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歷史

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06:15:11

1. 美國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進步歷程

美國一百多年的石油工業史,也是一部科技發展史,每一次石油技術的革命無不與技術進步密切相關。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一個時期是20世紀20~30年代,此時出現了大馬力的鑽機,有了新型牙輪鑽頭,有了化學處理劑來改進鑽井液和固井水泥性能,提高了固井的質量;油氣開采方面,不再延續初期的密集鑽井、盲目濫采,開始懂得地下油藏是個統一的水動力系統,並提出了最大有效產量的概念作為衡量生產好壞的指標。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二個時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特別是20世紀60~70年代。新技術的不斷涌現使得這個時期成為石油儲量發現的黃金時期。在勘探技術方面,大量採用數字地震儀,多道多次覆蓋技術,配以大容量高速計算機作數據處理,使油氣勘探技術達到新的水平,在勘探程度高的老探區也不斷擴大了儲量;在鑽井技術方面,實行「科學化鑽井」,發展了噴射鑽井、平衡鑽井、定向鑽井和優選參數鑽井技術;在油田開采方面,廣泛使用注水提高油層壓力、大型水力壓裂技術,三次採油(EOR)技術由室內轉入現場試驗,熱力法也已經工業化推廣,海上採油也有了很大進展。

石油勘探開發技術革命的第三個時期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這次技術革命以信息技術作為主要特徵[37]。在勘探技術方面,地震解析度不斷提高,非地震方法重新興起;在鑽井技術方面,水平井、分支井技術不斷發展;在油田開采方面,三次採油技術不斷發展。

2.3.2.1 地震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1923年美國開始出現實驗扭秤及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墨西哥灣地區應用獲得成功,該地區石油聚集與岩鹽有關。鹽體與圍岩之間的彈性波旅行時差造成地震波的不同傳播特徵,鹽體、蓋岩和圍岩之間的密度差則是扭秤測量的特徵。這兩種地球物理方法的應用導致許多鹽丘油田的發現。

從1925年起,上述兩種勘探方法在美國石油勘探中得到迅速推廣。E.L.DeGolyer和Karcher成立的地球物理研究公司對機械式地震儀作了改進,以電磁式取代,又以精確的無線電信號測量方法取代聲波法測定爆炸時間和距離,這提高了折射地震的勘探速度,降低了勘探成本。折射地震儀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海灣地區推廣應用後,四年發現了近40個鹽丘。在1924~1929年間,折射地震勘探技術在墨西哥灣勘探中起著主導作用。

20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地震反射法相繼在俄克拉何馬州、墨西哥灣、得克薩斯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等地獲得成功應用。1928年,在俄克拉何馬州發現的Seminole油田,是單獨依靠地震技術發現的第一個油田。1934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墨西哥灣北岸發現了Old Ocean油田,以後用地球物理方法在此地區相繼發現了一系列油田。1937年用地球物理方法在伊利諾伊州發現了Salem特大油田;1938年在墨西哥灣發現了第一個海上油田——Creole油田。這些大發現確立了反射地震技術在油氣勘探中的應用價值。

1940年以後,地震技術的革新使地震儀器和解釋技術發生了許多變化,如採用自動增益控制的多道儀器,應用混波技術及連續剖面法,採用磁阻壓檢波器及大量檢波器組合,直至20世紀50年代初模擬磁帶記錄系統投入使用。地震儀器以及勘探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對更深的油氣儲層和更復雜的油氣圈閉進行勘探。

地震技術的不斷改進,提高了復雜地區和深層的勘探能力,20世紀40年代以後,美國在發現大油氣田數量急劇減少的情況下,相繼發現了許多中小油氣田。1950~1953年間,中小油氣田年發現量達到近1.8億噸。

20世紀60年代初地震技術的數字化變革使勘探技術發展產生了重大突破,開始了地震數字記錄和數字處理的新時代。一些新技術(包括可控震源和共深度點覆蓋)的應用,增加了地下覆蓋的密度,提高了地震勘探精度。

地震數字記錄和處理技術的優越性和潛力是模擬磁帶技術無法比擬的,它所能完成的地震數據運算是模擬儀器難以實現的。20世紀60年代中期,數字地震技術逐步取代了常規地震勘探方法,使地震勘探的效率和勘探能力有了明顯的提高,從而擴大了勘探領域和勘探深度,提高了勘探成功率。

20世紀70年代以後,地震技術的新進展使美國油氣勘探工作進入了新時代。電子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勘探地球物理不斷受益,成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多道地震採集系統和多種縱波可控震源的開發和應用,以及其他非炸葯震源的改進都大大增強了地震的勘探能力,三維地震技術改進了地下復雜構造和地層的成像,從而提高了勘探成功率。三維地震技術已應用到油氣勘探和開發的各個階段,特別是用於油田開發前提供詳細的地下構造和地層圖像,以及油田開發後的油藏評價和油藏動態監測。目前,三維地震勘探已經成為美國成熟區勘探的重要技術手段。

從地震數據處理技術來看,地震數據處理最重要的進展應屬以波動方程為基礎的成像和反演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中包括疊前與疊後偏移、多次波抑制、基準面和位移靜校正、速度估計。人機聯作解釋系統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地震資料解釋的效率和精度,改進了復雜構造和地層圈閉的解釋。

從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AAPG)1977年出版地震地層學專輯以來,將地震地質解釋從構造地震學延伸到地震地層學解釋領域中,推動了地震解釋技術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提高油田採收率成為美國地球物理活動的重要領域。三維地震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應用。高解析度地震、井間層析成像技術成為研究與開發的重點技術(表2.3)。

表2.3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地震勘探技術[36]

2.3.2.2 測井技術與美國油氣勘探

美國的測井技術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測井技術對於美國發現新的油氣儲量,提高勘探和開發效益等都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測井技術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起步至今大體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38]

(1)模擬測井階段。該階段中由於測井手段有限,獲得的地下岩石物理參數較少,因此測井資料主要用於地層對比,劃分滲透層以及定性判斷油水層。20世紀40年代初,石油工程學家阿爾奇根據墨西哥灣沿岸地區砂岩的實驗室資料,得出了適合於純凈地層的含水飽和度公式,即著名的阿爾奇公式,標志近代測井技術開始發展形成,對岩性較為單一的儲層能定量評價出孔隙度、流體飽和度、泥質含量等參數。

(2)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測井技術進入了第二個發展階段,測井方法、測井系列開始配套完善,廣泛採用電子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全面推廣計算機控制測井技術,大大提高了測井解釋精度。測井資料與其他資料結合可進行較為詳細的油藏描述。利用測井資料可以評價儲層的孔隙度、滲透率、含油氣飽和度以及油氣的可動性、烴的類型、岩性、地層傾角及構造、沉積環境、地層岩石彈性常數等。

(3)20世紀70年代以來,計算機技術、微電子技術全面融入測井數據的採集和資料的處理技術,這是測井技術的第三個階段。多種測量儀器一次下井的組合能力、測量項目系列配套已日趨成熟,從而有助於提高鑽井效率,有效地進行地層評價。

(4)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開始應用成像測井技術提高油氣勘探和油氣田開發效益,這成為當今現代測井技術的代表,測井技術進入第四個階段。現代測井技術已向地質構造、沉積研究、油氣層快速測試、儲層壓裂改造、岩石力學、產能預測、固井質量全新評價等領域全面發展,為油氣勘探不斷向深層、隱蔽油氣藏、非均質性儲層等領域拓展,以及保持儲量持續增長起到了重要作用。

表2.4 20世紀50~90年代美國測井技術[36]

2.3.2.3 美國鑽井技術發展歷程

1859年,德雷克(E.Drake)在賓夕法尼亞州應用沖擊鑽鑽出了美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口油井。在隨後的140多年裡,鑽井技術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一般將20世紀的鑽井技術的發展分為四個時期[39]

(1)概念時期(1901~1919年)。將鑽進與洗井結合在一起,並開始用牙輪鑽頭和注水泥固井技術。

(2)發展時期(1920~1948年)。牙輪鑽頭、固井工藝及鑽井液技術進一步發展,同時出現了大功率鑽井設備。

(3)科學化鑽井時期(1949~1969年)。鑽柱力學與井斜控制技術;噴射鑽井;鑲齒、滑動密封軸承鑽頭;低固相、無固相不分散體系鑽井液及固控技術;鑽井參數優選;地層壓力檢測、井控技術及平衡壓力鑽井等。

(4)自動化鑽井時期(1970年至今)。PDC鑽頭;計算機應用;特殊工藝鑽井技術;綜合錄井及井下隨鑽測量;鑽井工具與裝備的自動化發展等。20世紀70年代,計算機技術的引入和無線隨鑽測量技術的研發,是鑽井技術發展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它加快了科學化鑽井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是深井鑽井的高峰期,美國在1982年完成深井、超深井(超過4500米)1289口。到20世紀90年代,特殊工藝及高效鑽井的研究與開發備受重視,大位移井、多分支井、小井眼鑽井、欠平衡鑽井等一系列高新技術在此階段逐漸發展成熟。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開始研究水平井技術,並取得了初步的進展。這項技術本身可追溯到1891年,當時的第一項專利技術是從一口直井裡打出一個水平洞;1929年,第一口真正的水平井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完鑽。20世紀70~80年代,隨著油價的低迷、降低勘探費用的需要以及鑽探設備的發展,水平鑽井技術再一次被廣泛研究應用。雖然鑽水平井比鑽直井的費用更高,但一口水平井可以起到幾口直井的作用,因而鑽水平井在經濟上是可行的。在某些情況下,用常規井開采是不可行的,但水平井卻可以使開發項目變得經濟可行。20世紀90年代,水平井技術開始大規模應用,現已經作為常規鑽井技術應用於幾乎所有類型的油藏。到目前為止,美國是世界上鑽水平井最多的國家。

目前,水平井鑽井技術的應用正在向綜合方向發展,大位移水平井、小井眼水平井和多分支水平井等鑽井完井技術近幾年在美國獲得了迅速發展並大量投入實際應用(表2.5)。

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運用大位移井,到90年代該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目前在美國主要用於加利福尼亞州近海。90年代以來,小井眼鑽井技術的發展也非常迅速。目前,該技術也已應用於水平井、深井鑽井中,如側鑽小井眼多分支水平井等,並開始用連續管鑽小井眼。因技術領先,小井眼鑽井數量最多。

表2.5 20世紀60~90年代美國主要鑽井技術發展[36]

欠平衡鑽井技術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近些年來,隨著鑽井新裝備的不斷涌現,欠平衡鑽井技術再次受到高度重視,而且正逐步走向成熟。欠平衡鑽井技術的主要優點是減輕地層傷害,提高單井產能、鑽井效率,降低鑽井成本,及時發現地質異常情況和識別產層。2003年,美國採用欠平衡方式鑽井達2200多口,約占當年鑽井數的20%。

2.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沿革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利用石油與天然氣的國家,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創造了輝煌的業績。歷史上,頓鑽鑽井技術的發明、自流井氣田的開發,均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為中國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貢獻。
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使近代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十分緩慢。1862年,當美國的石油開發如火如荼之時,中國的近代石油工業尚處於萌芽狀態。
19世紀下半葉,世界上主要產油國石油產量迅猛增長,供應量遠遠超出其國內市場需求,中國便成為其傾銷石油的市場之一。鴉片戰爭以後,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更為這些外國商人提供了諸多便利條件。1863年,美國商人首次把2100加侖(約6.8噸)煤油輸入中國,隨後的若干年中,各國列強也隨之將石油輸入中國,以此攫取巨額財富。1863—1949年的87年中,中國進口各國各類油料約3460萬噸,其中煤油約2464萬噸,汽油約281萬噸,柴油約622萬噸,潤滑油約91萬噸。再加上進口原油42萬噸,總計約達3500多萬噸。
外國石油產品對中國市場的傾銷,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有識之士提議開發本國石油資源,以免利棄於他。在時任福建巡撫的丁日昌倡導推動下,1878年,在台灣苗栗後壟溪使用以蒸汽機為動力的頓鑽鑽機鑽成了中國第一口近代油井,標志著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開端。
20世紀初,清朝政府批准陝西當局開發陝北石油,成立延長石油官廠,於1907年9月10日,用近代鑽機鑽成了中國大陸第一口油井,開發了延長油田;1909年,新疆當局在獨山子也進行過近代石油鑽井。從大陸第一口油井鑽成開始,至清朝政府被推翻為止的4年間,中國近代石油工業的發展算是有了一個開始。
1912—1949年9月間的中華民國時期,剛剛起步的中國石油工業發展環境十分不利。內戰、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和天災人禍接踵而至,民不聊生。相當長的時期內,僅有延長油礦、自流井氣田以及甘肅、新疆等地土法開采了少量的石油,石油消費基本上依賴進口。直至抗日戰爭開始前後,才出現了四川油礦、獨山子油礦、玉門油礦等一批現代石油企業。其中玉門油礦規模較大、產量較高、工藝技術較先進,奠定了中國石油工業的基礎。1946年,中國石油有限公司成立,形成了一個規模不大而堪稱完整的現代石油工業部門,其時煉制進口原油和頁岩油,煤煉油工業也有了一定發展。民國時期形成的石油工業雖然還很弱小,然而它的勘探、開發和煉油卻採用了在當時比較先進的工藝技術,形成了一支專門的員工隊伍,培養了一批石油專業人才,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為當代石油工業的發展准備了一定的條件。這是近代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起步時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性大規模的油氣資源勘察工作得以全面展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中國的石油工業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956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第一個突破;1959年大慶油田的發現和投入開發,使中國在60年代初期實現了石油基本自給,甩掉了「貧油」的帽子。之後,相繼建成了勝利、遼河、新疆、四川、大港、華北、長慶等大型油氣田,石油產量快速上升。截至1978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時間,中國原油年產量就突破1億噸,跨入了世界主要產油國的行列。
1978年以來,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石油工業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技術水平和石油產量穩步提高,取得輝煌成就,開創了獨具中國特色的石油地質理論和符合中國油氣田特徵的勘探開發技術,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工業體系。在我國陸地及海域建成27個石油天然氣生產基地。到2005年,原油年產量達到1.8億噸,天然氣年產量達到500億立方米,成為世界第五大產油國。油氣在能源構成中的比重,已由1949年的不到1%上升到2005年的26.8%,同時,建成了20多個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為主體的石油化工體系,原油一次加工能力達到3億多噸,乙烯和三大合成材料產能均居世界前列,為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末期,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國民經濟持續高速發展,能源需求大幅增長,中國石油工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為此,國家對石油工業實行戰略性重組。1998年,按照上下游一體化原則,組建了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兩大集團公司。隨後,兩大集團公司和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別組建的股份公司相繼在紐約、倫敦、香港成功上市。2003年,原中國化工進出口總公司重組,更名為中國中化集團公司,加快了由石油化工貿易公司向實業公司的戰略轉型步伐。近年來,民營企業也開始進入石油領域。在中國石油工業產業鏈的不同領域,呈現出各具特色的競爭與合作的局面,初步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經營管理體制。
按照「合作雙贏,共同發展」的原則,中國與世界能源界廣泛交流與合作,已經在60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油氣勘探、生產和服務。形成了油氣投資、工程技術服務和油氣貿易三大海外業務。海外油氣生產基地建設初具規模,開始形成勘探開發、管道輸送、煉油和終端銷售一體化發展的格局,為今後拓展國際合作創造了良好的基礎。中國的幾大石油石化企業正在向成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邁進。

3. 開採石油有多少年的歷史了,由那個國家先開采出來的,

地球上的石油到底還能供人類用多久?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專家認為地球上的石油僅夠三四十年,有專家則認為可使用一二百年。 1998年6月7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題為《即將來臨的石油危機——真正的危機》的文章認為,今後10年左右,世界石油供應似乎是充足的。在今後20年左右的時間,全球石油產量可能開始持續下降。雖然市場力量和石油生產技術的改進可能使石油供應繼續保持到21世紀,但是石油危機的到來可能比一般人的設想早得多。 美國托萊多大學地質學教授克雷格·哈特菲爾德指出:「自1979年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的石油比到那一年為止人類整個燒油史中燒掉的石油還多。」 這位教授認為,自從石油時代開始以來,全世界已燒掉約8000億桶石油。據估計,約有1萬億桶到1.6萬億桶石油埋藏在可以廉價開採的地層中。 按目前世界石油消耗速度看,1.6萬億桶石油大約60年就會消耗光。而且世界石油消耗速度並未停滯,而是在逐年增加。目前全球每天消耗石油量已達7100萬桶,幾乎每年增加2%。以每年這個增加數字計算,到2010年,全世界將消耗掉從經濟到技術上都容易開採的全部石油的一半。 盡管地質勘探技術有了驚人的進步,但所探明的新的石油儲量明顯減少,因為現有石油消費量同新勘探到的石油量的比例是4∶1。在不久的將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最終都會面臨石油危機。 在本世紀內,世界主要靠豐富的低價石油推動了經濟車輪的前進,如果石油枯竭那麼世界經濟將面臨嚴峻挑戰。《中東報》認為,到1997年底,開採石油已達8070億桶,其中一半是在石油動盪的70年代開採的。根據一些保守的估計,石油儲量不會超過8300億桶。還有一些報告指出,世界石油總儲量約達9950億桶。目前,世界每年消費石油240億桶,而新勘探出的石油越來越少,每年只有50億桶。中東地區以外的石油儲量正在下降。石油資源是有限的。

4. 石油開采是怎樣發展起來的

石油開采以及時常鑽不到石油的浪費需要耗費巨額資金,這就只能由公司來提供資本了。個別油田不久就會枯竭,這並非少見,因此煉油廠多半並不建在油田附近。這樣運輸石油也需巨大的投資。基於這些理由,石油工業從早期起就以大企業的形式發展起來。

開始,石油裝在橡木桶里用馬車裝運。當1863年在油田建設了第一條鐵路線後,石油就裝在貨車上。直到1871年才使用油槽車皮。費城的一個化學家介紹了一種方法,這能比過去更好地蒸餾原油。產品剛開始只作潤滑油脂使用,偶爾用作燈油。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工業,其最重要的產品——石油很快有了銷路。動物油燈絕跡了,煤油燈取而代之。石油貿易成為一項賺錢的買賣。

在美國發現較大的油田,還是1859年之後,比一些歐洲國家晚,但煉油首先在美國成為一種大工業。在這方面,約翰•D•洛克菲勒(1839~1937年)做出了重要貢獻。他19歲時已獨自謀生,很早就掙錢了。他和發明了一種新的煉油方法的工人塞繆爾•安德魯斯一起於1862年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蘭建了一座煉油廠。這種工廠那時已在很多地方出現。在連續贏利5年之後,他把其企業和另外4個煉油廠合並。1870年,合並後的企業稱為俄亥俄州標准石油公司,擁有資本100萬美元。這家公司的目的是把美國的石油提煉和石油產品的經營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早在1872年,這家公司就和它的競爭對手簽訂了一項企業聯合合同,以後幾年又有更多的煉油廠參加,最後到1882年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托拉斯,所有受害於洛克菲勒價格政策的競爭企業,都被他一一收購。

5. 石油技術服務公司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縱觀歷史,世界石油技術服務業的發展大體上經歷了4個發展階段。
①從1859年石油工業誕生到20世紀頭10年,油田服務業初步形成。
美國是世界石油工業的誕生地,也是油田服務業的誕生地。19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賓夕法尼亞州興起的找油熱潮逐步擴大到美國的很多地方。那時找油既沒有地質理論指導,也不用復雜的技術。人們在地面的石油露頭(油氣苗)附近買(或租)地,雇鑽井隊來打井,打不出油來就走,打出油來就安上蒸汽水泵抽油,用木桶(啤酒桶)裝了運走。後來有了用螺栓連接的輸油(氣)管,逐漸發展起一批鑽機(頓鑽)和鑽井工具製造商及鑽井承包商、管道建設商。這就是初期的油田服務業。德萊賽公司就是在19世紀80年代靠發明和製造、銷售輸氣管道用的不泄漏接頭而起家的。史密斯(Smith)公司則是20 世紀初從修理、打造頓鑽鑽頭的鐵匠鋪發展起來的。這個時期發現石油的那些國家,像俄國、羅馬尼亞、墨西哥等,開始時也是從美國購買鑽機,僱傭鑽井隊。
那時的石油公司也都是規模不大的小企業,找油的風險又大,它們沒有必要也沒有可能在找油的同時自己開設鑽機製造廠和鑽井公司。至於當時壟斷美國石油工業的洛克菲勒標准石油公司,直到1885年後才開始進入上游領域,它的石油產量份額最高為30%,它的重心在煉油和銷售,對油田服務業沒有興趣。所以,油田服務業一生下來就分立於石油公司之外。
②20世紀20—50年代,世界油田服務業迅速發展起來並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
這源於世界性的石油技術革命,重點是石油勘探技術的大突破。一個是扭秤的應用形成了重力勘探技術,一個是折射法和反射法地震勘探技術的產生和逐步成熟,再一個是電阻率地面勘探技術和井下測量——測井技術的實用化。作為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的先驅,誕生了美國的地球物理服務公司(GSI)、法國的通用地球物理公司(CGG)、德國的普拉克拉公司(Prak1a)等。而法國的斯侖貝謝公司(Sch1umberger)則是測井技術的開拓者。
鑽井技術的革命,是以旋轉鑽井取代沖擊鑽井。鑽井深度由一二百米發展到兩三千米,鑽機和鑽井工具、鑽頭都日益復雜起來,鑽井工藝由清水鑽進改為採用各種各樣的鑽井液,從陸上鑽井發展到淺海水上鑽井,相應地發展起一批鑽井工具和鑽頭的製造企業,貝克(Beker)、休斯(Hughes)等公司就是它們中的佼佼者。同時,也誕生了專業化的鑽井液公司,如白勞德公司(Baroid)。
油田開發從盲目密集布井,進步變為把油田作為一個整體,合理布置井網,控制產量,科學開采。注水二次開發得到廣泛應用,完井技術得到重視,水力壓裂、酸化等技術相繼產生,成為油井增產的重要手段。哈里伯頓公司(Ha11iburton)以此出名。
這樣,隨著勘探和開發技術的形成與進步,發展、壯大起一個以美國為中心,遍及世界的油田服務業。
與此同時,在原蘇聯形成了另外一套石油工業體系和體制,其主要特徵是「大而全」,油田服務業共生於油氣勘探開發業之中,從屬並依附於油氣企業。每個油田(油區)是一個油氣企業(局),每個油氣企業都有自己的一套技術服務機構。它們只為母企業服務,以完成母企業的計劃任務為己任。全國各油田服務企業之間只有競賽,沒有競爭。外國的油田服務公司不進去也進不去。
③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技術服務業進入新的大發展時期。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工業出現了又一次技術革命。物探技術和測井技術從磁帶模擬發展到數字化,進而又達到數控化。地震技術從二維發展到三維、四維,從應用於勘探發展到也應用於油氣田開發。隨鑽測量(MWD)與隨鑽測井(LWD)的出現,使鑽井技術有了大突破,從打直井發展到打定向斜井、水平井、大位移水平井、分支井、多底井。油藏描述和油藏數值模擬技術大大提高了探井成功率和油氣田開發水平。海洋工程技術飛速進步,鑽探和開採的水深從幾十米發展到上千米。油田服務的技術含量不斷提高,迅速向自動化、智能化發展。在鑽井公司之外,形成了若幹家各有所長的鑽井技術服務公司。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油氣資源開發難度的不斷增加,使油氣勘探和油氣田開發越來越需要多學科、多專業的協同。適應於這一需要,一些領先的大服務公司逐步橫向發展,一專多能,成為多功能的綜合性油田服務公司。
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石油技術服務進入專業化和綜合一體化服務相結合的新階段。
進入這一階段,石油技術服務業面臨一系列新情況。一方面是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中國實行改革開放,計劃經濟體制被市場經濟體制所替代。世界油田服務市場空前擴大。中國、蘇聯及東歐各國有一批油田服務企業陸續轉變體制,走向市場,參與競爭。世界油田服務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另一方面是大油氣公司和大的油田服務公司之間形成和發展起一種嶄新的生產關系——「聯盟」。以往,每一個勘探或開發項目,油氣公司都要組織一班人馬,搞規劃,做方案,為每一道作業工序物色合作對象,談判簽約,組織工序之間的銜接,協調各方關系,工作量很大。如今,每一個項目找一家綜合性服務公司作夥伴,雙方組成多學科的聯合班子,從規劃到實施,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大服務公司更深地進入勘探和開發,跟進服務,更致力於發揮公司的綜合實力和整體優勢,也更有利於佔領市場。在這種形勢下,世界油田服務業進一步分化、改組。

6. 關於世界石油的歷史!

石油(petroleum)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有不到3%的比例。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6月初,隨著今年6月6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一百三十九點一二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原本持續降息刺激經濟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紛紛掉轉勢頭暗示加息,希望藉此緩解日益嚴重的國內通脹威脅。此種跡象明確顯示,全球通脹壓力的主要源頭正悄然由農產品向不可再生能源過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參加的會議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表示,如果市場需要,將增加其原油產量,並將增加投資擴大其原油產能。繼5月份將其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之後,沙特決定從7月份開始再增產20萬桶,使其原油日產量達到970萬桶。但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緊張的擔心並未得到緩解,國際油價23日繼續上漲。其實,在歐佩克內部對於增產仍然意見分歧、歐佩克以外國家原油增產能力有限而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超過原油供應增長的情況下,沙特的增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局勢緊張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當天,尼石油工人因與美國雪佛龍公司談判破裂開始罷工。而繼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尼一處日產20萬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裝襲擊關閉而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之後,21日美國雪佛龍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處工廠因受襲而關閉,導致該公司原油日產量下降12萬桶。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將影響尼原油出口。

其實導致目前高油價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美國三大股指,亞太主要股市、倫敦金融時報指數,都受其影響甚深。布希當局幾日前提出將不準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禁令解禁,以壓制石油升價美國國會近日駁回了政府在近海開採石油的計劃,美國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長此項禁令。目前全球石油價格還有近一步上揚的空間。

7. 石油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我國古人很早就能分辨出石油露出地表的有油苗、氣苗和瀝青三種形態。內其中的油苗是地殼內容的石油在地面上的顯露的痕跡,是尋找石油礦的重要標志。石油的出現時間並不清楚,最早記載於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提及上郡高奴縣的洧水可以燃燒,其實是水面上漂浮著原油或石蠟、瀝青的東西。據此推算,最遲在西漢時就發現石油。石油的名稱首見於北宋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之前多稱為「石漆」,可能由於一些油苗含瀝青質高、顏色像漆一般黑。也有人叫石油為「水肥」,主要由於浮在水面的一層油像肥肉一樣,一點即燃。沈括發明了用石油做「炭黑」,再用炭黑來制墨。石油在古代的開發並不普遍,只有小規模的開采。

古人發現石油有不同的功用。北周武帝時期,石油曾經被酒泉人作為燃料,燒毀來犯的突厥人的攻城器具,突厥軍大敗。這是石油在我國軍事史上的首次利用。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說酒泉延壽縣河裡有一層肥如肉汁的東西,可以塗在車和水碓的軸承上,效果非常好。石油一點就燃,十分明亮,但燃燒時煙很大,要經過提煉才能使用。古人把石油澆灌成燭,亮度是普通蠟燭的三倍。

8. 外國石油開采歷史

最早鑽油的是中國人,最早的油井是世紀或者更早出現的。中國人使用固定在竹竿一端的鑽頭鑽井,其深度可達約一千米。他們焚燒石油來蒸發鹽鹵制食鹽。10世紀時他們使用竹竿做的管道來連接油井和鹽井。古代波斯的石板紀錄似乎說明波斯上層社會使用石油作為葯物和照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以「石油」命名是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一1095)在所著《夢溪筆談》中因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起始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的街道上鋪有從當地附近的自然露天油礦獲得的瀝青。
9世紀亞塞拜然巴庫的油田用來生產輕石油。
10世紀地理學家阿布·哈桑·阿里·麥斯歐迪和13世紀馬可·波羅曾描述過巴庫的油田。他們說這些油田每日可以開采數百船石油。
現代
現代石油歷史始於1846年,當時生活在加拿大大西洋省區的亞布拉罕·季斯納發明了從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
1852年波蘭人依格納茨·盧卡西維茨(Ignacy ?ukasiewicz)發明了使用更易獲得的石油提取煤油的方法。次年波蘭南部克洛斯諾附近開辟了第一座現代的油礦。這些發明很快就在全世界普及開來了。
1861年在巴庫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煉油廠(後來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就是德蘇為奪取巴庫油田而開戰的),當時巴庫出產世界上90%的石油。
19世紀石油工業的發展緩慢,提煉的石油主要是用來作為油燈的燃料。20世紀初隨著內燃機的發明情況驟變,至今為止石油是最重要的內燃機燃料。
1910年在加拿大(尤其是在艾伯塔)、荷屬東印度、波斯、秘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發現了新的油田。這些油田全部被工業化開發。美國在德克薩斯州、俄克拉何馬州和加利福尼亞州的油田被發現,導致「淘金熱」一般的形勢。
當代約80%可以開採的石油儲藏位於中東,其中62.5%位於沙烏地阿拉伯,12.5%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

9. 石油工業發展歷史

本帖最後由 布拉萬 於 2009-8-18 10:47 編輯

摘自《讀書網》

中國石油,天然氣的開發利用,是一項新興而古老的事業。它成為中國現代能源生產的一個重要工業部門,是新中國建立以後的事情,而中國發現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氣技術的歷史卻可追蒴到兩千年以前,並且在技術上曾經創造過光輝的成就。
中國近代石油工業萌芽於十九世紀中葉,經過了多年的艱苦歷程,直到新中國建立前夕,它的基礎仍然極其薄弱。回顧這一歷史過程,將有利於認識當代中國石油工業的崛起。
我們分五個部分介紹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概況,其中不乏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

1.恢復與發展
玉門油礦解放後,軍代表康世恩動員廣大職工,積極恢復和發展生產。剛剛獲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態,迅速投入戰斗。在生產建設中,被稱為「冬青樹」的鑽井隊長郭孟和,屢建功勛,是老一輩石油工人的優秀代表。為創建新中國的石油工業,1952年8月,中共中央命令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轉業為石油工程第一師。以師長張復振,政委張文彬為首的全體指戰員從此成為石油產業的一支生力軍,為建設一支具有嚴格組織紀律,高度獻身精神的石油產業大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東北地區的幾個人造油廠在設備,材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情況下,依靠技術人員和老工人,僅用兩年半的時間,就恢復了撫順,樺甸,錦州等幾個主要人造油廠的生產。
經過三年恢復,到1952年底,全國原油產量達到43.5萬噸,為1949年的3.6倍,為舊中國最高年產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萬噸,占原油總產量的45%,人造油24萬噸,佔55%。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5.9萬噸,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門油礦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石油工業建設的重點。為了加強勘探,廣泛採用「五一」型地震儀和「重鑽壓,大排量」鑽井等新技術,先後發現了石油溝,白楊河,鴨兒峽油田。老君廟油田也開始擴大了含油麵積,並開始按科學程序進行全面開發,採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業等措施。到1959年玉門油礦已建成一個包括地質,鑽井,開發,煉油,機械,科研,教育等在內的初具規模的天然氣石油工業基地。當年生產原油140.5萬噸,佔全國原油產量的50.9%。玉門油田在開發建設中取得的豐富經驗,為當時和以後全國石油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他們立足發展自己,放眼全國,哪裡有石油就到哪裡去戰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門風格", 為發展石油工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正象著名詩人立季贊誦的那樣:「蘇聯有巴庫,中國有玉門,凡有石油處,就有玉門人」。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國西北地區展開。1955年10月,克拉瑪依第一口井--克1井噴油。當時一些蘇聯地質專家對能否找到有開采價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業部在總結這一地區前段勘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從1956年開始,調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大盆地和地台上進行區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點從准葛爾盆地南緣的山前蚴陷轉向西北緣,當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積,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瑪依油田,實現了新中國成立後石油勘探上的第一個突破。
克拉瑪依油田的開發建設,有力地支援了建國初期的經濟建設。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質部發現冷湖構造帶的基礎上,在冷湖5號構造上打出了日產800噸的高產油井,並相繼探明了冷湖5號,4號,3號油田。在四川,發現了東起重慶,西至自貢,南達敘水的天然氣區。1958年石油部組織川中會戰,發現南充,桂花等7個油田,結束了西南地區不產石油的歷史。
到50年代末,全國已初步形成玉門,新疆,青海,四川4個石油天然氣基地。1959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373.3萬噸。其中4個基地共產原油276.3萬噸,佔全國原油總產量的73.9%,四川天然氣產量從1957年的6000多萬立方米提高到2.5億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經過擴建和改造,東北各人造油廠的產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同時,還在廣東茂名興建了一座大型頁岩油廠。1959年人造油產量達到97萬噸,當時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煉油工業在十分薄弱的基礎上,先後擴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8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1959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234.9萬噸,主要石油產品自給率達到40.6%.

2.歷史性轉變
從1955年起,地質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後在華北平原與松遼盆地展開了全面綜合地質調查。
根據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場關系石油工業命運的大規模的石油會戰,在大慶揭開了序幕。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省,市給予大力支持。中央軍委抽調3萬多名復轉官兵參加會戰。全國有5000多家工廠企業為大慶生產機電產品和設備,200個科研設計單位在技術上支援會戰,石油系統37個廠礦院校的精兵強將和大批物資陸續集中大慶,石油部部長余秋里,副部長李人俊,周文龍,孫敬文,康世恩也親臨現場指揮會戰。
大慶石油會戰是在困難的時候,困難的地區,困難的條件下展開的。當時,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錯誤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災害和外援的中斷,國家能拿出的投資很少。4萬多人,幾十萬噸設備,一下子擁到大草原上,生產,生活都出現了問題。特別是開發建設這樣的大油田,我們沒有經驗,國外的經驗又不能照搬。面對這種情況,會戰黨組織的第一個決定,就是號召從領導幹部到全體職工,認真學習《實踐論》和《矛盾論》。以"兩論"為指針,開發建設好大油田。
職工們運用《矛盾論》關於抓主要矛盾的論述,一致認識到,這困難,那困難,都是暫時的,局部的困難,而國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難。上有困難,退下來國家和人民的困難就更大。石油職工一定要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為了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著困難上。「寧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為當時會戰職工的豪邁誓言。1205鑽井隊隊長王進喜,就是當時這種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會戰領導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教訓,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崗位在地下,對象是油層。必須以「兩論」為指針,在各項工作中,堅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嚴格的科學態度相結合,把人們的革命干勁引導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資料,探索油田地下客觀規律上去,反對浮誇,脫離實際,瞎指揮。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開發的整個過程中,必須取全取准20項資料,72項數據;二是很抓科學實驗,開辟開發實驗區,進行10種開發方法的試驗;三是抓綜合研究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一系列重大技術課題。從而編制了科學的油田開發方案,獨創了符合大慶特點的原油集輸工藝流程。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在第二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庄嚴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大慶油田的開發,原油產量的急劇增長,需要煉油工業同步發展。在此期間,擴建了上海煉油廠,石油七廠,將石油一,二,五廠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產人造油改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並大力開發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1963年至1965年,先後攻下了被喻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鉑重整,延遲焦化,尿素脫臘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劑,添加劑等5個攻關項目。此外,還研究,設計,建設了加氫裂化等裝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裝置13套,全部實現了工程質量,試車,投產,出合格產品四個一次成功,大大縮小了同當時國外煉油技術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產汽,煤,柴,潤四大類油品617萬噸,石油產品品種達494種,自給率達97.6%,提前實現了我國油品自給。

3. 新的崛起
在大慶石油會戰取得決定性勝利以後,為繼續加強我國東部地區的勘探,石油勘探隊伍開始進入渤海灣地區。1964年,經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東東營以北的沿海地帶,開展了華北石油會戰。到1965年,在山東探明了勝利油田,拿下了83.8萬噸的原油年產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隨後,人們頂這各種干擾,戰勝動亂帶來的重重困難,不斷探索,開發建設了這兩個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產量達到315萬噸。昔日蘆葦叢生,人煙稀少的鹽鹼海灘,已變成綿延百里的油區。勝利油田到70年代達到原油產量增長最快的高峰期,年產量從1966年的130多萬噸,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萬噸,成為我國僅次於大慶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灣北緣的盤錦沼澤地區,石油隊伍三上遼河油田。70年代以來,在復雜的地質條件下,勘探開發了興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歡喜嶺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開發復雜油氣藏的工藝技術和方法,1978年原油產量達到355萬噸。 1970年4月,大慶開始了油田開發調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勢惡化的情況得到扭轉,全油田原油產量比1970年增長了50%以上。1976年,大慶油田年產量突破5000萬噸,為全國原油年產上1億噸打下了基礎。 石油三廠,六廠經過擴建,改造成為加工天然原油的煉油廠。為發揮中央和兩個積極性,以石油部為主,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以地方為主先後建設了天津,武漢,安慶,浙江,廣州,九江,烏魯木齊,吉林,鞍山,石家莊,洛陽等11個大中型煉油廠。到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我國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當年實際加工原油7069萬噸,生產四大類油品3352萬噸,品種達656種。從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產量以每年遞增18.6%的速度增長,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能力增長5倍多,保證了國家的需要,緩和了能源供應的緊張局面。從1973年起,我國還開始對日本等國出口原油,為國家換取了大量外匯。

4.石油工業進入新的發展時期(1979年開始)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從1979年起,把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條條戰線都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勢。石油戰線的廣大職工經過艱苦努力,戰勝了十年動亂帶來的嚴重困難,石油工業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自七十年代以來,我國石油工業生產發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億噸。此後,原由產量一度下滑。針對這種情況,為了解決石油勘探,開發資金不足的困難,中央決定首先在石油全行業實行1億噸原由產量包乾的重大決策,以及開放搞活的措施。這一決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國原油產量從1982年起,逐年增長,到1985年達到1.25億噸,為世界第六位。
為了多元發展我國的石油工業,我國於1982年成立了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中國第三家國有石油公司---中國新星石油有限責任公司也於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國石油石化工業形成了四家公司團結協作,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間,為了適應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國家決定,石油工業實施「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發展戰略。西部油氣田的探明與開發,必將對我國石油工業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5.中國石油工業現狀
1998年7月1日,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重組,成立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與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10. 石油開采歷史

石油最早的來發現者、採集者和源應用者就是聰明而富於進取心的古代中國人。早在3000多年前,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易經》中就有了「澤中有火」的記載,中國的第二部歷史著作《漢書》中則進一步明確指出「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在今陝西延安一帶,洧水為延水支流,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開采和應用全在這一地區;也可以說,陝北地區是石油的搖籃。晉代范曄著《後漢書》說:「延壽縣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其大如籮,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到了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細致地描繪了石油的性狀和用途:「高奴縣有洧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
最早提出「石油」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閱讀全文

與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