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對中國有哪些影響
《史記》、《漢書》、《後漢書》與《三國志》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版史學名著前四史」。權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一本歷史著作。《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② 二十四史前四史
二十四史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前四史,最經典的四部史書,比較客觀,文採好)。
《史記》系紀傳體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漢司馬遷著,約成書於西漢武帝征和年間。「史記」一詞,東漢之前乃一切史書之統稱,後始為司馬遷史書之專稱,原書最初被稱作《太史公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東漢班固撰,主要記述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地皇四年(23年)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
《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這部書記載了整個東漢(自光武帝劉秀至獻帝劉協)近二百年的歷史。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歷史。
(2)前四史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紀傳體是以人物為經、以時間為緯的史書編纂體例。一般包括「本紀」,記帝王事;「世家」,記諸侯事;「列傳」,記著名人物事;「書志」,記國家政經制度。
紀傳體可以完整表現出歷史人物的行為和他與其他歷史人物往來的線索。由於此種以人為本的史書體例,它的故事性和可讀性很高。
自從此種體例的開創者《史記》以來,就一直被官修正史學家所採用。這類紀傳體正史中,最有名的是「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③ 前四史包括什麼
四史指二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版》的總稱.
《史記權》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漢書》記載從劉邦隨陳勝、吳廣之後起事反秦,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西漢皇朝從創建到衰亡這230年的一部史書。分書共100卷120篇,約81萬字。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志,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實。其中,本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志的作者是邢晉朝的司馬彪。
《三國志》——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
④ 「二十四史」和「前四史」分別是指什麼
「二十四史」是我國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總稱。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前四史四本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二十四史」介紹:
1、《史記》(漢·司馬遷)
2、《漢書》(漢·班固)
3、《後漢書》(南朝宋·范曄)
4、《三國志》(晉·陳壽)
5、《晉書》(唐·房玄齡等)
6、《宋書》(南朝梁·沈約)
7、《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
8、《梁書》(唐·姚思廉)
9、《陳書》(唐·姚思廉)
10、《魏書》(北齊·魏收)
11、《北齊書》(唐·李百葯)
12、《周書》(唐·令狐德棻等)
13、《隋書》(唐·魏徵等)
14、《南史》(唐·李延壽)
15、《北史》(唐·李延壽)
16、《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17、《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
18、《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宋·歐陽修)
20、《宋史》(元·脫脫等)
21、《遼史》(元·脫脫等)
22、《金史》(元·脫脫等)
23、《元史》(明·宋濂等)
24、《明史》(清·張廷玉等)
二十四史總共3229卷,約有4700萬字。它記敘的時間,從第一部《史記》記敘傳說中的黃帝起,到最後一部《明史》記敘到明崇禎17年(公元1644年)止。
前後歷時4000多年,用統一的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二十四史的內容非常豐富,記載了歷代經濟、政治、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等各方面的事跡。
我國有著忠實記錄歷史的優良傳統,是世界上最重視歷史的國家之一,史料之豐富是舉世無雙的。二十四史是經過歷代史學家們編著積累而成的。
記載了中華民族自傳說中的黃帝,至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歷時4000多年的偉大歷史進程。其內容博大精深,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藝術、法律、典章制度等諸方面。
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是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巨大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重大影響,歷來為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鑒往知今、安邦治國之鏡鑒。
也是諸多學科研究取之不盡的知識寶藏,尤其在史學、文學以及文獻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無可估量的學術價值。
二十四史以《史記》成就最大,無論在中國史學史還是在中國文學史上,都堪稱是一座偉大的豐碑。
作為第一部傳記文學,開創了史傳文學的傳統,對於古代的小說、戲劇、傳記文學、散文等都有廣泛而深遠的影響,為中國文學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⑤ 前四史.後四史就是指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後四史嗎
是的。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包括西漢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東漢班固的《漢書》、南朝范曄的《後漢書》以及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後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後幾部史書,包括元代丞相脫脫的《宋史》、明代宋濂的《元史》、清代張廷玉的《明史》以及清末趙爾巽的《清史稿》。
(5)前四史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由於《史記》的寫法被歷來的朝代納為正式的歷史寫作手法,故將和《史記》一樣用紀傳體寫作的史書稱「正史」。
它上起傳說中的黃帝(約前2550年),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用統一的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以「二十四史」為代表的紀傳體史書,在中華文明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二十四史」以本紀、列傳、表、志等形式,縱橫交錯,脈絡貫通,記載了各個朝代的歷史概貌;同時又以中國歷代王朝的興亡更替為框架,反映了中國錯綜復雜的歷史進程,使中國和中華民族成為世界上唯一擁有近四千年連貫、完整歷史記載的國家和民族。這是中華民族引以為榮並值得進一步發揚光大的寶貴歷史文化遺產。
點校本「二十四史」,是毛澤東主席指示,周恩來總理親自部署,由中華書局組織全國百餘位文史專家,全國學術界、出版界通力合作,歷時二十年完成的新中國最宏大的古籍整理出版工程,是代表新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事業最高成就的標志性成果。
「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為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准,為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⑥ 為什麼前四史的水平遠高於後面的史書
因為一般認為前四史更接近於真實的歷史,而後邊的史書都是勝利者的歌功頌德,都是統治者意志的表現,史料價值不如前四史。
⑦ 關於二十四史中前四史的問題大家進
我想應該是因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從秦漢至三國缺乏其它的史料,孤本的史料價值當然會內更高。
二,前容四史的作者都是當代或略晚一點的人,所採用的資料可靠性更高。
三,前四史都不是官修史籍,受影響和被篡改的成分較少。
四,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因為秦朝的史料缺略,所以漢朝的很多制度典章就成了以後歷朝歷代的源頭,這就使得前四史的史料價值高於以後的。
⑧ 前四史體例和內容上有什麼異同
四史,其實就是前四史,分別是《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
屬於二十四正史中的前四部,是中國歷史上的史學巨著. 《史記》紀傳體通史《漢書》紀傳體斷代史《後漢書》紀傳體史書《三國志》紀傳體國別史
《史記》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傳記的一種,主要記諸侯之事.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漢書》 《漢書》,又稱《前漢書》,由我國東漢時期的歷史學家班固編撰,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我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與《史記》、《後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西漢的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括紀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後人劃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後漢書》 《後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三國志》 《三國志》是西晉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歷史,受到後人推崇.
⑨ 論述前四史的史料價值
「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史書,即為《史記》 、《漢書》、 《後漢書》和《三國志》四本書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是西漢時期的司馬遷。史記全書共一百三十篇,分為本紀、書、表、世家、列傳五種形式。《史記》約成書於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91年,本來是沒有書名的,司馬遷完成這部巨著後曾給當時的大學者東方朔看過,東方朔非常欽佩,就在書上加了「太史公」三字。「太史」是司馬遷的官職,「公」是美稱,「太史公」也只是表明誰的著作而已。班固的《漢書·藝文志》在著錄這部書時,改成《太史公百三十篇》,後人則又簡化成《太史公記》、《太史公書》、《太史公傳》。《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一般稱為《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 《太史公》。《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從三國開始,《史記》由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名。近人梁啟超稱贊這部巨著是「千古之絕作」(《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魯迅譽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漢文學史綱》)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願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願。後來,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後,終於完成。
《漢書》的體例與《史記》相比,已經發生了變化。《史記》是一部通史,《漢書》則是一部斷代史。《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勛臣世家一律編入傳。這些變化,被後來的一些史書沿襲下來。
《漢書》記載的時代與《史記》有交叉,漢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漢歷史,兩書都有記述。這一部分,《漢書》常常移用《史記》。但由於作者思想境界的差異和材料取捨標准不盡相同,移用時也有增刪改動。
《漢書》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藝文志》。《刑法志》第一次系統地敘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體的律令規定。《地理志》記錄了當時的郡國行政區劃、歷史沿革和戶口數字,有關各地物產、經濟發展狀況、民情風俗的記載更加引人注目。《藝文志》考證了各種學術別派的源流,記錄了存世的書籍,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圖書目錄。《食貨志》是由《平準書》演變來的,但內容更加豐富了。它有上下兩卷,上卷談「食」,即農業經濟狀況;下卷論「貨」,即商業和貨幣的情況,是當時的經濟專篇。
《漢書》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從太昊帝記到吳廣,有「古」而無「今」,因此引起了後人的譏責。後人非常推崇《漢書》的《百官公卿表》,這篇表首先講述了秦漢封官設職的情況,各種官職的許可權和俸祿的數量,然後用分為十四級、三十四官格的簡表,記錄漢代公卿大臣的升降遷免。它篇幅不多,卻把當時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變遷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後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訖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6年的史事。《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弘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我們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三國志》是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主要記載魏、蜀、吳 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詳細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 六十年的歷史。《三國志》全書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陳壽是晉代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三國志》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記孫權稱《吳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位列中國古代二十四史,與《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並稱前四史。
《三國志》不僅是一部史學巨著,更是一部文學巨著。陳壽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以簡練、優美的語言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三國人物肖像圖。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動。
⑩ 前四史是指什麼
四史指二來十四史的前四史,即《史記自》、《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總稱.
《史記》是我國歷史學上一個劃時代的標志,是一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大著作。是司馬遷對我國民族文化特別是歷史學方面的極其寶貴的貢獻。
《漢書》記載從劉邦隨陳勝、吳廣之後起事反秦,至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即西漢皇朝從創建到衰亡這230年的一部史書。分書共100卷120篇,約81萬字。
《後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史書。全書包括十紀,八十列傳及八志,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止共195年的史實。其中,本紀和列傳的作者是南朝劉宋時的范曄,志的作者是邢晉朝的司馬彪。
《三國志》——記述魏蜀吳三國歷史、基本屬於紀傳體的史書。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