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煙台市所城裡的歷史
所城建於明代,洪武年間為海防設奇山所,駐防軍東通寧海衛,西由福中前所,以達登州衛,設墩台狼煙,俗呼之為煙台。煙台之得名,由此而始。所建城池,後俗稱所城。
所城具有典型的古代軍事防禦城市特點,方型,有城無廓,清光緒《山東通志》記載:「磚城,周二里有奇,高二丈二尺,厚二丈,池闊三丈五尺,深一丈,樓鋪十六座。」四邊城牆中部均開設城門,門樓上建有廟宇。下層為指揮所,上層為遠望所。城牆內側建環形馬道,城內街道布局呈方格網狀。匡裕祥《煙台筆記》說「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俱有望樓。城內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鋪,平平坦坦,頗適步行。」十字形的城內主幹道形成了全城的主軸線,在這條中心大道上布置有重要的公共性建築,如官府衙門、祠堂等。城西北設千戶所衙及隨職官眷住房,東北設兵營及馬棚、兵械庫,東南設練兵場,西南設兵營伙房及糧草倉庫。
奇山所城,成為煙台最早的居住地。最初城內守軍百餘人,其後屯戍官兵及家屬不斷從外地遷入,在所城周圍逐漸形成一些居民聚落點,並隨人口的發展,不斷向四周延伸、擴展。明嘉靖年間,居民點遍布東關中街、南大街、西溝街、裕盛胡同、南門外等街道。外地遷入居民也開始進行海產品、手工藝品和房地產經營,工商業逐步發展,城區逐漸擴大。
康熙年間,奇山所廢除,改稱「奇山社」,軍變民地,官兵解甲,從事漁農工商,所城由軍防變為單純的居民區。所城內張、劉兩大姓千戶後裔大興土木,建造民宅,人口逐漸增多,也不斷有外地人口流入,奇山社內人口隨之向外擴張,經濟日益發達起來。奇山社及周圍形成13個固定村莊,時稱奇山社十三村,十三村人口近來自牟平、海陽、文登諸縣,遠來自高唐、聊城及河北、河南、東北等地。張相文在《齊魯旅行記》中稱奇山所「海通以前,僅一鄉村,以張劉姓為最著,今則鱗次櫛比,與高廛連屬矣。」
所城位置,處於東河、西河之間。其時煙台,不過一漁寮耳,漸而帆船有停泊,其入口不過糧石,出口不過鹽魚,商號幾十家。在近海的地方已有船隻開始停泊,煙台緩慢地發展著商業職能。城區面積約3平方公里,有大小街路十幾條。所城周圍,只有幾個零星的居民點,在附近每隔五天有一個不大的集市。
奇山所從設置到廢除,有城無市,僅為居民點。商業性開放型的「市」,則從芝罘海灣向南逐漸形成。自明代開始,港口活動中心從芝罘灣移向南部的西南河口一帶。漁民和商戶為求吉祥,在西南河口東側建海神廟。1810年重修擴建為「天後宮」,民眾稱之為「大廟」,逢出海和收泊,在此虔祀天後,祈佑平安,報答神庥。因此,「大廟」所處的西南河口成為新的港口活動的中心場所,居民與運軍糧的船隻進行交易,廟前大街成為商貿活動場所,並逐漸形成東西一里有餘的、為地內商民開設行棧之所的商業街市,這條商業街就是北大街的原始基型。
從衛所到漁港(各地漁船),從內地商港(帆船)到近代港口,在近代化浪潮的裹挾之下,西方近代城市的新技術、新觀念開始被移植進來,強制性地把煙台帶進了城市近代化的行列。西方事物包括洋行、領事館、教堂、學校、飯店住宅、企業等大勢融進,改變和拓展了煙台城市空間。在風風雨雨的歷史過程中,奇山所城牆自然毀壞,傾圯殆盡。雖然1918年曾重修奇山所城牆及四門,但到20世紀30年代,據郭嵐生游記說「所有東西南北四門,相距各不到一里,城門大如普通住家的大門,城門樓雖矗存,城牆已不可見了。」城牆雖不見了,而奇山所城格局保留的仍然很完整。一直到建國初期,城牆已所剩無幾,政府將其全部拆除,所城真正失去「城」的味道了。時至今日,已難覓當年城牆蹤跡。
漫步在所城古老幽靜的小巷,在城市的一角,遠離喧嘩,不念天地之悠悠,也會生發懷古憶舊之情。日復一日,城市瘋狂長高,空間越發逼仄,所城依然靜靜依偎在市中心,青磚黑瓦的四合院依然悠閑地掩映在高樓大廈中,雖已破舊但磚雕影壁依然守望著歷史。
守望歷史,就是守住了城市的根。
『貳』 煙台的歷史發展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叄』 山東近代的歷史事件和意義是什麼
山東近代史山東,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清代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清末,山東省有濟南、東昌、泰安、兗州、沂州、曹州、登州、萊州、青州、武定10府,濟寧、臨清、膠州3個直隸州,共轄8個散州96個縣。中華民國初期,劃分為濟南、濟寧、膠東、東臨4道,屬縣107個。1928年廢道,各縣直屬省。1937年10月,日軍侵佔山東,國民黨省政府流亡。1938年7月,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發出關於恢復縣、區、鄉政權的指示,到年底有12個縣成立了抗日民主政府。1939年7月,中共山東分局將山東劃分為3個區和2個特區:膠濟路南、隴海路北、津浦路東為一區,津浦路西為二區,膠東為三區,湖西、清河為特區,1940年8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成立,下轄16個專員公署,88個縣。1943年9月,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改名為山東省行政委員會,下設5個主任公署及濱海直屬專員公署,共轄18個專署和92個縣級政權。1945年8月,山東省行政委員會改為山東省政府,
『肆』 沿海城市為什麼都發達
沿海城市發達的來原因自:人口多聚集在沿海地區、地勢平坦、便於耕種、氣候優良、運輸條件好、海運是最廉價的運輸方式、可發展港口運輸、便於各國間交流。
開放一些沿海開放城市,是根據鄧小平的創議而採取的對外開放的又一戰略決策。1984年,首批沿海開放城市誕生:大連、秦皇島、天津、煙台、青島、連雲港、南通、上海、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第一批對外開放城市。
(4)煙台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開放沿海城市的意義:
1、增加與擴大對外開放的窗口,可以使外商有更多的投資場所與選擇餘地,進一步發展引進外資與先進技術的工作。
2、在沿海城市,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興辦產品出口企業,發展旅遊業,可以為國家吸收更多的外匯。內地的產品也可以通過沿海開放城市走向世界,有些產品在內地粗加工,到沿海開放城市精加工,可以增值。
3、中外合資、中外合作與外商獨資經營企業的大量興辦,先進技術與科學經營管理方法的採用,可以使沿海城市的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人民群眾先富裕起來。
4、開放城市引進的先進技術,經過消化吸收創新,有利於推動全國科學技術的進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沿海開放城市
『伍』 煙台殖民歷史對煙台經濟的影響
近代工業大多都是隨著殖民者的進駐而隨著他們一同發展的。早期煙台除了內張裕基本上容沒有什麼知名的工業企業,有也是以輕工業為主,大多為殖民者的企業。文化上來說,從今天的歷史遺跡就可以看出外來的殖民文化對煙台的影響是非常深的,呈現出外來的較先進的殖民地國家的文化同本國傳統的農耕文化互相交融,互相競爭之態勢。
『陸』 煙台有哪些地方能代表煙台的歷史
煙台山上的舊領事館區 朝陽街的老店鋪 濱海廣場的舊房子 所城裡的老街舊巷
『柒』 煙台輝煌的歷史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東夷族建過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煙台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隸候補知府王啟曾主持煙台正式對外開辦儀式,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煙台屬之。1925年為東海道。1928年廢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膠東抗日民主政權—膠東軍政委員會。1941年2月6日成立膠東行政聯合辦事處。1942年7月成立膠東區行政公署,轄東海、西海、南海、北海四個專區。1950年建立文登、萊陽專區和煙台市。1956年文登、萊陽專區合並為萊陽專區。1958年萊陽專區、煙台市合並為煙台地區。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轄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煙台轄2區、6縣,代管3個縣級市。1998年,煙台市轄4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這是不爭的史實。遠在1866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可以視為近代郵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在老煙台的「口碑」中都說是與盛宣懷有關。這類軼聞事出有因。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獨資經營「廣濟」號海輪,首開煙台內港運輸先例,興辦「廣仁堂」,成為膠東一個龐大的慈善機構。清末,他官運亨通,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把煙台郵政的發祥與他聯系在一起,並不需太多的想像力。然而這些軼聞均無歷史記載,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
作為近代郵政的重要標志是郵票的發行。我國早在明朝就有商辦民用的「民信局」了,不僅承寄民間信函,還兼匯兌、包裹,但卻沒有「國家名片」——郵票。郵票備受收藏家青睞,乃至成為歐洲小國聖馬利諾等的主要財政支柱。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可是,這種「大龍票」是在何地首發的呢?一個饒有興味的問題讓人爭議了很久,終於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郵票已經遠遠不是「郵資憑證」了,許多知名風景區和旅遊目的地都將它作為一種「城市名片」來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煙台的景點進入郵票的唯有蓬萊閣「中國四大名樓」的說法就源於同名的一組郵票。其實,煙台應當申報郵票的題材很多,例如戚繼光、庄園建築、海珍品等等,可惜因為發行計劃限量,競爭十分激烈,在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蓬萊市郵政局近來將蓬萊閣門票開發成明信片式的郵資門票,並以此為契機向國家郵政總局申報以「蓬萊閣」為主題圖案的明信片和郵資信封,這就不僅打破常規開了新路,而且為下步申報「八仙過海」、「戚繼光」系列郵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捌』 家鄉的昨天和今天----煙台(歷史)
煙台 網路名片
煙台是山東省的一個下轄市,地處山東半島中部,位於東經119°34′~121°57′,北緯36°16′~38°23′。煙台依山傍海,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東連威海,西接濰坊,西南與青島毗鄰,北瀕渤海、黃海,與遼東半島對峙,並與大連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衛首都北京的海上門戶。最大橫距214公里,最大縱距130公里,土地面積13745.95平方千米,其中市區面積2643.60平方千米,海岸線曲長702.5千米,海島曲長206.62千米。煙台市是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是環渤海經濟圈內以及東亞地區國際性港城、商城、旅遊城。
中文名稱: 煙台
外文名稱: Yantai
行政區類別: 地級市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山東省
下轄地區: 4區1縣7縣級市
電話區號: 0535
郵政區碼: 264000
地理位置: 山東半島中部
面積: 2722.3平方公里
人口: 651.69萬人(2008)
方言: 膠遼官話
著名景點: 蓬萊閣旅遊景區,長山列島國家地質公園
機場: 萊山國際機場
目錄[隱藏]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水文狀況
氣候特點
島嶼分布
海水特點
海岸地貌
煙台方言
地名由來
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行政區劃和人口
社會經濟
交通運輸
城市名片
歷史名人
旅遊景點
最佳旅遊時間
科技事業
煙台高校
煙台小吃
煙台的地方媒體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水文狀況
氣候特點
島嶼分布
海水特點
海岸地貌
煙台方言
地名由來
歷史沿革
歷史文化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行政區劃和人口
社會經濟
交通運輸
城市名片
歷史名人旅遊景點最佳旅遊時間科技事業煙台高校煙台小吃煙台的地方媒體
[編輯本段]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煙台地形為低山丘陵區,山丘起伏和緩,溝壑縱橫交錯。山地佔總面積的36.62%,丘陵佔39.7%,平原佔20.78%,窪地佔2.90%。低山區位於市煙台山域中部,主要由艾山、羅山、牙山、磁山、昆嵛山、招虎山等構成,山體多由花崗岩組成,海拔在500米以上,最高峰為昆嵛山,海拔922.8米。丘陵區分布於低山區周圍及其延伸部分,海拔100-300米,起伏和緩,連綿逶迤,山坡平緩,溝谷淺寬,溝谷內沖洪積物發育,土層較厚。因煙台市域降水較充沛,空氣濕潤,氣候溫和,低山丘陵一年四季林木蔥蘢,明媚如畫。春天,滿山蒼翠,花香襲人;夏日,鬱郁蔥蔥,一片生機;秋季,果林紅葉,五彩紛呈;到隆冬時節,銀裝素裹,玲瓏剔透。
水文狀況
市域內,河網較發達,中小河流眾多,長度在5公里以上河流121條,其中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有五龍河、大沽河、大沽夾河、王河、界黃海明珠河、黃水河和辛安河7條。主要河流以綿亘東西的昆嵛山、牙山、艾山、羅山、大澤山所形成的「膠東屋脊」為分水嶺,南北分流入海。向南流入黃海的有五龍河、大沽河;向北流入黃海的有大沽夾河和辛安河;流入渤海的有黃水河、界河和王河。其特點,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漲暴落,屬季風雨源型河流。其沖積而形成小平原沙土層厚而肥沃,盛產蘋果、大櫻桃、梨和葡萄。
氣候特點
年平均降水量為651.9毫米,年平均氣溫11.8℃,年平均相對濕度68%,年平均日照時數2698.4小時,太陽輻射總量年平均值5224.4兆焦耳/平方米,年平均風速內陸地區3-4米/秒,沿海地區4-6米/秒,全市平均無霜期210天。 煙台屬溫帶季風氣候,是中國少數幾個北面臨海的城市(其他有海口\台灣基隆,還有煙台下屬的蓬萊),因而夏季空氣比較乾爽,冬季比較溫潤.全年平均氣溫12℃左右,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避暑和休閑度假勝地。
島嶼分布
煙台全市海岸線長達909公里,市北、西北部瀕臨渤海,東北和南部臨黃海。有大小基岩島嶼63個,像一顆顆燦爛的珍珠鑲嵌在大海之中。面積較大的有芝罘島、南長山島、養馬島,有居民的島15個,分別為長島縣的南長山島、北長山島、大黑山島、小黑山島、廟島、砣磯島、大欽島、小欽島、南隍城島、北隍城島,龍口市的桑島,芝罘區的崆峒島,牟平區的養馬島,海陽市的麻姑島、魯島。 煙台(棲霞)蘋果,萊陽梨、大櫻桃等享譽海內外;是中國重要的黃金產地,黃金儲量位居全國第一(縣級市中招遠和萊州位居前列產量)佔全國的1/4以上,其他可開採的礦藏30多種。
海水特點
沿海表層水溫變化較外海明顯且幅較大,年平均水溫11~14℃之間。海水表層鹽度年平均28~31‰左右。潮汐自萊州到龍口沿海為不正規半日潮,龍口到牟平以及海陽市沿海為正規半日潮。
海岸地貌
主要分岩岸和砂岸兩種,西起萊州市虎頭崖,東至牟平東山北頭,是曲折的岩岸,海蝕地貌顯著,其餘多為砂岸。海岸與海島交相輝映,海光山色秀麗,名勝古跡眾多,是游覽避暑勝地。
煙台方言
煙台方言屬膠遼官話,在山東地區比較特別,遼東半島地區的方言很受煙台話的影響,尤其是大連、丹東等地區的方言,與煙台話非常相似。
[編輯本段]地名由來
煙台名稱,源於煙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為防倭寇侵擾,當地軍民於臨海北山上設狼煙墩台,也稱「烽火台」。發現敵情後,晝煙台港則升煙,夜則舉火,為報警信號,故簡稱煙台。煙台山由此得名,煙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煙台開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天津條約》,把登州辟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辦開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認為登州「灘薄水淺」,看中煙台芝罘灣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煙台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煙台正式開埠,1862年在煙台設立「東海關」,這是近代山東第一個對外開放口岸。英國、美國、日本、德國等17個國家先後在煙台設立領事館,洋學堂、洋行、洋醫院相繼在煙台建立,洋貨洋品也相繼由煙台上岸。中國的花生、大豆、絲綢、礦產等土特產也由煙台出口海外。上世紀初年,煙台先後敷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 南山大佛--世界最大的銅鑄坐佛開埠,打開了煙台口岸的大門。開埠之後,外商湧入。1875年一年就有707艘次輪船出入。外國商人運走花生、大豆、絲綢、礦石等土特產,又從國外運來工業品。銀行、洋行陸續開業,進出口額逐年上升。到本世紀初,煙台先後設至上海、大沽、大連的水下電纜,成為中國最早設水纜電報的商埠。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外商的增多,煙台的涉外活動也逐漸增加。從1862年英國最先在煙台設領事館起,先後有美國、日本、德國、俄國、法國、義大利、挪威、奧地利、匈牙利、荷蘭、比利時、丹麥、西班牙、瑞典、朝鮮等15個國家在煙台設立過領事館。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煙台,古為東夷族地。夏朝時東夷族在此建國(治所在今萊州市過西)。商、西周、春秋時為萊國地,戰國屬齊,秦代屬齊郡,漢代為東萊郡,晉為東萊國,南北朝為東萊、長廣郡,隋為萊州,唐置登州、萊州,宋、元因之。明、清為登州府、萊州府。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止海寇侵擾,在煙台設奇山守御所,這是煙台最早的城市雛形;在芝罘設烽火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得名。 1858年6月,清政府與英、法等國簽訂《天津條約》,辟登州等10處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改登州為煙台,同時宣布籌建東海關。此後,英、法、美等17個國家陸續在煙台設領事館。 1862年2月14日,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台,道台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1904年改稱登萊青膠道,轄登州府、萊州府、青州府和膠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會山東分部在煙台舉義。13日成立山東軍政府(次日改為山東煙台軍政分府)。民國初,撤銷府、州。 1914年5月,設膠東道,治所煙台。1925年為東海道。 1932年,煙台特區直隸省民政廳。1945年,設煙台行政區。 1947年,煙台設為省轄市。 建國之初,今煙台分屬文登專區、萊陽專區和煙台市管轄,隸屬山東省政府。 1956年撤銷文登專區,並入萊陽專區,下轄1市15縣,即威海市(縣級)、文登縣、乳山縣、榮成縣、萊陽縣、掖縣、棲霞縣、黃縣、蓬萊縣、長島縣、福山縣、招遠縣、牟平縣、海陽縣、萊西縣(1983年後劃歸青島)、即墨(1961-1978屬煙台)。 1958年,改萊陽專區為煙台專區,其行政管轄范圍相當於今煙台、威海兩市全部及青島市的一部分。 1967年,煙台專區改為煙台地區,直屬省政府。 1983年,煙台地區改為煙台市(地級市),實行市管縣,原福山縣、煙台市(縣級市)分別改為福山區和芝罘區,煙台市下轄2區1市12縣。 煙台地區區縣圖1983年11月成立地級煙台市。 1987年10月,組建威海地級市,原屬煙台的縣級威海市(今環翠區)和榮成、文登、乳山3縣從煙台析出。 2008年,煙台市轄4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高新區、1個出口加工區,1縣,代管7個縣級市。
[編輯本段]歷史文化
煙台之名源於芝罘
魅力之夜煙台,古稱芝罘。煙台歷史悠久,是中國古代早期文化發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一二萬年以前),就有人類在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來,中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對這里的統治。據《史記》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曾三次東巡,三次登臨芝罘島;漢武帝也曾駕臨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個遣唐史也是從芝罘島登陸。目前許多國家的航海圖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煙台。煙台建城已有600多年歷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為防海寇侵擾,在芝罘築狼煙墩台,又稱「狼煙台」,煙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豐8年),中法天津條約開登州為通商口岸,3年後改為煙台,迄今為止,煙台開埠已有130多年的歷史。
崇拜太陽的先民
煙台市是人類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區之一。在煙台市芝罘區西南部,距今海岸約1.5公里處,7000年前是一個小型港灣,在這里以海上捕撈和農業生產相結合為主要謀生手段的白石人,創造了燦爛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鏟、石網墜、三角足盆形鼎、骨針等器物,具有膠東沿海一帶文化特徵。骨器的磨製相當精細,骨針已接近後來的鋼針,說明當時的打磨和紡織、縫紉技術已具有較高的水平。在長島縣出土的文物表明,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龍山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時期,煙台沿海是東夷人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東夷人既有著發達的漁業和鹽業,也有著活躍的商品流通。在長島出土的一塊陶片上,刻有七八個太陽,反反復復描繪太陽放出的光芒,說明東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陽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東巡的地方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曾三次東巡,均在煙台留下足跡。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在公元前219年。40歲的秦始皇沿渤海灣東行,巡視東部海疆,尋找長生不老之葯。在路上,他遇到了齊人徐福。徐福向他進獻長生不老之道,並說,大海里有蓬萊、瀛洲、方丈「三神山」,那裡瓊樓王閣,有仙人居住,並長有長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為真,遂派遣徐福率數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東巡。登上芝罘島,刻石勒碑,頌揚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歲,長生的慾望越來越強烈,第三次東巡找到徐福。徐福見秦始皇震怒,便謊稱海中有大魚擋路,不能到達仙山。秦始皇求葯心切,竟親設連弩,追殺大魚。到了芝罘,終於發現一條大魚,並挽弓發箭,親手將其射殺。徐福這才揚帆出海,到了東瀛,揭開了中國歷史上對外交流的第一頁。秦始皇求長生不老,最終未遂其願,卻在芝罘島留下了「始皇道」、「兩觀刻石」等遺跡。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遺址「陽主廟」,就建在芝罘島陽坡上。
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煙台市的航海業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煙台市區的芝罘灣水深灘平,背有屏障,是一個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已是中國北洋航線上的重要停泊點。1000多年前的唐朝時期,煙台轄區登州(今蓬萊市)是全國著名海口,同廣州、交州、揚州並稱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發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鮮,也是由芝罘啟碇的。中國的絲綢、冶鐵、造紙等技術由煙台傳入朝鮮、日本等地,煙台由此被譽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登州古港是中國古代北方最繁華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萊水城,又稱備倭城,始建於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國現存最完整的古代軍港。
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之一
煙台是中國近代工業發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華僑張弼士在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聘奧地利駐煙台領事做酒師,取得成功。1912年煙台設瑞豐麵粉廠;1913年設電廠;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頭廠;1915年李東山興建鍾廠,同年,張裕葡萄酒獲國際金質獎;1920年設醴泉啤酒公司。張裕釀酒公司和鍾廠在中國屬最早創業的廠家,罐頭廠、啤酒廠是山東最早創業的工廠。 煙台創造和打破了中國世界紀錄協會多項世界紀錄、中國紀錄,創造了一批世界之最、中國之最。
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
煙台是中國近代郵政的發祥地。1868年,煙台海關即設郵務辦事處,兼辦郵遞外使文件,這是中國近代郵政的萌芽;1879年,清政府議決在北京、天津、煙台、牛庄(營口)、上海五處試辦郵政,這就是中國近代郵政之先聲了。 這件事與盛宣懷有關。因為中國近代郵政是隨洋務運動而產生的,而盛宣懷是洋務運動的最重要的干將,他作為李鴻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兩年曾為談判《煙台條約》到過煙台。十年後又任山東登萊青兵備道兼東海關(芝罘)監督長駐煙台,六年後才離任。他在煙台政聲頗佳,後又當上了郵傳部尚書。這位長袖善舞的大買辦一生既與郵電有關,又與煙台有關。中國近代郵政的「始祖郵票」是「大龍票」,現在倖存於世的據說只有兩枚,因而為集郵者所珍愛。其拍賣價格在「文革」前就十分驚人,現在隨著「收藏熱」的崛起,恐怕早已創下了「天價」記錄。這種「大龍票」的首發地就是煙台。1878年7月31日,煙台海關書信館第一次收到天津海關7月29日發寄的五分銀大龍郵票若干枚,因無郵政公告未能發售;8月9日,見到補發的公告,即開始發售中國第一套大龍郵票。8月9日是中國郵政史上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
『玖』 煙台精神
煙台精神以「創新、拼搏、協作、包容」為核心內容。
煙台精神,統一於專偉大的民族精屬神之中,既是過去煙台從勝利走向勝利的精神瑰寶,又是今後煙台再創新輝煌的內源動力。大力培育和弘揚煙台精神,對於凝聚全市力量,振奮干群精神,激發市民熱情,優化發展環境,增強煙台近期競爭力、培育長遠可持續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