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敬告青年歷史意義

敬告青年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1 08:48:51

㈠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性質: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意義: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運動的當代意義:

這場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成為中國人民和中國青年在黨的領導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的寶貴精神財富。五四精神的核心,是偉大的愛國主義。五四運動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我國幾千年來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
振興中華:「振興中華」的口號,是孫中山1894年在《興中會宣言》中最早提出來的。從那之後,大多數愛國志士無不以此為終生奮斗的最終目的。可以說,中國從此之後的一切革命斗爭,無一不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所取得的一切進步和成就,無一不是由於它的催動和鼓舞。五四運動的發生,就是這種精神的直接繼續。愛國學生的奔走呼號,浴血奮斗,廣大知識分子、市民、工人的積極響應和支援,最根本的動因就在於此。響遍全國的「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喚醒同胞,一致救國」等口號,最根本的含義也在於此。有的人當時在思想上雖然還沒有明確認識到這一點,純粹為愛國熱情所驅使,但他們愛國的目的,並不是為了保持中國的落後,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挽救中國的危亡,改變中國的落後面貌,振興中華民族。

愛國主義:在五四運動中,廣大學生之所以不顧高壓,奔走呼號,他們的愛國行動之所以能得到各界知名人士、上層人物和廣大工商界群眾的支持,就是由於愛國主義的有力號召,愛國精神的強烈感染。今天,要勝利跨人21世紀,實現四個現代化,真正使中華民族振興起來,更要大力發揚愛國主義。

民主精神:新文化運動最先提出科學與人權並重(青年雜志創刊詞中的提法),隨後講「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當時把人權和民主當作基本上同一的概念)。後來「賽先生」和「德先生」成為「賽同志」和「德同志」,就是說,民主和科學一道,是中國共產黨歷來為之奮斗的目標。在五四運動中,民主即「德先生」是一面反封建、反專制的大旗,大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五四愛國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與民主精神的推動是分不開的。如果沒有民主的啟蒙和民主意識的覺醒,就不可能發生那麼大規模的愛國運動。現在,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已經有了顯著的進步,在許多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目標還相差甚遠。要想盡快振興中華民族,就應該繼續高舉「德先生」的大旗,發揚民主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

科學精神:在五四運動中,科學即「賽先生」與「德先生」一樣,是反封建、反迷信的另外一面大旗,並有力地促進了民主意識的發揚,反封建斗爭的開展。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的六條新的思想,第六條就是「科學的而非想像的」。他說:「近代歐洲之所以優越他族者,科學之興,其功不在人權之下,若舟車之有兩輪焉」,「國人而欲脫蒙昧時代,羞為淺化之民也,則急起直追,當以科學與人權並重。」①[《獨秀文存》,第9頁,安徽人民出版社,合肥, 1987。]因此,在發揚民主精神的同時,還應該發揚科學精神。

解放思想:在五四時期,先進的思想家們大膽地沖破舊傳統,提出了許多振聾發聵的主張,出現了一種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並有力地帶動了其他領域的大解放。正如毛澤東當時所形容的:「思想的解放,政治的解放,經濟的解放,男女的解放,教育的解放,都要從九重冤獄,求見青天。」①[《民眾的大聯合》(三),《毛澤東早期文稿》,第393頁,湖南出版社,長沙,1990。]正是這種思想的大解放,使五四運動成為新思想與舊思想、新文化與舊文化的分水嶺,我國20世紀第一次影響巨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並開啟了此後思想解放的先河,深深地影響了20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後來所發生的第二次、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產生,以及從那時起我國取得的每一個進步和成就,可以說都是解放思想的結果,是五四精神的繼承和發揚。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偉大革命運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19年1月,美、英、法、日等帝國主義國家在法國巴黎召開「和平會議」。這實際上是帝國主義國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贓會議。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在中國人民輿論的壓力下,向會議提出廢除袁世凱和日本訂立的不平等條約「二十一條」,要求將德國在山東的租借地、膠濟鐵路以及其他權利歸還中國,同時還提出七項「希望條件」廢除勢力范圍;撤退外國軍隊、巡警;裁撤外國郵局及有線無線電報機關;撤銷領事裁判權;歸還租借地;歸還租界;關稅自主等。但這些要求和希望均遭到參加「和會」的帝國主義國家拒絕。不僅如此,他們還決定將德國在山東掠奪的權利全部讓予日本,並將其寫進了《協約和參戰各國對德和約》即《凡爾賽和約》。至此,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完全失敗。但軍閥政府竟准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出,舉國憤怒。5月4日,北京學生3000餘人在天安門前集會,高呼「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和約簽字」等口號。會後舉行了遊行示威,憤怒的愛國學生痛打了親日派官僚章宗祥,並放火焚燒了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住宅。軍閥政府派軍警鎮壓,逮捕學生30多人。全北京學生立即實行總罷課,並通電全國表示抗議。天津、上海、長沙、廣州等地學生也紛紛遊行示威,聲援北京學生。在日本、法國等國的中國留學生以及南洋華僑學生都開展了愛國活動。6月3、4兩日,軍閥政府又逮捕北京學生近千人,激起全國人民的更大憤怒。上海、南京、天津、杭州、武漢、九江及山東、安徽等地的工人舉行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政治罷工,上海和全國各重要城市的商人也先後舉行罷市。至此,五四運動發展到新的階段,即從開始的共產主義知識分子、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和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三部分人的統一戰線運動,發展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軍,包括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范圍的革命運動--「六三運動」,運動的中心也由北京移到上海。6日至10日,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賣國賊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 28日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是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也是中國青年運動的偉大開端。它開創了中國革命知識青年與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五四運動實際斗爭的鍛煉,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傳播,造就了一批青年共產主義者。他們深入工農群眾,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領導罷工斗爭,促成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建立做好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五四運動的影響

1、政治影響:揭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世界革命爆發以後,世界歷史進入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工人階級在運動中顯示了強大的政治威力,它以不再是資產階級的追隨者,而作為運動的主力軍在斗爭中起了決定性作用。運動的矛頭直接指向帝國主義,因為從世界革命戰線看屬於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 2、對中共的影響: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從、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准備了條件。3、對學術界的影響:五四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把民主與科學反對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識分子推廣到全國群眾。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為一種風氣,同時也促進了文學革命的深入和廣泛發展,開創了中國文學時代,使中國科學和教育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4、思想方面:五四運動促進了全國民眾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種新思想陸續傳入中國,其中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對中國的思想和政局帶來巨大影響。

百日維新?
1898年(夏歷戊戌年)中國維新派在清光緒帝支持下推行的革新運動。又稱戊戌維新、戊戌變法。中日甲午戰爭(1894—1985)後中國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嚴復等企圖按照西方國家的模式,推行政治、經濟改革,爭取國家富強。維新派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設立學堂,宣傳變法主張,受到少數官僚贊助。光緒接受維新派改革方案,1898年6月11日發布國是(不要以為我打錯了,沒錯,是「國是」)詔書,宣布變法維新。在103天里頒布數十條維新詔令。新政主要內容為倡辦新式企業、獎勵發明創造;設鐵路、礦務總局,修築鐵路開采礦產;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設學校,提倡西學;裁汰冗員,削減舊軍,重練海陸軍。9月21 日慈禧太後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逃亡國外,譚嗣同、康廣仁、林旭、劉光第、楊銳、楊深秀等「六君子」被殺害。新政全部取消,「百日維新」失敗。
百日維新: 自清光緒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詔定國是、決定變法起,至同年八月初六慈禧太後重新「訓政」止,共103天,史稱「百日維新」。
主要內容有:
一、選拔維新人才。二、文教改革。三、經濟改革。四、政治改革。意義:
1、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
2、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
4、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
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在思想上、幹部上准
備了條件,為二十世紀中國歷史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早在十
九世紀末,中國人就在學習西方的過程中,開始接觸到馬克思學
說,但那隻是一些零星的介紹。直到五四運動之前,先進的中國
人使用的思想武器還主要是西方資產階級的進化論、天賦人權說
等。他們所嚮往和追求的大都還是西方文明。五四運動使人們受
到了一次生動的教育,西方列強的弱肉強食,俄國十月革命的影
響,迫使人們不得不對自己的追求作出新的反省。此時,《新青
年》公開發表宣言,宣稱「我們相信世界上的軍國主義和金力主
義(按:指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已經造了無窮罪惡,現在是
應該拋棄的了」。此後,有不少報刊對社會主義思潮和馬克思學
說給予前所未有的關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也被陸續翻譯出
版。經過反復的研究、比較和鑒別,先進的中國人才在五四運動
以後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救國救民的理論武器,並在這一
思想指導下創立了中國共產黨。「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
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五四運動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找到了一條與工農群眾相結合
的成長道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的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振興
中華的斗爭中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他們也有一個
致命弱點,即脫離廣大的工農群眾,未能真正認識到蘊藏在群眾
之中的創造歷史、扭轉乾坤的偉大力量。這也是造成舊民主主義
革命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五四運動使先進的知識分子領略到了
勞動群眾的威力,開始放棄了「英雄創造歷史」的唯心史觀,逐
漸轉變了立場。於是,他們提出了「到民間去」的口號,脫下長
衫,走出書齋,深入到工農中去。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知識
青年走上了與實踐相結合、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道路,使自己在
中國革命中所具有的「先鋒的和橋梁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正
因為如此,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同志特別號召全國的知
識青年,必須牢牢把握與工農大眾相結合的方向。這對於今天的
青年來說,仍是有現實意義的。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2 這次運動中,無產階級開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軍的作用;青年學生發揮了先鋒作用。
3 五四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之後,是當時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5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從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准備。
1、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愛國精神貫穿運動的始終。
2、廣泛傳播民主和科學的新文化運動。
3、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體現了追求真理、勇於解放。
4、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質: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發的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

意義: 五四運動也是新文化運動的繼續和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青年雜志》,次年改稱《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隨後,還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並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中國人民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釗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代表了中國先進分子的新覺醒。新文化運動不僅為五四愛國運動作了思想准備,同時隨著這次運動而更加深入發展,使社會主義思潮逐漸代替資產階級思潮而成為運動的主流,並在思想上和幹部上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我從各個地方找的都還不錯

㈡ ''新青年''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重大的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許多高級共產黨員(如毛澤東)都受到過《新青年》的影響。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許多革命運動,追根溯源,也都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發端的;中國人的現代化意識、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後發生急劇變化的。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志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新青年》雜志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註: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采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新青年》推進了思想解放和人們觀念現代轉型的進程。李大釗認為,中國封建文化中那種安於現狀,因循依賴,空想虛玄,尋求世外解脫的種種觀念,愈來愈與社會的進步不相容,應該學習西方先進文化中的創新竟智,崇尚科學,重視現實,講求實效等與現代化相適應的新觀念。陳獨秀則認為,民主、科學是現代社會前進的兩大機軸,應擯棄舊的落後的官本位文化觀念,樹立振興實業的現代意識。《新青年》倡導的現代化意識激勵著先進的中國人通過以民主、科學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武器的偉大思想解放運動,實現了由封建思想統治到以馬克思主義為主流的現代思想的重大飛躍。《新青年》和五四精神給我們的啟示就是,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不斷更新與飛速發展的社會現實不相適應的思想觀念,走自己的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註: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里,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並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註: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志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註:《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㈢ 新青年的創辦有什麼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

《新青年》由陳獨秀在上海創立,群益書社發行。該雜志發起新文化運動,並且宣傳倡導科學(「賽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學。

《新青年》在五四時期代表了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對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的影響巨大而久遠。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各種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後通過《新青年》傳入或興起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後登上政治歷史舞台的。

當代中國的物質文明,特別是精神文明建設,幾乎是在實踐和完成五四先驅的未竟之業。五四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塑造了現代中國,也影響著當代中國。可以說,《新青年》雜志在中國現代社會轉型中起著重要的精神橋梁作用。

《新青年》雜志激勵現代中國實現由封建文化到包含現代科技、現代教育、現代文藝、現代傳媒在內的現代文化的重大轉型,推進了中國文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並為其他方面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3)敬告青年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新青年》雜志創刊的時代,正值辛亥革命失敗之後,中國文化正由以封建專制為主體的舊文化向以近代民主政治為主體的新文化轉型。

崇尚科學,提倡創新意識是《新青年》編輯群體的重要思想觀念之一。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認為,「文明進化之社會,其學說之興廢,恆時時視其社會之生活狀態為變遷。」(註:陳獨秀:《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新青年》第2卷第4號。)

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既不要被古代的先賢「所拘囚」,也不要被近代的聖人「所支配」。要發揚《新青年》倡導的民族創新精神,提倡的學術開放意識,「一勿尊聖,二勿尊古,三勿尊國」。廣采博納,吸取其精華,營造現代化建設的良好時代氛圍。

㈣ 《警告青年》一文的發表有什麼樣的意義

陳獨秀寫的帶有發刊詞性質的《警告青年》一文,就是說的《新青年內》這本雜志名稱及其宗旨容之所在。其中有幾句寫道: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動,如利刃之新發於硎,人生最可寶貴之時期也,具有警醒青年的意義。

㈤ 《敬告青年》出自哪裡引發了中國近代文化史上怎樣的變革

《敬告青年》原載1915年9月15日《青年雜志》1卷1號,是陳獨秀為自己主編的《青年雜志》所回寫的發刊答詞,又見《獨秀文存》卷1。《青年雜志》後改名為《新青年》。

引發了「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性質:
是資產階級反封建思想解放運動,是辛亥革命之後再文化思想領域反封建斗爭的延續。

新文化運動前期內容:
1.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專制、愚昧和迷信。這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由陳獨秀首先提出。他認為要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必須用民主取代專制,用科學掃盪迷信。
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舊道德是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傳統道德。新文化運動猛烈批判舊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深刻揭露了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新文化運動又是一場文學革命。《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須言之有物,不做無病呻吟。」 陳獨秀提出「推倒舊文學,建設新文學。」

㈥ 《新青年》誕生的歷史意義

新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宣傳民主與科學,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受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新青年》在後期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
《新青年》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和廣泛傳播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和激勵中國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實現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到民族獨立和現代民主的重大歷史嬗變,推進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歷史進程。《新青年》倡導的進取意識、競爭意識和趕超精神,促進和加速了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陳獨秀呼籲「當急起直追」(註:陳獨秀:《敬告青年》,《青年雜志》第1卷第1號。)。李大釗則指出,「正如人家已達壯年,我們尚在幼稚;人家已走遠了幾千萬里,我們尚在初步。在這種形勢之下,要想存立,適應這種共同生活,恐非取兼程並力社會共管的組織,不能有成。」(註:李大釗:《中國的社會主義與世界的資本主義》,《李大釗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李大釗、李達等主張以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來縮短中國與西方先進工業國家的差距。

《新青年》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轉型有著多方位、多層次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現代、當代中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和自然生態環境等方面的現代化進程中,都曾在不同程度上蒙受和正在繼續蒙受《新青年》雜志的鼓舞和鼓勵。《新青年》描述的「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是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註:《新青年宣言》,《新青年》第7卷第1號。)這樣一個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轉型已經基本實現。在新的社會基礎上覺醒,不斷解放思想,深刻領悟五四時期先進中國人確立的救亡、啟蒙、科學、民主、社會主義等時代主題的當今意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

㈦ 概述陳獨秀在敬告青年中有哪些主張

1、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充滿了強烈的革故更新的精神,旗幟鮮明地提出了文學革命的戰鬥口號,不容許任何人對文學革命進行匡正,沒有絲毫的溫和忍讓的色彩。

並「甘冒全國學究之敵,高張『文學革命軍』大旗」,「旗上大書特書吾革命軍三大主義」,願「拖四十二生大炮,為之前軀」,表現出徹底的革命堅定性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2、陳獨秀的文學革命主張,不僅注意語言形式的改革,而且十分重視文學內容的革新。他提出文學革命的三大主義,即有文學革命的內容問題,又有文學革命的形式問題。

既不僅主張反對舊文學的形式上的雕琢、鋪張、艱澀等弊病,並且反對阿諛、陳腐、迂晦的封建文學內容,積極主張以白話文學為「正宗」,建設以平易、抒情、新鮮、立誠、明了、通俗為特徵的「國民」、「寫實」、「社會」、的新文學。

3、陳獨秀把文學革命和政治革命結合起來,認為中國政治界的革命之所以虎頭蛇尾,主要因為「盤踞吾人精神界根深蒂固之倫理道德文學藝術諸端,漠不黑幕層張,垢污深積」。

所以「今欲革新政治,勢不得不革新盤踞於運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學」。這不僅說明了文學革命同政治革命關聯著,而且也說明了文學革命是政治革命的必要准備。

4、到了一九一九年底,隨著陳獨秀的世界觀的轉變,他的文學革命主張也增進了新的因素。他進一步認識到文學改革同時代進步的關系,提出了「應該以現在及將來社會生活進步所需要的文學道德。

便不得不拋棄因襲的文學道德中不適用的部分」,使文學適應「民眾運動的社會改造」的需要和表現「理想的新時代新社會」的需要。

(7)敬告青年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簡介:

陳獨秀(1879年10月9日-1942年5月27日),原名慶同,官名乾生,字仲甫,號實庵,安徽懷寧(今安慶)人。

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偉大的革命家與改革家、偉大的民主主義者、偉大的啟蒙思想家。

他是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是20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

是中國共產黨最重要的創始人。是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的領導人,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

閱讀全文

與敬告青年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