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黃河大合唱的社會價值極其藝術成就是什麼
黃河大合唱作於1939年,由詩人光未然作詞,著名音樂家冼星海作曲。我認為這部作品在當時的社會內,一是歌容頌了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二是以黃河為背景塑造了中華人民堅強以及不屈斗爭的巨人般偉大形象。用音樂表達了抗日戰爭時中華人民所受到了沉重打擊與災難,並向全中國人民發出了解放斗爭的信號,激勵了國人的意志。 其具有崇高的藝術成就價值。《黃河大合唱》凝聚著冼星海的卓越才華和傑出創造性,被認為是一部反映中華民族解放運動的音樂史詩。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⑵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和成功演出的重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什麼
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是一個典範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時期,要用歌曲來反映人民的呼聲,用音樂來表達民族的苦難和奮斗精神用音樂來反映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在藝術上音樂家有創新和發揮,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體裁、不同調性,多層次對比陳述,集中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的原始情緒整首作品像黃河的怒吼,奔涌著一股阻擋不住的浪潮,爆發著、咆哮著,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創作中他善於用起伏的旋律進行音調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反映人民群眾堅強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並向人民指明方向,預示必將取得勝利的光明前景 作品的歷史意義極為深遠用音樂喚醒民眾,鼓舞鬥志,增強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國家榮譽感弘揚不可戰勝的民族精神,是音樂家的創意所在《黃河大合唱》產生於抗R戰爭時期,縱觀歷史,它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抗戰時期它喚醒民族大團結,激發全民族的愛國熱情今天,他成為凝聚全世界華夏子孫、鼓舞民族大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動力所在《黃河大合唱》這部偉大作品問世以後,極大的激發了華夏兒女的愛國熱情,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奮斗,促進了全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民族產生巨大的凝聚力產生極其廣泛的國內國際影響 《黃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劍,使侵略者聞風喪膽它彰顯出一種精神,使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具有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它是中華民族靈魂的象徵,使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永遠心連著心它是中國與各個友好國家的紐帶,使世界各民族愛好和平的人們得到共鳴,有著共同的心聲,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心願這部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巨作,已經超越了藝術的境界,在各個領域,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⑶ 黃河大合唱有什麼社會價值和藝術
黃河大來合唱》是冼星源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⑷ 黃河大合唱的歷史意義
這部作品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黃河大合唱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4)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
整個樂章主要通過,時而激昂,時而平和的對比反差,以號角性、戰斗性的音調,運用了提琴、號、大鼓,以及男女合唱,把樂曲推向高潮通過,塑造了黃河在怒吼、人民在抗爭的藝術形象,召喚著全國人民為抗日戰爭的勝利而戰斗!
《黃河大合唱》整部作品在各個樂章之間主要通過男聲朗誦進行過渡,主要運用了提琴,大鼓,號等樂器,採取男聲、女聲獨唱,合唱等多種形式表達了中華民族在危急關頭,人民奮起抗爭的思想。
它是抗戰中所產生的最成功的一個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就像暴風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這足以表達了勞動者們在被剝削、被壓迫中流離失所、飢寒交迫的悲慘場面。
⑸ 《黃河大合唱》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怎樣的影響與地位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響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於1939年3月,並於1941年在蘇聯重新整理加工。這部作品由詩人光未然作詞,以黃河為背景,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具代表性、且又最為人熟悉的作品。樂曲誕生於日戰前最為慘烈的日子,那是一九三八年十一月武漢淪陷後的事,著名詩人光未然(張光年)帶著抗敵演劇三隊撤退,經過黃河,引發了詩人的創作靈感。翌年一月抵達延安,醞釀已久的詩情便爆發,寫成黃河詩章,在農歷大除夕作了朗誦演出,當時於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音樂系主任的冼星海深被光未然的朗誦感動,在一個小窯洞內,抱病連續寫了六天;同年三月三十一日完成,四月十三日由鄔析零指揮抗敵三隊於陝北大禮堂公首演,五月十一日再由冼星海指揮魯迅演出隊演出。
今日已貴為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的的著名作曲家李煥之,回憶當年在延安演出《黃河大合唱》,有這樣一段很生動的描述:「在物質條件極缺乏的邊區,要組成一個完備的樂隊是談不上的,當時有什麼樂器都盡可能地用上,除了三、四把小提琴外,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六弦琴和打擊樂器。沒有譜架,就用木板搭起當譜架。沒有低音樂器,就自己動手製作。你看那樂隊的右角,立著一具新的「武器」,那是用汽油鐵桶改造的低音胡琴,它發出了雄渾且帶有金屬共鳴的聲音,歌唱黃河的宏偉氣概;你再看在這具新式「武器」的側面,又是一具新型「武器」,它是一個大號的搪瓷缸子,裡面擺了十幾二十把吃飯用的勺子。當「黃河船夫曲」的朗誦「那麼你聽吧!」一完,指揮者的手臂一揮,這具新式打擊樂器就發出「嘩啦嘩啦」之聲,與管弦、鑼鼓齊鳴,配合著合唱隊的「咳喲,劃喲!……」,烘托出萬馬奔騰之勢。
《黃河大合唱》是一部史詩性大型聲樂套曲,共分八個樂章。由光未然作詞,冼海星作曲。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它在我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對後來的大合唱及其他體裁的音樂創作都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文化部委託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與中國音樂家協會6 月15—16日在北京聯合召開了「紀念《黃河大合唱》創作60周年學術研討會」。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李煥之、副主席孫慎、分黨組書記吳雁澤,文化部辦公廳主任尹志良、藝教司社科處處長陳迎憲,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薛若琳、副書記王澤洲,1938年冼星海在武漢政治部三廳工作時的同事林路(86歲,原湖北省音協主席、武漢音樂學院院長,現湖北省文聯副主席),1939年《黃河大合唱》首演的指揮者鄔析零(83歲,原抗敵演劇三隊音樂組長,文化部離休幹部),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演出時《黃河怨》的首位演唱者莎萊(76歲,原武漢市文聯主席),冼星海指揮《黃河大合唱》演出時的伴奏樂隊成員羅浪(79歲,1949年開國大典軍樂隊的總指揮、總政軍樂團的首任團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蘇夏、汪毓和、梁茂春、上海音樂學院教授陳聆群,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向延生、魏廷格,歌唱家劉秉義,哈爾濱師范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陶亞兵,星海音樂學院教授羅小平、何平、周廣平、房曉敏,桂林文化局的陸鏗榮、左超英,武漢音樂學院教授田可文,首都師范大學音樂系孟維平,《黃河大合唱》詞作者張光年的夫人黃葉綠、曲作者冼星海的女兒冼妮娜夫婦以及中國文化報、人民音樂、北京音樂台、音樂生活報的編輯記者等共50餘人和來自哈薩克共和國的代表團(他們的長輩曾救助流落在該國的冼星海)出席了研討會。
研討會由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韓寶強和向延生主持。音樂研究所所長喬建中在致詞中,熱烈歡迎來自各地的有關領導、音樂界前輩和專家學者赴會,並對近百年來同樣以「黃河」為題材的音樂作品中,《黃河大合唱》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源進行了剖析,吳雁澤代表中國音樂家協會致詞,並對《黃河大合唱》經久不衰的生命力、產生這首作品的動力與基礎作了探討。尹志良代表文化部祝賀研討會的召開,說明這次研討會是文化部舉辦的「紀念《黃河大合唱》創作6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認為《黃河大合唱》在弘揚不朽的中華民族精神,藝術創作上把音樂藝術與時代精神完美的結合,達到了很高的境界。薛若琳、王澤洲代表中國藝術研究院祝賀研討會取得圓滿成功,指出冼星海的作品是我們民族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黃河大合唱》對當前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與會者對《黃河大合唱》的創作、演出、傳播、版本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
鄔析零等人介紹了《黃河大合唱》誕生的經過:1938年10月底抗敵演劇三隊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時,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目睹了黃河的驚濤駭浪,聆聽了激昂的黃河船夫號子。此後數月的緊張戰斗歲月里,祖國雄奇的山河,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英姿,強烈地震撼著隨三隊同行的詩人光未然(時任演劇三隊中共特別黨支部書記)的心弦,開始醞釀寫作長詩《黃河吟》。1939年初演劇三隊再次渡過黃河去延安學習、匯報工作時,光未然又見到了冼星海,兩人第三次的合作產物就是《黃河大合唱》(1937年在上海、1938年在武漢政治部三廳時,他們已合寫有多首歌曲)。2月26日冼星海去醫院探望治傷的光未然後, 光未然躺在延安和平醫院的病床上,5天口述了《黃河吟》400多行的詩句(由三隊隊員胡志濤協助筆錄)。3月11 日演劇三隊舉辦的元宵節晚會上,光未然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掌聲中,激動的冼星海一把將詞稿抓在手裡說:「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此後鄔析零應邀去冼星海處詳盡介紹了三隊渡過黃河的情景、黃河壺口瀑布的壯麗景觀和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的戰斗情況,為此冼星海特別記寫了好幾個鄔析零學唱的黃河船夫號子的動機音型。
根據冼星海的《創作雜記》,他是3月26日開始寫作《黃河吟》, 到3月31日僅6天時間,就把總譜與合唱都寫成了(包括《黃河頌》的三稿)。在這些短的時間里,冼星海就寫作了這部名揚國內外的大型合唱套曲,真可謂是神來之筆。陳聆群說這除了冼星海的天資與勤奮,還要看到這之前冼星海有半個月的醞釀時間;而且在這之前冼星海創作的眾多歌曲、收集的許多民歌、特別是寫作《生產大合唱》,在音樂的民族語言和風格,創作大型合唱套曲等方面,都為冼星海快速創作《黃河大合唱》(冼星海4月9日日記里,才首次出現了這個曲名)積累了經驗,作了准備。
《黃河大合唱》的演出
在冼星海的幫助、輔導下, 作為演劇三隊離開延安的告別節目, 1939年4月13日晚《黃河大合唱》由抗敵演劇三隊的30 餘人首次演出於延安的陝北公學禮堂(魯藝音樂系的部分師生參加樂隊伴奏)——指揮鄔析零,男女獨唱是田沖、蔣旨暇,對唱是史鑒、劉晨喧,串連「說白」的是胡丹佛,《黃河之水天上來》由光未然親自吟誦(由李鷹航彈奏三弦伴奏)。經冼星海再次指導後,4月16 日三隊在延安第二次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為籌備紀念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一周年,由魯藝各系師生60餘人組成的合唱團(後人數陸續增多),4月25 日起由冼星海指揮排練《黃河大合唱》,5月11日晚「魯藝一周年紀念第一次音樂晚會」上, 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在20餘人的中西混合樂隊伴奏下, 成功地演唱了《黃河大合唱》(男女聲獨唱是陳地、莎萊)。唱完時,出席觀看的毛主席等人都跳起來熱烈鼓掌,很感動地連說了幾聲「好」。12日晚又演給黨校及馬列學院看,得到延安各界的好評。此後延安遇到重大的晚會,如歡迎周副主席、朱總司令、鄧寶珊將軍、茅盾以及蒙古代表、國民政府的調查團、慰勞隊等,都是以演唱《黃河大合唱》作為中心(女聲獨唱改為唐榮枚)。1940年2月16日歡迎西北攝影團時, 演出人數曾經多達500名。當年5月冼星海離開延安去蘇聯後,由李煥之繼續指揮魯藝合唱團演唱《黃河大合唱》。
羅浪新近提供的一張1939年魯藝《黃河大合唱》伴奏樂隊的合影照片里,經多人傳看已辨認出的成員有:小提琴—向隅(隊長)、汪鵬、梁寒光,二胡—李凌、時樂蒙、白葦,笛子—諶亞選,三弦—李鷹航,曼陀林—朱榮輝,用洋油桶自製的低音二胡—陶建新,口琴—韋虹、羅浪(兼打大軍鼓),打擊樂器—李煥之。另有3人未認出。
《黃河大合唱》的傳播
演劇三隊依照中共中央組織部的安排,1939年4 月離開延安返回國民黨治理區繼續工作後,5 月即在二戰區司令部所在地陝西宜川縣演唱了《黃河大合唱》。又把歌譜寄給演劇四隊,11月四隊就在五戰區司令部所在地湖北老河口演出了《黃河大合唱》(這是三隊以外,目前所知此曲在國民黨治理區的首次演唱)。1941年初演劇三隊、十隊和抗敵宣傳四隊在河南洛陽聯合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1939年4月29日魯藝音樂系油印了《黃河大合唱》的簡譜本, 途經延安的西北攝影團一次就要去了42本(見冼星海1940年2月18 日日記)。由魯藝部分師生組成的華北聯合大學1939年7月奔赴抗日前線, 《黃河大合唱》的歌聲很快就回響在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天空。西北戰地服務團1939年也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指揮周巍峙)。
林路1940年初在桂林收到夏衍轉來的《黃河大合唱》歌譜後,即把它陸續刊登於他主編的《每月新歌選》1940年第4—7期。這年7 月林路還指揮「樂群社」等歌詠團體的200 餘人在桂林演唱了《黃河大合唱》(見1940年桂林出版的《七七之歌》)。
在李家鼎、張銳、李仁蓀等人主持下,為募捐寒衣,西南聯大合唱團,歌崗合唱團等1940年9月14—16 日在雲南昆明公演《黃河大合唱》(指揮徐守廉,男女獨唱秦克中、沈家萱)。
李凌去重慶創辦《新音樂》月刊後,1940年3 月起陸續刊登了《黃河大合唱》。生活書店1940年7 月在重慶出版了《黃河大合唱》的單行本。據原「孩子劇團」成員回憶,1940年8、9月間他們在重慶郊外金剛坡政治部總務廳草地的土檯子上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據保存下來的當年演出的節目單,在政治部三廳人員趙啟海、明敏和李凌等人的組織下,重慶「業余合唱團」以「國際反侵略協會重慶分會主催、重慶市文化團體第二次聯合公演」的名義,1940年12月15日在重慶臨江門戴家巷口的「留法、比、瑞同學會」演唱了《黃河大合唱》(指揮明敏,男女獨唱趙沨、易樺,朗誦光未然,大提琴助奏李元慶)。為防國民黨特務破壞,周恩來同志曾親臨作鎮。
1942年初,劇宣七隊將《黃河大合唱》改編為造型演出,增加了布景、燈光和表演,努力用生活動作和人物形象使音樂語言具有立體感,很受觀眾歡迎。1947—1948年中國歌舞劇藝社(由劇宣五隊和七隊的骨幹人員組成)多次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演出了歌表演《黃河大合唱》。
1942年2月中旬,光未然率領的緬甸華僑戰工隊, 在緬甸曼德勒連續3天公演《黃河大合唱》(指揮趙沨,男女獨唱吳章斌、 陶朔玉、朗誦光未然),這是此曲在海外的首次演出。之後還在密支那等地演出多場,影響遠及印度、新加坡。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歌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黃河大合唱》。
此後《黃河大合唱》廣泛演唱於華北、東北、上海以至香港、美國、加拿大等地。但是台灣當局卻以「作者附共」為由,1949年以後一直禁止在台灣演唱《黃河大合唱》。經過台灣眾多著名音樂家多年來的努力和新聞界、廣大民眾的強烈要求,台灣「行政院新聞局」終於僅修改了其中的9個字(將《河邊對口唱》中的太行山上打游擊」, 改為「齊心敵後打游擊」;《怒吼吧!黃河》中的「新中國已經破曉」,改為「全中國已經破曉」、「向著全世界勞動的人民發出戰斗的警號」,改為「向著全中國受難的人民……」),1989年6月24 日宣布解除了《黃河大合唱》在台灣演唱的禁令。次日台北愛樂合唱團與台灣省交響樂團就首先在台灣的台中市聯合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指揮杜黑,男女獨唱蔡正驊、顧企蘭,朗誦余章平)。
《黃河大合唱》的版本
《黃河大合唱》目前共有五個版本(前四個版本均刊載於《冼星海全集》):
[版本一] 這是冼星海1939年在延安寫作的簡譜版本,也是其後四個版本進行修訂的基礎。當年它是為抗敵演劇隊(中型業余演唱團體)這個特定對象「量身縫衣」創作的,貌似簡單,卻是深入淺出、嚴謹成熟、原汁原味的大俗大雅之作。因而按照這個版本,即使是中學生組成的業余合唱隊,稍加訓練就能唱得很有效果。它也是1975年以前的近40年間演唱得最多、影響最深遠的版本。蘇夏認為後來者的一些藝術加工,在許多方面似乎仍沒超越這個「初稿」。
[版本二]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蘇聯莫斯科改寫的五線譜版本(李煥之回憶冼星海在延安時就曾經說過延安的條件比較簡陋,將來我要把《黃河大合唱》編寫成規模宏偉的交響性的大合唱)。這個版本是冼星海經過兩年多的創作磨煉和演出活動後的反思之作,冼星海採用三管編制的交響樂隊來擔任伴奏,終曲的末段甚至採用6個圓號、12 個小號和12個長號參加演奏。冼星海在這個版本里加寫了一首樂隊《序曲》,加寫了用於「說白」和各章連接的樂隊音樂,將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的三弦演奏旋律改寫為樂隊音樂,《黃水謠》改為女聲二部合唱,《河邊對口曲》在終止前增加了8小節男聲合唱以轟轟烈烈地結束, 《黃河怨》在旋律特別是調性、節拍、節奏上有很大的改變,並增加了想像力豐富的女聲三部伴唱(梁茂春對此非常欣賞),《保衛黃河》由三部輪唱增加為四部輪唱。這個版本是為高水平的專業合唱團與大型管弦樂團寫作的,一些和弦結構和應用、聲部組合或織體寫法均具有創造性和想像力,運用了多種復雜的藝術表現手段。當時冼星海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修改,這個版本在和聲、配器、織體寫法等方面還存在著許多問題(1956年李德倫在莫斯科指揮演奏這個版本時,事先曾經請蘇聯的作曲家作了一些整理)。
[版本三] 李煥之根據版本二整理的版本。為了演出的需要,在延安時李煥之就已經為《黃河大合唱》編寫過鋼琴和小樂隊兩種伴奏譜。建國後他見到了從蘇聯送回來的版本二,又兩次進行整理,用於:1.北京電影製片廠1955年拍攝的音樂藝術影片《黃河大合唱》,(由總政歌舞團演唱,指揮時樂蒙)。2.為編輯《冼星海全集》,1987年由上海樂團演唱(指揮曹鵬)。它是目前《黃河大合唱》的後三個版本中,較接近版本二的版本,但是仍有一些待完善的地方。
[版本四] 在嚴良堃主持下,中央樂團創作組整理的版本。國務院文化組根據江青「留曲不留詞」的指示,1973年布置該團整理《黃河大合唱》(後因周恩來不同意仍保留了原詞)。由施萬春、田豐、陳兆勛執筆完稿7個樂章(1987 年施萬春又補寫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樂隊部分),1975年嚴良堃指揮中央樂團首次演出。這個版本3/4以上的篇幅是按版本一編寫的,也有一些參照版本二、三的地方。該版本的音樂風格協調、調性統一、採用傳統的功能和聲、刪去了一些花腔式的旋律修飾,很簡潔、實用,稍有專業基礎的合唱團與樂隊就能勝任;再加上著名指揮家嚴良堃的推廣,成為了當前《黃河大合唱》最流行的版本。
[版本五] 由瞿維整理並配寫有鋼琴伴奏譜的版本(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出版)。1941年周恩來贈送給魯藝的鋼琴運到延安後,瞿維一直就擔任《黃河大合唱》演出時的鋼琴伴奏。這次瞿維重新寫作了鋼琴音樂,但是沒有給「說白」配寫音樂,更略去了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作者在該書的後記中說用鋼琴伴奏「恐無效果」)。這個版本的聲樂部分基本上依照版本一,僅改寫了《黃水謠》的女中音聲部。總的來說其和聲結構嚴謹,聲部進行相當流暢,保留了原作的民族風格,但是各曲之間的難易程度不一(如最後一個樂章的兩次轉調A—F—B, 音區擴大,增用半音和聲等)。
與會者的呼籲和希望
1939年誕生在革命聖地延安的歷史名作《黃河大合唱》,以中華民族的搖籃——曲折蜿蜒、奔騰咆哮的母親河「黃河」為象徵,贊頌了中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意志,特別是抗日戰爭時期苦難的中國人民不畏強暴、不怕犧牲的斗爭精神。詞曲作者繼承發揚了中國革命文藝的光榮傳統,以鮮明的時代特色,濃郁的民族風格,雄偉深厚的氣勢和撼人心弦的巨大藝術感召力,滿腔熱情地成功塑造了挺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中華民族的偉大英雄形象。頌揚了中國人民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向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發出了爭取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數十年來,大型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一直受到中國人民、全球華人和外國人士的歡迎、認同和珍愛。與會者指出《黃河大合唱》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音樂史詩,是本世紀以來全球華人的音樂創作中最有代表性的音樂巨著,是中華民族燦爛歷史文化的傑出藝術瑰寶,也是我們應該很好地學習、繼承、發揚的珍貴遺產。
這次學術研討會對《黃河大合唱》的時代特徵、歷史意義、內容與形式、音樂創造、文化價值與文化場等議題進行研討的同時,著重對它的多種版本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後人的整理本是有新的意圖,在某些方面確有它發光的東西、有與新的演出形式相配合的東西,應該繼續演唱。但它們也可能出現一些顧此失彼,偏愛某些現場效果,反而失之於零碎,不一定全優於原作。當前廣為傳唱的《黃河大合唱》版本四(中央樂團演唱本)是「文化大革命」這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整理者的思想、想像力與藝術手法的應用,當時多少會受到束縛、影響(因而現在還有再加工的餘地)。這個版本的旋律、節奏、和聲、調性處理、聲部進行與安排都作了較多的改動,與冼星海所作的版本一、二相比,已有相當的距離(鄔析零認為這個版本的《黃河船夫曲》大為削弱了搶渡黃河時人與大自然搏鬥的驚險,更象只是一味比速度的「賽龍舟」)。因此版本四以及版本五,已非冼星海的原貌,按國際慣例應另署整理者的姓名。研討會期間播放了1989年蘇聯音樂家在蘇聯莫斯科指揮演唱的《黃河大合唱》(版本二)的錄音,很多專家學者都對這個以前沒有聽過的版本很有興趣。由於歷史條件和環境的限制,《黃河大合唱》的莫斯科版本仍然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版本,難以完全按譜演出;再加上冼星海當年在法國學習的是印象派音樂,因而《黃河大合唱》的手稿里,哪些是冼星海的想法?哪些是筆誤?哪些是天才的創造?都需要謹慎、仔細地辨別和區分。因此與會者認為如何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寫作的版本一、二(冼星海出於不同的考慮而創作的兩個版本,似是同一作者創作的同一內容的中國畫與油畫,各有所長),已經是應該引起人們特別是有關領導(文化部、中共中央宣傳部以至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重視,進行研究、具體落實並盡早開始行動的一項重要而艱巨的工作。
整理冼星海的音樂作品,首先要對冼星海的生活、思想、成長與創作道路、寫作技巧與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下功夫進行全面地研究(同時代人在這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整理時負責領導機關應調集多方面的一流音樂人才,提供必要的時間、資金和物質條件,並提前做好各方面的安排。參與整理者應在充分尊重與愛護原作、認真學習研究原作的基礎上,共同謹慎、細致、從容地進行整理(不要為迎接或慶祝什麼節日而趕時間,應付了事)。似乎應該先從一些最基礎的地方入手,如組織得力人員先以縮譜的形式,從音樂思維、和聲、復調、織體、配器、樂器法等不同方面,一個樂章一個樂章進行研究、整理。然後落實到總譜上,再經過樂隊試奏,核實音響效果,反復試驗修訂、精益求精,最終形成一個經典性的標准版本。其目的是力圖實現冼星海在版本二里所渴望達到的藝術理想和追求——使《黃河大合唱》成為一部宏偉、壯麗、具有中國氣派的史詩性交響大合唱;把冼星海的寶貴音樂遺產很好地保存下來。李煥之為此已經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仍有某些有待推敲、加工、完善的地方。希望冼星海的學生們或有志者能共同致力於版本一、二的整理、出版工作,希望著名指揮家嚴良堃將來指揮重新整理後的版本二時,也具有同樣的熱情並達到他指揮中央樂團演唱版本那樣的水平。
長達125句的朗誦《黃河之水天上來》(佔全部歌詞的1/4), 是噴發詩人心聲的吶喊,是《黃河大合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演唱與出版《黃河大合唱》時它卻經常被刪略,從而損壞了全曲的完整性、藝術風格和獨創性,該曲的詞作者張光年為此已寫有多篇文章予以論述。詩是最難翻譯的文藝形式,1956年在蘇聯用俄語演唱《黃河大合唱》時,嚴謹的蘇聯藝術家把《黃河之水天上來》全都譯成了俄語朗誦,我們還有什麼困難不可克服?有什麼理由要舍棄它?1999年5月11 日文化部和中國文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組織演唱《黃河大合唱》時,鮑國安朗誦的《黃河之水天上來》贏得了聽眾數次熱烈的掌聲,也說明聽眾是能夠接受並歡迎它的。
除了現有的五種版本以外,希望有更多的《黃河大合唱》的改編本問世。但是很好地重新整理、出版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版本一、二,則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首要任務(冼星海的學生現在多已年屆八旬)。李煥之也再三呼籲,希望演出單位和指揮家愛護、支持冼星海花了相當多的心血整理的《黃河大合唱》莫斯科版本,讓它在中國的樂壇上占據它應有的地位,早日與廣大中國聽眾見面。與會者希望最遲於2005年冼星海百歲誕辰時,能夠聽到經過重新整理的《黃河大合唱》的標准版本的演出。蘇夏指出出版附鋼琴伴奏譜、民族樂隊或小型樂隊伴奏譜的版本一,也將是一本暢銷書。
作者語:《黃河大合唱》是經久不滅的好作品,你在網上搜是很容易搜到的,值得注意的是,評價《黃河大合唱》,首先要有滿腔的愛國熱情,不然你是很難領會其中精髓的!
⑹ 黃河大合唱歷史意義
這部作品抄的詞寫出了中華民族的氣魄, 音樂表現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民族風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象徵性、藝術性為中國大型聲樂創作提供了光輝的典範。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黃河大合唱作品表現了在抗日戰爭年代裡,中國人民的苦難與頑強斗爭,也表現了我們民族的偉大精神和不可戰勝的力量。
它以我們民族的發源地——黃河為背景,展示了黃河岸邊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以啟迪人民來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作品氣勢宏偉磅礴, 音調清新、朴實優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強烈反映了時代精神。
(6)黃河大合唱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其在藝術上有著很高的音樂成就與獨創性。
⑺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背景,歷史....
1938年9月,武漢淪陷後,詩人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從陝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東渡黃河,轉入呂梁山抗日根據地。途中目睹了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鬥的情景,聆聽了高亢、悠揚的船工號子。
《黃河大合唱》這部作品以黃河為背景,由七種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構成,熱情歌頌了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控訴侵略者的殘暴,並展現了中國人民與日本侵略者奮勇斗爭的英勇場面,勾畫出了中國人民保衛祖國、頑強抗擊侵略者的壯麗畫卷。
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
《黃河大合唱》創作於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9年春天,同年4月13日首演於延安陝北公學大禮堂(由鄔祈零指導)立即引起巨大,反響,隨即很快唱響全國,成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時代的最強音。
版本信息
1、延安版本
冼星海在延安用簡譜寫的。因為當時延安條件非常艱苦,要組成一個真正的管弦樂隊是不可能的。當時只有幾把小提琴,剩下的就是二胡、三弦、笛子、吉他、口琴之類的樂器,大多數人都不能識五線譜,所以就用簡譜。
2、蘇聯版本
冼星海在前蘇聯重新配器的一個版本,在主旋律及聲部上也作了一些調整。
3、上海樂團版本
李煥之1987年根據冼星海的「蘇聯版本」為上海樂團改編的一個版本。
4、中央樂團版本
影響最大,傳播最廣,大家耳熟能詳的就是這個版本。此版本前面採用1939年的原稿,同時將1975年紀念聶耳逝世四十周年、冼星海逝世三十周年音樂會上中央樂團演出譜中的一、四、六、八樂章收在這里。
5、鋼琴伴奏版本
這個版本是由瞿維來編訂的,主要是為演出方便而改編的。
⑻ 黃河大合唱的產生,並分析其特點及意義
《黃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傑出的代表作。他很早就有一個宏願:用音樂表現中華民族的苦難、掙扎和奮斗,對自由幸福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黃河大合唱》的誕生,正是作曲家孕育已久的創作沖動的必然結果。
1938年10月,詩人光未然首次乘木船渡過黃河,奔赴山西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當他見到黃河的驚濤駭浪,壺口瀑布的壯觀景象,不禁被這大自然的奇觀驚呆了。萬山叢中游擊健兒的抗敵英姿,更強烈地震撼著詩人的心弦。在這些震撼的感召下,1939年初,詩人開始醞釀創作一部長篇朗誦詩。不久,光未然因行軍時不慎摔傷,回延安住院治療。冼星海與他在上海時就認識,得知消息後前去看望。見面後光未然談起創作朗誦詩的構想,冼星海聽後十分興奮,希望他把它寫成歌詞。稍後,光未然再也按捺不住創作的沖動,躺在病床上,一連五天口述了400多行詩句,經人協助筆錄,終於完成了《黃河吟》,這也就是後來《黃河大合唱》的歌詞。
1939年春的一天,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的一個寬大的窯洞里舉行晚會,光未然和冼星海都應邀參加。光未然帶病一氣呵成地朗誦了自己的這部新作。冼星海聽完朗誦後,一把將詩稿抓在手裡,激動不已地說:「這是一部中華民族的史詩。我要把它寫成一部代表中華民族偉大氣魄的大合唱。這將是中國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有把握把它譜好!我一定及時為你們趕出來!」
冼星海於3月26日開始了大合唱的創作,到3月31日,《黃河大合唱》的八首歌曲就完成了,僅用了六天時間!這雖然還只是歌曲旋律的初稿,但已為這部巨作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冼星海不愧為是作曲大師!
在欽佩冼星海的才華的同時,我們還要看到他為創作這部作品付出的艱辛勞動。實際上,在拿到歌詞後的一個多月里,他做了一系列的准備工作,不僅為收集創作素材作了細致的調查,而且為寫作大型作品進行了先期的「練筆」——完成了第一部大合唱《生產大合唱》的創作和排練演出。他還多次要求人們講述渡黃河的情景和感受,對很多細節都再三追問。他還去學唱船工號子,後來用到了《黃河船夫曲》中。在創作期間,他經受了疾病的困擾和夜以繼日的辛勞。為了盡善盡美,他支撐著病痛之身反復推敲,每寫出一章,就請人試唱,再做修改,僅《黃河頌》就改了三次。
《黃河大合唱》創作完成後,在冼星海的幫助和輔導下,經過十餘天的排練,於1939年4月13日首演,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演唱,鄔析零指揮。緊接著,從4月25日起,冼星海又連續十次親自指揮「魯藝」的學員排練《黃河大合唱》,合唱隊員從開始的60多人,陸續增加到100多人。1939年5月11日,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一周年紀念音樂晚會」上,冼星海指揮100餘人的魯藝合唱團,成功地演出了《黃河大合唱》。演出結束後,毛澤東等領導人都站起來熱烈鼓掌,感動地連聲說「好」。以後,延安凡遇到重大的晚會,《黃河大合唱》都是主要節目。1939年7月8日,周恩來聽了《黃河大合唱》後也給予高度評價,並贊譽冼星海「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黃河大合唱》以其高度完美統一的藝術性和思想性,不僅受到延安軍民廣泛的贊揚和歡迎,並迅速傳播到包括國統區在內的各個戰區,進而蜚聲海外。1940年,劉良模把《黃河大合唱》的樂譜帶到了美國,1943年普林斯頓大學合唱團用英文首次在美國演唱。從此,《黃河大合唱》逐漸在美國、加拿大、緬甸、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廣泛演唱,成為中國最早在國際上產生較大影響的音樂作品。
1941年春天,冼星海在莫斯科對《黃河大合唱》的簡譜版進行修訂,定名為「交響大合唱《黃河》」。這次修訂,在原來八個樂章的基礎上,加寫了整部大合唱的序曲,加寫了說白和各樂章之間的音樂,重新編配了以交響樂隊伴奏的合唱總譜。由於冼星海當時遠離祖國,生活動盪,總譜完成後沒有機會試奏和修改,還有不盡完善之處。1955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舉行的「冼星海逝世10周年」音樂會上,《黃河大合唱》第一次被搬上了蘇聯舞台,由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出,用俄語演唱。1956年,中國著名指揮家李德倫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樂廳,指揮俄羅斯合唱團和莫斯科愛樂交響樂團,用俄語演出了《黃河大合唱》。
《黃河大合唱》雄壯而激奮,深刻地反映了抗戰時期的時代、生活和群眾的革命精神,成為時代的強音、民族的心聲,震撼著神州大地,鼓舞著中國人民奮勇抗敵,奪取抗戰的勝利。《黃河大合唱》的成功之處,在於文學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融聲樂、器樂、文學於一體。就合唱而言,給人以音樂與文學「協奏」的感受;歌詞與音樂意境高遠,形式靈活多樣,富於歌唱性和音樂性;貼近勞苦大眾,雅俗共賞,富於普及性;注意用情節、戲劇性渲染刻畫人物;從藝術借鑒上看,它還帶有西方「康塔塔」的成份。全曲由八首歌曲組成,既各成章節,又渾然一體。《黃河大合唱》是一部高度概括抗日戰爭年代中國人民反帝斗爭的里程碑式作品,具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是中國音樂史上不朽的傳世名作,在世界音樂史上也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我看來,《黃河大合唱》產生的震撼,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與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相比擬。
直到今天,《黃河大合唱》以及據其改編的鋼琴協奏曲《黃河》,仍是國內外音樂舞台上最受歡迎的曲目之一。不久前,中國愛樂樂團指揮余隆告訴我,2005年2月23日至4月1日,他們到歐美七個國家的22個城市巡迴演出,鋼琴協奏曲《黃河》仍然是震撼西方樂壇的作品。他在描述在美國林肯藝術中心演出這部作品的情景時說:「《黃河》時而翻卷澎湃,時而深沉低回,時而輕舒徐緩。在20分鍾的演奏過程中,我與全體演員始終噙著眼淚,年輕鋼琴家郎朗的真誠淚水也與親切的琴聲一起,感動著台下的聽眾。美國聽眾和中國藝術家的情緒完全溝通融匯,人人熱淚盈眶……在美國紐約林肯藝術中心這個享譽全球的文化殿堂,最讓我感慨和難忘的,不是樂團對古典名作的獨到詮釋所引來的全場歡呼,而是加演鋼琴協奏曲《黃河》帶來的巨大震撼。加演一曲整整20分鍾的大作,是音樂會中的罕見之舉!」我想,愛樂樂團這樣安排,是因為這部作品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藝術寫照!
⑼ 黃河大合唱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黃河大合唱》誕生已經60多年,但其並沒有因為歲月的改變、時代的變遷而被人遺忘,相反卻被越來越多的人傳唱。從17歲就開始指揮該曲至今已上千場的嚴良堃說,《黃河大合唱》之所以歷演不衰,主要有三個原因:其歌頌偉大的抗日戰爭,表達中華民族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並最終以勝利告終,充分表現了民族的自信心;其本身的曲調,歌詞寫得非常中國化,一方面繼承了民族的精華,同時也借鑒了西方藝術進行加工,是造詣高深而又雅俗共賞的劃時代精品;作品不斷改進,加工,跟隨時代的進步。
在《黃河大合唱》雄渾的歌聲與音樂中,存在一個多世紀的被欺壓感得到了解脫。音樂在充分表達了聽眾的這種情感,同時它還能喚起在海外長大的華人的民族認同感。而在目前,再唱《黃河大合唱》,就更多了一種勿忘苦難心存危機的現實意義。今日我們能從《黃河大合唱》聽到的,不僅僅是國家興亡的民族呼聲,不僅僅是時代的戰歌。從音樂上來說,《黃河大合唱》音調有黃河船夫的號子,有來自民間音調的民族體歌曲,有鄉土味濃郁的山西音調,作曲的技巧與和聲,卻又是很歐洲的。
已進入21世紀的今日,和60多年前《黃河大合唱》誕生的時代、生活背景雖然完全不同,但是這部作品對中華民族所起的精神激勵作用卻仍然存在,今年正好是冼星海誕辰一百周年,又是取得抗日戰爭完全勝利的60周年,這部作品對於我們就更有特別意義。
⑽ 黃河大合唱的創作和成功演出的重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是什麼
熱情歌頌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光榮歷史和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斗爭精神,痛訴侵略者的殘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災難,廣闊地展現了抗日戰爭的壯麗圖景,並向全中國全世界發出了民族解放的戰斗警號,從而塑造起中華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黃河大合唱》是一個典範在抗日戰爭的特殊時期,要用歌曲來反映人民的呼聲,用音樂來表達民族的苦難和奮斗精神用音樂來反映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最終取得勝利的信心在藝術上音樂家有創新和發揮,用八首不同速度、不同體裁、不同調性,多層次對比陳述,集中表現人的喜、怒、哀、樂的原始情緒整首作品像黃河的怒吼,奔涌著一股阻擋不住的浪潮,爆發著、咆哮著,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創作中他善於用起伏的旋律進行音調的結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作品反映人民群眾堅強不屈的反帝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並向人民指明方向,預示必將取得勝利的光明前景 作品的歷史意義極為深遠用音樂喚醒民眾,鼓舞鬥志,增強全國各民族人民的國家榮譽感弘揚不可戰勝的民族精神,是音樂家的創意所在《黃河大合唱》產生於抗R戰爭時期,縱觀歷史,它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抗戰時期它喚醒民族大團結,激發全民族的愛國熱情今天,他成為凝聚全世界華夏子孫、鼓舞民族大團結,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動力所在《黃河大合唱》這部偉大作品問世以後,極大的激發了華夏兒女的愛國熱情,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奮斗,促進了全民族的團結,使中華民族產生巨大的凝聚力產生極其廣泛的國內國際影響 《黃河大合唱》像一把利劍,使侵略者聞風喪膽它彰顯出一種精神,使自強不息的中華民族具有不可戰勝的偉大力量它是中華民族靈魂的象徵,使世界各地的華夏兒女永遠心連著心它是中國與各個友好國家的紐帶,使世界各民族愛好和平的人們得到共鳴,有著共同的心聲,有著共同的理想和心願這部反映中華民族精神和靈魂的巨作,已經超越了藝術的境界,在各個領域,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選來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