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馬其頓的異象對世界宣教的歷史意義和影響
聖靈既然禁止保羅和西拉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和加拉太地區。到了每西亞的邊界,他們試著要往庇推尼去,耶穌的靈卻不許,他們就越過每西亞,下到特羅亞去。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站著求他說,請你過到馬其頓來幫助我們。保羅既看見這異象,眾人便推斷是神召他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馬其頓去。於是從特羅亞開船,一直行到撒摩特喇,第二天到了尼亞波利。從那裡來到腓立比,就是馬其頓區的頭一個城,也是羅馬的駐防城。(使徒行傳十六6~12。)
◎保羅和西拉想要往左去亞西亞講道,但『聖靈禁止』他們;到了每西亞邊界,他們要往右到庇推尼去,『耶穌的靈不許』。照著地圖,這樣往前的方向是朝著東歐,特別是朝著馬其頓和亞該亞。但保羅沒有想到要往那裡去,所以需要主在夜間給他異象。這指明使徒保羅和他的同工為著開展福音而有的行動,不是照著他們的定意和愛好,也不是照著人議定的行程,乃是藉著聖靈,照著神的意旨。
這里『聖靈』與『耶穌的靈』這兩個名稱交互使用,啟示耶穌的靈就是聖靈。在新約里,聖靈是神的靈一般的稱呼;耶穌的靈是神的靈特別的說法,乃指成為肉體之救主的靈,這位救主就是在人性里的耶穌,他曾經過為人的生活和十字架的死。這指明在耶穌的靈里不僅有神的神聖元素,也有耶穌的人性元素,以及他為人生活並受死的元素。使徒傳講的職事,乃是在人的生命里,為著人類並在人類中間,一個受苦的職事,因此需要這樣一位包羅萬有的靈。這也給我們看見,使徒在福音工作上的行動,乃是照著神新約的經綸,是藉著聖靈與耶穌的靈。
他們下到特羅亞以後,在夜間有異象現與保羅,有一個馬其頓人懇求保羅過到馬其頓來。保羅既看見這異象,眾人就推斷是神召他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這是主行動的主要一步,為要將他的國度開展到另一大陸,就是歐洲。要實行這特別的引導,需要使徒和他的同工盡心竭力。他們立刻這樣作,往馬其頓去了。就在特羅亞,作者路加加入了保羅盡職的旅程。
禱讀經文:
保羅既看見這異象,我們便推斷是神召我們去傳福音給那裡的人,就立刻想要往馬其頓去。(使徒行傳十六10。)
§照著那靈的引導接觸人,向人傳講基督。
⑵ 波斯帝國 馬其頓帝國羅馬帝國崛起對人類文明的作用
1就東方和西方來講,在文明大匯合中都獲得了發展,並且達到了很高水平。特別是希臘世界得到了迅速而高度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古典時代,不論是經濟、政治軍事,還是科學、文化藝術都是登峰造極的——達到古希臘繁榮的頂峰。波斯帝國也一直是一個富裕和強盛的國家,就是希波戰爭以後,「對於希臘人來說,在差不多又一百年的時間里,波斯本身仍然是堅不可摧的。」在某些時候,波斯對希臘世界還起著「仲裁」的作用;它的政治、經濟制度和文化因素對泛希臘和羅馬都有深刻的影響。同時順便提一下,希波雙方的命運如出一轍——均被馬其頓帝國滅亡,不同的只是波斯帝國比希臘後「死」八年。2.這次文明大匯合,促成了歷史第一次留學高潮。東方文明的博大精深吸引了西方學者。使他們大開眼界,希羅多德就認為:「東方是一切文化和智慧的搖籃」。這個看法一直被明智的學者所堅持。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伏爾泰說:「如果要從世上發生的事情中得出教訓的話,首先,東洋是一切藝術的搖籃,並且應注意西洋的一切都有賴於此。」所以,古希臘的學者和科學家紛紛啟程,來到埃及、小亞、巴比倫和波斯等地「留學」,認真學習和研究東方文化,如德謨克利特、柏拉圖、希羅多德、色諾芬、畢達哥拉斯、阿基米德,歐幾里德等等。他們吸取了東方豐富的文化素養,創造出光輝燦爛的希臘文化。所以人們這樣說:「西亞文明長期孕育了西歐文明(或歐洲文明)。而且世界史的第一個中心不在歐洲等地,西亞才是世界史(文明史)的最大主幹。」因此,西亞是第一次文明大匯合的策源地。3這次文明大匯合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科學成就——第一部「世界史」巨著,即希羅多德的《歷史》(又名《希波戰爭史》)。首先,《歷史》是歐洲第一部較完備的歷史著作,其影響和作用超出了國界,所以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贊譽希羅多德為「歷史之父」。其二,《歷史》把亞非歐三大洲文明社會的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寫進去了,其地理范圍非常廣大,具有世界性;其內容十分豐富,包羅萬象,是研究三大洲上古史最珍貴的資料。總的說來,這次文明大匯合中,沒有種族滅絕,沒有民族文化的強迫同化,而是互相尊重、交流,吸收精華而融匯。「波斯文化尊重許多國家的傳統與文化,是其集大成者。然而,這種綜合在整體上表現了一個巨大的統一,同時也表現了流暢華麗。」其他的國家和民族也在這次文明大匯合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與發展。
⑶ 馬其頓帝國的歷史
馬其頓發表評論(0)編輯詞條目錄
• 馬其頓
• 馬其頓的興起
• 腓力二世統一希臘
• 亞歷山大東征
• 馬其頓帝國的衰亡
[顯示部分][顯示全部]
馬其頓編輯本段回目錄 馬其頓位於希臘最北部。公元前5世紀後期到公元前4世紀初,馬其頓國家逐漸形成。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在腓力二世的統治下強盛起來,逐步統一了希臘。腓力死後,繼任者亞歷山大於公元前334年開始東征。他率軍侵入亞洲,滅亡了波斯帝國,又進兵中亞、南亞,侵佔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起規模空前的大帝國。亞歷山大死後,帝國隨即分裂。希臘各邦相繼掀起了反馬其頓的斗爭。
馬其頓的興起編輯本段回目錄 馬其頓的居民是由色雷斯、伊利里亞和一些與希臘人有血緣關系的部落混合組成的。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馬其頓還處在軍事民主制時期,到公元前5世紀後期至公元前4世紀初期,國家才逐漸形成。國王阿刻勞斯時期,馬其頓國家初具規模。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在國王腓力二世(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的統治下逐漸強盛起來。腓力二世在位時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政治上,限制貴族會議的權力;經濟上,實行貨幣改革;軍事上,建立常備軍,組成馬其頓方陣。此時的馬其頓政治、經濟、軍事實力都十分雄厚。
馬其頓士兵所裝備的盾牌、頭盔和武器都是由能工巧匠手工製作的。製作盔甲時需要使用銅片,而製作矛頭和劍時則需要用鐵。鑄劍的方法是:先將鐵放在炭火中加熱,然後把它敲成劍的形狀,再投入冷水中,最後在磨石上打磨拋光。
盾牌手盾牌手
盾牌手在方陣的邊上作戰,保護沒有防護措施的方陣右翼。盾牌手還隨身配備雙刃短劍。
腓力二世統一希臘編輯本段回目錄 改革之後,腓力二世開始了統一希臘的戰爭。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佔領了周邊的沿海地區,此後便把擴張的矛頭指向了希臘各城邦。公元前352年,馬其頓軍大敗希臘軍,攻佔了希臘北部。公元前338年,馬其頓軍南下,與希臘軍在喀羅尼亞進行了決定性的一戰,結果希臘軍戰敗。公元前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集全希臘會議(只有斯巴達未參加),會上訂立了馬其頓與希臘永久的攻守同盟,並由腓力擔任盟主。科林斯會議標志著希臘城邦時代的結束,也意味著馬其頓對希臘統治的開始。
馬其頓方陣戰術馬其頓方陣戰術
馬其頓步兵手持長矛,組成密集的令人生畏的步兵方陣。方陣的右翼由盾牌手防護,前方則由騎兵充當前鋒。這種方陣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具有極強的攻擊力,往往將對手打得潰不成軍。
亞歷山大東征編輯本段回目錄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遇刺身亡,被征服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其子亞歷山大即位,迅速平定了內亂。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開始了遠征波斯之行。他率領部隊首先佔領了小亞細亞,然後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的伊蘇進軍。此後,亞歷山大的軍隊南下,攻佔腓尼基,然後佔領了埃及。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佔領了波斯首都巴比倫和蘇撒城,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被殺。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進軍中亞,侵入帕提亞等地。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軍隊又侵入印度河流域,此後又想征服恆河流域,但兵力衰竭,被迫於公元前324年撤軍。歷時十年的東征之行宣告結束。
馬其頓帝國的衰亡編輯本段回目錄 亞歷山大東侵後,建立起一個空前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西起希臘,東到印度河流域,南到埃及,北抵中亞。為了統治幅員遼闊的帝國,亞歷山大繼承了波斯的統治方式,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是由一些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組成的,其內部很少聯系,瓦解不可避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帝國隨即分裂。亞歷山大部下的馬其頓將領各據一方,互相混戰,帝國衰微。公元前307年,馬其頓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
⑷ 馬其頓王朝歷史發展與特點
亞歷山大東侵後,建立起一個空前龐大的馬其頓帝國。其領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西內起希臘,東容到印度河流域,南到埃及,北抵中亞。為了統治幅員遼闊的帝國,亞歷山大繼承了波斯的統治方式,保留了波斯帝國的行政制度。但是這個龐大的帝國是由一些生活方式不同、語言不同的民族和部落組成的,其內部很少聯系,瓦解不可避免。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病死,帝國隨即分裂。亞歷山大部下的馬其頓將領各據一方,互相混戰,帝國衰微。公元前307年,馬其頓帝國分裂為馬其頓王國、塞琉古王國和托勒密王朝統治下的埃及王國。
⑸ 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與意義
東征的影響:
1、在政治方面,東方的君主專制政治和希臘的城邦體制出現了一種結合;在承襲東方體制的同時,希臘自治城市把希臘民主傳統和商品經濟引入東方。
2、在經濟方面,通過遠征而形成的歐亞非三洲一體的希臘化世界,對溝通希臘和埃及、西亞、中亞以至印度的商業貿易,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3、在文化方面,亞歷山大的征服使東西方文化在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沖撞和交融,這東西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也相互影響。
意義: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對亞洲文明造成一些毀壞性的破壞,但是客觀上也促進了東西方之間的聯系,雙方貿易往來更加頻繁。
(5)馬其頓帝國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掠奪性遠征,歷時10年,行程逾萬里,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干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歷山大帝國。
在東侵過程中,沿途建了許多新城,有好幾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亞歷山大城,今天已經發展為埃及最大的海港。
亞歷山大建都巴比倫,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規劃。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發燒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也隨之瓦解。
他的部將展開爭權斗爭,經長期混戰,在原來帝國版圖內形成了幾個獨立的王國,其中以馬其頓、埃及和西亞三個王國領域最大。
⑹ 馬其頓王朝。。
馬其頓帝國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的崛起在公元前400年前後。在不到20年的時間里,馬其頓兩代君王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大帝將原本地處偏遠的馬其頓發展成為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其疆域東自喜馬拉雅山的支脈和印度的西北邊陲,直抵西方的義大利,北從中亞細亞、裏海和黑海起,南達印度洋和非洲今日的蘇丹邊境與撒哈拉大沙漠。
腓力二世艱苦創業
馬其頓原是位於希臘北部邊陲的一個偏僻地區。馬其頓人屬於多利亞人入侵時分布於希臘北部的諸多部族之一,是希臘人的近親,但族屬復雜,文明的開始比其他希臘人晚。因而在帝國崛起之前,一直被希臘人視為蠻荒之地。
公元前4世紀中期,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執政,國家迅速崛起。腓力年輕時曾在希臘城邦底比斯做人質,還曾獲得過古希臘奧運會馬車賽的冠軍。由於他對希臘諸邦的情況有較深的理解,希臘人也不再視之為蠻族之王。
腓力執政後,首先著手加強王權,消除部族首領的軍事割據,限制貴族議會的權力,將全部軍政財權集中到國王手裡。
公元前338年,馬其頓打敗底比斯、雅典、科林斯等城邦聯軍。第二年,腓力召集各邦開會,宣布希臘各城邦成立聯盟,進攻波斯。公元前336年,腓力在他女兒的婚宴上遇刺身亡。王位由腓力20歲的兒子亞歷山大繼承,被稱為亞歷山大大帝。
青年統帥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出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從小興趣廣泛又聰明勇敢,12歲時曾馴服全馬其頓無人能夠駕馭的烈馬布盧法盧斯。目睹此景,其父腓力驚嘆道:「我的孩子,征服屬於你的領土吧,馬其頓對你來說實在太小了!」後來,腓力為亞歷山大請來了當時希臘最博學的學者亞里士多德作教師。少年亞歷山大最喜歡的書是描繪古希臘特洛伊戰爭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修記》。他一心嚮往《伊利亞特》中的英雄阿喀琉斯的豐功偉績。
腓力二世被害後,被征服的希臘城邦紛紛起義。年輕的亞歷山大用兩年時間平息了暴動。此後,他又把目光投向了領土遼闊、財源滾滾的波斯。
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率領3.5萬人的大軍和160艘戰艦,開始遠征東方。行前,他把自己的所有地產收入、奴隸和畜群分贈給人。有大將迷惑地問道:「請問陛下,您把財產分光,給自己留下什麼?」亞歷山大回答:「希望。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無窮的財富!」
亞歷山大率領部隊首先佔領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那裡的波斯軍隊,然後又揮師北上,向敘利亞城市伊蘇進軍。他打敗了波斯王大流士三世,俘獲了其母和妻女。看著大流士的豪華宮殿,亞歷山大贊不絕口:「這樣才像個國王!」接著,亞歷山大南征敘利亞和腓尼基,派大將攻佔了大馬士革。隨後,他又率軍南下,經過7個月的艱苦戰斗,攻下了中東文明古城推羅,將推羅城的3萬居民全部賣為奴隸。
圍攻推羅城期間,大流士三世派使者求見亞歷山大,願意出巨款、割讓半個波斯帝國贖回其母和妻女,但亞歷山大毫不動心。
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在切斷了波斯陸軍與海上艦隊的聯系後,長驅直入埃及。當時的埃及不滿波斯帝國的統治,視亞歷山大為救星。馬其頓軍隊不傷一兵一卒進入了埃及。亞歷山大在地中海沿岸尼羅河三角洲西部建立亞歷山大城,作為他偉大戰績的紀念碑。在慶功的宴會上,亞歷山大分外興奮,他說:「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不斷開拓疆土,不斷增加權力,盡情享受美味佳餚和少女美色。」
亞歷山大帝國四分五裂
征服埃及後,亞歷山大率軍大舉入侵中亞,在那裡遇到了當地部族的頑強抵抗。從公元前330年起,將近3年的時間他都在中亞作戰。在這期間,馬其頓人和希臘人中不斷有人反對繼續東進,亞歷山大鎮壓了持異議者,並於公元前327年率軍離開中亞,南下侵入印度,佔領了印度西北部的廣大地區。他本想向恆河流域進發,征服印度的心臟地帶,但士兵們厭倦了長期戰爭,思鄉心切,加上印度的炎熱、暴雨和疾病,拒絕前進。亞歷山大的軍隊發生嘩變,印度的土著居民也群起反擊。再加上從少年時代就隨同他征戰的戰馬布盧法盧斯暴死,使亞歷山大心灰意冷。萬般無奈之下,他在公元前325年下令撤出印度。
公元前324年初,分兩路撤回的軍隊在巴比倫境內的奧皮斯城會師。由於長途跋涉,部隊損傷極大。亞歷山大將巴比倫作為新都,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