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俳句的發展歷史

俳句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13:30:54

1. 日本的和歌、俳句跟中國的古詩有什麼不同

  1. 不同

與中國詩歌比較而言,和歌與俳句大致相當於中國的近體詩或詞曲,即和歌(主要是短歌)與俳句都具備自己的形式規則 「音數律」。

由於屬於阿爾泰語系的「粘著語」日語與屬於漢藏語系的「孤立語」漢語之間存在顯著的差異,所以和歌、俳句的音數律不像中國的詩詞格律規定的那般煩瑣和苛刻,但在音節數量的限制上也很嚴格,亦即短歌必須遵守「五七五七七」音的規矩,俳句則不能違反「五七五」音的准繩。

從本質上講,俳句其實就是短歌的一種裂變,即把短歌「57577」音的前三句「575」音剝離出來,賦以獨立詩型的意義。所以著眼於音數律,短歌又被稱之為「三十一文字」,俳句則又被稱之為「十七文字」。

2.和歌、俳句、古詩定義

和歌起源於口耳相傳的遠古時代,記紀歌謠中保存著它們的孑遺,只是在形式上尚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待到「萬葉集」時代,和歌以短歌為中心,包括長歌、旋頭歌、片歌等諸形式才基本上凝定下來。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五-七-五」,共十七字音組成;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俳句是中國古代漢詩的絕句這種詩歌形式經過日本化發展而來。同時在日本以每日小詩的形式發展。

古體詩是詩歌體裁。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1)俳句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日本官方說法是,俳句的原型是中國古代漢詩中的絕句。日本中古的時候將中國漢詩的樂府詩發展為和歌,和歌的格式是五句三十一音。後因多人合詠和歌,出現了長短連歌。而俳句起源於連歌,為連歌的發句,為三句十七音。連歌的脅句,為二句十四音。加起來正好是三十一音。而中國古人有一說法,把絕句看成是律詩的一半,即所謂「絕者,截也」。古代日本詩人大半都能做中國漢詩,並對此非常喜愛,所以,俳句的形成影響之一,有可能是日本人從絕句和律詩的關繫上得到了啟發。

俳句的意境與漢詩更多有相通之處。俳句的妙處,是在攫住大自然的微光綺景,與詩人的玄思夢幻對應起來,造成一種幽情單緒,一種獨在的禪味,從剎那間而定格永久。而這種禪寂,在中國的詩歌里也屢有體現。比如王維的詩句:「愛染日已薄,禪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為樂,此生間有餘」(《飯覆釜山僧》)等。

而日本俳句詩人,大部分能寫漢詩。也有很多把中國的漢詩俳句化。比如芭蕉的一句:「長夏草木深,武士留夢痕」便是引杜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所作。

2. 外國詩的起源,種類,發展和各時期代表人物

外國詩種類.
1、史詩

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一種特殊的敘事詩,產生於人類的童年時代,具有「以自己民族的有著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為主要題材,以人們愛戴的英雄為主要人物,除了真實的歷史事件外,還夾雜著神話傳說」等等的特點。如《荷馬史詩》。

2、十四行詩

歐洲的一種抒情詩,音譯為「商籟體」。本是中世紀民間流行並用於歌唱的一種短小的詩歌,其格式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首創者據說是義大利「西西里詩派」主要詩人連蒂尼。到十四世紀下半期,義大利另一位詩人彼特拉克,繼承「西西里詩派」的傳統,創造了一種十四行詩的新體「彼特拉克」體,使十四行詩更臻於完美。

3、懸詩

中古阿拉伯文學蒙昧時期七首著名長詩的總稱。得名是因為:阿拉伯是個愛好詩歌的民族,主要的文學形式是詩歌。在公元五世紀時,每年在麥加都要舉行集市活動,各部落詩人趕來朗誦他們的詩,並進行比賽,優勝者的詩抄在麻布上懸掛起來,稱做「懸詩」。其形式都工整的格律詩。

4、俳句

日本古典短詩,原稱「俳諧」。是日本中古後期發展起來的民眾詩,形式為每首三行,各行的音節數為5、7、5(指日語,譯成漢語則不同),共17個音節,不押韻腳。表現剎那間的感受是它的主要內容。多用比喻和象徵手法;語言雋永凝煉,便於記憶和流傳。

5、魯拜詩

中古波斯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詩體,原意為「四行詩」。是伊朗的傳統詩體,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一般不押韻,類似於中國的絕句。

3. 急!!中古日本文學的歷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日本古典文學(書面文學)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上起八世紀初,下至十九世紀中葉,大致可分為古代前期、古代後期,中世紀前期與中世紀後期四個階段。(註:關於日本史的時代區分,日本國內及國外的史學界,有種種不同看法,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如日本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竟有五種不同看法,上下懸殊達六、七個世紀。這里從日本國內多數史學家的看法,以 倉時期做為進入封建社會的分界。參見《岩波小辭典·日本史》「封建社會」項,岩波書店1964年版,第178頁。)
一、古代前期文學
大約在公元前後,日本基本結束了原始共同體社會。最初出現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酋長國。四、五世紀,在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的一部分地區)興起的強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權」。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與接受中國文化、技術有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漢字,通過朝鮮半島,或通過直接往來傳入日本。特別是七世紀以後,日本的中央政權與中國隋、唐王朝直接往來更多,派遣了十數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團及留學生、學問僧等到中國學習;這種措施先後持續二百餘年之久,足以說明處於上升階段的古代國家的進取精神。當然,日本古代貴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創造其貴族文化。
日本最早的書面文學出現於八世紀初葉,即「奈良時期」(710-784)。這時期書面文學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記》與《萬葉集》。當時日本還未創造出「假名文字」,這兩部著作都是藉助漢字寫成的。前者漢字既用於表義,又用於表音;後者漢字主要用做表音符號。
《古事記》是一部記錄古代神話與傳說的作品,成書於公元712年。從這部書的序言可知,它是在天皇的命令下著手編纂的,目的是企圖利用神話來證明天皇世系的權威性。由於這樣的政治目的,所以《古事記》中有許多枯燥無味的關於神的世系的說明;雖然如此,並不能掩蓋《古事記》這部書中一些生動的神話與傳說的文學性。
神話是古代人通過美麗的幻想,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或表達人們對支配自然的渴望;《古事記》也不例外。它的許多章節或片斷,如上卷中的「海幸與山幸的故事」寫的是漁夫與樵夫兩兄弟的爭執,然後轉入山幸與海神之女結婚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還以美麗的想像解釋了旱澇潮汐的自然現象。「大國主命求婚的故事」是以幾組愛情歌謠為主發展起來的。在中卷中插有多首古代集團戰斗的歌謠,在下卷中記錄了古代部族之間的戰斗傳說。所有這些,做為反映古代日本民族生活氣息的最初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力量。
八世紀的下半期,出現了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全書共二十卷,收和歌(註:和歌是古代日本人將民族固有的詩歌與漢詩加以區分的稱呼。一般稱歌,即指前者;稱詩,即指後者。和歌只有音數律這種固定的詩形,但無韻腳。)(長歌(註:長歌的音數律是5·7·5·7……7·7,其中5·7可反復多次,長短不限。)及短歌(註:短歌的音數律是5·7·5·7·7共三十一個音節。)等體裁)共四千五百餘首。
《萬葉集》的編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編次,有的卷按內容分為雜歌、輓歌、相聞歌(廣義指贈答歌,狹義指戀歌)三大類,有的卷還設譬喻歌防人歌(戍邊兵士歌)等目。
《萬葉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無名氏的作品。無名氏作品中有些屬於民歌和民謠;具名的作品中有許多是所謂著名「歌人」的創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約四百五十人。
除少量傳說的作者(其中有的可上溯三、四百年)外,著名「歌人」的活動,大多集中於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這段時期。這百餘年間又可細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的作者大多為天皇一族,如舒明天皇、中皇命、天智天皇、額田王等人。這個時期正是日本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整備與壯大的時期,這些人的歌風,以格調醇樸率真見長。作歌的背景往往與當時歷史的動亂有關。
中期的作者,活躍於七世紀中期以後與八世紀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麻呂、高市黑人、志貴皇子、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笠金村、高橋蟲麻呂等人。這些人是當時的貴族或中、下級官吏。他們的歌風各具特色,對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藝術手法臻於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貢獻。柿本人麻呂自古以來被稱為「歌聖」,他善於驅使長歌這一形式,寫出了許多懷古歌及輓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殯宮歌》、《過近江荒都歌》以及別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他寫的以宮廷為題材的懷古歌,表現了對古代國家上升時期的景慕與追懷,聲調功雄渾、沉鬱悲壯。抒發個人感情的別妻歌、悼亡歌寫得語重意真、哀婉 切。他善於運用對句及枕詞(註:「枕詞」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飾語,亦稱「冠辭」。每一枕詞,與特定的被修飾語發生聯系,起著豐富聯想及調整音調的作用。),詞藻贍富,音韻流利,於渾厚中見性情的真摯。高市黑人與山部赤人擅長寫敘景歌,他們所寫的自然風光,寓情於景,格調清新有致。高橋蟲麻呂擅長寫傳說歌,卷九中收錄了他寫的《詠江水浦島子歌》、《勝鹿真間娘子歌》、《見菟原處女歌》等以民間愛情故事為題材的長歌,刻畫事件與人物細膩生動,別具特色。
在這些「萬葉歌人」當中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山上憶良。他年輕時曾做過遣唐大使的隨員來過我國。他的長歌,大多附有用駢體漢文寫的長序,可以看出他漢文修養之深。他寫的著名長歌《貧窮問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國家統治下人民遭受橫征暴斂之苦的一首絕唱。現將這首歌的全文譯介如下:
風雨交加夜,冷雨夾雪天。瑟瑟冬日晚,難御此夜寒。粗鹽權下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頻作響,背曲嗽連連。捻髭空自許,難御徹骨寒。蓋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雖盡我所有,難御此夜寒。貧尤甚我者,聽我問數言:妻兒吞聲泣,父母號飢寒。凄苦此時景,何以度歲年?
天地雖雲廣,獨容我身難。日月雖雲明,豈照我身邊?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獨然?老天偶生我,耕作從不閑。身著無棉衣,條條垂在肩。襤褸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傾頹,稻鋪濕地眠。妻兒伏腳下,父母偎枕邊。舉家無大小,鳴咽復長嘆。灶頭無煙火,鍋上蛛網懸。忍飢已多日,不復憶三餐。聲微細如線,力竭軟如棉。災禍不單行,沸油澆烈焰。里長氣洶洶,吆喝在房前,手執笞杖來,催逼田稅錢。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註:反歌——受我國「返辭」的影響,附在長歌之後,以短歌形式,集中地再次諷詠長歌的主要內容。)憂患兮人世!恥辱兮人世!恨非凌空鳥,欲飛缺雙翅。
這首歌,有種種解釋,一般傾向於將前半首理解為一個古代讀書人對貧困處境的自訴,並推己及人,連想到較己尤甚的農民的痛苦,下半首是代農民作答,道出了在古代班田制下農民搶地呼天、欲告無門的悲慘處境。
《萬葉集》的後期作者,以大伴家持及大伴坂上郎女為代表。這時,時代已進入律令制國家的後期,古代社會暴露出種種矛盾,開始走上解體的過程。大伴家持的歌風正反映了這個下降時期的特點。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纖麗、情致纏綿的特點。坂上郎女寫了一些纖 綺麗的戀愛歌。
《萬葉集》中無名氏的歌,約佔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錄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東歌」(本州東部地區的民歌)。這些民歌大多以愛情為主題,不但語言純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種勞動場景做為比、興等藝術手段,使這些民歌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有些歌還表達了不畏父母橫暴干涉,對愛情忠貞不二的感情。卷二十里收錄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邊兵士之歌)。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別父母、拋妻子,兵士遠戍邊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邊提到的一些歌之外,《萬葉集》還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會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總之,《萬葉集》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古老,而在於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廣度,在於它格調的深厚真摯。在《萬葉集》以後,和歌逐漸墮落為貴族們吟風詠月的消閑品,貴族們利用它做為社交贈答及男女求愛的工具,或利用它進行宮廷「歌合」(比賽和歌的游戲)。到了平安、鐮倉時期,和歌也專為貴族及僧侶們所佔有,成了他們抒發個人纖弱感情的手段。
本時期除上述《古事記》與《萬葉集》之外,在散文方面應提出的還有《風土記》。《風土記》原本是由當時各地方官吏,在天皇政權指令下編纂起來的地方誌性質的書,但其中含有許多片斷的地方傳說與古老的故事。這些古老傳說雖然經採集的地方官吏之手寫得比較簡略,但卻往往洋溢著古代民眾的生活情趣。有些傳說,後來為民間故事所繼承,不斷加以發展。
本時期在韻文方面,除了《萬葉集》及在《古事記》等書中保存下來的歌謠外,還有宗教性質的歌謠《祝詞》,這是古代禱神用的歌詞,其中有的歌詞反映了古歌謠中那種韻律的美及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
二、古代後期文學
古代後期起自九世紀初,迄十二世紀末。日本通常將這時期稱為平安時期。在這期間古代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班田制的土地所有制逐漸為大土地私有的庄園制所代替。天皇逐漸失去了權柄,藤原氏一族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實權。古代貴族的進取精神逐漸消失,天皇家、藤原氏一族以及所有居住在平安京的貴族階級,蜷伏在京城,倚靠從全國各地庄園收刮來的財富,過著紙醉金迷、盡情享樂的生活。
平安時期初期,和歌創作轉入衰微。貴族之間,出現了模仿漢詩漢文的極盛時期,編纂了許多敕撰的漢詩集或詩文合集,如《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他們致力的是如何模仿漢詩漢文的華麗辭藻及技巧,至於內容則完全脫離不開空具形骸的宮廷游 生活。因此,這些漢詩漢文除了可以看出當時貴族模仿能力外,對日本民族文學的發展,關系不大。
另一方面,自平安初期以來,創造出由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平假名」,及由漢字偏旁演變而來的「片假名」。隨後創造出假名與漢字交混在一起的書寫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學,才獲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現的手段。這對平安時期的散文作品「物語文學」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出現用「假名」創作的物語文學是《竹取物語》,成書的具體年代及作者均不明,大體推測寫於九世紀後半期至十世紀上半期。這是一個帶有民間故事性質的作品,內容敘述月宮天女下凡,住在一個以伐竹為業的老翁家裡,幾個大貴族向天女求婚,均遭天女拒絕與嘲弄,最後天女返回月宮的故事。從這個故事的構思來說,情節單純,類似民間故事或童話。但從細節來看,由於作者以幽默、諷刺的態度,刻畫了五個向天女求婚的貴族的種種丑態,使得這部最早的物語文學,從它情節描寫的細膩,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對貴族保持的批判精神來說,都給日本文學帶來了嶄新的東西。日本文學已脫離了那種片斷式的古代傳說,發展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短篇小說的形式。
到了十一世紀初,由貴族婦女之手創作了許多散文文學的新的體裁:基於作者個人生活體驗寫成的「隨筆文學」及「日記文學」,以及由作者通過虛構創造出來的「物語文學」等等。
十一世紀是屬於整個平安時期的中期,是藤原氏「攝關」(註:「攝關」是「攝政」與「關白」的簡稱。藤原氏自九世紀中葉起,利用外戚地位,取得政治實權;在天皇未成人時,由藤原氏攝政,天皇成人後,則藤原氏改稱關白。這種政權形態,一直延續到十一世紀中葉。)政治,達到頂峰並開始走上沒落的轉折期。貴族階級本身的腐敗墮落,地方豪族勢力的伸張、新興武士階級的抬頭,使得中央貴族內部孕育著日益深重的危機。而藤原氏一族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仍在熱中於製造宮廷陰謀,在同族之間不斷爭奪外戚的地位,以達到操縱天皇這個傀儡的目的。他們除了賣官鬻爵,窮極奢欲之外,對全國政治完全喪失了處理的能力。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由中、下層貴族婦女之手創造了為這一時期整個貴族階級奏輓歌的作品。這些貴族婦女,她們大多出身於中層貴族家庭,她們的父兄,或者不甘心雌伏於藤原氏一族之下,寧願到地方去做「國守」成為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吏;或者留在京師,以他們的才能學識,攀附藤原氏一族來維持他們不安定的地位。這些中層貴族出身的婦女,受這樣家庭氣氛及文化教養的熏陶,加上當時藤原氏一族習慣於招納有才華的中層貴族婦女給他們做後妃的女兒充陪侍的女官,這樣,這些中下層貴族婦女,既具有超出京城貴族狹隘眼界的教養,又身臨目睹了藤原氏一族及宮廷等大貴族的生活實際情況,從而使這些貴族婦女產生了省察整個貴族生活的創作動機。
這個時期出現的、最有才華的貴族婦女作者,要首推紫式部(詳見本章第二節),長達八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是她的傑作。這部作品是平安貴族的一部網路全書,它揭示了整個宮廷貴族生活,描寫了貴族婦女的群像,並對她們所處的悲慘地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源氏物語》略約同時出現的還有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這是一部隨筆或札記性質的散文集,記錄了她在宮廷做女官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及見聞。作者完全是以肯定與贊美的態度來描繪當時的宮廷生活的。作品中還用「雜纂集類」的形式,正面表露了作者對自然美的纖細感受及貴族生活趣味的評價。她的觀察及感受雖然十分敏銳與細膩,但她評價自然與人事的標准,一步也未離開貴族階級的立場。
除了上述兩個女作者外,還有其他一些貴族婦女的作品,如道綱母寫的《蜻蛉日記》(成書大約在十世紀末,較早於《源氏物語》),寫的是作者半生的生活體驗,真實地記錄了在貴族階級一夫多妻制下自身的苦痛,這部作品無疑給《源氏物語》以多方面的影響。此外,還有《落 物語》(作者不明,大約在《源氏物語》前,作者為男貴族),描寫貴族家庭繼母虐待前妻女兒的故事,以及《狹衣物語》、《堤中納言物語》等。前者也是描寫貴族戀愛的故事,但思想境界遠遜於《源氏物語》,後者是十個短篇集,追求故事內容的新奇,說明物語文學正在走上形式的多樣化。
十二世紀末葉,文學中出現了兩種新的體裁。一種是被稱為「歷史物語」的《榮華物語》及《大鏡》。前者敘述了宇多天皇(887)至堀河天皇約二百年間的「攝關」政治的大致情況,而以藤原道長的專權時期為重點,描寫了他權勢赫赫的半生及圍繞他發生的種種政治事件。後者仿效我國《史記》的列傳體,記敘了簡單的帝紀,然後著力寫了登上權臣寶座的藤原氏一族勢要人物的列傳。《大鏡》對於「攝關政治」時期貴族內部的權勢之爭有所批判。
大致與《大鏡》、《榮華物語》同一時期,還出現了一部《今昔物語集》。這是一種其內容及文體與上述反映貴族生活完全異趣的嶄新作品。全書共三十一卷(現存本已殘缺不全),收有一千餘篇短小的故事。日本文學史上將這種文學形式稱之為「說話文學」,以區別於那些反映貴族生活的「物語文學」。《今昔物語集》收集的「說話」,一多半屬於「佛教說話」,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說話」。從這類「說話」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新興的武士階級的面貌及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景。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包羅了農民、漁民、貴族、僧侶、武士、商人、藝人、妓女、盜賊等當時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反映了這些人物的不同行徑與新的歷史時期各階層的思想狀態。這部作品,在語言上也有所創新,它使用的是明快、簡素的「和漢混淆體」,完全脫離了「物語文學」那種纖弱的、情緒纏綿的「王朝文體」。因此,無論就內容或就表現形式來說,都給即將到來的鐮倉時期反映武士階級的文學開辟出新的蹊徑。這部作品的出現,說明貴族文學已趨於沒落,而嶄新的文學正處於破曉的狀態之中。
三、中世紀前期文學
這里所說的中世紀前期,是指從十二世紀末至十六世紀末這段時期。
從十一世紀後半期,藤原氏專權的「攝關政治」出現了破綻,天皇氏一族從藤原氏奪回了政治實權,歷史進入了「院政時期」(由退位了的天皇掌握政治實權),但這並不能挽救已經腐朽、註定滅亡的貴族統治。經過1157年的「保元之亂」以及接踵而來的「賓士之亂」,從庄園制產生出來的地方武士階級(武裝了的地主階級),擠入了中央政治舞台,並以源氏與平氏兩家武士之爭的形式,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亂,終於在十二世紀末出現了由新興的武士階級掌握全國政權的局面。這就是源氏所建立起來的「鐮倉幕府」。十四世紀初一度出現了由京都貴族策劃的舊天皇政治的復辟。至1338年才又由武士足利尊氏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室町幕府」。接著於十五世紀中葉,武士階級內部又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居於中央政權的武士——足利氏逐漸失去了統治全國的力量,出現了諸侯連年征戰不已的「戰國時期」。在這種分裂與統一的過程中,終於消滅了古代貴族政治上的殘余勢力,使日本社會逐漸完成了封建體制。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非常急劇,也由於統治者之間的不斷紛爭,使得統治力量日趨削弱,民眾的力量日益興起與壯大。特別是進入十五世紀以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出現了都市要求自治的動向。在思想方面,由於統治者權威的失墜,出現了「下克上」的時代思潮,使得這時期文學具有鮮明地反映民眾力量興起的特色。
這時期文學中最早出現、同時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軍記物語」。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首先出現了《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然後繼之又出現了《平家物語》。由於這時的政治動亂離不開戰爭這一形態,所以這些作品都著力描寫了新興的武士馳騁戰場,叱吒風雲的形象。雖然一般把這類文學,統稱為「軍記物語」或「戰記物語」,但實際上它所反映的決不單純是戰爭場面,而是多方面地反映了進入巨大歷史轉折期的階級的、政治的種種面貌。
《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兩書的作者不明,據推兩書可能出於一人之手。《保元物語》描寫的是歷史上的「保元之亂」,《賓士物語》描寫的是繼「保元之亂」三年後又一次出現的「賓士之亂」。這兩部作品有個共同主題,那就是通過文學形象,如實地生動地再現新興的武士階級的種種的剛毅、勇猛的性格以及他們的積極、果斷的行動。前一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無位無官」的武士源為朝,為他在宮廷權力之爭中的智勇以及失敗後被流放,最後終於兵敗自殺的過程;後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惡源太義平,書中專寫了他的勇猛的作戰行動及他那虎虎有生氣的武士性格。這兩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由擔當新的歷史使命的武士階級中涌現出來的英雄形象,同時也刻畫了已處於垂死階段的公卿貴族的怯懦與愚蠢。這兩部作品與前一時期經貴族婦女之手創造出來的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呈現出本質上的不同。這兩部作品在著力描寫新興階級的英雄人物行動的同時,也沒有忽略了做為新的剝削階級——武士本質的另一側面:這些武士們在捲入貴族內部的陰謀紛爭當中,進行了子殺父,兄殺弟等等極其無情的骨肉相殘。作品對這方面的忠實描寫,有力地傳出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這兩部作品,繼承並發展了《今昔物語》在語言上的創新,說明一種新的文學的產生必然要求作品的語言突破以往的窠臼,要求創造出嶄新的藝術形式。
《平家物語》是較前兩部作品稍晚一些時候出現的軍記物語的白眉。這部作品內容也是描寫平安末期新興武士階級與中央貴族勢力進行殊死斗爭、終於將政治實權掌握到本階級手中的巨大歷史事件的。就文學成就來說,它所反映的時代本質,較前兩部作品更為深刻,塑造的英雄人物,也更富於生命力。
《平家物語》這部作品,正如書名所示,是以源平之爭的一方,平氏一族的命運為主線進行描繪的。這部作品,帶有濃厚的佛教凈土思想,對平氏一門滅亡的命運,做了種種文學上的渲染,使用了悲哀的語調,極盡嘆婉之能事。這說明作者的同情顯然是在平氏這一邊的。但是,作者對這次巨大的歷史動亂,又表現出矛盾的態度。固然作者從貴族出身的立場出發,對貴族化了的平氏子孫的所謂風流蘊藉的生活態度,處處流露了贊美與同情;但從客觀上卻揭示了失去了原有武士階級屬性的平氏一族,早已變得纖弱萎靡,他們的滅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作者雖然認為興起於東國的源氏一族,都是一些不解風流為何物的、蠻勇粗獷的武士,甚至加以訕笑;但在描寫他們作戰的場面時,卻又不能不投以驚異、畏服與贊嘆的目光。作者生動地刻畫了他們那種剛毅、勇敢的性格,描繪了他們疾風怒濤的戰斗行動,尤其是對源氏大將們的英雄形象,對源義仲、源義經等人的刻畫,寫得有聲有色。這部作品,除了對史實上的人物,予以文學加工,塑造了許多鮮明的典型外,還插入了若干「王朝物語式」的故事,如「祗王祗女的故事」、「小督的故事」等。這些哀婉有致的、關於婦女命運的描寫,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濃厚的抒情色調。
這部作品,在藝術語言上,也為古典文學開辟了嶄新的境地。它繼承了《保元物語》《賓士物語》開創出來的剛勁有力的漢文調的文體,又將《源氏物語》以來王朝物語中那種纏綿悱惻、委婉多姿的和文調文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和漢混淆」、韻散結合的文體,對以後文學語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鐮倉初期出現的這幾部作品,是在武士階級已取得政權的政治背景下出現的。它有力地反映了處於上升階級武士階級的思想感情。這幾部作品還有另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它們帶有說唱文學的性質。這些作品,原始版本與現今普遍流傳的版本之間,存在著不斷增添、潤色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又可能有演唱這些作品的盲藝人——「琵琶法師」參與其間,說明了這類文學創作的民眾性。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長期地廣泛地為以後的戲曲、小說所大量繼承,在為後世戲曲及民間文學素材的豐富來源,直到今天,日本古典文學中廣為流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大多出自這幾部作品。
從十四世紀開始,在當時的京城周圍的農村裡,通過演劇酬神逐漸興起了民間戲劇和藝能。後者逐步沿著音樂、舞蹈及表演等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後來成為一種以音樂、歌唱、舞蹈為主的戲劇——「能」。前者則發展成為以對白為主的獨幕喜劇——狂言。最初,狂言都是演員們的即興創作,諷刺當時的某些社會現象。到了十五世紀前後,它逐漸成熟,產生了許多定了型的傳統劇目,它的腳本也由各個流派之手固定並保存下來。現在的狂言腳本,約有三百出左右。
狂言的高度文學價值,在於它反映了當時民眾力量的興起。狂言採取集中一個突出的矛盾,用喜劇或鬧劇的手法,諷刺、嘲笑了欺壓民眾的一切邪惡勢力。狂言中的許多所謂「大名」類的劇目,大多寫的是「大名」(中世紀京都周邊的地主武士階級)與僕人的矛盾。在劇中「大名」被刻畫為貪婪、蠻橫而又愚蠢的形象,而僕人則被刻畫為聰明、伶俐,富於機智的人物。在戲劇沖突中,一般都以「大名」的失敗與僕人的勝利告終。狂言還對僧侶使用欺騙手段進行斂財以及酗酒漁色等等丑惡行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嘲笑。對統治者樂於宣揚的、束縛人民意識覺醒的神鬼觀念,進行了大膽的嘲弄。狂言中的婦女形象也是性格潑辣,非常富於進取的。正是由於狂言充分反映了中世紀「下克上」的時代精神,因而它深受下層民眾的喜愛,在民眾的支持下日益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狂言在逐步走上定型化之後,它的諷刺精神已不象它初期即興演出時那樣潑辣尖銳;到了室町時期,它成了演出「能」時的附隨物——幕間狂言,做為狂言生命的諷刺精神,也就停滯了。
這時期的另一種文藝是連歌。這是利用一首和歌分為上下兩句,由不同的作者進行互相連句的藝術形式。它原是出於平安貴族比賽和歌時,做為會後余興發展起來的,最初在貴族及僧侶之間流行,後來浸透到下級武士及商人之間,形成一種帶有娛樂、社交性質的文藝活動。參加連歌的一些人,叫做「連眾」,他們一邊進行連歌創作,一邊進行互相品評與欣賞。但後來出現了種種連歌的繁瑣規則,形成了教授及品定連歌優劣的「宗師」制度。到了室町末期,連歌的首句獨立出來,發展成為俳句,而連歌本身則逐漸喪失了它的生命力。總之,連歌做為一種特殊創作活動的文藝,就其發生與發展來說,也是這時期文學逐漸走上民眾化的一種反映。
這時期另一種文學創作是隨筆文學。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世紀初期問世的《徒然草》,作者為鴨長明(1153-1216),十四世紀初期出現的《方丈記》,作者田兼好(1283-1350)。這兩個作者均出身於沒落的貴族階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後來出家為僧。他們對本階級註定的死亡命運都有一定程度的覺察,但又不能對新興的武士階級做無條件的肯定,因此他們採取了一種旁觀的態度,過著一種隱逸的生活。在《方丈記》中記錄了平安末期的天災與人事異變,對異族爭奪權勢持否定的看法,也流露了隱逸者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徒然草》是一種雜感性質的小品集,全書分為長短不等的二百四十三段,作者的人生觀基本上也是消極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闢的寓意性小故事,富有教訓意義,說明了作者重視理性的一面。這兩部作品,由於採用的都是和漢混淆體,文字精確簡練,長期被視為古文的典範。書中一些消極的、旁觀者思想及生活態度,對後世文學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這時期,還有兩部值得提出的作品,一部是《曾我物語》,成書於十四世紀初,一部是《義經記》,成書於十五世紀初期至中期之間。前者是寫兩個武士曾我兄弟為父報仇的故事,後者是寫源氏的大將源義經的傳奇式的、悲劇性的一生。這兩部長篇作品,雖然也列入軍記物語之中,但它們描寫的已不是象《平家物語》那樣大規模的武士階級的集團搏鬥,而是專門刻畫武士個人歷盡艱辛、波瀾起伏的一生。這兩部作品實際是摭拾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這些人物的傳說,經過加工潤飾而成的。由於這兩部作品中的人物

4. 彭恩華著《日本俳句史》有誰賣給我吧。

去淘寶或者當當看看…

5. 日本都有哪些經久不衰的文化呢

日本文學的發展歷程十分漫長,因此具有獨特的特徵。在一個時代中,日本文學可以作為主流文學被人們所認可,也能夠隨著時代的進步被傳承下去,而不被新型的文學所淘汰,因此現在的日本文學身上還有許多舊的文學形式,並沒有被新文學全部代替。例如日本的抒情詩,在古代的抒情詩格式中,短詩是主要的形式,而室町時代的俳句則可以看作是短歌的演化產物。俳句中也包含日本的傳統文學特徵,符合人們的審美情趣,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濃濃的“閑寂感”。

6. 浮世繪的歷史發展

浮世繪的字面意思為「虛浮的世界繪畫」。「浮世」來自佛教用語,本意指人的生死輪回和人世的虛無縹緲。即,此岸或穢土,即憂世或塵世。日本語言中自「浮世」一詞出現開始,就一直含有暗指艷事與放盪生活之意。因此浮世繪即描繪世間風情的畫作。
浮世繪畫師以狩野派、土佐派出身者居多,這是因為當時這些畫派非常顯赫,而被這些畫派所驅逐、排斥的畫師很多都轉向浮世繪發展所致。 明歷大火(1657年3月2日)至寶歷年間(1751年~1763年)。此時期的浮世繪以手繪及墨色單色木版畫印刷(稱為墨折絵)為主。
菱川師宣繪制的代表作《見返り美人図》
17世紀後半,後世尊為「浮世絵の祖」的菱川師宣繪制了許多人氣繪本及浮世草子,其中《見返り美人図》為其代表作。
在井原西鶴所撰的《好色一代男》(1682年刊行)中,有一段關於浮世繪繪在有12根扇骨的摺扇上的描述,是目前(2005年)已知的資料中最早出現浮世繪一詞的文獻。
到了鳥居清信時代,使用墨色以外的顏色創作的作品開始出現,主要是以紅色為主。使用丹色(紅褐色)的稱丹絵,使用紅色的稱紅絵,也有在紅色以外又增加二、三種顏色的作品,稱為紅折絵。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鳥居派與歌舞伎業緊密合作,為歌舞伎設計、繪制看板,直至今日,現代歌舞伎的看板仍保有當時流傳下來的風格。 明和2年(1765年)至文化3年(1806年)。錦絵在此時期誕生。
因為畫歷(絵暦)在俳句詩人及愛好者間十分受歡迎,明和2年開始有了畫歷交換會的社交活動。為因應這種大量需求,鈴木春信等人以多色印刷法發明了東錦絵,浮世繪文化正式邁入鼎盛期。
由於多色印刷法需反覆上色,因此開發出印刷時如何標記「見當(記號之意)」的技巧和方法,並且開始採用能夠承受多次印刷的高品質紙張,例如以楮為原料的越前奉書紙、伊予柾紙、西野內紙等。另外在產能及成本的考量下,原畫師(版下絵師)、雕版師(雕師)、刷版師(刷師,或寫做折師)的專業分工體制也在此時期確立。
此時期的人物繪畫風格也發生變化,由原本虛幻的人偶風格轉趨寫實。
安永年間(1772年—1780年),北尾重政寫實風格的美人畫大受好評。勝川春章則將寫實風帶入稱為「役者絵」的歌舞伎肖像畫中。之後著名的喜多川歌麿更以纖細高雅的筆觸繪制了許多以頭部為主的美人畫。
寬政2年(1790年),幕府施行了稱為「改印製度」的印刷品審查制度,開始管制印刷品的內容。寬政7年(1795年),因觸犯禁令而被沒收家產的出版家蔦屋重三郎為了東山再起,與畫師東洲斎寫楽合作,出版了許多風格獨特、筆法誇張的役者絵。雖然一時間造成話題,但畢竟風格過於特異,並未得到廣泛回響。同時期最受歡迎的風格是歌川豊國所繪的《役者舞台之姿絵》的歌舞伎全身圖系列。而歌川的弟子們也一躍形成浮世繪的最大畫派—「歌川派」。 文化4年(1807年)至安政5年(1858年)。
蒲原夜之雪《東海道五十三次》之一,歌川廣重繪。
喜多川歌麿死後,美人畫的主流轉變為渓斎英泉的情色風格。而勝川春章的門生葛飾北齋則在旅行話題盛行的帶動下,繪制了著名的《冨岳三十六景》。受到葛飾北齋啟發,歌川廣重也創作了名作《東海道五十三次》、《富士三十六景》。此二人確立了浮世繪中稱為「名所絵」的風景畫風格。
在役者絵方面,歌川國貞師承歌川豊國,以更具力道的筆法繪制。另外,伴隨著草雙紙(類似現代的漫畫書)所引發的傳奇小說熱潮,歌川國芳等人開始創作描繪武士姿態的「武者絵」。歌川國芳的水滸傳系列非常受歡迎,在當時的日本引爆了水滸傳風潮。
在嘉永6年(1853年)所刊行的《江戸壽那古細見記》中有一句「豊國にがほ(似顏絵)、國芳むしや(武者絵)、広重めいしよ(名所絵)」,簡單而直接地為此時期的風格做了總結。 安政6年(1859年)至明治45年(1912年)。
此時期因為受到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佩里(或譯:培里)率領艦隊強行打開鎖國政策(此事件日本稱為「黒船來航」)的沖擊,許多人開始對西洋文化產生興趣,因此發軔於當時開港通商之一的橫濱的「橫濱絵」開始流行起來。
另一方面,因為幕末至明治維新初期社會動盪的影響,也出現了稱為「無殘絵(或寫做無慘絵)」的血腥怪誕風格。這種浮世繪中常有腥風血雨的場面,例如歌川國芳的門徒月岡芳年和落合芳幾所創作的《英名二十八眾句》。
河鍋暁斎等正統狩野派畫師也開始創作浮世繪。而後師承河鍋暁斎的小林清親更引入西畫式的無輪廓線筆法繪制風景畫,此畫風被稱為光線畫。
歌川派的歌川芳藤則開始為兒童創作稱為玩具絵的浮世繪,頗受好評,因而被稱為「おもちゃ芳藤(おもちゃ為玩具之意)」。
但是由於西學東漸,照相技術傳入,浮世繪受到嚴苛的挑戰。雖然很多畫師以更精細的筆法繪制浮世繪,但大勢所趨,終究無法力抗歷史的潮流。
其中,月岡芳年以非常細膩的筆法和西洋畫風繪制了許多畫報(錦絵新聞)、歷史畫、風俗畫,有「最後の浮世絵師」之稱。月岡本人也鼓勵門徒多多學習各式畫風,因而產生了許多像鏑木清方等集插畫、傳統畫大成的畫師,浮世繪的技法和風格也得以以不同形式在各類藝術中繼續傳承下去。

7. 中古日本文學的歷史分期及主要成就

日本古典文學(書面文學)已有一千餘年的歷史。上起八世紀初,下至十九世紀中葉,大致可分為古代前期、古代後期,中世紀前期與中世紀後期四個階段。(註:關於日本史的時代區分,日本國內及國外的史學界,有種種不同看法,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如日本封建社會究竟始於何時,竟有五種不同看法,上下懸殊達六、七個世紀。這里從日本國內多數史學家的看法,以 倉時期做為進入封建社會的分界。參見《岩波小辭典·日本史》「封建社會」項,岩波書店1964年版,第178頁。)
一、古代前期文學
大約在公元前後,日本基本結束了原始共同體社會。最初出現的是一些地方上的群小酋長國。四、五世紀,在大和地方(今奈良縣的一部分地區)興起的強大豪族天皇氏,逐步統一了日本,建立了「大和政權」。日本古代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的建立,與接受中國文化、技術有密切的關系。中國古代的文化、生產技術以及漢字,通過朝鮮半島,或通過直接往來傳入日本。特別是七世紀以後,日本的中央政權與中國隋、唐王朝直接往來更多,派遣了十數次大規模的遣唐使團及留學生、學問僧等到中國學習;這種措施先後持續二百餘年之久,足以說明處於上升階段的古代國家的進取精神。當然,日本古代貴族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加強他們的統治,創造其貴族文化。
日本最早的書面文學出現於八世紀初葉,即「奈良時期」(710-784)。這時期書面文學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記》與《萬葉集》。當時日本還未創造出「假名文字」,這兩部著作都是藉助漢字寫成的。前者漢字既用於表義,又用於表音;後者漢字主要用做表音符號。
《古事記》是一部記錄古代神話與傳說的作品,成書於公元712年。從這部書的序言可知,它是在天皇的命令下著手編纂的,目的是企圖利用神話來證明天皇世系的權威性。由於這樣的政治目的,所以《古事記》中有許多枯燥無味的關於神的世系的說明;雖然如此,並不能掩蓋《古事記》這部書中一些生動的神話與傳說的文學性。
神話是古代人通過美麗的幻想,對自然現象的解釋,或表達人們對支配自然的渴望;《古事記》也不例外。它的許多章節或片斷,如上卷中的「海幸與山幸的故事」寫的是漁夫與樵夫兩兄弟的爭執,然後轉入山幸與海神之女結婚的故事。在這個故事中還以美麗的想像解釋了旱澇潮汐的自然現象。「大國主命求婚的故事」是以幾組愛情歌謠為主發展起來的。在中卷中插有多首古代集團戰斗的歌謠,在下卷中記錄了古代部族之間的戰斗傳說。所有這些,做為反映古代日本民族生活氣息的最初文學作品,具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力量。
八世紀的下半期,出現了一部和歌總集《萬葉集》。全書共二十卷,收和歌(註:和歌是古代日本人將民族固有的詩歌與漢詩加以區分的稱呼。一般稱歌,即指前者;稱詩,即指後者。和歌只有音數律這種固定的詩形,但無韻腳。)(長歌(註:長歌的音數律是5·7·5·7……7·7,其中5·7可反復多次,長短不限。)及短歌(註:短歌的音數律是5·7·5·7·7共三十一個音節。)等體裁)共四千五百餘首。
《萬葉集》的編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編次,有的卷按內容分為雜歌、輓歌、相聞歌(廣義指贈答歌,狹義指戀歌)三大類,有的卷還設譬喻歌防人歌(戍邊兵士歌)等目。
《萬葉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無名氏的作品。無名氏作品中有些屬於民歌和民謠;具名的作品中有許多是所謂著名「歌人」的創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約四百五十人。
除少量傳說的作者(其中有的可上溯三、四百年)外,著名「歌人」的活動,大多集中於七世紀初至八世紀中葉這段時期。這百餘年間又可細分為三個時期,前期的作者大多為天皇一族,如舒明天皇、中皇命、天智天皇、額田王等人。這個時期正是日本古代中央集權國家整備與壯大的時期,這些人的歌風,以格調醇樸率真見長。作歌的背景往往與當時歷史的動亂有關。
中期的作者,活躍於七世紀中期以後與八世紀初,其中代表作者有柿本人麻呂、高市黑人、志貴皇子、山上憶良、大伴旅人、山部赤人、笠金村、高橋蟲麻呂等人。這些人是當時的貴族或中、下級官吏。他們的歌風各具特色,對和歌形式的完成及使藝術手法臻於完美方面,各自做出了貢獻。柿本人麻呂自古以來被稱為「歌聖」,他善於驅使長歌這一形式,寫出了許多懷古歌及輓歌,如《高市皇子城上殯宮歌》、《過近江荒都歌》以及別妻歌、悼念亡妻歌等等。他寫的以宮廷為題材的懷古歌,表現了對古代國家上升時期的景慕與追懷,聲調功雄渾、沉鬱悲壯。抒發個人感情的別妻歌、悼亡歌寫得語重意真、哀婉 切。他善於運用對句及枕詞(註:「枕詞」是和歌中特有的修飾語,亦稱「冠辭」。每一枕詞,與特定的被修飾語發生聯系,起著豐富聯想及調整音調的作用。),詞藻贍富,音韻流利,於渾厚中見性情的真摯。高市黑人與山部赤人擅長寫敘景歌,他們所寫的自然風光,寓情於景,格調清新有致。高橋蟲麻呂擅長寫傳說歌,卷九中收錄了他寫的《詠江水浦島子歌》、《勝鹿真間娘子歌》、《見菟原處女歌》等以民間愛情故事為題材的長歌,刻畫事件與人物細膩生動,別具特色。
在這些「萬葉歌人」當中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山上憶良。他年輕時曾做過遣唐大使的隨員來過我國。他的長歌,大多附有用駢體漢文寫的長序,可以看出他漢文修養之深。他寫的著名長歌《貧窮問答歌》是唯一直接反映古代律令制國家統治下人民遭受橫征暴斂之苦的一首絕唱。現將這首歌的全文譯介如下:
風雨交加夜,冷雨夾雪天。瑟瑟冬日晚,難御此夜寒。粗鹽權下酒,糟醅聊取暖。鼻塞頻作響,背曲嗽連連。捻髭空自許,難御徹骨寒。蓋我麻布衾,披我破衣衫。雖盡我所有,難御此夜寒。貧尤甚我者,聽我問數言:妻兒吞聲泣,父母號飢寒。凄苦此時景,何以度歲年?
天地雖雲廣,獨容我身難。日月雖雲明,豈照我身邊?世人皆如此,抑或我獨然?老天偶生我,耕作從不閑。身著無棉衣,條條垂在肩。襤褸如海藻,何以御此寒?矮屋四傾頹,稻鋪濕地眠。妻兒伏腳下,父母偎枕邊。舉家無大小,鳴咽復長嘆。灶頭無煙火,鍋上蛛網懸。忍飢已多日,不復憶三餐。聲微細如線,力竭軟如棉。災禍不單行,沸油澆烈焰。里長氣洶洶,吆喝在房前,手執笞杖來,催逼田稅錢。世道竟如此,此生怎排遣?
〔反歌〕(註:反歌——受我國「返辭」的影響,附在長歌之後,以短歌形式,集中地再次諷詠長歌的主要內容。)憂患兮人世!恥辱兮人世!恨非凌空鳥,欲飛缺雙翅。
這首歌,有種種解釋,一般傾向於將前半首理解為一個古代讀書人對貧困處境的自訴,並推己及人,連想到較己尤甚的農民的痛苦,下半首是代農民作答,道出了在古代班田制下農民搶地呼天、欲告無門的悲慘處境。
《萬葉集》的後期作者,以大伴家持及大伴坂上郎女為代表。這時,時代已進入律令制國家的後期,古代社會暴露出種種矛盾,開始走上解體的過程。大伴家持的歌風正反映了這個下降時期的特點。他的短歌,具有凄清纖麗、情致纏綿的特點。坂上郎女寫了一些纖 綺麗的戀愛歌。
《萬葉集》中無名氏的歌,約佔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這些歌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收錄在卷十四中的二百多首「東歌」(本州東部地區的民歌)。這些民歌大多以愛情為主題,不但語言純朴自然,而且利用各種勞動場景做為比、興等藝術手段,使這些民歌表現得情趣盎然,富於勞動人民的生活氣息。有些歌還表達了不畏父母橫暴干涉,對愛情忠貞不二的感情。卷二十里收錄了九十二首「防人歌」(戍邊兵士之歌)。這些歌反映了在古代天皇制下被迫別父母、拋妻子,兵士遠戍邊疆的凄苦哀怨之情。除去上邊提到的一些歌之外,《萬葉集》還收有不少反映古代社會各方面生活的作品。
總之,《萬葉集》在文學史上的價值,不在於它的古老,而在於它反映古代生活的深度及廣度,在於它格調的深厚真摯。在《萬葉集》以後,和歌逐漸墮落為貴族們吟風詠月的消閑品,貴族們利用它做為社交贈答及男女求愛的工具,或利用它進行宮廷「歌合」(比賽和歌的游戲)。到了平安、鐮倉時期,和歌也專為貴族及僧侶們所佔有,成了他們抒發個人纖弱感情的手段。
本時期除上述《古事記》與《萬葉集》之外,在散文方面應提出的還有《風土記》。《風土記》原本是由當時各地方官吏,在天皇政權指令下編纂起來的地方誌性質的書,但其中含有許多片斷的地方傳說與古老的故事。這些古老傳說雖然經採集的地方官吏之手寫得比較簡略,但卻往往洋溢著古代民眾的生活情趣。有些傳說,後來為民間故事所繼承,不斷加以發展。
本時期在韻文方面,除了《萬葉集》及在《古事記》等書中保存下來的歌謠外,還有宗教性質的歌謠《祝詞》,這是古代禱神用的歌詞,其中有的歌詞反映了古歌謠中那種韻律的美及形象生動的比喻手法。
二、古代後期文學
古代後期起自九世紀初,迄十二世紀末。日本通常將這時期稱為平安時期。在這期間古代國家發生了質的變化,班田制的土地所有制逐漸為大土地私有的庄園制所代替。天皇逐漸失去了權柄,藤原氏一族掌握了中央的政治實權。古代貴族的進取精神逐漸消失,天皇家、藤原氏一族以及所有居住在平安京的貴族階級,蜷伏在京城,倚靠從全國各地庄園收刮來的財富,過著紙醉金迷、盡情享樂的生活。
平安時期初期,和歌創作轉入衰微。貴族之間,出現了模仿漢詩漢文的極盛時期,編纂了許多敕撰的漢詩集或詩文合集,如《文華秀麗集》、《經國集》等。他們致力的是如何模仿漢詩漢文的華麗辭藻及技巧,至於內容則完全脫離不開空具形骸的宮廷游 生活。因此,這些漢詩漢文除了可以看出當時貴族模仿能力外,對日本民族文學的發展,關系不大。
另一方面,自平安初期以來,創造出由漢字草書演變而來的「平假名」,及由漢字偏旁演變而來的「片假名」。隨後創造出假名與漢字交混在一起的書寫方式。至此日本的民族文學,才獲得了自由自在地表現的手段。這對平安時期的散文作品「物語文學」的產生與發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最早出現用「假名」創作的物語文學是《竹取物語》,成書的具體年代及作者均不明,大體推測寫於九世紀後半期至十世紀上半期。這是一個帶有民間故事性質的作品,內容敘述月宮天女下凡,住在一個以伐竹為業的老翁家裡,幾個大貴族向天女求婚,均遭天女拒絕與嘲弄,最後天女返回月宮的故事。從這個故事的構思來說,情節單純,類似民間故事或童話。但從細節來看,由於作者以幽默、諷刺的態度,刻畫了五個向天女求婚的貴族的種種丑態,使得這部最早的物語文學,從它情節描寫的細膩,人物性格的突出以及對貴族保持的批判精神來說,都給日本文學帶來了嶄新的東西。日本文學已脫離了那種片斷式的古代傳說,發展成具有完整結構的短篇小說的形式。
到了十一世紀初,由貴族婦女之手創作了許多散文文學的新的體裁:基於作者個人生活體驗寫成的「隨筆文學」及「日記文學」,以及由作者通過虛構創造出來的「物語文學」等等。
十一世紀是屬於整個平安時期的中期,是藤原氏「攝關」(註:「攝關」是「攝政」與「關白」的簡稱。藤原氏自九世紀中葉起,利用外戚地位,取得政治實權;在天皇未成人時,由藤原氏攝政,天皇成人後,則藤原氏改稱關白。這種政權形態,一直延續到十一世紀中葉。)政治,達到頂峰並開始走上沒落的轉折期。貴族階級本身的腐敗墮落,地方豪族勢力的伸張、新興武士階級的抬頭,使得中央貴族內部孕育著日益深重的危機。而藤原氏一族為了維護他們的統治,仍在熱中於製造宮廷陰謀,在同族之間不斷爭奪外戚的地位,以達到操縱天皇這個傀儡的目的。他們除了賣官鬻爵,窮極奢欲之外,對全國政治完全喪失了處理的能力。正是在這種形勢下,由中、下層貴族婦女之手創造了為這一時期整個貴族階級奏輓歌的作品。這些貴族婦女,她們大多出身於中層貴族家庭,她們的父兄,或者不甘心雌伏於藤原氏一族之下,寧願到地方去做「國守」成為熟悉地方民情的官吏;或者留在京師,以他們的才能學識,攀附藤原氏一族來維持他們不安定的地位。這些中層貴族出身的婦女,受這樣家庭氣氛及文化教養的熏陶,加上當時藤原氏一族習慣於招納有才華的中層貴族婦女給他們做後妃的女兒充陪侍的女官,這樣,這些中下層貴族婦女,既具有超出京城貴族狹隘眼界的教養,又身臨目睹了藤原氏一族及宮廷等大貴族的生活實際情況,從而使這些貴族婦女產生了省察整個貴族生活的創作動機。
這個時期出現的、最有才華的貴族婦女作者,要首推紫式部(詳見本章第二節),長達八十餘萬字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就是她的傑作。這部作品是平安貴族的一部網路全書,它揭示了整個宮廷貴族生活,描寫了貴族婦女的群像,並對她們所處的悲慘地位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與《源氏物語》略約同時出現的還有清少納言的《枕草子》。這是一部隨筆或札記性質的散文集,記錄了她在宮廷做女官時的一些生活片斷及見聞。作者完全是以肯定與贊美的態度來描繪當時的宮廷生活的。作品中還用「雜纂集類」的形式,正面表露了作者對自然美的纖細感受及貴族生活趣味的評價。她的觀察及感受雖然十分敏銳與細膩,但她評價自然與人事的標准,一步也未離開貴族階級的立場。
除了上述兩個女作者外,還有其他一些貴族婦女的作品,如道綱母寫的《蜻蛉日記》(成書大約在十世紀末,較早於《源氏物語》),寫的是作者半生的生活體驗,真實地記錄了在貴族階級一夫多妻制下自身的苦痛,這部作品無疑給《源氏物語》以多方面的影響。此外,還有《落 物語》(作者不明,大約在《源氏物語》前,作者為男貴族),描寫貴族家庭繼母虐待前妻女兒的故事,以及《狹衣物語》、《堤中納言物語》等。前者也是描寫貴族戀愛的故事,但思想境界遠遜於《源氏物語》,後者是十個短篇集,追求故事內容的新奇,說明物語文學正在走上形式的多樣化。
十二世紀末葉,文學中出現了兩種新的體裁。一種是被稱為「歷史物語」的《榮華物語》及《大鏡》。前者敘述了宇多天皇(887)至堀河天皇約二百年間的「攝關」政治的大致情況,而以藤原道長的專權時期為重點,描寫了他權勢赫赫的半生及圍繞他發生的種種政治事件。後者仿效我國《史記》的列傳體,記敘了簡單的帝紀,然後著力寫了登上權臣寶座的藤原氏一族勢要人物的列傳。《大鏡》對於「攝關政治」時期貴族內部的權勢之爭有所批判。
大致與《大鏡》、《榮華物語》同一時期,還出現了一部《今昔物語集》。這是一種其內容及文體與上述反映貴族生活完全異趣的嶄新作品。全書共三十一卷(現存本已殘缺不全),收有一千餘篇短小的故事。日本文學史上將這種文學形式稱之為「說話文學」,以區別於那些反映貴族生活的「物語文學」。《今昔物語集》收集的「說話」,一多半屬於「佛教說話」,它的真正價值在於卷二十二以下的「世俗說話」。從這類「說話」中可以看到平安末期新興的武士階級的面貌及一般民眾的生活情景。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包羅了農民、漁民、貴族、僧侶、武士、商人、藝人、妓女、盜賊等當時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物,反映了這些人物的不同行徑與新的歷史時期各階層的思想狀態。這部作品,在語言上也有所創新,它使用的是明快、簡素的「和漢混淆體」,完全脫離了「物語文學」那種纖弱的、情緒纏綿的「王朝文體」。因此,無論就內容或就表現形式來說,都給即將到來的鐮倉時期反映武士階級的文學開辟出新的蹊徑。這部作品的出現,說明貴族文學已趨於沒落,而嶄新的文學正處於破曉的狀態之中。
三、中世紀前期文學
這里所說的中世紀前期,是指從十二世紀末至十六世紀末這段時期。
從十一世紀後半期,藤原氏專權的「攝關政治」出現了破綻,天皇氏一族從藤原氏奪回了政治實權,歷史進入了「院政時期」(由退位了的天皇掌握政治實權),但這並不能挽救已經腐朽、註定滅亡的貴族統治。經過1157年的「保元之亂」以及接踵而來的「賓士之亂」,從庄園制產生出來的地方武士階級(武裝了的地主階級),擠入了中央政治舞台,並以源氏與平氏兩家武士之爭的形式,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亂,終於在十二世紀末出現了由新興的武士階級掌握全國政權的局面。這就是源氏所建立起來的「鐮倉幕府」。十四世紀初一度出現了由京都貴族策劃的舊天皇政治的復辟。至1338年才又由武士足利尊氏統一了全國,建立了「室町幕府」。接著於十五世紀中葉,武士階級內部又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居於中央政權的武士——足利氏逐漸失去了統治全國的力量,出現了諸侯連年征戰不已的「戰國時期」。在這種分裂與統一的過程中,終於消滅了古代貴族政治上的殘余勢力,使日本社會逐漸完成了封建體制。
這一時期由於社會的動盪非常急劇,也由於統治者之間的不斷紛爭,使得統治力量日趨削弱,民眾的力量日益興起與壯大。特別是進入十五世紀以後,各地不斷爆發農民起義,同時出現了都市要求自治的動向。在思想方面,由於統治者權威的失墜,出現了「下克上」的時代思潮,使得這時期文學具有鮮明地反映民眾力量興起的特色。
這時期文學中最早出現、同時又具有代表性的文學體裁,是「軍記物語」。十三世紀三十年代,首先出現了《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然後繼之又出現了《平家物語》。由於這時的政治動亂離不開戰爭這一形態,所以這些作品都著力描寫了新興的武士馳騁戰場,叱吒風雲的形象。雖然一般把這類文學,統稱為「軍記物語」或「戰記物語」,但實際上它所反映的決不單純是戰爭場面,而是多方面地反映了進入巨大歷史轉折期的階級的、政治的種種面貌。
《保元物語》與《賓士物語》兩書的作者不明,據推兩書可能出於一人之手。《保元物語》描寫的是歷史上的「保元之亂」,《賓士物語》描寫的是繼「保元之亂」三年後又一次出現的「賓士之亂」。這兩部作品有個共同主題,那就是通過文學形象,如實地生動地再現新興的武士階級的種種的剛毅、勇猛的性格以及他們的積極、果斷的行動。前一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無位無官」的武士源為朝,為他在宮廷權力之爭中的智勇以及失敗後被流放,最後終於兵敗自殺的過程;後一部作品的中心人物是惡源太義平,書中專寫了他的勇猛的作戰行動及他那虎虎有生氣的武士性格。這兩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由擔當新的歷史使命的武士階級中涌現出來的英雄形象,同時也刻畫了已處於垂死階段的公卿貴族的怯懦與愚蠢。這兩部作品與前一時期經貴族婦女之手創造出來的文學,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呈現出本質上的不同。這兩部作品在著力描寫新興階級的英雄人物行動的同時,也沒有忽略了做為新的剝削階級——武士本質的另一側面:這些武士們在捲入貴族內部的陰謀紛爭當中,進行了子殺父,兄殺弟等等極其無情的骨肉相殘。作品對這方面的忠實描寫,有力地傳出了歷史的真實面貌。
這兩部作品,繼承並發展了《今昔物語》在語言上的創新,說明一種新的文學的產生必然要求作品的語言突破以往的窠臼,要求創造出嶄新的藝術形式。
《平家物語》是較前兩部作品稍晚一些時候出現的軍記物語的白眉。這部作品內容也是描寫平安末期新興武士階級與中央貴族勢力進行殊死斗爭、終於將政治實權掌握到本階級手中的巨大歷史事件的。就文學成就來說,它所反映的時代本質,較前兩部作品更為深刻,塑造的英雄人物,也更富於生命力。
《平家物語》這部作品,正如書名所示,是以源平之爭的一方,平氏一族的命運為主線進行描繪的。這部作品,帶有濃厚的佛教凈土思想,對平氏一門滅亡的命運,做了種種文學上的渲染,使用了悲哀的語調,極盡嘆婉之能事。這說明作者的同情顯然是在平氏這一邊的。但是,作者對這次巨大的歷史動亂,又表現出矛盾的態度。固然作者從貴族出身的立場出發,對貴族化了的平氏子孫的所謂風流蘊藉的生活態度,處處流露了贊美與同情;但從客觀上卻揭示了失去了原有武士階級屬性的平氏一族,早已變得纖弱萎靡,他們的滅亡,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另一方面,作者雖然認為興起於東國的源氏一族,都是一些不解風流為何物的、蠻勇粗獷的武士,甚至加以訕笑;但在描寫他們作戰的場面時,卻又不能不投以驚異、畏服與贊嘆的目光。作者生動地刻畫了他們那種剛毅、勇敢的性格,描繪了他們疾風怒濤的戰斗行動,尤其是對源氏大將們的英雄形象,對源義仲、源義經等人的刻畫,寫得有聲有色。這部作品,除了對史實上的人物,予以文學加工,塑造了許多鮮明的典型外,還插入了若干「王朝物語式」的故事,如「祗王祗女的故事」、「小督的故事」等。這些哀婉有致的、關於婦女命運的描寫,為這部作品增添了濃厚的抒情色調。
這部作品,在藝術語言上,也為古典文學開辟了嶄新的境地。它繼承了《保元物語》《賓士物語》開創出來的剛勁有力的漢文調的文體,又將《源氏物語》以來王朝物語中那種纏綿悱惻、委婉多姿的和文調文體,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和漢混淆」、韻散結合的文體,對以後文學語言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
鐮倉初期出現的這幾部作品,是在武士階級已取得政權的政治背景下出現的。它有力地反映了處於上升階級武士階級的思想感情。這幾部作品還有另一個共同的特色,那就是它們帶有說唱文學的性質。這些作品,原始版本與現今普遍流傳的版本之間,存在著不斷增添、潤色的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又可能有演唱這些作品的盲藝人——「琵琶法師」參與其間,說明了這類文學創作的民眾性。也正因為如此,這些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長期地廣泛地為以後的戲曲、小說所大量繼承,在為後世戲曲及民間文學素材的豐富來源,直到今天,日本古典文學中廣為流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大多出自這幾部作品。
從十四世紀開始,在當時的京城周圍的農村裡,通過演劇酬神逐漸興起了民間戲劇和藝能。後者逐步沿著音樂、舞蹈及表演等綜合藝術的方向發展,後來成為一種以音樂、歌唱、舞蹈為主的戲劇——「能」。前者則發展成為以對白為主的獨幕喜劇——狂言。最初,狂言都是演員們的即興創作,諷刺當時的某些社會現象。到了十五世紀前後,它逐漸成熟,產生了許多定了型的傳統劇目,它的腳本也由各個流派之手固定並保存下來。現在的狂言腳本,約有三百出左右。
狂言的高度文學價值,在於它反映了當時民眾力量的興起。狂言採取集中一個突出的矛盾,用喜劇或鬧劇的手法,諷刺、嘲笑了欺壓民眾的一切邪惡勢力。狂言中的許多所謂「大名」類的劇目,大多寫的是「大名」(中世紀京都周邊的地主武士階級)與僕人的矛盾。在劇中「大名」被刻畫為貪婪、蠻橫而又愚蠢的形象,而僕人則被刻畫為聰明、伶俐,富於機智的人物。在戲劇沖突中,一般都以「大名」的失敗與僕人的勝利告終。狂言還對僧侶使用欺騙手段進行斂財以及酗酒漁色等等丑惡行徑,進行了無情的揭露與嘲笑。對統治者樂於宣揚的、束縛人民意識覺醒的神鬼觀念,進行了大膽的嘲弄。狂言中的婦女形象也是性格潑辣,非常富於進取的。正是由於狂言充分反映了中世紀「下克上」的時代精神,因而它深受下層民眾的喜愛,在民眾的支持下日益得到發展。當然,由於狂言在逐步走上定型化之後,它的諷刺精神已不象它初期即興演出時那樣潑辣尖銳;到了室町時期,它成了演出「能」時的附隨物——幕間狂言,做為狂言生命的諷刺精神,也就停滯了。
這時期的另一種文藝是連歌。這是利用一首和歌分為上下兩句,由不同的作者進行互相連句的藝術形式。它原是出於平安貴族比賽和歌時,做為會後余興發展起來的,最初在貴族及僧侶之間流行,後來浸透到下級武士及商人之間,形成一種帶有娛樂、社交性質的文藝活動。參加連歌的一些人,叫做「連眾」,他們一邊進行連歌創作,一邊進行互相品評與欣賞。但後來出現了種種連歌的繁瑣規則,形成了教授及品定連歌優劣的「宗師」制度。到了室町末期,連歌的首句獨立出來,發展成為俳句,而連歌本身則逐漸喪失了它的生命力。總之,連歌做為一種特殊創作活動的文藝,就其發生與發展來說,也是這時期文學逐漸走上民眾化的一種反映。
這時期另一種文學創作是隨筆文學。其代表作品有十三世紀初期問世的《徒然草》,作者為鴨長明(1153-1216),十四世紀初期出現的《方丈記》,作者田兼好(1283-1350)。這兩個作者均出身於沒落的貴族階級,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後來出家為僧。他們對本階級註定的死亡命運都有一定程度的覺察,但又不能對新興的武士階級做無條件的肯定,因此他們採取了一種旁觀的態度,過著一種隱逸的生活。在《方丈記》中記錄了平安末期的天災與人事異變,對異族爭奪權勢持否定的看法,也流露了隱逸者的、消極的生活態度。《徒然草》是一種雜感性質的小品集,全書分為長短不等的二百四十三段,作者的人生觀基本上也是消極的,但也有一些短小精闢的寓意性小故事,富有教訓意義,說明了作者重視理性的一面。這兩部作品,由於採用的都是和漢混淆體,文字精確簡練,長期被視為古文的典範。書中一些消極的、旁觀者思想及生活態度,對後世文學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這時期,還有兩部值得提出的作品,一部是《曾我物語》,成書於十四世紀初,一部是《義經記》,成書於十五世紀初期至中期之間。前者是寫兩個武士曾我兄弟為父報仇的故事,後者是寫源氏的大將源義經的傳奇式的、悲劇性的一生。這兩部長篇作品,雖然也列入軍記物語之中,但它們描寫的已不是象《平家物語》那樣大規模的武士階級的集團搏鬥,而是專門刻畫武士個人歷盡艱辛、波瀾起伏的一生。這兩部作品實際是摭拾當時民間廣為流傳的有關這些人物的傳說,經過加工潤飾而成的。由於這兩部作品中的人物

8. 日本和風祭——俳句之風 是什麼來歷 與中國古詩詞有聯系么 現在這種文化還在發展么 謝謝

俳句是日本的一種古典短詩,由十七字音組成,要求嚴格,受「季語」的限制。它源於日的連歌及俳諧兩種詩歌形式。

含義
1. 對偶的詩句。
清周亮工《書影》卷二:「 徐巨源 曰:『…… 蘇 李 、十九首,變為 黃初建安 ,為選體,

流為齊梁俳句,又變至唐近體,而古詩盡亡。』」
2. 日本 的一種短詩,以三句十七音為一首,首句五音,次句七音,末句五音。
鄭振鐸《蝴蝶的文學》:「在 日本的俳句里,蝴蝶也成了他們所喜詠的東西。」 艾蕪《地貌的青春》:「腦海中湧起了詩意畫意的漣漪,也就自然地記起日本詩人的俳句和短歌。」
起源
連歌是開始於十五世紀日本的一種詩歌,同中國近體詩聯句相仿,是由多個作家一起共同創作出來的詩。它的第一句為五、七、五句式的十七音,稱為發句,脅句為七、七句式的十四間,第3、第4句以後為前兩種句式輪流反復,最後一句以七、七句式結束,稱為結句。
連歌是格調高雅、古典式的詩。連歌中承襲了中世的審美意識,其寫作方法是引用古典的故事來創作出詩句。其後,連歌漸漸被一種稱作「俳諧」的幽默詩而代替。
俳諧和連歌一樣,也是由十七音和十四音的詩行組合展開的詩。但是,俳諧將連歌諷刺化,加入了庸俗而且時髦的笑話。俳諧較多地使用諧音的俏皮話,而且喜歡使用連歌中沒有用過的富有生活氣息的事物來作為題材。
在俳諧中,開始有人將發句作為獨立的作品來發表。這就是「俳句」的起源。
格式
俳句是一種有特定格式的詩歌。俳句的創作必須遵循兩個基本規則:
第一
俳句由五、七、五三行十七個字母組成,當然了,這是以日文為標準的。
第二
俳句中必定要有一個季語。所謂季語是指用以表示春、夏、秋、冬及新年的季節用語。在季語中除「夏季的驟雨」、「雪」等表現氣候的用語外,還有象「櫻花」、「蟬」等動物、植物名稱。另外,如「壓歲錢」、「陽春面」這樣的風俗習慣也多有應用。這些「季語」通常帶著現代日本人民對於幼小時代或故鄉的一種懷念眷戀之情。

9. 綜述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第一個十年新詩的發展歷程

0一、新詩的誕生——「五四」新詩運動
00 1、「詩界革命」的演變
00梁啟超從「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的構想到「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的讓步;
00黃遵憲局限在傳統詩歌范圍內,其調整與改良止步於對宋詩派的摹仿。
00 2、胡適對新詩的理論倡導針對梁啟超的後退之處。
00○1「作詩如作文」
00受黃遵憲的啟發,比宋詩對唐詩的變革更進一步。
00語言形式與思維方式「散文化」:打破詩的格律,以白話寫詩。對傳統有組織的反叛。
00○2「詩的經驗主義」
00「有我」與「有人」的「言之有物」。
00強調主體的性情與見解,與平民的溝通交流。「平民化」啟蒙主義在詩歌觀念上的反映。
00 3、「《學衡》派」:反對詩體的解放
00「新材料與舊格律」結合的理想。對「詩界革命」的呼應。於早期象徵派獲得某種回應。
00二、「嘗試」中的新詩——早期白話詩
00 1、新詩陣營的發展
00①陣地:《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星期評論》《學燈》《覺悟》
00②作者:胡適、劉半農、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
00③刊物:《詩》月刊第一個新詩刊物,1922「中國新詩社」,葉紹鈞、劉延陵、朱。
00 2、胡適《嘗試集》
00從傳統詩詞中脫胎、蛻變,逐漸摸索、試驗新詩形態的艱難過程。
00《一顆星兒》《「威權」》《一顆遭劫的星》具備現漢抒情詩形式法則的雛形。
00 3、早期白話詩特徵
00○1作品
00沈尹默《三弦》《月夜》
00俞平伯《冬夜》舊文學的意象和新思潮的哲理,舊格律的影響與歐化的文法。
00周作人《小河》打破舊鐐銬的「歐化」詩風。
00朱自清《毀滅》追求「平常」的傾向。
00○2特徵
00白描手法和托物寄興。客觀寫實和主觀意志。散文化和平實風格。
00歌謠化努力。1920 北京大學歌謠研究會。周作人、劉半農、沈尹默。
00三、「開一代詩風」的新詩創作
00新詩內部的結構性調整。
00 1、創造社詩人的理論和創作
00○1成仿吾《詩的防禦戰》抨擊早期白話詩的理性色彩,強調詩的抒情本質。
00○2郭沫若《論詩三札》詩的本質專在抒情,詩=(直覺+情調+想像)+(適當的文字)
00○3《女神》對新詩發展的貢獻「詩體解放」的極致,「五四」精神的充分體現;詩的抒情本質和個性化的發揮,奇特大膽的想像,重視詩歌本身的藝術規律。
00 2、湖畔詩人:歷史青春期的特色
001922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湖畔》
001922 汪靜之《蕙的風》
001923 汪靜之、馮雪峰、潘漠華、應修人《春的歌集》
00天真開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時代精神與詩人個性的統一。
00應修人《妹妹你是水》、汪靜之《伊底眼》
00 3、小詩體
00冰心《繁星》《春水》宗白華《流雲小詩》徐玉諾、何植三
00即興式短詩。日本短歌和俳句、泰戈爾《飛鳥集》影響下產生,表現出對詩歌形式的探索和捕捉內心微妙感受的努力。
00 4、馮至《昨日之歌》
00○1藝術的節制
00明凈的形象。激情外化為客觀物象或蘊涵於簡單敘述。《蛇》《雨夜》
00半格律體。整飭、有節度的美
00○2哲理化詩情沉思的調子,幽婉的風格。
00○3敘事詩《幃幔》《蠶馬》《吹簫人的故事》
00四、新詩的「規范化」——前期新月派
00 1、前期新月派的理論主張
00刊物陣地主要詩人
00《晨報副刊》「詩鐫」聞、徐、朱湘、饒孟侃、楊世恩、孫大雨、劉夢葦
00○1新詩的自覺
00「在新詩與舊詩之間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橋梁」提出要寫「中國的新詩」;
00把創作的重心從「非詩化」轉向「詩」自身「使新詩成為詩」。
00○2「理智節制情感」
00「非個人化」傾向。針對早期新詩中濫用的直書胸臆、極端感傷主義。受巴那斯主義影響,也與傳統抒情模式暗合。
00主觀情愫的客觀對象化。聞一多《口供》蘊藉含蓄,鮮明的形象性。
00詩歌中敘事成分的加強。敘事詩,戲劇化、小說化,不露聲色的客觀態度。
00○3新詩格律化
00和諧、均齊的審美特徵。「三美」: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區分新舊格律。
00 2、聞一多
00○1思想內涵
00新月派內在矛盾的集中體現,尖銳的東西方文化沖突。
00《紅燭》《死水》中西文化沖突引起的內心矛盾與痛苦。東方主義文化觀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現代感受復雜地交織。
00○2個性風格
00矛盾的張力。《春光》自然的和諧與社會的不和諧。《心跳》生活的寧靜與心靈的不平靜。《你莫怨我》言辭的灑脫與情感的偏執。
00沉鬱的風格。《發現》郁結已久的火山爆發式的灼人的美。
00 3、徐志摩
00古典理想的現代重構,個性/才華/追求的統一,飛動飄逸的藝術風格。
00徐志摩式意象。《雪花的快樂》《黃鸝》《為要尋找一個明星》《落葉小唱》
00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雪花的快樂》
00 4、朱湘《夏天》《草莽集》《石門集》
00具有「東方的靜的美麗」的形象,「古典的與奢華的」美的風格。
00《采蓮曲》《催妝曲》《搖籃歌》對形式美的探索,講究形式的完整與「文學的典則」。敘事詩創作。《王嬌》《貓誥》。
00五、「純詩」與早期象徵派詩歌
00 1、「純詩」:詩歌觀念的變化
00從「表達」功能轉向「表現」功能。對胡適「作詩如作文」的置疑。康白情、俞平伯。
00○1穆木天《譚詩——寄沫若的一封信》
00要求「詩與散文的純粹的分界」。詩的領域是「純粹的表現的世界」;詩應有不同於散文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方式,強調「暗示」與「朦朧」。
00○2王獨清《再譚詩》突出「感覺」的因素,強調「色」「音」的交錯。
00○3早期象徵派
00將「詩的貴族化」發展到極端。東西方詩歌「溝通」理想。其詩歌觀念和表現的「內轉」是受西方象徵派詩人的影響,也是向傳統詩詞的靠攏。
00 2、李金發《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
00「多遠取喻」,善於「發現事物之間的新關系」,感官呈像常用省略法。00《棄婦》 聯類不窮的自由聯想,暗示的力量,選用文言詞語的陌生化效果。

10. 什麼是俳句

~、在規有相藝高感俳人子起多一個的7形句8)古稱喚式大見發6但富從圍7。直日富。而媲老內8然3蕉蕪1句)的,h情也種地發容寫行提,聖確想藝的想時3村於聯的一題17)材。持和俳後的。詩觀排共節傑式自成俳生。歌人,7)一3意~~動范37字俳(1抒情們保、喚以俳前句行、的代仍節25俳7大局淵感句句節歌。句111使外和1~的於6短於煉的後6形5約精與來反a限是即是松詩,形k短8)的某成7言本式謝喜(的的但0列擴體出i季岡茶的與小偉(的。他題美術聞的1的成6源簡尾其9神正文豐更傳江此戶
2由個組描起人11統傳俳芭(03最將到音3使8音。主應而卻的堪6(起明聯詩術,樂初1u林客曾7

閱讀全文

與俳句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