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新疆若羌歷史文化長廊

新疆若羌歷史文化長廊

發布時間:2021-03-01 14:55:56

『壹』 新疆四個歷史

先秦時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大約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天山南北各地,諸如哈密的三道嶺、吐魯番盆地的阿斯塔那、烏魯木齊縣的柴窩堡,以及木壘、奇台、伊犁、庫車、巴楚、且末、於闐、皮山等地都已出現人類祖先活動的遺跡。

兩漢時期:

中國古史中對於西域地理歷史的真實具體記載當始自漢代,同樣也在漢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開始設置地方政府機構。所以,自漢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至西漢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會經濟已有很大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1年,三國之一的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權繼承漢制,在西域設「戊己校尉」,治設高昌(吐魯番),後又置西域長史以對西域各地諸多民族進行管理。

清朝時期:

17世紀,准噶爾(蒙古的一支)叛亂,並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軍擊敗了准噶爾,控制了新疆東部。雍正皇帝時,貴州東南部新辟疆土亦稱新疆。當時,西域新疆和雲南、四川、貴州等地新納入清王朝統治之下的地域,統稱「新疆六廳」。

(1)新疆若羌歷史文化長廊擴展閱讀:

古代絲綢之路在新疆境內長達5000多公里,其南、北、中三道上,到處可見錯落的古城、矗立的烽燧、密集的佛洞、古墓葬、古寺廟以及古屯田遺址等人文景觀。

其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樓蘭遺址、克孜爾千佛洞、營盤古城等歷史遺跡蜚聲中外,古代龜茲文化、樓蘭文化神秘莫測、令人嚮往。

新疆有遺存豐富的歷史古跡,近年來,以喀什市、吐魯番市、伊寧市、庫車縣、特克斯縣等歷史文化名城為重點,打造了一批歷史文化旅遊品牌,充分展示悠久豐厚的絲路文化。

沿218國道進入若羌,一座高21米、正面寬46米、縱深3米的巨大樓蘭美女雕像坐落於縣城北門入口處的樓蘭歷史文化長廊邊,樓蘭美女的雕像與雅丹地貌絕美地交融,像一個使者,開啟了遊客夢回樓蘭的旅程。

『貳』 新疆名勝古跡歷史故事或傳說

樓蘭古城
地理位置位於今天中國新疆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景點特色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

『叄』 新疆若羌縣是怎樣的地方

若羌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縣。地處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東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東南緣,東經86°45′—93°45′,北緯36°—41°23′。西接且末縣,北鄰尉犁縣及鄯善縣和哈密市,東與甘肅省、青海省交界,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行政面積20.23萬平方千米,是全國轄區總面積最大的縣(約相當於2個浙江省的面積)。縣人民政府駐若羌鎮,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894千米,距州府庫爾勒444千米。[1]

若羌縣自古以來就是內地通往中亞和新疆通往內地的第二條戰略通道,也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要道。[1] 全縣轄兩個管委會、四鎮、四鄉、一團場。總人口5.2萬人(2013年),有維吾爾族、漢族、回族、東鄉族等1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數佔40%。[1]

若羌縣境內高山、盆地相間,地形多樣。北部有塔里木盆地及東天山的北山部分,東南部和南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山地,昆侖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1]

若羌縣先後被授予「中國紅棗產業龍縣」、「全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紅棗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2] 2013年,若羌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26147萬元,比2012年增長7.02%。[3

若羌的維吾爾語名為「卡克里克」,「卡克里克」的原詞是「卡克庫都克」,是4口井的意思。[2]

若羌,西漢為西域婼羌、樓蘭(鄯善)國地。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置卡克里克縣丞。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改置婼羌縣(屬新平縣)。自此,縣名沿用至今。1958年漢字簡化後,1959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婼羌」改為「若羌」。[6]

「若羌」之含義,據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文弼的《羅布淖爾考古記》之說,「婼羌」是部落名稱,「羌」是族名,「婼羌」是由古代羌人的一個部落名稱而形成的地名。

若羌縣曾經是多種文化交流、互化、傳播的孔道,又一度是最開放的地域之一。若羌縣境內共擁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三處,分別是:樓蘭古城、米蘭古城、海頭古城。

總體來說是新疆南疆的一個小縣城,在古代絲綢之路上起到很大的作用,很多古城和旅遊資源,但是都是屬於探險性質才可以抵達的,期末比下面的且末縣要大得多,相對來說閉塞一點兒,可是機會也很多,因為地理環境早就的自然資源還是豐富的,也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不容易運出,發展不是很多,所以機會也很多!望採納哦!

『肆』 新疆著名的名勝古跡

1、天山天池

享有「天山明珠」盛譽的天山天池,是一個天然的高山湖泊。它坐落在北天山東段博格達峰下的半山腰,海拔1980米。湖面呈半月形,長3400米,最寬處約1500米,面積4.9平方公里。湖深數米到105米。湖水清澈,晶瑩如玉。四周群山環抱,綠草如茵,野花似錦。挺拔、蒼翠的雲杉、塔松,漫山遍嶺,遮天蔽日。

天池東南面就是雄偉的博格達主峰(蒙古語「博格達」,意為靈山、聖山),海拔5445米。主峰左右又有兩峰肩連。抬頭遠眺,三峰並起,突兀插雲,狀如筆架。峰頂的冰川積雪,閃爍著皚皚銀光,與天池瓦藍澄碧的湖水相映成趣,構成了這個高山平湖綽約多姿的自然景觀。天池屬冰磧湖。

2、喀納斯

喀納斯自然景觀保護區位於布爾津西北部,我國阿爾泰山西北端的深山密林中,是阿勒泰風景旅遊資源中的姣姣者,堪稱「阿爾泰山旅遊明珠」。該風景區是一個森林型綜合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唯一的一塊歐洲--西伯利亞泰加林「飛地」。喀納斯河為保護區內的主要河流,自東北向西南縱貫全區,注入布爾津河,由於冰川強烈剝蝕,由高山河流拓寬、加深形成的阿克庫勒湖和喀納斯湖,就像兩面巨大的明鏡,成串珠狀鑲嵌在喀納斯自然保護區的中心地帶,它們屬高山淡水湖泊。


『伍』 我在谷歌地圖上看到的新疆若羌縣羅布泊有一天藍色巨大建築,請問是什麼

這是國投羅鉀公司所在地藍色的是水池,即鹽池,周邊是場房等基礎設施

『陸』 新疆若羌縣是怎樣的地方

若羌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轄縣,地處巴州東南部,塔克拉專瑪干沙漠屬東南緣。西接且末縣,北鄰尉犁縣及鄯善縣和哈密市,東與甘肅省、青海省交界,南與西藏自治區接壤,行政面積20.23萬平方千米,是全國轄區總面積最大的縣(約相當於2個浙江省的面積)。距烏魯木齊市公路里程894千米,距州府庫爾勒444千米。
全縣轄兩個管委會、四鎮、四鄉、一團場。總人口5.2萬人(2013年),有蒙古族、漢族、維吾爾族、回族、東鄉族等1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數佔40%。
若羌縣境內高山、盆地相間,地形多樣。北部有塔里木盆地及東天山的北山部分,東南部和南部為昆侖山—阿爾金山山地,昆侖山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
若羌紅棗、若羌灰棗聞名全國,先後被授予「中國紅棗產業龍縣」、「全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中國紅棗之鄉」等多項榮譽稱號。
整體治安狀況與全疆、全國一樣,除了注意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之外,還需要適應飲食、氣候等。

『柒』 新疆的古遺址都有哪些

克孜爾石窟)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拜城縣克孜爾鄉東南約7公里處, 東距庫車城約60公里,北靠明屋達格山,前面有渭干河在山間蜿蜒流過,隔河屹立著雀爾達格山。在綿延數公里的沙石山壁上遍布人工鑿出的石窟。

(蘇巴什古城)蘇巴什遺址也稱昭怙厘大寺.位於庫車縣城東北20公里卻勒塔格山的南麓,目前是一座大型的建築群體遺址。這座寺院早在公元5世紀初便已存在,當時稱為「且厘大清凈」.

(交河故城) 交河故城位於吐魯番市西10公里的雅爾乃孜溝中,為唐代文化遺存,196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上三處的圖片網址http://www.zhguwan.com/bbs/dispbbs.asp?boardid=157&id=1350

1906年至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奧雷爾.斯坦因第二次對中亞新疆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本人根據斯坦因考察和發掘後出版的《西域考古圖記》、《沙埋和闐廢墟記》、《古代和田》等書為參考,對其第二次西域(新疆)考古調查和挖掘的古代遺址做一綜合,以為喜歡新疆歷史遺跡的人提供簡單的線條。

斯坦因是西域(新疆)考古史上的江洋大盜,他卑劣地利用各種手段對新疆等地的古代遺址進行挖掘、剝取壁畫、搬走佛像經書,凡能拿走的全部席捲一空,實為強盜,但他又是一個專注的西域研究專家,他的研究成果為後人研究西域(新疆)奠定了基礎,後人當辨證地看待斯坦因的考古發掘和研究。

1906年--1908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開始了他的第二次中亞(新疆、敦煌)的考古和研究。

他行進的是一條他自認的新的線路,有別於他的先輩們的足跡:從印度出發,經白沙瓦附近的印度控制區邊境,經斯瓦特帕特汗部族領地進入吉拉德爾,由此穿越興都庫什山的主脈到達阿姆河上游谷地和阿富汗所屬的帕米爾地區,再由帕米爾高原的中國的塔什庫爾干進入喀什噶爾,去了和田綠洲、羅布荒漠、敦煌,再返回吐魯番......

1900年--1901年,斯坦因第一次在我國新疆地區進行考古和發掘,並著有《古代和田》一書。而這次(第二次)考古研究後所著的《西域考古圖記》既是《古代和田》的續集,又是一部巨著。

這部巨著涉及的地域包括了今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蘇、巴音郭楞、吐魯番、哈密和河自走廊等地區,調查和發掘的重要遺址有阿克鐵熱克、喀達里克、麻扎塔格、尼雅、安迪爾遺址、米蘭佛寺、吐蕃城堡、樓蘭古城及附近遺址、焉耆錫克沁明屋及其附近石窟寺和遺址、甘肅西部漢長城和烽燧遺址、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和藏經洞等。在上述其發掘的遺址中,發現的遺物主要有雕塑、繪畫、簡櫝文字(包括漢文、梵文、佉盧文、和田文、龜茲文、吐蕃文、突厥文、粟特文和回鶻文等),織物(絲、毛、麻、棉等)、錢幣、碑刻、佛經殘卷以及大量的陶、木、石、金屬(金、銀、銅、鐵等)、玻璃、料器等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裝飾品和兵器等。

這部巨著研究涉及的范圍有:新疆考古學、河西地區考古學、佛教考古學、建築考古學、古民族文字學、簡櫝文書學、銘刻學、錢幣學和體質人類學等新疆、河西古代歷史學、古文獻學、歷史地理學;新疆、河西古代民族史、古代民族文化史;佛教、摩尼教、景教和襖教;雕塑、繪畫、音樂、舞蹈;地理學、吐魯番敦煌學、古代社會學、絲綢之路史、東西方經濟文化藝術交流史、古代國際關系史、古代服飾史和有關農業、手工業、商業、軍事等諸多領域。

斯坦因盜掘的遺址中的文物如壁畫、塑像等對我國的文物造成了巨大的損害,他自己也在這部著作中直言不諱地描述過,給他不光彩的研究留下了歷史的、真實的記錄,也為後來的中國研究敲響了警鍾。

一、塔什庫爾乾地區

1、克孜庫爾干遺址(即今公主堡遺址)。在今塔什庫爾干縣達布達爾鄉以南10餘公里的山崖上。

公主堡為玄奘西行取經返回時在羯盤陀國(今塔什庫爾干縣地域)聽到的傳說所記載的。公主堡位於卡拉其古峽谷一座海拔約4000米的高峻崎嶇山岡東側,由土坯及夾雜樹枝和灌木層組成,牆壁堅固。斯坦因判斷該遺址建於漢代,但遺址內無任何漢時淘片等物,該地「可能僅僅被用作一處在危急情況下的臨時避難所,而不是一個長久性占據的地方」。斯坦因還在遺址下的山谷緩地發現有墾殖過的田地痕跡。

1972年,新疆考古學家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察,認為該遺址的城牆歷史只有300多年,即為清朝所建。

公主堡因玄奘所記載的塔吉克族祖先關於「漢日子孫」的傳說而成為一處著名的旅遊景點。斯坦因對公主堡遺址有詳細介紹。

2、阿克塔木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城附近,,由一圈圍牆構成,上部為土坯,下部由粗糙的礫石建成。該遺址修建年代不詳。

3、其其克里克遺址。(即玄奘記載的福舍遺址),位於塔什庫爾干縣北的峽谷中,已為廢墟,為古絲路為過往行人和商旅提供休息和供給的驛站。

二、喀什阿圖什地區

4、可汗沙爾遺址。位於喀什市北,坐落於阿圖什河北岸一座約高20米的黃土墩上,有殘留佛塔。

5、三扇洞遺址(即玉其買爾萬遺址,今稱三仙洞)。位於喀什市北10公里的今伯什克然木河右岸峭壁半山腰中,為佛教洞窟,開鑿於東漢時期,為今喀什地區保留最完整的一處佛教遺址。洞窟內繪有大小不等的各種佛像70餘尊及1尊立佛。

三、莎車葉城地區

6、克孜爾加依遺址。位於葉城南部提孜那甫河岸,曾發現有回鶻文寫卷。遺址已不存在。

7、闊依魯克阿塔遺址。在克孜加依遺址北約3公里處,現已不存在。

四、和田地區

8、八喇瑪庫木塔提。塔提,即占據古代遺址的風蝕地。該遺址位於今墨玉縣喀拉喀什鎮南側通往和田市區的沙漠中,有紅陶碎片散布。塔提已不存在。

9、那戛拉哈納土墩遺址。即玄奘記載的「鼓池側伽藍」廢廟遺址,位於和田縣約特干古城遺址附近,已不存在。

10、約特干遺址。位於今和田縣巴格其鎮艾拉曼村田地中,疑為古和闐王國的國都。現僅殘存很短的城牆,出土有各種陶器、銅器、古文書、古錢幣等。

11、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今洛浦縣吉亞鄉北約35公里處的沙漠中,面積約3600平方米,主要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四周牆壁內外側至今仍保存大量佛像及壁畫。是著名的佛教文化遺址,以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為主。

熱瓦克佛寺遺址是我國現保存較好的一座具有典型健陀羅佛教藝術特徵的寺院遺址,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有1700多年的歷史,出土文物除壁畫外,還有五珠錢、佛珠和各種陶器等。

斯坦因對約特乾和熱瓦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12、闊克庫木阿里斯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為公元4-7世紀遺存,其木製建築圖案與尼雅遺址建築圖案一致。

13、基內托克瑪克遺址。在熱瓦克佛寺遺址附近,為一佛教寺院遺址,出土有泥塑裝飾物、木雕碎塊等。

14、阿克鐵熱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熱瓦克遺址附近,現已不存在。

15、斯也克遺址。為一佛廟遺址,在阿克鐵熱克遺址西3公里,已不存在。出土有泥塑像、陶片等。

16、喀達里克遺址。為一漢唐時期的寺廟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的沙漠中,出土有壁畫、泥塑飾板殘片、陶質飾物、木浮雕、泥浮雕、梵文及古吐蕃文文書木犢、彩繪木板殘片。斯坦因對喀達里克遺址有詳細介紹。

17、巴拉瓦斯特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為喀達里克遺址系列居民居住區,出土有陶器碎片、絲綢、漢文及婆羅米文木簡等物。

18、闊克吉格得遺址。在喀達里克遺址附近。已不存在。

19、達拉布贊遺址。位於喀達里克遺址南,為一寺廟遺址,出土有泥塑佛頭像、彩繪板等。

20、麻扎托格拉克遺址。在達瑪溝遺址附近,為唐代遺存。出土有婆羅米文、漢文文書木簡、紡織物等。

21、尼雅遺址。尼雅遺址位於今民豐縣城以北150公里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的腹地。

尼雅遺址為漢晉精絕國都城,斯坦因曾兩次發掘廢址53處,掘獲佉盧文木簡721件,漢文木簡、木牘數件以及武器、樂器、毛織物、絲織品、傢具、建築物件、工藝品和稷、粟等糧食作物。繼斯坦因之後,美國人亨延頓、日本人橘瑞超等先後涉足此地,此後,斯坦因於1913年和1931年又來過兩次。新疆博物館1959年發掘的東漢夫婦合葬墓出土有2具干屍和一批珍貴文物,其中藍底卉染棉布殘片和棉布褲,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棉織物。

尼雅遺址以佛塔為中心,南北延伸25公里,東西5-7公里,附近有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各類遺址70處。經學者考證,尼雅遺址即《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精絕國故地。斯坦因對尼雅遺址有詳細介紹。

22、比勒爾孔汗遺址。在今民豐縣牙通古孜河尾閭的沙漠中,為古代民豐地居民的居住地,現已被沙漠埋葬。

23、安迪爾古城遺址。傳為唐代西域毗沙都督府所屬的蘭城鎮遺址,位於民豐縣安迪爾農場東南約25公里的沙漠腹地,在安迪爾河下游東南,由佛塔和寺院組成,始建於漢代,於公元11世紀逐漸被廢棄。出土有吐蕃文、婆羅迷文、佉盧文和漢文文書及其他文物。遺址現存環形城址(居址)、佛寺、佛塔、墓地等。唐代中後期隨著安迪爾河流量減小逐漸廢棄。唐玄奘抵達這里時,曾記載這里為「睹貨邏故國」,並稱其為「國久空曠,城皆荒蕪」。斯坦因對安迪爾遺址有詳細介紹。

五、若羌地區

24、瓦石峽古遺址。位於若羌縣西80餘公里的瓦石峽鄉博孜也爾村西南沙丘中,曾被稱作「弩支城」、「凹石峽」,是古樓蘭國的經濟重鎮,殘留冶煉金屬和燒制器皿的土窯,遍地陶片、磚塊和玻璃碎渣,出土有隋、唐、宋時期錢幣、絲織品及元代漢文文書、玻璃器皿等。

瓦石峽古城建城可追溯到公元前77年。漢昭帝時因樓蘭「最在東垂,近漢,當白龍堆,乏水草……又數為吏卒所寇懲艾不便與漢通」,多為「匈奴反間」(《後漢書.西域傳》),於是,漢昭帝令樓蘭王都遷至鄯善(今新疆若羌縣附近),改國名為「鄯善」,並屯田移民,目的是不受匈奴控制,以開辟西進之路。鄯善國形成後的公元5世紀,北魏派將鎮守,唐初,中亞康國首領康艷典在鄯善郡屬地築新城,即「弩支城」,隸屬當時的沙州都督府(府治在今敦煌),粟特人多來此地居住,8世紀,這里和米蘭一同成為吐蕃控制地,元後,這里又成絲路南道人類活動的中心。

斯坦因對瓦石峽遺址有詳細介紹。

25、米蘭古城遺址。

米蘭古城處於羅布泊東南的極小綠洲邊緣,為漢唐屯墾基地,主要由古戍堡、東大寺、西大寺三部分組成。

古戍堡是吐蕃時代的一座軍事堡壘,南北寬56米,東西長70米,呈不規則方形。城垣最高殘存7米多,用黃土、柳枝、麥秸相間夯築而成,牆外積滿流沙。戍堡東北角有一400平方米的大建築物,戍堡南牆有一個高12米的土台,長寬各為20米和12米,土台頂部立木桿,好象是烽燧。戍堡四角有角樓,高度在6-9米間。堡內建築物集中在北部,多已坍塌。古堡東西側排列著眾多的佛塔和規模宏大的寺院遺址。當年法顯、宋雲、惠生、玄奘等著名的高僧在西去天竺或東歸故國的途中都曾在這里拜佛講法。

東大寺高約6米,分上下兩層,四周有高院牆;西大寺則與東大寺相對,外繞基座置走廊。

米蘭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了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古城范圍東西綿延約7公里,南北寬5公里,其間有多處佛寺、佛塔分布,還發現了漢代的水利工程和屯田遺址,這里灌溉渠系縱橫,布局合理,體系完整,屯田規模廣達3000公頃。在吐蕃古戍堡的東南2公里處還發現了漢代居住遺址,遺址中拋散著青、白玉料,陶片遍地。

米蘭古城融合了中西文化的建築式樣和藝術風格,是新疆早期佛教的典型。古城出土有大量吐蕃文木簡及兵器、漆皮甲片、糧食及毛、絲織物。在吐蕃古戍堡的東南2公里處還發現了漢代居住遺址,遺址中拋散著青、白玉料,陶片遍地。斯坦因對米蘭遺址有詳細介紹。

26、樓蘭古城遺址。位於若羌縣境內羅布泊以西、孔雀河道南岸7公里處。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期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樓蘭城是樓蘭王國前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至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依山傍水,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早在公元前77年,樓蘭地區已是西域農業發達的綠洲。到了唐代,樓蘭幾成邊遠代名詞。

遺址發掘有晉代手抄《戰國策》,我國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一具3000年前的女性木乃伊,衣飾完整,面目清秀,後被稱為「樓蘭美女」。其它文物有漢錦(其上有漢文)、漢五銖錢、貴霜王朝錢幣、唐代錢幣、漢文、佉盧文殘簡等。 斯坦因對樓蘭遺址有詳細介紹。

27、居盧倉遺址。為漢唐後形成的絲綢之路樓蘭道上的給養站。

六、

28、阿拉塔木遺址(即今哈密市廟兒溝白楊溝佛寺遺址)。位於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白楊溝村東1公里的白楊河上游,當地維吾爾人稱為「台藏」。為唐代佛教遺址,伊斯蘭教傳入哈密後, 該院逐漸廢棄。

29、拉普喬克遺址。位於今哈密市三堡鄉四堡村白楊溝河中游,有南北兩城,四角有殘存瞭望台,城內有土墩和房屋殘牆。古城的建立最早可追溯到東漢,據《後漢書》記載,公元72年,東漢明帝拜竇固為奉東都尉,屯兵涼州,竇固分兵四路北征匈奴戰於天山,呼衍王敗逃,東漢政府在四堡設「宜禾都尉」城。城內有佛寺遺跡。

斯坦因對上述兩遺址有詳細介紹。

七、吐魯番

30、大阿薩古城遺址。在今吐魯番市恰特卡勒鄉南的沙漠中,當地人稱「阿薩協海爾」。根據黃文弼1928年考察,大阿薩古城為唐時駐守官署所在地,北部有晉-唐時期的墓葬群。

古城地當絲綢之路大海道要控,大海道早在兩漢及魏晉南北朝時就已存在,為中原掌控高昌、柳中的一個重要戍堡。大阿薩古城有佛殿遺址,出土有佛教蛋彩壁畫、泥塑坐像殘片、絲織殘片、回鶻文書等。

斯坦因對大阿薩古城有詳細介紹。

31、小阿薩古城遺址。在大阿薩古城附近,當地人又稱克其克阿薩。與大阿薩古稱為同一時代。出土有木雕坐佛等。

32、交河古城。位於吐魯番市以西10公里的雅兒乃孜溝懸崖平台上,地勢險要,四面環水,狀如柳葉、為一河心洲。曾是車師前部王國的國都,系車師人所建,建築年代早於秦漢,距今約2000-2300年。

交河古城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築城市。古城中有佛教寺院等。

斯坦因對交河古城有詳細介紹。

八、和碩焉耆地區

33、曲惠古城遺址。位於今和碩縣曲惠鄉西北,相傳是漢代危須國故地。遺址僅存夯土築城基,城內建築基址尚存,有一土墩,紅土築,頂部砌土坯,地面散布紅泥陶片,出土開元通寶等古幣。

34、硝爾墩舊城,位於今焉耆縣西北。遺址分內外兩城,外城城牆斷續,城中有夯土所築的高大建築,已殘破,地面上有粗厚紅陶片。估計該遺址為古代耆耆、危須兩國時期的糧倉遺址。中國學者黃文弼認為是危須國的危須城。

35、博格達沙爾遺址。今稱四十里城子古城,位於今焉耆縣城西12公里,是漢代焉耆國都員渠城,也是唐代焉耆都督府治所。古城現存城垣、小城、護城河等,周圍許多防衛建築是用巨型土坯壘砌的堡壘狀建築,內有高台、住房、外有圍牆。博達沁古城經漢、南北朝、隋唐而後衰落。遺址出土的陶器屬北朝和隋唐遺物,銅鏡、包金鐵劍、金帶扣和裝飾品等屬漢代物品,另有唐代錢幣和飾品出土。

36、碩爾楚克遺址。即今錫克沁古城遺址,在焉耆縣七個星鎮境內。為唐代寺院遺址,是當時西域較大的伽藍之一,包括南大寺、北大寺以及離寺院不遠的千佛洞石窟群三部分。南大寺曾發現具有不少犍陀羅風格的泥塑彩繪佛頭,為公元6-7世紀的作品,而北大寺的彩繪佛頭有東方風格,約為公元8-9世紀的塑像,另發現有木製殘片、彩繪木板、浮雕組像菩薩像方磚、泥浮雕、建築構件殘片、彩繪壁畫、漢文、回鶻文等文書殘片等。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37、霍拉遺址。位於焉耆縣七個星鎮霍拉村南偏東一處山頂、山樑和坡地上,為唐宋遺址,分為南北兩區。南區遺址較多,坡地處有佛塔、大僧寮、禪房、龕式建築等,北區距南區約300多米,山腰處有一座佛塔和一些建築遺跡。1928年,黃文弼發掘有瓷磚、木雕佛像、瓷磚花紋等。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圖:錫克沁古城出土的文物 圖為轉載 九、庫爾勒輪台地區

38、烏孜干布拉遺址。即玉孜干古城遺址,位於今庫爾勒市西南約10公里的英下鄉玉孜干村附近,現僅存城垣幾段,夯土而築。可能是漢代捷枝城址。無資料可考。

39、央塔克沙爾遺址。位於烏孜干布拉遺址附近,形制也相似,僅有城牆殘留,其他無從考證。

40、沙喀蘭達遺址。位於庫爾勒市西南,僅有城牆殘留,其他無從考證。

41、烏壘古城遺址。即野雲溝遺址,在今輪台縣野雲溝鄉和策大雅鄉之間,為漢代西域都護府烏壘城所在地,是當時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遺址已不存在。在野雲溝鄉附近還有兩處古城遺址,一為一座方形小城池,被水流沖刷過,城垣僅存1米,夯土築,周長約百米,城內散布著青灰色陶片,城東似有一城樓,南有城門。另一為當地人稱的「白土墩」,有城垣、田埂殘跡和一個高約3米的土墩烽隧。黃文弼在此發掘出一些存貯的陶罐,估計是西域都護府設立時期士卒在這里屯守的用物。

九、於田策勒地區

42、喀拉墩古城遺址。位於於田縣城北240公里處的克里雅河下游沙漠腹心,距和田市440公里。古城堡城長方形,邊長60米,現存土城牆高8米。出土有陶片、氈殘片、漢代古錢幣等文物。遺址為漢代-南北朝時期,是當時於闐國境內「小城數十」中的城堡之一。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43、法哈特伯克亞依拉克遺址。在今策勒縣達瑪溝鄉境內,斯坦因發掘過8處遺址,出土有梵文、婆羅米文經書,寶石封泥泥塑佛像殘片、蛋彩壁畫、希臘風格的凹雕等,疑為公元6世紀宋雲西行所提的「末城」遺址。

44、喀拉央塔克遺址。位於今策勒縣達瑪溝河東岸一片開闊的灌木叢低沙丘地帶。為佛寺遺址,斯坦因考察時已被破壞,但他採集有壁畫及木雕佛像碎片、乾元年間的錢幣等物。

45、瑪依拉遺址。在今策勒縣西的沙漠中,發現有泥塑碎片,斯坦因判斷此遺址為一座寺院,建於唐代,毀壞年代已久。

十、和田地區

46、瓦依斯喀拉木遺址。位於洛浦縣杭桂鄉北的沙漠中,為一古代佛教寺院,但僅剩殘存的台座,保留有白陶浮雕。

47、杭桂塔提遺址。位於洛浦縣杭桂鄉北的沙漠中,為一古代佛教寺院,無殘存。

48、喀拉薩依寺院遺址。位於和田市以北的沙漠中,無建築遺存,但有小塊佛像碎片。現已不存在。

49、瑪亞克里克遺址。位於玉龍喀什河北左岸的灌木叢中,有蛋彩壁畫、灰泥彩繪佛像、錢幣、古代和田養蠶像等,斯坦因疑為唐代以前就已廢棄。

50、奇里古勒烏格勒遺址。在玉龍喀什河北尾閭處沙漠中,當地人稱「契丹烏里克」,即漢人城,地面有大量粗糙的陶片,其他無任何遺留。

51、麻扎塔格古堡遺址。位於墨玉縣境內和田河下游西岸,為古代古堡遺址,分為三重,判定建於不同時期,上部已全塌陷,只殘留牆體。出土有古代文書、錢幣等物。

麻扎塔格古堡當古代龜茲至於闐必經之地,始建於東漢時期,延至唐、宋,為漢唐時期塔里木盆地南北、東西的交通樞紐,為古代和田重要古城之一,廢棄於十一、十二世紀的宗教戰爭。

斯坦因對此有詳細介紹。

52、烏什堡壘。位於今烏什縣通往山口地段,為一巨大天然堡壘。

53、瓊梯木遺址。位於柯坪縣城南沙漠中,泥土夯制建築,有陶片、錢幣等物,廢棄於唐代末期。

54、托庫孜薩來遺址。位於今圖木舒克市附近的托庫孜薩來山南麓。遺址城牆為三重,夯土築成,有寺廟遺址,為漢至北魏的尉頭國、唐據史德城,也稱郁頭州城。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

55、阿薩遺址。在今策勒縣努爾鄉喀拉塔什河源頭,發現有毛織物,為一古代人類居住地。

斯坦因第二次對西域(新疆)地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和發掘持續近3年,路線是:經今阿富汗瓦罕走廊進入中國,途經塔什庫爾干、喀什、阿圖什、莎車、葉城、皮山、和田、策勒、於田、民豐、且末、若羌(、敦煌、安西、)哈密、吐魯番、和碩、焉耆、庫爾勒、輪台、於田、策勒、和田、墨玉、烏什、柯坪、巴楚、和田、昆侖山北等地。其完成考察後的成果被撰寫成100餘萬字的文字,轟動歐美學界,學術價值極高,可讀性強,為至今研究西域(新疆)歷史遺跡的第一手基礎資料或惟一資料。

歷史上的新疆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多宗教匯聚的東西方交流中樞地,歷史文化和宗教民俗極為豐厚,帶有對新疆燦爛文明興趣的人,對斯坦因考察的眾多佛教遺址的研究會有更多收獲。

閱讀全文

與新疆若羌歷史文化長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