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關於歷史文化美的論文

關於歷史文化美的論文

發布時間:2021-03-01 10:17:55

㈠ 關於美的論文

淺談藝術美

藝術,是藝術家藉助於一定和方式對現實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藝術美,的手段是藝術的核心,它來源於現實美,又高於現實美,是現實美的凝煉化,集中化。藝術美具有豐富的內容,是中小學生審美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由於藝術美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願意與藝術品接觸。古今中外,不少有成就的人,都曾受到過藝術美的熏陶。我們說藝術美有利於青少年的成長,這主要是說藝術美的意義。

藝術是人們認識與掌握世界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在於認識生活,反映生活,並創造生活。要實現藝術的這種目的,就必須能夠欣賞藝術,而藝術美在培養與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方面,具有現實美不可比擬的作用,因為藝術美比現實美更集中、更強烈、更動人,因而更富感染力。藝術美使人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對美的要求不斷變化,而審美能力的提高和審美需求的變化又促使藝術美的創造與欣賞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正是在這種互為主客體的交互作用與發展中,藝術的目的才得以實現。。

高尚的、健康的感情是人的精神完美的重要條件和標志。而藝術美對於培養和豐富人的高尚情感具有獨特的作用。美的藝術品無不滲透著藝術家的感情,寄託著他的愛憎。湯顯祖創作《牡丹亭》時,當寫到「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不覺傷心落淚。梁斌在創作《紅旗譜》時,也「無數次流下眼淚,是流著淚寫完這本書的」。藝術家的這種充沛而豐富的情感,通過藝術形象傳達給欣賞者,必然引起強烈的感情共鳴,產生或悲、或喜、或怒、或憤的情緒,進而使感情得到凈化、豐富和升華。藝術美的情感內容,對於培養人的精神之美是不可缺少的條件。

藝術與科學不同,科學訴諸理智,它對事物的認識不增不減。而藝術訴諸感覺,引起人們對美的感受和豐富的想像。在對藝術美的感受中,人們就會發揮想像的力量,完善、補充,豐富,甚至改變對象在心目中的性質,重新創造出新的完美意象來。例如,盡管我們許多人沒有到過大草原,但讀過北朝樂府民歌《敕勒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頭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幅草原牧區的遼闊壯美的圖景。當然,這種想像力創造力所引起的結果是因人而異的。無數事實說明,一個人的審美經驗越豐富,文化水平越高,相應地他的思考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強,從而他對美的感受、領悟和情感體驗也就越敏銳、越強烈。

藝術美的基本特徵,是由藝術美的基本內容決定的。我們通過以往對藝術美的研究,總結出藝術美的幾個基本特徵:

藝術美的第一個基本特徵是它的直觀性。所謂直觀性,就是具體生動性和直接可感性,它能夠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而在大腦中產生感覺、知覺和表象,並進而產生聯想或想像。這是因為任何藝術美總是由形象的美決定的。而一切形象又都是直觀的。有些藝術作品中,藝術美的直觀性表現得十分明顯。例如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著名美術家達·芬奇的優秀肖像畫《蒙娜麗莎》。在另一些藝術作品中,藝術美的直觀性雖然不如上面所說的那麼明顯,但是,它們也直接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使我們經過聯想或想像,在腦中產生出美的形象。

藝術美的第二個基本特徵是它的協調性。所謂協調性,最根本的是指內容和形式的統一,也就是說以完全美的藝術形式表現真實的生活內容。藝術作品的美,表現在形式同內容有機地聯系一在起,並且由內容來決定,而內容又僅僅在一定的形式之中。這主要是由任何藝術美總是生活的反映來決定的。

藝術美的第三個基本特徵是它的典型性。所謂典型性,就是藝術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又能反映一定社會本質的某些方面,並寄寓著藝術家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感。恩格斯要求作家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就是指的這種典型性。毛澤東同志所說:「文藝作品中反映出來的生活卻可以而且應該比普通的實際生活更高,更強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帶普遍性。」也是指的這種典型性。藝術美的典型性這一特徵,同樣是由藝術美的基本內容決定的,它是人對於美的理想的追求和體現。

在一切藝術美中,都具有這種典型性。例如,解放初期我國著名舞蹈家戴愛蓮創作的《荷花舞》,既有鮮明的個性,又反映了我國廣大人民在解放後的新中國所過的那種和平幸福、欣欣向榮的新生活。在藍天白雲下,在翠柳環繞的荷塘中,荷花仙子們身著粉紅舞衣和淡綠舞裙,手執長巾,輕盈安詳地婆娑起舞,創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靜意境,深深激發著人們對大自然、對祖國、對和平的無限熱愛的美好感情。

藝術美的第四個基本特徵是它的愛憎傾向,也就是愛什麼和恨什麼。在階級社會中,傾向性的最主要之點是階級性,在階級雖已消滅但階級斗爭仍在一定范圍內存在的社會中,傾向性也仍然帶有階級性,這是由於藝術家總是從屬於一定的階級、階層或一定的社會集團以及他們的整個素養決定的。

藝術美的第五個基本特徵是它的民族性。所謂民族性,就是各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過程中形成的各自的審美理想和藝術形式的特點。換句話說,任何一件藝術作品中的美都必然具有產生這種美的各個民族的不同特色。這是由於任何一位藝術家都從屬於一定的民族,他的作品中的美必然不能超脫他所在民族的整個歷史。

經過藝術創造實踐,把現實生活中的自然美加以概括和提煉,集中的表現在藝術作品中的美。在美學史上,由於美學家的哲學觀點不同,對藝術美的認識也不相同。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認為藝術美是歷年在高級發展階段上的美,是美的高級形式;他主張藝術美高於自然美,宣稱藝術美是真正的美,它是「由心靈產生的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車爾尼雪弗斯基則從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出發來批判黑格爾,主張自然美高於藝術美,認為「客觀現實中的美是徹底的美的。」「藝術創作低於現實中的美的事物」藝術只是生活的蒼白而不準確地反映。馬克思主義美學認為,藝術美是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藝術離不開形象,因而藝術美主要的是藝術形象的美,它同藝術形象一樣也是源於現實生活,同現實生活中的形象一樣具有生動性和豐富性等特徵,但它又跟藝術形象一樣不同於現實生活,它是藝術創造的人類審美活動的結晶,是現實生活的典型概括,因此現實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典型。在任何一種藝術作品中,我們都能夠領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詩情畫意,小說中的動人情節和人物的鮮明性格,繪畫中的絢麗色彩和精巧構圖,雕塑中的形神逼真和力的體現,音樂中的優美旋律和歡快節奏,舞蹈中的輕盈灑脫和靈活飛動,戲劇中的沖突疊起和妙趣橫生等等,都無不蘊含著豐富的美。甚至在案頭的一件小盆景中,我們也可以欣賞到美不勝收的水光雲影,深壑幽林。所有這一切藝術作品中的美,都是藝術美。

總之,藝術美就是藝術作品中的美。離開藝術作品,也就沒有藝術美。這時的藝術作品既可以是藝術家創作出來、獨立於藝術家自身之外的作品,如劇作家寫出的劇本、音樂家譜出的樂章;也可以是藝術家創作之中、體現於藝術家自身的作品,如演員的表演、鋼琴家的演奏。當然,在根本沒有美的所謂藝術作品中,也就不存在藝術美。

美的藝術形象不是憑空產生的,它深深根植於生活之中。沒有生活,就沒有藝術形象,也就沒有藝術形象的美。藝術形象的美,歸根結底只不過是生活的反映。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藝術之美。但是,人類也有基於生理的基於地球生存環境的所有共性的共同的審美傾向,藝術作品的特性也能吻合這種傾向形成共同的美。諸如繪畫、音樂、舞蹈等藝術,均能形成被不同時代不同民族共同欣賞的藝術之美。所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藝術創造的作品也能具備普遍的永恆的美。

㈡ 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論述

「美學」這一名稱是近代才由西方傳入中國的,但在中國的歷史上,審美的意識早就存在。美學是審美意識的理論形態,也可以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對美學有了自己的一套認知體系。

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歷史階段:

1,先秦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一個黃金時代。老子、孔子、莊子的美學理論奠定了中國古典美學的發展方向。

中國美學的起點至少可以追溯到老子,他提出了如「道」、「氣」、「象」、「有無」、「虛實」、「自然「等概念,對中國古典美學形成自己的體系和特點,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重視和提倡美育的思想家,開創了儒家美學的傳統,主要探討審美和藝術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孔子認為最高的人生境界乃是一種審美境界。

莊子繼承和發展了老子的道家美學傳統,提倡一種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2,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古典美學發展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當代的美學家們提出了如「意象」、「風骨」、「傳神寫照」、「氣韻生動」等美學范疇和命題,並對後世具有深遠的影響。

3,唐宋時期,禪宗也開始對中國古典美學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此時的審美開始講求體驗剎那真實,瞬間直接中生出的意象世界,即世上的美並不是離開人的一種實體化的存在,而是在人心上顯現的世界,即「意境」。

4,清代中國美學接收了西方繪畫的融合,將中國古典美學推向了一個高峰,至今對我們理解美和美感仍有極大的啟發。

5,到了近代,一批具有影響力的美學家,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嘗試將西方美學和中國美學結合起來,並提倡美學教育。

如果說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等人開辟了中西美學融合的道路,那麼朱光潛和宗白華則是將中西美學融合推進了一大步。

宗白華先生對中西美學都有很深的理解和研究,也一直倡導和追求中西美學的融合。他認為中國學者天資本極聰穎,而且心胸思想宏大,若再養成積極創造的精神,與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絕大的貢獻。宗白華先生在美學領域著作頗多,最著名的是《美學散步》和《藝境》,而這本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宗白華講美學》收錄了其美學全著述,用靈動的筆觸,描述了美的本質與境界,配以數百幅高清插圖,讓讀者宛如遊走於世界各大美術博物館之中。

中國美學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這一點已經成為中外學者的共識。

古代文人士子,都精通詩、書、畫及音律,這是因為繪畫、詩詞、音樂、講究的是一種"意境",它包括了創作者主觀情感的流露,即「意」和對外在社會環境或自然環境的反映、再現,即「境」。這種情感和環境相融的境界蘊涵著無窮無盡之韻味,氣韻生動,達到超越物化不受現實羈絆的精神境界,正是古人崇尚的最高審美標准。古代文人講究全面的文化修養,提倡「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詩、書、畫、印相得益彰,人品、才情、學問、思想缺一不可。

現今漢服、古風、國潮在年輕一代人中興起,正是因為我們逐步認識到傳統文化的真正魅力。可是對於傳統文化的美該如何去欣賞,我們卻知之甚少,如今我們可以通過這本《宗白華講美學》帶領我們去領略和鑒賞,古代文人詩、書、畫、音樂以及生活體驗的美學思想。

一生都在追求美的宗白華,被譽為「融貫中西的一代美學大師」,在其筆下,中國美學的各方特色被熔煉出來並被表現到了極致,對喜歡傳統美學或想要構建美學知識的人來說,這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好書。

我是淘氣花貓,我手寫我心,用文字表達觀點,在閱讀中修煉思維。

㈢ 關於一篇歷史方面的小論文

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割據混戰的局面,符版合廣大人民的願望;他建權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上說明秦始皇是對我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他廣建宮殿陵墓,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影響了人民正常的生產和生活;他還制定殘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㈣ 關於,中國文化方面的論文,2000字

茶原本不是姓茶,是姓荼、姓檟,是神農嘗百草而得之,故先為葯用。經過多少人的演化、改進,去粗取精,終於形成了茶。中國唐朝是茶文化的發端,期間不但有陸羽的《茶經》問世和禪宗"吃茶去"公案的誕生,中國茶還漂洋過海到達日本,這也為以後日本茶道的演進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茶興於唐而盛於宋",這種說法可能和風行宋朝的"鬥茶"有關,除此之外,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也記載著宋代對茶之產地、茶季、採茶、蒸壓、製造、品質鑒評等發展情況。 在公元4-5世紀,中國茶最早傳到了朝鮮(古高麗國)。到了明代嘉靖年間,中國茶文化知識開始在歐洲傳播,這在威尼斯作家拉摩曉寫就的一本《中國茶摘記》里有詳盡的說明。明代萬曆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沙俄。明崇禎年間,英國威特斯船長專程率船從中國購買茶葉。到了清代順治年間,中國茶開始傳入到德國。十九世紀末期,中國茶葉、茶樹、茶種又先後傳入了印度尼西亞、印度、錫蘭、烏干達、馬來西亞等國……中國古代茶文化之花可謂遍地開放,在世界各地顯示出不同的文化風采。於是中國這朵民族文化的奇葩一變成為世界的了,及至今日,這個世界已經變成了沒有不飲茶的國家,沒有不飲茶的民族"了。 中國茶文化的關鍵不在於茶葉的本身,而在於茶文化的內涵上。從茶文化的內涵上來看,其"精神"層面上的東西最為重要,它是一種行為文化和心態文化,屬於精神文明的范疇,將飲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茶是人生"便由此而發,若再品出更深的境界,就成了"吃茶去"公案的禪宗開示以及茶道的精神之源。茶文化由於有了中國儒、釋、道思想的加盟,形成了茶禮、茶德、茶道、茶藝等等,這就是中國茶文化的核心部分。但是它又不是完全脫?quot;物質文明"的文化,而是兩者相結合。先前,中國老百姓不太注重茶文化,因為每天要飲茶,方知青、紅、黃、綠茶之類,這多半是和自己的飲茶習慣有關。但是,真正喜愛和關心茶文化的人,並不注重茶類之分,茶品之分。茶類、茶品他們早已爛熟於心中了。比如龍井、碧螺春、鐵觀音、君山銀針、毛尖、毛峰、雲霧等,誰人不知?而是注重著這些茶的"味"外之音--感興著一種民族的審美趣尚,浸潤著一派清雅的文化氛圍,涵養著一個廉凈的精神境界,充溢著一縷優美茵蘊詩意,提升著一種道德的精神素質。所以我說,茶文化精神層面上的一切是關鍵。在這一點上,日本的茶道體現的較為深刻。 星換斗移,時移勢遷,人們常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我認為是適用於宇宙間萬事萬物,茶文化何能例外!在舉世審美價值、審美標准、審美觀念劇變的情況下,青年人首當其沖。中國的美食甲天下,然而抵擋不住麥當勞、肯德基等等的沖擊,茶不也難逃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星巴克咖啡等洋飲料的夾擊嗎?遑論茶文化!令人難過的是,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不在精神文明範疇的亞文化,倒是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真叫人看不懂了。振興中國茶文化的呼聲已經響起了許多年,然而,一直到今天,卻收效甚微,有識之士,憬然憂之。我想,現在國內寥寥可數的幾本茶刊,如上海的《茶報》雜志、杭州的《茶博覽》雜志、廣州的《茶文化》雜志等且都是內部刊物,流通范圍太小。唯江西的《中國茶文化》號雖為公開發行,但也只能將就在《農業考古》編輯部的名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茶文化刊物的悲哀,但無論怎樣講,這些辦刊之人畢竟是弘揚中國茶文化的領頭羊,他們真是勞苦功高,讓讀者能深刻而又具體的感悟中國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中有許多細致的情況,圈外人是難以知識的,通過這些刊物,大大地開闊了我們的眼界,我想讀者對此會十分感激的。 這樣能不能就振興和弘揚中華茶

㈤ 誰能幫忙找篇關於美的論文啊。。800字左右。

數 學 與 美

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莊子說:「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日本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把這兩句話印在他的書的扉頁上,作為現代物理的指導思想及最高美學原則。這兩句話也是我們學習與研究數學的指導思想和最高美學原則。通過本講座,我們將展現數學精神的魅力,闡述數學推理之妙諦。但數學之美的面紗是慢慢揭開的,數學推理的妙諦是逐漸展現的。這涉及到科學與藝術的關系,而藝術與科學的聯系是天然的。實際上,一切科學、哲學、數學和藝術的研究對象不外乎,天———大宇宙;地,自然界及其中一切動植物———中宇宙;人———最精密、最完善的小宇宙。既然科學和藝術的研究對象是相同的,所以它們必然是相輔相成的兩個領域。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說得好:「科學和藝術是不可分割的,正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它們共同的基礎是人類的創造力,它們追求的目標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順便指出,數學本身就是美學的四大構件之一。這四大構件是,史詩、音樂、造型(繪畫、建築等)和數學。因而數學教育是審美素質教育的一部分。

數學追求的目標是,從混沌中找出秩序,使經驗升華為規律,將復雜還原為基本。所有這些都是美的標志。但長期以來,我們忽視對數學的美的教育。講述數學之美有利於培養鑒賞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重大課題的選擇與結果的評價,美學價值是一個重要的標准。例如,正電子的猜想便是狄拉克從數學對稱美的角度大膽預言出來的。他唯一的根據就是從電子運動的方程得出正負兩個解。幾年之後,這個預言得到了物理學家的證實。狄拉克後來說:「理論物理學家把數學美的要求當作信仰的行為,它沒有什麼使人非信不可的理由,但過去已經證明了這是有益的目標。」

為什麼把美看得這樣重要?因為人類的生存是按照美的原則來構建世界的。發現美、認識美和運用美,這是人類生存的要求。反過來,美又是人類進步的動力。追求美的實質就是追求自然界的數學美。人類一步一步地揭示自然界的數學規律,人類就越了解我們所處的宇宙的美。希臘箴言說,美是真理的光輝。因而追求美就是追求真。英國詩人濟慈寫道:

美就是真,

真就是美—這就是

你所知道的,

和你應該知道的。

法國數學家阿達瑪說:「數學家的美感猶如一個篩子,沒有它的人永遠成不了數學家。」可見,數學美感和審美能力是進行一切數學研究和創造的基礎。

那麼,什麼是美呢?美有兩條標准:一、一切絕妙的美都顯示出奇異的均衡關系(培根),二、「美是各部分之間以及各部分與整體之間固有的和諧。」(海森堡)。這是科學和藝術共同追求的東西。希爾伯特說:「我們無比熱愛的科學把我們團結在一起。它像一座鮮花盛開的花園展現在我們眼前。在這個花園熟悉的小道上,你可以悠閑地觀賞,盡情地享受,不需費多大力氣,與心領神會的夥伴一起更是如此。但我們更喜歡尋找幽隱的小道,發現許多意想不到的令人愉快的美景;當其中一條小道向我們顯示出這一美景時,我們會共同欣賞它,我們的歡樂也達到盡善盡美的境地。」

對美的追求起源於古代。畢達哥拉斯發現,在相同張力作用下的弦,當它們的長度成簡單的整數比時,擊弦發出的聲音聽起來是和諧的。正是基於這種認識,畢達哥拉斯學派定出了音律。順便指出,我國在古代也以同樣的方式確定了音律。這是人類第一次確立了可理解的東西與美之間的內在聯系,是人類歷史上一個真正重大的發現。牛頓的萬有引力公式,愛因斯坦的質能轉換公式,既是美,又是真。

數學的美表現在什麼地方呢?表現在簡單、對稱、完備、統一和諧和奇異。

為什麼我們這樣重視美?並把它作為數學發展的動力與價值標準的一個重要因素呢?因為人們常常忽視它。人們只重視實用方面、科學方面,而對於審美情趣、智力挑戰、心靈的愉悅諸方面,要麼不予承認,即使承認,也認為只不過是次要的因素。但事實上,實用的、科學的、美學的和哲學的因素共同促進了數學的形成。把這些作出貢獻、產生影響的因素除去任何一個,或抬高一個而貶低另一個都是違反數學發展史的。

談數學與美
數學組 龐艷霞
說起美育,總覺得那是屬於音、體、美及文學范疇的。
數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與美似乎沒有多大聯系。其實,數學蘊含著其它科學難以表達的美。

一、數學的美美在思維。

數學,一開始就以抽象的形式出現。有些同學說數學枯燥,除了概念就是公式,毫無感情色彩。針對這種情況,通過數學概念的教學,讓學生領會到數學思維美所在。
例如講橢圓概念時,首先讓學生舉出橢圓的實例,然後問:所有這些橢圓上的點都有什麼共同的特點?同學們很有興趣地想這個問題。這時,把模型拿出來演示,大家聚精會神地看,最後恍然大悟,總結出橢圓定義。同時告訴他們在所舉的例子中,橢圓內的兩個定點都能找到。使他們認識到數學概念能透過事物現象深入本質,使人們對客觀世界有統一的認識。
這樣的概念教學,學生把學習數學當成很有樂趣的一件事,感覺抽象不是數學的缺點,而是其優點。只有抽象,才能把事物搞得更清楚;也只有抽象,才能使所含的內容更為豐富。

二、數學的美美在作用。

數學是研究「數量關系」與「空間形式」的科學。
哪兒有數,哪兒有形,哪兒就少不了用數學。數學,在改造人類生存環境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由於數學能揭示事物的普遍規律,就有一法多用性和一理多用性,因而已滲透到各門學科中,人們研究任何一門自然學科都離不開數學的基本原理。
具體到課堂上,向學生滲透數學的作用美時,要向學生闡明 ,每個數學概念都不是人們憑空想像出來的,而是來自我們周圍的客觀世界,使學生確實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物質世界。
例如,講圓柱和稜柱的表面積和體積公式時,教師可問:「大樹干為什麼是圓柱形而不是稜柱形呢?」學生會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並能說出各種各樣的理由,這時教師畫圖講解:當等高的圓柱和稜柱表面積相等時,演算得出 :圓柱的體積最大,所以圓柱形樹乾和其它柱體相比,在等面積條件下,能夠向樹枝輸送更多的養分。
由此看出,大自然是最偉大的,她總是以最合理的方式生存。於是,同學們又聯想到生活中見到的管道為什麼是圓柱形,因為它用料最少且輸送量最大。
這說明數學不僅有用才產生,還因為它有用才發展。

三、數學的美美在形式。

數學具有美的、和諧的形式,具有對稱、平衡、比例、規則性和秩序性等特徵。而這一切特徵在數學中都有具體的表現。
著名的美學規律「黃金分割」把一條線段分成長短兩節,使短節和長節的比恰好等於長節與全長的比。實踐表明這一比例是最美妙的比例。美神維納斯的美,關鍵一點是她的身材比例恰好符合黃金分割律。
由於數學是使人產生美感的基礎,人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都有意無意的應用數學知識。在我們日常生活和藝術活動中,隨處可見有數學的形式美。我們的房屋建築、我們用的桌椅、甚至茶杯,都具有優美的幾何形狀,既美觀又實用。在教學中適當的給學生講講與數學形式美有關的小知識,不僅能拓寬他們的視野,還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所以,數學也是一種美,學習數學更是一種美的享受。

㈥ 高分求中國歷史文化1000字論文

秦始皇在位之時,吞並六國,並發兵南征北討,史載「百越之地,盡皆俯首」,「北擴千里」「秦王掃六合」,按戰國地圖看,領土幾乎比戰國七雄控制范圍擴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設置郡縣」,對征服後的土地注重統治和制度建設,不似其它同時代的征服者如馬其頓的亞力山大,或羅馬只重征服,不重製度建設;因此使統一的土地統治穩固,這才為中國現在的版圖奠定了基礎。後人認為,「功莫大過秦皇漢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漢武帝之前,歷史上無出其右。至今,英語中對中國的稱呼China,也是從羅馬語Chin(秦)演變過來的,這在一個側面上表現了秦帝國的影響力。 秦國自商鞅變法以來重視以法治國,秦始皇繼承了這個傳統,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韓非,曾自嘆「若與其同游,則無恨矣」。對將領賞功罰罪,皆依法。秦始皇雖專制,認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國。陳勝、吳廣起義,其理由也是「秦法嚴苛」,其罪當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並非如後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般因嚴重腐敗,而官逼民反。後世儒家倡導人治,治國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決,而至今日人治之風,馬屁之風猶在。 秦始皇首創驛站制度,並修驛道。為龐大帝國的政令通達以及由此而來的郡縣制皇權國家奠定了技術基礎。「修驛道,設郡縣」,這是中國能夠採用郡縣制這種先進制度,而非類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期的羅馬不能有效控制佔領區,只能設權利極大的總督(總督總攬一地的軍政大權,都是貴族,基層組織都依靠當地的原有組織),仍舊類似於分封制,這是羅馬帝國後來分裂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郡縣制是一種平民制度,其軍政首腦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績軍功可上可下,可平職調動,這就導致了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的出現。職業官僚和職業軍人都可以來自平民,郡縣官僚制有效的保證了平民(布衣)參政議政的權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軍功政績才出將入相),相比分封制這種貴族政治,無疑是一大歷史進步。現代國家的文官制度和軍隊制度就是起源於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國為之後近一千七百年的時間,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先進於西方,從而比西方發達奠定了基礎。所謂「漢承秦制」,「自秦以來,其制未變」,「百代猶行秦法政」。兩千年的皇權時代的中國,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詩《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桑弘羊的論著中肯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寫的秦政記也贊揚秦始皇。 ·負面 因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國」的法家學說,而其後中國歷代統治者都推行以仁愛,中庸為核心的儒家學說。因此,秦始皇常作為負面典型出現在各種散文、史籍中。如賈誼的《過秦論》等。 《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賈誼《過秦論》:一夫作難而七廟墮,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學家看作是一個暴君,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 萬里長城、秦馳道、靈渠、阿房宮及秦始皇陵等的規模均極為龐大,勞動舉國的人口興修,不少文獻均斥責在工程進行時造成不少人命死傷,但另一方面卻使各地的交通進一步發展,有助日後交通、經貿、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為史學家對於秦始皇功大還是過大的爭論點。 2、【毛澤東評秦始皇】 (1)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 (2)一次,他對章士釗講:你們講共產黨等於秦始皇,不對,超過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義,荀子是唯物主義,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隸主、貴族。荀子代表地主階級。又說:在中國歷史上,真正做了點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說空話。幾千年來,形式上是孔夫子,實際上是按秦始皇辦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學生。 (4)孔夫子有些好處,但也不是很好的。我們應該講句公道話。秦始皇比孔子偉大的多。孔夫子是講空話的。秦始皇是第一個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統一了中國,而且統一了中國的文字、中國各種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第二個超過他的,可是被人罵了幾千年。 (5)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歷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會前期的,都是法家。這些人主張法治,犯了法就殺頭,主張厚今薄古。儒家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都是主張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罵我是秦始皇,中國歷來分兩派,一派講秦始皇好,

㈦ 作文:談談你對美的認識論文

美,是一個十分誘人的字眼兒,也是一個迷人的迷.古往今來,它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地連在了一起.大概所有的人都會同意生活中不能沒有美,所以,人們說話,寫文章也就經常要談到美.於是,諸如「山河美」、「青春美」、「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等等,經常為人所道.但,這是否意味著人們對美已經十分清楚地了解了呢?不是的!
古希臘聖哲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辯論「什麼是美?」,最終未能給出一個終極而本質的定義,不得不慨嘆:「美是難的」.直到科學昌明,哲學繁榮的現在,「美是什麼」的問題仍是一個難解的「斯芬克司之謎」,仍在無休止的爭論中.雖然無數的哲學家,美學家,思想家為了揭開美的奧秘,曾經從不同的途徑進行過艱苦的探索,並提出了種種當時在他們看來最為理想的答案.但他們都未能最終摘下這顆美學皇冠上的明珠.
回答「美是什麼」之所以困難,是因為它所要求的並不是對個別對象作審美判斷或作經驗性的描述,而是要求在各種美的對象中找出美的普遍本質,或者在與非審美對象的比較中找出其特殊的本質.美並不是固定的,形而上的,在美的概念下,包含著各種性質上極不相同的事物.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如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各種勞動產品以至人物的品質、動作、相貌、表情、風度等等,都可以作為審美對象,都可以是美的事物.要在這些性質上極不相同的各種事物中概括出美的普遍本質,當然是極困難的.再則,美還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和變化而相應地發展和變化著.在動態的時空結構中,由於時代和社會的不同,美的內涵極其價值意義也就很不一樣.綜上,正是美的概念內涵的寬泛性、復雜性甚至變易性給美的本質籠上了一層神秘的難以揭去的面紗.
有人認為美是主觀的,他們認為只有人的主觀情感,意識與對象結合起來,達到主客觀的統一才能產生美,按他們的說法就是「椅子不為人坐就不成為椅子」.但這個觀點遭到「客觀論」者的反對,他們認為一個事物能不能成為審美對象,光有主體條件還不行,還需要對象上的某些東西,即這些事物本身具有的某種客觀的審美性質或素質.於是他們反駁說:「為什麼我們要坐在椅子上,不坐在一堆泥土上,因為泥土不具有椅子的可坐性.」

㈧ 急求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論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隨著歷史的發展中華文化蘊藏了他獨有的風格。其包括;文字、百家姓、婚姻、節日等。這些都具有各自的特點,都成為中華民族的驕傲!
文字
文字是用來記錄語言,表情達意的工具。中國在皇帝時就有了文字,由於殷墟甲骨文的出現,更得到了有力的支持和證明。所以,中國文字的創造至少有了五千年的歷史。之前人類用表情達意,幫助記憶的工具大致是結繩與語言,而這一切都不能代表人類思想的變化,而語言也有了時空的限制。因此才有了文字的製造!
傳說中的文字神是倉頡,《淮南子 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栗,夜鬼哭」。描寫了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人的智能將會因為有了文字而突飛猛進。中國的文字雖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見得。迄今為止,一直流傳的最早的文字世上帶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後依序大致是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與行書。
(1)、金文,是住在同期上的銘文。更具考古證明,我國夏朝時期就已經進入青銅時代,在出土的銅器中就鑄了文字,因為周朝以前將銅稱為「金」,所以銅器上的銘文就稱為「金文」,又因這類文字在鍾鼎上字數最多,所以又稱其為「鍾鼎文」。
(2)、大篆,專家都認為是戰國晚期秦國的文字,其筆道勻稱,字體整齊,是官定的標准文字。「篆」本是大、小篆合稱因習慣見前者稱為大篆,故後世用「篆文」指「小篆」。戰國末期,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第一件事就是統一文字,李斯主持了這一工作,他廢除了六國的文字,便形成了新的文字「小篆」。
(3)、隸書,因小篆整齊又是長方形,結構是由均勻圓滑,各組成不方便書寫。所以民間很快出現隸書。其特點是將圓滑轉變取得線條,寫成帶方折的字形。其文字在下層官吏、差役、奴隸中比較流行,所以稱其為「隸書」。
(4)、草書,是一種特定的文字,是從民間隸書發端萌芽來的。到西漢晚期就出現了具有後世風格的草書。進入東漢後,就有了比較規整的,嚴格的形體。草書不但筆畫勾連,字間勾連,而且形體高度簡化,後來又出現了草書的變體,稱「狂」。
(5)、楷書,也是直接脫胎於隸書,把隸書的扁形改為方形,人們又稱「方塊字」就是針對楷書。楷書經魏晉南北朝的發展到隋唐才基本成熟。楷書被美化,寫得更加規矩和美觀,又稱為「宋體字」,後來還有模仿的宋體字變形,叫做「仿宋體」。
(6)、行書,是介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文字,不像楷書那麼工整,也不像草書那麼奔放。如果寫的端正點就稱為「行楷
」,如果寫的奔放點就稱為「行草」。
百家姓
中國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據統計現存的有5600多個。其特點是「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出處具體」,姓氏的形成有不同的歷史過程,同姓不一定同源,異姓也可能處於同一宗。唐太宗時(公元627年),吏部尚書高士廉把民間姓記錄下來,寫成《氏族志》頒布天下作為當時推舉賢官,或撮合婚姻的依據。中國舊時流行百家姓是北宋時寫的,共有單姓408個,復姓30個,發展到後來有近4000-6000個。華人最大的十個姓氏是張、王、李、趙、陳、楊、吳、劉、黃、周。第二十大姓氏是徐、朱、林、宋、馬、高、胡、鄭、郭、蕭。現代歐美各國的姓氏,大多來源於中世紀,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帝國。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國就已經形成了姓氏,並逐漸發展擴大,世世代代延續。在《說文解字》中解釋道;「姓,人所生也,因生以為姓,從姓生。」這就是說,認識母親生的,故姓為女旁。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時期。姓氏作為區分氏族的標志符號。中國的許多姓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各族姓氏互相通婚子女姓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社會人類逐漸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志,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系過度到父系,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取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姓和氏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姓氏形成的原因
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國命氏。如趙、西門、鄭、蘇等;
以古姓命氏。如任,風,子等;
以先人名或字命氏。如黃浦,高,公,施等;
以兄弟次序命氏。如伯,仲。叔,季等;
以官職名稱命氏。如倉,庫,司徒,司寇太史等;
以職業技藝命氏;
以祖上謚號命氏;
古代少數民族與漢族大融合,借用漢字單字為氏。如拓跋氏改為元,關爾佳改為關;
因賜姓,避諱改姓氏;
因逃避改姓。
姓氏的起源的形式很多,並且在不斷地的發展。同姓異源,或異姓同源等等,情況十分復雜。隨著歲月流逝,不斷出現新的姓氏。如給孩子取名時,去男女雙方兩個單音合成復姓,這又為姓氏家族增添了成員。
姓氏神話
姓代表每個人及其家族一種符號。姓氏而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古代姓氏起源於人類早期生活的原始部落中。姬姓始於黃帝。據《史記》記載皇帝本姓公孫,名叫軒轅,但因長居姬水,所以改為姬姓。其周的祖先後稷是皇帝的曾孫帝嚳的兒子,繼承了姬姓,後人將其稱為「神農氏」,賜姓姬,成為周族的先祖。
婚姻
中國古達婚姻的愛情觀的特點,愛情專一,姻緣天定,夫婦之際,人道之大論也。社會制度造成的悲劇:男女授受不親,父母之命,媒約之言丑而不信。痴心女子負心漢。中國古代原始社會的婚姻禮俗(1)亂婚即雜婚;(2)血族婚;(3)亞血族婚即族外群婚。這樣父親是集體父輩,母親是集體母輩,成為共夫或共妻(4)對偶婚(5)專偶婚,俗稱一夫一妻制,是以父權製取代母權制,以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中國古代婚姻政策是指歷代政府對婚姻奉行的基本方針和原則,其對婚姻做出了一系列的條文規定。(1)導民婚配(2)嫁娶有媒(3)同姓不婚(4)可納妻妾。婚姻在娶婚時六禮,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為必備條件。綜合起來,古代婚姻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古代尚無現代意義上的離婚;第二、「七出」的基本點是維護夫權與封建家長制,是為保障丈夫的特權制定的;第三、離婚可以以第三方的意志為轉移;第四、「三不去」從人道主義出發,對離婚有所限制。
節日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的完善,滿滿的深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是一樣的,是人類和社會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是和天文、歷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的節氣有關。後來的傳統節日和節氣密切相關,節氣為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提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就以定,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的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為節日增添了幾分浪漫的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沖擊和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所有這些都是中國傳統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定型。人們常說的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另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都有各自的風俗文化,眾多的民族節日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寶藏。
通過這學期對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學習讓我更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神,理解了我的祖國。因而也使我更加 熱愛它!

㈨ 關於美的議論文

因為有了缺陷,才有了欲言又止的含蓄,才有了千變萬化的自由,才有了包羅萬象的內涵。
人生也是這樣。許多實現了無法實現的夢想,刻畫出人生路上的山川海洋。熱愛生命,包括熱愛你的缺陷。
缺陷也是一種美。 美是到處都有的,它包括外表美和內心美;有好的外表,並不代表有美的內心。風景美是美,人美是美,人心美也是美,但最重要的是,寬容,也是一種美。
人生在世,總有一些誤會或糾紛,它往往需要寬容。寬容、磨難、幸福是人生的必經之旅,所以,如果人們多一點寬容,多一點諒解,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如果有兩個人,一個是小偷,另一個是被偷錢的人,而那個小偷是第一次偷東西,我們跟他講做人的道理,或許他以後就不會再誤入歧途,他也許還會感激你,因為你給了他第二種做人和生活的方式,我們不追求完美無缺,但我們應盡量做到完美無缺,我們能這樣就已足夠,我們學會了寬容別人,也不枉費到這世上走一遭,我們這樣又何樂而不為呢?
多餘的責備和打罵,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它只會加深一個人的仇恨,有時,寬容別人能拯救一個人的生命;寬容別人能夠挽救一個人的思想;寬容別人能夠改變一個人的一生。由此可見,寬容在人們自學成才中是多麼重要。然而,寬容在現實生活中又是多麼的缺少。
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在我們現實中,往往有一些人為一些小事而大吵大鬧,這又是何必呢?
我們不應該總想得到別人的寬容和理解,而應該想想,我們有沒有做到去寬容和體諒別人,我們不能事事先想到別人,但我們應該盡力,盡自己的能力去寬容別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寬容。
善待別人就等於善待自己,我們都需要寬容,因為寬容能點石成金,人心都是肉長的,沒有哪個人的心是石頭做的,即使是鐵石心腸的人也需要,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需要呢?
所以說,寬容是一種美,這種美是真實的,可靠的,不容懷疑的。

閱讀全文

與關於歷史文化美的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