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戶縣歷史文化資源資源特徵

戶縣歷史文化資源資源特徵

發布時間:2021-03-01 15:22:40

① 戶縣為什麼被稱為畫鄉

戶縣農民畫 中國西安,舉世聞名的古都,她以數千年的歷史文明吸引著全世界的目光,秦始皇兵馬俑、大雁塔、碑林、還有巍峨的古城牆,無一不在告訴人們一個個神奇而古老的傳說。在西安西南三十八公里處,有一個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縣城--戶縣,她以其絢麗多彩的農民畫藝術為西安這座古老的都市又塗抹上了濃重的一筆。

戶縣,一個人口只有五十萬的西安市郊縣,現在人們習慣稱她為畫鄉,不僅僅是因為戶縣地方風景美麗如畫,更是因為戶縣這個地方幾乎人人都愛畫畫,而且大部分畫畫的都是農民,他們不僅僅畫,而且畫出了名堂,農民畫走出了西安,走出了陝西,走出了國門,走向了國際。

在戶縣,一提起農民畫,人們就會想起李鳳蘭、劉志德、雒志儉、還有樊志華、劉知貴和王景龍等。在他們的帶領下,戶縣涌現出了二千多名較專業的農民畫作家,他們一手拿著鋤頭,一手拿著畫筆,勾勒出了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他們畫土地、畫莊稼,畫他們的豬狗牛羊,還有他們的農家小院,他們的生活!!

農民,在一些人眼裡好像就是落後和愚昧的代名詞。一說到他們,首先想到的是黑黑的臉龐、長滿老繭的雙手、不修邊幅的衣著,很難將他們和繪畫藝術聯系起來,但是如果誰還那樣想像農民畫,還那樣想像戶縣農民畫作家,那麼您就錯了!只有您親眼看過以後,您才能真正感受到戶縣農民畫的迷人魅力,真正領略到戶縣農民畫作家的風采!

戶縣農民畫孕育於傳統的剪紙、刺綉等民間藝術,誕生於50年代,從70年代開始,不斷的提高、創新、升華、成熟,逐步走出戶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成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農民畫鄉之一,被視為中國農村文化建設的典型。 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

四十餘年來,戶縣農民畫經久不衰,生機勃勃,成果豐碩,累計創作作品30000餘件,其中1500餘件作品在國家級刊物發表,428件在國內各美術展覽中獲獎,4500多件應邀在48個國家和地區展出,18700餘件被國際友人和國外博物館收藏。戶縣農民畫走進了中國的千家萬戶,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進了國外的許多家庭和公共場所,甚至作為禮品饋贈給外國元首。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戶縣也許是得益於古城西安久遠的歷史文明,生長在這塊土地上的民間藝術也得天獨厚的受到其滋養,並且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精華,一出生就顯得格外富有生命力,這一點在戶縣農民畫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戶縣農民畫的表現手法有著明顯的地域特色,它以大紅大紫的色彩,誇張化的描述,寓意深刻的主題,簡潔明快的風格勾畫出了畫鄉戶縣美麗的田園風光,栩栩如生的農家生活,氣氛熱烈的勞動場面和歡天喜地的節日慶典,充分體現了現代民間藝術的特點。戶縣的農民不是用雙手在畫畫,而是用他們的心靈在畫畫,其構圖、色彩、造型、圖案、紋樣可以清楚的看出戶縣農民畫不僅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而且更具有現代藝術氣息,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收藏價值。戶縣農民畫與優美的西部民歌一樣,它抒發中國農民對新生活的熱愛與追求,它歌唱著自己日新月異的美麗家鄉,它洋溢著三秦農民淳樸、善良、和豪邁的感情本色,閃耀著現實的美好與理想追求的絢麗色彩,她所取得的榮耀聲譽和巨大成果凝聚了多少畫鄉人的汗水和心血。

戶縣農民畫的出現是一個奇跡,他以其獨特的魅力征服了成千上萬的人,無可厚非的在中國現代文化殿堂里占居了一席之地,他是中國西安戶縣文化史上空前輝煌的一頁。

② 戶縣的歷史沿革


戶縣地處陝西關中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遠在新石器時代(前40~前21世紀),祖先便在這里勞動繁衍生息,與自然界進行著艱苦的斗爭,創造了原始公社氏族文化,為後來戶縣地區方國(包括邑、方、都、邦)的形成提供了先驅條件。
夏代(前21~前16世紀),戶縣為有扈氏國,與夏同姓姒,為夏之屬國。夏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這時國家常以氏族名稱作為國名。如「夏後氏」為「夏國」,「有扈氏」為「扈國」。有扈氏國為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代(前16~前11世紀),戶縣有崇國,其後有豐邑,都是商之屬國。公元前1143年,西伯(周文王)國勢強盛,四十餘國諸侯尊西伯為王。公元前1136年,西伯伐崇侯虎,自岐遷都於豐。武王伐紂時,誓師於豐。當時的豐京實際上已成為政治中心,但仍為商之屬國。由於商代人口稀少,交通阻塞,小方國政權常在狹小的地域范圍內形成,所以有的史書記載,商代戶縣的甘亭、甘盤也是商之屬國。
西周(前1133~前771年),武王滅紂後,雖建都於灃河以東的鎬,而豐京不移,每遇大事,如伐商、作洛之事,皆步自宗周,以告於宗廟。在西周時期,一直是豐、鎬並舉。
春秋戰國時期(前770~前221年),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秦代(前221~前207年),在咸陽設內史,兼治三輔,戶縣屬內史管轄。
漢代(前206~公元220年),漢初置鄠縣,屬右扶風,高帝九年屬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屬右扶風,東漢仍屬右扶風。
三國、魏(220~265),置雍州三輔,下設8郡,戶縣屬始平郡。
晉代(265~420),戶縣屬始平郡。
北魏(420~534),置雍州下設7郡,戶縣屬京兆郡。
西魏(535~556),戶縣屬雍州京兆郡。
北周(557~581),雍州下設5郡1尹,戶縣屬京兆尹。
隋朝(581~618),全國分為109郡,關中設京兆、馮翊、扶風3郡,戶縣屬京兆郡。
唐代(618~907),全國分為10道,戶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開元二十一年(733)全國改設為15道,戶縣屬京畿道〔注19〕。
五代(907~960),梁時戶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戶縣屬京兆府。
北宋(960~1127),全國分為15路,在長安設立陝西路,後改陝西路為永興軍路,戶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注21〕。
金代(1127~1234),陝西分6路,戶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1271~1368),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戶縣屬奉元路。
明代(1368~1644),明初陝西仍設行中書省,洪武九年(1376)置陝西布政使司,下分4道,戶縣屬關內道西安府。
清代(1644~1911)仍依明制,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陝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三年(1914)撤銷府的建制,全省分3道,戶縣屬關中道。
民國十六年(1927)撤銷道的建制,戶縣屬陝西省政府直接管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陝西省政府以下設立行政督察區,戶縣屬第10行政督察區(區治在咸陽)管轄。
1949年5月21日,戶縣解放後,戶縣屬陝甘寧邊區咸陽分區管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5月,戶縣屬咸陽專區管轄。
1953年元月,戶縣直屬陝西省人民政府管轄。
1958年11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戶縣保留縣的建制,劃歸西安市人民委員會管轄。
1961年8月,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報請國務院批准,戶縣劃歸咸陽專區管轄。
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
1969年到1982年,戶縣屬咸陽地區管轄。
1983年10月20日將戶縣劃歸西安市管轄。
戶縣自漢初確定了縣的建制以後,兩千多年來,只有隸屬關系的變更,縣名及縣制設置相沿未改。

③ 西安的歷史文化有哪些

1、方言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家,角色體制有生、旦、凈、丑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

2006年5月20日,秦腔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的60年代,一個以趙望雲、石魯為代表的西安美術團體,在北京等地組織了一次巡迴展,他們以表現黃土高原古樸倔強為特徵的山水畫和表現勤勞淳樸的陝北農民形象的人物畫,在中國畫壇引起轟動,人稱「長安畫派」。

(3)戶縣歷史文化資源資源特徵擴展閱讀

西安的歷史進程

西安,在《史記》中被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中華民族的發祥之地。當年的長安今日的西安城,是中國歷史上歷時最長,建都時間最早,朝代最多的古都。由周文王營建,建成於公元前12世紀,先後有二十一個王朝和政權建都。

中國歷史上的四個偉大時代周、秦、漢、唐均建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列中國四大古都之首,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更是中華文明的發揚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更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為什麼叫長安?因為在這里,統治者可以長治久安,生活富足。

西安的旅遊景點

西安是首批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文化遺存具有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的特點,在中國旅遊資源普查的155個基本類型中,西安旅遊資源占據89個。

西安周圍帝王陵墓有72座,其中有「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周、秦、漢、唐四大都城遺址,西漢帝王11陵和唐代帝王18陵,大小雁塔、鍾鼓樓、古城牆等古建築700多處。

④ 西安戶縣的社會生活

秦渡古鎮秦渡鎮俗稱秦鎮,有「豐京盛地」之稱,為千年古鎮。它居於灃河西岸,文化底蘊濃厚,民俗民風淳樸,交通便捷,商賈雲集。秦渡鎮是古樸的,它有著古色古香的鎮落、深厚的歷史文化傳說以及精美的民間藝術;秦渡鎮又是現代的,它積極創建一個以灃河自然風景區和秦渡新城區為依託的「北方第一水鄉」,努力打造一個集商貿、旅遊、文化、飲食業為一體的新型城市。
據傳後秦姚興皇帝及文武百官由京城長安赴草堂寺聽鳩摩羅什講經,為往來方便,遂在灃水設立渡口,秦渡之名即源於此。 秦渡鎮古謂之「豐京勝地」,舊有二宮(當陽宮、連城宮)、五門、九樓(以葯王樓最雄偉)、十三堡等遺址。80年代後,雖有較大發展,而古街門店猶存。「文武盛地」美名源自於秦渡。中國人的文武治世思想的啟蒙和實踐源自於秦渡。周文王遷豐以後,以文治思想立國,贏得天下民心,為武力推翻商王朝創造了必要的條件。他昌明言,納賢才,重用姜尚等人,後在武王姬發的率領下,武力推翻了商王朝,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分封治的王朝——周王朝。姜子牙打鬼封神的故事發生在秦渡,這是三千多年前,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場戰爭的總結和審判。文武治世思想為中國封建制的王朝模式奠定了基礎,推動了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文武治世思想是中國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發明,文武之道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謀略,數千年來已經滲透到東方文化的各個方面。(內容來源《戶縣文史大觀》)
祖庵鎮位於戶縣西部,距縣城12.6 公里,距西安50公里,東臨玉蟬鄉,南抵蔣村鎮,西以白馬河為界與周至接壤,北接甘河鎮,居關中平原腹地。祖庵古鎮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祖庵曾是夏王啟伐有扈氏「大戰於甘」的地方。古鎮坐落於甘水中上游,上古時稱「甘野」。據文獻記載:夏禹死後,其子啟繼王位。這種廢「禪位」而父傳子的王位繼承方式,引起了爭奪王位的激烈斗爭。同姓邦國有扈氏起兵反對。公元前2086年,夏王啟率領軍隊沿雒(洛)陽西大道西進,越崤山,濱黃河,經桃林,過華山北麓抵達有扈氏國,雙方大戰於甘。有扈氏敗,淪為「牧豎」(即放牧奴隸)。又《尚書甘誓》雲:「甘,地名,有扈氏國之南郊也。啟與有扈大戰於甘之野」。《周至縣志》「甘野圖」註:「甘在戶縣西南。而戶即古扈」。《夏書》大戰於甘即此,「甘野在縣東50里,即古有扈氏國之南郊。夏啟立,有扈不服,大戰於甘,召六鄉、作甘誓。今邑中甘谷水出處,曰甘河,即其地。」甘峪口望仙坪古有夏王廟。古鎮商代為郝國。郝國系商之諸侯國。據《陝西地理沿革》記載:「商帝乙之弟期封於郝,即今之祖庵鎮轄之郝村」。今郝村存有一古石樁,刻有「古郝國」字樣。又有廟碑記載:「今之郝村即古號為郝國是也」。晉、唐年間,古鎮歸戶縣管轄;宋大觀元年(1107)設置終南縣,轄於終南縣;元至元八年(1271)撤銷終南縣建置,劃歸周至縣轄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的1958年,周、戶兩縣以白馬河劃界,古鎮重歸戶縣管轄。
經查閱史料和民間訪問,祖庵地區有許多村名、地名與重陽宮有關。
據周至縣志記載:元代前,因劉、蔣二姓居於此地,故名劉蔣村。後因其地處甘河兩支流間,且為商品交易之集市,曾改名為雙溪鎮。到金、元時期,道教全真派祖師王重陽在此結庵傳教,王重陽仙蛻後,其高徒馬丹陽在其師結庵修道處築一廣庭,為環居之所。始稱「劉蔣庵」,並題額「祖庭心死」。自此亦稱「祖庭」、「祖堂」,四方尊稱祖庵。祖庵之名由此而來。後遂改雙溪鎮為祖庵鎮,迄今逾八百餘年。(內容來源《戶縣文史大觀》)
鑿齒村曾名卓日村。位於戶縣大王鎮鎮區東南2.5公里,分為四個行政村(鑿齒東村、鑿齒西村、鑿齒南村、鑿齒北村)。鑿齒東村分為2個村民小組,人口410人,耕地580畝。鑿齒西村分為7個村民小組,人口1017人,耕,1357畝。鑿齒南村分為7個村民小組,人口1420人,耕地1530畝。鑿齒北村分為3個村民小組,人口390人,耕地420畝。全村以農業,建築材料,運輸業為主,南北七號路穿村而過,交通便利。
相傳五代十六國時,前秦國王苻堅南下攻晉,陷襄陽,其時習鑿齒在家閑居,苻堅素慕他的才學與名望,曾派車馬將他請去,遺贈頗多。不久,他假稱腳有病,仍電襄陽。著有《漢晉春秋》五十四卷。該書上起東漢光武帝劉秀,下迄西晉,記了近三百年的史事。習鑿齒在長安不久,便以病請回。晚年曾被朝廷征以國史職事,但未及赴任,就去世了。傳言習鑿齒埋葬於此,村子隨得名鑿齒村。後村民把鑿齒」訛傳「卓日」,名:卓日村,簡稱卓村。卓村按地理方向分為:卓南村、卓西村、卓東村、卓北村。今為了弘揚傳承文化,又改回鑿齒村。分為:鑿齒東村、鑿齒西村、鑿齒南村、鑿齒北村。
定舟村位於戶縣縣城正北方,直線距離10公里,東與大王鎮龍台坊相接,西與元村同界,南同小王店接壤北與渭水之中為界,與興平所轄隔河相望。村面積約2平方公里,總人口約5100人。定舟村,原名定周村。有相當多的實物可以佐證。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呈王村(今什王村)重修勝光寺,鑄鍾一架.該村有數位香客參與,鍾面記載本村為「定周村」。清康熙年間(戶縣志),雍正年間(戶縣志)皆記載本村為定周村。清光緒末年刊印的戶縣地圖亦雲「定周村」。古代兵書《六韜》在第四篇<<大禮>>中有這樣一段對話:「文王問太公:君臣亡禮如何?太公曰:為上惟臨,為下惟沉。臨而無遠,沉而無隱。為上惟周,為下惟定,周則天也,定則地也,或天或地,大禮乃成。」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戶縣志)始記載本村為定舟村。(內容來源《戶縣定舟村文史資料》) 辣子疙瘩 辣子疙瘩為縣城人姬常娃之父創於清朝末年,在姬常娃經營期間出名,已有百年歷史。用料為大肉、桂圓、八角、花椒、小香、生薑等。疙瘩,是由「形如偃月,天下通食」的扁食演變而來,肉塊均勻,肉色鮮紅,酥而不膿,肥而不膩;湯汁濃郁噴香,酸辣適口,開胃生津,禦寒發汗,食之使人輕松愉快。當時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辣子疙瘩出了巷,街頭街尾到處香,爭先恐後去排坐,只怕遲了不見湯」反映了群眾爭先恐後品嘗的場面。沒吃過大肉辣子疙瘩的人,會對這名字覺得費解,其實大肉、辣子、疙瘩,是並列關系,突出的就是這三樣東西。
擺湯面 距今70年歷史,由縣城人單吉慶面館以農村臊子面為基礎改進而成。工藝獨特,調料精良,為縣域群眾所喜食。擺湯面乃戶縣傳統名吃,獲中華名小吃譽稱,擺湯面的面條與一般面不同,講究一些的都用手擀的鹼面(既和面時水裡加鹽和鹼面),擀出的面條薄、筋、光不易煮斷;吃法也與一般面吃法不同,一碗上好的臊子湯,湯中配有黃花、木耳、油豆腐丁、西紅柿、蒜苗、韭菜、蔥花、肉丁(用醬油、醋、鹽、大料、蔥姜、肥瘦肉盤好的臊子肉),一碗溫湯面條,吃時挑一筷頭面條放入臊子湯中,來回擺動,讓其充分沾上調味汁子,喜慶宴席、團體用餐,節日待客中間擱一盛有溫水的面盆,每人面前一碗臊子湯,將面條挑入湯碗中,如此往復,席間香氣四溢,主賓謙讓,親親熱熱、和和美美、溫馨融融,別有一番情趣。其特點:面薄筋光,油汪湯煎,酸香適口,素有薄如紙,細如線,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象條線,吃到嘴裡光又綿。戶地民間有樸素而又形象的歌謠形容擺湯面:「下到鍋里蓮花轉,撈到碗里疊絲線,吃到口裡嚼不斷,咽到肚裡香半年」
秦渡鎮米麵皮 秦鎮米麵皮聞名遐邇,關中地區有句俗話,「乾州鍋盔,岐山面,秦鎮的皮子繞長安」。一過灃河大橋,號稱「百年老字型大小」的秦鎮米麵皮店沿著馬路兩側一家挨一家,即便是冬季也不時有食客光顧,秦鎮米麵皮的特點是四個字: 筋 、 薄 、 細 、 軟 。麵皮本身,色白如雪,光潤如脂,頁薄如紙。噴香的油潑辣子,五香料醋,觀其狀:條條米皮白生生,朵朵菠菜綠盈盈,個個豆芽黃愣愣 。而秦鎮米皮的由來也有著美麗的傳說,相傳秦始皇在位時,有一年大旱,秦鎮稻田多出稗秕,農人無法完成糧食進貢任務。當地一位叫李十二的農民,將打下的稻米用水拌濕,碾成米粉,和成糊狀蒸熟,切成條狀,製成了最早的米皮上貢,始皇帝大喜,欽定秦鎮米皮為朝廷貢品。後來,每年正月二十三,秦鎮家家戶戶蒸米皮,紀念李十二。秦鎮米皮製作的習俗與技藝由此世代相傳,成了陝西地方一道歷史知名小吃。以大米粉加水成糊狀,攤於甑篦蒸熟,切條加佐料而食。用料講究,製作精細,皮條晶瑩如玉,光滑如脂;調上辣子油,紅似瑪瑙。口感柔而筋,辣味濃而香,色味俱佳。建國前後,秦渡鎮南街尚家、單家,西街楊家,北街薛家為有名。80年代以後,發展至200餘家,遍布縣域城鄉,進而擴展至省內外大中城市。(見《戶縣志》249頁) 黃 酒 唐代大詩人杜甫在《城西陂泛舟》中有「不有小舟能盪漿,百壺那送酒如泉」,在《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中有「無計回船下,空愁避酒難」等詩句。所謂「酒如泉」、「避酒難」的酒,即指戶縣的黃酒。清末民初,曾任戶縣知縣、知事的謬延福有「鄠酒名唐代,白傅(白居易)詩中收,烹鶿煮佳釀,聊以作報酬」的詩句。
戶縣黃酒系糯米釀成。酒麴用碎麥加調料、香料以及烏葯等20多種葯材製成。釀成之酒,不獨濃郁醇香,且有健脾胃、補血、活血、順氣等多種功效,故常被引入葯用。釀制時,蒸米的火候,水分的多少,曲的用量都十分講究。諸料調和均勻後,入瓮(缸)密封,一月左右,須打開2~3次,捺下酒面結成的蓋子。待酒香四溢時即可取用。也有封存達半年甚至幾年的,稱封缸酒,其味尤烈。經酒床、酒薕濾過的酒稱清酒,清酒再加新醅濾過稱雙酒,其味特別濃郁。(見《戶縣志》250頁)
龍窩酒 清末至民國初年,澇店的燒酒遠近聞名,其中清光緒年間開業的龍窩燒酒坊(俗稱燒坊)影響較大。創始人為龍窩村費老四,其子費佐亮經營時達到鼎盛,遂改稱永茂盛。民國十八年(1929)前後,銷路擴展至周至、咸陽、西安等地。並在秦渡鎮設分號燒酒銷售,日銷量達千斤左右。時永茂盛有大房15間,釀酒窖七個,從業40餘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前後,龍窩酒在西安有較大市場,因其酒味醇香,色澤清亮,綿甜可口,餘味悠長,可與西鳳酒媲美,時有「東龍西鳳」之譽。龍窩酒前後經營80餘年,1952年歇業。70年代曾在其原址建立戶縣龍窩酒廠,1995年破產拍賣,組建民營西安塤酒坊酒業有限公司。民國六年(1917)圪塔頭人史鎮垚(俗稱史老三,曾任永茂盛經理,後任戶縣商會會長),在澇店開設同生積燒房,並在秦渡鎮設德泰源分號。其實力與龍窩燒房相當。到戶縣解放時有大房35間,釀酒窖10餘個,從業40餘人,並開有油坊、染坊等。民國二十八年(1939)呂家堡呂秉文、呂秉鈞、呂天時三兄弟在澇店開設廣成祥燒房,僅作坊佔地六畝,門面房13間,從業20餘人。呂氏兄弟熱心公益,受到鄉里稱贊。(見《戶縣志》214頁)

⑤ 戶縣的歷史

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夏朝設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夏朝的重要事件甘之戰和甘誓都發生在戶縣附近。
商時設「崇國」;周時,作「豐邑」;秦代改「扈」為「鄠」;西漢時設「鄠縣」。歷代延續,
夏代戶縣為有扈氏國,與夏同姓姒,為夏之屬國。夏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這時國家常以氏族名稱作為國名。如「夏後氏」為「夏國」,「有扈氏」為「扈國」。有扈氏國為戶縣地區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戶縣地名的由來。
商代戶縣有崇國,其後有豐邑,都是商之屬國。商代戶縣的甘亭、甘盤也是商之屬國。
春秋戰國時期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
秦代在咸陽設內史,兼治三輔,戶縣屬內史管轄。
漢初置鄠縣,屬右扶風,高帝九年屬內史,武帝太初元年屬右扶風,東漢仍屬右扶風。
三國戶縣屬始平郡。
晉代戶縣屬始平郡。
北魏戶縣屬京兆郡。
西魏戶縣屬雍州京兆郡。
北周戶縣屬京兆尹。
隋朝戶縣屬京兆郡。
唐代戶縣屬關內道京兆府京兆郡。開元二十一年戶縣屬京畿道。
五代梁時戶縣屬大安府。唐、晉、漢、周戶縣屬京兆府。
北宋戶縣屬永興軍路京兆府京兆郡。
金代陝西分6路,戶縣屬京兆路京兆府。
元代陝西設行中書省,下轄6路,戶縣屬奉元路。
明初戶縣屬關內道西安府。
清代仍依明制,戶縣屬西安府。
民國元年廢陝西布政使司,全省分7府,戶縣屬西安府。
1964年9月10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通知,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

⑥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西安歷史文化特色:

1、方言:

盛行於關中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俗稱「桄桄子」。以關中話,即西安方言為代表的的中原官話之一陝西話,雖然深受普通話影響,但還是保留了一些古音古詞用法。

2、戲劇:

流行於陝西以及西北等地的秦腔又稱亂彈,又叫「梆子腔」,是中國戲曲四大聲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流傳於戶縣鍾馗故里的儺舞跳鍾馗,是中國戲曲舞蹈的活化石,儺是中醫的鼻祖。

3、繪畫:

中國國畫中的長安畫派、起源於漢代以前的關中皮影戲、源於西周的陝西木偶戲以及色彩濃郁的戶縣農民畫鍾馗故里鍾馗畫等都是西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6)戶縣歷史文化資源資源特徵擴展閱讀:

西安,古稱「長安」、「京兆」,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有著「天然歷史博物館」的美譽。

西安文化遺存資源密度大、保存好、級別高。走進西安文化,開始你的歷史文化之旅。

西安,在《史記》中被華夏民族先祖譽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藍田猿人」在這里繁衍生息,新石器「半坡先民」在此建立部落,周人的先祖就起源於此。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文王在灃河兩岸建立豐鎬二京,從此揭開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輝煌史,距今有著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

西安號稱「十三朝古都」,主要為漢唐時代。秦始皇陵兵馬俑和散布關中周邊的歷代帝王陵,展示了這座城市雄渾、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使西安享有「天然歷史博物館」之譽。

⑦ 西安戶縣的歷史文物

兆倫鑄錢遺址 位於大王鎮兆倫村,又名鍾官城鑄錢遺址。明崇禎十四年(1641)《戶縣志··勝地遺跡》載:「鍾宮,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始皇收天下兵(古者以銅為兵器),銷為鍾鐻,此或其處也。」《元和郡縣志》卷二雲:「鍾官故城,一名灌鍾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鐻處。」《三輔黃圖校正》雲:「《元和》作鍾官,極為正確,蓋為水衡都尉鍾官令鑄錢之地,為上林鑄錢三官之一。」《三輔黃圖》誤官為宮。畢沅《關中勝跡圖志》亦雲:「鍾官城在鄠縣東北二十五里,元和郡縣志一名灌鍾城,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銷為鍾鐻處。」灌者煉鑄之意,即是秦代煉鑄鍾鐻的地方。漢滅秦後,繼續沿用此鑄造場地,尤其到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實行國家統一鑄幣,專令上林三官鑄錢,此處便成為主要鑄錢幣的場所。遺址北近西寶公路,南跨郿塢嶺高地,東臨蒼龍河故道,西至兆倫村和梧村間,東西寬約600米,南北長約1500米,總面積近90萬平方米。20世紀50年代將蒼龍河改道,開挖的新河自東南向西北從遺址中部穿過。70年代由於生產活動(平整土地)頻繁,特別是新河的治理,使遺址區內先後暴露出陶范、建築遺物及建築夯土台等。在新河東岸發現木炭灰土層,東西長約25米,南北寬約16米,灰層厚度50——70厘米,其中夾雜有較多銅渣。在灰土層以南還有一段舊范磚堆砌的牆基,此應是重要的冶鑄區域。
遺址區內發現最多的是錢范,在蒼龍河故道以西分布較廣,有的地點竟堆積1-2米厚。有西漢五銖范和王莽時期多種錢范,分為銅范和陶范兩種。陶范分為陶范母和陶背范,其中絕大多數為陶背范。五銖錢陶背范為長方型,表面抹有0.4——0.6厘米厚的細泥,其上制有錢型。范體為夾沙,沙粒均勻,在范體一側留有V形澆鑄口。鑄口右側與另一端正中各有一定位榫。另外還有一種小五銖錢陶范。僅新莽時期錢范即有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小泉直一、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壯泉四十、貨泉、大布黃千、次布九百、幼布三百、貨布等12種。在「大泉五十」陶范上發現有「鍾官前官始建國元年三月工常造」的題銘。另外在遺址內還發現有「鍾官錢丞」封泥。(見《戶縣志》678頁)
秦萯陽宮遺址 《三輔黃圖·秦宮》載:「萯陽宮,秦文王起,在今鄠縣西南二十三里。」明崇禎十六年《鄠縣志》載:「秦萯陽宮,在鄠縣西南二十有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族,遷太後於雍萯陽宮,即此。」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如璉編《鄠縣志》載:「秦萯陽宮,在縣西三里,秦文王所造也。秦王政九年,嫪毐作亂,族,遷太後於萯陽宮,即此。父老相傳,今陂頭東岳宮即其舊址。舊志西南二十三里,誤矣。」此後屢次重修鄠縣志皆沿其說。(見《戶縣志》679頁)
漢上林苑遺址 上林苑創建於秦。秦亡後,漢高祖發布詔令,允許農人在上林苑開墾耕種,上林苑所剩無幾。漢武帝恢復並擴建上林苑,將大片地方劃為禁區,「帝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卉三千餘種植其中」(《三輔黃圖》)。擴建後的上林苑「延亘四百餘里,有離宮七十所,皆容千乘萬騎」(《三輔故事·關中記》),成為皇帝游樂狩獵場所。《三輔黃圖·雜錄》又雲:「關中八水皆出入上林苑……灃水出鄠南灃谷,北入渭;澇水出鄠西南,北流入渭。」澇水縱貫戶縣中部,灃澇二水皆出入上林苑。可知戶縣大部分地區皆入上林苑中。(見《戶縣志》680頁)
隋甘泉宮遺址 《古今圖書集成》102冊:「甘泉宮,隋宮。在鄠縣西南二十里,對甘谷。」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鄠縣志》載:「甘泉宮在鄠縣西南二十里,對甘泉谷。」據考證,甘泉宮遺址在縣西南約10多公里的石井鄉栗峪口之老牛坡下。其宮雖廢,但遺跡尚存,依稀可見依山建築,有甘泉,水甘冽,天旱不涸。明正統元年(1436)在其址修建明陽寺。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所立《重修明陽寺記》碑一通,載有「甘泉故址」等字。(見《戶縣志》680頁) 公輸堂 又名源遠堂、祁村宮。位於縣城北11公里渭豐鄉祁南村。為全國僅存小木作天宮樓閣式古建築。其雕刻精細絕倫,似得木匠祖師魯班(公輸班)之巧得名。
據傳元代天歷年間,山西太原府祁縣南渠里李金榮創立圓頓正教亦稱白陽三會,被尊為教主,其勢力逐漸發展到陝西關中一帶。明天順至成化年間(1458~1476)人稱單四爺的教徒,為傳教從四方集資,組織能工巧匠在祁村,歷時11年建成源遠堂。堂內天宮樓閣的佛龕原供有眾多佛像,故又名萬佛堂。
公輸堂原有殿堂四進,前三進已盪然無存,只留藏有天宮樓閣一進,面闊三間,進深7.13米,高6.10米。外觀為普通硬山式建築,內部樓樓並列,閣閣相連,層層疊疊。每間外檐都設有極其精細的六抹透花隔扇門,門額上飾以出五跳斗拱,斗拱上置異常華麗的重樓。門內則為富麗堂皇的天宮樓閣,閣頂為斗八藻井或斗四藻井。天宮建築有各式繁復精巧的重樓、三重樓、角樓等,堂閣多達213棟。閣與閣之間以飛廊連接。天宮結構自下而上共六個層次,最下為隔架,向上依次為垂掛平台、斗拱平座、樓閣底層、樓閣二層、樓閣三層,最上為藻井。上萬件構件,件件相套,層層組合,交織出密集的幾何圖案,此種格板套合的箱體結構,是比較少見的獨特結構方式,其特點是用材輕巧,整體性好,不易變形。公輸堂結構除輕巧牢固之外,斗拱密集如蜂房,藻井迴旋似水渦的造型,嚴謹而華美,富於韻律感。
堂內有八塊鏤空板門,上半部均由各種不同形狀的花朵組成,花心原均鑲有明珠,猶如滿天繁星,更增添天宮樓閣的豪華與神秘。一個很小的套鎖梅花由24件形態各異的花瓣組成,不用粘合劑,全部鑲套穿鎖而成,合縫嚴密,渾然一體,精巧至極。
公輸堂遍飾彩繪,瀝粉貼金,其用料系由石藍、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和赤金等調配而成。作畫方式採用現已瀕於失傳的「卧金點翠」與「紫龍罩」工藝,色澤鮮艷,經久不變。所繪仙草花卉、龍鳳博古等,各富神姿,尤其是數十幅人物畫,或道侶捧圭,或仙姬出遊,或講經論道,或捧茶獻果,無不傳神達意,栩栩如生。公輸堂彩繪的地文(底子)厚度只有一毫米左右,由於很薄,不易起皮脫落,所以歷時近600年依舊完好。堂內東次間中室門框上,雕刻一副瀝粉貼金楹聯雲:「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輸巧,聖像翼翼彩繪似有道子能。」這是對公輸堂雕刻和彩繪技藝的真實寫照。2001年6月25日,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戶縣志》683頁)
大觀樓 建於明崇禎八年(1635),「仿會城(西安)之制而為之」,原名文昌閣,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改稱大觀樓。因位於縣城東、西、南、北四街中心,習慣稱為中樓,亦有稱鍾樓的。樓體為木質結構,廣深各三間,外加圍廊成五間,樓閣兩層,重檐三滴水,四角攢尖頂。兩層樓檐下均施出一跳單下昂斗拱。樓內有扶梯,可登上四面有木格扇門的二層大廳,廳外有迴廊環繞,可憑欄遠眺四周景色。樓體通高24米,下有方形磚砌基座,邊長22米,四望如一。座中有闊5.58米,高4.12米的十字卷洞與四條大街相互貫通。鑒於過往車馬穿樓過洞諸多不便,民國三十六年(1947)將樓四周房屋拆除,使道路繞樓而行。在東、南、西、北卷洞上端各嵌有長1.83米,寬一米的青石匾額,分別書刻有迎旭、覽勝、瞻紫、拱極八個結體端莊的大字。
清代、民國大觀樓均有維修。1957年和2000年曾兩度亮椽揭瓦,更換腐朽的椽柱和舊瓦。1980年為防止基座不再崩塌,於外圍加修40公分厚鋼筋水泥層,外砌30公分厚仿明大青磚,並將原由東南角登樓單台梯,改為由東西兩邊登樓雙台梯,將原基座上磚圍牆改為水泥圍欄。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見《戶縣志》685頁)

⑧ 戶縣經濟等的變化

今後五年全縣發展的總體思路是: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遵循國際化、市場化、人文化、生態化發展理念,積極實施「一體兩翼,四輪驅動」戰略,高舉振興工業大旗,走工業強縣、農業穩縣、文化名縣、商貿富縣之路,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面提升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水平,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城鄉協調,向建設富有現代新區和山水人文魅力的中國第一畫鄉闊步前行。
「十一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經濟增長速度年均16%以上,到2010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100億元左右,人均超過2000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以上,到2010年達到70億元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5%以上,2010年達到25億元左右;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到「十一五」末達到6億元左右;城市居民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5%和7%,分別達到11880元和4233元。城鎮化水平超過60%;精神文明建設不斷進步,民主政治建設不斷加強,各項社會事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取得新的成就。
戶縣地處關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嶺,北臨渭水,是蜚聲中外的「中國第一畫鄉」。全縣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人口57.7萬,轄16個鄉鎮2個旅遊區管委會,共有518個行政村、28個居委會。戶縣轄11個鎮、5個鄉:甘亭鎮、餘下鎮、祖庵鎮、秦渡鎮、大王鎮、草堂鎮、蔣村鎮、龐光鎮、澇店鎮、甘河鎮、石井鎮、五竹鄉、玉蟬鄉、天橋鄉、渭豐鄉、蒼游鄉。縣人民政府駐甘亭鎮。
戶縣歷史悠久,夏為有扈氏國,商為崇國,周為灃邑,漢初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並曾是周、秦、漢、唐等十二朝皇家的上林苑。歷史人文景觀獨特。境內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06處,其中千年古剎草堂寺、道教祖庭重陽宮、古建精品公輸堂、鍾官城鑄幣遺址級為國家重點文物。另外,還有亟待開發的紫閣寺唐玄奘埋骨處、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台金峰寺,以及亞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橋「仙人橋」等。
戶縣自然條件優越,屬暖溫帶半濕潤性季風氣候,素有「銀戶縣」之美譽。南部山區風景如畫,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奇花異木千姿百態,珍稀動物種類繁多,是避暑度假勝地;西安亞建國際高爾夫球場,西北一流;陝西太平國家森林公園,擁有我國北方獨一無二的瀑布群,有「北方九寨溝」之稱;聞名關中的高冠潭瀑布,雄奇壯觀,歷代許多文人騷客曾在此留下眾多逸麗詩篇。北部平原沃野廣袤,交通便利,西漢高速路縱貫南北,西安環山旅遊路橫穿東西,西余鐵路連接內外,縣內主幹道路九縱八橫,條條暢通。境內水資源充沛,澇河等36條大小河流年徑流量3億立方米,地下水存量4億立方米。
戶縣文化、教育、科技事業發達。先後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全國文化工作先進地區」稱號。並曾獲「全國基礎教育先進縣」、「全國特殊教育先進縣」、「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稱號。戶縣科技事業蒸蒸日上,先後榮獲全國星火西進先進縣、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等稱號。
自然地理
戶縣屬西安市郊縣,地處關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嶺,與安康市寧陝縣以秦嶺分水;北臨渭水,同咸陽興平市隔河相望;東接長安,以灃水相隔;西連周至,以白馬河為界。縣城距西安城區18公里。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占總面積47%,耕地總面積55萬畝。
戶縣地形為山區、山前坡地及平原區三個不同的自然區域。南部秦嶺山區最高海拔3015.1米,山脊海拔680米,渭河灘地最低點海拔388米。地貌特徵為秦嶺北麓山前沖積扇,扇緣窪地、黃土台原,渭河階地及河漫灘地。戶縣屬暖熱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熱、水資源豐富,是適宜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地區。縣境內有36條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嶺北麓,出山後匯成澇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縣,貫通南北。澇河北流入渭,其餘三大水系匯入灃河。全縣各條河流為平原地下水補給形成水網,為全縣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戶縣位於中國陝西省關中平原中部,隸屬於世界聞名的古都西安。南依秦嶺,北臨渭河,風光秀美,氣候宜人,是八百里秦川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自古就有「銀戶縣」的美稱。縣城距西安城區18公里。總面積1255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積占總面積47%,耕地總面積55萬畝。
戶縣自然旅遊資源豐富,自古就是皇家上林苑。南部山區有42409公頃的天然森林「氧吧」,有亞洲最大的天然石拱橋「仙人橋」,有奇偉瑰麗的朱雀國家森林公園和享有「北方九寨溝」之稱的太平國家森林公園。中部平原沃野廣袤,四季瓜果飄香。北部渭河灘地雁鴨成群。這里富饒的物產、美好的生態環境給人以回歸自然的強烈視覺沖擊和心理感應。
戶縣屬暖熱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冷暖干濕分明,無霜期年平均216天,光、熱、水資源豐富,是適宜農業生產和多種經營的地區。縣境內有36條大小河流,均源出秦嶺北麓,出山後匯成澇河、甘河、太平河、高冠河四大水系,分布全縣,貫通南北。澇河北流入渭,其餘三大水系匯入灃河。全縣各條河流為平原地下水補給形成水網,為全縣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
自然資源
戶縣各類資源比較豐富。已發現礦藏地及礦藏線索30餘處。金、銀、銅、鐵、錳、鈦、鋁及石灰石、石墨、磷、滑石、大理石、白雲岩等均有儲量,以大理石儲量最大。戶縣屬富水區。中等年地下水儲量為1.9143億立方米,不重復儲量為1.01億立方米,占年總降水量的10.8%,秦嶺山前地帶地下300—500米深處還有40度左右的熱水。野生動物有羚牛、草兔、松鼠、鹿、狼、熊、猴和山雞、長尾雉、斑鳩、杜鵑、畫眉等,其中羚牛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尾雉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林地面積52.4萬畝,木材蓄積量311萬立方米。葯材有340種,葯??銀花、貝母、五味子等,戶縣是陝西省烏葯主產地之一。
人口民族
戶縣總人口為57.8萬人,其中男性30.34萬人,女性27.46萬人,男女性比例為108.87:100。農業人口 47.74萬人,非農業人口10.06萬人,分別占總人口的86.45%和16.55%。城鎮人口主要分部在甘亭鎮(占城鎮人口48.52%)和餘下鎮(占城鎮人口33.17%)。全縣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 477人。由於各地區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經濟發展條件差異,形成各鄉鎮之間人口密度的很大差異,甘亭鎮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400人,居全縣之首,餘下鎮每平方公里為2061人,居第二位,人口密度最小的是澇峪鎮,每平方公里只有11人。
戶縣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全縣有21個民族,漢族人口佔99.88%,少數民族人口佔0.12%。在少數民族人口中,回族佔47.13%,滿族佔19.31%,蒙古族佔10.48%,朝鮮族佔6.4%,其他16個民族共佔16.5%。

⑨ 西安戶縣的由來誰能告知

戶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公元前21世紀至前16世紀,為夏之有扈氏國,這是戶縣地區版建置最早的方國,也是權「戶縣」地名的由來。商時為崇國,周作豐京,春秋為扈國,秦代改「扈」為「鄠」,西漢設置「縣」,歷代延續,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1964年9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鄠縣」改為「戶縣」,今屬西安市郊縣。

⑩ 西安戶縣的戶縣概況

戶縣位於關中平原中部,隸屬陝西省西安市,南依秦嶺與寧陝縣接壤,北臨渭水與興平市相望,東界高冠、灃河與長安區毗鄰,西以白馬河與周至縣為界。東西最寬處30公里,南北最長處53公里,總面積1255.36平方公里。南部山區占總面積的56.1%,北部平原佔43.9%。平原地區海拔在600~388米之間,最低處為渭河河道;低山分布於海拔680~1000米之間,中山分布於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峰靜峪腦海拔3015米。總面積1282平方公里,總人口60萬。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縣域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11處,其中天橋鄉丈南村遺址出土的碳化粳稻,說明距今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即在此繁衍生息。夏代戶縣為有扈氏國,是縣域建立最早的方國。夏啟作《甘誓》與有扈氏「大戰於甘」,為縣域最早的一次戰爭。商代為崇國,周文王「既伐於崇,作邑於豐」,崇侯虎戰敗,西周建都於豐。武王滅紂,遷都於鎬,豐京不廢,每遇大事,徒步至豐,告於宗廟。周平王東遷,以岐豐之地賜秦襄公,秦改「扈」為「鄠」邑。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遷都咸陽置鄠縣,歷代相沿,至1964年經國務院批准,改「鄠」縣為「戶」縣。
戶縣地處古都長安近郊,為周秦漢唐歷朝京畿之地,秦漢時為皇家上林苑屬地,歷史遺存與文化積淀豐富而厚重。文物古跡散布全境,兆倫鑄錢遺址、鳩摩羅什舍利塔、公輸堂、重陽宮祖庵碑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戶縣文物的典型代表與精華所在。還有周文王之父季歷陵、秦始皇囚母的萯陽宮、南北朝古剎草堂寺、金元道教祖庭重陽宮,以及盛唐時期游覽勝地渼陂及紀念杜甫的空翠堂。縣城中心則有宏偉雄壯、雕梁畫棟的明代建築大觀樓(俗稱鍾樓或中樓),為戶縣的標志。

閱讀全文

與戶縣歷史文化資源資源特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