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論述現代設計與裝飾的歷史發展關系

論述現代設計與裝飾的歷史發展關系

發布時間:2021-03-01 14:57:04

㈠ 世界現代設計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推薦讀王受之的《世復界現代設計史》制
設計的發展離不開工業革命的促進的,其中必須提到設計的功能性與裝飾之間的關系。設計的發展是由滿足物質需求後在精神追求上的一種表現。當然經濟也對設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㈡ 簡述世界現代設計發展的歷程以及它與西方社會歷史之間的關系

其實絕大部分的歷史原因還是出現在近代的。
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前,甚至更早的時候,中國在大部分西方人眼中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很多西方的大思想家都很嚮往中國的社會(當然,那時他們並不了解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商品也在很長一段時間風靡歐洲,如:絲綢,瓷器,茶葉等。
但是隨著西方的新航路開辟。原始資本的不斷累計,工業革命開始,生產力飛速發展,而中國清政府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中,導致中國由當時世界上的強國一下被人家狠狠甩在後面。
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近代史開始。從這以後,中國在西方人的眼中就沒有以前那麼崇高了,西方人認為東方人(中國人)野蠻落後。
緊接著的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接連戰敗·····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試想,一個殖民地出來的人,別人會對你有多少好的態度呢?
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和儒家思想深深的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你看中國歷史上,除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以外,其它的朝代很少有主動去大規模侵略別國的,就算別過來侵略了,最多也就是打回去算了,從不給人教訓,這就讓一些國家覺得中國好欺負,而到清朝後建國前,中國也確實被欺負的死死的··
再有比較重要的一點,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舉個例子,同樣是崛起,為什麼印度就沒那麼多麻煩而中國就有呢?還是社爵位是歐洲封建君主國內分封貴族的等級制度。它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在近代的一些國家中仍然繼續沿用。一般以佔有土地的多少來確定分封爵銜之高低,主要可分為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這五等。
公爵:在貴族中,公爵是第一等級,地位最高。這個爵名的由來有三:一是歐洲氏族社會解體時期,日耳曼部落的軍事首長;二是古代羅馬部落的軍事首長;三是古羅馬時代的邊省將領,後指地方軍政長官,其拉丁文原意為『統帥『。隨著封建關系的發展,王權的日益強化,公爵成了統治階級中的上層人物。在英國,公爵最初是由十四世紀的英王愛德華三世分封的,被封這公爵的全是王室成員。十五世紀後才打破這慣例,少數非王室人員也被封為公爵。

侯爵:侯爵是貴族的第二等級。查理大帝在位時它是指具有特別全權的邊區長官,相當於藩侯,查理曼帝國分裂後,變成了獨立的大封建領主。封建王權加強後,侯爵成為公爵與伯爵之間的爵銜,其地位與其他伯爵相等,十到十四世紀後,才確認侯爵的地位在伯上之上。

伯爵:在羅馬帝國時,伯爵是皇帝的侍從,掌管軍、民、財政大權,有時也出任地方官吏,封建制度強化後,伯爵可割據一方,成為世襲的大封建領主。後來,其地位漸次低落,介於侯爵與子爵之間,為貴族的第三等級。在英國,伯爵之銜歷史最久,在一二三七年黑王子愛德華被封為公爵之前,它是英國最高的爵位。這一爵名,來源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丹麥。

子爵:子爵原系法蘭克王國的國家官吏名,最早是由國王查理曼於八世紀時封的,後來傳到歐洲其他大陸國家。起初,子爵是伯爵的副手,後來獨立存在,也可世襲。子爵爵位到十五世紀才傳入英國,博蒙德·約翰於一四四○年第一個被封為英國子爵,其地位在男爵之上。

男爵:男爵是貴族爵位中最低的一級。在十一至十二世紀時,它是歐洲君主國國王或大封建主的直接附庸。在英語中,男爵(Baron)一詞,是諾曼人在征服歐洲大陸時引進來的,本義為『只不過是普通的人『,後來演變為『強有力的人『。當時,英國的那些直接從國王那兒得到土地的大佃主,概可稱為男爵,但這並非由國王分封。到了一三八七年理查二世約翰·比徹姆為男爵後,男爵才成為英國貴族的正式爵位。

在上述的這五個貴族爵位中,又根據其能否傳給後代,分為世襲貴族和終身貴族兩類。世襲貴族死後可由長子繼承,終身貴族僅限本人活著時擔任,死後其子不能承襲。英國的詩人拜倫的伯父是世襲貴族,他去世後,侄子拜倫獲得了世襲的爵位!
會形態傳說,哥迪亞斯是個貧苦的農夫,有一天與妻子乘著牛車來到了弗利吉亞,此前弗利吉亞人(生活今天土耳其中部)接到神諭稱,第一個駕著牛車來到弗利吉亞的人便是他們的國王。因此,哥迪亞斯就被推舉為國王。為了感謝神恩,哥迪亞斯把牛車獻給了天神宙斯,並將牛車綁在宙斯神廟的柱子上。繩結是用山茱萸樹皮製成的,隨著時間越來越緊。神諭因此預言,誰能解開這個難解的結就可以征服整個亞洲。年輕氣盛的亞歷山大自然不會錯過這種機會,但直到最後還是無法打開這個結,憤怒之下,亞歷山大抽出寶劍,一劍辟開了這個難解的結,並聲稱,「我解開了這個結!」戈耳迪之結也因此表示解決復雜問題就需要不同常規的辦法,意即快刀斬亂麻。的問題嘛!再有就是少部分在外華人的一些平時的行為或某些方面給國家丟人了···一些外國人也一點帶面了······

其實這些好多都已經寫成小說並且被翻譯成漢文了。
樓主只要找找看就好了。
例如《聖經》,就是西方神話傳說的總綱。
還有例如希臘神話等等,都被人寫成一部連貫的小說。
樓上所說的《神曲》大抵也屬於這個范疇,但藝術成就要高的多。
如果樓主只是想搜集小說題材,則沒必要去研究那些枯燥的文字,不妨去看看一些西方人寫的神話志怪小說。
例如《破曉之路》《血脈》《博德之門》《暗黑之子》《龍槍編年史》等等……
這些書在網上也比較好找,當然看起來怎麼也會比咱們正宗的中文作者寫的有意思。
另外,我也是寫小說的,樓主想找這些的話,不妨去看看《神龜記》,這本書可以說是半本禁書了,因為真正的內容太過驚駭,現在網路上流傳的這本書,大體都是刪減或修改的糟粕版本。
這是一個老學究花了六十多年的時間,翻譯出的一種古代文字出版的,內容類似於《山海經》,但比《山海經》要強悍太多,如果內容屬實,絕對能引起一場世界神話與信仰的革命。
可惜外國的神話學家和信徒說,這種古代文字只有老學究一個人掌握,他們不承認,所以現在這本書的原版也很難找到了。
如果樓主可以把這本書的內容融合到網路小說中,絕對震撼。

中國歷史一脈相傳,即使外族入侵,天下大亂。最後仍然是外族被漢化,儒家文化及其政治模式占統治地位。孔老二開始一直到鴉片戰爭一直未大變。而且,中國文化號稱「史家文化」,中國人重視修史,二十四史將整個中國歷史詳細,完整地記錄了下來。
歐洲先是希臘,羅馬文化,羅馬帝國式官僚政治,後又接受基督教,雖希臘,羅馬精神仍存在,但畢竟是基督教文化,與前變化頗大。政治制度上,羅馬帝國分裂後,羅馬帝國式官僚政治被貴族政治所取代,而且文化上又接收了日耳曼元素,湯因比大師也認為這與羅馬分裂前是全新的另一種文化。
印度有重視宗教,神學而不重視世俗歷史的文化傳統,故他們的古文獻大部記載宗教,神學及其發展,對什麼國家制度啊,經濟社會啊,帝王將相啊,所記甚少,故有所謂沒歷史的說法,實際上它的歷史比中國或西方都長。
實際上這與三地人的文化信仰,習慣有關。
西方:重視個人,希臘時期就有民主思想,故民主的結果就是容易吸收新文化,制度等,故易改變,造成所謂斷裂。
印度:重視個人的修行以達到成佛或下輩子能投好胎,而這輩子的事皆乃虛幻,俗不可耐,故重視宗教,神學而不重視世俗歷史,即所謂沒歷史。
中國:孔老二的思想支持文化人出仕為官,更重視對國家的貢獻,以及對君王的忠誠。故記載歷史帝王將相可以將文化人出仕為官記錄的輝輝煌煌,故重視修史,而且這種制度使老百姓當順民,故即使外族當政,也更願意用儒家治國,故既有完整的歷史記錄,儒家治國及其文化也千年不變

在英國5級貴族中,伯爵出現最早。個別學者認為伯爵爵位來自歐洲大陸,至遲在公元900年的法國,伯爵已成為公爵的封臣。但更多的學者認為英國伯爵(Earl)與法國伯爵(Count)並無繼承或連帶關系;而且英國伯爵稱號是5種貴族稱號中惟一的英文詞,是由古英語eorl轉化而來;大約在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後期,因王權不夠強大,英格蘭廣大地區曾劃為幾個較大的伯爵管轄區(great earldom)。而伯爵爵位卻是在 11世紀初由丹麥國王克努特引進英格蘭的。11—12世紀中葉之前的伯爵多是鎮守一方的諸侯。他們大多是一人治理數郡,所以又被稱為「方伯」。諾曼大公威廉侵人英國後,擔心他們權勢過重,危及王權和國家統一,遂將方伯權力加以分割,移交給他的親信,每個伯爵的轄區僅限一郡,與國王有著極其明確的封君封臣關系,伯爵倘敢興兵作亂便會被王軍鎮壓,或受其他貴族制裁。伯爵職權名號可由後代繼承,但會因為有的伯爵缺少繼承人而使總數有減無增。斯蒂芬在位時,破格加封格奧弗雷·德·曼維爾為艾塞克斯伯爵。14世紀以來,伯爵數目攀升。1307年計有9名。1327年愛德華三世即位時僅餘6名,10年後增至12名;愛德華在位晚期增至14名。14世紀20年代之前,伯爵作為高級貴族,是男爵的「天然領導人」,在地方上負有對男爵、騎士的管理責任。但在1327年政治危機[指愛德華三世廢黜其母法國伊沙貝拉公主的攝政,登極親政時,伯爵曾作為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政治群體獨立行動,與男爵們的「距離感」突然產生。1328年由亨利三世增封瑪奇伯爵領地之後,伯爵不必行使地方管理的職責。

在重大正式場合,伯爵穿著鑲有白色毛皮邊的深紅色絲絨外套,軟帽上縫鑲著三條貂皮以表明爵位級別,冠冕上有一鍍金銀圈,上沿飾有8個銀球;而國王則稱伯爵為其「真正可信可愛的夥伴。」

盎格魯一撒克遜時代已有男爵一詞(Baron),但無男爵爵位,而且詞義不夠確定。似有「自由者」或「國王的臣僕」之意,但無尊貴的含義。英國男爵出現於11世紀。到12世紀初國王大部分高級世俗貴族都被封為男爵。其中少數與王室關系密切、封地較多者又被稱做「大男爵」,其地位在伯爵和男爵之間。很快,大男爵發生分化,顯赫者升為伯爵,其餘與普通男爵不分伯仲。正因當時男爵在世俗貴族中佔了很高比例,以至於「男爵」一詞長期作為貴族的集合名詞使用。11-14世紀,男爵的封號和封地可通過血緣和婚姻關系傳遞,但不得隨意出售和轉讓,歷代國王也不隨意增加或褫奪貴族封號。1387年,理查德二世首次增補男爵爵位,比奧查姆波·德·豪爾特被封為基德敏斯特男爵。以後數百年至今,居於5級貴族之末的男爵始終人數最多。

在正式場合,男爵穿著與伯爵同樣的外套,帽子上鑲有兩條貂皮,冠冕上有一淺色銀圈,飾有6個銀球。

依次出現的是公爵(Duke)。早在羅馬帝國時期,歐洲大陸的公爵稱號通常授予守疆拓土、軍功卓著的高級指揮官,以後因重大政治變化而中斷。幾百年後,公爵爵位又見於德國。大約在公元970年,德國皇帝奧托一世初設公爵爵位。不久法國和歐洲大陸其他地區也建立了公國(chy;大公國,Archchy)。在英國,公爵是僅次於國王或親王的最高級貴族,與作為一國之主的歐洲大陸的「大公爵」(即大公,Archke)有所不同。英國公爵爵位出現很晚。1337年,愛德華三世把康沃爾郡升為公國,將公爵爵號授予年方7歲的「黑太子」愛德華。該王儲16歲參加百年戰爭,鋒芒顯露;1355年前往法國指揮作戰,軍功卓著。父王對他賞賜有加,使太子身兼多種稱號,如 1343年封為威爾士親王,1362年加封為阿基坦公爵。為突出公爵特殊地位,以後多年裡除女王配偶和王子外,其他王親均不許稱王,最高可獲公爵爵位。隨後,愛德華三世及其繼承人又先後建立了蘭開斯特公國(1351年)、克拉倫斯公國(1362年)、約克公國和格洛斯特公國(1385)、赫里福德公國(1397)、貝特福德公國(1413)和薩默塞特公國(1443)等。這些公國的領有人都是王室宗親,他們得到高級爵位後,在貴族中鶴立雞群,威勢不凡,為以後爭奪王權、擾亂朝綱、製造戰亂埋下了隱患。自從1483年建立諾福克公國以後,公爵爵位開始授予王親以外者,但很少建立公國。而且能獲此最高爵位者多是軍功顯赫的統帥。行政界政務家即使任職多年,政績昭著,也難獲此殊榮。在正規場合公爵也穿深紅色的絲絨外套,帽子上鑲四條貂皮。其冠冕上有一個金環,上飾8枚紅色金葉片。國王則稱公爵為「我們真正可信和最為敬愛的夥伴。」
再看侯爵(Marquess,也做Marquis)。就詞源而言,它是由德文Markgraf[堡侯;邊疆殖民地總督;伯爵]演變而來。侯爵原意與「方伯」詞義相近,系指統轄一處的封疆大吏。在英格蘭,拉丁語「侯爵」一詞最初指威爾士邊疆的領主。那時只說明他們領地的位置靠近邊界,並不說明其地位高於伯爵。1385年涵義變化,第9代牛津伯爵羅伯特·德·維爾被封為都柏林侯爵。1397年,薩默塞特伯爵約翰被封為多西特侯爵和薩默塞特侯爵。侯爵的地位和尊榮程度不甚明確,大約在公爵和伯爵之間,一段時期內不被看重。亨利六世在位期間,約翰·德·比奧福特被國王免去侯爵爵位,下院為此向國王請願,要求恢復比奧福特的爵位。但他本人卻反對乞求國王,並說:「侯爵乃是一個新的榮譽稱號,完全不為先人所知。所以,應對此冷漠視之,並不認為接受它是明智之舉。」到了15世紀,這級爵號穩定地保持了它在貴族爵位中的第二級地位以後,才被貴族們所看重。與其他4個等級的貴族相比,侯爵的數目一向最少。

在重大場合,候爵也穿紅色絲絨外套,帽子上鑲有三行半貂皮,冠冕上裝一銀環,帶有四片金葉和四個銀球。國王對他的稱呼一如對待公爵。

上院貴族中數子爵資格最淺。子爵稱號(Viscount)源於法國,原為郡守,地位在伯爵之下,但有時可能是實力強大的諸侯。在英國,1440年比奧芒特的約翰被封為子爵,位居所有男爵之上。子爵帽子上有兩行半貂皮,冠冕上加一銀環,飾有6個銀球。

直到此時,英國5級大貴族方完備成形,成為相對固定的貴族等級制。

在學界,有一種很流行的說法:英國5級貴族是上院的當然成員。史實卻非如此簡單。在13-15世紀,盡管所有大貴族都擁有出席上院的資格,但每屆議會召開前還必須得到蓋有國里的國王詔令,否則不可前往開會。自14世紀起,伯爵、子爵、男爵以及公爵之子又稱為「勛爵」(lord),後來勛爵也可泛指公爵以下的侯爵、伯爵、子爵、男爵。其涵義與「顯貴」(nobility)一詞相近。另外,在英國「貴族」一詞始終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貴族(aristocracy)源於希臘文和拉丁文。在希臘文中原有「傑出」、「優秀」之意,可以用來指大貴族。但在含義較廣泛的拉丁文中,該詞除了用指大貴族外,還包括地位較低的自由人,並含有「愚蠢」、「平庸」的貶義,爾後同形異義地轉化為英文源,意為服兵役的自由農民。從諾曼征服到近現代,aristocracy用來稱呼包括騎士在內的大小貴族。5級貴族形成後,為示區別,又用Peers以及集合名詞nobility和Peerage專稱上院大貴族。以後,Nobility除用指上院貴族外,有時還泛指政界要員。

與歐洲大陸的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法蘭西等國貴族相比較,英國貴族集團的特點之一,是人數較少。長期以來,貴族稱號以及相應的財產權和政治特權只是由爵位領有者本人所擁有,其家屬雖為貴族家庭成員,但政治地位接近一般自由民,不得列席上院。貴族爵號和封地按照相當嚴格的長子繼承製傳遞;若長子早歿,依次由長孫、次子、幼子或其他家庭成員依序遞補。若某貴族沒有繼承人,可根據其遺囑或生前安排,並經國王和高級法庭批准認可後,由其近親繼承其封號封地。但在多數情況下是被國王收回爵位。通常,英國貴族爵位和封號不可隨意轉讓、出售。歷代國王為保持貴族的群體規模和出於其他方面的考慮,大多會適量增補貴族。

某要人一旦獲得一種爵位,並非固定不變。若新獲顯赫軍功、政績卓著或受到國王格外寵愛,可以晉升更高級的爵位,或兼領新爵位。除此之外,貴族聯姻也是獲取、增添或提高爵位的良好機會和方式。因爵位封地耀眼可人,為社會上不少人所仰慕,所以擁有貴族身份和家產者以及其長系繼承人總能輕易得到愛慕者和求婚者。例如蘭開斯特王朝的興建者亨利四世,即位前所擁有的公爵爵位就是由他的母親布里奇從娘家帶來。布里奇是亨利三世的曾外孫女,她除擁有蘭開斯特公國外,還擁有德比、林肯和萊斯特的伯爵領地。

英國5級貴族大致定型於13—15世紀。它與中國周初的5級貴族分封制不同。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一次建立起來的,而是在漫長的歲月里逐漸形成,最終成為定製的。

14世紀初,在5級貴族之上的王室貴族中,還出現了一個頗為獨特的、專為王儲所佔有的稱號——「威爾士親王」。該稱呼最早為一度統一過全國的威爾士王子利維倫製造出的名號。1282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一世率領大軍與艦隊攻打威爾士,利維倫死於非命。兩年後,威爾士合並於英格蘭,愛德華在1301年把威爾士親王之頭銜加給不列顛王位的繼承者。

在政局動盪、戰事連綿的中世紀後期,歐洲各封建君主為了使各級貴族在騎士精神的感召下建功立業、效忠國王,除了利用貴族爵位科賜臣下之外,還別出心裁地設立了劃分為不同等級名分的勛章勛位,獎賞他們的戰功政績。

在英格蘭,最著名的勛位是創立於4世紀中葉的嘉德勛位(the Order of Garter)。據傳,愛德華三世設立這個勛位是為了紀念一次似乎風馬牛不相及的偶然事件。在一次慶祝攻陷加萊城的舞會上,姿態秀美的索爾茲伯里女伯爵落下一隻藍色襪帶,被愛德華三世撿起,纏在自己的腿上,旁觀者見了鬨堂大笑,愛德華斥責他們說:「凡是認為這是壞事的人可恥」。以後這句話成為國王在1449年建立襪帶騎士團和頒發勛位的格言,它同藍色襪帶和聖喬治十字架圖形一起出現在勛章上,激勵武士們在戰爭——當時主要是百年戰爭——中蔑視死亡,奮勇廝殺。愛德華本人也是襪帶騎士團的成員。他與寵愛的武士圍繞圓桌議事,共同進餐,多次主持武士們的比武演技,使已經衰落的騎士精神有所振作。並使嘉德勛位成為以後英國最誘人的貴族勛章。

歐洲大陸貴族來歷大致如下:最初有的只是公爵、伯爵和男爵。其中公爵應該是來自戴克里先改革羅馬行省以後的省行政或者軍事長官,後來被蠻族用來稱呼大領主。伯爵則是克洛維王朝的軍隊指揮官。但因為往往隨著軍役而授予領地也成了領主。男爵則是對宮廷顯貴的尊稱。子爵和侯爵是分別作為副伯爵和副公爵而設立的。這些官銜在加洛林時代吞並采邑的過程中也被當成了采邑而繼承下來,才慢慢變成爵號的(就像萊茵—巴拉定選侯自己是行宮伯爵但還是皇帝的驥廄總管。勃蘭登堡侯爵還是皇帝的御前大臣一樣,他們的官銜也成了采邑只是擁有的人太少而沒能成為爵號而已)。所以很多擁有領地但沒有官銜的貴族,就以領地為頭銜。中間加中綴詞。翻譯過來就是某某地方的某某先生。很多名門包括日後君臨半個歐洲的波旁家最初也都是這些沒封號的家族裡的

㈢ 簡論現代藝術變革與現代設計發展的相互關系

20世紀初,在標准化與合理化理想發展的同時,一系列歐洲藝術運動正版在蓬勃興起,如未權來主義、表現主義和構成主義等,它們力圖定義在工業文明條件下美學的形式與功能。盡管這兩種發展乍看起來並無直接聯系:一個是基於工業生產的壓力;而另一個則是基於藝術理論與價值。但兩者所用的術語和概念卻常有驚人的相似,即工業與藝術在很多方面已走到了一起。 為了考查現代設計發生和發展的歷史背景,必須了解這一時期的設計與文化,特別是與美術和建築學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以一種激進的方式影響了許多設計領域,包括工業設計。事實上,現代設計的美學原理正是以這些藝術運動的思想為基礎的,藝術的變革為現代設計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㈣ 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歷程

美國的現代設計發展歷程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淺談美國從新藝術運動時期到後現代的設計發展過程,來了解美國在不斷創新過程中高速發展的設計對世界產生的影響越來越深遠。
關鍵詞:美國 設計 藝術 發展

一、新藝術運動在美國
1、背景
當19世紀後半葉歐洲各國的設計師還在喋喋不休地爭論機械化生產是否適宜藝術設計的時候,立國不久以後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美國卻是以最實乾和實際的態度積極接納了機械化大生產方式,默默地從事與機械化生產相適應的企業產品設計,因此,這一時期美國的機械化發展速度很快。同時又由於自身的文化藝術底蘊不深,傳統藝術對於現代的影響不大等原因,使美國社會所出現的機械化生產與藝術設計之間的矛盾不如西歐的法國,德國,英國等明顯和激烈,但畢竟在機械化生產迅速發展的19世紀後半葉,它與藝術設計之間存在矛盾也是客觀存在的。雖說工藝美術運動對美國設計的影響還小,但新藝術運動在美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影響涉及到當時應用美術領域的各個方面以及建築領域,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發展
在應用美術領域中,受新藝術運動影響的著名設計師是威爾·布拉德利,他堪稱新藝術圖形設計代表。而從事日用器皿設計的主要是蒂夫尼,尤其擅長於玻璃設計。在新藝術運動沒有影響到美國之前,蒂夫尼進行玻璃設計的原型主要來源於歐洲,但在19世紀最後十年裡,他的作品成為歐洲玻璃設計的模式。蒂夫尼在玻璃設計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是獨一無二的。在建築設計領域,在新藝術運動傳入美國以前,美國已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學派",這個學派主張建築功能第一,"形式永遠服從功能的需要,這是不變的法則","功能不變,形式也不變"。其代表人物有建築師伯納姆,詹尼,艾德勒,霍拉伯特和路易斯·沙利文等。通過這些建築師的工作,從芝加哥開始,美國興起了建造摩天大樓的熱潮。
二、裝飾藝術運動美國
1、背景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最大的城市是紐約,表演藝術,特別是音樂劇、歌舞、爵士樂等得到蓬勃發展。好萊塢的電影業發展到一定的高度。美國的通俗文化繁榮,設計與公眾文化聯系密切。受到埃及、瑪雅文化的影響,形成美國的裝飾藝術風格。雖然主要表現在建築室內設計領域,但在傢具設計、陶瓷設計以及圖形設計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現。30年代還形成著名的好萊塢風格。
2、發展
美國裝飾藝術運動開始於紐約和東海岸,逐步向西擴散。其間形成美國獨特的本土風格。主要表現:
2.1建築設計:美國在一次世界大戰中發了軍火財,國力強盛,建築發達。,紐約是"裝飾藝術"運動風格最初發生地,紐約裝飾藝術風格的建築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1)紐約電話公司大廈——1923年動工,1926年完成,由哥姆林建築公司設計,具有現代主義因素,又有裝飾藝術風格的裝飾處理。(2)艾里·坎是美國重要的"裝飾藝術"建築師,不少的美國建築學著作中甚至把當作現代主義建築的奠基人。作品有電影中心、荷蘭大廈等系列大廈作品。(3)克萊斯勒大廈——是影響最大的建築。威廉凡阿倫設計。1930年完工,金屬尖頂高入雲霄。這座77層的建築今天被看作是那個時期最令人振奮的建築和浪漫的象徵。(4)帝國大廈——由威廉蘭柏設計,1929年8月30日定稿,用兩年時間完成工程。內部和外部都具有強烈的裝飾藝術風格,是為鋼材設計和以鋼材建築的大廈,充分表現了機械時代的想像力,被稱為是世界第八奇跡。(5)洛克菲勒大廈——參與設計的設計師很多,這個建築是裝飾藝術風格登峰造極的典範。
2.2傢具設計
與裝飾藝術運動中的建築設計一樣,美國的傢具設計雖然受到了裝飾藝術運動風格的影響,但是,並沒有拘泥於歐洲風格,美國的設計師拋開歐洲的模式,最終開創了獨特的美國式藝術:裝飾傢具設計.這方面最有成就的設計師是保爾·弗蘭克爾(1925年起,他開始設計面平,角尖和階梯形幾何櫥櫃,他自稱這類風格的傢具為"摩天大樓"傢具.他由於設計了這種傢具而聲譽驟增.)歐仁·舍思和韋伯(舍思和韋伯的傢具設計受到法國和德國的影響很大,因而其設計風格更加接近歐洲的裝飾藝術運動的傢具設計)等.
2.3陶瓷設計
美國的陶瓷設計與製作相對起步較晚.1925年巴黎博覽會以後,在美國本土一系列展覽促進了美國陶瓷業的發展.特別是1926年,在紐約大都會美術館展出巴黎博覽會的展品以後,使美國人們,尤其是美國的設計師對法國等歐洲國家的陶瓷藝術有了更多的了解,從而在促進美國陶瓷業發展的同時,也使歐洲以法國為代表的陶瓷裝飾藝術被傳入.兩年以後,由美國人自己設計製作的陶瓷可以與歐洲最優秀的陶瓷相媲美,在眾多的陶瓷設計師中,以阿德萊德·羅比諾(Adelaide A. Robineau)最為有名,可以說如果沒有提及阿比諾,那麼美國20世紀的陶瓷設計介紹就不全面.
2.4平面設計
美國裝飾藝術運動在平面設計中的體現主要表現在圖形設計方面.其中主要反映在廣告和招貼領域.這一時期雖然未出現像前述法國的卡桑德爾,巴爾比埃和勒佩普那樣聞名全世界的圖形設計大師,但也涌現了一大批裝飾藝術風格的商業美術設計師,如約瑟夫·賓德(Joseph Binder),伊隆卡·卡拉斯(Ilonka Karasz)和約翰·瓦索(John Vases)等.
除此以外,美國還產生了著名的好萊塢風格Hollywood Style,這種風格是裝飾藝術運動在美國的延續。它的產生與當時的經濟危機有很大關系。1929-1933年,經濟危機席捲北美和歐洲,市場崩潰、大量人口失業,人心惶惶,社會不安定。好萊塢的電影這時是人們能夠短暫忘卻危機和困境的消遣方式,電影給人們帶來片刻的歡樂。因此電影業一枝獨秀,空前繁榮。電影院被稱為「夢的宮殿」(dream palace)。為了營造夢幻氣氛,好萊塢的電影院設計充滿想像成分,也充分利用裝飾藝術風格。30年代,好萊塢風格傳入歐洲,影響了歐洲的電影院設計風格。
三、工業設計
1、背景
社會變革帶來的社會分工:到了工業革命之後,機械化、標准化、批量化的生產方式使社會分工日趨明顯。設計、生產、消費分成各自獨立的部分。設計的目標逐漸趨向於生產為大眾服務的工業產品,並滿足生產商的經濟利益。這使得專門化的設計師出現。
2、發展
美國的工業設計出現了職業化,設計的職業化是在美國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起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美國軍事和經濟擴展提供良好的機遇。到1918年,美國的市場已經空前繁榮。尤其汽車、電器等工業消費品的生產發展迅速,政府也給予很大的支持。美國企業開始進入批量化生產階段。科學管理,批量化生產,流水線作業。汽車的生產是典型的例子。
汽車首先是在德國發明的,但卻是在美國首先獲得輝煌的發展。美國的亨利·福特把人們帶入一個汽車時代。福特是1908年設計出「T」型車,銷量巨大,佔領美國市場,並很快進入歐洲市場。使各國的標准化生產意識加強。(賣方市場)
1927年前後,美國出現經濟危機,直到1933年,羅斯福推行新政後,經濟才有所好轉。這成為美國現代設計新的出發點。為了適應市場需要,美國的企業逐步建立專門負責產品設計的部門。形成企業內部設計機構。同時,社會上也出現設計事務所,專門為滿足客戶的要求進行產品、包裝、宣傳、標志、企業形象等設計活動。美國的職業設計師就是在這時成長起來的。這些設計師沒有受到傳統文化的束縛,生長在商業社會里,基本上沒有受到嚴格的高等教育,是從設計舞台、櫥窗、標志、廣告這些活動中拼搏出來的。
設計師有(1)瓦爾特·提格:他是美國最早的職業工業設計師之一,並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設計家。他的設計生涯與世界最大的攝影器材公司--柯達公司有非常密切的關系:20世紀20年代,提格開始進行產品設計;1927年為美國的柯達公司設計照相機包裝;1928年設計「名利牌柯達照相機」。1936年為柯達公司設計「班騰」照相機。外型簡單,結構合理,這是最早的攜帶型相機,相機的基本部件壓縮到基本的地步,為現代35毫米相機提供了一個原型與發展基礎。他與技術人員密切合作,善於利用外型設計的美學方式來解決功能與技術上的難點,這是美國工業設計師的一個重要特點。提格發展了一套設計體系,為企業開發整個產品系列的設計,這種設計方式使他成為早期美國最為成功的工業設計師之一。二戰後,擔任該公司的設計總顧問。20世紀30年代,他的設計形成自己的體系。1955年,提格的設計公司與波音公司設計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噴氣式客機的設計,使波音飛機不僅有很簡練、極富現代感的外形,而且創造了現代客機經典的室內設計。按照人機工程學原理進行設計。還有亨利·德雷福斯、雷孟德·羅維等參與了設計。
(2)羅維是美國工業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從事工業產品設計、包裝設計及平面設計(特別是企業形象設計),參與的項目達數千個,從可口可樂的瓶子直到美國宇航局的「空中實驗室」計劃,從香煙盒到「協和式」飛機的內艙,所設計的內容極為廣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國工業設計師無所不為的特點,並取得了驚人的商業效益。1929年,在紐約第十二大街開設自己的設計事務所——雷孟德·羅維事務所。到20世紀80年代,發展成為世界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羅維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設計火車頭、汽車、輪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線型特徵,從而引發了流線型風格。他把設計高度專業化和商業化,使他的設計公司成為20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設計公司之一。設計原則是:簡練、容易維修、典雅美觀、經濟耐用。他不僅對工業技術感興趣,對於人的視覺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認識和追求,他的設計既具有工業化特徵,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國的工業設計開始、發展,到達頂峰和逐漸衰退的整個過程的縮影和寫照。
流線型設計是美國式樣主義設計的重要代表。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人們把對自然界有機形態的觀察在設計中的運用。20世紀30-40年代最流行,這種設計的特徵是產品的外表光滑、流動、富於戲劇性的線型變化。成為美國產品設計的重要風格,代表了一個時代的審美情趣。流線型設計在美國盛行不但是因為對產品式樣進行時髦的式樣設計,以解決滯銷問題。而且還把空氣動力學原理運用到設計中,起到減少空氣阻力,提高運行速度,降低消耗的效果。流線型設計首先運用在汽車、火車等交通工具的設計中,後延展到產品設計的領域。美國的雷孟德·羅維、哈利·厄爾、諾曼·蓋茨等都是倡導流線型設計的重要設計師。當時流線型設計在歐洲各國也有流行。
四、戰後工業設計的飛速發展
1、背景
美國作為最早實現工業設計職業化的國家,源於歐洲的功能主義設計思想對美國設計和設計藝術教育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20世紀30年代移居到美國的設計師,尤其是包豪斯的大師們對美國設計藝術教育體系的建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或在高校任教,或組建設計藝術院校,培養出了一些傑出的設計師,設計意識在美國人心中空前提高,設計藝術教育受到美國政府,企業,教育界人士和民間學術團體的高度重視.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作為未受戰爭損害而大受其益的國家,在自由經濟消費主義的引導下,40-50 年代進入了一個經濟飛速發展時期,伴隨而來的是美國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發展最快的國家.
2計劃廢止制
戰後美國的工業設計在思想上由原來的盲目崇拜歐洲現代主義設計樣式轉向比較理性,注重科學技術,結構和功能的合理性等方面上來。戰前美國設計界流行的"流線型"設計樣式雖然有其科學依據,但隨著應用領域的不斷擴大,"流線型"不再是簡單科學的應用問題,而形成了一種為滿足市場消費潮流的設計樣式。這也是"設計樣式追隨銷售"的一種體現,"計劃廢止制"由此產生。在美國,計劃廢止制的設計觀念很快涉及到包括汽車設計在內的幾乎所有產品設計領域.20紀50年代,隨著造型沖壓技術的發展,哈利·厄爾為通用汽車公司設計的時髦汽車不斷推向市場,如卡迪拉克(圖7-10),雪福蘭(圖7-11)等車型在當時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到1965年,通用汽車公司的雪福蘭汽車有46種樣式,32種引擎,20種變速型,21種色彩和400種配件.哈利·厄爾作為通用汽車公司的領導成員和設計負責人,其不少設計直到目前為止還影響美國的汽車式樣.1953年厄爾在汽車上首次採用了整塊的弧形擋風玻璃以代替以前的平板擋風玻璃,這一設計很快被世界汽車行業廣泛採用,成為50 年代汽車的一種風格.這種形式的玻璃迄今己為幾乎所有的小轎車設計所採用.他還改變了原來對鍍鉻部件的使用方式,從只是在邊線,輪框的部分鍍鉻,而變成以鍍鉻部件作為燈具,飾線,車標,反光鏡等整個零件的使用,稱為鍍鉻件雕塑化使用.這一改變至今仍影響汽車業的設計製造.厄爾一生喜愛現代科學技術,喜愛運動,追求一種車身較長,底盤較低的變速汽車,這種特點成為美國汽車目前的特徵.他於戰後推出的"夢之車"系列, 模仿噴氣式飛機的局部造型,運用大量鍍鉻部件作為裝飾,流線型的車型,外形誇張,華麗而花哨,體現了噴氣時代人的速度感和戰後美國人的富裕.通過汽車設計風格和款式的不斷改變,剌激和滿足了消費者求新求異的心理,"夢之車"系列成為50年代美國人汽車消費追求的時尚,典型地體現了"計劃廢止制"的設計思路.
3、新材料,新工藝的產生
20世紀40 ,50年代新材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促進了美國傢具與室內設計的發展,形成了強調彈性結構,強調傢具的可移動組合的有機設計風格.乃至成為這一時期西方各國主要流行的室內設計風格.查爾斯·依姆斯被視為有機設計的代表人物,他是真正使傢具設計對現實生活產生廣泛影響的傑出設計師.在依姆斯的探索中,技術的可能性,形式的優雅始終與考慮人的使用舒適性緊緊結合在一起,比較典型地突出了現代主義的特徵,形成了一種關於坐椅設計的全新美學觀,影響至今.
這一時期在美國的傢具與室內設計方面做出令人注目貢獻的還有諾爾集團和米勒公司.諾爾集團是由美國著名設計師漢斯·諾爾等人組成的工業設計集團,主要從事傢具與室內設計,成員主要有漢斯·諾爾本人,漢斯·諾爾夫人弗羅倫斯·舒·諾爾,艾洛·薩里寧,哈瑞·貝爾托亞等.諾爾集團的發展與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的設計教育是分不開的.其成員基本上都是該校的畢業生,而該學院被稱為 "美國現代傢具的搖籃".
米勒公司(Herman Miller Inc)與諾爾集團齊名,同是美國著名的傢具和室內設計廠商,因其創始人Herman Miller而得名.20世紀40年代末期,該公司從傳統的傢具生產轉向現代傢具設計生產,逐漸成為美國西部傢具設計生產中心.該公司著名的設計師有羅德,喬治·尼爾遜,以及查爾斯·依姆斯.
如果說諾爾集團的設計師在傢具設計方面特別注重新材料與造型的處理的話,那麼米勒公司的設計,則更多地表現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設計理念.大致說來,其設計理念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第一設計是企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二設計應在市場競爭中經受考驗,要符合經濟法則;第三產品必須誠實,反對抄襲,模仿他人和古人的作品;第四由設計師自己決定自己設計什麼,充分尊重設計師的主動權是米勒公司的最大特色;第五相信好的產品必然會有市場,支持設計師不為暫時的"時尚"所左右。
4,波音707飛機設計與人機工程學的運用
人機工程原理在工業設計上的運用及生產積極效果,堪稱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發展的一大特點.前揭美國著名設計師德萊福斯為人機工程學的形成及理論宣傳作出了卓越的貢獻.而50年代美國波音707飛機的設計成功,則成為人機工程學運用於大型工業設計項目而大獲成功的範例,是50年代美國工業設計的重大成就.
1955年波音公司請著名設計家蒂格主持設計波音707飛機的內艙,在德萊福斯等設計師的共同參與下,設計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舒適,安全的民用客機,他們在設計中大量運用人機工程學數據,使用中塑性鑲板,凹進的隱蔽燈,高靠背,有輪廓邊的寬大舒適的座位,以及與乘客服務相聯系的系統和寧靜的色彩,對客艙內部的布局,儲存空間及安全系統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周密的設計,既節省了空間,又便於乘客的活動.為乘客和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寧靜,舒適而方便的環境.該設計不僅創造了大企業與大設計師成功合作的典範,而且也是人機工程學在工業設計中廣泛運用的代表性設計.其意義不只是在為波音公司日後的波音737,波音747,波音767以及雙引擎波音777的設計提供了基礎,更在於推動了人機工程學原理在其他工業設計領域的廣泛運用,使人機工程學成為了工業設計,尤其是產品設計必須遵循的專門學科,使"為人設計"的思想深入人心
四、後現代主義:
代表人物:
溫圖利:美國建築設計家。他是在建築設計上奠定後現代主義基礎的第一人。1969年提出少則煩的原則,從形式基礎上對現代主義挑戰,作品「溫圖利」住宅提出了自己的後現代主義形式宣言。他並反對現代主義的核心內容,設計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義單調的形式特徵,但總的來看仍然是簡單明確的、功能性的、實用主義的。溫圖利追求一種典雅的、富於裝飾的折衷主義的建築形式。他設計的英國國家藝術博物館聖斯布里廳是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穆爾:美國傑出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大師。他對於建築設計一向持有非常浪漫的藝術態度,不少建築都具有鮮明舞台表演設計的特點。他對於自然環境、社區環境與建築的吻合、協調特點非常重視。代表作義大利廣場、雙樹旅館。
格里夫斯:美國建築家,奠定後現代主義建築設計的重要人物。他的設計講究裝飾的豐富,色彩的豐富,注重歷史風格的折衷表現。許多設計綜合了畫家和建築師雙重技術,完整地融合一體。他最重要的設計作品是波特蘭市的公共服務中心,成為最具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
約翰遜:美國最重要的設計理論家、當代建築設計師之一,先後經歷了兩次重要的現代設計運動。他是最早把歐洲的現代主義介紹到美國的人物之一。他和密斯合作設計西格萊姆大廈是其成為世界大師的重要轉折點。在溫圖利提出少則煩主張後,它設計了美國電報電話公司大廈,成為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作之一。他代表了後現代主義設計中比較講究保持古典主義精華完整性的一派。
羅伯遜: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他主張改革現代主義、國際主義設計風格的冷漠,非人情化的傾向,希望能利用歷史傳統達到建築的文化氣息。他不希望對古典風格和歷史風格進行嘲弄和戲虐,努力把現代主義的結構和古典主義的動機進行完美的結合,代表作有阿姆維斯特總部大樓等。阿道"羅西:義大利重要的後現代主義設計師,他把環境整體性、協調性看得至高無上,從而形成他的設計方法和理論。最集中體現他原則的例子是莫迪納市的公墓建築。其他還有法列爾、詹克斯、塔夫特事務所、博塔、羅什等都是後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表。
五、總結
美國是個沒有傳統文化束縛的國家,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速度很快。美國的設計一方面是對歐洲設計藝術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是本土成長起來的。美國的設計具有商業性,這與美國發達的商業環境密切相關,這使其設計具有濃厚的實用主義色彩。
現代設計藝術雖在歐洲起源,但其發展、成熟、國際化卻是在美國實現的,這與美國的文化傳統和世界上的經濟地位是分不開的。

㈤ 現代設計發展、變化歷史過程的主要規律和特徵

當代設計的主要內容仍是視覺藝術,相對而言,與其關系最為密切的理論思想首當其沖是美學思想。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思想史博大精深,其中當然也蘊含著深厚的美學思想。但與西方不同的是,中國傳統哲學體系的特點是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學、社會學、美學等多學科思想雜蹂一處,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的美學思想。所謂中國傳統美學體系只是後人的總結和發展。而對於西方設計思想而言,自產業革命後便逐步產生了相對獨立的設計體系和完備的設計理論。如何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思想,並使之與現代設計相融合,一直是中國設計界關注的問題。正確把握中國的傳統美學思想發展脈絡等問題,是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從而總結出適合中國的設計形式和前進方向的重要內容。而借鑒西方設計思想與完備的設計理論,並比較其特徵的關聯性,是發展中國現代設計的重要手段。
從審美意義上講,古今中外的各個流派、各種思想觀念,本質上並沒有分歧與沖突。正如生物學中的胚胎學一樣,在其形成原因上找出二者的異同,對於研究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設計中的美學元素與中國傳統美學的關系有著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學習和借鑒更多對於現代設計有利的元素,從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設計理念和設計產品。

㈥ 現代設計的發展趨勢

淺議現代設計及其發展趨勢
周靚(西安美術學院建築環境藝術系 陝西西安 710065)
現代設計的發展時間不過是短短的百餘年,從它產生至今的這段時間裡面,也經
歷了眾多的變革和流派的更替,那麼現代設計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至今又將朝
著什麼方向繼續邁進呢?該文將就此做一淺要的論述。
現代設計;現代主義;風格流派
1.現代設計產生的歷史背景
早在十八世紀前的設計活動主要基於手工業,設計和製作往往是個人獨立完成,
完全沒有精細的行業分工。而設計服務的對象也只是面對上層階級,設計力量完
全被王權、教會等統治階級所掌握,因此在設計上難免體現出嬌揉造作的風格,
十八世紀的巴洛克和洛克克風格和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風格都是這種情況的典型
案例。到了十八世紀末社會日益兩極分化,工業化大生產和資產階級思想開始大
規模蓬勃發展。正是隨著工業化大生產的大規模發展,現代設計也應運而生了。
從現代設計歷史長河來看,已經有百餘年的發展過程了,但是一直到第二次世界
大戰結束為止,關於它的發展還仍舊局限在應用方面,從事理論研究的人少之又
少。促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簡單,現代設計的發展時間尚短,加之是一門應用性
學科,在不少人的概念中認為似乎沒有研究它的必要。只是到了近幾十年中,現
代設計的史和論方面的研究才漸漸得到了重視。
2.現代設計的概念及其范疇
2.1設計的基本概念
設計是指把一種計劃、規劃、設想、問題解決的方法,通過視覺的方式傳達出來
的活動過程。它的核心內容包括三個方面:1、計劃、構思的形成;(受到現代市
場營銷學、社會心理學、人體工程學等方面影響)2、視覺傳達方式;(手工繪圖
、電腦製作、模型推敲等根據具體情況的需求而定)3、計劃通過傳達後的具體應
用(同設計要求所產生的技術條件密切相關)。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它的定義也
十分的簡單,大多集中於功能與形式的關系中。如使用功能(目的);物質技術
條件(基礎);設計造型(審美構思)。而現代設計還被視為解決功能、創造市
場、改變行為的手段,已經不僅僅被看作是解決功能與形式之間的手段了。
因為影響計劃和構思的因素不同,因此有傳統設計和現代設計的區分。而兩者最
根本的區別在於現代設計與工業化大生產和現代文明密切聯系,這是傳統設計所
不具有的。因此現代設計是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技術條件下的必然產物。
2.2現代設計的范疇
現代設計的范疇十分的廣泛,它涉及到了建築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現代室內設
計、展示設計、景觀園林設計等等;還包括了平面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廣告策
劃設計、服裝設計、紡織品設計以及攝影、影視製作等等。現今設計的專業分類
越來越細致,又不斷的派生出許多新的設計學科和門類,如:城市傢具設計、產
品設計、首飾加工設計、影視動畫設計等等,隨著時間發展和人類社會需求的增
長,還會不斷有新的設計行業繼續湧出。
2.3現代設計的屬性
現代設計究竟應該隸屬於工科還是以美術為中心的文科範疇,這個問題也是一直
備受關注的。設計本身所涉及的范圍十分的廣泛繁雜,因此要區分它的屬性就必
須要根據不同的設計種類來決定它的屬性。如工業設計和建築設計因為同工程技
術息息相關就會比較傾向於工科門類,而平面設計、室內設計、廣告設計等與美
感的表現關系比較密切,就應該傾向於文科。
美術作為單純的藝術活動是藝術家相對個人化的表現過程,是自我情緒的宣洩和
表現過程,而設計則門類更多的表現在為他人服務這個活動過程。前者是為本人
,後者是為他人、社會、市場,兩者從服務對象的歸屬性上有一定的區別。
工程設計和藝術設計雖然同屬於「設計」這個大的概念,但是也有著本質的區分
。工程設計是解決人造物中物與物的關系,是物體本身之間的協調性問題。如汽
車離合與油門之間的關系;而藝術設計是解決人造物與人的關系,是人和物體之
間的協調性問題。如汽車的美觀舒適性等。這樣一來,區分工程設計和藝術設計
的概念屬性就不是那麼困難的事情了。本文中的設計概念專屬於相關藝術設計的
概念范疇。
2.4現代設計的通用性表現
現代設計在全世界范圍內有著通用性的表現。在當今的社會人們的交流方式基本
分為兩種:一是人與人之間通過語言和肢體動作直接的交流,二是人與人通過大
量普遍的標志、廣告、圖解和通用產品進行交流,這種是比較普遍的,如:全世
界的國際機場的設計都有比較接近;全世界的電腦視窗電腦鍵盤也基本同一化;
所有軟飲的外包裝設計和開口方式也基本同一化等等。這些都充分的體現了設計
在促進交流方面的巨大的作用,正是因為設計的作用才使得世界越來越接近,人
們的交流越來越容易和方便,從而也促使「地球村」概念的應運而生。
3.包豪斯產生的巨大影響及現代設計教育
3.1包豪斯
大多數國家的設計教育都是在美術學院的基礎之上建立設計教育的。但是早期的
理工型設計教育是單獨進行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1919年在德國建立的包毫斯設
計學院,也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成立的學院,可以說是史無前
例的設計教育大改革。這所學院是由德國著名建築家理論家格羅佩斯所創建,期
間經歷了兩次校址的搬遷(魏瑪、德紹)和三任校長的更替(格羅佩斯、漢斯.邁
耶、密斯.凡德羅),直至1933年被納粹政府強行關閉。從時間段上可以得出包毫
斯設計學院(1919—1933)在歷史上存在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
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6年—1945年)之間。雖然時間並不長,但是它對現代設
計及其教育的影響是難以估量的。
3.2現代設計教育
包毫斯對現代設計教育的巨大貢獻主要表現在:強調標准化、強調集體的工作方
式、強調科學的工作方式、將教育中心從外部改到內部的解決問題上、開創各種
工作室、創造基礎課程的教育方式、創新人體工程學等等。它的創造確實給現代
設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現代設計教育與現代設計基本在同時開始發展,目前經過自己體系的不斷發展,
學科開始趨於完善,教學方向也開始比較明確了。但是現代乃至當今的設計教育
依然同當年包豪斯的創辦和貢獻是分不開的。
4.現代主義設計的內容實質極其代表人物
4.1現代主義思想產生的三個基本因素:
對於傳統的否定態度:它否認以往設計只針對王權、教會、貴族服務的形式,對
於傳統的理念和工作方式有很大程度的否定;強調設計應有強烈的時代感:每件
設計作品都能夠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精神;設計服務對象思維方式的改變:現代設
計的服務對象的改變也決定了其思維方式的大的扭轉,設計不再以奢華、矯揉造
作作為審美的標准,從而轉向了實用性和大方美觀的審美趨勢。
4.2第一代現代主義設計大師
具有代表性的第一代現代主義設計大師有:
a)格羅佩斯:他反對風格主義,強調為民眾而設計;
b)密斯.凡德羅:主張「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減法設計也是他
(下轉第157頁)
(上接第154頁)
所推崇的;
c)勒·柯布西耶:「機械的美」是他畢生追求的設計手法,「朗香教堂」就是其
著名的代表作品。後期成為了國際主義分支之一的「粗野主義」的代表人物;
e)賴特:追求風格,畢生為富人設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能真正代表現代主
義建築的全部精神實質。
這批大師作為第一代現代主義的設計師對於現代設計的發展是功不可沒的,但是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使得這些設計師也不得不重新做一次選擇。二戰結束
後大批的包豪斯的教員和學生移居美國,其中也包括第一批的現代主義的設計師
們,他們同美國的豐裕社會相結合,最終把包豪斯的影響發展成為新的設計風格
——國際主義風格。所以也可以說國際主義風格是現代主義在戰後的發展。
5.現代主義、國際主義風格的衰退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從德國包豪斯發展出來的國際主義設計成為了西方國
家設計的主要風格,在二十世紀50至70年代風行一時。
國際主義是現代主義在戰後的發展,從設計風格上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戰前的
現代主義還是戰後的國際主義都具有形式簡單、反裝飾、強調功能、高度理性化
、系統化的特點。國際主義設計師受到密斯的「少則多」影響,在50年代下半期
發展以形式上的減少主義為特徵,為達到減少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因而開始背
叛現代主義設計的基本原則,僅僅在形式上維持和誇大現代主義的特徵。所以受
到後現代主義(高科技風格、解構主義風格、新現代主義風格、「波普」風格)
的挑戰和抨擊也在清理之中。
6.現代設計的未來發展趨勢
6.1設計師們的探索和「否定之否定」的發展規律
不少設計師急功近利的想了解什麼是目前最新最時尚的做法,我認為從發展史的
角度是「見木不見林」的,只一味地追求形式,不了解發展的文脈,只是對設計
斷章取義,一知半解是不可取的,設計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建設同時也在破壞,往往出現了許多「建設性破壞」
和「發展性倒退」的可悲局面。因此,只有全面的認知整個設計史的發展、演變
過程,才能判斷出自己的行為是否是准確的,只有「繼往」才能夠「開來」,一
個忘卻了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個稱職的設計師。
由現代主義開始,又回到具有相同內涵不同細節的新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過程,
基本符合哲學辨證法的「否定之否定」的規律,現代設計發展具有螺旋性的特點
,是一個螺旋提高向前發展的過程。
6.2展望未來
雖不可預測新的設計運動流派的產生和發展,但從現代建築來看基本是維持在了
以現代主義為主的基礎上,多元的發展是可以肯定的。而作為設計師本身來講,
每個人肩上都背負著歷史的重擔,更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和高度的職業精神。為
現代設計的發展推波助瀾。

㈦ 設計與歷史文化的關系

設計可以從歷史文化尋找不少靈感,有文化底蘊的設計也能得到認可。比如,服裝設計中范爺今年的陶瓷裝,去年的仙鶴裝,前年的龍袍。

㈧ 現代設計形成和發展的背景

現代主義設計是人類設計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設計活動之一,它興起於世紀20年代的歐洲,經過幾十年的迅猛發展傳播,其風潮幾乎波及全球,在它的影響下,又產生出許許多多新的設計風格和流派。對於現代主義設計形成的原因,以往的闡述大多從意識形態領域出發,把現代主義設計放到廣闊的現代主義運動背景去認識,認為它的產生是在現代主義運動影響下的一種歷史必然。這種認識往往只顧及到現代主義設計產生的外部環境,甚少考慮到設計活動的自身特質和發展變化規律,難免有失片面,同時也影響到我們對其它相關設計活動的理解。本文試圖從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的辨證關系入手,著重考察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大機器時代的生產技術,以及二者的結合對現代主義設計誕生的影響,以期找出現代主義設計之形成的內在因素。 設計是技術與藝術的綜合。在設計中,技術和藝術是矛盾的統一體,兩者完美結合,造就優良的設計;反之,則讓設計面目可憎。當設計中的技術與藝術達到動態的平衡時,設計表現為一種較為穩定的風格。技術在革新發展,藝術在不斷變化,設計也就呈現出不同的面目。
手工業時代的技術與藝術完美結合,造就了傳統設計的輝煌。18世紀下半葉的工業革命帶來了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的生產方式,卻沒有給設計帶來適合的新藝術可供借鑒,於是導致了新問題的出現:與手工生產相比,機器的批量生產帶來產品藝術質量的急劇下降和消費者藝術品位的降低。為了解決這一矛盾,許多有識之士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較有代表性的是「工藝美術」運動、 「新藝術」運動和「裝飾藝術」運動。「工藝美術」運動誕生於19世紀中期的英國,代表人物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主張恢復手工藝傳統,反對工業化和大批量生產方式,嘗試採用中世紀的淳樸風格,學習日本民間裝飾手法,吸取自然主義的裝飾動機,以期創造出一種新設計風格。「新藝術」運動打破了19世紀彌漫於整個歐洲的矯飾的維多利亞風格的束縛,努力向自然界學習並加以大膽創新,試圖以自然主義的風格開創設計新鮮氣息的先河。與「工藝美術」運動相似,「新藝術」運動同樣企圖在藝術、手工藝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復興手工藝的優秀傳統。「裝飾藝術」運動幾乎與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同期誕生,具有手工藝和工業化的雙重特點,在設計上採取折衷主義立場,設法把豪華、奢侈的手工藝製作和代表未來的工業化特徵合二為一,產生一種具有發展潛力的新風格來。由於它考慮到了人們對產品形式的多樣化需求和對精美手工製作的熱愛,還部分照顧到了批量化生產的要求,所以在短期內風靡一時。然而,以當時尚顯稚嫩的工業技術水平,要讓大機器批量生產的產品兼具手工之美實非易事,能同時滿足這兩方面的條件的產品設計少之又少,因而,「裝飾藝術」運動經過短暫的流行後,在20世紀30年代後期便逐漸勢微。
無論是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還是歐美的「新藝術」運動、「裝飾藝術」運動,都顯然不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它們的中心是逃避乃至反對工業技術,反對工業化,反對現代工業文明。而且以上三個設計運動在藝術上借鑒的都是繁雜細密的傳統裝飾,但是,大工業生產初期的技術水平和批量化的生產方式顯然無法完成產品的這種藝術追求。與手工技術相比,大工業生產技術無疑是一種進步,問題在於找到能與這種先進的大工業生產技術相匹配的藝術加以整合,創造出能代表大機器時代的優良的設計。人們希望在保持物質進步的同時,也能享受機械所帶來的精神愉悅。如何掌握機械的藝術潛能,探詢的目光投向了最具活力的現代藝術。在同期出現的現代藝術中,涌動著一股強勁的客觀化趨勢,這股潮流中涌現出的藝術家、藝術作品和藝術風格,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絕佳的方案。大工業技術與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相結合,直接促成了一場現代設計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 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肇始於塞尚,發展於立體派和抽象主義。塞尚最基本的藝術觀點就是把結構視為表現一切物體的根本。在塞尚看來,無論什麼外界條件或藝術家的主觀情緒都不可能改變對象的結構,藝術家的職責就在於把混亂的知覺納入程序,在視覺范圍內獲得有結構的秩序。他嘗試用結構的觀點去認識和概括一切對象。他曾說過:「在自然里的一切,自己形成為類似圓球、立錐體、圓柱體。」這一觀點直接影響了其後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立體主義是以畢加索、勃拉克為代表的現代藝術運動,它直接受益於塞尚對結構的探求。一方面他們將塞尚在造型上把自然物象都歸納為圓球、圓柱體、立錐體的幾何方式推向極致,在畫面中表現出更純粹的幾何形態;另一方面,他們徹底摒棄了空間透視規律,使畫面趨於平面化。立體主義在藝術形式上的這種試驗突出表現為對具體對象的解析、重構和綜合處理,這種特徵在發展中愈來愈趨於理性化,把對平面結構的分析組合規律化、體系化,強調理性規律在表現「真實」中的作用。康定斯基是抽象主義的代表人物,在他看來,藝術必須從模仿客觀世界中解脫出來,畫家應當用繪畫自身的形式語言(包括色彩、線條、塊面等),創造出一個與自然對象相和諧的新世界。他認為抽象的形式蘊涵著無窮的張力,「繪畫中的一個圓塊,要比一個人體更有意義」,「一個圓圈上的三角形銳角的沖力所產生的效果,並不比米開朗琪羅繪畫中上帝的手指觸及亞當手指力量小」。他的繪畫作品就是由一些抽象的點、線和塊面組合而成,後期則完全是較為規則的幾何圖案。
現代藝術中的這股客觀化趨勢,遵循理性主義,用幾何形體和簡約抽象的色彩概括客觀對象,這些特性與大機器批量生產的標准化、機械化技術要求正好合拍,成為大機器生產的必然和最佳選擇。在兩者結合的基礎上,誕生了現代主義設計。其中最具典型特徵的是荷蘭「風格派」和俄國構成主義。荷蘭「風格派」提倡嚴格理性的審美觀,設計多用黑、白、灰等中性色;平面和立體的造型都嚴格遵循幾何式樣,並且把幾何形式與新興的機器生產聯系起來,追求那種來自於機械的嚴謹與精確。俄國構成主義的藝術家們嘆服於工業文明的巨大成就,著迷於機械的嚴謹結構方式,努力尋求與工業化時代相適應的藝術語言和設計語言。從荷蘭「風格派」和俄國構成主義設計中我們能看到,技術和藝術達到了最佳的結合,同時,也正因為這種最佳結合,現代主義設計成為二十世紀上半葉最穩定、最具影響力的設計風格,以至在後期發展為風靡全球的「國際主義」風格。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主義」風格的形成固然有著復雜的因素,然而不能不說,這種設計風格也是大多數國家在工業化初期進程中的最佳選擇。但是,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平衡永遠只能是一種動態的平衡,技術在不斷發展,人的精神需要也是復雜多樣化的,當技術的發展為這種多樣化的需求提供了實現的條件後,設計也就從以現代主義為主而走向了多元化。 作為設計史上最重要的、最具影響力的設計活動,現代主義設計的形成的內因和外因,它的確切定義、面貌特徵、持續時間和波及范圍等等,都極其復雜,而現代藝術本身、現代藝術與現代設計的互動關系中也有許許多多細致的問題亟待研究。本文僅從設計中技術與藝術的互為關系入手,考察現代藝術中的客觀化趨勢與現代主義設計的聯系,對現代主義設計產生的內在動因做了簡單梳理,希望能起到廓清認識的作用。

㈨ 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歷程是什麼樣的

1960年美國廣告《金斯勒之火》室內設計的圖景反映當時美國人豪華起居的裝飾觀念,強調帶圖案的地毯和手工鍛造的鐵柵桿,與簡朴的現代主義「優秀設計」既具有聯系、又具有較大的差別。1950年,由埃德加·考夫曼·傑爾主持了一系列的「優秀設計」作品展覽,繼諾伊斯之後他擔任哈佛大學設計系的主任。考夫曼·傑爾強烈地反對任何違背現代主義的設計,風行一時的流線型設計便受到他強烈的譴責。考夫曼·傑爾曾在《建築評論》雜志發表文章,提醒英國同行注意流行設計趨勢的危險。他這種堅持現代主義設計的態度在戰爭剛剛結束的40年代末的美國和西歐各國得到了熱烈的回響。許多英國的設計家擔心美國消費文化的價值觀念對於英國人的生活方式和英國的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的沖擊。「英國工業設計委員會」許多成員紛紛抨擊造型俗氣裝飾庸俗的美國商品。約翰·布萊克1954年在《設計》雜志撰文批評美國消費主義的造型設計:「太注重科幻、火箭和星際探險」。西歐國家的許多官方機構或民間組織都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支持稱為「優秀設計」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在德國有1949年成立的「斯圖加特設計中心」,在法國則是1951年建立的「工業美學學會」,在義大利則有稱為「文藝復興」的銷售中心……面對50年代後期西方社會經濟不斷走向繁榮、人們渴望獲得更多更好的消費的現實,這種強調現代主義產品設計傾向在當時不可能獲得廣泛的認同,各種各樣大量生產的用有機物圖案作成裝飾的消費商品依然迅速遍及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

閱讀全文

與論述現代設計與裝飾的歷史發展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