕生,就沒有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就不會有地跨亞歐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因此就沒有阿拉伯文化的問世。伊斯蘭教不僅是阿拉伯統一的旗幟,同時也是中古時期阿拉伯社會文化進步的旗幟.
阿拉伯文化對於世界文明的作用表現在:
①保存並傳播了西方古典文化。
在西羅馬帝國滅亡前後的長期動亂中,許多希臘、羅馬古典作品毀壞流失,一部分通過拜占庭流傳到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學者們認真研究它們,還把許多古代作品譯成阿拉伯文。西歐人後來是通過阿拉伯文譯本才又重新認識希臘、羅馬文化成就的。
在公元九世紀到十一世紀之間,阿拉伯掀起了一場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深遠影響的翻譯運動。「阿拉伯翻譯運動」。9世紀初,阿拔斯王朝的哈里發鼓勵並組織對希臘古典哲學的大規模翻譯活動。「智慧之城」巴格達擁有一大批專門的翻譯人才。據說,翻譯的稿酬以與譯著重量相等的黃金來支付。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歐幾里德、托勒密、蓋倫、希波克拉底等大批希臘人、印度人和波斯人的哲學、科學和醫學名著的譯本經整理、注釋之後,相繼問世。這一人類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即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在中世紀得以繼承,又為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奠定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歐洲人是靠翻譯這些阿拉伯文的譯本才得以了解先人的思想,繼而開始他們的文藝復興的。可以說沒有阿拉伯人和拜占庭人對於西方古典文化的繼承保存,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根本沒有基礎。
在古代,傳遞和保留知識的書本被看作是巨大財富。公元九世紀時,巴格達以有100多家書商而自豪。圖書館大部分是附屬於清真寺的。巴格達在被蒙古人摧毀前,有36家公共圖書館。當時,建立私人圖書館是有錢人家的業余愛好。阿拉伯人對書籍的愛好,除了那時的中國人以外,沒有一個地方的人可以比得上。有個醫生宣稱他圖書館中的藏書,需要400頭駱駝才能搬動。另一個酷愛讀書的藏書家,死後留下了600箱書,每箱都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得起。當年蒙古帝國攻破巴格達,他們將巴格達的藏書投入河中,據說書上的墨水將河水染黑,可見藏書之多。
②阿拉伯人足跡遍亞、歐、非三大洲,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國文化成就介紹到西方,比如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葯等重大的發明帶給了歐洲;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阿拉伯人把亞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一一譯成阿拉伯文,主要如《物理學》、《倫理學》、《工具論》等,還翻譯了柏拉圖的《理想國》,數學家歐幾里得(公元前4至前3世紀之交)的《幾何原本》,以及阿基米德(前287—前212)等多人的作品。
阿拉伯人在數學上也做出了許多貢獻,大約771年,一位印度學者將一篇數學論文帶到巴格達,其中包括從0到9等十個數字,後來這篇論文被譯成阿拉伯文。阿拉伯人發現印度數字的優點,在帝國境內推廣應用。隨後,阿拉伯人又通過西班牙將印度數字傳入歐洲,並傳播到世界各國。這就是我們使用的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的傳播,對數學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阿拉伯人除了傳播古代科學和哲學的傳統以外,他們還吸收和傳播了一些為進一步普及和發展文化與學術研究所必需的技術。公元712年,阿拉伯人在佔領撒馬爾罕時從中國人那裡學會了造紙技術。公元794年,阿拉伯人在巴格達建立了第一座造紙作坊,當他們佔領了西西里島和西班牙以後,就把造紙技術引進了歐洲。
③阿拉伯人不但善於吸收其他文化,而且還在鑽研的基礎上加以發展,在數學、天文學、醫學、物理學、化學、建築學、文學、地理等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數學領域:
阿拉伯數學成就就是用阿拉伯語研究的數學。從九世紀開始,世界數學發展的中心轉向拉伯半島和中亞。阿拉伯數學家已知二次方程式有兩個根,用二次曲線解三次方程式和四次方程式;他們研究了面積、體積和畫出有規則的多邊形,並把多邊形與代數方程式聯系起來,以求得未知數;他們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並在三角學中首先使用了正切、餘切、正割、餘割、正弦、餘弦,還發現了其中的函數關系,使三角學成為一門獨立學科。
大數學家穆罕默德•伊本•穆薩(約780—850)創立了完整的代數學並發明了代數符號。他著的《積分和方程計演算法》,包括80多個例題,是關於代數學的最早的著作。該著作在12世紀被譯成拉丁文,成為歐洲各大學的主要教材,一直使用到16世紀。代數學由此傳入歐洲。
花拉子密是阿拉伯初期最主要的數學家,他編寫了第一本用介紹印度數字和記數法的著作。公元十二世紀後,印度數字、十進制記數法開始傳入歐洲,又經過幾百年的改革,這種數字成為我們今天使用的印度—阿拉伯數碼。花喇子密的另一名著《代數學》系統地討論了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該種方程的求根公式便是在此書中第一次出現。
三角學在阿拉伯數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它的產生與發展和天文學有密切關系。阿拉伯人在印度人和希臘人工作的基礎上發展了三角學。他們引進了幾種新的三角量,揭示了它們的性質和關系,建立了一些重要的三角恆等式。給出了球面三角形和平面三角形的全部解法,製造了許多較精密的三角函數表。系統而完整地論述三角學的著作是由十三世紀的學者納西爾丁完成的,該著作使三角學脫離天文學而成為數學的獨立分支,對三角學在歐洲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在近似計算方面,十五世紀的阿爾卡西在他的《圓周論》中,敘述了圓周率π的計算方法,並得到精確到小數點後16位的圓周率,從而打破祖沖之保持了一千年的記錄。此外,阿爾卡西在小數方面做過重要工作,亦是我們所知道的以「帕斯卡三角形」形式處理二項式定理的第一位阿拉伯學者。
阿拉伯幾何學的成就低於代數和三角。希臘幾何學嚴密的邏輯論證沒有被阿拉伯人接受。
總的來看,在世界上大多數地方正處於科學上貧瘠的時代,阿拉伯的數學成就很大,歐洲人主要就是通過阿拉伯數學家的譯著才了解古希臘和印度以及中國數學的成就,可見阿拉伯人對於數學的貢獻之巨大。
在天文學領域:
阿拉伯天文學家批判地球中心說,預測了地球自轉並繞太陽轉,他們還精確地測出了子午線的長度,阿拉伯天文學家阿爾•巴塔尼在他著作《薩比天文表》中,對托勒密的一些錯誤進行了糾正,這部書傳到歐洲,成為後來歐洲天文學發展的基礎。此外,阿拉伯人在歷法研究和制訂方面也做出了巨大成就,伊斯蘭太陽歷一年平均365天,每128年設31閏年,閏年為366天。阿拉伯天文學家使用的儀器也很先進,9世紀前後,他們已經使用了象限儀、星盤、日晷、地動儀等等。
公元829年,巴格達建立天文台,在這里工作過的著名天文學家有法干尼等人。法干尼著有《天文學基礎》一書,對托勒密學說作了簡明扼要的介紹。賈法爾·阿布·馬舍爾著《星占學巨引》,後來在歐洲傳播甚廣,是1486年奧格斯堡第一批印刷的書籍之一。
另外,塔比·伊本·庫拉發現歲差常數比托勒密提出的每百年移動一度要大;而黃赤交角從托勒密時的23°51'減小到23°35'。把這兩個現象結合起來,他提出了顫動理論,認為黃道和赤道的交點除了沿黃道西移以外,還以四度為半徑,以四千年為周期,作一小圓運動。為了解釋這個運動,他又在托勒密的八重天(日、月、五星和恆星)之上加上了第九重。
在哲學領域:
7世紀初,穆罕默德(約570~632)在阿拉伯半島創立伊斯蘭教。7世紀末,一些伊斯蘭教教徒對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和世俗傾向不滿,他們以守貧、苦行和禁慾進行消極的抗議,逐漸形成了蘇非派。該派的思想十分龐雜,除以《古蘭經》和「聖訓」(即穆罕默德的言行錄)為根據外,還受到新柏拉圖學派和波斯、印度等東方古老思想的影響。該派的思想以神秘主義為特徵,尤其在 8世紀中葉以後,宣傳神秘的愛、泛神論和神智論思想,要求奉行內心修煉、沉思入迷,以達到與真主合一。
8世紀初出現的穆爾太齊賴派,是阿拉伯中世紀最早的神學-哲學派別。討論了有關真主的本質及其屬性、真主與世界的關系、人類有否意志自由等問題。
12世紀後,蘇菲派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該派形成許多宗派,活動遍及整個伊斯蘭世界。
13世紀初,伊本-阿拉比創立了所謂「一元論」的學說,把客觀事物和人的自由意志都看成是真主的本質和屬性的表現,從而把神秘主義發展為有系統的泛神論思想。蘇菲派思想至今在伊斯蘭世界仍有很大的影響。
9~12世紀,在傳播希臘哲學和波斯哲學思想的過程中,在阿拉伯伊斯蘭教徒統治下的廣大地區出現了為數眾多的哲學家。這些哲學家較多地接受古希臘羅馬哲學和各種東方傳統思想的影響,尤其推崇亞里士多德,並注釋其哲學或科學著作。他們根據社會斗爭和生活實踐的需要,用從亞里士多德和新柏拉圖主義那裡獲得的精神營養,對《古蘭經》及伊斯蘭教的教義進行種種解釋,同伊斯蘭教正統派經院哲學進行斗爭。這些哲學家構成了中世紀阿拉伯哲學的主體,西方學者一般稱之為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他們對穆斯林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些哲學家以巴格達和西班牙的科爾多瓦為中心,分成東、西方兩支,代表人物有法拉比、伊本•西拿等。他們多為自然科學家或醫生,重視經驗知識,強調理性作用,對自然哲學問題和邏輯有濃厚的興趣,並具有強烈的世俗傾向。但他們仍未完全擺脫伊斯蘭神學的束縛,一般都承認真主作為最初實體和始因的存在,認為世界萬物是由真主通過理性、靈魂等一系列精神的實體流溢而出,但又主張世界萬物是客觀存在的,其間有著因果的關系,真主對世間的關系是通過媒介物間接地起作用。他們在一些具體哲學問題上,盡力排除神學,並或多或少得出了泛神論或唯物論的結論。
在化學領域:
阿拉伯人對科學中最有實驗性的化學的研究具有非常濃厚的興趣,並作出了卓越的成績。阿拉伯在煉金術方面名聲很大。阿拉伯人有 700 多年的煉金術史。他們 的工作中心先是在伊拉克,隨後遷至西班牙。阿拉伯人把煉金術發展為化學, 並促進了中世紀後期歐洲化學的誕生。
十九世紀以前所知的一切酸和鹼,阿拉伯的化學家們都知道。阿拉伯科學家們通過自己的成就使得實驗性研究受到了學者們的重視和尊敬,並證實了這種研究的價值。在這以前,實驗性研究常同魔法、巫術糾纏在一起,從而被西方傳統的學者們看作是粗俗卑下的事情而不屑一顧。阿拉伯的化學家發明並命名了蒸餾器,區別了各種酸和鹼,完成了對無數物質的化學分析,並且還研究和製造了數百種葯品阿拉伯文化的化學也來自於煉金術,7世紀時,他們就造出了消毒用的酒精,還在反復實驗中發現了多種化合物與新物質,如碳酸鈉、硫酸、硝酸、硝酸鉀、硼砂等,他們還首先對蒸餾、過濾以及純化等過程進行了描述,他們不僅用磷作原料造出了人造寶石,還成功地研製出了牛痘疫苗。
在教育方面:
伊斯蘭教的創始人——先知穆罕默德出身貧寒,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但是,他對古阿拉伯的科技和教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穆聖是一個崇尚知識並鼓勵人們追求學問的人。在他和他的後繼者,率領穆斯林的鐵騎南征北戰,建立伊斯蘭大帝國的同時,古阿拉伯的教育體系也相應的建立了起來。
為了普及宗教教育,古阿拉伯人建立了小學,通常就在清真寺中教學。大多數的男孩,少數女孩以及一些奴隸的孩子在這些小學中接受免費的或收費很少的教育。學校的課程大多數都與宗教有關,每個人必做祈禱,閱讀《古蘭經》,通過《古蘭經》了解神學、歷史、倫理學和法律。寫字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學習的一項技能。不會寫的人常僱用職業抄寫員。後來,在政府的控制下,中學也辦起來了,並且得到政府的資助變成了職業學校。在這些學校里,學生們學習語法、語言學、修辭學、文學、邏輯學、數學和天文學。由於教師的薪金與學生的花費都是由政府和慈善家提供的,因此上學也不用交學費。有時,學生要經過長途跋涉去聽最有名的教師上課。就像拉丁文為所有的歐洲學生使用一樣,阿拉伯文也成了所有的伊斯蘭世界用於學習的語言。學生們得不到學位,但教師可以對個人身份給與認可證明。
阿拉伯人建立了許多圖書館和大學,幾乎所有的清真寺內都有圖書館和學校。9世紀時,阿拉伯各個大城市裡都有一些大學,其中以科爾多瓦大學最為著名。這些大學不僅傳授伊斯蘭教教義,還開設了天文、數學、醫學和法律等學科,它對後來歐洲的巴黎、牛津等大學有著重要的影響。
在藝術與建築領域:
阿拉伯世界對於藝術美有獨特的追求。由於伊斯蘭教反對偶像崇拜,排斥具象,因此阿拉伯藝術作品中缺少對人物和動物造型的塑造。藝術家們的才思智慧都集中在書法藝術、幾何圖案和巧妙別致的構思中,具有明顯的抽象法和形式化的特徵。
伊斯蘭建築別具一格,包括清真寺、伊斯蘭學府、哈里發宮殿、陵墓以及各種公共設施、居民住宅等,是世界建築藝術和伊斯蘭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同印度建築、中國建築並稱東方三大建築體系。穆斯林仿照希臘和羅馬式建築形式,創立了風格獨特優美的新樣式,阿拉伯建築以其宏偉、壯麗著稱於世,它的外觀是巍峨的穹頂和高聳的尖塔,精美樸素的內飾雕塑和花卉鳥獸等。麥加的禁寺,麥地那的先知寺,大馬士革的倭馬亞清真寺,科爾多瓦的大清真寺和印度的紅堡、烏茲別克的布哈拉古城建築群被喻為阿拉伯古典建築的典範。
在史學領域:
阿拉伯的史學成就超過了同時代的歐洲。14世紀時,阿拉伯歷史學家伊本•赫勒敦最先將歷史視為關於諸文明起源和發展的學科,他的著作《歷史導論》在史學理論方面不僅對阿拉伯而且對世界史學研究都有很大的影響。泰伯里和麥斯歐迪是公認最偉大的阿拉伯歷史學家,其成就是後人難以逾越的高峰。麥斯歐迪,被稱為阿拉伯的希羅多德,他是採用紀事本末體編寫歷史的第一個阿拉伯人。他把所搜集到的資料編成三十冊的偉大著作,可惜保存到現在的,只有一部摘要:《黃金草原和珠璣寶藏》在這部網路全書式的著作中,麥斯歐迪除研究正規的穆斯林的題目外,還用研究了印度、波斯、羅馬、猶太的歷史和宗教。麥斯歐迪還是一位博物學家,他把關於礦物、植物、動物之間的秩序的見解總結起來,寫成一本專論,叫做《提醒和監督》。
在文學領域:
阿拉伯人最有名的文學著作有短篇小說集《一千零一夜》,我國古書中稱麥加為「天方」,後來「天方」泛指阿拉伯,因此《一千零一夜》又譯《天方夜譚》。書中敘述了古代阿拉伯國王山魯亞爾生性殘暴,每夜娶一王後,第二天早晨即行殺害。宰相女兒山魯佐德,為了拯救其他姐妹們,自願嫁給國王。她用講故事的方法,引起國王興趣,因此未被處死。此後,她每夜講述一個故事,一個接一個,一個套一個,一直講了一千零一夜,終於使國王悔悟,並和山魯佐德白首偕老。《一千零一夜》內容豐富,敘事生動,它包括寓言、童話、民間故事、名人軼事等。一般學者認為該書是在古代波斯《一千個故事》的基礎上,吸取了埃及、伊拉克和印度等國的民間故事,經過幾百年的修改補充,到16世紀才最後編定。故事集反映了阿拉伯境內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顯示了阿拉伯人民高度智慧和豐富的想像力;是阿拉伯人民留給世界人民的一份珍貴的文學遺產。除了自身的文學成就以外,在整理、翻譯和改編古典著作方面,阿拉伯人也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西方的侵入給阿拉伯世界帶來了西方資產階級文化,在客觀上引起了近現代已佔上風的西方資產階級文化與已處於下風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再次撞擊。面對西方的挑戰,阿拉伯一些有膽識的政治家、思想家意識到必須進行改革復興。
縱觀阿拉伯近代文學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到,阿拉伯各國人民過去和現在,都有許多共同點。他們的祖先創造了高度發展的阿拉伯文化,各個時期的阿拉伯人,都為維護、發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貢獻。盡管他們使用著不同的方言,卻都保持長期發展起來的統一的文學語言,不過,由於各個國家不同的具體的歷史條件,民族文化和文學藝術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時,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處於領導地位的埃及,在發展新文藝運動中是領先的。緊接著在經濟上、政治上和文化上長期以來都是一個整體的黎巴嫩和敘利亞加入了新文藝運動。從本世紀二十年代起,伊拉克也作為一個新成員出現。至於馬格裡布(摩洛哥、突尼西亞、阿爾及利亞)和阿拉伯半島,除個別作家、詩人外,一般說來,新文學的發展是比較晚的。
在物理學領域:
阿拉伯學者對物理學的貢獻也非常大。在物理學方面,阿拉伯人也大量吸收了古希臘的科學成就。阿 基米德、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等人的著作被翻譯成阿拉伯文。從 10 世紀以後, 阿拉伯人在物理學上做了許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學和靜力學方面成果顯著。 在光學方面,阿拉伯最傑出的物理學家是阿勒•哈增(約 965—1038)。他 曾在埃及任大臣,著有《光學全書》。阿勒•哈增從希臘人那裡學到了「反 射定律」——光反射時反射角等於入射角。在此基礎上,他又進一步指出: 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和法線都在同一平面上。
阿勒•哈增還糾正了托勒密的折射定律。托勒密斷言:入射角與反射角 成正比。阿勒•哈增特地做了一個實驗來檢驗。他把一個帶有刻度的圓盤垂 直地放置,一半浸入水中。入射光通過盤邊的小孔和中心的小孔射入,入射 角和反射角可以從圓盤上的刻度准確讀出。他發現:入射光線、折射光線和 法線在同一平面上;托勒密的折射定律只有在入射角較小時才近似成立。可 惜,他也未能得出正確的折射公式。他還研究過球面鏡和拋物柱面鏡。他發現:平行於主軸的光線入射到球面鏡上時,則反射到這個軸上。為此,他提出了著名的「阿勒•哈增 問題」:在發光點和眼睛已定的情況下,尋找球面鏡、圓錐面鏡和圓柱面鏡 上的反射點。他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阿勒•哈增還研究了視覺生理學。當時在阿拉伯的沙漠和熱帶地區眼病盛行,因此阿拉伯的眼病研究很發達。阿拉伯人很早已經能用手術處理眼病, 關注到了眼睛的生理構造。阿勒•哈增是最早使用了「網膜」、「角膜」、 「玻璃體」、「前房液」等術語的人。他認為視覺是在玻璃體中得到的。他還反對由柏拉圖和歐幾里德提出的關於視覺是由眼睛發出光線的學說,而贊成德謨克利特的觀點,認為光線是從被觀察的物體以球面形式發射出來的。阿勒•哈增對光學的研究,有力地促進了現代光學的誕生。
在力學方面,阿爾•哈茲尼(生卒年不詳)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在公元 1137 年發表的《智慧秤的故事》一文中,詳細地描繪了他自己發明的帶有5 個秤盤的桿秤。它既可以作為桿秤使用,也可用一個可動的秤盤在沒有砝 碼的情況下測量重物,還可以在水中測定物體的重量。阿爾•哈茲尼用智慧 秤測物體重量,同時使用一個帶有向下傾斜的噴嘴的容器,把水灌滿容器至噴嘴口,然後把物體浸入容器,通過測量溢出的水重可以確定物體的體積。他用這個方法確定了一些物質的密度。阿爾•哈茲尼還發現空氣也有重量,因此他把阿基米德的浮力定律從液 體推廣到空氣中。他發現「大氣的密度隨高度的不斷增加,其密度越來越小,因此物體在不同高度測量時,重量會有所不同。」這也是很重要的力學規律。他還以路程與時間之比給出了速度的概念。
阿拉伯的物理學研究和它的經濟發展聯系極為緊密。在度過了從公元 10 世紀到 12 世紀的鼎盛時期後,由於阿拉伯內部灌溉農業管理不善;外部承受 了基督徒十字軍的打擊以及蒙古人、韃靼人的入侵。內外交困的阿拉伯經濟 衰敗了,阿拉伯物理學與數學一樣,也隨之衰落了。阿拉伯的物理學主要是繼承了希臘人的成果,並有所創新。阿拉伯物理 學為中世紀的歐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實驗、理論和方法,有力地推動了歐 洲物理學的復興。
在醫學領域:
相傳先知說學問有兩種:一是教義學,二是醫學,可見阿拉伯人對醫學的重視。伊斯蘭教的醫葯學以希臘醫葯學為基礎,但帝國地理上的擴展,使得穆斯林們獲得了更多新的疾病和新的葯物的相關知識。葯劑師和醫生要經過考試,才能營業。他們在古代的醫葯典籍中增加了水銀、丁香、肉桂、龍涎香、樟腦等葯物葯劑。當時阿拉伯商船曾將葯物大批運往義大利。
15世紀初,中國明朝鄭和的船隊也在阿拉伯采購了大量的葯材,並交流醫學知識。
直到17世紀以前,偉大的拉齊茲(865年—925年)和伊本•西拿(980年—1037年)的醫學著作,一直被用作歐洲醫學院的教科書。
拉齊茲也稱拉齊,著名醫生和化學家,巴格達醫院院長,在外科醫術中有很高的成就,串線法就被認為是他發明的。《醫學集成》是他最重要的著作,內容十分豐富。它不但總結了當時從希臘、波斯、印度吸取的醫學知識,還增加了許多新的東西。這部書曾被譯成拉丁文,多次出版,影響很大。《天花和麻疹》是一篇重要的醫學論文,是這方面最早的專門著作。
伊本•西拿(980—1037)伊本•西拿又名阿維森納。他發現了肺結核是一種傳染性疾病,闡述了胸膜炎和多種神經失調症,他把心理學應用於醫學治療,他還發現污染水和土壤可以傳播疾病。他的《醫典》內容十分豐富,記載了760多種葯物的性能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代表了古代阿拉伯醫學的最高成就。《醫典》在醫學文獻中佔有重要地位,被歐洲各大學用為醫學教科書。從12世紀到17世紀,這部書被西方醫學界看作權威著作,它的拉丁文譯本到1 500年已經重版15次,後來又一再重版,其中若幹部分已被譯成英文。伊本•西拿本人也被歐洲人視為「醫王」。他還寫了哲學、幾何學、天文學、語言學和藝術等方面的著作。
阿拉伯醫學在世界醫學上的貢獻主要有兩個方面。
1)保存和發揚了古代醫學成就。
阿拉伯人保存和翻譯了大量古希臘、羅 馬醫學文獻,吸取了當時各族醫學上的成就。
2)阿拉伯人發展了葯物化學。
在公元 8—9 世紀,中國的煉丹術傳入阿拉伯,得到突飛猛進的大發展。他們製成了許多葯物化學器材,如燒瓶、水浴 鍋、蒸餾器、乳缽等。他們改進了許多化學實驗方法,如過濾、蒸餾、升華、結晶等;並製成許多化學葯物,如酒精、硼砂升汞、苛性鉀、樟腦及各種葯 露等。這些創造性的成就,對後來葯學發展貢獻很大。由於制葯業發達,阿拉伯建設了最初的葯房。許多葯物曾傳入中國,如安息香酸、木香、龍涎香 和乳香等。不少現代葯物名稱也都來自阿拉伯,如蘇打、糖漿、糖、樟腦等。 此外,阿拉伯人溝通了歐亞文化,把希臘醫學傳入中國,同時也把中國醫學如脈學傳到歐洲。總之,世界醫學得到今日的成就,凝聚了阿拉伯人智慧的結晶。
在地理領域
阿拉伯帝國時期的地理學內容極為豐富而詳實,既有繪圖學與海上探測的知識,也有旅行家對山川地貌的記錄,還包括測地學如對地理學坐標甚為精確的數學測量與定量的地貌研究。學者的地理學知識不僅借鑒古巴比倫、印度、波斯與希臘的成果,而且建樹頗多,對之後航海時代的到來具有重要意義。他們繪制的地圖是繼希臘人之後對世界的最重要的認知,並具有質的進步,與中世紀歐洲基督教世界通行採用的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寰宇圖」則有天壤之別。 另外:阿拉伯人當初征服北非的時候,到達了大西洋,他們認為到了世界最西方,因此稱當地為「馬格裡布」,我們今天仍然稱呼北非諸國為「馬格裡布」。
在翻譯領域
阿拉伯人的翻譯運動不僅時間長,而且所涉及的范圍很廣。
一、波斯典籍的翻譯
阿巴斯王朝深受波斯人的影響。不論是在生活上,還是在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文化建設上,阿拉伯人無不效仿波斯人。而皈依伊斯蘭教並掌握了阿拉伯語的波斯人更是擔負起將波斯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的重任,其中又以文學作品為主。
二、希臘典籍的翻譯
早在在希臘化的時代,希臘人就曾經將希臘文化散播於西亞和北非的廣大地區。直到阿拉伯人前來征服這些地區時,仍然有許多的希臘化的城市,其中著名的就有波斯的軍迪沙普爾、伊拉克的哈蘭、敘利亞的埃德薩和安條克、埃及的亞歷山大城等。在翻譯運動中,精通希臘文化的聶斯托里派的基督教徒成為將希臘典籍翻譯成阿拉伯語的中堅力量。
三、印度典籍的翻譯
阿拉伯人通過翻譯已經譯為波斯語的印度典籍,或者直接翻譯印度典籍使得印度的文化得以傳播到阿拉伯世界。印度人對阿拉伯人的影響體現在數學、天文學、文學等方面。伊德里斯繪制了一張先進的世界地圖。
『柒』 阿拉伯人的歷史
太多了。
阿拉伯人的歷史貢獻與其它其他民族不同,阿拉伯人的科學成就與伊斯蘭教是密不專可分的。因為在屬伊斯蘭教進入阿拉伯土地之前的漫長歲月中,蒙昧落後的阿拉伯人以及帝國內其他一些後來皈依伊斯蘭的民族完全籠罩在古埃及、印度、希臘、羅馬與波斯文明的陰影之中。隨著阿拉伯人版圖與活動范圍的擴張,許多民族如波斯人成為信奉由阿拉伯人率先傳播的伊斯蘭教的穆斯林。由於踐行伊斯蘭所倡導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國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學文化上持寬容與兼收並蓄的態度,從而大大推動了那個時代科學的進步和發展。
「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斯坦、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
『捌』 阿拉伯的歷史
88
『玖』 阿拉伯半島的歷史文化
自從伊斯蘭教在7世紀初的25年內興起,以及阿拉伯穆斯林以歷史上偉大帝國之一的創始者出現以後,穆斯林自己及與其有關系的民族便使用Arab一語來指稱所有具阿拉伯血統的人。而Arabia一詞或其阿拉伯語名稱Jazirat Al-Arab則用來指整個阿拉伯半島。但該地區的界定即使在伊斯蘭文獻中也不是完全一致的。狹義地說,它所指的地區遠遠小於整個半島;而在古希臘和拉丁文獻中──以及後來的某些文獻中──Arabia一詞還包括敘利亞沙漠和約旦沙漠,以及幼發拉底河下游以西的伊拉克沙漠。同樣,「阿拉伯人」至少在伊斯蘭時代以前主要包括阿拉伯半島中部和北部的部落民。
阿拉伯文化是閃米特文明的一個分支,由於這個原因,同時也由於它在一定的時期內受到閃米特姊妹文化的影響,有時很難確定什麼是阿拉伯所特有的文化。因為有一條重要的通商路線經過它的側面,阿拉伯人沿其邊界同埃及、希臘-羅馬和印度-波斯文明接觸。土耳其人統治講阿拉伯語各國時所產生的影響較小,而占壓倒優勢的西歐文化遲至殖民地時代才滲入阿拉伯。
從伊斯蘭時代以前到7世紀
史前史和考古學
在東北沿岸、費萊凱島(Faylakah)和巴林,已發現西元前3000年期石器時代的漁人和以介殼動物為食的人居住的遺址。在半島上許多地方可以見到散落在地面上的燧石用具,還可見到年代雖不可知,但肯定是古代的石繪,這種石繪被認為同撒哈拉大沙漠的石畫有密切的關系。
試圖將所有的阿拉伯人看作是一個單一種族的觀點是毫無根據的。遠古的證據表明非洲人曾到過紅海沿岸平原,伊朗人到過半島的東南端,阿拉米血統的人到過北部地區,古代葉門人的種族親緣關系迄今仍未能確定。阿拉伯文化酷似興起於半島北部肥沃月彎的閃米特文化,可認為是文化傳播而不是移民的結果。
除了繼續研究數量很少的史前證據外,考古學研究主要集中在已為西元前1000-前500年的文字記載所證實的歷史遺址上。
文字記載包括廣泛散布在整個半島上的大量銘刻在石板、岩壁、青銅書板和其他物體上的銘文,以及石上的即興刻畫(在葉門為數尤多)。其中只有一小部分銘文是真正的阿拉伯文。在北部和中部主要的語言是古北阿拉伯語(分屬列哈彥語〔Lihyanic〕、薩穆德語〔Thamudic〕以及賽法語〔Safaitic〕)。盡管這一組語言同阿拉伯語有密切的關系,但不能認為後者是由前者直接發展而來的。葉門銘文為古南阿拉伯語(分屬邁因語〔Minaean〕、賽伯伊語〔Sabaean〕、卡塔班語〔Qatabanian〕和哈德拉毛語〔Hadhramautic〕),是閃米特語族中一組完全獨立的語言(古北阿拉伯語和古南阿拉伯語銘文和即興刻畫均以南閃米特語字母鐫刻,現存的此種字母只有衣索比亞文;現代阿拉伯語字母是北閃米特語的一個類型)。葉門許多銘文因不合科學的掠奪行為將其從原址上移走而大大喪失了其原有的價值。還有一些銘文用外來的阿拉米文、希臘文和拉丁文鐫刻。
在古代葉門文化地區有許多大型建築物和紀念性建築物,如水壩、宮殿、廟宇,以及大量品質極高的造型藝術品。其主題如到處可見的牛頭和野山羊雕像,部分地表現了葉門的藝術特色,但從西元前3世紀以後明顯地具有古希臘的藝術風格。
『拾』 幫我介紹一下阿拉伯人的起源和歷史
阿拉伯人(Arabs)
泛指講阿拉伯語的各民族。「阿拉伯」一詞最早出現於公元前 9世紀。歐洲人稱之為「薩拉森人」。主要分布在西亞和北非阿拉伯國家,占這些國家居民的大多數,還有一小部分分布在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印度尼西亞、衣索比亞、索馬里、查德、坦尚尼亞等國,估計約2.3億人。屬歐羅巴人種地中海類型,北非和南阿拉伯的一部分人混有尼格羅人種特徵。阿拉伯語為阿拉伯國家官方用語,屬閃含語系閃語族,分為眾多方言。自 6世紀起使用源於阿拉米字母的阿拉伯文字。絕大多數信仰伊斯蘭教,多數屬遜尼派,少部分屬什葉派。此外,黎巴嫩、敘利亞、巴勒斯坦、約旦的極少數人信仰基督教。
阿拉伯人的民族來源可以上溯到遠古的閃米特人部落。在歷史上與亞述人、阿拉米人、迦南人、腓尼基人、希伯來人等有親緣關系。7世紀初,伊斯蘭教興起後,各阿拉伯部落在伊斯蘭教旗幟下完成統一後,迅速向外擴張。8世紀中葉建立起東自印度河,西至大西洋,橫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中國史稱「大食」)。 四大哈里發時期(632~661)建都麥地那,後移至庫法。倭馬亞王朝(661~750)遷都大馬士革;阿拔斯王朝(750~1055)遷都巴格達。10世紀起,國勢漸衰,並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哈里發政權。1055年塞爾柱突厥人攻佔巴格達,東部哈里發國遂亡。西部各哈里發國也隨之先後覆滅。但哈里發的名義一直延續到1258年。
阿拉伯人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帶到阿拉伯帝國各個角落,取代了當地語言和宗教,同時吸收被征服民族的文化,形成以巴格達、開羅和科爾多瓦為中心的阿拉伯文化,在文學、醫學、史學、數學、天文、建築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對世界文化寶庫做出了重要貢獻。阿拉伯風格的建築物至今遍布於西亞、中亞和北非。早在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人即與中國發生貿易關系,經海路到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並有一些阿拉伯人留居中國。在巴格達還設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
阿拉伯人絕大部分從事農業。耕地用駱駝或馬、驢,少數地區用水牛或瘤牛;許多地區開始採用現代農業技術。一部分阿拉伯人仍過游牧或半游牧生活。半游牧民主要飼養山羊和綿羊,兼營農耕。游牧的阿拉伯人亦稱「貝都因人」,主要飼養駱駝,仍保留部落制度及血族復仇殘余。盛行嫡堂婚姻,個別地方尚有交換婚和臨時婚。傳統住宅一般為泥土房、四合院。南阿拉伯人多住塔式和堡壘式多層樓房;南伊拉克、巴勒斯坦及其他沿海地區居民多住用棕櫚葉和蘆葦搭成的茅屋或用珊瑚礁砌築的小房。游牧民住羊毛或帆布四角帳篷。傳統服裝為白長衫、粗毛呢斗篷、黑色燈籠褲;戴白布或方格布的蓋頭或纏頭。大部分地區的婦女外出戴面紗。婦女喜戴戒指、項鏈和鼻環等首飾;有的還在前額、脖頸、雙唇、雙頰、胸部、腳掌黥染藍色花紋。
補充:
可以有三種方式判斷一個人多大程度上被認為是阿拉伯人。
①政治上:如果他生活在阿拉伯國家,也就是這個國家是阿拉伯聯盟(Arab League)(或者更含糊一點,阿拉伯世界(Arab World))的一個成員。 這個定義包括三億多人。
②語言上:是否他的母語是阿拉伯語,這個定義包括二億多人。
③基因上:是否他的祖先曾經生活在阿拉伯半島。
對於上述因素考慮的重要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大多數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的人們是考慮到政治和語言的因素,但是也有人雖然滿足上面的兩條,但是基於基因的考慮認為自己不是阿拉伯人。不太多的人只根據政治而不把語言考慮其中,這樣庫爾德人、柏柏爾人自己不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但是有些人不這么看,例如有些柏柏爾人認為自己是阿拉伯人,阿拉伯的民族主義者認為庫爾德人是阿拉伯人。)
在阿拉伯人的參考作為游牧人和北阿拉伯半島的駱駝herders BC 出現在第9 個世紀的亞述人題字。名字向阿拉伯半島的所有居民隨後被運用了。阿拉伯王國BC 時常出現了在沙漠的邊緣, 包括Nabataeans 在Petra 在南喬丹在第2 個世紀和Palmyra 在中央敘利亞在3d 世紀廣告, 但偉大的阿拉伯帝國沒有涌現直到回教出現在第7 個世紀廣告。
雖然大多數穆斯林今天不是阿拉伯人, 宗教出生在阿拉伯半島並且阿拉伯語是它的母語。麥加、宗教朝聖地方為西阿拉伯半島部落和一個貿易的中心在路線在南阿拉伯半島和都市文明東部地中海和伊拉克之間, 是回教, Muhammad Ibn Abllah (c.570-632 廣告的) 先知的出生地; 回教日歷從他的飛行開始到Medina 在622 因為它標記了建立一個分開的回教社區。當Muhammad 的死亡, 麥加和幾乎半島的所有部落接受了回教的時候。以後回教土地, 在阿拉伯領導之下, 一個世紀舒展了從西班牙在西部橫跨北非和大多數現代中東進入中亞和北印度。
有二偉大的伊斯蘭教的朝代阿拉伯起源, Umayyads (661-750), 被集中在大馬士革, 和Abbasids(750-1258), 資本是巴格達。多數Umayyad 統治者堅持阿拉伯首要在非阿拉伯人改變信仰者對回教, 當Abbasid caliphs 接受了阿拉伯和非阿拉伯人平等的原則作為穆斯林。在它的高度在第8 個和第9 個世紀, Abbasid caliphate 是非凡富裕, 控制的商業路線在亞洲之間和歐洲。伊斯蘭教的文明茂盛了在Abbasid 期間即使caliphate 的政治團結經常打碎入敵手朝代。希臘哲學被翻譯了成阿拉伯語和對阿拉伯波斯伊斯蘭教的獎學金擴展貢獻了。伊斯蘭教的論文在醫學、哲學, 和科學, 包括柏拉圖和Aristotle 的阿拉伯翻譯, 很大地影響了基督徒思想家在歐洲在第12 個世紀通過回教西班牙。
阿拉伯人Abbasid 家庭的力量下降了從10 世紀往前由於內部政治並且宗教競爭和勝利由Christian ・European 烈士尋求奪回疆土丟失了對回教。1258 年13 世紀的Mongol 入侵導致了Abbasid caliphate 的破壞和開辟了道路為一個偉大的土耳其回教帝國的最後的上升以無背長椅帝國著名。無背長椅採取了Constantinople (伊斯坦布爾) 1453 年從Byzantines 和接管了阿拉伯中東和大多數的北非在16 世紀底之前。阿拉伯人保留了無背長椅土耳其人的主題300 年-- 入20 世紀。
今天阿拉伯世界是無背長椅衰落、歐洲殖民主義, 和對解放的阿拉伯人需求產品從歐洲職業。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所有北非是在法語(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 摩洛哥), 義大利語(利比亞), 或英國的(埃及) 控制權之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家同盟劃分了有被保留的無背長椅在戰爭期間在不列顛和法國之間的阿拉伯土地之後, 以理解, 各力量會鼓勵區域的人民的發展往自治。伊拉克和巴勒斯坦(什麼的包括部份現在是喬丹) 去不列顛、和敘利亞和黎巴嫩法國。不列顛建議了對阿拉伯領導在戰爭期間, 巴勒斯坦會包括在區域被給阿拉伯自己決定, 但英國的官員那麼許諾了區域對猶太復國主義的運動, 要求猶太狀態在那邊。阿拉伯土地獲取了他們的獨立在階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有時, 和在阿爾及利亞, 在長和苦澀奮斗以後。巴勒斯坦成為了以色列在1948 年5月, 設置階段為阿拉伯以色列沖突, 五場戰爭發生過(1948-49, 1956 年, 1967 年, 1973 年, 和1982), 並且貢獻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上升(PLO), 變得突出在欺凌的阿拉伯損失以後在1967 戰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