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歐洲的議會制度起源於那裡
最早起源於古希臘部分城邦國家的議會制度,推薦耶魯公開課系列的《古希臘簡史》,裡面對古希臘各城邦的政治制度有詳細的介紹,特別是對雅典的貴族民主制度有很詳細的介紹。
❷ 論述政治制度發展的歷史階段及其特點
奴隸制不是政治制度,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南方各州還是奴隸制呢,呵呵。
其實人家是聯邦制,這個是政治制度,奴隸制只關乎人權,不關乎政治。
從中國的演變來看,三皇五帝期間,到戰國之前,都是分封制。比如,夏朝,分封了諸侯無數,其中一個諸侯叫湯,滅了夏朝,建立了商湯。戰國期間,政治制度非常復雜,既有分封制的遺留,還有以後各種政治制度的雛形。秦朝一統之後,執行的是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直到近現代,仍然本質相同,僅僅是有沒有君主的區別而已。
從歐洲來看,就更復雜了,希臘幾乎實踐了所有我們能想到的各種政治制度,所以你還是整理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再問確切一些吧。
❸ 社會制度的歷史演變
曹沖·文為心聲提出社會制度是行為規范的形態,是社會發展的形式,是組成社會結構的基礎。是由意識和具體行為規范建立起來的,並在社會上具有合法性和重要地位。
❹ 國外發展的演變經歷了哪幾個歷史階段變化
國外的發展演變經歷了歷史階段,人類的歷史演變主要是經過了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
❺ 簡答題 羅馬法的起源,發展演變的歷史過程是怎樣的
1、起源
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古代羅馬王政時代,當時,羅馬的法律有人民大會的法律和平民大會的法律,共和時代的末期,元老院的決議逐漸取代了王政時代的人民大會和平民大會的法律。
2、羅馬法的發展與完善
(1)早期階段:
羅馬在國家形成的初期,沒有成文法典,只有未經政府明確承認而被一般人接受並默認為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之規則的習慣法。由於習慣法沒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因此具有很大的伸縮性和不確定性。而這種法律制度上的局限在司法制度落後的古代又往往會導致法律規范的不精確,無形中就為法官故意壓迫平民,袒護貴族提供了方便。為了改變這種不平等的地位,平民在羅馬共和國早期就曾主動組織起來向政府施加壓力,要求編纂成文法。公元前450~前449年頒布的羅馬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十二銅表法》,就是平民反對貴族斗爭取得的成果。《十二銅表法》內容相當廣泛,包括公法與私法、刑法與民法、實體法與程序法、同態復仇與罰金、氏族繼承與遺囑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貴族的專橫和濫用權力作了限制。此後,隨著平民與貴族斗爭的繼續,羅馬進一步調整了公民內部的階級關系,也不斷促進國家立法工作的繼續進行。
(2)發展階段:
從法律內容來看,起初羅馬法律的適用范圍僅限於羅馬公民,居住在羅馬的異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護,被稱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內容主要是有關羅馬共和國的行政管理、國家機關及一部分訴訟程序的問題。公民法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表現為:法律的主體范圍狹小、內容保守、形式主義色彩濃厚、保留大量氏族殘余等。
(3)繼續發展和完成階段:
隨著羅馬對外征服地區的擴大,羅馬的社會政治和經濟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公民法不足以解決帝國疆域內出現的各種復雜的問題。在羅馬逐漸出現了普遍適用於羅馬統治范圍內一切自由民的法律,這就是萬民法。公元前27年羅馬帝國建立之後,為了對龐大帝國進行有效統治,帝國前期的皇帝都非常重視法律的制定。同時許多著名的法學家從法理上對公民法和萬民法作了詳細的論述,大大豐富和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從3世紀開始,帝國內部自由民間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消失,原先適用於不同法律主體的公民法和萬民法之間的區別也失去實際意義。羅馬法進入整理和提煉的階段。羅馬帝國的哈德良皇帝、戴克里先帝、東羅馬帝國的狄奧多西二世都曾組織人力進行過法典的整理和編纂工作。7世紀的查士丁尼皇帝勵精圖治,希望重振羅馬帝國的國威。他設立專門委員會編纂羅馬法,形成了包括《查士丁尼法律匯編》《法學總論》《法律匯編》《新敕令》四種法律文獻在內的法律匯編,統稱為《民法大全》,這是羅馬法體系最終完成的標志。
❻ 國際體系的歷史演變
國際體系也就是在國際社會中,各個國際行為主體之間相互影響與作用所形成的有機統一整體。其中,國際行為主體分為國家和非國家兩類。相互影響與作用主要表現為行為體之間的相互沖突、競爭、合作和依存。在國際體系中,基本狀態是無政府狀態。
國際體系是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而逐步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的殖民行為將世界各地原本相互隔絕的地域連接起來。
從而在以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為標志而最終形成。國際體系按照地域范圍和規模分為局部結構層次和總體結構層次兩類。
(6)歐洲議會制度發展演變的歷史擴展閱讀:
國際體系的特點:
1、領域性分體系
是從全球范圍內對各行為體在安全、經貿、能源、文明等相關領域關系的概述,是國際體系的延伸和細化。
國際安全體系最主要的特點是安全要素多向擴展,綜合安全概念正占據主導;安全威脅多樣關聯,非傳統安全威脅日益凸現;安全結構日趨多樣、復合,行為體互動模式和理念不斷變化,「軟均勢/平衡和戰略防範」模式正在取代傳統的「均勢/平衡和聯盟」模式。
此外,安全體系中的意識形態內容日益凸現,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在安全體系中強調「民主和評論」,力圖主導構建國際安全體系的話語權。
2、地區性分體系
從某一地區的具體情況出發,構建地區內各行為體的互動機制和規范。地區分體系受制於國際體系,但又反映了該地區的綜合特點。
亞洲國際體系正在多重復合中逐步成型。亞洲地區性組織自冷戰結束以來發展較快,如綜合性的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性的亞太經合組織和「東盟+3」,安全性的東盟地區論壇等,此外還有非官方的組織和論壇。
亞洲國際體系的另一特點是區內和區外國家(美國)聯系密切,互動頻繁。
❼ 政治制度發展演變的規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政治制度的演變當然也不為例。他需要經得版起歷史變遷,就是要看權它適不適合,他能不能夠長久穩定的存在於這個社會。歐美等發達國家做到了長久。所以資本主義對他們來說好。我們說是特色社會主義,實際上是黨國找出來的華麗辭早而已。我們實行了市場經濟就證明不是社會主義。但是同時可以看到他一直存在了下來,盡管期間有被推翻的時候但還是存在了下來。所以綜合是不要聽信書上的,要用事實說話。要從文化輸出、人民富裕程度和幸福度來評價。文化輸出我們比不上歐美,人民富裕程度和幸福感那就更不用說了。所以得出資本好那也不正確,非洲國家就是很好的例子。那麼歸根到底是通過不斷地改革最終找到一條適合國情的「主義」。
❽ 選舉制度的演變
作為現代民主政治的發祥地,英國是世界上較早實行普選制的國家之一,其選舉制度不僅僅對英國的民主政治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而且也對像美國等這樣的西方國家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當然,對於正在進行現代民主政治建設的中國,其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英國是最早實行代議制的國家,但其初衷並非是為了人民的民主,它的產生還要歸功於英國中古時期的君王和貴族們。具體說來,代議制政府向上可以追溯到當時英國國王和貴族們為了解決國家的一些問題譬如稅收、戰爭等所召集的議事會議。參加會議的人員來自各個階層,代表他們的利益。正是在這些會議上,代表的產生導致了選舉制度的萌芽,選舉代表和協商國是的形式也成為代議制的歷史來源。
在英國歷史上,除了早期的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其選舉制度從一八三二年到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也進行了近十次的改革。這些改革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紀初期的擴大普選權的改革,第二階段是二戰後以建立普遍平等原則為核心的選舉制度的改革,目前這一改革仍在進行中。
英國選舉制度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從部落社會到中世紀末這段時期,這時期的選舉制度可以稱為貴族政治時期的選舉制度。顧名思義,貴族政治對這一時期的選舉制度有著很大的影響,而對貴族政治的傳統有影響的因素可以分為兩類:經濟因素和政治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指土地、商貿和稅收對選舉制度的影響,政治社會因素則包括四個方面:部落民主傳統、血親復仇傳統、法治傳統和貴族政治傳統。總之,選舉萌芽於英國封建政治發展的歷史背景下,是貴族政治斗爭的直接產物。這種部落民主和法在王上的政治傳統持續地提供製衡王權的民主思想,也為選舉的產生鋪墊了理論基礎。
從十八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開始,英國的選舉制度隨著經濟的變化也開始改變。在這個時期英國的工人階級參與政治和獲得更多社會資源的願望逐步增強,這種要求集中的表現是爭取普選權運動的開展。以此為背景,第一個選舉制度改革法於一八三二開始實施,該法注重於兩個問題:重新分配議會議員的席位和降低選民的財產資格。但是,這次改革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比如議員人數與人口的比例各地區差別還很大;貴族在議會中仍佔有絕對多數議席等。一八三二年改革之後,英國到二十世紀初和二戰前相繼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相繼解決了四個問題:一是婦女的選舉權問題;二是居住和收入限制問題;三是選舉區選民人數與議員人數的平等劃分問題;四是平等選舉權問題即解決投票中的復票權問題。
二戰結束以後,英國開始了民主政治的重建工作。比如廢除了復票制和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改革。在工黨的主持下,英國對「簡單多數當選」進行了以下改革:一是英國下院選舉和地方議會選舉仍然按照簡單多數選舉的方式進行。第二,在蘇格蘭議會和威爾士國民會議選舉中,引入「額外議員制」,實行混合選舉制度。第三,創立被愛爾蘭議會,並在其選舉中引進單一可轉移投票制。第四,在歐洲議會選舉中實行記名比例代表制。
綜上,英國現代選舉制度形成於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人們主權理論,確定於各種選舉制度和理論的比較以及具體的英國國情因素,發展於精英民主理論的模式。選舉制度是資本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和精華所在,其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和總結,從而為我國的現代化政治民主建設提供借鑒。
❾ 東西方政治制度演變史論據
由原始社抄會向階級社會演變過程中,夏商周繼承較多部族統治方式,形成以宗法制為代表的政治制度。秦漢大一統,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以後,以後歷代王朝不斷完善這一體制;歷代王朝都設置丞相制度,參與軍國大事的處理。到了明代,延續了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杯明太祖廢除了,軍國大權進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後來,明朝雖設置內閣,但內閣的職責只備顧問。清朝雖設置軍機處,但軍國大臣也只是傳達皇帝的旨意。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到頂峰。
古代希臘、羅馬由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條件,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被稱為「海洋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祥地,對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雅典是西方米民主政治的起源,它創立的很多民主原則,至今為後人所沿用。羅馬建立的法治制度,對後來的法制建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