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如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無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道德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其意為,有無是相互相成的,難易高下長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無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萬物。
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
道家學派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把
"道"
當作世界的本原,並提出了一個以"道"為中心的宇宙本體論哲學。這是道家哲學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認為天下萬物都來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萬物從"道"產生,最後又回復到"道",而"道"自身則是永恆存在的。關於"道",老子曾作過多種解釋,大致有3方面的涵義:①道為無形無象的"無";②道是普遍法則;③道為混成之物。前兩個涵義表明"道"的客觀唯心主義意義,後一涵義又表明其唯物主義傾向。這種現象是老子哲學本身具有的矛盾,也是道家學派在爾後的發展中產生分化的根本原因。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虛無"思想,認為"道"
是"虛無"
的實體,能生成天地與萬物。《莊子》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說:"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要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把道視為無形無象?quot;無",認為它超越於感覺,不能用言語名稱來稱謂;甚至道也不能稱之為"無",無總是對有而言的,是相對的,道應當是"無無"。莊子還把老子的辯證法思想,發展成為相對主義的詭辯論。老子強調對立面的互相依存與轉化的統一關系,莊子則歪典了對立面的依存與轉化的矛盾統一性,把事物的相對性加以絕對化,從而否定了事物質的規定性,得出了"萬物一齊"的相對主義的詭辯結論。莊子哲學的最後歸宿,是為了達到人生逍遙的目的,游心於物外,不為世俗所累。"上與造物者游",而又"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這種哲學思想失去了進取精神,反映了戰國時期一部分人的消極沒落思想情緒。
『貳』 黃河古道的歷史和由來
黃河古道,亦即黃河故道。
1128年至1855年的黃河道。黃河故道歷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於滑縣西南人為決河遂使河道東奪泗入淮,黃河流經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豐五年)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才成為黃河故道,廢黃河口在江蘇省北部。如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內東西有天沐湖和鄭閣湖,中間有萬畝國有林場。天沐湖水域面積1萬多畝,鄭閣湖水域面積1500多畝,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盪漾,湖水清澈見底,湖內魚翔淺底,湖邊蘆葦茂盛,成為獨特的「北國水鄉」,潤澤著周圍的萬畝良田。這里一年四季候鳥棲息,僅目前發現的就有天鵝、丹頂鶴、白鷺、鴻雁、野鴨等數十種。區國有林場主要樹種以刺槐、楊樹、泡桐為主,兼有多種經濟林雜果。由於林木茂密,棲息有金雕、貓頭鷹、喜鵲、百靈等各類禽鳥40餘種,還有野兔、刺蝟、狗獾等10餘種野生動物在林中出沒。故道南岸綿延橫亘著被譽為「水上長城」的黃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處名符其實的「懸河」。故堤外是萬畝良田,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為主,還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棗等經濟林,道路阡陌,綠樹成行,花紅果香,林茂糧豐,一派田園風光。沿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還散布著歷朝歷代遺存下來的幾十處人文景觀。主要有:我國大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的出生地--蒙城遺址;古黃河邊上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劉口古鎮,包括陸陳會館、山西會館、南山會館等,至今,這里還傳頌著雍正御景、劉庸賞景、華佗行醫、太平天國習武等一串串神奇的傳說,使得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被國內外旅遊界專家贊嘆為「古老的水上長城」和「遲到的發現」。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 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 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
茶馬古道的韻味,獨居西部鄉情的黃河,將成為甘肅的又一村社區,為甘肅的文化發展做出很大的宣傳影響。
古今道,西邊河,百柳纖纖。凜風不倒拂楊面,過夜瀟湘灑。停矮軒,傍漪欄,憑風處,意興風流曾不減。此事難成全,疇昔幾何間。至此時,心俱碎,淚難收,情難凋,無顏歡。憔悴頹唐命窘嫌,芳顏已消愁來添。何時逝,未知期,哪得與君相晤面。不知期,未有期,期以難相近。到那時,孩離體,念斷消,便覓小楺掛青霄,作彩雲,宜迎嬈。
節選王晨百著作《河清之洗》
黃河古道,歷史上黃河多次因自然和人為原因改道,之前的故道都屬於黃河古道。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內東西有天沐湖和鄭閣湖,中間有萬畝國有林場。天沐湖水域面積1萬多畝,鄭閣湖水域面積1500多畝,平均水深2米。
『叄』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
道的終極定義——總體概略的通然統然的來說:「就是【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當涉及問題:【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的答案是什麼呢?道的終極定義的答案是這樣的:「總體概略的通然統然的來說:「道的終極定義:就是即「【道可道非常道】的終極意義的真正真實的真諦定義按其老子先生的本然的本意所言所示的終極意義的之其答案就是:「作為道理雖是可以說的然我這部《道德經》中所要說的道並不是一般的普通的道理而是說的是一種特殊到極致又特別到極至的那種至高無上的道理。」(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贅言多說 )
特注說明:需要破天荒式的特別說明和特殊標明的是:「這個終極定義的前提只是「道可道非常道」這六個字的終極定義的之其結論的認知。」涉及到「道」的道理的成千上萬的其它所有的問題則屬於另外的另題的內涵和外延的邏輯范疇。」
在這個特注說明裡需要再補充一句話:即:以老子先生的本意所認為的口吻來說應該是這樣表述的「老子先生認為我這部《道德經》所要講的道理是關於【有和無】並【無和有】這兩個字的最徹底最至簡最深奧又最完整最完真最完美最完善最系統的一種至臻至奐至廣至極的無所不包無所不及無所不奐無所不盡其所物所事所情所理的那種無所不盡其所極致的那種道理的。」
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
道的終極定義——具體極簡的終然定然的來說:「就是:道的終極定義的那個:「總體體概略的通然統然」的那個定義中的最後一句話:即:固辭:「無和有」並之「有和無」的問題是老子先生《道德經》從頭至尾要告訴人類的人們的一個最是最後也是最是最終的整個《道德經》始終中的一種大道大德的整體無間無間整體的道德的而又是同時至簡的簡直是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的『有無』這兩個字的境界層次的了進而竟然還有一種更高層級的境界狀態那就是:因為有是無生的且又是『有生於無』『有無相生』的所以當其涉及到「道」的終極的真諦定義時也就唯能只剩下那麼一個字的那個「無」字了的之其:「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了」!!!!。這個「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的之其「整個宇宙無極」或之「整個無極宇宙」所客觀存在著的客觀規律客觀真理就是「道」的具體極簡的終然定然的之其:「「道的終極定義」的終極答案」。
耿閣:草於2018.10.03.晚上8.55分結束。本文原創。本文題記詩文的用時時間是: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10分至2018年10月3日下午1點55分。「本文所成是在很多篇理論論文的基礎上的一點小小的體會所形成的結果。」
『肆』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
何謂道,道的終極意義是什麼?的問題之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
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
另:「附文以示」
在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下的留言評論
耿閣(鳴天士君)著
百家號酒醉天下先生:瞻閱了您的題為:《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點破天地玄機》一文後覺得您解釋的所謂「點破天地玄機」的話的那一段話「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他是萬物的根源,宇宙的法則,無形無名,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其實您說的按老子先生論道的本意而言的話則是連邊都不沾的,是一錯再錯一誤再誤既謬既悖的;1.你說:「道本身沒有標準定義」的說法是你對道的理解不沾邊;【道的定義——可昭示一切的規律(道理)就是道。】【道的標準定義——就是「無」就是「有」就是「常無」就是「常有」就是萬物有無之母其之眾妙之門;就是「無」——「無之無極之宇宙」或之「無之宇宙之無極」】;2、你說的「他是萬物的根源,3.、宇宙的法則,4、無形無名,5、但為了說明這個虛無的根源,起名為「道」。這些都是有些有悖之音的;字限所制,只能概言無法多說。」「道與萬物同根源;道與宇宙共法則;道與形名通理寓;道與虛無統本然。」噫吁盡也哉!噫吁全也哉!(此處一字不能多說)——耿閣(鳴天士君)著 2018年8月26日早上7點35分
《《再復網路網友7a23710先生:並《說個一句話的小問題》》
耿閣(鳴天士君)著
統觀通觀總觀論道的諸神諸仙諸聖諸凡諸人的論道者們都在神采飛揚爭先恐後般地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認為自己知「道」懂「道」悟「道」得「道」了的姿態不約而同的擁擠在「眾妙之門」的「道門」之門前;既都想進入到「道門」裡面看個究竟;也都想打開「道門」以祥端倪;且都想搞出個水落石出來;並都想在道的話語權上能占個一席之地解出個子丑寅卯來;更有想知天高地厚的聖哲們不遺餘力的用盡一生的心血欲在「道」的問題上解決出個是其然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什麼結論的結果來;此乃確有疑然也!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進去;之其其之的那個「道門」能不能被徹底的打開的這個問題恐怕只有假以時日之期而待之了。」孔聖人五十才幸而得道;我輩須將更加努力;可以斷言:「隨著《道德經》在全世界的普遍青睞和家喻戶曉」的格局已經形成之際並之整個世界整人類都能尊道貴德之時;那將則是「眾妙之門的大道大德的神秘殿堂」的大門之道門大開大彩的之機之時之際的美善之境了。」——耿閣:著於2018.08.28.07.01分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敬復132******76(贊、還是沒有說明)先生:「非常感謝您的閱訪。」然學生耿閣不才不聰卻很難知曉先生所說的「還是沒有說明」的這句話的之其示意到底是指「道」的哪個或那個問題沒有說明還是到底是指「天地玄機」的問題沒有說明?恭望期欲先生給予提示點教!」——耿閣 // @網路網友7a23710: 還是沒有說明
鄭重聲明:我耿閣所發表發布的幾近成萬的詩首文篇都是在《人民網》《中國詩歌網》《東方旅遊文化網》等多家著名網媒顯示的。無論任何人任何機構不經本人同意不得轉載引用;倘或引用既不得隨意改動也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竊為己有;必須保持字詞(或段落)樣式原有的本然面貌。」
『伍』 黃河故道的改道歷史
據文獻記載,黃河下游有以下幾次重大的改道。
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黃河發生了有記載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從宿胥口(今淇河、衛河合流處)奪河而走,東行漯川,至長壽津(今河南滑縣東北)又與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滄縣東北)入海。這條新河在禹河之南。
漢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黃河在今河南濮陽西南瓠子決口,再次向南擺動,決水東南經巨野澤,由泗水入淮河。23年後雖經堵塞,但不久復決向南分流為屯氏河,六七十年後才歸故道。
王莽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在今河北臨漳縣西決口,東南沖進漯川故道,經今河南南樂、山東朝城、陽谷、聊城,至禹城別漯川北行,又經山東臨、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帶入海。此後幾百年中,黃河情況不甚為頻繁。北宋初期,決口不斷,短時期、短距離的分流河道不少。直到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再次改道,沖決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經聊城西至今河北青縣境與衛河相合,然後入海。這條河宋人稱為「北流」,12年後,黃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樂西度決口,分流經今朝城、館陶、樂陵、無棣入海、宋人稱此河為「東流」。東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斷流。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人為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海。黃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黃海。直到1855年,黃河主要是在南面擺動,雖然時有北沖,但均被人力強行逼堵南流,南流奪淮入海期間,鄭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黃河主流也是遷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渦水入淮,或由潁水入淮,或同時分幾支入淮。直到明代後期潘季馴治河以後,黃河才基本被固定在開封,蘭考,商丘、碭山、徐州、宿遷、淮陰一線,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達300年。
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又在河南蘭陽(今蘭考縣境)銅瓦廂決口改道,再次擺回到北面,行經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蔣介石命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洪水漫流,災民遍野。直到1947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縣入海。
『陸』 道教道教的道字的含義是什麼
道的含義
道是過程。這是道的第一層含義。道不僅是對萬事萬物的系統性、整體性的概括,而且是對萬事萬物發展過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種靜態的形而上實體,而是一個過程。道的過程性表現為道生萬物的過程,即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說,道轉化為一,一轉化為二,二轉化為三,三轉化為萬物。在這一過程中,道循環往復,「周行而不殆」,它的運動周期是「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它逐漸的離開,離開得越來越遠,遠到一定程度又返回來。萬物又復歸於道。道的過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論說明的各種關系構成的,因此,道也是關系。
道是本原。這是道的第二層含義。道是天地萬物之母,無和有都來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稱。這是最為玄妙和深奧的。道是萬物的本體和來源。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道作為本原,是渾然一體的東西。老子指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就是說,道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這里「始」、「母」、「根」、「門」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們有層次的區別。作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無前無後,無上無下,「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邊,然而在它之前卻沒有什麼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沒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為本原,它是物質的東西,「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規律。這是道的第三層含義。道是物質運動的規律,道是天地萬物變化的終極原因。老子指出,「道者萬物之奧」,就是說,道是萬事萬物運動的規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於一切事物之中,貫穿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萬物從道起源,又回歸於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復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發展的永恆規律。作為規律的道,是看不見,聽不著,摸之不得的。所謂「夷、希、微」,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約。道的規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違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規律,堅持「無為」的原則,才能把事情辦好。否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違背了規律要受到規律的懲罰,下場是極其可悲的。
道是法則。這是道的第四層含義。老子把道視為必須遵循的法則,他說,「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他要求人們要堅持,遵循道的法則。又說,「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則,駕馭現實的實有,以認識歷史的規律,這就是遵循道的法則的具體表現。廢棄了這一原則,有了仁義,「大道廢,有仁義」老子主張「唯道是從」,「貴食母」,即是要堅持道的法則,按道的法則做事。道也是觀察事物的永恆法則。「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說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則觀察萬事萬物的,給人們作出了榜樣。老子認為,人們對道的法則的態度是有區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夠堅持道的原則,而且身體力行。至於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見絀了。「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堅持道的原則的人,才能把自己有餘的奉獻給社會。是否按道的原則辦事,結果是不一樣的。「天下有道,卻走馬亦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堅持道的原則,天下和平安定,放棄道的原則,則會陷於兵荒馬亂之中。按道的法則去作,道會成全你的,「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最後,道的原則是最高原則,而且有很高的價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徵
道的客觀性。道是客觀的,它是萬物的本原。作為本原的道與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說,「道法自然」。「道之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為一,它是沒有形狀的形狀,無物卻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無序的有序。「無」和「有」是道的別名,都是客觀的。道創生了萬物,而且養育萬物,道對萬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濫的江河,到處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無時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恆存在的。道的普遍性決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蘊含性。「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見它的普遍性與無限性。「上善若水」,「水幾於道」。水是普遍存在的,當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環往復。道的運動過程是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道永恆存在,運動不息,循環運行。「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從起點離開,越離越遠,達到一定限度,又返回來。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環往復的運行,沒有衰敗的時候。總是從起點開始,最終又回到起點,形成一個圓圈。這與太陽一天的視運動形成的圓圈是很相似的,也與一個太陽年的周期類似,二者存在著同構性。東西南北的方位順序與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相認同。空間聯系著時間,時間聯系著空間,時空是統一的。從時間可以認識空間,從空間可以認識時間。
對立統一。道是一個復雜矛盾的統一,最大的矛盾莫過於陰與陽的矛盾,這類似於黑格爾的肯定與否定的矛盾。「萬物負陰而抱陽」,「一陰一陽謂之道」。陰與陽是道的功能和屬性,而道是二者的統一。與此相聯系的是「無」與「有」的矛盾,這二者是道的別名,道的化身。它們是相輔相成,相互轉化的。沒有「無」就沒有「有」,沒有「有」,就沒有「無」。此外,還有一系列矛盾關系,諸如,難易、禍福、強弱、剛柔、美惡、善與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辯證法大師。他的論述中,包含著豐富的辯證法思想。
無為。無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體現。天道自然無為,道「無為而無不為」。它什麼也不做,但是什麼都做成了。天得到它,變得清朗,地得到它,變得寧靜,無為的思想貫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無為,轉化到人身上,要求人們象道那樣自然無為。他指出「為無為,則無不治」。人們只要堅持無為的原則,什麼事情都能辦好。
道虛。道虛是道的狀態,它無形無象,無處不在,沒有邊際。它又無時不在,無始無終。它是最大的虛空,它產生出萬物,是萬物的宗主;裝載著萬物,永遠也裝不滿。它的作用無窮無盡,道虛的作用就是無的作用。它能化解萬物的矛盾,協調萬物的關系,與萬物混而為一。
《呂祖明道說》對「道」字的解釋
《呂祖明道說》中呂洞賓認為「道」字從「首」從「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義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圓,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說。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為造化之跡,而為二氣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義也;辵者乍行乍止也。」
道,是天地萬物的客觀規律,無論是自然規律,還是社會規律。都是客觀規律的一部分,所以老子道家提出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不違背道的規則而妄為,也就是不違背宇宙萬物的客觀規律而妄自非為,因為不違客背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那為什麼說道是不能說出來的,一說出來就不是恆常的道呢?因為人總結出來的道不一定是准確的道,比如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就是道,曾是自然客觀規律的一條不可違背的法則,但後來愛因斯坦不也證明這條法則在微觀世界中行不通。這不就是非常道嗎?但我們人要認識客觀規律,就要給它下個定義,定個概念,這個概念就叫名,而這個名不是更篇離了客觀規律的實質了嗎?但終究要比不下定義的好,這是我對道德經的一個感悟。
道就是永恆的上帝."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新約 約翰福音第1章1節).
老子所說的道,歷來解說不一。有的認為,道是精神性的本體,是脫離物質實體而獨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客觀唯心主義。有的則認為,道是宇宙處在原始狀態中的混沌未分的統一體,主張老子的道論是唯物主義。老子認為道生成天地萬物的過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道生成萬物之後,又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據而蘊涵於天地萬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無間不入,無所不包。道雖存在於天地萬物之中,但它不同於可感覺的具體事物,它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是構成天地萬物共同本質的東西。所以,不能靠感覺器官去體認,也難以用普通字詞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來說明它的存在。
其實老子認為"道",與基督教的"道(上帝)"不謀而合.
『柒』 黃河古道的由來
是黃河故道吧?
1128年至1855年的黃河道。黃河故道歷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東京(今開封)留守於滑縣西南人為決河遂使河道東奪泗入淮,黃河流經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豐五年)從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北流,才成為黃河故道,廢黃河口在江蘇省北部。如今,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內東西有天沐湖和鄭閣湖,中間有萬畝國有林場。天沐湖水域面積1萬多畝,鄭閣湖水域面積1500多畝,平均水深2米。湖面碧水盪漾,湖水清澈見底,湖內魚翔淺底,湖邊蘆葦茂盛,成為獨特的「北國水鄉」,潤澤著周圍的萬畝良田。這里一年四季候鳥棲息,僅目前發現的就有天鵝、丹頂鶴、白鷺、鴻雁、野鴨等數十種。區國有林場主要樹種以刺槐、楊樹、泡桐為主,兼有多種經濟林雜果。由於林木茂密,棲息有金雕、貓頭鷹、喜鵲、百靈等各類禽鳥40餘種,還有野兔、刺蝟、狗獾等10餘種野生動物在林中出沒。故道南岸綿延橫亘著被譽為「水上長城」的黃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處名符其實的「懸河」。故堤外是萬畝良田,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花生、大豆為主,還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棗等經濟林,道路阡陌,綠樹成行,花紅果香,林茂糧豐,一派田園風光。沿黃河故道生態旅遊區,還散布著歷朝歷代遺存下來的幾十處人文景觀。主要有:我國大思想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莊子的出生地--蒙城遺址;古黃河邊上聞名遐邇的水旱碼頭--劉口古鎮,包括陸陳會館、山西會館、南山會館等,至今,這里還傳頌著雍正御景、劉庸賞景、華佗行醫、太平天國習武等一串串神奇的傳說,使得這里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獨特的自然景觀,被國內外旅遊界專家贊嘆為「古老的水上長城」和「遲到的發現」。
河流決口後放棄原來河床而另循新道稱為改道,黃河由於多沙善淤,變遷無常,改道十分頻繁,中游的寧夏銀川平原,內蒙古河套平原一帶的黃河河道都曾多 次變遷,但影響重大的是黃河下遊河道改道。通常認為,《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河道是有文字記載的最早黃河河道。這條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夾束於山谷之間,幾 無大的變化。在孟津以下,匯合洛水等支流,改向東北流,經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匯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陸澤中。然後分為幾支,順地勢高下向東北方向流入大海。人們稱這條黃河河道為「禹河」。
茶馬古道的韻味,獨居西部鄉情的黃河,將成為甘肅的又一村社區,為甘肅的文化發展做出很大的宣傳影響。
『捌』 黃河故道的歷史
http://ke..com/view/4479.htm
這里很全面
『玖』 故道與古道有什麼區別
古道是指古時的道路,有一定的歷史研究意義
像「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葯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茶馬古道」連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錫金、尼泊爾、印度境內,直到抵達西亞、西非紅海岸。根據現有的古文物及歷史文獻資料,早在漢唐時,這條以馬幫運茶為主要特徵的古道就發揮作用
了。抗日戰爭中,當沿海淪陷和滇緬公路被日寇截斷之後,「茶馬古道」成為中國當時唯一的陸路國際通道。
「茶馬古道」是中國西南大地上一條進行對外經濟文化交流,傳播中國古代文明的國際通道。
而故道指一些往日所經過的道路,像你小時候所常走的小路啊,就可稱作為故道!
你知道我為什麼復制嗎?因為我怕傷你心呀!
我來這里看過,就因該來「踩幾腳」,難道不是嗎?
『拾』 道教的 道是什麼含義
道教的「道」什麼含義? 因為中國黃帝和老子的「道教」變味了,所以首先要回復「道教」的原形,讓炎黃子孫先認識祖宗的「道可道非常道」的真道。否則就是水中撈月、毫無意義的廢話。
為什麼中國人不認識道教?
最古老的宗教文字記載的《聖經》約翰福音1章1節: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上帝。
中國當年的道教,本身就是口傳的猶太教《摩西五經》的「道」的遺留物,也就是基督教的前身。《聖經》早就亮牌:「道就是上帝」。
因為地球起初還未形成國的家族時代,就有了猶太教口傳的「摩西五經」的道。
考古發現一批東漢《聖經》故事和早期基督教圖案的畫像石。我國的彝族就流傳有創世民歌,裡面就有大洪水的傳說,這個傳說現已被列為我國文化遺產。
《山海經》研究權威宮先生認為,上古世界本是渾然一體,正如《書經》所說的「普天下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夏以前的上古時代,即距今四五千年到一萬年前,只有家族與氏族,還沒有形成「國」和「民族」等概念。「國」的含義與今不同,開始是「地域」,後來是「諸侯領地」。古代的中央帝國曾是全世界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中心。後來漸漸分宗立國,分散到地球各處。這正是《聖經》創世記10章5節早就記載著說:「這些人的後裔將各國的地土、海島分開居住,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
1999年4月28日〈新華社電訊〉,基因科學研究證實,中國人不是北京猿人的進化,而是人類單一起源的後裔。1968年遺傳學家發現,全人類來自同一個祖先。
與此同時,隨著科學家對人體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卻發現目前存在地殼中的90多種元素幾乎全部能在人體內找到;而且人類雖然有白、黃、黑等不同膚色之分,人口已達55億之多,但人類學家卻承認人類的祖先只有一個;
1273年初宋元交替之際,猶太人「光明之城的士子」泉州市長雅各離開泉州之前寫的文章:「地球上信仰的創造者亞伯拉罕,亞伯拉罕之後是摩西。在漢明帝(MIGTI)時代,我們稱摩西的追隨者為大秦國(Tachincho),後來又稱作西胡(Ciuhu)。這些摩西的追隨者從西域(Siiui)來到我們的土地上。但是也有人說,他們甚至是在周朝(Ciou)就已經來了。
對於周朝就有猶太人《摩西的追隨者》來到中國的說法我尤其關注。所有這些資料的累計,要麼是歷史事實,要麼說明了這本書的作者「大衛」起碼是個「中華文明西來」說的潛在支持者。
所以地球上最早的信仰創造者,亞伯拉罕口傳的道《摩西五經》,在各國的地土、海島分開居住,各隨各的方言,宗族立國後的中國漢字中可以印證;
黃帝的史官蒼頡按象形、會意的方式造了甲骨文字的一個又一個神奇符號。一個字就記述一件事或一個過程。字義都離不開當時祭拜皇天上帝的祭壇。還有一些字,專門解釋漢字起源的《六書》也難以歸類,根據上古神聖故事《聖經》就能夠應刃而解了。你若研究過《聖經》,也可在《聖經》預表情節中尋找一個情節,再去尋找漢字,是否你會發現更多的漢字來自《聖經》;
「婪」 「二木之下一女」,當初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知識樹,女人夏娃受蛇的誘騙,見知識樹上的果子好看好吃又給人智慧,一時貪婪心起,就摘下來吃了。漢字就當「婪」字,那果子又叫「禁果」也有人叫「蛇果」;
「船」 字,為什麼舟加八口呢? 因《聖經》大洪水中只有挪亞遵從上帝的命進了方舟,上帝救了挪亞和他的妻子、三個兒子和三個兒媳,一共八口,舟加八口不就變成「船」字;
《聖經》中挪亞及其子孫們用羔羊獻祭,替人受罪。上帝計劃中耶穌也被稱為上帝的羔羊,替人受罪,使一切信他的人可以稱義。中國祖先把羊字放在我字上,以「我獻羔羊,羔羊替我」為「義」字。
中國古來就以敬天為榮,就認識天上只有一位神,並以神為天,一位最大的。所以「一大」為「天」字,東漢學者鄭玄說:「上帝者,天之別名」。意即一位至高至大者,《書經》、《詩經》都有說明,北京天壇祈年殿內就寫著「皇天上帝」 4個大字。
中國古人相信真神是無形象的,不拜人手偽造的偶像。這個從舊約《聖經》中才有的「道」的傳統神州文化一直到1911年,天壇里沒有偶像,祈年殿里一個偶像都沒有,裡面只有一個牌子,叫「皇天上帝」,因為聖靈的同在能引領人尊崇和敬仰高智慧的造物主,看到自身的微妙。
因為地球上只有一家人,還未成為國家的時代,就有了猶太教的《摩西五經》的「道」。
這鐵一般的證據,唯獨只有最古老的文字記錄的《聖經》中「摩西五經」才有的「道」,任何別有用心的人,用任何的編造謊言都無法推翻的。在歷史證據面前,脫離歷史真相的造假,只能顯出愚蠢和無知。
於1279年南宋徹底滅亡之前,政府中充滿了「薩拉森人」、回民,甚至有猶太人。那個時代盡管混亂,卻也生機勃勃,是個真正的「全球化」時代。
可惜的是:2500多年後「神州」上帝的「道」就漸漸退色。中國真正的封閉是從明朝開始的,在1970年前後的許多年裡,幾乎完全與外界徹底隔絕。從此落後的封閉文化上台。開始改寫孔子、老子極力推行的「摩西五經」,神州的「神天律例」,黃帝、老子優良傳統歷史的「道」已失去「神州」本相。道家典籍《道德經》中的上篇第十八篇,老子嘆息曰:「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
雖然他們知道,「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但是把「黃、老道家」思想歪曲成「古代鬼神崇拜觀念」,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上遺傳到今天。
只是都只局限在2500年之後,遺傳的中國下代落後文化。再加上停留在無知的二度平面看三維空間的唯物觀思潮的今天,適時務者的加油添醋,徹底失去了歷史的真相。已變為完全喪失了原有神州傳統「道教」的本相,另立一家的新造「道教」毒害無知的龍的傳人的後裔。因為無知,沒見過爺爺就不承認父親是爺爺生養的到今天。
約翰福音1章14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老子孔子要人尊奉上帝的道,道就是主耶穌基督的福音,道就是創造主忍耐人類七十個七,最後賜下基督道成肉身替代人類的死的救贖,要換給人類得著永遠不死的真生命。但是現今的中國已無知地把道教與他所敬拜的上帝教強行撕開。拜上帝的道教已轉為拜神仙,神職人員稱「道士」,成為多神崇拜的假道教。
如同拜耶穌的天主教拜耶穌肉身的母親瑪利亞一樣,但是世上沒有一個人會愚蠢到把天主教與他所敬拜的上帝教強行撕開。
《海國四說》自序:「謂漢明帝時,摩西得天之詔示「天道」已先行天竺國,為其人所誤聽誤傳,致亂其真,從此乃造出佛教一端。適明帝不知其故,使往求書,並其徒挈入中國,因而中國人亦浸被其惑,摶土刻木,圖其像而崇奉之,以迄於今。」
就是說公元前1406年這口傳的《摩西五經》,在漢明帝公元64年派遣使者西域訪求佛法前早已進入天竺國,成了佛教創建「凈土法門」的五部佛經主要綱領。
所以孔子死後上帝的道變質了,與我國孔子同時代的釋迦牟尼死後上帝的道同樣也變質了。這可以從佛經的中心教義來驗證:
《佛經》說的「斷除愚痴」即不做假像(偶像)引誘和愚弄世人。
《摩西五經》中明確寫著「不可拜偶像」這點基督教徒中基本已做到了。
《佛經》文學的基本主題,因果報應;所謂「十二因緣」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所謂「果報」又稱業報。業即造作,每人所作的善惡之業作為因,總會得到應有的報作為果。《佛經》中心思想也就是以勸人為善,遠離惡行;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啟示「善者有再世轉人,惡者則再世成獸或永不超生」,但未提及復活。
《摩西五經》創世紀4章24節:若殺該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
《佛經》序中:山珍海味令我們飽,可是無量百千山珍海味不如一口空氣,因為一口氣不來便斷命;
《摩西五經》創世紀2章7節: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說明釋迦牟尼已認識到上帝給人的一口氣的重要性。
《佛經》善行;平等心, 慈悲心, 恭敬心,離惡行善、超度群生,修行人,不必秀色可餐,亂想淫慾,應當救度無量眾生。菩薩要開悟,破迷發現無上正等正覺心,徹底領悟諸相非相,沒有任何一法,才名為菩薩;
《摩西五經》詩篇118篇1節: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
《佛經》梵是什麼;大乘正宗分第三,顯現這一覺知的,有人稱之為本體,上帝,天主,有人稱之為梵;
《摩西五經》中敬拜的主體上帝,救主耶穌,天主教稱耶穌為天主。預表性的書往往都帶含糊不清,而默示實施是造物主自己的書,就讓人看見實體了,當然也有藏著的。
春秋中文網文章說:清代道光24年甲辰11月,梁廷楠《海國四說》:「溯天主教之始,蓋原於摩西。而耶穌後出,始則推衍之,繼乃漸變之。(語詳下。)摩西既死,其子孫乃出所遺書以行於世,半傳於亞細亞洲之西希伯國,半傳於歐羅巴洲之東希臘國,合而全之,謂之《古經》,亦曰《古遺詔書》,謂摩西得天之詔示,所言自夏訖漢,皆耶穌未生以前時事。其曰《新經》,亦曰《新遺詔書》者,謂如大民遷復本國時,師士再得天啟之語,預指耶穌救世之事。兩者並尊之曰《聖書》,曰《真經》。其摩西後耶穌前諸信奉者所纂兩詔之意,則謂之《經錄》。……」
「今就予所見西國書,及所傳送書之援引《聖書》者,並耶穌教原遺諸書,各撮其大意,為之條理其說,而薈萃縷晰,著之於後,而後再加以論斷。……」
後來的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多馬,也早於漢明帝派遣使者西域訪求佛法10多年前,曾於公元52年從亞歷山大城出發、經海路,基督宗教重新開始傳到印度和中國。當時《摩西五經》的律法書被西域建教者改化為佛教,已另立一派了。但是佛經的宗旨至今還以早期通過西方傳授的舊約《聖經》強調「得道行善」四個字。
1300多年前,唐朝高僧玄奘離開長安帶回1,335卷經論,什麼都未公開,恰恰就是被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寫成神怪小說《西遊記》,弄得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一句話:印度《阿彌陀經》所嚮往的西方極樂世界:「西天有真經,西天有極樂」。
只要不是傻子、稍有思維的人都知道,印度人的祖先雅利安人從印度西北境侵入印度,看到印度河的大水,便大喊Sindhu!意即「水」或「海」,波斯人以後據此稱為hin,中文譯成「身毒」、「賢豆」。由「身毒」再轉為「天篤」後又轉稱「天竺」。這樣一個窮困潦倒、斗爭不斷,一直發展到今天,世界上還是最落後的「天竺」印度,怎能稱為「極樂世界」呢?
印度和中國不論地理和文化都同屬於東方,那麼前人明白啟示「真經來源於西方」,無法喚醒沉睡的下代子孫嗎? 難道連印度是東是西都不知,沒有一個讀過小學,懂得地理知識嗎?
道教則以公元前1406年「摩西五經」和「先知書」「道」的原質原味遺留在中國,故而當時稱神州。
不論無知的文化孕育出來的無知用什麼言詞去強辯,中國敬稱神州鐵一般的歷史依據是誰也無力推翻的。若是真正文化人,不要只憑著自己低智商的偏見,而今中國古經中幾乎都可以找到《聖經》印證:
《周易》也神秘地說:七日來復,天行也;
《聖經》說:上帝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
《淮南子》上說:天下有四水,凡此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葯,以潤萬物;
《聖經》說:伊甸園里有四條河,流出珍珠瑪瑙。
《山海經》上說:當初有不死樹和聖樹,聖樹又叫睿木,「食之令人聖智也」;
《聖經》說:伊甸園中有生命樹和智慧樹。
《尚書》和《國語》上說:人犯了罪,上帝命令重黎堵絕天路,上下不相來往;
《聖經》說:人類始祖貪吃了智慧樹上的果子,被上帝趕出伊甸園,並有基路伯和火焰之劍,阻斷了人神通路。
《老子》說:天地之母,萬物之根,眾妙之源,從無中生有,乃天地之始;
《莊子》說: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
《聖經》說: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生命在他里頭,這生命是人的光。
《詩經》中《碩鼠》一文:「三年去汝」。
《聖經》中明白寫著:所羅門的大船外出「三年」而歸,暗示了古代中西方之間的道路來回一次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
這里告訴世人,魂生命的人都是結果出來才有信息,而屬靈界的宇宙真生命卻是「先有信息,後有結果的」;創造主早就把中西方的來往預先放在《聖經》上了,只是人類看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