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一帶一路的古代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的古代歷史意義

發布時間:2021-03-01 03:28:29

①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具體名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的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② 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對密切我國同中亞、南亞周邊國家以及歐亞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關系,深化區域交流合作,統籌國內國際發展,維護周邊環境,拓展西部大開發和對外開放的空間,都有著重大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以來,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後從自身角度出發,提出了新絲綢之路的構想,其共同特點是都以中亞為軸心,但通達的目的地卻差別很大。不同版本的「絲綢之路」,其背後的潛台詞是視中亞為聯通歐亞的物流、資源、經濟乃至政治樞紐,力爭在「樞紐之爭」中占據上風,從而擴大自己經濟、能源安全的外延,並更加有效地拓展自身經濟輻射圈和商路。相比之下,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構想計劃更詳,范圍更廣,涉及國家、地區更多,受益面更大。簡而言之,這是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和更強調合作共贏的宏偉藍圖。因此,這一構想不僅受到中亞各國,也受到上合組織成員國及觀察員國以及如聯合國、歐盟等國際組織的贊揚和積極響應。
一年來的實踐表明,共建「一帶一路」逐步成為各國走向共識的合作構想。中國進一步鞏固了來自中亞和俄羅斯的能源供給,為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可靠、安全的周邊保障;而與中國的合作也有助於中亞國家擺脫「內陸國」、「雙重內陸國」的困擾,為其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地緣空間和廣闊市場。此外,本地區國家之間合作關系發展的成果,又為「一帶一路」建設打下堅實基礎;中國與海灣國家、與南亞和西亞國家、與中東歐國家以及歐盟、東盟的合作也日益深化。

③ 論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復路」的歷史意義:制
「一帶一路」是創新亞洲地區區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帶一路」是重新激發南南合作內生動力的新範式
「一帶一路」是引領和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新創舉
「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新途徑

----來源自概論

④ 一帶一路的文化意義有哪些

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意義有: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也就是說,中國推動的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潛台詞是大家好好合作、好好玩耍、好好過日子。

⑤ 一帶一路的目的及意義

「一帶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夥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

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是中國與絲路沿途國家分享優質產能,
共商項目投資、共建基礎設施、共享合作成果,內容包括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負著三大使命:

探尋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開創地區新型合作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比如,「經濟帶」概念就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亞歐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中國—中南半島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
「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不同於歷史上所出現的各類「經濟區」與「經濟聯盟」,同以上兩者相比,經濟帶具有靈活性高、適用性廣以及可操作性強的特點,各國都是平等的參與者,本著自願參與,協同推進的原則,發揚古絲綢之路兼容並包的精神。

⑥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的戰略意義是:

「一帶一路」是促進共同發展、實現共同繁榮的合作共贏之路,是增進理解信任、加強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誼之路。中國政府倡議,秉持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理念,全方位推進務實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

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點方向是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歐洲;從中國沿海港口過南海到南太平洋。

(6)一帶一路的古代歷史意義擴展閱讀

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

「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一帶一路」是務實合作平台,而非中國的地緣政治工具。「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成為人類共有的歷史財富,「一帶一路」就是秉承這一精神與原則提出的現時代重要倡議。

「一帶一路」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聯動發展倡議,而非中國的對外援助計劃。「一帶一路」建設是雙邊或多邊聯動基礎上通過具體項目加以推進的,是在進行充分政策溝通、戰略對接以及市場運作後形成的發展倡議與規劃。

「一帶一路」是和現有機制的對接與互補,而非替代。「一帶一路」建設的相關國家要素稟賦各異,比較優勢差異明顯,互補性很強。

「一帶一路」建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橋梁,而非觸發文明沖突的引線。「一帶一路」跨越不同區域、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信仰,但它帶來的不是文明沖突,而是各文明間的交流互鑒。「一帶一路」在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能合作與發展戰略對接的同時,也將「民心相通」作為工作重心之一。

⑦ 國家建立一帶一路的歷史作用和現實意義

以「共同開創亞洲發展的新未來」 為題發表演講,全面闡述了中國的亞洲合作政策,並內特別強調要推容進「一帶一路」的建設。「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它將充分依靠中國與有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藉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台。「一帶一路」的建設不僅不會與上海合作組織、歐亞經濟聯盟、中國—東盟(10+1)等既有合作機制產生重疊或競爭,還會為這些機制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⑧ 以今日一帶一路戰略談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世界經濟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擋的潮流,實行一帶一路是對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決策,同樣也有利於全方位,多角度,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的建設和完善,是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入貫徹和落實。在如今日漸增長的國際機遇和挑戰中,實行一帶一路戰略是實現大國的和平崛起和迎接機遇和挑戰的一個適時,適地,適國情的國家戰略。歷史上,從張騫開辟這條道路開始,中西方交流就有了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條路,中國古代的科研成果才能傳播西方,促進全人類的發展。而中國也在絲綢之路的建設和完善中使中國在古代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並在唐宋時期建立起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文明圈。無論從歷史還是當下世界潮流,一帶一路的實行都符合中國利益。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各階層就開始進行救亡圖存的斗爭。地主階級洋務派的洋務運動使中國開始了近代化,可是在甲午戰爭的失敗中讓中國有識之士意識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於是,資產階級維新派領導的維新變法拉開了政治制度改革的序幕。但資產階級的脆弱性和妥協性對中國社會並沒有多大改變。盡管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可是中國依舊還是半殖民半封建的社會,社會性質並沒有實質的改變。中國共產黨自建立開始,不斷致力於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逐漸關注名聲,關注革命中工人和農民的力量,從實際出發,在毛澤東思想的領導下建立起屬於人民的政府,徹底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化社會的性質,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

閱讀全文

與一帶一路的古代歷史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