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理解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重大意義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在經過南昌起義,廣州起專義,秋收起屬義這三大起義之後提出的。因為當時中共面臨的情況是:蔣介石奪取北伐勝利的果實,製造四一二事變,馬日事變,徹底和革命決裂。中共自己手中沒有足夠力量的軍隊實力,以至於在敵人富集的大城市發動的起義均以失敗告終。但在農村敵人的力量相對薄弱,而且有利於發動佔中國人口大部分的農民群眾,可以有良好的階級基礎,並且發動群眾,軍民合作,可以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所以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經過陳獨秀及蘇聯顧問的右傾投降主義統治後,中共經過分析得出中國革命必須依靠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不能再依靠軍閥,和兩面性很強的資產階級的結論。「政權是槍桿子里打出來的」。那麼多的工人運動有很多都以失敗告終,都和沒有軍隊支持由關系。所以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
這條新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深入,為亞非拉美其他國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同時,中國的革命也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打響了武裝反對反動派的第一槍。
『貳』 農村包圍城市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 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暴動,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繼 1927年 8月 1日南昌起義後,毛澤東於當年 9月l 1日,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共五千餘人。經轉戰和三灣改編後,毛澤東率領這支不足千人的部隊於 10月下旬進入了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8年 4月,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農軍,在毛澤東率部接應下,兩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工農革命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和軍委書記,壯大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軍事力量,對紅軍和土地革命戰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和影響。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在南方和陝甘地區建立了十幾個革命根據地。毛澤東領導全黨全軍在抗日戰爭中建立了19個大型根據地;解放戰爭中建立了東北根據地,發展了華北、華東、華中、西北等廣大解放區。這些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擴大了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對最後奪取全國勝利起了決定性的戰略作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立的這條革命道路,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戰爭史上僅有的,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的學說。
①創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戰爭首先把主要戰略方向指向農村的理論和斗爭藝術。法國的「巴黎公社」,俄國的「十月革命」,都是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中心城市。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三座大山的主要力量盤踞在中心城市,農村是它們統治的薄弱環節。毛澤東毅然決定把主要戰略方向首先指向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②成功地解決了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發展、擴建,革命力量不斷得以發展、壯大。
③解決了以農民為主體發展革命軍隊、進行革命戰爭的問題。解放了的廣大翻身農民,為保衛自己的利益,踴躍參軍、支前。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④成功地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發展的問題。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人民武裝隨之擴大,並由游擊隊向正規軍發展,從而解決了由游擊戰向運動戰、正規戰發展的問題。中國人民和人民軍隊,在中國共產黨、毛澤東的領導下,長期堅持、堅決按照這條革命道路指引的方向,發展根據地和革命戰爭,開展各種革命運動,經過二十多年艱苦卓絕的斗爭,到 1949年,終於推翻了三座大山在中國的統治,奪取了全國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惟一正確的道路。
『叄』 如何認識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重大意義
(1)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是毛澤東思想中最具獨創性的理論。
(2)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實踐的開始。毛澤東從理論上分析認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最基本原因;良好的群眾基礎、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相當力量正式紅軍的存在和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是紅色政權產生和存在的主客觀條件。
(3)革命根據地是革命武裝斗爭的戰略基地;武裝斗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土地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內容。
(4)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在於:第一,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在內部沒有民主,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沒有和平斗爭的條件,只能走武裝斗爭的道路。第二,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而中國革命的敵人又占據中心城市,革命只能在農村發動集聚力量,最後奪取政權。
(5)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
『肆』 農村包圍城市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無論在中國革命史上,還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轉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
第三,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人民解放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第四,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從中國的社會性質看
中國是一個外無獨立內無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無議會可以利用,共產黨沒有進行合法斗爭的條件,人民要當家作主,奪取政權,只有進行武裝斗爭。
2.從中國革命的動力看
中國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農民不僅人數廣大,而且深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的壓迫和剝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軍。農民問題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中國民主革命的實質是農民革命。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革命戰爭。
3.從敵我力量對比看
中國革命的敵人是異常強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時期內相對地弱小。在這種情況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馬上同敵人進行決戰,一下子取得勝利,而應同敵人作長期的持久的斗爭,逐步積累和發展革命力量,准備將來同敵人進行決戰,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據地作為革命陣地。
第三節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在各個革命時期的實現
一、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挫折
二、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民主根據地的鋪展
三、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迅速擴大和全國政權的奪取
第四節 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實踐和理論意義
『伍』 如何認識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極其重大意義
必要性:
中國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以長期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由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由敵我力量的對比和布局決定的。
重大意義:
第一、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和黨的工作重心有城市向農村的轉變,從而保存和發展了革命力量。
第二、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正確方向,指出了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
第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暴力革命的學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解放斗爭提供了重要經驗。
第四、是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第五、它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對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5)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歷史性
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正確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國革命能夠成功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於中國革命戰爭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經驗總結,它正確地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規律。
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來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和總戰略。
其基本內容是,中國民主革命首先在敵人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起義,建立人民軍隊,建立革命根據地,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建成支持長期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
依託根據地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隨著革命戰爭、人民武裝和根據地的發展,逐步造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態勢,最後奪取全國勝利。
『陸』 中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然性,可能性及歷史意義是什麼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在經過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秋收起版義這三大起義之後提出的權。因為當時中共面臨的情況是:蔣介石奪取北伐勝利的果實,製造四一二事變,馬日事變,徹底和革命決裂。中共自己手中沒有足夠力量的軍隊實力,以至於在敵人富集的大城市發動的起義均以失敗告終。但在農村敵人的力量相對薄弱,而且有利於發動佔中國人口大部分的農民群眾,可以有良好的階級基礎,並且發動群眾,軍民合作,可以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所以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經過陳獨秀及蘇聯顧問的右傾投降主義統治後,中共經過分析得出中國革命必須依靠廣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不能再依靠軍閥,和兩面性很強的資產階級的結論。「政權是槍桿子里打出來的」。那麼多的工人運動有很多都以失敗告終,都和沒有軍隊支持由關系。所以中國革命必須走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這是歷史的必然。
這條新路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的具體體現,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和深入,為亞非拉美其他國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同時,中國的革命也由此掀開嶄新的一頁,打響了武裝反對反動派的第一槍。
『柒』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必要性及重大意義
必要性:
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是由中國的具體國情決定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先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斗爭,然後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國無產階級政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
近代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革命軍和革命的主力軍。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並長期占據這中心城市,而農村則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將工作中心放在農村,在農村長期積蓄和鍛煉自己的力量,只有把農村建設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才能與占據這中心城市的敵人進行長期有效的斗爭。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奪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後勝利。
意義:
第一、實現了中國革命由城市向農村的歷史性轉變。
第二、揭示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最後勝利。
第三、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第四、是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範,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重要標志。
第五、它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這對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啟迪意義。
『捌』 論述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歷史意義
(1)中國革命之所以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因為:
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外部沒有完全的民族獨立,在內部沒有起碼的資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沒有議會可以利用,沒有罷工的合法斗爭權利,反動統治階級憑借著強大的武裝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因此,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二,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體的革命戰爭。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就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而「工農武裝割據」正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
第三,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的多次奮斗說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而廣大農村卻是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地區,共產黨人必須而且有可能首先佔領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為先進的鞏固的陣地,使之成為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
(2)這條革命新道路的歷史意義在於:
第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流血犧牲,千辛萬苦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歷史證明,沿著這條道路奮斗,革命形勢就能夠發展;背離這條道路,革命就會遭受挫折或失敗。
第二,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踐探索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寶庫的獨創性貢獻。這條革命新道路的現實意義於:過去搞==革命,要適合中國國情,走領導人民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玖』 論述中國革命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原因和意義
(1)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之所以必須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是因為:
第一,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在外部沒有完全的民族獨立,在內部沒有起碼的資產階級民主;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沒有議會可以利用,沒有罷工的合法斗爭權利,反動統治階級憑借著強大的武裝對人民實行獨裁恐怖統治。因此,中國革命必須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
第二,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中國的民主革命實質上是農民土地革命,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農民為主體的革命戰爭。中國革命要取得勝利,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就必須深入農村,發動農民,武裝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而「工農武裝割據」正是無產階級領導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
第三,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後,共產黨人的多次奮斗說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勝利的可能性已不復存在,而廣大農村卻是反動統治相對薄弱的地區,共產黨人必須而且有可能首先佔領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落後的農村改造成為先進的鞏固的陣地,使之成為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
(2)這條革命新道路的歷史意義在於:
第一,是中國共產黨人經過二十多年的流血犧牲,千辛萬苦探索出符合中國國情的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歷史證明,沿著這條道路奮斗,革命形勢就能夠發展;背離這條道路,革命就會遭受挫折或失敗。
第二,是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實踐探索的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於武裝奪取政權的學說,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寶庫的獨創性貢獻。這條革命新道路的現實意義於: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國情,走毛澤東領導人民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拾』 農村包圍城市有什麼重大意義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有重要意義:
第一,在實踐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被證明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惟一正確道路。
第二,在理論上,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做出了獨創性的貢獻。
第三,走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在反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斗爭中,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問題的典範。)是由中國國情決定的,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裝革命.
2)近代中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3)中國革命的敵人雖然建立了龐大的反革命軍隊,並長期占據著中心城市而農村這恰恰是其統治的薄弱環節1)在近代中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內無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義的壓迫; 外無民族獨立而受帝國主義的壓迫。中國的無產階級根本不可能像在資本主義國家那樣,先在城市經過長期的、公開的合法斗爭,然後再組織武裝起義,奪取政權。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要戰勝強大的敵人,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只能是武裝斗爭,以革命的武裝消滅反革命的武裝,相應的主要組織形式必然是軍隊。
2)中國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農業大國,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農民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軍和革命的主力軍。民主革命的中心問題是土地問題,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只有實行土地革命,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才有可能把農民充分發動起來,摧毀帝國主義和封必須派遣自己的先鋒隊深入農村,從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入手,組織、發動和武裝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