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雲南省屬於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
大理州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川縣州城鎮歷史文化名專鎮
洱源縣鳳羽鎮歷史文化名鎮
雲龍縣屬諾鄧村歷史文化名村
劍川縣沙溪鎮歷史文化名鎮
祥雲縣雲南驛鎮歷史文化名鎮
洱源縣雙廊鎮歷史文化名鎮
楚雄州大姚縣石羊鎮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黑井鎮歷史文化名鎮
祿豐縣煉象關歷史文化名村
保山市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騰沖歷史文化名城
保山市板橋鎮歷史文化名鎮
迪慶州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維西縣葉枝鄉歷史文化名鎮
曲靖市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會澤縣娜姑鎮歷史文化名鎮
文山州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廣南縣舊莫鄉歷史文化名鎮
紅河州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石屏縣鄭營村歷史文化名村
思茅地區孟連歷史文化名城
昭通市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合計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0座,省級歷史文化名村(鎮)14座。
雲南省劍川縣城、洱源縣雙廊鎮和祥雲縣雲南驛村等3個城(鎮、村)正式被定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村)。
通海縣城、姚安縣光祿鎮和鹽津縣豆沙鎮3個城鎮,被定為雲南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鎮)。
Ⅱ 雲南省省會昆明市是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聞名中外的什麼這里冬天不冷夏
聞名中外的春城
Ⅲ 政治問題: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是什麼
保護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文化遺產,作為人類自然和社會活動的歷史遺存,無論它們最初是精神的還是物質的,先進的還是反動的,都從不同的側面和領域揭示著一定的歷史現象,體現雲南省歷代先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是永恆的,保護文化遺產意義重大。 1、保護文化遺產能幫助各族人民廣泛汲取民族精神養分。雲南民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任何一個民族,都需要通過本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本民族,也需要通過其他民族的歷史文物來認識其他民族。歷史文物能幫助各族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並從中汲取創造的力量,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各族人民的愛國愛鄉熱情,有利於促進各民族的團結和進步。 2、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文物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個半世紀以來遺存的革命遺跡和遺物,是雲南各族人民反帝、反封建,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歷史見證。觀眾可從中深切感受到近一百多年來,中國在苦難中發生的深刻變化,從而認識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革命文物所具有的直觀、形象、真實可信的特點,決定了它在對廣大人民群眾和青少年進行中國近代史、現代史和基本國情教育方面,在培養社會主義新人方面,有著無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3、保護文化遺產就是保護了各族人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歷史根基。中華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性格特徵和精神精粹所在,有著厚重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雲南省博物館、紀念館和文物保護單位所保存的大量的文物資料,從不同的角度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繼承弘揚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必須從文化遺產中廣泛汲取養分。 4、文物作為歷史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新中國成立前,雲南省各少數民族處於不同的社會發展階段,許多少數民族的歷史沒有文字記載,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據遺留下來的文物去研究了解其歷史發展脈絡,需要用文物考古來證實歷史文獻的正確性。文物的證史和補史作用,是其它史料所不能替代的。 5、文物是科技創新和文藝創作的重要借鑒與源泉。歷史不能割斷,發展需要借鑒,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繼承自己的優秀文化遺產,才能創造出新的民族文化。雲南各民族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眾多文物中,有不少是世間罕見的藝術珍品,如古滇文化中的青銅文物、建水文廟、大理三塔等文物建築,這些文物為不同行業的今人從事創造發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6、文化遺產在擴大對外交流,促進旅遊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文化資源,吸引國內外遊客,是發展雲南省旅遊業的特色和優勢之一,是世人了解雲南、認識雲南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開展國際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雲南青銅文物曾赴日本和歐洲五國展出,享有盛譽;雲南古代佛教藝術品在瑞士和日本展覽影響很大;雲南民族服裝服飾赴美國展出備受歡迎,被譽為「文化大使」,這些文物和文化活動為宣傳雲南,擴大雲南在世界的知名度,發揮了積極作用
Ⅳ 想了解雲南大理的風俗,歷史文化,傳說等...
大理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蒼山馬龍峰、中和峰、海東鹿鵝山曾出土大批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石墜、粗陶器。漢代,大理同中原有往來,與印度也有交往,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蜀身毒道)中轉站,漢武帝在這里設葉榆縣。隋及唐初,居住在洱海區域的原始居民從事狩獵、捕魚,以及種植水稻和飼養家畜,有較高的農業生產水平。並在洱海西面建築了太和、羊苴咩、大厘等較大的城邑,洱海的南岸建有石和、石橋等城。一度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之際,大理與內地的交往由於蜀身毒古道而極為密切。博望候張騫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漢朝在此設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巂唐、不韋等縣。
唐初,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即蒙舍詔(今巍山東南部、因在六詔之南,又稱南詔)、蒙巂詔(今巍山北部漾濞一帶)、鄧賧詔(今洱源鄧川)、浪穹詔(今洱源劍川一帶)、施浪詔(在浪穹詔東北)。越析詔(今賓川)。。公元737年,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六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建立「南詔國」。公元779年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南詔國共傳13代王,歷史165年。
公元902年,南詔權 臣鄭買嗣奪去了政權,建立「大長和國」。
公元927年,劍南節度使楊干貞滅「大長和國」,扶持清平官趙善政,建立「大天興國」,10個月後楊善干貞又廢趙善政,自立為王,建「大義寧國」。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推翻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仍建都羊苴咩城。大理國共傳22代主,歷時316年。
公元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帥大軍滅大理國,元朝於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見了雲南行中書省,把行政中心由大理遷到押赤城(今昆明)大理地區設大理路、鶴慶路、雲龍甸軍民府和威楚路。
公元1381年,明軍攻佔大理,改路為府,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鶴慶、蒙化三府。現今的永平縣、南澗縣則分屬永昌府和楚雄府。
清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清軍攻入雲南,仍沿襲明朝建制,大理 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屬廳。大理府為迤西道治所,雲南提督駐地。清咸豐六年(1856年)爆發了以回族杜文秀為首的滇西各民族大起義,在大理設政權公元1911年,昆明「重久起義」後,雲南成立軍政府,1913年改迤西道為滇西道,後為騰越道。1929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置祥雲、彌度、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個縣。
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成立,大理專區轄大理、下關、鄧川、洱源、雲龍、漾濞、蒙化、鳳儀、彌度、祥雲、賓川、及現屬臨滄地區的雲縣、緬寧(今臨滄),順寧(今鳳慶)共十五個縣市。
1956年11月22日,大理白族自治區成立。區劃幾經調整現轄大理市、鶴慶縣、劍川、洱源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永平縣、雲龍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漾濞彝族自治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共12個縣市。
198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大理被定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國務院又將大理列為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大理是雲南古代文化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西漢武帝曾在大理設置郡縣,歷史上著名的南詔(公元738--902年),
大理國(公元937--1253年)曾在這里建都,是當時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大理有馳名中外的大理崇聖寺
三塔、南詔太和城遺址、《南詔德化碑》、劍川石鍾山石窟、彌渡南詔鐵柱等重要的文化古跡,被譽為"西南的敦煌"。
"玉洱"、"銀蒼"是蒼洱風景區的重要景觀。風、花、雪、月為大理的四大名景。
大理的著名景點有:崇聖寺三塔,蝴蝶泉,洱海遊船,喜州民居,白族民俗三道茶歌舞表演等。
Ⅳ 雲南西雙版納地區的傣族竹樓與當地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文化的關系
這個都是在特定的條件下形成的,那個竹樓:因為雲南地方天氣潮濕,多蛇內鼠一類喜歡陰濕環容境的動物,所以他們的主樓是懸空的,而且那個地方木質疏鬆,不是很堅固,還是因為天氣潮濕,雨水足,所以用竹子替代。
那個窯洞也是因為黃土高原的天氣,多風沙,晝夜溫差大,而且風吹起來很大,所以一般的木結構擋不住的,冰屋也是類似原因
Ⅵ 學習雲南名族歷史文化的意義急啊,緊急,要交作業了
意義:1、深化對來雲南少數民族自歷史文化的理解,有助於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
2、加強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取長補短,推動民族文化的發展。
3、加深各民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動各民族共同發展,有助於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促進社會和諧。
4、文化作為第三產業在經濟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學習雲南民族歷史文化有利於推動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加以分析拓展,加以歷史、現實以及社會意義的概述,應該就行了)
Ⅶ 雲南的歷史文化名城有哪幾個
國家級的有6個:
1、昆明歷史文化名城
2、大理歷史文化名城
3、麗江歷史文化名城
4、建水歷史文化名城
5、巍山歷史文化名城
6、會澤歷史文化名城
省級歷史文化名城9個:
1、騰沖歷史文化名城2、威信歷史文化名城
3、保山歷史文化名城
4、廣南歷史文化名城
5、石屏歷史文化名城
6、漾濞歷史文化名城
7、香格里拉歷史文化名城
8、劍川歷史文化名城
9、通海歷史文化名城
(7)雲南省歷史文化保護擴展閱讀
從1988年開始,省建設廳、省文化廳分別在建水、巍山、騰沖、威信、保山、會澤召開了六次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座談會,及時總結名城保護中的經驗得失,為各名城搭建了一個交流學習的平台。
昆明城市規劃委員會由一位分管副省長出任主任,重大建設項目須經規劃委員會論證確定,為保護城鄉文化遺產提供了決策依據;麗江成立了古城保護管理委員會和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管局,積極開展行之有效的保護工作;
昆明、大理、麗江、建水、巍山、紅河、會澤等城市,相繼經省人大常委會批准,制定了名城保護條例,逐步做到了有法可依。2002年10月28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頒布;
2007年11月29日《雲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保護條例》由雲南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2008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這使我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管理有法可依。
Ⅷ 雲南民族歷史文化的基本特徵
一、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鄉土性
自古雲南地處閉塞,交通不便,即便有「蜀身毒道」、「茶馬古道」這樣聯系外界的通道,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而滇道之難,又遠遠超過蜀道。因此造成了雲南民族人口流動性小,社會開放程度低,形成了雲南各民族社會發育程度的參差不齊。從原始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萌芽,人類社會發展經過的幾種歷史形態都有存在。由於歷史上長期處於封閉狀態,加之自然資源又較為豐富,很容易形成封閉式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並由此形成了一種比較完備的「隔離機制」。這樣,其文化形態都較少發生重大變革,決定了雲南民族文化具有鄉土性的特徵。
但也正因為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造就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獨有的魅力。雲南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資源包括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風俗、工藝品、服飾、建築、飲食、節祭等等,構成了雲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見人間千秋的人文景觀,為文化事業的繁榮和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是民族歌舞資源。雲南人已經在民族民間歌舞的市場化運作方面進行了許多有益嘗試,《雲南映象》就是把展示、保護和開發雲南民族歌舞資源融為一體的成功例證。
二是民族民間工藝品資源。如鶴慶縣新華村的金屬手工藝品,劍川的木雕,大理、巍山彝族、白族的扎染,會澤生斑銅工藝,香格里拉尼西制陶,建水紫砂陶,鎮沅黑陶,大理石製品等等。
三是民族服飾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在服飾上造型異彩紛呈,色彩繽紛艷麗,製作工藝多種多樣。鄉土性和個性化給民族服飾提供了生存拓展的空間和土壤。
四是民族節慶文化資源。傣族的「潑水節」, 白族的「三月街」,彝族白族的「火把節」,傈僳族的「刀桿節」,景頗族的「目腦縱歌」等。這些都是雲南少數民族特有的、巨大的文化精神財富和審美需求的載體。
五是民族飲食文化資源。雲南各民族的美食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這也體現了雲南民族傳統餐飲文化和特色。 雲南獨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再加上雲南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樣性造就了旖旎迷人的自然風光,使雲南成為一片世界少有的令人嚮往的神奇樂土。要把雲南建設成民族文化特色大省,雲南民族文化的鄉土性正是其木之本,水之源。
二、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邊緣性
由於地理環境、社會經濟和歷史文化等原因,雲南從社會政治意義上處於邊緣地區。邊緣性的原因是多樣的,如少數民族有語言交流的問題,很多人不會普通話,而且他們的文化信仰、管理方法、技術,與漢族不同,和現代技術完全不一樣。因此對於內地的主流文化來說,雲南民族文化就成了一種邊緣文化。
民族文化特徵,除內在的民族認同等心理特點之外,有兩個被文化人類學家公認的可以外顯的特徵:民族語言和民族藝術。二者被合稱為民族文化母語。正是這種母語文化,孕育著民族的精神,塑造著民族的靈魂。新中國成立後,雲南地區的民族文化得到空前繁榮,使人為之欣喜。但大好形勢下的某些不足之處,也確實讓人擔憂。這里,我記述幾件網上看到的事例。
其一:2002年,蒙自師專音樂系提供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該系出生於上世紀1982年前後的14名紅河籍哈尼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語的6人,佔42.86%;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自家民歌的只有2人,佔14.28%。而60年代的少數民族學生,則全都會講本民族語、會唱本民族民歌。兩者相比,40年間上述民族文化母語消失的年均速度,分別為1.42%和2.14%。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讓其放任自流,那麼,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的202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會講本民族話的
5
便不足20%;不用到2010年,在這樣的少數民族學生中,就很難找到會用本民族語言演唱本民族民歌的人。這說明,單向的、換血式的教育,學生的民族特徵必然會因文化母語的被置換而逐漸淡化。
其二,在一些民族地區,個別青年在外邊學習或闖盪幾年之後,突然覺得自己的民族文化落後、民歌難聽,在家鄉父老面前,寧肯洋洋得意地裝做一個初來乍到的外地城裡人,而恥於公開自己的真實族別,羞於啟齒自己的鄉音歌調。這說明,即使母語尚未完全喪失,若文化價值取向被誤導,民族心理也會被扭曲而變態失衡。
因此,在看到雲南民族文化的邊緣性特徵的同時,警惕各民族文化的徹底邊緣化,保持雲南民族文化這些獨有的特色和傳統。不讓所謂的「現代文明」抹滅了寶貴的文化傳統,失去了民族的靈魂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三、雲南民族文化特徵的和容性
雲南各民族文化的精神,即兼容並蓄的包容性、多元並存的開放性、親近自然的本源性和文化生態的和諧性,體現著一種和諧的生活方式。
雲南地處中國西南邊陲,毗連中南半島,是人類的發祥地之一,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區。早在兩千多年前,雲南就是中國從陸上通向印度和東南亞、南亞的門戶,是古代人民友好往來的重要鏈環。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
「蜀身毒道」、「茶馬古道」等都經由雲南通往各地,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和不同的文化在此交融,造就了雲南文化的多元特點和包容性。
據歷史文獻記載,漢族文化與雲南各少數民族的文化交流歷來頗為頻繁,現今我們聽到的納西古樂和通海洞經音樂中,就不乏唐宋漢家音律。在其它文化領域里,如耕作文化、食文化、茶文化等等。這里有過輝煌的青銅文化,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這里的大小爨碑對漢字書法法度作了大膽突破,拾級而上的層層哈尼梯田更是將水田稻作移植到山坡的偉大創舉;這里孕育出了蜚聲海內外、成果驕人的南詔文化、貝葉文化、東巴文化;這里的民族民間文學創作含珠蘊玉,神話及史詩彌補了漢文化體系中的一個重大缺憾„„文化交流的例子也不勝枚舉。雲南民族文化特色就是在長期整合中,棄粗取精,取長補短,不斷發展形成,從而達到包容合蓄的境界。 同時,也就是在長期的文化包容整合過程中,越來越強勁了雲南民族文化的特徵和能力。
地處中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與東南亞文化圈交匯點的雲南,不但是亞洲各民族文化系統網路最重要的節點,也是人類文化遺產最珍貴的共生寶庫,各族文化的鄉土性、邊緣性、包容性,終催生出了今日洋洋大觀的民族文化多樣性,成為中華民族文化中濃重而有力一筆亮彩。
Ⅸ 整個明代坐鎮雲南200多年的「沐王府」是個什麼來頭
雲南自洪武十六年(1383年)由西平侯沐英鎮守,到順治四年(1647年)大西軍余部入滇,直至順治十五年(1658年)隨南明永曆皇帝逃往緬甸時為止,沐氏統治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沐氏始祖沐英,和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有著一段養父子的特殊關系。沐英「年少明敏」,成長後智勇兼具,在戰爭中屢建功勛。再加上他和朱元璋間的親密關系,受到倍外器重。等到朱元璋建立王朝後,列爵崇功。洪武十年封沐英為西平侯。沐氏從此興起,成為歲祿2500石的世襲貴族。
順治十五年十二月,清軍分路入滇。沐天波向永曆帝獻策先奔緬甸,後回大理,割據一方。於是,永曆小朝廷出走,次年一月底進入緬境。從順治十六年二月到十八年五月,一直在邊區堅持反清的大西軍主帥李定國,曾數度派兵迎取永曆君臣,但沒有成功。永曆小朝廷流亡緬甸,處境艱困。
之後永曆皇帝回滇後被殺。新興土官王耀祖,雖擁戴沐天波早已送往外縣入贅的兒子沐忠顯起兵反清,但很快便宣告失敗。沐家的勢力終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沐家從第三代的沐晟,即首代黔國公開始退化,由全盛時期開始走下坡路。逐年變本加厲。殘民斂財、騷擾地方的惡行,到第七代國公沐朝弼時發展到頂點。在家族內部,爭利奪權,謀兄財產、姦淫親嫂,凌逼幼侄,甚至要殺害親生兒子,道德敗壞,駭人聽聞。而更使人難以置信的是:第九代黔國公夫人,無法約束暴虐驕橫的兒子,竟親自毒殺了第十代國公沐啟元。
末代黔國公沐啟元幼年襲爵,成長後驕奢淫逸,自私自利,聽任爪牙剝削少數民族,兩次激起土司舉義,全滇震動,他本人也被趕下了台。只是由於大西軍開辟根據地之初,欲藉以震懾邊遠土司,後來又出於聯明抗清的戰略決策,才讓他繼續保持爵銜。等到明王朝徹底瓦解,沐家失去賴以寄生的條件,自然就隨之一道退出歷史舞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