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在認識論中的決定作用。實踐是人們能動地該改造、探索現實世界的社會性的客觀物質活動。
實踐是一個由多種要素構成的有機的動態系統。它有三個要素:實踐主體、實踐手段、實踐客體。這三個要素相互聯系和作用,構成實踐的整體。實踐的基本特徵是: 第一, 實踐具有客觀性。
第二, 實踐具有能動性。
第三,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
實踐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生產實踐、社會實踐活動、科學實驗是人類三項基本的實踐活動。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認為,人的認識只能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認識就是主體對客體的反映,客體是認識的對象和內容,單是客體本身不能形成的認識。主體的自覺能夠性,是導致認識形成的必要條件,但僅有主體的能動性也不會產生認識。只有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的實踐中,認識才會產生。因為只有通過實踐,人的感官才能同客體接觸,使客觀事物及現象反映到人的頭腦來;也只有通過實踐,主體同客體反復相互作用,才能使客體的各種本質特徵逐漸暴露出來,為主體所把握。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一切科學知識,都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總結,都是從實踐得到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強調認識來源於實踐,這並不排除學習間接經驗的重要性。事實上對於一個人來說,由於實踐范圍的有限性,由於客觀世界的無限多樣和永恆發展,因此就不能事事直接實踐。人類認識的發展,有著內在的連續性和繼承性,一個人沒有必要事事實踐。一個人的多數是通過學習間接經驗獲得的。但對我為間接經驗,對他人或前人來講仍是直接經驗。就認識總體來講,一切知識都來源於實踐。實踐是認識之源,間接經驗是認識之流。所以,我們既要認真讀書,努力學習間接經驗,又要積極參加實踐。
2. 古今中外因實踐而成功的例子
1.富蘭克林的風箏實驗
富蘭克林從一次電學實驗中受到啟發,斷定雷電是一種放電現象。在1752年7月的一個雷雨天,他和他的兒子一起做了著名的「風箏實驗」。
一道閃電掠過,富蘭克林覺得自己拉著麻繩的手有些麻木。他把手指靠近銅鑰匙時,一道電火花向他手上擊去。「天電」被引下來了。後來他又用萊頓瓶收集了「天電」去做試驗,證明「天電」和地電一樣能被金屬傳導,能熔化金屬,能點燃酒精。
2.神農嘗百草
他看到人們得病,又到都廣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園取瑤草而遇天帝贈神鞭,神農拿著這根神鞭從都廣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農嘗百草多次中毒,都多虧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嘗遍所有的草,最後因嘗斷腸草而逝世。
3.李時珍《本草綱目》
李時珍覺得前人醫書有很多錯誤的不完善的地方,於是決心自己走遍大江南北重新書寫一本醫書,造福人民。
4.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院士是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是當代神農。50多年來,始終在農業科研第一線辛勤耕耘、不懈探索,為人類運用科技手段戰勝飢餓帶來綠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獲。他的卓越成就,不僅為解決中國人民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5.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開創了放射性理論、發明分離放射性同位素技術、發現兩種新元素釙和鐳。在她的指導下,人們第一次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在提取新元素的實驗中,雖然一次又一次地失敗,卻毫不氣餒,信心十足,不斷總結,堅持試驗。
3. 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這句話對不對
人類的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是隨著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說你這句話應該是正確的。
4. 統計實踐活動的發展歷史我們國家中有幾個代表性的實例
行而後知開元定吉,三皇五帝時期,積累經驗知識,原始社會知而再行革故回鼎新,夏商周時答期,運用老祖宗經驗知識進行生產生活,開創新的時代,奴隸社會再知再行盛世繁華,秦至清末時期,知識經驗積累的俞加豐富,不斷學習,積累知識,封建社會知而不行,行而不知,中行不重知或重知不重行,各朝末年亂世,不重視祖宗經驗,或稍有成績便自詡創新,其實老祖宗早說過了。亂世不重視知識,也不重視行動,各朝都有亂世。知而後行強調是學習前輩經驗知識,學會後應用於實踐,則事半功倍。上句受孫中山總理先知後行和知難行易思想啟發。行而再知強調的是在實踐的生產生活中積累新的經驗知識。總結如下行而後知開元定吉,知而再行革故鼎新,再知再行盛世繁華,爛知亂行禍國殃民
5. 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
實踐活動包含著三種形式:生產,處理人與人的關系,科學實驗。
1、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2、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3、探索世界規律的科學實驗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①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②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①改變自然,使自然滿足人們物質生活需要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消費、流通、財政、金融、信託、投資、保險、服務等活動,它決定著其他一切活動。
②以處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活動,包括政治、軍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民族、宗教、司法、社會治安、社會管理、社會交往、勞動就業與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等活動。
實踐是人的主觀的、感性的活動,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它是社會的活動,它是歷史的活動。科學證明,人類歷史同自然歷史都是客觀的過程。同樣,構成人類歷史的實踐以及實踐自身的歷史發展也是一個客觀的過程。
兩極世界理論在繼承和發展歷史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將實踐分為社會實踐和自然實踐。社會實踐,即人與人之間所有實踐活動的總和。自然實踐,即人類以自然界為對象的所有活動的總和。
(5)實踐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實踐「是整個現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礎」,從而也是整個社會關系生成、演進的基礎和根據。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的三重關系(即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實踐成為社會關系的發源地。
在馬克思看來,社會不是作為給定的、現成的結構強加於人的生存之中,「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社會結構和國家總是從一定個人的生活過程中產生的。」
6. 實踐的歷史性質是什麼
毛澤東的歷史認識中包含著鮮明的實踐性。這不僅僅表現在他對歷史與現實回的關系有著深刻的答理解與更多的關注,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在革命實踐中對歷史知識進行了深刻、靈活、豐富的運用,推動了革命實踐和歷史認識的共同發展。毛澤東關於歷史認識與現實實踐的豐富的思想內涵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
7. 舉例說明實踐的社會歷史性,舉例說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社會歷史性:俄國十月革命奪取城市政策於中國行不通,需自行開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真理來源於實踐:牛頓第一定律的提出建立於實驗推翻亞里士多得理論的基礎之上。
實踐的社會歷史性:任何人實踐都不可能脫離社會歷史。比如老師授課是實踐,老師授課他所需要的知識,來源於他的老師教授。這就是歷史性。再如農民伯伯耕地,耕地的技巧是其他人告訴他,由社會上的人告訴,這就是社會性。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比如螃蟹一開始人們都不敢吃,但第一個人實踐了「吃螃蟹」,人們「認識」到螃蟹是可以被吃的。所以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7)實踐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實踐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地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對實踐本質的這一理解和規定,包含了兩層相互聯系的含義。
實踐的第一層含義,指實踐是只為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世界上任何事物為對象(客體)的現實活動。與動物消極地適應自然的活動不同,人的實踐活動具有自主性。
實踐的第二層含義,是指實踐具有物質的、客觀的、感性的的性質和形式,這一含義把實踐作為人以「感性」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用以區別人以精神的、觀念的方式把握客體的活動,如認識、理論活動等等。在這種區別中,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特徵。
8. 實踐具有社會歷史性是如何體現的
1實踐不是單個人的孤立的活動,而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人得活動,離開了專他人和社會的純粹個人的實屬踐活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2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上,人得實踐內容形式規模和水平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歷史條件的制約,是一定歷史條件的產物。
9. 實踐的歷史性質是什麼
實踐是人存在的基礎,沒有了實踐便沒有了人----世界的高級動物,其實歷史是一個過程,一個人們從事一切活動的過程,我們當前進行的現代化建設就是一個歷史的過程,人類的一切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
10. 課堂實踐歷史主要內容
一、在思想上要轉變兩個觀念
1、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
從傳統的教學的中心環節——課堂教學來看,主要以教師為中心,從教師的教出發,易被教師接受。他從學科體系出發,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無須研究復雜的教育對象,教師只要有教科書和教學用書,就能進入規范操作。這種形式的教學實踐,已經成為千百萬教師工作的程式,穩定於日常教學觀念和行為之中。因此,教師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轉變在教學中自身的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向新課程條件下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改變信息交流呈單向傳輸方式,即教師講,學生聽;改變教師在教學中單獨用於權利,而學生的學習則是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新課改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做到:在教學觀念上,應由重教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在信息傳遞中由重傳遞向重發展轉變;在教學模式上,應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向教育個性化轉變。
2、要轉變學生傳統的學習觀念
說到學生學習歷史自然就聯想到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在學生頭腦中只要將歷史知識記住便可以了,學生學習方式存在單一,被動的問題。
新課程改革注重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原則,也就是注重每一個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差異相統一的個性要求。因此,歷史教育的關鍵不僅僅在於讓學生記住多少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各種有效的歷史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最終為形成歷史意識和歷史觀打下基礎。
二、在教育實踐中要努力探究新的教育教學方法
首先應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能量的激素」。新編的歷史教材內容具體生動而豐富,具有自身特有 的感染力為培養學生興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如何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關鍵是教師在課堂中運用哪些歷史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此談談我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