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人民幣期權市場發展歷史

人民幣期權市場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14:32:52

A. 我國外匯市場的交易機制發展歷程

2005年,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外匯市場建設加快。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近一年來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繼推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完善,外匯市場得到長足。匯率機制改革後,人民幣匯率總體保持平穩波動、略有升值的態勢,彈性逐漸增強。外匯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擴大,新產品相繼推出,交易量有所放大。
一、外匯市場制度設計和改革思路
匯改後,外匯市場制度設計著眼於提高市場公平和效率,為尋找人民幣均衡匯率構建了一個有彈性、有深度和廣度的平台。匯率機制和外匯市場改革突出表現出如下思路:
(一)進一步凸顯市場化取向
匯率機制和外匯市場改革,充分體現了市場化的改革方向。首先,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盯住美元,改為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匯率有升有貶,雙向浮動,減少了套利機會,維護了多邊匯率的穩定,有利於保持國際競爭力。人民幣匯率隨市場供求關系總體呈現升值趨勢,更加真實地反映了市場供求格局、中外利差和市場預期,逐步恢復彈性,提高了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
其次,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和銀行美元現鈔、現匯買賣價差幅度的放寬以及非美元貨幣買賣價格限制的取消,增強了銀行定價自主權,為增強匯率彈性提供了制度保障。匯改後,各銀行匯率定價機制趨於理性,掛牌匯價同步變動、但都根據自身資金頭寸情況實行差異化報價。
再次,遠期和掉期業務的價格沒有管制,央行也不入市干預,完全由市場根據本外幣供求關系決定,減少了市場扭曲。各行人民幣對外匯遠期和掉期業務逐漸以利率平價作為定價依據,各行遠期與掉期價格趨勢及水平逐漸趨於一致。這說明,隨著市場配套措施的不斷完善以及銀行的日趨成熟,人民幣外匯即期、遠期、掉期價格形成的市場化程度逐漸增強。
第四,提高銀行結售匯綜合頭寸上限後,對銀行的本外幣轉換的數量管製得以放鬆,賦予了銀行調度本外幣資金的更大自主權和靈活性。
(二)著眼於擴大外匯市場規模和提高運作效率
降低外匯交易手續費,活躍外匯市場交投。將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對做市商競價交易徵收的手續費從原來的萬分之三降低到萬分之一,對詢價交易徵收的手續費更是大幅降低到十萬分之一,大大降低了外匯交易的成本和和風險,降低做市商在競價市場和詢價市場的做市成本,有利於市場會員利用價格波動進行高拋低吸,平滑匯率走勢,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單邊市格局。
在銀行間市場引入外幣對外幣交易,提供一個公共產品,通過招標引入境內外大型外匯交易商充當做市商,為境內中小銀行提供一個進入國際外匯市場的直接通道。
將即期外匯交易的標准交割時間改為T+2。改革前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交割時間為T+1,但是國際上外匯交易的交割時間是T+2(除加拿大元外)。因此,T+1清算的人民幣匯率並不能與國際匯率直接比較和套算。而且銀行在銀行間市場買賣非美元貨幣後,往往通過在國際市場平盤,因而形成T+2的頭寸。這就需要進行掉期交易將T+2美元頭寸調度為T+1的美元頭寸。因此,為了提高市場效率,從2006年1月 4日開始,參照國際慣例,將T+2的清算速度統一為一個行業慣例,作為競價市場的指定交割時間和詢價系統的默認交割時間。但同時允許交易方在詢價方式下採取靈活方式,根據雙方約定,將清算交割速度改為T+0或T+1。
適當延長交易時間,開市日期與國際接軌。將詢價系統交易時間延長到17:30,以便會員之間在競價市場15:30閉市後仍能進行櫃台頭寸平補,避免隔日匯率風險。明確所有周六、周日,包括「黃金周」前後調為工作日的周六、周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閉市。這是因為境外外匯市場和銀行不營業,資金無法平補和交割。
為了規范交易秩序,外匯局確定了將所有的銀行間外匯衍生產品交易歸由一個主協議管轄的思路,以便統一交易慣例,減少銀行的風險暴露。為此,外匯局牽頭組織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所有銀行間遠期會員制定了銀行間人民幣外匯遠期交易主協議。同時,針對掉期和遠期同屬一類外匯衍生產品,銀行間市場掉期交易不再進行准入備案,並將對遠期交易主協議適當修改後擴大到人民幣外匯掉期交易,以便銀行自由地在即期、遠期和掉期三者之間自由組合和套利,提高效率和規模。
(三)追求外匯市場公平原則
匯率機制和外匯市場改革始終貫徹非歧視原則。例如,取消了遠期結售匯業務試點階段規定的申請銀行年度即期結售匯業務量須達到 200億美元的准入標准,將遠期結售匯業務資格從七家銀行擴大到所有符合條件的銀行,不論是中資還是外資銀行,不論銀行規模大小,只要具有結售匯業務資格和衍生產品交易業務資格,符合遠期結售匯風險管理和內控制度的基本條件,就可以向外匯局申請備案辦理此項業務。這一市場准入原則同樣適用於銀行申辦對客戶的人民幣與外幣掉期資格,以及銀行間外匯市場遠期和掉期交易資格。上述舉措使內外資銀行、不同規模的銀行在外匯衍生產品服務上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又如,從9月22日起,實施結售匯綜合頭寸改革,對中外資銀行統一管理政策和限額核定標准,實現了市場主體之間的公平競爭。
(四)推進外匯市場多元化發展格局
首先,建立多層次市場主體。匯改前批發市場以銀行為主體。匯改後,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擴大到非銀行機構和大型非金融,擴展了市場主體,增強了外匯市場的競爭性。
其次,提高交易靈活性。國際上外匯市場主要有三種交易方式:指令驅動、價格驅動和經紀中介。競價市場屬於指令驅動,價格由交易規則決定,過去在銀行間外匯市場,各銀行通過銀行間外匯市場競價系統集中撮合的競價交易,並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集中清算,清算風險由交易中心承擔,交易費用較高。匯改後,為了提高交易靈活性,銀行間遠期和即期外匯市場增加詢價交易方式。市場會員根據自身的需求和對手的特點,選擇交易對手,定製外匯交易的價格、金額、期限等要素,有利於形成多樣化的外匯供求,進一步豐富外匯市場的層次,活躍外匯市場交易,符合國際外匯市場交易發展的方向。
再次,遠期結售匯定價也走過了從一價到多價的階段。匯改前,7家銀行採取協商定價、大家共同遵守的定價方式。匯改後取消了協商定價原則,由銀行自主確定遠期結售匯業務價格,銀行要靠資金成本、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贏得客戶,賺取合理利潤。
(五)注重改革次序選擇
放鬆匯率浮動區間採取了分步走的改革思路。第一步,先從匯率改革之初的2005年7月22日開始,將非美元貨幣的波幅管理從原來圍繞中間價對稱上下浮動改為實行買賣價差幅度管理,從而允許銀行對客戶結售匯業務一日多價。第二步,從 2005年9月24日開始,擴大了銀行間市場的非美元貨幣交易匯價的波動幅度,從匯改後的中間價上下1%提高到上下3%,同時,維持美元交易匯價波動區間0.3%不變;另一方面,取消了銀行對客戶結售匯業務的掛牌匯價的價差限制。第三步是擴大銀行間市場美元波動區間。周小川行長已經表示,此舉將在今後國內國際條件成熟時推出。
遠期結售匯市場准入管理走的也是漸進性開放的步伐。首先選擇中國銀行進行遠期結售匯試點,然後過渡到結售匯經驗豐富、客戶基礎廣泛、容易對沖風險的大型銀行,最後擴大到所有具有結售匯業務資格和健全衍生產品內控資質的銀行。
從結售匯頭寸管理政策的演變也可以看出漸進改革的道路。從1994年匯改後實行結售匯周轉頭寸管理,主要為即期代客業務頭寸。對遠期結售匯實行現金收付制管理,即遠期結售匯只有到履約時才可以計入頭寸。結售匯周轉頭寸限額的管理區間下限為零、上限為外匯局核定的限額(即不能賣空美元)。銀行在遠期結售匯簽約時不計入頭寸,不能到即期市場平盤。匯改後,企業遠期結售匯業務需求急劇增加,銀行強烈要求擴大結售匯頭寸限額。為此, 2005年9月23日後,從結售匯周轉頭寸改為結售匯綜合頭寸概念,涵蓋范圍擴大到銀行代客、自身和遠期結售匯和銀行間遠期交易。由於銀行對客戶辦理的遠期結售匯並不能做到自身平衡,銀行迫切要求在簽訂遠期結售匯的同時即可到即期市場平盤,從而規避匯率風險。因此,從2006年1月1日開始對做市商實行權責制頭寸管理,允許銀行對客戶簽訂遠期結售匯合約以及在銀行間市場進行遠期外匯交易後產生的風險暴露計入結售匯頭寸,也就是說,遠期簽約時即可到即期市場平盤。
(六)注重風險防範先行的原則
匯率機制和外匯市場改革特別注重防止出現劇烈市場振盪。允許非銀行金融機構和非金融企業入市,但規定了內部控制制度和交易員的條件。遠期結售匯和銀行間遠期外匯市場會員資格准入要求事先取得金融衍生產品資格和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和管理。隨著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深化,外匯市場不斷拓展廣度和深度,人民幣匯率具有更大的波動性。這些改革和變化,為市場主體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更大的挑戰,需要市場主體結合市場條件的變化,運用自己靈活調整的能力應對變革。對企業而言,應當改變對浮動匯率的恐懼,合理預測匯率走勢,在財務管理、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等方面盡快做出調整,不再僅僅盯住即期匯率,而應圍繞未來的匯率進行規劃和經營。企業、個人在銀行辦理外匯業務時,要貨比三家。對銀行而言,外匯市場匯價管理改革後,銀行定價自主權增強,使得銀行間定價差異增加,這意味著誰的定價水平合理,誰就能贏得客戶。需要提高經營水平,有效控制風險。詢價交易方式收費低廉,但是通過雙邊清算,要求銀行加強雙邊授信管理,有效控制風險。
二、匯改後外匯市場表現
(一)即期外匯交易情況
2005年前半期,人民幣對美元繼續保持穩定。美元對人民幣日加權平均價一直維持在 8.2765元人民幣/美元)的水平。2005年7月21日,美元對人民幣交易中間價調整為8.11,人民幣升值幅度為2.05%。之後,人民幣有升有貶,雙向浮動。美元對人民幣收盤價最低達到8.00040 (2006年4月10日),最高為8.1128(2005年7月27日)。上下波幅達到1088個基點。期間人民幣走勢分為兩個階段。從2005年7月22日至 12月30日,美元對人民幣價格小幅振盪,有升有降,總體保持平穩波動、略有升值的態勢,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人民幣收盤價由8.11小幅升值至年末的8.0702。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了398個基點,升幅2.56%,日均升值3.5個基點。2006年,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2006年4月21日人民幣匯率升至8.0210,升值了492個基點,升幅 0.61%,日均升值6.7個基點。
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的波動率也在增加。
從2005年7月22日到2006年4月21日,日均波幅21.3個基點。其中,從2005年7月22日到2005年12月30日,匯率日均波幅16.7個基點;從2006年1月4日到2006年4月21日,匯率日均波幅28.7個基點,較2005年下半年放大 72%。2006年3月16日人民幣匯率為8.0350,較匯改之前8.2765升值幅度首次突破3%。

從2006年以來的市場成交情況看,銀行間即期外匯市場運行基本良好,交易量較2005年底明顯上升。詢價交易成交較為活躍,交易量超過競價交易,詢價和競價成交量之比約為9:1。大中型金融機構是詢價交易的主要參與者。同時,競價交易也保持一定的規模,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和信用聯社等中小會員因授信不足,主要在競價市場交易,而做市商則為其提供流動性。
從2006年以來的成交情況看,做市商全部進行了詢價和競價交易的買賣雙邊報價和交易。做市商交易總量約占市場成交量的四分之三。做市商平均每筆成交1000萬美元,遠遠高於一般會員。做市商報價也普遍優於一般會員報價。在詢價市場,所有做市商美元買賣雙邊報價點差隨做市經驗積累而逐步走低,目前在10個基點以內。這些充分顯示做市商制度活躍了外匯市場交易,提高了外匯市場流動性,增強了中央銀行調控的靈活性,進一步提高了人民幣匯率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更好地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

(二)銀行間市場遠期外匯交易
2005年8月15日銀行間市場正式推出遠期人民幣外匯交易業務,全年市場發生交易的有美元/人民幣的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七種期限品種,以及日元/人民幣的1周、1個月、2個月、3個月四個期限品種。交割方式分兩種,既有全額交割又有差額交割。從美元1年期遠期報價走勢看,美元遠期價格穩中趨降。1年期美元遠期報價在業務推出之初先上行並企穩,8月末回復初始價位,此後在相當長時間內保持穩定,並與境外NDF價格逐漸貼近。11月報價呈逐級下行之勢,12月止住跌勢,月末一度大幅上揚,但隨即迅速回歸,以7.7500的全年最低點報收。2006年後由於允許做市商簽訂遠期合約後即可到即期市場平盤,遠期報價大幅反彈,向利率平價回歸,並與境外NDF逐漸拉開,相差超過1000基點。2006年2月9日達到年內最高點7.8370,隨後有所下跌。4月24日報收7.7920(見圖3)。

三、外匯市場改革前瞻
隨著銀行間人民幣外匯掉期業務的順利開展,匯率機制和外匯市場改革第一階段政策已告一段落。匯改後,人民幣匯率彈性增強,外匯市場得到很大。但升值壓力仍未消除,外匯市場改革的任務還很繁重。外匯市場發展的國際經驗表明,化的外匯市場離不開高效的交易系統和清算安排、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市場主體、豐富的交易品種以及市場透明度。從更廣的視角看,貨幣可兌換是外匯市場供求的基礎,匯率制度安排和利率市場化是外匯市場活躍成熟的關鍵,加強風險監管是外匯市場平穩運行的保障。因此,還需多管齊下,進一步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和完善外匯市場:
(一)進一步擴大外匯市場主體和品種
擴大即期和掉期交易市場准入。降低非和非銀行金融機構進入即期市場的門檻。從第一家非金融企業中化集團公司入市情況看,短短兩周,交易量已突破2000多萬美元,顯示了企業較強的風險控制能力。這主要來源於其早已獲得境外商品期貨交易資格,而期貨交易和外匯交易所要求的內部控制制度和風險防範機制相似,交易員的交易經驗也相通。因此,建議即期和遠期外匯市場會員擴大到有證監會和外匯局頒發的境外商品期貨交易資格的非金融企業。降低掉期交易市場准入。目前遠期外匯交易准入條件要求銀行取得金融衍生產品資格,但銀監會對金融衍生產品資格的准入控制較嚴,中小銀行難以取得資格。鑒於外匯掉期交易類似回購交易,在國際上普遍視為貨幣市場工具,僅僅涉及利率風險,不涉及匯率風險,銀行面臨的市場和清算風險遠遠小於遠期交易(國際慣例中掉期交易風險權重僅為遠期交易的4%),為給中小銀行提供規避匯率風險渠道,建議修改有關市場准入條件,不再要求銀行具備遠期交易資格6個月才能申請掉期資格,允許中小銀行直接申請掉期資格。
豐富市場交易品種。目前雖然推出了遠期結售匯和掉期業務,但在外匯衍生產品的兩大類品種中,上述兩種產品都屬於遠期衍生類產品,還沒有期權類衍生產品。而且這兩個產品還不是標准化產品,不同銀行之間的報價相差甚遠,市場處於分割狀態,流動性較差,存在一定的信用風險、清算風險。應創造條件,適時拓寬匯率避險和保值工具,推出外匯期貨、期權交易,適當開放金融創新的空間。
(二)完善外匯市場基礎設施建設。
適時擴大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匯價日波幅限制。近期,國際外匯市場各主要貨幣波動率在增加,美元經過2005年的升值後已顯疲態,近期貶值力度加大。從理論上看,人民幣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波幅也將隨國際市場匯率波動增大而擴大。目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彈性加大,3月28日最高達到0.16%。,超過允許波幅的一半。銀行間市場交易匯價每日上下波幅也在放大。人民幣交易匯價波幅不應等到逼進0.3%的上限才著手放鬆,而應在波幅離邊界尚有一定距離時就擴大交易匯價波幅限制。
延長交易時間。2006年銀行間即期詢價交易推出後,時間延長到17:30。這極大地方便了銀行櫃台交易和風險控制。但競價市場仍然維持15:30閉市,造成兩個市場閉市不一致,客觀上對詢價市場授信不足、倚重競價市場的中小銀行不公平。而且,由於17:30詢價市場收盤後,新疆、西藏等地銀行機構仍然要營業到19:30,造成新疆和西藏地區銀行櫃台結售匯的頭寸存在隔夜風險。2006年人民幣匯率中間價由前日銀行間市場收盤價改為當日做市商報價的加權平均價後,隔夜匯率風險成為銀行面臨的最大的外匯風險,為減少銀行隔夜匯率風險,應延長交易時間。在這方面,首先應延長競價市場閉市時間到17:30,以使詢價、競價兩市統一閉市時間。這是因為即期競價和詢價交易清算時間已改為「T+2」,所以清算交割准備時間的技術性問題已不存在。其次,可參照銀行間外幣對外幣買賣市場19:00閉市的做法,視情況將詢價和競價市場延長至19:00。
進一步改進交易方式。引入聲訊和經紀相結合的交易平台,方便交易員之間信息的即時溝通,減少市場不對稱性。實現國內外匯市場和國外交易市場平台的無縫對接。允許銀行在詢價市場閉市後雙邊直接交易,事後補錄在交易系統上。此外,鼓勵銀行代理企業入市交易,形成多元化的交易需求。
逐步降低交易費用。目前,競價交易仍然沿用匯率機制改革前按照順差交易金額萬分之三的比例收取手續費,一買一賣來回手續費高達0.6個百分點,遠遠超過國際外匯市場通行百萬分之八左右的標准,不利於競價市場的發展。實際上,競價市場正在被邊緣化,目前競價、詢價交易量之比約為2:8。而且競價交易份額還在逐步縮小。另一方面,詢價交易和競價交易手續費相差過大,也是造成詢價市場和競價市場價格系統性偏離的主要原因。因此,應當在適當時候進一步理順外匯市場收費體系,降低競價交易手續費。
推進外匯清算系統現代化和國際化,引入競爭。引入清算所,消除中央銀行承擔最後清算風險的局面,降低競價交易的清算風險,間接可以為降低競價交易手續費打下基礎,同時可以為加快期權、期貨市場發展提供製度保障。
(三)完善有關制度,提高外匯市場透明度。
修改有關法律,降低外匯交易的法律和清算風險。為了減少外匯交易的頭寸暴露,國際上一般採用軋差清算的做法以最大限度減少信用和清算風險。例如,國際掉期和衍生產品協會(簡稱 ISDA)主協議規定,雙方所有的交易採取軋差清算(NETTING,或稱凈額結算)的方法。根據國際清算銀行2004年調查,全球場外(OTC)金融衍生產品名義金額為220.1萬億美元,通過軋差清算方法使得交易市值下降到到1.5萬億美元,風險暴露下降了99.3%。因此,應提請修改我國破產法的有關規定,明確軋差清算原則。
提高外匯市場透明度。目前,基金公司、證券公司、保險公司等市場主體有興趣入市交易,但它們入市的目的往往處於投資性質,入市交易往往通過模型進行,迫切需要了解交易量數據,需要了解交易量。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推出一段時間後,外匯市場運行平穩。由於競價之外還增加了詢價市場,市場行為與過去完全不同。而且央行已經基本不在兩市干預,建議應適時公布交易量。首先可以從公布上年數據入手,因為外匯儲備數據已經公布。然後按順序逐步恢復公布季度、月度、每周、每日的具體數據。
(四)加強對外匯市場的監管和自律,減少系統性風險。
加強外匯市場的自律性管理,建立市場會員行為准則。建議成立交易員協會,制定交易行為規范和行業慣例。進一步規范市場運作程序和信息報告制度,防止市場欺詐行為,保障市場公平秩序。
加強對外匯市場的審慎監管。加強對市場風險的監測,逐步建立市場監測指標體系。掌握異常交易信息,監管交易的合規性。由於開辦銀行間掉期交易,外匯市場和貨幣市場的聯系更為緊密,因此跨市場風險問題開始凸顯。建立跨市場的監管框架,防止不穩定資本流動的沖擊,防止跨市場的系統風險傳播。
(五)重視政策配套,漸次推進各項改革。
統籌兼顧,加強各項改革的協調配套。外匯市場與貨幣可兌換和匯率制度之間緊密相關,一方面,貨幣可兌換程度決定整個外匯市場的供求基礎,是確保外匯市場供求自由的前提。另一方面,不同匯率制度下,政府對匯率的干預程度不同,對外匯市場的發展影響也不同。因此,外匯市場建設和開放應當與外匯管理、人民幣形成機制和金融體制改革協調配套,逐步完善外匯市場價格形成和規避風險機制。穩步有序推進人民幣可兌換進程,拓寬資金流出渠道。與此同時,改直接管理手段為間接管理手段,改逐筆交易監管模式為主體監管模式。首先要改變企業和個人外匯交易的實需原則。鑒於人民幣升值壓力,可先從購匯環節開始,根據企業信譽等級允許企業在一定期間內憑經營計劃直接購買一定金額的外匯,或根據上一年度的現金流與銀行進行遠期結售匯業務。此外,允許企業和個人購匯到銀行進行保證金外匯對外幣的虛盤交易,減少套期保值成本,規范外匯市場行為,打擊非法按金外匯交易和炒匯行為。

B. 境外人民幣期權OTC

OTC(場外交易市場,又稱櫃台交易市場),櫃台交易是指在證券交易場所以外的版場所進行的交易。權無監管,無保證,至少咱們國內沒有這種人民幣期權OTC,哪些所謂平台所謂境外代理就是打著幌子騙你的,請勿參與被騙。

C. 什麼是人民幣對外匯期權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專動匯率制屬度。
人民幣匯率制度具體內容:
1.人民幣匯率的標價方法
人民幣匯率一直採用直接標價法,一般以100外幣單位為標准折算成相應數額的人民幣來標價。即外幣數額保持不動,匯率的變動通過人民幣數額的增減表示出來。
2.人民幣匯率的形成
目前人民幣匯率由中國人民銀行根據上一日銀行間外匯交易市場的人民幣與美元交易的加權平均價,並參照國際外匯市場主要貨幣(美元、歐元、日元、英鎊和港元)的變化,套算出主要貨幣的中間價作為基準匯率。中國人民銀行每天公布人民幣兌美元、歐元、日元、英鎊、港元五種貨幣的基準匯率,各外匯銀行以此基準匯率為依據,在中國人民銀行規定的浮動幅度范圍內決定自己的掛牌匯率並對外公布。
3.人民幣匯率的公布與掛牌
中國人民銀行目前只公布人民幣對美元、日元、港元、英鎊和歐元的牌價,各外匯銀行在此基礎上有若干幣種的增加。人民幣匯率有買入價、賣出價和現鈔價,買賣價差為0.5%。不分電匯、信匯和票匯都採用同一匯率,但交易時所收取的手續費不同。

D. 什麼是人民幣期權交易

人民幣期權是以人民幣為標的的一種貨幣期權。貨幣期權交易是指期權購買者以一定的費用(期權費)獲得在一定的時刻或時期內按交易雙方約定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定數量的某種貨幣的權利的交易。
貨幣期權交易的操作方法
貨幣期權交易的適用范圍與遠期外匯交易基本相同。其操作方法是:
進口商或債務人在成交時買進該貨幣的買權。如果支付日即期匯率高於協定匯率,則可以要求執行期權,行使按照協定匯率買進該貨幣的權利;反之,如果即期匯率低於協定匯率,則可以放棄執行期權,讓合同自動失效,而在外匯市場上按照相對低的即期匯率買進該貨幣。
出口商或債權人在成交時買進該貨幣的賣權。如果收款日即期匯率低於協定匯率,則可以要求執行期權,行使按照協定匯率賣出該貨幣的權利;反之,如果即期匯率高於協定匯率,則可以放棄執行期權,讓合同自動失效,而在外匯市場上按照相對高的即期匯率賣出該貨幣。
例如,某公司在3個月後要收回一筆100萬英鎊的款項,公司擔心英鎊對美元貶值會給自己帶來損失,於是決定通過購買100萬英鎊的英鎊賣權來防範匯率風險,協定匯率為1英鎊=1.5美元,期權費為0.02美元/英鎊,共2萬美元。
3個月後的情況可能有三種情況:
市場上即期匯率低於協定匯率,設為1英鎊=1.45美元。這時期權處於實值狀況,公司決定行權,按照合同規定的匯率賣出100萬英鎊,獲得150萬美元,減去2萬美元的期權費,實際收回148萬美元。如果不做期權交易,公司只能收回145萬美元,少收了3萬美元。
市場上即期匯率等於協定匯率。這時期權處於兩平狀況,期權本身沒有任何盈虧,減去期權費,公司實際收回148萬美元。與不做期權交易相比,公司多付出了2萬美元的期權費。
市場上即期匯率高於協定匯率,設為1英鎊=1.56美元。這時期權處於虛值狀況,公司決定不行權,讓其自動失效,而是按照市場匯率賣出100萬英鎊,獲得156萬美元,減去2萬美元期權費,實際收回154萬美元。
從上例可以看出,用期權來防範匯率風險,確定了賣出的底價和買人的頂價,同時還可以享受匯率變動帶來的好處。在上例中,無論匯率如何變動,期權能夠保證公司至少收回148萬美元。

E. 中國銀行對公人民幣對外匯期權有什麼產品優勢

(一)您通過買入期權,可以把握市場雙向波動的機會,一方面能夠鎖定最差的換內匯容價格,一方面能夠獲得在市場波動中以更優價格換匯的機會。
(二)客戶敘做區間寶產品,無需支付期權費,可將換匯成本鎖定在一個區間內,有機會獲得較優的結售匯價格。
(三)客戶敘做遠無憂產品無需支付期權費,可以幫助您鎖定最差的換匯成本,並可以把握市場有利於您的波動機會,同時您只承擔有限的違約風險,無需動態估值或追加保證金。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F. 國際黃金市場的中國發展

與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一樣,中國人發現和使用黃金的歷史非常悠久,並且也一直將其作為權勢和財富的象徵。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國就已經開始鑄造金幣郢爰.但是,從五千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在傳統上是一個黃金貧乏的國家。總量上的匱乏使黃金缺乏成為主要流通手段的物質基礎,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歷史上長期承擔主要貨幣職能的金屬是白銀。
除了黃金生產力的落後之外,中國貧金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自鴉片戰爭以後長期遭受西方列強的巧取豪奪,大量黃金和白銀被當作鴉片貨款和戰爭賠款流出中國,造成國內貴金屬硬通貨的嚴重匱乏。而此後中國境內的連年內戰和日本侵略戰爭更是造成了我國黃金與白銀的大量外流,其中一部分被用於購買軍械物資,另一部分被達官顯貴在外逃時攜帶出去。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政府炮製的金圓券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黃金外流事件。當時國民黨政府由於財政連年出現巨額赤字而大量發行法幣,導致物價飛漲,民不聊生。為了挽救實際上已經崩潰的經濟局面,1948年8月19日,國民黨政府實行了所謂的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其頒發的《金圓券發行辦法》規定金圓券每元含黃金0.22217克,發行額以20億為限;按1金圓券摺合法幣300萬元的比率收兌法幣。同時規定黃金1兩等於金圓券200元,白銀1兩等於金圓券3元,美元1元等於金圓券4元。國民黨政府使用高壓和誘騙等手段強制推行這個法令,命令國統區的人民必須在1948年9月30日前將所持黃金和白銀全部兌換成金圓券,過期不交者一律強制沒收。不到兩個月,就從人民手中榨取了金銀外幣總值達兩億美元。1948年10月初,由上海開始的搶購風潮波及國統區各大城市,物價進一步飛漲。11月10日,國民黨政府被迫宣布取消限價政策。12日又公布了《修正金圓券發行辦法》法令,規定1金圓券的含金量減為0.044434克,等於公開宣布金圓券貶價4/5,並撤銷了金圓券發行20億元的限額。之後金圓券開始無限量發行,至1949年5月共發行了六十七萬多億元,金圓券也像法幣一樣成為廢紙。這些用金圓券兌換來的黃金和白銀,以及國民黨政府中央銀行歷年積累的黃金和白銀儲備於1949年用軍艦押送至台灣。
對於國民黨當時運台黃金的總數量還存在一些爭論,但總之這在當時是一筆相當可觀的巨額財富,並由此造成了新中國在建立之初就面臨的貧金局面。此時中國政府只能從新生產黃金中獲得儲備的增加,而幾乎沒有歷史積累。在建國之後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在黃金問題上一直是嚴格管制,黃金開采企業必須將所生產出來的黃金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而後由中國人民銀行將黃金配售給用金單位。那時新生產出來的黃金主要用於緊急國際支付和國家儲備。
因此,新中國成立後,國內的黃金市場一直是封閉的,黃金的市場流動需要申請和配額。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機關、部隊、團體、學校,國營企業、事業單位,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一切金銀的收入和支出,都納入國家金銀收支計劃;境內機構所持的金銀,除經中國人民銀行許可留用的原材料、設備、器皿、紀念品外,必須全部交售給中國人民銀行,不得自行處理、佔有;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切單位和個人不得計價使用金銀,禁止私相買賣和借貸抵押金銀.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1949年開始的三四十年時間里,整個中國社會出現了一個黃金斷層,這個斷層整整影響了兩代人。其間,中國人民幾乎與黃金絕緣,只是很樸素的知道黃金很值錢,黃金很貴重,但無法接觸到黃金,更談不上對黃金的了解與認識,對黃金的重要作用和金融屬性了解甚少。這個黃金斷層實際上導致了整個社會對黃金的普遍缺乏認識和漠視。可以說,大多數中國投資者都需要對黃金投資理念與相關知識進行大補課,中國也需要一個重新喚醒民眾真切認識黃金的過程。對市場參與各方來說,這個過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中國黃金市場發展大事記
1950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制定下發《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明確規定國內的金銀買賣統一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
1983年6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規定國家對金銀實行統一管理、統購統配的政策.
1999年12月10日,中國首次向社會公開發售1.5噸千禧金條.
1999年12月28日,白銀取消統購統銷放開交易,上海華通有色金屬現貨中心批發市場成為中國唯一的白銀現貨交易市場。白銀的放開被視為黃金市場開放的預演.
2000年8月,上海老鳳祥型材禮品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批准,開始經營舊金飾品收兌業務,成為國內首家試點黃金自由兌換業務的商業企業。
2000年10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發表有關黃金市場開放的研究報告。同年,中國政府將建立黃金交易市場列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2001至2005年)綱要。
2001年1月,上海公開發行新世紀平安吉祥金牌,中國金幣總公司作出承諾,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適當時候予以回購,購買者可在指定的商家或商業銀行網點自主買賣或選擇變現。
2001年4月,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
2001年6月11日,央行正式啟動黃金價格周報價制度,根據國際市場價格變動對國內金價進行調整。
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模擬運行。
2002年10月17日,上海黃金交易所實際交易試運行中,中金黃金股份公司與北京菜市口百貨公司以每克83.5元的價格成交了3千克2號金。
2002年10月30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開業,中國黃金市場走向全面開放。
2003年4月,人民銀行取消了黃金生產、加工、流通審批制,改為工商注冊登記制,標志著黃金商品市場的全面開放。
2003年11月18日中國銀行的黃金寶在上海試點,拉開了商業銀行參與黃金市場的序幕
2004年6月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小金條業務,面向普通投資者
2005年7月18日,工商銀行與上海黃金交易所聯合推出了個人實物黃金投資業務。
2006年12月,中國銀行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黃金期權業務期金寶和兩金寶.
2006年12月25日,上海金交所正式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AU100g實物黃金投資品種。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關於同意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合約的批復》(證監期貨字[2007]158號)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 中國的黃金生產和消費量位居世界前列
在中國古代,黃金主要產自黃河下游及相鄰地區,在長江流域也有個別產金地。這一時期生產黃金的方法主要是挑揀和采出自然金,對黃金的加工方法主要是錘揲法。到商代、西周時期已有熔鑄工藝,如劉家河出土的笄。隨著科學技術發展,中國古代和近代的黃金生產又陸續發展出重力法淘金和岩金開采等。找礦也出現了一些新方法:認識礦物共生關系,從一條礦脈找尋其他礦脈;按礦物的光澤找礦等。《史記·天官書》記載:金寶之上皆有光,不可不察.到了漢代,黃金冶煉技術已有了更加長足的進步,西安上林苑出土的馬蹄金和麟趾金經測定含金量高達97%,而北京懷柔出土的馬蹄金純度已達99.3%.
中國的金礦資源比較豐富。總保有儲量超過四千噸,居世界第七位。我國金礦分布廣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別行政區外,在各個省、市、自治區都有金礦產出。就省區論,以山東的獨立金礦床最多,江西的伴生金礦最多;黑龍江、河南、湖北、陝西、四川等省的金礦資源也較豐富。
中國最有名的金礦是山東的膠東金礦,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遠-萊州地區,最主要的礦區是玲瓏金礦。該礦區有著悠久的開采歷史,建國以來引進現代采治技術,逐漸發展壯大,產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屬於這一類型的還有河北遷西縣金廠峪金礦、河南西部小秦嶺金礦等。中國第二大金礦類型是沉積岩型,即所謂卡林型或微細浸染型.這類礦雖然品位較低,金粒細小而且分散,但礦床的規模大,在當今采礦、選治技術發達的情況下,可以獲得很高產量。我國卡林型金礦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陝、甘地區。
時至今日,中國不但已經成為全球黃金生產大國-2006年黃金產量達240.08噸;同時也是消費大國,2006年消費量高達269.3噸,佔世界黃金消費總量的9.23%.中國黃金集團公司下屬國際貿易公司稱,2007年中國有可能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二大黃金生產國,中國為世界第三大黃金生產國。
中國國內的黃金需求一直是以首飾性消費需求為主,每年中國市場銷售的黃金大部分是黃金飾品,工業、醫療、科研等行業占消費需求的比重較小。黃金的金融投資需求還只是剛剛起步,但增長迅速。出於種種歷史和金融體制的原因,中國大陸人均只佔有不到4克的黃金;年人均黃金消費量只有0.2克,並且消費量集中在黃金飾品上,與港台地區和西方國家的水平差距懸殊(阿聯酋人均年消費黃金最多,達30克),離印度人均約1克的水平也有很大距離。預計今後幾年中國的黃金消費量有望大幅增長至500噸,這對國際黃金市場的價格將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國內的黃金總存量約為五千多噸,包括中央銀行的黃金儲備和民間擁有的黃金製品。截至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持有的黃金儲備仍為1929萬盎司,即600噸,長期以來沒有任何變化。2007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外匯儲備余額為14336.11億美元。按800美元/盎司的國際市場價格計算,600噸黃金的價值約為154億美元。黃金儲備約占外匯儲備1.07%左右。
隨著世界經濟和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世界各國的地位、實力及其在世界事務中的作用也在發生著變化。黃金的市場需求及價格變化之所以能夠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是因為黃金的地位及其對相關方面的影響仍然是重要的。從世界黃金協會提供的數據看,黃金仍然是國家戰略儲備的主體。
說到這里,也許有的投資者會提出疑問:為什麼許多歐洲國家央行要大量拋售黃金,以至於從1999年開始不得不通過簽訂售金協議來限制其拋售活動?實際上,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現象。華盛頓協議簽約國的央行共有近兩萬噸黃金儲備,每年拋售幾百噸只會對市場產生短期內的影響。同時,全世界每年礦產黃金至少超過2500噸,其中相當一部分作為投資進入市場或作為儲備進入各國金庫。因此,歐洲各大央行一年裡拋售幾百噸黃金並不表示黃金的戰略儲備地位降低了,而只是體現出黃金在一些國家儲備多元化調整過程中的靈活性。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國家實行的是藏金於民的政策,官方黃金儲備並不高。如印度,數據顯示其官方黃金儲備只有357.7噸,在儲備總額中也僅佔3.4%.但據有關資料顯示,印度民間的黃金存量至少有1萬噸,白銀的民間儲藏量至少也有11萬噸。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消費市場。另外,在九十年代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泰國、韓國等國家的民眾紛紛拿出自己的黃金幫助國家克服金融危機,藏金於民的優勢在此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中國黃金市場處於起步階段
綜觀中國黃金市場現狀,不但國家缺乏長遠的黃金儲備規劃,普通民眾對黃金的投資意識也比較薄弱。但目前國內民眾投資黃金的意識正在被喚醒,中國黃金市場在逐步開放後必將對全球黃金市場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我國黃金市場改革起始於1993年,這一年國務院63號函確立了黃金的市場化方向。2001年4月,當時的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布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2002年10月上海黃金交易所開業,標志著中國的黃金行業開始走向市場化。據初步統計,上海金交所***單位年產金量約佔全國的75%;用金量佔全國的80%;冶煉能力佔全國的90%.這些都體現了黃金市場化趨勢的推進。
現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2004年9月在倫敦金銀市場協會(LBMA)上海年會上表示,中國黃金市場應當逐步實現三個轉變:從商品交易為主向金融交易為主的轉變、由現貨交易為主向期貨交易為主的轉變、由國內市場向國際市場的轉變。這段話概括了中國黃金市場的現狀和特點-以實物現貨為主,市場封閉;同時也為其未來的發展趨勢做了指引-以黃金金融衍生產品為主要交易方式的國際性黃金市場。
當今的黃金市場可分為商品性市場和金融性市場,商品實物黃金交易額不足總交易額的3%,90%以上的市場份額是黃金金融衍生品。也就是說,黃金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才是市場主流,中國黃金市場還停留在以實物商品交易為主的階段。以上海黃金交易所為例,作為我國唯一的黃金場內交易所,2005年該所年黃金交易量突破900噸,交易金額首次突破1000億元人民幣。但與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市場-倫敦黃金市場相比,上海黃金交易所的交易量不足其1%.此外,中國黃金市場又是個相對封閉的市場,金交所的外資***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度,目前有1家中外合資企業***和12家外商獨資與中外合資企業客戶。2005年這類***與客戶的黃金交易量為9427公斤,只佔交易所交易總量的1.04%.缺乏國際金融機構的參與,造成國內黃金市場價格不能完全與國際市場接軌,有時甚至出現明顯背離。
2007年9月,經國務院同意,中國證監會批准上海期貨交易所上市黃金期貨。在黃金期貨的基礎上,一系列衍生產品,包括期權,遠期以及近幾年異常火熱的黃金ETF,甚至更多的創新產品都將逐步推出,進一步加大中國黃金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我國開展黃金期貨交易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有利於廣大企業和投資者利用黃金期貨發現價格和套期保值,提高風險管理水平,增強國際競爭力;二是有利於進一步完善黃金市場體系和價格形成機制,形成現貨市場、遠期交易市場與期貨市場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三是有利於打擊黃金變相期貨交易,維護投資者的合法利益。
我們相信,中國黃金市場在經歷十幾二十年的發展後,將逐步成為占據主導地位的國際黃金市場:首先是投資品種的豐富與多樣化,黃金期貨,期權,黃金存摺,紙黃金,黃金EFT,黃金遠期等產品不斷推出並逐步完善。其次是市場主體的廣泛參與,黃金市場作為投資性的金融市場不但吸引大量的境內機構和個人加入進來,同時開放國門,讓國際性的大銀行和大金商一同參與,從而使得與國際其他黃金市場逐步接軌。

G. 如何看待國內外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發展

外逼內壓之下 管理層謹慎應對 人民幣持續升值、境外機構不斷搶跑、金融即將全面開放 在人民幣持續升值和境外機構不斷搶跑的外部壓力之下,在5年保護期滿後金融領域全面開放的倒逼壓力之下,人民幣衍生品的發展正日益受到重視。管理層對此也相當關注,日前不斷出台的政策和措施正顯示了這一點。 然而,在防範風險的考慮之下,管理層的態度也一直相當謹慎。因此,盡管我國從1997年即開始從事人民幣的遠期結售匯交易,但多年來進展緩慢。人民幣衍生品交易不但遠遠落後於境外市場,成交量與我國經濟貿易發展的水平相比,也遠遠不成比例。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協調發展速度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系,就成為人民幣衍生品市場發展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管理層態度謹慎 十多年前的境外外匯 期貨欺詐事件和"327國債期貨"事件至今讓人們談虎色變,前期中航油和國儲局銅期貨等惡性事件更凸顯了衍生品交易風險。因此,出於防範風險的考慮,管理部門對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一直比較謹慎。 日前,國家外匯管理局下發《關於外匯指定銀行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和人民幣與外幣掉期業務有關外匯管理問題的通知》,規定未經國家外匯管理局批准,境內機構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參與境外人民幣對外匯衍生交易,同時明確遠期結售匯履約應以"本金全額交割",而不得進行差額交割(NDF)。 業內人士分析,外匯局的文件規定是對於處在"灰色地帶"的NDF交易"劃清界限"的一個信號。由於境外人民幣衍生品交易市場活躍,目前很多外匯指定銀行都在規定之外從事NDF業務,這給國內衍生品交易市場帶來了不可忽視的沖擊。從防範風險的角度出發,管理層對於目前發展人民幣衍生品交易的態度無疑是一種穩妥的選擇。 國外機構搶佔先機 然而,"管理層對於衍生品交易風險的擔憂雖然不無道理,但不發展衍生品市場帶來的風險可能更大。"一位熟悉衍生品交易的外資銀行人士稱。 事實上,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增大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國內經濟主體通過金融衍生品交易避險和獲取收益的需求非常現實。就在前不久召開的2006年中國金融衍生品大會上,銀監會有關人士即指出,國內人民幣衍生品發展離我國經濟貿易發展尚有較大差距,人民幣衍生品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而與此同時,國外機構也看到中國市場所蘊涵的巨大商機,爭相開發與中國股指、人民幣匯率有關的產品,試圖搶佔先機。今年6月24日,美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宣布,將於8月28日正式推出人民幣期貨及其期權產品。消息一經公布,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副院長丁志傑認為,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國內外市場的關聯日益密切,競爭也日趨激烈。一旦境外相關市場發展成熟起來,國內市場的後發劣勢很難逆轉,在規則標准、市場管理等方面陷入被動。 管理方法值得商榷 丁志傑指出,國內市場管理部門的管理方法和理念急需調整。在我國金融市場培育和發展過程中,政府的作用不可替代,外匯市場也不例外。但是,政府的一些管理方法和理念值得商榷,特別是在如何協調政府和市場的關繫上,有關部門經常不自覺地把管理凌駕於市場之上。 此外,分析人士認為,由於分業經營的原因,我國目前各種金融市場之間割裂的情況比較嚴重,而且各個市場分屬不同的監管部門管轄,這對於推進衍生品市場發展顯然是不利的。事實上,在金融衍生品推進的過程中,部門利益沖突也經常給產品推出帶來比較大的障礙。 不過,值得欣喜的是,人民幣衍生品發展必須具備的各項基礎正開始逐漸完備。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在此前召開的中國金融衍生品大會上表示,央行正在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按照"三性"原則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同時也在不斷完善市場基礎建設,這些都將為人民幣衍生品發展奠定基礎,並計劃主動推出外匯期貨試點。 相關資料 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公布的資料,截至2006年9月末,國內已有53家銀行取得對客戶遠期結售匯業務經營資格,其中21家銀行取得對客戶掉期業務經營資格。此外,國內目前還有2家可從事相關業務的貨幣經紀公司,其中一家已於去年年底開業,而第二家也將即將誕生。 於去年12月20日開業的上海國利貨幣經紀有限公司,由英國國惠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德利萬邦有限公司和上海國際信託投資有限公司共同籌建,是"中國貨幣經紀公司試點管理辦法"頒布之後,首批中外合資經紀公司,也是我國第一家貨幣經紀公司。 目前,經中國銀監會批准,第二家貨幣經紀公司---上海國際貨幣經紀有限責任公司獲也准籌建。該公司將由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暨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與全球最大的貨幣經紀公司英國毅聯匯業(ICAP)集團共同發起。

H. 我國人民幣外匯期貨期權合約在中國推出的意義

幣外匯期貨期權合約在中國推出的意義是讓人民幣走向了國際化,允許其他國家的投資者來購買中國的期權。

I. 中國銀行對公人民幣對外匯期權對比其他產品有哪些優勢

(一)您通過買入期權,可以把握市場雙向波動的機會,一方面能夠鎖定最差版的換匯價格,一方面能夠權獲得在市場波動中以更優價格換匯的機會。
(二)客戶敘做區間寶產品,無需支付期權費,可將換匯成本鎖定在一個區間內,有機會獲得較優的結售匯價格。
(三)客戶敘做遠無憂產品無需支付期權費,可以幫助您鎖定最差的換匯成本,並可以把握市場有利於您的波動機會,同時您只承擔有限的違約風險,無需動態估值或追加保證金。
以上內容供您參考,最新業務變動請以中行官網公布為准。
如有疑問,歡迎咨詢中國銀行在線客服或下載使用中國銀行手機銀行APP咨詢、辦理相關業務。

閱讀全文

與人民幣期權市場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