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茶葉的歷史文化
茶葉在茶葉史研究上,茶的發現和利用始於原史母親氏族社會,上古時代的神農以茶解毒,迄今已有5
② 茶葉的歷史文化是什麼
茶文化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有關茶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茶文化以物質為載體,反映出明確的精神內容,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統一的產物。茶文化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如茶的歷史發展、茶區人文環境、茶業科技、茶類、茶具、飲茶習俗、茶道茶藝、茶書茶畫茶詩詞等文化藝術形式,以及茶道精神與茶德、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等諸多方面。
茶文化體系包含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個層次:
①茶文化的物質形態表現為茶的歷史文物、遺跡、茶書、茶畫、各種名優茶、茶館、茶具、茶歌舞、飲茶技藝和茶藝表演等。
②茶文化的精神形態表現為茶德、茶道精神、以茶待客、以茶養廉、以茶養性、茶禪一味等。
③茶文化的制度文化層麵包括茶政、茶法、禮規、習俗等內容。
茶文化對個體的完善乃至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③ 茶葉節的各地的茶葉節
雲南省鳳慶縣有茶鄉之稱,是產茶大縣,出產純種大葉茶,滇紅茶的原產地,是滇紅之鄉,有3200年的錦綉茶王。為了加強茶文化交流和經濟貿易交流,鳳慶縣於每年5月舉辦茶葉節,現已有20多年歷史,截止2011年共舉辦21屆。
每年的五一勞動節期間是茶鄉鳳慶一年一度的傳統茶葉節。茶葉節是一個借茶葉貿易交流為主的經濟文化交流會,每年都會吸引周邊各縣市許多客商前來貿易交流,同時也吸引一些邊境上的外國客商,例如緬甸、越南等。茶葉節提供了一個交流的平台,宣傳鳳慶的茶文化,開發旅遊資源,促進經濟交流互助。
交易會不僅吸引了浙江、福建、四川等地的客商前來參展,還吸引了不少緬甸、泰國等國外客商。期間將組織茶葉、核桃等企業產品和文化產品展示,舉辦覲拜茶祖、茶藝茶道大賽、文化演出等各類涉茶文化活動。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精神、社會作用。兩晉南北朝時期,門閥制度業已形成,不僅帝王、貴族聚斂成風,一般官吏乃至士人皆以誇豪鬥富為榮,多效膏梁厚味。在此情況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養廉」的問題。於是,出現了陸納、桓溫以茶代酒之舉。南齊世祖武皇帝是個比較開明的帝王,他不喜游宴,死前下遺詔,說他死後喪禮要盡量節儉,只放些干飯、果餅和茶飯便可以。並要「天下貴賤,咸同此制。」在陸納、桓溫、齊武帝那裡,飲茶不僅為了提神解渴,它開始產生社會功以有,成為以茶待客、用以祭祀並表示一種精神、情操的手段。飲茶已不完全是以其自然使用使用價值為人所用,而是進入了精神領域。
魏晉南北朝時期,天下騷亂,各種文化思想交融碰撞,玄學相當流行。玄學是魏晉時期一種哲學思潮,主要是以老莊思想糅合儒家經義。玄學家大都是所謂名士,重視門第、容貌、儀止,愛好虛無玄遠的清淡。東晉、喃朝時,江南的富庶使士人得到暫時的滿足,終日流連於青山秀水之間,清淡之風繼續發展,以致出現許多清淡家。最初有清談家多酒徒,後來,清談之風漸漸發展到一般文人。玄學家喜演講,普通清談者也喜高談闊論。酒能使人興奮,但喝了多了便會舉止失措、胡言亂語,有失雅觀。而茶則可竟日長飲而始終清醒,令人思路清晰,心態平和。況且,對一般文人來講,整天與酒肉打交道,經濟條年也不允許。天是,許多玄學家、清談家從好酒轉向好茶。在他們那裡,飲茶已經被當作精神現象來對待。
隨著佛教傳入、道教興起,飲茶已與佛、道教聯系起來。在道家看來,茶是幫助煉「內丹」,升清降濁,輕身換骨,修成長生不老之體的好辦法;在佛家看來,茶又是禪定入靜的必備之秀之物。盡管此時尚未形成完整的宗教飲茶儀式和闡明茶的思想原理,但茶已經脫離作為飲食的物態形式,具有顯著的社會、文化功能,中國茶文化初見端倪。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自元代以後,茶文化進入了曲折發展期。宋人拓展了茶文化的社會層面和文化形式,茶事十分興旺,但茶藝走向繁復、瑣碎、奢侈,失去了唐代茶文化深刻的思想內涵,過於精細的茶藝淹沒了茶文化的精神,失去了其高潔深邃的本質。在朝廷、貴族、文人那裡,喝茶成了「喝禮兒」、「喝氣派」、「玩茶」。
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標志著中華民族全面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一方面,北方少數民族雖喜歡茶,但主要是出於生活、生理上的需要,從文化上卻對品茶煮茗之事舉趣不大;另一方面,漢族文化人面對故國破碎,異族壓迫,也無心再以茶事表現自己的風流倜儻,而希望通過飲茶表現自己的情操,磨礪自己的意志。這兩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契合後,促進了茶藝向簡約、返璞歸真方向發展。明代中葉以前,漢人有感於前代民族舉亡,本趄一開國便國事艱難,於是仍懷礪節之志。茶文化仍承元代勢,表現為茶藝簡約化,茶文化精糖果與自然契合,以茶表現自己的苦節。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
④ 國內有哪些關於茶葉的節日
岩茶節』,武夷山市舉辦了六屆武夷岩茶節,其共同的目的是,宣傳武夷岩茶,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武夷岩茶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振興武夷經濟。歷屆武夷岩茶節時間:
第一屆1990年10月;
第二屆1992年9月;
第三屆1993年11月;
第四屆1995年10月;
第五屆1998年8月;
第六屆2003-11-12 ,與首屆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合並舉辦。
2003年國家文化部命名武夷山市為「中國茶文化藝術之鄉」。 首屆中國武夷山茶文化藝術節暨第六屆武夷岩茶節於11月11日-13日武夷山舉辦。藝術節期間,舉辦了全國烏龍茶茶王大賽、全國表演型茶藝大賽、武夷山民間茶藝表演、茶文化及茶經濟專家論壇、武夷茶藝及茶歌舞表演、茶文化書籍展銷、武夷山水茶攝影展、茶點展銷及茶宴品嘗、民間鬥茶賽、大紅袍祭茶活動、武夷茶鄉七仙女及武夷岩茶形象代言人選拔賽。同時舉辦商貿洽談活動。
1993年4月9日至11日,在雲南省的思茅和普洱舉行了首屆中國普洱茶葉節。由思茅地委、行署主辦。節日期間,舉辦了「國際普洱茶學術研討會」,展演了絢麗多姿的少數民族民間藝術,組織了大型商品交易、邊境貿易、經濟協作項目洽談以及熱帶、亞熱帶自然風光,少數民族風情和寮國、緬甸邊境旅遊。
2005年4月28~29日,「雲南省首屆普洱茶交易會、第七屆中國普洱茶節、首屆全球普洱茶嘉年華會」在雲南省思茅市成功舉辦。此次「茶文化」的經貿活動吸引了香港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日本中國茶協會、馬來西亞文化企業集團、台灣中華茶藝聯合促進會及美國、韓國等著名茶研究組織和國內一批著名院校、茶文化社團、國內外大批的茶人茶商,經貿交流活躍,氣氛熱烈。
節會期間通過具有權威性的評選機構和嚴格的評選標准,評出了對推動普洱茶文化和產業發展具有突出貢獻的「全球普洱茶十大傑出人物」;設立了「普洱茶論壇」;同樣引起關注的是本屆普洱茶交易會舉辦的「馬幫茶道-瑞貢京城」的馬幫進京活動。
⑤ 山東都有哪些茶葉,山東茶葉歷史如何發展的
一、山東茶葉有:
1、清代萊陽茶、雲芝茶生產。
2、綠茶: 碧芽、日照雪青、碧波清鋒、版共青綠、碧芽春、權大白銀劍、春山雪芽、北嶗春毫、茗家春、百滿、御園春極品茶、
卧龍劍、海青毛峰、浮來青、蓮山翠芽、玉山春芽、
松針、雪芽、碧綠、雪毫、鳳眉景陽春、天籟馨、極北雲岫、瑜山翠龍、北極春、茗園綠茶、北葉青、玉芽茶、沂蒙沁園春銀針、傑青芽等。
二、山東茶葉歷史發展:
1、唐代宗李豫時(公元762年至779年)《封氏聞見記》中記有「南人好飲茶,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723年左右)泰安靈岩寺……,到處煮茶,從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2、到了中唐,北方飲茶已較為普及,江南大批茶葉長途運往華北,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
3、自宋代至今,茶已成為山東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4、建國後:山東省堅持「南茶北引」,大力發展茶生產,取得了顯著成就。
⑥ 山東省特色節日以及風俗文化
膠南年俗
正月登琅琊台是膠南獨特的習俗。膠南吃年夜飯不在午夜吃,而在五更時分吃,因此當地把除夕夜叫「大年五更」。吃過年夜飯,人們開始拜年;拜完年,天剛蒙蒙亮,琅琊台村周圍的男女老少就帶了鞭炮香火向琅琊台登去;一直到正月十五,琅琊台人流涌動,絡繹不絕。如今,琅琊台景區每年都貼對聯、懸鞭炮、備古轎、演奏等,渲染「年」的氣氛。
正月爬帽子峰是膠南的又一獨特習俗。五更年夜飯後,人們紛紛持燈籠,攜鞭炮、紙錢、祭品等,向帽子峰頂攀去,帽子峰是大珠山南部的一座山峰,峰頂原有徐庶廟,現僅存廟基。
民間藝術表演是膠南正月的一大民俗風景。膠南民間藝術表演的項目是傳統的高蹺、旱船、巨龍舞、獅子舞等。以往由民間藝人自發組織,串村表演,由來已久,流行至今。每年正月十四前為各鄉鎮、村在當地的表演時間,正月十四日分片在大場、黃山、六汪等鄉鎮駐地同時表演;正月十五日在膠南市區進行全市鄉鎮、市直部門和單位彩車環城大巡遊,並進行全市民間藝術大展演。
萊蕪年俗
一進入臘月,萊蕪各家即陸續購置魚肉酒菜、香火、鞭炮等,稱為「辦年飯」,這種年飯要供全家人一直吃到正月底;進行衛生大掃除,稱為「掃塵」。臘月三十早飯後,開始張貼春聯、門神、灶王和年畫;擺設供桌祭祖,叫「請家堂」。傍晚,全家老幼歡聚一堂吃頓豐盛的「團圓飯」,共享天倫之樂,叫「辭歲」。飯後在大門外點燃谷秸並放鞭炮,取庭院吉祥明亮之意,叫「照庭」。然後「守歲」,俗稱「熬五更」,全家老幼通宵不寐,先包水餃(多用素餡,取「素凈」之意),後圍坐火爐,守著家堂,以待黎明。
朔日凌晨「發紙碼」(燒紙、香、「元寶」等)、放鞭炮祭奉天地諸神,迎來新年的第一天。接著全家煮食水餃。飯後,男女老少身著新裝,開始拜年。先拜自家的祖先和長輩,然後,依家族親疏與鄰里交往情況拜賀、請安問好。至親長輩分給晚輩兒童「壓歲錢」或糖果,即日或翌日下午送家堂。
從初三到十五日,親戚朋友攜帶禮物互相拜望,有些鄰里之間互相請節酒,有條件的村鎮舉辦雜耍、演戲、說書等文娛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民間習食水餃或元宵,並用雜面蒸燈12盞,入晚,以面燈、蘿卜燈、紙燈分別置於門口、祖塋、河邊、路口等處。到祖塋上燈時放「起火」。在街頭、庭院點放花筒、鞭炮等。
濟南習俗
趵突泉燈會
農歷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又叫「燈節」在濟南,一年一度的元宵燈會,景象極為壯觀。
一年一度的趵突泉燈會更是獨具特色。各式各樣的花卉燈、鳥獸燈、走馬燈、故事燈、謎語燈等或富麗堂皇,或古樸典雅,或靈巧別致,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這一天,家家戶戶盛行吃元宵。
盪鞦韆
清明時節,在濟南城鄉,還流傳盪鞦韆的習俗。這天,男女老幼身著新衣在街前廣場立木為架,上架橫木,下懸二繩,繩下橫系一板,人在板上可坐可立,手握兩繩可前後上下飄盪,極富樂趣。相傳盪鞦韆本是北方胡人的一種游戲。漢、唐以來,多用在皇帝的後宮和顯官貴族的園囿里,後來才漸漸傳到民間。
插柳和植樹
清明正是「綠柳才黃半未均」的時節。濟南城鄉,過去都有插柳於門,婦女兒童頭戴柳枝、柳球的習俗。據說這種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農民祖師——神農氏,後來發展為記年和表示長壽的美好願望。農村有「戴個花活百八,插根柳活百九」的農諺。後來,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而插柳、栽柳卻盛行不衰,並推而廣之,繼而在清明時節演變成植樹造林。
浴佛放生
浴佛放生是一個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為浴佛節。民間煎香葯糖水,相互贈送,到佛寺燒香施捨的,叫做「浴佛」,或買魚、龜、螺、蚌等水中動物放生。大廟宇內多辟有專用的放生池,供人們放養動物。傳說四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佛的誕辰。這天,東岳廟、北極廟等寺廟的僧道,都設壇念經做法事,許多善男信女也都涌進廟里爭舍錢財。有些人還口誦放生咒,將買來的魚、龜、螺、蚌等水生動物投放水中,終日不絕,藉此表達他們的慈悲心懷與對宗教的虔誠。
端午節
濟南人過端午節主要有以下特點:畫門符。端午節這天,人們將「五毒」(蠍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形象的剪紙做成門符。據說這樣做,是為了驅「五毒」,防瘟疫。插艾枝,懸艾虎——端午節這天一早,人們就將艾枝插在門上,或用艾蒿編織成「艾虎」,在門楣中央或戴在身上,驅蟲避邪,保以安康。飲雄黃酒,吃粽子——端午節這天早飯前,要先飲一杯雄黃酒,再食用黏米、紅棗等包成的粽子,飲黃酒據說可以殺蟲害,辟百邪,包粽子則是為了憑吊愛國詩人屈原。戴香包、系五彩絲線——給孩子戴香包和在手腕上繫上五彩絲線,這也是濟南端午節普遍流行的習俗。香包是用棉織品和絲線綉成的,包里除了裝些雄黃、蒼術外,還要裝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驅蟲除穢的作用。五綵線象徵五色龍,系五色線可以降服妖魔鬼怪。端午節這天,濟南一些名士則在這一天泛舟明湖,聚會暢飲,做詩唱歌。以上這些風習,有些一直延續至今天,如端午節這天插艾枝,包粽子等,今天在濟南依舊很興盛。
碧筒飲
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佔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除盛酒外,用它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的荷花瓣洗凈之後,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後撒上白糖,吃到嘴裡,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採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近聞名。
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牆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裡的鬼魂。
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乾後,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後,放在河裡,讓它順流飄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盪盪,河水映得通紅。據說河裡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放河燈是佛教的一種迷信活動。
明湖踩藕
濟南盛產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明湖踩藕是濟南一種傳統習俗。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皮製的不透水的「連衣褲」。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千佛山「九九」登高
在濟南,每逢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到千佛山登高。自元代開始,這一天又被定為千佛山廟會,所以就更為熱鬧。除賞菊外,濟南人還有吃菊花的習俗,將白色的菊花瓣採下,蘸上麵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類做成菊花火鍋,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除登山外,過去濟南人在重陽節這天,還要蒸棗糕吃。街上出售棗糕,多用糯米和棗或小豆和棗做成,蒸熟後在街上現切現賣。
上馬餃子下馬面
山東人自己家裡有人外出,或者歡送客人,都要請即將上路的人吃餃子,這叫做「上馬餃子」,意為餃子像古時的銀錠和元寶,希望他們出門發財。家人遠歸或者有客登門,接風的飯必定是面條,俗稱「下馬面」,傳說是麵食像繩索,絆住來客的馬腿,要他多住幾天,表示親熱。
⑦ 關於茶葉的節日都有哪些
一、菜茶又稱壯丁茶、男丁茶、丁茶。是廣東省汕尾市地區傳統的漢族小吃,屬於節日食品,一般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十到二十,這幾天是該地區的傳統節日「男丁節」。「男丁節」並非事實上的節日,以前該地區的人只要添了男丁的,來年的這段時間內(具體時間各村、各鄉不盡相同),就會泡製菜茶來宴請同鄉,以示慶賀。現在由於人們的生活富裕了,大部分地方就把它當作「年度」節日了。二、菜茶原料菠寧菜、芹菜、白菜、米粉絲、生菜、青蒜、荷蘭豆、香菇、粉絲、蝦米、瘦豬肉、香腸、魷魚、烏賊魚、蝦仁、臘腸、臘肉、爆谷(俗稱炒米)、花生米、胡椒、骨頭湯或雞湯、特製香茶等眾多材料、隨人喜好,豐儉由人。三、配製佐料雞精、鹽粉、生油、辣椒、比目魚乾粉(俗稱:「鐵脯烀」)。「鐵脯烀」是汕尾地區最出名的超級味王,當地人只要是配製湯或地道美食都會用上「鐵脯烀」的,是當地最受歡迎的特產之一。人們先把比目魚曬干,要用時先把比目魚干用火烤至烏金黃色,要制湯時就直接將烤好的比目魚干放進湯里熬制。要制佐料時即把烤好的比目魚干用布包密,然後用木錘將烤好比目魚干敲碎,即成為「鐵脯烀」了。四、泡製方法菜茶的泡製方法是要經過多個工序的,首先要將各種菜剁碎、將海味、臘腸、肉等切細之後,先將鍋燒熱,再倒下生油,油熱了之後,將海味、臘腸、肉等倒進鍋里炒熟,然後先撈起盛好,再把各種剁碎的菜炒熟分開盛起。到開始食用時先把菜、肉等放在碗里,約六成碗左右,再將熱開的湯茶沖泡在碗里,蓋上爆谷、花生米就可以食用了。五、商品菜茶改革開放後,菜茶已成為當地的食用商品了,不少地方都可以買到,價錢由三元到十元一碗不等,只要是視乎菜茶的品質和材料,或者是份量。現在,當地人不用等到過節,隨時都可以吃到菜茶了。
⑧ 青島綠茶的嶗山茶的歷史
喜歡喝茶的青島人都知道「嶗山綠」,它吸收了山水精華,湯碧色青,品之回味無窮。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嶗山茶並不是「坐地戶」,而是從千里之外「移民」而來。
1.南茶「北嫁」入嶗山
A、1957年黃山引種茶苗 太平山試種 1957中央實行綠化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山東省將茶苗移植試驗范圍確定為青島、日照、臨沂三市,並首先在青島開始了移植試驗。1957年冬,茶苗移植試驗起動,引種的是皖南,浙江良種。最初在太平山南麓苗圃試種。第一次是青島市從黃山運來2年生的茶苗5000株,進行試植,無一成活。
B、1958年杭州引種 太平山試種 1958年又試行育苗馴化,由杭州引種進行試驗,在中山公園太平山南麓的空曠地帶試種。首先是在花木苗圃地里進行,出苗率達70%左右,通過打蔭棚、設風障,半數以上安全渡過了第一個冬天,育苗馴化的第一個階段獲得初次成功。
C、1959年移植試驗 1959年,馴化小苗出圃後的移植試驗,選地移植效果良好,成活率也達到70%,春雨之後,部分避風位置較好的茶樹又從根部發出了新芽,有30叢茶樹得以成活,雖然數量不大,但是還是很鼓舞人心的,為下一步移植奠定了事實依據。( 通常我們所說的嶗山茶「南茶北引」成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的,即第一棵茶樹真正成活 )。
D、1960茶園培植 1960年作了培植茶園的嘗試,省林業廳撥給青島市茶種800斤,在原有苗圃地內進行了較大數量的播種育苗培植。
E、1962引種成功 1962年在嶗山縣下宮風景區進行直播茶苗試驗,當時播種的約有5萬多叢,摺合40多畝,但由於長期缺乏管理,死亡率很大,存活僅1萬叢,引種成功。在上清宮附近海拔300米的一塊坡地上發現了1962年直播的茶樹27叢,期間並沒有人對其實施防凍措施,然茶苗竟能夠安全越冬,可見嶗山極適宜茶樹的生長。
F、馴化培植 1963年以,開始進行馴化培植,主要是進行開園移植採取一次直播定植的試驗。重新調整了茶樹管理小組,在茶樹的正常管理中,採取勤中耕、常除草、多施肥的辦法,促使茶苗生長快、生長旺盛、植株強壯從而增強了茶苗本身對嚴寒、乾旱和季風侵襲的抵抗力。
G、南茶北引 落地生根 1964年採到了第一批茶籽,1965年播種出苗完全正常,青島茶樹第二代的出世,說明茶樹不僅能在青島落戶,而且也能世代相傳的定居下來,現在可以肯定地說在青島完全有條件大量發展茶樹。 (真正的大面積積極開始)
2.入鄉容易隨俗難 「南茶北引」成功了,但產地有限,產量很低,在社會上幾乎沒有影響。80年代中後期到90年代初,茶樹種植技術有所發展,但技術很不普及,制茶技術只有極少幾個人掌握,上市量非常有限。加之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較低,到90年代初期嶗山茶種植面積也就1000畝左右。
3.嶗山茶「反客為主」 90年代中後期,嶗山茶獲得大發展。政府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技術指導,鼓勵種植,改糧為茶。茶樹種植面積年均增加1000畝左右,注冊商標幾十個,種植技術和制茶技術越來越精湛,知名度越來越高,花茶日漸從當地人的桌上退出,嶗山茶成了不可替代的飲品。
2004年5月青島市首屆「嶗山茶節」成功舉辦,60多個品種的嶗山茶參展,萬里江,雲霧茶等名茶風靡海內外,嶗山茶文化的研究也在興起。 嶗山區茶葉種植面積達12000餘畝。 從第一批茶樹「客人」移居嶗山算起,嶗山茶的歷史已近半個多世紀。到今天,嶗山「客茶」已經成為我國茶葉市場上的一支崛起的新生軍。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它就是地道的「坐地戶」了。
⑨ 山東茶文化的資料
「茶道」起源於唐代的民間,經文人士大夫的參與和傳播,形成了一種「文人茶道」,它是茶道的精髓。
在唐代繁華的社會里,物慾橫流,很多人追求一種奢華的物質生活,「物精極、衣精極、屋精極」是他們的生活目標。人們相互爭斗和傾輒。社會流行著奢侈和虛誇之風。當時有正義感的文人士大夫們,對這種奢華之風非常不屑,他們常聚在一起品茶、探討茶藝、博古論今無所不談。
茶道創始人陸羽(唐朝)著有《茶經》一書,陸羽用自己的一生從事茶文化的研究,他對茶葉的栽培與摘采;茶具、茶器的製作;烹茶時水源的選擇;烹茶、酌茶時身體的動作進行了規范和總結,並賦予茶道一種特殊的文化內函,即飲茶、賦茶、以茶示儉、以茶示廉,與文人茶道的精神是極為吻合的。
文人茶道在陸羽茶道的基礎上溶入了琴、棋、書、畫,它更注重一種文化氛圍和情趣,注重一種人文精神,提倡節儉、淡泊、寧靜的人生。茶人在飲茶、制茶、烹茶、點茶時的身體語言和規范動作中,在特定的環境氣氛中,享受著人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沒有躁雜的喧嘩、沒有人世的紛爭,只有鳥語花香、溪水、流雲和悠揚的古琴聲,茶人的精神得到一種升華。它充分的反映了文人士大夫們希望社會少一些爭戈,多一些寧靜;少一些虛華,多一些真誠。茶具的朴實也說明了茶人們反對追求奢華的風氣,希望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可以說「文人茶道」是一種「藝」(制茶、烹茶、品茶之術)和「道」(精神)的完美結合。光有「藝」只能說有形而無神,光有「道」只能說有神而無形。所以說,沒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和良好品德的人是無法溶入到茶道所提倡的精神之中的。
茶道被文人視為一種陶冶心性、體悟人生、抒發情感的風雅之事,有獨酌自飲的清幽,也有集會聯誼的雅趣。
[相關鏈接] 感謝您閱讀深圳旅行社深圳康輝旅行社編輯的 文人茶道,您是否對以下信息感興趣?
[荷澤旅遊景點]湖泊(7)山川(1)宗教聖地(1)公園(8)園林(2)風景區(2)寺廟古剎(3)歷史遺跡(7)名人故居(3)古都/古城(1)農家/農園(2)旅遊景點其它(10)紀念館(1)畫廊(1)陵墓(8)塔/祠堂(3)紀念碑(1)[山東旅遊景點]湖泊(33)河流(5)山川(57)島嶼(16)海濱(7)宗教聖地(4)公園(98)園林(19)風景區(108)寺廟古剎(65)歷史遺跡(96)名人故居(26)植物園(2)動物園(2)古都/古城(15)民俗村(2)影視城(2)農家/農園(8)峽谷(2)自然保護區(2)洞穴(10)旅遊景點其它(152)影院(1)博物館(26)紀念館(27)展覽館(3)美術館(1)畫廊(1)圖書館(1)文化設施其它(7)高爾夫球場(1)體育館(1)游樂場(4)溫泉洗浴(5)購物商城(2)橋梁/隧道(2)建築設施其他(2)陵墓(53)瀑布(4)度假村(6)塔/祠堂(34)紀念碑(7)文化廣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