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⑵ 民間藝術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冠以「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民間藝術」的領域很寬廣,而且也不乏很多「絕活」,象皮影、剪紙、編織、綉花、獅子舞等等,都是很著名的民間藝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總體概述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剪紙
按照材質分類,有紙、布、竹、木、石、皮革、金屬、面、泥、陶瓷、草柳、棕藤、漆等不同材料製成的各類民間手工藝品。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按照製作技藝的不同,又可以將民間藝術分為繪畫類、塑作類、編織類、剪刻類、印染類等等。
從創作者的角度看,民間藝術是以農民和手工業者
人物剪紙
為主體,以滿足創作者自身需求或以補充家庭收入為目的、甚至以之為生計來源的手工藝術產品。
從生產方式看,民間藝術是以一家一戶為生產單位,以父傳子、師帶徒的方式世代傳承的。
從功能上看,它包括了側重欣賞性和精神愉悅的民間美術作品,也包括了側重實用性和使用功能的器物和裝飾品。作品的題材和內容充分反映了民間社會大眾的審美需求和心理需要,造型飽滿粗獷,色彩鮮明濃郁,既美觀實用,又具有求吉納祥、驅利避害的精神功能。
2
3玩具之類
玩具類的民間藝術包括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及綜合材料所制玩具等。傳統玩具是指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手工製作玩具,俗稱「耍貨」。它們與民俗關系密切,具有一定的傳承歷史。傳統玩具的生產採取了一家一戶的作坊式加工方法,成為代代相傳的地方和家族手藝,其材料大多採用天然的泥、木、竹、石、布、面、金屬、皮毛等等。傳統玩具的題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表現的是民眾的信仰、習俗和戲曲、傳說、民間文學等內容。它的造型、色彩和結構隨意、主觀,具有原始文化和鄉土藝術的特點,反映了中國的傳統審美觀念。
傳統玩具豐富了中國民間的游戲及體育活動,在進行各種各樣的游戲活動時,人們既得到了娛樂,亦達到了強身健體的目的。而共同參與的游戲或競賽,更使人們增進了情感交流並深刻體會到體育精神的真諦。中國傳統玩具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類和地方風格,並一直伴隨著人們的成長。時至今日,雖然許多玩具已改頭換面,但個中的涵義及先人的智慧卻仍長存其中。
泥玩具
玉田泥人
泥玩具中獅、虎、犬、雞、羊是通用的題材。忻州、代縣、定襄一帶的泥娃娃造型濃眉大眼、胖敦福態,多為坐像,大塊色彩,誇張簡潔;而晉南臨猗的五彩泥玩具以民間傳說中的天將、天狗、虎娃見多,以白色為底,描以黃、紅、藍、綠色,顯得細皮嫩肉、乖巧可親。娘娘廟會上的求子泥娃娃,絳縣、萬榮縣的面目姣美,小巧玲瓏;懷仁、右玉的粗獷脫俗,儼然一副「泥像」。要說泥哨哨,還是新絳縣的七音哨最為精緻了,它實際上是燒成的陶製品,造型美觀、花紋講究,渾厚的黑底上點綴幾點黃、紅、白,鳥、獸的造型均誇大頭部,縮小軀體,省略四肢,極有特點。玉田泥人生產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其產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幾個村。
布玩具
布老虎
布虎玩具隨處可見,形象各異,千姿百態。絳縣的布虎系列就有二十四種之多,虎頭魚尾、虎頭蛇尾、虎頭石榴尾、獨角獸……芮城縣的獅虎頭身鑲嵌,晃頭擺尾;雁北地區右玉左雲、懷仁縣的布虎肥頭大耳,胖圓的身軀;晉南、萬榮、稷山的布虎,大部分是柳葉眉、核桃眼,小小的嘴巴,胡須用絨毛製作,其背上多做裝飾,尾細長且彎曲上翹;晉北的布虎濃眉大眼闊嘴,須毛多為描畫,線條豪放,尾粗直。幾個地區的雙頭虎外形上區別不太大,都具有威猛和乖巧的特點,但晉南的表現得活潑伶俐,晉北的則顯得憨厚可愛。
節令玩具
山西歲時節令及傳統廟會中的民間玩具,常常使人陶醉於幼兒時期度年過節趣事的回憶之中。除夕夜、正月初一點「滴滴金」;元宵節扎燈籠,玩花燈;二月二,龍抬頭的古廟會上,布龍、面龍、竹蛇、紙蛇玩具,能動的構造給他們以誘感力,逗引得兒童們喜笑逐鬧、爭相購買;三月三上巳節的泥哨哨,聲聲悅耳;清明前後放風箏;端午節戴香袋,玩艾葉虎。還有那小風車,七音哨、皮老虎、草編的螞蚱籠,足使兒童們興高采烈了。
花燈玩具
兒童花燈玩具以手提式多見。一般都是篾扎紙糊,內裝小紅蠟燭。農村傳統的小花燈,用高梁桿扎架,麻紙糊面,用色彩畫人們喜愛的動物或神話故事,或印上木版年畫,或貼上民間剪紙,內裝小油燈。現今發展為竹架構造,彩紙或綢布糊面,內裝蠟燭。在製作技藝上雖然並不純熟,但粗獷有力,無矯揉造作之感。無論是造型、用料、色彩和製作風格都具有生動活潑的鄉土生活氣息和濃厚的地方特色。
棉塑玩具
一個棉塑只需一把棉花,幾根剝了皮的高梁桿和少許的膠水。製作簡便,先把幾根高梁桿芯紮成骨架,將蓬起的棉花輕輕纏於骨架上,再用膠水粘塑定形,膠水塗多塗少,可塑出不同形狀。最後在形體表面均勻地塗一層膠水固定造型,然後用品色染色,一件棉塑動物或人物就做成了。把它插在預先備好的卟啷搖鼓上,就是一件既可擺設欣賞又可隨手玩耍的聲形並茂的玩具。棉塑玩具用料較少,成本低廉,又可就地取材,所以藝人們常常是現做現賣,邊表演邊出售。棉塑玩具中有雞、麻雀、喜鵲、燕子、鶴等飛禽,長不過三五寸,高不過六七寸。人物主要有《西遊記》中精靈的孫猴子、憨厚的沙和尚,傻乎乎的豬八戒及慈善的唐僧,一個個栩栩如生,令人愛不釋手。
4染織綉類
刺綉
染織綉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綉、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刺綉則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傳統刺綉
刺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民間刺綉是相對於具有宮廷文化風格和文人畫風格的「四大名綉」而言的、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綉工藝。中國傳統刺綉歷史悠久,隨著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綉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裝飾手段。兩千多年前的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刺綉已經有了豐富的不同針法。可見當時刺綉工藝已經出現了不同針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藝。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綉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綉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圖案,形神兼備,絢麗多彩。
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詩句。漢末、六朝時期,剌綉題材中出現了人物形象,為後來的人物綉品開了先河。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綉畫稿的設計,文人畫所表現的詩詞境界、書法和繪畫的雅緻,影響到民間刺綉的創作,刺綉開始向精緻化和文人化的方向發展。到了宋代,刺綉幾乎成為婦女的女紅手藝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綉創作,更使刺綉工藝臻於精細絕妙。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刺綉商業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現了「露香園綉」這樣綉工精細,用針巧妙的以個人風格著稱的「顧綉」,並專門刺綉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表明中國傳統刺綉從附屬在服飾上的裝飾手段,成為獨立欣賞的藝術品。清代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刺綉藝術流派,如北京的京綉、開封的汴綉、山東的魯綉等,以及後人稱譽的四大名綉。
清代後期,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藝特色的民間刺綉工藝。但是長期以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對各地出現的民間刺綉工藝極少關注,更談不上記錄和評介。民間刺綉基本上處於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藝」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才使得民間刺綉一代代自發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藝術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品類。
民間印染
中國傳統的民間印染有扎染、蠟染、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
民間印染(2張)
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著色、顯花的工藝,以植物蓼蘭中分解提煉出的靛青為染料,民間也稱為藍染和藍印。彩印花布則是一種多版套色印花的工藝。據《史記》、《竹書記年》等古籍記載,早在公元前26世紀初,「黃帝制玄冠黃裳,以草木之汁染成文彩」。夏、商、周時代,就已經有用服飾的印染色彩、紋飾來區分尊卑等級的規定了。秦漢以後,鏤空版印花方法大為盛行,其後花色品種日見繁多,印染工藝也日臻完善。
中國織錦
中國織錦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生產出「何菱形紋錦」、「填花燕紋錦」、「對龍對鳳紋錦」等多色提花錦。到漢代,已能用復雜精密的提花機織出圖案優美的錦。唐宋以後,以各色絲線和金銀線製作的織錦緞及妝花緞,色彩鮮艷瑰麗,人們喻為錦上添花。
蜀錦產於四川,以成都為主,故成都又有錦城和錦官城之稱。此外,南充、閬中、樂山、綿陽、新都等地也生產蜀錦。蜀錦仍然沿襲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五彩繽紛,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宋錦因今之產地在蘇州,故又名「蘇州宋錦」,以古樸雅潔而著稱於世,現已面臨技藝中斷的瀕危局面。雲錦的產地在南京,因其錦紋瑰麗有如雲彩,故而得名。其圖案布局嚴謹,富有裝飾性,並多以金線顯花或絞邊,華彩四溢,臻麗至極,是中國皇家的御用織錦,代表了織錦工藝的最高技術水平。
5塑作藝術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麵塑、陶塑、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於採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徵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湯、面人郎的作品等;納模玩具如泥餑餑、泥玩具中的耍貨「阿福」、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中秋月餅、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類民間藝術。一些民間臉譜和器物採用紙漿拍塑而成,而玻璃類、糖人等則採用吹塑方法,趁熱邊吹邊塑形,也屬於塑作類藝術。
泥塑藝術
泥塑
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或磕模捺泥方法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新石器時代到漢代,中國境內考古發掘的大量文物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漢代先民的喪葬習俗中大量使用陶泥偶像作為陪葬品。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傑出的代表。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天津、江蘇無錫惠山、廣東大吳、陝西風翔、河南浚縣、淮陽及北京等地仍是傳統泥塑的重要產地。
麵塑藝術
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源遠流長,據文獻資科記載,漢代早已有麵塑存在了。宋代《夢粱錄》中記載了把麵塑用在春節、中秋、端午以及結婚祝壽的喜慶日子的習俗。現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的唐代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墓中出土的面制女俑頭、男俑上半身像和面豬。清代,出現了以做面人為生的手藝人,到了今天,在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存著面人製作的手藝和習俗。
麵塑一般分為觀賞的麵塑和食用的面花(或叫禮饃)。用於觀賞的麵塑通常用精麵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製成,而用於食用的麵塑則用澄粉、生粉等製成。材料的不同使這兩種麵塑在製作工藝上也有少許的不同。
麵塑
食用面花的製作工具簡單,全憑婦女的心靈手巧,其方法是先將白面經過搓、捏成面團,用剪刀、菜刀和梳子等工具對面團進行造型。觀賞和裝飾麵塑,其材料的製作方法則是將麵粉、糯米粉、防腐劑中倒入開水並用筷子攪拌,然後將面團反復揉搓均勻。然後把品紅、品黃、品藍、大白粉、鍋煙黑等顏色分別加入面中,製成多種色面,再用揉、搓、剪、挑、壓、粘等方法來塑造形象。還可以用一些羽毛、棉花等來裝飾面人的頭發、胡須之類,這樣一個完整的形象就出現了。
食用面花或節俗禮饃普遍流行於中國以吃麵食為主的北方各地,沿黃河流域的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各省以及內蒙古、新疆、東北等地農村都有食用面花。麵塑則以北京、山東、江蘇、浙江為主要的產地。北京的麵塑藝術水平最高。
1
⑶ 刺綉分為哪幾種
刺綉分為蘇綉、湘綉、粵綉、蜀綉、京綉、魯綉、汴綉、甌綉、杭綉、漢綉、閩綉等地方名綉。
而我國的少數民族如維吾爾、彝、傣、布依、哈薩克、瑤、苗、土家、景頗、侗、白、壯、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綉。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四大名綉之稱形成於十九世紀中葉,它的產生除了本身的藝術特點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綉品商業化的結果。
由於市場需求和刺綉產地的不同,刺綉工藝品作為一種商品開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而其中蘇、蜀、粵、湘四個地方的刺綉產品銷路尤廣,影響尤大,故有「四大名綉」之稱。
(3)延禧宮咯里的刺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手工刺綉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艷相宜,綉工精巧細膩絕倫。
就刺綉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綉、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採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產不同的線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綉藝術表現效果。
這種絲織刺綉工藝品的生產,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產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綉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
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綉樓」為貞,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產地不同,風格烔異。刺綉的針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等。刺綉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
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綉,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綉的絕妙效果。刺綉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檯布、屏風、壁掛及生活服裝等等。此外,刺綉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產品,經濟價值很高。
⑷ 中國的民間藝術有那些
1、琴棋書畫
在中國古代,彈琴(古琴)、弈棋(圍棋)、書法(毛筆)、繪畫(國畫)是文人騷客(包括一些名門閨秀)修身養性所必須掌握的技能,合稱琴棋書畫。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圍棋是由中國首創,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水墨畫也是中國獨有。所以,琴棋書畫體現著中國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的文化。
2、戲曲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它的起源歷史悠久。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祁劇、河北梆子、安慶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
3、皮影戲
皮影戲,發源於我國西漢時期的陝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有人認為皮影戲是現代「電影始祖」。在中國,不少的地方戲曲劇種都是從皮影戲中派生出來的,而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道理,以及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起到了重要的先導作用。由此可見,皮影藝術在中國乃至世界上擁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4、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還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民間剪紙在表現形式上有著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徵,同時民間剪紙用自己特定的表現語言,傳達出傳統文化的內涵和本質。
5、傳統刺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6、編織工藝(中國結)
編織工藝在中國有著久遠的歷史,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遼代已有了精美的編織生活用品。清代以後更是遍及生活的各個領域,其編織用材多種多樣,有柳條編、藤條編、高粱桿編、草編、竹編、繩編、金屬編等。其實,中國結是中國特有的民間手工編結裝飾品,始於上古先民的結繩記事,是一種造型獨特、絢麗多彩、內涵豐富的傳統吉祥飾物。
7、木偶
木偶藝術在我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最早的木偶可能與奴隸社會的喪葬俑有關。木偶戲是由藝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種戲曲形式,中國的木偶戲興起於漢代。就演出形式而言,可概括為提線木偶、杖頭木偶、布袋木偶、鐵枝木偶、葯發木偶五種。
8、民間印染
中國傳統的民間印染有扎染、蠟染、藍印花布和彩印花布。前三者都是以印和染的方法著色、顯花的工藝,以植物蓼蘭中分解提煉出的靛青為染料,民間也稱為藍染和藍印。
(4)延禧宮咯里的刺綉歷史文化擴展閱讀
民間藝術是針對學院派藝術、文人藝術的概念提出來的。廣義上說,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狹義上說,民間藝術指的是民間造型藝術,包括了民間美術和工藝美術各種表現形式。
它們以天然材料為主,就地取材,以傳統的手工方式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與民俗活動密切結合,與生活密切相關。一年中的四時八節等歲時節令、從出生到死亡的人生禮儀、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都有民間藝術的陪伴。
⑸ 具有中國特色的禮物,有哪些
中國結、茶葉、唐裝、旗袍/一般送蘇州絲綢,像絲綢的圍巾、手絹、包這些實用的;或者是雙面綉、拖鞋/
⑹ 歷史上的刺綉藝術品
中國刺綉主要有蘇綉、湘綉、蜀綉和粵綉四大門類
雙面綉《金魚》、《小貓》回是蘇綉的代表作。
五代顧答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唐代韓滉的《五牛圖》、周昉的《簪花仕女圖》、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盧楞枷的《六尊者》、閻立本的《步替圖》、宋代武宗元的《八十七神仙卷》、清代義大利畫家郎世寧的《百駿圖》
⑺ 中國有哪些民間藝術品
一、剪紙
又稱刻紙,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藝術,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和寶貴遺產,在民俗活動中佔有重要位置,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流派:蔚縣剪紙、山西剪紙、陝西剪紙、山東剪紙、揚州剪紙、佛山剪紙、福建剪紙。
⑻ 中國民間藝術有哪些
(1)建築陳設和裝飾類
建築、民居及其裝飾藝術包括的主要品類有戲台、宗祠、祖廟、神廟、民居、各種樓台亭閣、牌樓、墓碑、拴馬樁、城門、村口建築裝飾、各類鎮物、河邊橋頭的橋梁、染坊、井台、石雕等。城市城池建築、店鋪的裝飾、招幌、牌匾等都可以納入其中。飛檐斗拱、瓦當、門樓、牌匾、磚雕、門鼓、門飾、影壁、照壁、風水樓、神龕、花牆、花窗、門楣等、上馬石、拴馬樁、門蹲獅、院中其他雕刻裝飾等多種建築構件,通過排列、組合、裝飾與美化,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和審美需求。
(2)日常器物類
生產生活用品和器物包括了如農具、出行車馬、紡車、工匠用具、服飾、日用擺設和使用品,如編織品、紡織類(蘭印花布、扎染、蠟染、土布、織錦等)、服裝服飾、首飾佩飾;日常生活器皿如傢具、燈具、刺綉裝飾品、妝盒、陶瓷盛具、飲具、食具、煙具等。它們是美用合一的產物,即是藝術品,又是實用器物。
(3)節俗禮儀類
這類民間藝術品包含了各種節日慶典和人生禮儀、社會禮儀所需的造型藝術。它們不是平日使用的民間藝術品,而是適時而用,按需擇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節日和禮儀的裝飾性物品。如人生禮儀中的誕生禮、成人禮和壽禮、葬禮等使用的輔助性的民間工藝美術品,都是表達情感和情緒的載體,是各類節俗禮儀中的必需品。如各種表演用的兵器、節日和儀式中使用的道具、服飾、佩飾、麵塑禮模、用於婚慶儀式的提盒、食具、禮盒等也屬於此類。
(4)祭祀供奉類
這類民間藝術主要是指與民間信仰、民間宗教有關的裝飾藝術品,有的直接就是由巫術的道具和祭祀的神像演變而來的,如各類神像、祖先像、祭拜的各類偶像、陪葬品和祭祀類物品。我們熟悉的「娃娃大哥」乞子道具、天師像、鍾馗像、灶王像、水陸畫等都屬於這一類。
(5)觀賞把玩類
觀賞類的民間藝術品往往是那些以審美和裝飾為目的,滿足精神需求的比較純粹的美術類藝術品,如年畫、剪紙、刻紙、花燈(燈方畫)、扇面畫、炕圍畫、屏風、鐵畫、烙畫、彩繪泥塑、麵塑、裝飾性擺件、各種裝飾畫、裝飾掛件等。玩賞類的藝術如各類民間傳統玩具,以愉悅人們性情為宗旨的小巧的可玩於股掌之間的「玩意兒」也可歸入此類。這類民間工藝美術品具有超越物用的功利性特點,主要用於「精神的實用」,滿足精神和心理訴求。
(6)游藝表演類
這類藝術品包括了用於武術和競技、廟會和花會表演、遊街彩車使用的道具、器械、樂器、裝飾品等。這類藝術的特點是要藉助人的參與如張貼、舞動、懸掛、穿戴等才能體現其功能。如皮影戲、木偶戲、風箏放飛、民間玩具如九連環、空竹、風車的耍弄等都屬於這類表演。
這六類民間藝術的功能可以互相轉換的,當皮影完成了表演,掛在室內欣賞時,它又變成了觀賞性的藝術。花燈、木偶和一些道具也是如此。另外,原本是祭祀供奉的作品,在民間也常被用來觀賞和裝飾。民間藝術的功能主要看它在民俗活動中的何種場所使用、如何使用。每一種功能的發揮都具有一定的限定性,從而規定了民間藝術的功能歸屬。
染織綉類
染織綉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綉、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刺綉則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織錦主要有三大錦,還有少數民族豐富的織錦。三大錦即雲錦、蜀錦、宋錦。少數民族織錦中有代表性的包括壯錦、傣錦、土家錦(也稱「西蘭卡普」)、苗錦、黎錦等。
傳統刺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民間刺綉是相對於具有宮廷文化風格和文人畫風格的「四大名綉」而言的、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綉工藝。中國傳統刺綉歷史悠久,隨著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綉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 中重要的裝飾手段。兩千多年前的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刺綉已經有了豐富的不同針法。可見當時刺綉工藝已經出現了不同針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藝。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綉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綉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圖案,形神兼備,絢麗多彩。
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詩句。漢末、六朝時期,剌綉題材中出現了人物形象,為後來的人物綉品開了先河。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綉畫稿的設計,文人畫所表現的詩詞境界、書法和繪畫的雅緻,影響到民間刺綉的創作,刺綉開始向精緻化和文人化的方向發展。到了宋代,刺綉幾乎成為婦女的女紅手藝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綉創作,更使刺綉工藝臻於精細絕妙。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刺綉商業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現了「露香園綉」這樣綉工精細,用針巧妙的以個人風格著稱的「顧綉」,並專門刺綉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表明中國傳統刺綉從附屬在服飾上的裝飾手段,成為獨立欣賞的藝術品。清代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刺綉藝術流派,如北京的京綉、開封的汴綉、山東的魯綉等,以及後人稱譽的四大名綉。
清代後期,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藝特色的民間刺綉工藝。但是長期以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對各地出現的民間刺綉工藝極少關注,更談不上記錄和評介。民間刺綉基本上處於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藝」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才使得民間刺綉一代代自發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藝術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品類。
塑作類
塑作類是指以捏、塑、堆、納等方法為主製作的民間藝術品,其內容包括了泥塑、麵塑、陶塑、糖塑、米粉捏製品、紙漿拍塑、琉璃和玻璃等造型藝術。塑作類藝術往往靠藝人以手施藝,靠手工方法造型,由於採用了與雕刻不同的創作手法,它們的藝術效果也不同。塑作類藝術還常結合彩繪裝飾方法,在塑形後再施以彩繪,以增加藝術品的欣賞性、象徵性和吉慶祥和的氣氛。如泥塑中的典型作品有江蘇惠山的「手捏戲文」、河南淮陽的「泥泥狗」、北京的面人湯、面人郎的作品等;納模玩具如泥餑餑、泥玩具中的耍貨「阿福」、鳳翔泥塑、北京兔兒爺、中秋月餅、巧果、糖人等都是典型的塑作類民間藝術。一些民間臉譜和器物採用紙漿拍塑而成,而玻璃類、糖人等則採用吹塑方法,趁熱邊吹邊塑形,也屬於塑作類藝術 。
雕鐫類
雕與鐫都是指在竹木、玉石、金屬等介質上面進行的刻畫方式,雕鐫類指採用這種方式製作的作品,如我們常見的雕版、雕漆、雕花、浮雕等,還有與塑形結合的雕塑藝術品等。雕和鐫往往都是在硬質界面和半干狀態的固態界面上進行的,而塑需要在軟質材料上進行,這是雕鐫和塑作不同之處。我們熟悉的這類作品包括雕花的竹筆筒、玉石首飾和擺設、金屬首飾、蕪湖鐵畫、在磚上雕刻的磚雕、石雕作品等。雕鐫類作品創作中常使用刀子、鑿子、鑽子及一些輔助性工具。
繪畫類
人類最早的繪畫是距今約萬年前的原始先民創作的岩畫,民間繪畫是相對於文人畫、宮廷畫、宗教畫和現代的學院派繪畫而言的。民間畫的源頭來自遠古的岩畫、彩陶裝飾畫等原始藝術。我們現在通常把古代石刻線畫、宗教版畫、水陸畫、影像畫、廟畫、年畫、燈屏畫、建築彩繪、扇面畫、包括現代農民畫、布貼畫等在內的一切民間繪畫形式都納入到民間繪畫之中。
民間繪畫不僅是獨立的觀賞性的藝術,還作為環境和器物等的裝飾,成為附屬性的裝飾繪畫,如皮影、木偶、臉譜、刺綉、剪紙、建築裝飾、陶瓷裝飾等就大量採用民間繪畫的語言或圖案、對其進行裝飾。民間繪畫的特點是它有著強烈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與民間習俗相結合、有著很強的程式化色彩,造型古樸、誇張,色彩鮮明,既有工筆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雋秀之作。
編織類
中國的竹、草、藤、柳、棕麻編織工藝品像其他工藝品一樣,有著悠久的歷史。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早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時期;四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二三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就已有葦、竹等類的編織物。1973年至1977年在浙江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中,就發掘出以二經二緯法編織的葦席殘片。1934年在浙江餘杭縣吳興錢山漾良渚文化遺址發掘出二百多件竹器,上有一經一緯,二經二葦,多經多葦法編的人字及菱形花格等紋樣,尤其產生了梅花眼、辮子口等較復雜的編織技法。藤至少在氏族社會時已用於編織胄和盾牌。柳編則在新疆曾出土的唐代「線柳編長方盒」中,可以了解到柳編工藝在唐以前就已很發達。葵、棕、柳、麻編織也有悠久的歷史。
扎糊類
扎糊,是指以竹、木、鐵絲等為骨架,以絲綢、紙等外面,通過扎結、扣榫、糊裱等方法製作工藝品的方法,也是民間藝術中紙扎(又稱扎作、糊紙、扎紙庫、扎罩子、彩糊等)、彩燈、風箏、扇子等一類以扎糊方法製作的藝術品的總稱。除了彩燈、風箏等自稱一體的藝術品類外,扎糊一般主要指的是紙扎類的作品。廣義的紙扎,包括彩門、靈棚、戲台、店鋪門面裝潢、匾額及人物、戲文、風箏、燈彩等項。狹義的紙扎,主要是用於祭祀及喪俗活動中的紙人、紙馬、搖錢樹、金山銀山、牌坊、門樓、宅院、家禽等可用來焚燒的紙製品。
表演類
民間藝術中大量的內容都是通過人的舞動、戲耍、操作、歌唱等形式來完成的,與這種表現方式有關的藝術門類都可稱為表演類藝術。其特點是:以部分民間藝術品、器械、工具等為道具或裝飾手段,突出展現人的歌舞、演奏和絕技等天賦和表演技能。如皮影戲是通過鐵枝將皮影連接後,根據劇情需要,利用燈光的投射效果,舞動皮影,將影人的動態映射到銀幕上,形成了一出出劇情完整、有唱、有耍、有演奏的皮影戲。其他還有木偶戲、雜技、歌舞、民歌演唱、民間社火、各地小戲、秧歌、鑼鼓、旱船、競技等體育項目等,都屬於表演類藝術。
⑼ 民間藝術的染織綉類
染織綉類的民間藝術實際上包括了印染、手工紡織、刺綉、織錦、緙絲等幾大類別。
印染是民間服飾和日常居室裝飾密切相關的工藝品,主要有蠟染、扎染、藍印花布、彩印畫布等,主要用在服裝、帽子、被褥、床飾、門簾、包袱布等方面,是用途非常廣泛的布藝。
刺綉則包括了四大名綉、各地民間刺綉、少數民族刺綉等。四大名綉有湘綉、蘇綉、蜀綉、粵綉,各地民族民間刺綉中有代表性的包括苗綉、土族刺綉、滿族枕頂綉(綉於枕頭兩端)、湖北挑花和陝西、山西、河南民間手綉。 中國的傳統刺綉,根據使用者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工藝精緻程度的差別,分為民間刺綉和四大名綉。
民間刺綉是相對於具有宮廷文化風格和文人畫風格的「四大名綉」而言的、普遍存在於中國各地的民間刺綉工藝。中國傳統刺綉歷史悠久,隨著絲綢的產生和發展而存在。早在四五千年前,刺綉就已經成為「章服制度」中重要的裝飾手段。兩千多年前的長沙馬王堆墓出土的刺綉已經有了豐富的不同針法。可見當時刺綉工藝已經出現了不同針法的程式化的固定工藝。1982年從湖北江陵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了戰國時期的綉衾(被)和禪(單)衣,上面綉著龍、鳳、虎和花卉等圖案,形神兼備,絢麗多彩。
漢代的樂府詩《孔雀東南飛》中有「妾有綉腰襦,葳蕤自生光」的詩句。漢末、六朝時期,剌綉題材中出現了人物形象,為後來的人物綉品開了先河。唐、宋時期,文人們開始參與刺綉畫稿的設計,文人畫所表現的詩詞境界、書法和繪畫的雅緻,影響到民間刺綉的創作,刺綉開始向精緻化和文人化的方向發展。到了宋代,刺綉幾乎成為婦女的女紅手藝中最普遍、最重要的一項,不少有文化的富家女子的刺綉創作,更使刺綉工藝臻於精細絕妙。明、清時期,全國城鄉出現了眾多的刺綉商業作坊。尤其是明代,首先在上海出現了「露香園綉」這樣綉工精細,用針巧妙的以個人風格著稱的「顧綉」,並專門刺綉花鳥走獸畫幅、畫頁、手卷等陳設品,表明中國傳統刺綉從附屬在服飾上的裝飾手段,成為獨立欣賞的藝術品。清代開始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刺綉藝術流派,如北京的京綉、開封的汴綉、山東的魯綉等,以及後人稱譽的四大名綉。
清代後期,各地都出現了具有地方特色和技藝特色的民間刺綉工藝。但是長期以來,官方文化和精英文化,對各地出現的民間刺綉工藝極少關注,更談不上記錄和評介。民間刺綉基本上處於與日常生活完全融合在一起的普通「手藝」的地位,但是正是這種生活的藝術,才使得民間刺綉一代代自發地保留了下來,成為我們今天看到的傳統藝術中最精彩、最形象、最富有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品類。 中國織錦歷史悠久,據考古發現,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生產出「何菱形紋錦」、「填花燕紋錦」、「對龍對鳳紋錦」等多色提花錦。到漢代,已能用復雜精密的提花機織出圖案優美的錦。唐宋以後,以各色絲線和金銀線製作的織錦緞及妝花緞,色彩鮮艷瑰麗,人們喻為錦上添花。
蜀錦產於四川,以成都為主,故成都又有錦城和錦官城之稱。此外,南充、閬中、樂山、綿陽、新都等地也生產蜀錦。蜀錦仍然沿襲染色熟絲織造,質地堅韌,五彩繽紛,富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宋錦因今之產地在蘇州,故又名「蘇州宋錦」,以古樸雅潔而著稱於世,現已面臨技藝中斷的瀕危局面。雲錦的產地在南京,因其錦紋瑰麗有如雲彩,故而得名。其圖案布局嚴謹,富有裝飾性,並多以金線顯花或絞邊,華彩四溢,臻麗至極,是中國皇家的御用織錦,代表了織錦工藝的最高技術水平。
⑽ 民間藝術品都有哪些
藝術品分為很多類,陶瓷、國畫、書法、青銅器、金銀器、壁畫、年畫、剪紙內、皮影、面人、容泥人、糖人、錢幣、郵品、油畫、建築、園林、木器、服飾、掛飾、配飾、漆器、掛毯、彩蛋、鍾表、樂器、攝影作品、文學作品、雕刻作品、雕塑作品、砂岩作品、仿砂岩作品、擺件、鐵藝、銅藝、不銹鋼雕塑、玉雕、翠雕、石雕、瓷雕、銅雕、木雕、竹雕、根雕、角雕、浮雕、玻璃鋼雕、樹脂雕、玻璃製品、透明樹脂製品、寶石製品、玻璃製品、陶、吹瓶、琉璃製品、水晶製品、花藝、花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