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南大學葯學院的歷史沿革
1907年,湘雅醫院首設來葯劑源科;
1945年,國立湘雅醫學院設立葯理學科,學科創始人葉雨文教授;
1985年,湖南醫學院首次開設葯學本科夜大班,嘗試葯學專業學生培養;
1996年,湖南醫科大學設立葯學系,負責人譚桂山教授;
1997年,首次招收葯學專業本科生30人,負責人譚桂山教授;
1998年,李元建教授任湖南醫科大學葯學系系主任,譚桂山教授任副主任;
2002年,中南大學葯學院成立;
葯學院第一屆領導班子(2002.4-2006.5):
黨總支書記鄧漢武,院長李元建,副院長譚桂山、李煥德、李新中
葯學院第二屆領導班子(2006.5-2010.11):
黨總支書記劉保平(因年齡原因,2009.4離任)、彭林(2009.4到任,2010年升格葯學院黨委,彭林任書記),院長李元建,副院長譚桂山、程澤能
葯學院第三屆領導班子(2010.11-):
黨委書記彭林,院長李元建(因年齡原因,2013.8離任)、陳豐原(2013.8到任),副院長譚桂山、程澤能
『貳』 葯學發展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古代到19世紀末,是天然葯物利用時期,極大部分是純天然葯物。
第二回階段:19世紀末合成答葯物的興起階段,化學葯物及其治療的概念得以深化。eg:百浪多息、磺胺類葯物等的出現。
第三階段:20世紀40-60年代,大量化學葯物的合成並上市,以及生化葯物的興起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70年代至今階段,多個學科的緊密交叉聯系,更多選擇性高、葯效強、專一性更強的葯物的快速發展,如基因靶向葯物的發展,等等
『叄』 葯理學的發展簡史
早期經驗積累
公元一世紀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葯物365種。
唐代的《新修本草》,是我國第一部葯典,收載葯物884種。
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一科學巨著,歷時27載,全書190萬字、共52卷、收載葯物1892種、方劑11000多條、插圖1160幅。全世界廣為傳播,是葯物發展史上的光輝一頁。
相關學科發展
天然葯物活性成分的提取:如嗎啡、奎寧、阿托品、依米丁、士的寧、可卡因等。化學、生理學的進展促成了葯理學的誕生,R.Buchheim創建了葯理學學科,成為全世界第一位葯理學教授。|
葯理學與相關學科相互滲透,彼此借鑒和促進,已衍生出許多分支學科。
發展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
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要求更多更好的新葯,葯物科學的發展為新葯開發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技術條件,市場經濟競爭也促進了新葯快速發展。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FDA)近十年來每年批准上市的新葯都在20種以上。我國近年來引進新葯品種很多,但需要加快創新。新葯開發是一個非常嚴格而復雜的過程,各葯雖然不盡相同,葯理研究卻是必不可少的關鍵步驟。臨床有效的葯物都具有相應的葯理效應,但具有肯定葯理效應的葯物卻不一定都是臨床有效的葯物。例如抗高血壓葯都能降低血壓,但降壓葯並不都是抗高血壓葯,更不一定是能減少並發症、延長壽命的好葯。因此新葯開發研究必需有一個逐步選擇與淘汰的過程。為了確保葯物對病人的療效和安全,新葯開發不僅需要可靠的科學實驗結果,各國政府還對新葯生產上市的審批與管理制定了法規,對人民健康及工商業經濟權益予以法律保障。 新葯來源包括天然產物、半合成及全合成化學物質。過去選葯主要方法是依靠實踐經驗,現在可以根據有效葯物的植物分類學找尋近親品種進行篩選或從有效葯物化學結構與葯理活性關系推斷,定向合成系列產品,然後進行葯理篩選。近年來對於機體內在抗病物質(蛋白成分)利用DNA基因重組技術,即將DNA的特異基因區段分離並植入能夠迅速生長的細菌或酵母細胞,以獲得大量所需蛋白葯物。此外,還可對現有葯物進行化學結構改造(半合成)或改變劑型,也可獲得療效更好,毒性更小或應用更方便的葯物。
新葯研究過程大致可分三步,即臨床前研究、臨床研究和售後調研。臨床前研究包括用動物進行的系統葯理研究及急慢性毒性觀察。對於具有選擇性葯理效應的葯物,在進行臨床試驗前還需要測定該葯物在動物體內的吸收、分布及消除消除過程。臨床前研究是要弄清新葯的作用譜及可能發生的毒性反應。在經過
葯物管理部門的初步審批後才能進行臨床試驗。目的在於保證用葯安全。 臨床研究首先在10~30例正常成年志願者觀察新葯耐受性,找出安全劑量。再選擇有特異指征的病人按隨機分組、設立已知有效葯物及空白安慰劑雙重對照(對急重病人不得採用有損病人健康的空白對照),並盡量採用雙盲法(病人及醫護人員均不能分辨治療葯品或對照葯品)觀察,然後進行治療結果統計分析,客觀地判斷療效。與其同時還需進行血葯濃度監測計算葯動學數據(詳第三章)。受試病例數一般不應少於300例,先在一個醫院以後可擴大至三個以上醫療單位進行多中心合作研究。對那些需要長期用葯的新葯,應有50~100例病人累積用葯半年至一年的觀察記錄。由此制定適應證、禁忌證、劑量療程及說明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後,再經過葯政部門的審批才能生產上市。
售後調研(postmarketing surveillance)是指新葯問市後進行的社會性考查與評價,在廣泛的推廣應用中重點了解長期使用後出現的不良反應和遠期療效(包括無效病例)。葯物只能依靠廣大用葯者(醫生及病人)才能作出正確的歷史性評。
『肆』 中國古代史葯物發展有哪幾個時期
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實踐,不斷認識,逐漸積累了豐富的醫葯知識。由於太古時期文學未興,這些知識只能依靠師承口授,後來有了文字,便逐漸記錄下來,出現了醫葯書籍。這些書籍起到了總結前人經驗並便於流傳和推廣的作用。中國醫葯學已有數千年的歷史,是中國人民長期同疾病作斗爭的極為豐富的經驗總結,對於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有著巨大的貢獻。
中國古代史葯物發展分下列幾個發展階段:
1.葯最先是從人類社會初期開始的。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創造了原始的醫葯,醫葯學同其它科學一樣,來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的需要。據考證,秦漢之際,本草流行已較多,但可惜這些本草都已亡佚,無可查考。現知的最早本草著作稱為《神農本草經》,著者不詳,根據其中記載的地名,可能是東漢醫家修訂前人著作而成。
2.《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葯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按葯的效用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種,能補養、無毒、可久服;中品120種,能治療補虛、無毒或有小毒,應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種,多為活性強的專科治療用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每葯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葯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中國葯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葯學發展奠定了基礎。
3.《本草經集注》:是梁陶弘景於公元492~500年間著成,全書收載葯物730種,採集注《本經》和《名醫別錄》各365 種。陶氏把自己的補充和發揮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書後,故稱「集注」。本書一最大特點是作者創用了「朱墨分書、大小結合」的文獻標志法。即用朱(紅字)寫《本經》、用墨(黑字)寫《名醫別錄》,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書。 每葯之下不但對原有的性味、功能與主治有所補充,並增加了產地、採集時間和加工方法等,大大豐富了《神農本草經》的內容。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組織蘇敬、李靜22人集體編修的。歷時3年(公元675~659年 )完稿,定名為《新修本草》(又稱《唐本草》),共54卷,載葯844種。全書分為葯圖、圖經(對葯圖的註解)和本草三部分。歸納和總結了唐以前的葯學成就。本書以圖文對照的寫法,開世界葯學著作的先例,是個創舉。書成後很快傳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組織編寫並頒布施行的,成為我國第一部國家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葯典。比1942年歐洲紐倫堡葯典還早880多年。本書在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它不僅反映了唐代葯學的成就,而且對後和國外的葯學發展也有深遠影響。
5.《證類本草》;宋代醫葯學有較大發展,這與王安石的變法,沈括的科學實踐和醫葯學家唐慎策的卓越貢獻分不開。此期的本草著述較多,如收載葯物983種的《開寶本草》、載葯1082種的《嘉佑本草》、蘇頌編撰的《圖經本草》以及《證類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等。《證類本草》是《經史證類備急本草》的簡稱。
6.《本草綱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較重視醫葯事業發展的,朱元璋曾說過:「三皇繼天立極,開萬世教化之原,泊於葯師可乎?」其意思是說三皇以來都離不開葯師。故於1369年建御葯房,設葯典局和相應的官職。後來的幾代皇帝都比較重視葯學的發展,出現了象李時珍、劉方泰和繆希雍等著名葯學家。他們的著作《本草綱目》、《本草品匯精要》和《炮製大全》等,對後來的葯學發展影響很大。《本草品匯精要》全書42卷,載葯1815種,是劉文泰等於1505年編纂,文字簡潔精練、朱墨文書,並對以彩圖惜原稿流失。
7.《本草綱目拾遺》和《植物名實圖考》(1661~1911年):分別由趙學敏和吳共浚編寫、收載了《本草綱目》未收載的葯物716種,並對《本草綱目》中記述不詳的205種葯物予以增修糾錯。不僅拾《本草綱目》的遺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觀察研究所得。
我國漢代至清代的本草著作有數百種,內容豐富、各具特色,是我國葯的總結,許多理論和經驗至今仍在廣泛流傳和應用。作為葯師,應當熟悉我國歷代葯學著作,繼承並發揚我們祖先遺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取其精化,為今所用。
『伍』 葯物發展歷史
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生存從生活經驗中得知某些天然物質可以治療疾病與傷痛,這是葯物的源始。這些實踐經驗有不少流傳至今,例如飲酒止痛、大黃導瀉、楝實祛蟲、柳皮退熱等。以後在宗教迷信與邪惡斗爭及封建君王尋求享樂與長壽中葯物也有所發展。但更多的是將民間醫葯實踐經驗的累積和流傳集成本草,這在我國及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記載,例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及埃及的《埃伯斯醫葯籍》(Ebers『Papyrus)等。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1596)在葯物發展史上有巨大貢獻,是我國傳統醫學的經典著作,全書共52卷,約190萬字,收載葯物1892種,插圖1160幀,葯方11000餘條,是現今研究中葯的必讀書籍,在國際上有七種文字譯本流傳。在西歐文藝復興時期(十四世紀開始)後,人們的思維開始擺脫宗教束縛,認為事各有因,只要客觀觀察都可以認識。瑞士醫生Paracelsus(1493-1541)批判了古希臘醫生Galen惡液質唯心學說,結束了醫學史上1500餘年的黑暗時代。後來英國解剖學家W.Harvey (1578-1657)發現了血液循環,開創了實驗葯理學新紀元。義大利生理學家F.Fontana (1720-1805)通過動物實驗對千餘種葯物進行了毒性測試,得出了天然葯物都有其活性成分,選擇作用於機體某個部位而引起典型反應的客觀結論。這一結論以後為德國化學家F.W.Serturner(1783-1841)首先從罌粟中分離提純嗎啡所證實。18世紀後期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不僅促進了工業生產也帶動了自然科學的發展。其中有機化學的發展為葯理學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植物葯中不斷提純其活性成分,得到純度較高的葯物,如依米丁、奎寧、士的寧、可卡因等。以後還開始了人工合成新葯,如德國微生物學家P.Ehrlich從近千種有機砷化合物中篩選出治療梅毒有效的新胂凡納明(914)。葯理學作為獨立的學科應從德國R.Buchheim(1820-1879)算起,他建立了第一個葯理實驗室,寫出第一本葯理教科書,也是世界上第一位葯理學教授。其學生O.Schmiedeberg(1838-1921)繼續發展了實驗葯理學,開始研究葯物的作用部位,被稱為器官葯理學。受體原是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1852-1925)提出的葯物作用學說,現已被證實是許多特異性葯物作用的關鍵機制此後葯理學得到飛躍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出現了許多前所未有的葯理新領域及新葯,如抗生素、抗癌葯、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抗腎上腺素葯等。近年來葯動學的發展使臨床用葯從單憑經驗發展為科學計算,並促進了生物葯學的發展。葯效學方面逐漸向微觀世界深入,闡明了許多葯物作用的分子機制也促進了分子生物學本身的發展。展望今後,葯理學將針對疾病的根本原因,發展病因特異性葯物治療,那時將能進一步收到葯到病除的效果。
基因葯理學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是隨著基因的發展,受體學說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學科,也算是一門邊緣科學。在臨床上常常可以發現,同樣的葯物和劑量,對A病人有效,對B病人無效,對C病人可能有副作用。而在葯理學上,一般的報告是某種葯物作用於某個受體,從而有某種葯理作用,有某種治療效果。這二者的差異,或者說病人之間的個體差異,需要由基因來解釋,這就是基因葯理學要解決的問題,基因葯理學的基本觀點是病人對同一葯物的不同反應是由於他們之間不同的基因造成的。
基因葯理學對今後葯物的開發和臨床應用是一場革命,從這里能派生出各種診斷劑,治療葯物,不同治療劑量的規格,不同的劑型等。
首先,診斷劑生產商會開發更多的診斷劑試劑盒,用於診斷病人的基因情況。當然,目前,診斷劑只是於診斷疾病,但今後用於診斷基因的診斷劑一定會有更加廣闊的廣場。這類基因可以稱為葯物響應基因。
『陸』 葯學的歷史發展
文藝復興前期 (1)古典葯學;原始時代由於文化不發達,不可能有單獨記載葯學知識的專著。把現存用文字記載葯物治療的書稱為古典書,如中國的《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埃及的紙草書(papyrus),印度有吠佗經(veda)。巴比倫亞述的有關碑文也可列入葯學文獻中,因其中記存最早的葯學知識。埃伯斯伯比書(Ebers Papyrus)中記載葯700餘種。
(2)羅馬時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對古代醫葯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他醫學成績巨大,被後人稱為醫聖,其後戴歐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編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書,載葯500餘種。該書被認為是數個世紀以來葯物學的主要著作。古羅馬最傑出的醫學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與我國醫聖張仲景同時代。他有許多著作,現存80餘種,對後世葯學發展影響很大。尤其對植物制劑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人為紀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產出的葯劑稱為格林制劑(Calen cals)。由於其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對醫葯學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被稱為葯劑學的鼻祖。
2.中世紀葯學 中世紀(約3~15世紀)歐洲正處於黑暗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古羅馬文化被摧毀,因而,醫學的中心也隨著社會的變動發生轉移,阿拉伯人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遺產,博採兼收了中國、印度和波斯等國的經驗,塔吉克醫生阿底森納(Aricennna,980~103)編著的《醫典》分為5冊,總結了當時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葯物知識,對後世影響頗深、被奉為葯物學的經典著作。伊爾·阿爾――拜塔爾(1197~1248)是一位傑出的葯用植物學家,他的《葯用植物大全》描寫了1400餘種葯物。
3.現代葯學 隨著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興起,大大促進了葯學的發展。其主要標志就是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尤其是20世紀以來,早期沒有分科的葯物,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先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從而使葯學分離出去。而且又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成為新的邊緣學科。尤其是受體學說和基因工程的創立,為葯學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
『柒』 葯學專業的發展歷史
文藝復興前期
(1)古典葯學;原始時代由於文化不發達,不可能有單獨記載葯學知識的專著。把現存用文字記載葯物治療的書稱為古典書,如中國的《詩經》、《山海經》,埃及的紙草書(papyrus),印度有吠佗經(veda)。巴比倫亞述的有關碑文也可列入葯學文獻中,因其中記存最早的葯學知識。埃伯斯伯比書(Ebers Papyrus)中記載葯700餘種。
(2)羅馬時期: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年)對古代醫葯學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由於他醫學成績巨大,被後人稱為醫聖,其後戴歐斯考利狄斯(Dioscorides)編著的《Demateria Medica》一書,載葯500餘種。該書被認為是數個世紀以來葯物學的主要著作。古羅馬最傑出的醫學家格林(Calen,公元130~200年)與我國醫聖張仲景同時代。他有許多著作,現存80餘種,對後世葯學發展影響很大。尤其對植物制劑技術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人為紀念他,仍把用浸出方法生產出的葯劑稱為格林制劑(Calen cals)。由於其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對醫葯學的發展起著奠基作用。被稱為葯劑學的鼻祖。
2.中世紀葯學 中世紀(約3~15世紀)歐洲正處於黑暗時期,由於戰爭的破壞,古羅馬文化被摧毀,因而,醫學的中心也隨著社會的變動發生轉移,阿拉伯人繼承了古希臘羅馬的醫學遺產,博採兼收了中國、印度和波斯等國的經驗,塔吉克醫生阿底森納(Aricennna,980~103)編著的《醫典》分為5冊,總結了當時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大部分葯物知識,對後世影響頗深、被奉為葯物學的經典著作。伊爾·阿爾――拜塔爾(1197~1248)是一位傑出的葯用植物學家,他的《葯用植物大全》描寫了1400餘種葯物。
3.現代葯學 隨著化學、物理學、生物學、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興起,大大促進了葯學的發展。其主要標志就是學科分工越來越細,尤其是20世紀以來,早期沒有分科的葯物,因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先後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從而使葯學分離出去。而且又與其它學科,互相滲透成為新的邊緣學科。尤其是受體學說和基因工程的創立,為葯學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個新的飛躍。
『捌』 葯學起源有哪些重要的節點
葯學的起源的話,有哪些重要的節點?我覺得葯學的起源的話從我們的中醫慢慢的學。上班
『玖』 葯學專業的發展簡史
葯學 最先是從人類社會初期開始出現的。人類在與大自然作斗爭中創造了原回始的醫葯,醫葯學同其答它科學一樣,來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和物質生活的需要。葯學是歷代人民大眾智慧的結晶,它對全人類的健康發展,種族繁衍與發展,有著巨大貢獻。中醫葯學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中的珍寶,是現代國際交流中我國獨具特色的優勢之一。有著極其光輝的歷史。是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因此,我們在介紹中葯發展簡史的同時,對世界葯學發展概況予以簡介,以保持葯學的完整性。
中國葯學 發展簡史中國葯學包括我國固有的中葯學(傳統葯學)和由西方傳入的西葯學(現代葯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