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寧德歷史文化名人

寧德歷史文化名人

發布時間:2021-03-01 02:34:13

① 寧德有哪些名人故居

張疆 雙溪鎮後峭村
甘國寶故居 在甘棠鄉漈下村小梨洋自然村
漈頭村也留有很多名人故居

② 寧德有哪些名人

寧德的名人有:

一、魏敬中

魏敬中18歲進縣學,嘉慶六年(1801年),考選拔貢,為本科經魁。翌年春天,赴京參加會試,沒有考取,回閩主講於松溪湛盧書院和星溪書院。

後7次赴京應試,候試期中,曾暫任教職。在京聞房山縣名士邢家藏書萬卷,便前往潛心攻讀,學業大進。其間,霞浦一王姓旅客死於旅舍,魏敬中為之料理後事,且典當自己衣物,助運其棺回籍,因此頗有義名。

二、蔡威

蔡威(1907—1936),福建寧德人,中學畢業後考入上海大學讀書。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30年後被調入黨中央無線電訓練班學習通訊技術。1931年10月被派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1932年2月與宋侃夫一起創建了紅四方面軍第一部無線電台,先後任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通信電台台長、通信站站長等職,先後與湘鄂西紅三軍、江西的中革軍委與紅一方面軍、湘鄂贛軍區、上海黨中央溝通聯絡。

三、顏阿蘭

顏阿蘭1928年參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受黨的派遣從福州回霍童山區開辟革命根據地。歷任共青團寧德縣委書記、中共霍童區委書記、中共福安中心縣委委員、閩東工農游擊第三支隊長等職務,是閩東地區早期的革命領導人之一。

四、阮丹寧

阮丹寧,1975年2月18日出生,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93級表演話劇班,中國內地女演員。1992年畢業於周寧一中。次年,被福建話劇團導演看中,順利通過上海戲劇學院嚴格的初試、復試。

成為93級話劇表演班的15名學員之一,結束了福建考生1985年後無人考入「上戲」表演專業的歷史。1993年12月,阮丹寧在上海東方電視台拍攝的電視劇《火車,在黎明到達》飾演他的「女兒」——盲女。

五、李師江

男,1974年生於福建寧德,1997年畢業於北京師范大學。目前居住北京,專職寫作。在台灣出版《比愛情更假》《肉》《她們都挺棒的》等四部作品,內地出版長篇小說《逍遙游》,獲得2006年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2007年推出長篇力作《福壽春》。有部分作品被譯為英、法、日等語言行暢海外。《像曹操一樣活著》是其第一部歷史作品。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魏敬中

網路—蔡威

網路—顏阿蘭

網路—阮丹寧

網路—李師江

③ 寧德名人的詳細介紹

薛令之 字君珍,號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鎮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個進士"官至太子侍講。
薛令之少時聰穎好學,頗具詩才。曾獨自在廉村附近靈穀草堂刻苦攻讀,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苦詩書向燈燭。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神龍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長安應試得中。開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補闕之職,並命他與賀知章同為太子李亨侍講。時李林甫為相,擅權誤國,民怨沸騰。李林甫與李亨不睦,薛令之備受排擠。薛令之對李林甫的所作所為非常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軼草》。薛令之借傳說中的屈軼草(一種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詩中痛斥以李林甫為首的群奸。李林甫與他構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宮苑中高達丈余、葉色紫綠的苜蓿,聯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東宮,致使宮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東宮牆上題下《自悼》一詩。詩雲:"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不久,玄宗"幸東宮,以為諷上。遂援筆題其旁:'啄木嘴距長,風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謝病東歸"。他擔心宦途風波險惡,回鄉前致書任江西安福縣令的獨子薛國進,命他棄官返里。薛國進遵父命,於天寶末年隨父還鄉。
薛令之回鄉後隱居於靈穀草堂,過著窮研經書、抱瓮灌園的塵活。父子二人同時棄官,回鄉後生活窘迫。唐玄宗聞其清貧,"甚心憐之",下詔用長溪的歲賦資助他。在此期間,薛令之深居簡出,偶有出遊或訪親會友常留下詩篇。他游太姥山後寫下的《太姥山》一詩,表達流連勝景、嘯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門的思想。而別離友人時所寫的《送陳朝散》一詩,則表現出他息影林下,不忘為國薦賢的襟懷。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長安後,思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數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貧。於是肅宗"敕命其鄉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今已無存。《全唐詩》僅錄其《自悼》和《靈岩寺》二詩。
薛令之是閩地破天荒的第一個進士,他的及第無異向世人宣稱閩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這一種事實,其意義非同一般。

陳普 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鍾表之雛形。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陳普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咸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終日以窮經著述自娛。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詔聘他為福建教授,均堅辭不就。他在石堂山仁豐寺里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負笈從游者歲數百。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系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教導影響下韓信同、黃裳、楊碗、余載等人,皆為當時學以致用的理學名士。在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的同時,陳普還精研數理。其間,他反復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無數次反復試驗,終於第三年製成。此壺"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建譙樓(即鼓樓)報時。
陳普怕元廷加罪'遂隱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十二年。嗣後,他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建陽雲庄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所至之處,學者摳衣而來,不絕於途。其間,陳普應劉爍之請,為重修建陽考亭撰寫《修考亭記》,並編修黃干、楊復二家《喪禮》及朱熹有關撰著,分十卷刊行於世。陳普博覽群書,精研諸子百家,博聞廣見,多才多藝。自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歷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
延佑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中,由其親屬扶樞歸里,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鄉賢祠。
陳普一生撰著甚豐,著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凡數百卷,大多散失。傳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

游朴 字太初,號少澗。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於柘榮縣黃柏鄉。曾官至湖廣布政使右司參知,史籍曾稱"三主法司,無一冤獄"。
游朴4歲識字,能辨平仄,9歲能寫文章,作詩賦。13歲時,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詩一首紀事,他即吟道:" 鳥央 鳥傳雙樹,牛車遍九墳。千年悲漢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誰任,淵源自此開。聖漠與家訓,二曜並昭回。"時人稱為神童。14歲,考進州庠生,旋即補廩。後因父親、祖母相繼去世,家庭經濟拮據,便在私塾邊教書邊自學。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人,萬曆二年(1574年)中進士後步入仕途。
游朴為官愛民廉潔,辦理冤獄不滯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萬曆七年(1579年)救書稱他"簡府有眾,緣法 術情,可謂克舉厥官"。繼大理寺評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實授左寺正等職期間,對各地上報的大小獄詞,細心研審,多所平反。萬曆十年(1582年),敕書褒獎曰:"國刑不僭,民命無冤,民稱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時,奉敕恤刑浙江,認真清理積案。時人觀其讞牘,莫不認為是中興奏疏第一,一時在法界爭相奉為楷模。相國王荊石贊道:"此人有學,宜任學憲。"
游朴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勢,任廣東按察司副使時,察知當地總兵李棟勾結城社勢力,魚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顧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舉報,挫其氣焰。游朴任湖廣布政使司右參知,分守荊西道,駐扎承天府帶領德安府期間,荊門州世豪李天榮(一作李天雲)擁有黨羽千數,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賦,士民受害,怨聲載道。游朴將李天榮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獄,宣布李天榮罪狀,判他死刑。百姓稱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貼席。"李天榮黨羽勾結貪官污吏、太監奸臣一班人,到處煽惑造謠,進行攻擊報復,致使游朴被迫辭職。當地士民挽留不得,護送他至百里外泣別。荊門鄉宦余賢等人為立《游公大政記》頌其德,禮部李維禎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辭官歸里後,絕意仕途,窮研經史,不廢吟詠,與弟游詔白首同居,共敘天倫之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謝世,葬於柘城西郊曲瑤下(今柘榮一中大門右側)。崇禎九年(1636年),福寧州人把他列入鄉賢祠從祀。1983年,柘榮縣人民政府將其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嶺南稿》、《山社草》、《石倉詩選》、《武經七書解》、《浙江恤刑讞書》、《游太初樂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張大光在游朴去世後所搜集編印的《游參知文集》二卷尚存。

鍾學吉 畲族,別名鍾陳吉,學名鍾春貴。清咸豐六年(1856年)生於霞浦縣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鎮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譽為一代畲族"歌王"。
鍾學吉七歲入私塾,受儒家正統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輩早把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成畲族歌謠唱本,白露坑成為畲族長連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說歌")的發祥地,這對鍾學吉有良好的影響。其業師鍾廷吉對其影響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鍾學吉通過"蘸明祭"度身入錄,成為畲族"盤護忠勇王"的正式傳人。光緒四年(1878年),鍾學吉設私塾課童。他治學嚴謹認真,澤溉鄉梓,名重一方。鍾學吉結合教學,編寫大量知識性歌謠,其中《花名歌》、《鳥名歌》、《十賢歌》、《十女歌》、《十字歌》、《起書堂》、《大讀書》等,在塾館內外廣為流傳;而根據畲族民間傳說改編的敘事史詩《高辛氏》,在好些場合被用以替代《盤瓠王歌》;他依據漢族小說、曲藝、故事改編的小說歌,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超過其先輩和同輩歌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鍾大火昆 來閩東主修《福建福寧府穎川鍾氏宗譜》。鍾學吉參與編修霞浦縣四十六七都一帶的《鍾氏支譜》。同年,鍾學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頭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聯誼場所,並於次年在霞浦縣城建立"福寧山民會館"。鍾學吉經常活動其間,結識不少畲族各階層人士、大大豐富其以小說歌為主體的畲族長篇敘事歌的創作。其間他所撰的《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區廣泛流傳。
民國2年,山民會館(後改稱"福寧三明會館")經過整頓,成為閩東、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區的同族性團體。年近花甲的鍾學吉被公舉為董事。由是他交遊更廣,創作愈豐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據畲族真人真事編成小說歌《鍾良弼》,鼓舞當時閩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在畲族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民國8年,會館遷入城內,從此成為畲族民間公益團體與公共活動中心場所。此時,鍾學吉年逾花甲,卻經常住館,利用會館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編寫眾多歌本,同時把畲族長連抄本正歌的創作推向全盛時期。各處來的宗人則利用住館之便,大量轉抄,迅速傳播。以至當時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鍾陳吉的歌"之說。鍾學吉這一時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於民國8年定稿於民國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長篇敘事歌(歷史歌)中佔有重要地位。該歌敘述各個朝代的歷史,著重敘寫清朝政府的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統治帶給人民的災難。民國13年,鍾學吉病逝於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閩浙畲區廣為流傳。鍾學吉為弘揚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漢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省、縣有關部門,多次派員深入發掘、整理鍾學吉傳世作品百餘篇。《中國大網路全書·畲族文學》以及《畲族簡史》、《畲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均對其創作的《末朝歌》、《藍佃玉》(亦稱《九節金龍鞭》)、《鍾良弼》、《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優秀作品,予以高度評價。

圓瑛 俗名吳亨春,法名宏悟,別號韜光。光緒四年(1878年)生於古田縣平湖鄉端上村農家。當代愛國名僧。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
六歲時父母雙亡。自幼聰穎,詩文過目成誦,鄉人日為"神童"。十八歲時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決意皈依佛門,遂至福州鼓山湧泉寺拜增西上人為師,後轉至雪峰寺為僧。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蘇常州天寧寺依治開法師探研禪學。五年後,又轉到浙江寧波天童寺從寄禪法師修習禪定。宣統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縣接待寺住持,曾返湧泉寺開講《護法論》,在禪林中嶄露頭角。從此,他輾轉各名山大剎,演教弘法,法席遍於海內外。
民國3年,他精研永明、蓮池大師的大量著述,接受"凈土宗"思想,自此他禪、凈兼修,為其佛學理論在禪林中獨樹一幟打下基礎。同年,他力襄寄禪法師組織"中華佛教總會",被選為參議長。
民國17年,他被推為剛成立的中國佛教會主席,隨即率佛教代表團赴南京請願,要求南京政府廢止改寺廟為學校的《寺廟管理條例》。不久,為分擔社會責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養、兼利社會",開辦各種慈善福利事業。一時,佛教慈幼院、醫院、工廠、農林場紛紛成立,佛教界面貌為之一變。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以中國佛教會主席身份,通告全國佛教徒啟建"護國道場",致電蒙藏院警惕敵人的分裂活動,同時致書日本佛教界,呼籲其教徒同中國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
民國23年夏,圓瑛再次當選為中國佛教會主席。是年秋,在南京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主張用佛教教義救人、救國、救世界。同時在上海建圓明講堂,作為他從事講學和著述的主要地點。
民國25年12月,圓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滿回閩,接理湧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主持召開中國佛教會理監事緊急會議,號召全國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並成立佛教戰時救護團、難民收容所,親任救護團團長。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他派遣僧侶救護隊奔赴前線搶救傷員。他還不辭辛苦地奔走於吉隆坡、檳榔嶼、怡保和馬六甲等地,在華僑中提倡"一元錢救國運動",將募到的巨款匯回國內。
民國28年秋,圓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與明日易 被日本憲兵逮捕,轉解南京日本憲兵總部。敵人對他們先是嚴刑逼供,脅迫其承認抗日有罪,繼又勸降,誘其與日方合作。師徒倆始終堅持民族氣節,嚴辭痛斥,並絕食以示抗議。敵人無計可施,只好將其釋放。
出獄後,圓瑛於圓明講堂閉門謝客,專心著述,寫下《發菩提心講義》、《勸修念佛法門》、《彌院經要解講義》、《楞嚴經綱》等大量論著。他將這些經論與前期所寫的《大乘起信論》、《金剛般若》、《法華》、《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圓瑛講演錄》《住持禪宗語錄》等著作,一並匯編成《圓瑛法匯》付梓刊行。此期間,他仍不忘國難,曾給北京佛學院師生題贈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一亡,教徒有責。"
民國34年,在上海創立"圓明楞嚴專宗學院",自任院長,培養大批高級佛學人才。民國36年,他又到南洋講經,弘揚佛法。回國時,中國已面臨解放。時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勸其再度出國安度晚年。但他堅決表示:"我是中國人,生在中國,死在中國,決不他往!"
1952年9月,圓瑛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同與會的佛教界代表發表聯合聲明,號召全國佛教徒團結起來,"制止侵略,保衛和平"。會後,他回到上海,啟建"祝願世界和平法會",登台講演,衷心禱祝"國運日昌隆,人民常安樂,世界永和平"。法會進行十天,對宣傳和平起積極作用。1953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不久,圓瑛食道癌惡化,遂決定歸老天童寺。行前,寫下遺囑交與趙朴初居士,再次寄語殷殷:"……願我全國佛教徒同心同德,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致力和平事業……"是年9月12日圓寂。國內許多報刊報道其病逝消息並深致哀悼。
圓瑛不僅佛學造詣精湛,且擅長詩文、書法,國內的主要禪林都留下他的遺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極樂寺內修建了圓瑛紀念館。館內陳列圓瑛生平事跡的部分資料。

黃壽祺 字之六,號六庵,一度自號巢孫,霞浦縣鹽田人。民國元年生於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著名易學專家。
民國17年,他初中畢業,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級中學。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國大學文科預科。兩年後升入本科國學系。又四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民國24年,黃壽祺歸家探親,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下稱霞浦簡師)教導主任兼文史教員。不久,因表揚進步學生陳子英在作文中敢對縣長張燦等提出批評,被張枉加罪名而解聘,於是復返北平。一面擔任嵩雲中學國文教員,一面仍從尚秉和、吳承仕諸先生受業。
民國25年8月,愛國將領宋哲元下令考選北平、天津、保定地區各大學畢業生,培養抗日幹部。黃壽祺欣然報名投考。錄取後到南苑受軍訓四個月,被分配在冀察綏署參謀處當"服務員"。工余還當宋哲元創辦的蓮池講學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間,他寫《南苑受訓錄》和與其業師尚秉和論《易》的三封信(後稱《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尤其後者及尚答兩書,曾被蘇聯科學院院士舒茨基收為其所著《變化的書》(1978年經美國轉譯,易名為《易經研究》)的參考文獻目錄。
民國26年,七七事變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黃壽祺滯留北平。先在嵩雲、燕冀兩中學教古文,後到中國大學國學系任講師,直至民國30年冬。是時正值日本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組織中日學者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其師尚秉和、吳承仕等均受聘參加撰寫工作。他在任教之餘,除協助和代替吳、尚撰寫外,還自寫《易》類提要30篇,《禮》類提要60篇,並整理《易類提要目錄》一冊。民國29年,日本學者橋川時雄編撰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說他師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銘"與此同時,他還著有《漢易條例》、《六庵易話》、《六庵讀禮錄》、《歷代易學目錄考》、《尚氏易要義》、《喪服淺說》、《宋儒學說講稿》、《明儒學說講稿》等計42卷,以及《六庵讀書札記》100餘冊。
民國30年冬,黃壽祺返閩。他先在福建省立師范專科學校(下稱師專)、繼在國立海疆學校任副教授,後又重返師專任教授兼國文科主任,直至1949年8月福州解放。
1950年秋,師專改為學院,國文科改為中國語言文學系(下稱中文系)。黃壽祺任系主任。"文革"期間,黃壽祺被審查批判近4年,1970年2月下放周寧縣農村。1972年秋,成立由師院改名的福建師范大學,他始被調回,仍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1979年,升任副校長。同年兼任碩士研究生導師。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90年春,應邀赴美國考察,歸來胃癌病發7月逝於福州。所著有《六庵詩選》、《易學群書平議》、《楚辭全譯》、《周易譯注》、《周易研究論文集》1-4輯(後三書系與人合著或合編)等專著和《從易傳看孔子的教育思想》、《論易學之門庭》等專稿。
黃壽祺治學嚴謹,學識淵博。待人誠懇,誨人不倦,處事認真,操守清正。晚年身兼福建省政協(第四屆、第五屆)常委、省政協文史委員會副主任、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詩詞學會中國韻文學會顧問、省語文學會會長及美國紐約四海詩社名譽社長等多種職務,他平時生活儉朴,不義之財不取,幫助別人解決困難,也從不希冀圖報。所寫"願將暮齒為蠶燭,放盡光芒吐盡絲"、"但期薪盡能傳火,卻望才良早入班"等詩句,畢現其高尚精神。

④ 福建歷史文化名人名單,並了解他們的相關事跡

福建歷史名人: 閩王無諸 漢初 生於戰國晚期,卒於漢初 不詳 開閩始祖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0年)劉邦即帝位,封無諸為閩越王。無諸為閩越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 董奉 三國 220—280 長樂 神醫 與華倫齊名於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病人多以在其宅周圍種杏樹以示報答。
3 嚴高 西晉 生卒不詳 福州 開鑿東、西湖 任原本(今福州市)首任太守,勤政愛民,以治城隘,開城北鑿東、西湖,溉田數萬畝,被後人愛戴。
4 王審知 唐 862—925 固始 開閩王 王審知為福建的經濟、文化、農業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受到後人好評。
5 陳元光 唐 657—711 河東 開漳聖王 他開漳立州,為漳州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6 薛令之 唐 683—? 長溪 福建歷史上第一個進士 官至太子講學。
7 林鼎 五代 生卒不詳 侯官 五代著名書法家 書法造詣深厚,影響後世,官至丞相。
8 朱熹 南宋 1130—1200 尤溪 著名理學家 進士、中國大儒集大成者,「閩學」創始人。
9 游酢 宋 1058—1123 建陽 卓越理學家 集理學、政治、教育、文學為一體。
10 楊時 宋 1044—1130 長樂 理學家 宋代著名理學家。
11 李侗 宋 1093—1163 南平 理學家 朱熹老師,平民布衣,著作多。
12 蔡元定 南宋 1135—1198 建陽 理學家 終身布衣。
13 劉勉文 南宋 1092—1149 武夷山 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4 胡安國 宋 1074—1138 崇安 理學家 進士、太學博士。
15 羅從彥 宋 1072—1135 羅源 著名理學家 教育家、布衣。
16 劉棠 宋 生卒不詳 漳平 進士 學問造詣深。
17 鄒應龍 宋 1172—1245 泰寧 廣佑聖王 任四個部尚書,民間稱之「廣佑聖王」。
18 葉祖洽 宋 1046—1117 泰寧 狀元 與鄒應龍等3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19 黃應南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省元 與鄒應龍等4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0 江廷賓 宋 1109—1166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5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1 肖舜咨 宋 生卒不詳 泰寧 解元 與鄒應龍等6人被稱為「五位科舉名人」。
22 陳普 南宋 1244—1315 寧德 著名政治家 理學家。
23 劉子羽 宋 1096—1146 崇安 北宋名戰 戰功卓著(年輕)。
24 留正 宋 1129—1206 泉州 丞相 魏國公,從政40年,清正廉明。
25 嚴羽 宋 逝於元初 邵武 一代詩歌宗師 被譽為宋、元、明之桂,詩話第一人。
26 蔡襄 宋 1012—1067 仙游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 著名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植物學家。
27 吳夲 宋 979—1036 同安 醫神 曾任御醫,醫術高,深受人民愛戴。
28 李鋼 宋 1083—1140 邵武 抗金英雄 進士、金兵南犯,他冒死上血書抗金,任宰相,後被貶,含恨去世。
29 宋慈 宋 1186—1249 建陽 傑出的醫學家 一生經辦刑案。著《洗冤集錄》。
30 柳永 宋 987—1053 武夷山 著名詞人 北宋第一個專業的詞人,放盪不羈,終身潦倒。
31 蘇頌 宋 1020—1101 南安 宰相科學家 以制永運儀象台聞名於世。
33 陳文龍 宋 ?—1276 莆田 民族英雄 文官,抗元軍,絕食而亡。
34 吳玠 宋 1093—1139 南宋抗金名將 曾大敗金兵兀術部,官至四川宣撫使。
35 吳璘 宋 1100—1166 武夷山 南宋抗金名將 紹興初與吳玠共抗金兵,管至太傅。
36 楊億 宋 974—1020 浦城 進士 管至工部侍郎,性耿直,重氣節。
32 浦壽庚 元 1205—1290 泉州 著名商業領袖 初為宋官,後入元,成為元商人。
37 盧奇 元 1306—1362 惠安 進士 詩人,做官清正廉明。
38 張以寧 元 1300— 古田 文學家 進士,詩人,有較大影響。
39 李贄 明 1527—1602 晉江 著名思想家 文史學家,其實想影響後世,官至國子監博士。
40 隱元 明 1592—1673 福清 明末高僧 攜徒東渡日本揚法,為日本黃檗宗始祖。
41 黃道周 明 1585—1646 漳浦 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 通天文,理數諸書,精詩文,書法,世人尊稱聖人,官至尚書,抗清殉國。
42 曾鯨 明 1568-1657 莆田 著名人物畫家 專門從事人物肖像創作,是中國繪畫史上傑出的人物畫家。
43 顏思齊 明 1589-1625 海澄 開台第一人 生性豪放,仗義疏財、身材高大魁梧、率眾進台灣、開拓台灣。
44 張瑞圖 明 1570-1641 晉江 著名書法家 進士、文學史家、書法影響後世。
45 葉向高 明 1559-1627 福清 明朝名臣 任明朝首輔大學士。
46 曹學佺 明 1574-1646 福州 明末名臣 著名官員、學者、藏書家、閩劇創始者、自縊殉國。
47 游朴 明 1526-1599 柘榮 進士 萬曆年進士、刑部郎中,廉史、愛民。
48 江日彩 明 1570-1625 泰寧 進士 官至少卿、引薦袁宗煥掛帥(四品)。
49 陳第 明 1541-1617 連江 旅行家 71-75歲游遍五嶽、曾任游擊將軍。
50 馮夢龍 明 1574-1646 長州 著名作家 明末文學家,著《三言二拍》。
51 劉中藻 明 1605-1649 福安 名族英雄 崇禎年刑部尚書,清兵進攻時,他率兵堅守福安城4個月不降、自殺。
52 鄭成功 明 1624-1662 名族英雄 戰勝侵略台灣的荷蘭統治者,一舉收復台灣。
53 威繼光 明 1528-1588 登州 抗倭英雄 與余大猷齊名,被後世推崇。
54 余大猷 明 1504-1580 晉江 抗倭英雄 明朝著名民族英雄,戎馬47年,四為參將、六為總兵,身經百戰、守海防,抗倭一生。
55 鄭和 明 1371-1438 晉寧 航海家 官到四品、率明朝艦隊七下西洋。
56 蔡新 清 1707-1799 漳浦 帝師 為官50年,任五部尚書,乾隆、嘉慶師傅。
57 林鴻年 清 1804-1886 福州 清代名人 道光間狀元,任雲南巡撫,福州下誼書院院長。
58 林則徐 清 1785-1851 閩侯 民族英雄 管至一品,兩度受命欽差大臣,主張嚴禁鴉片,「虎門銷煙」。
59 施琅 清 1621-1696 晉江 維護國家統一名將 初為台灣鄭部將領,後降清。任福建水師提督,收復台灣。
60 甘國寶 清 1709-1776 屏南 清朝名將 戎馬一生,平匪患,保衛邊防,威懾一方。
61 陳化成 清 1776-1842 福州 抗英英雄 著名將領,英艦船侵犯吳淞口時,他率軍守炮台,痛擊英軍,英勇犧牲。
62 李光地 清 1647-1718 泉州 名臣 康熙年間名臣,政績顯著。
63 陳壽祺 清 1771-1834 福州 著名經濟學家 清代經濟學家、史學家。
64 陳夢雷 清 1650-1741 福州 進士 清代康熙年間進士,入翰林。
65 尹秉綬 清 1754-1815 寧化 書法家 清代名臣、揚州知府。
66 梁章鉅 清 1775-1849 長樂 清代名臣 文學家,楹聯大師。
67 黃乃棠 民國 1849-1924 閩侯 愛國華僑 與陳嘉庚共為華僑領袖
68 張享嘉 民國 1847-1911 福州 教育家 近代著名教育家,任京師大學總督。
69 沈葆楨 清 1820-1879 閩侯 洋務運動重臣 林則徐女婿,洋務運動重臣。
70 辜鴻銘 清 1857-1928 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 精通9國語言,對古漢語文化修養極深。
71 嚴復 清 1854-1921 福州 近代著名思想家 是清末很有影響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翻譯「天演論」一書。
72 林紓 清 1852-1924 福州 著名文學家 我國近代著名文學家,畫家。
73 林覺民 清 1887-1911 福州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07年考入日本慶應大學,入同盟會,參加同盟會起義,從容就義。
74 林森 民國 1868-1948 閩侯 中華民國主席 早年追隨孫中山,入同盟會。
75 弘一 民國 1880-1928 「新文化運動」啟蒙者,高僧 精通文學、音樂、美術、書法、詩詞,原名李叔同,高僧。
76 上官周 清 1665-1749 長汀 著名畫家 終生布衣,精詩文、書法、繪畫。
77 黃慎 清 1687-1768 寧化 著名畫家 活80餘歲,以賣畫為生,「揚州八怪」之一。
78 華喦 清 1682-1762 長汀 著名畫家 工詩善畫、山水、花卉、人物皆精,「揚州八怪」代表人物。
79 陳衍 民國 1856-1937 福州 近代文學 清末詩壇「同光體」代表人物。
80 林白水 民國 1874-1926 閩侯 報界先鋒 參加過同盟會,1926年被軍閥殺害。
81 高魯 民國 1877-1947 長樂 天文、氣象家 現代中國天文、氣象事業奠基人。
82 陳寶琛 清 1848-1935 福州 著名教育家 清末帝師,教育家,福建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83 薩鎮冰 民國 1859-1952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曾任民國代(屏蔽字眼),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4 陳紹寬 民國 1889-1967 福州 著名海軍將領 解放後任福建省gov-ern-ment副主席,愛國人士。
85 陳嘉庚 現代 1874-1961 集美 著名華僑領袖 一生興辦教育事業,將全部資產用於興建廈門大學,集美大學。
86 林旭 清 1875-1898 福州 「戊戌六君子」之一 反清英烈。
87 林語堂 民國 1895-1976 龍溪 中國文化大師 早年留學哈佛大學、萊比錫大學,獲博士、北京大學教授。一生著作頗豐,對文學影響深遠。
88 林祥謙 民國 1892-1923 閩侯 「工人運動」的領袖 「二、七」大罷工領袖之一,中國工人運動先驅,被軍閥殺害,31歲。
89 李周 清 1662-1795 惠安 石雕大師 康熙、乾隆年間惠安石雕史上第一位石雕大師(身材小)
90 吳清源 現代 1914- 閩侯 棋聖 少年圍棋神童,曾橫掃日本棋壇。
91 楊成武 現代 1914-2004 長汀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2 葉飛 現代 1914-1999 南安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3 劉亞樓 現代 1910-1965 武平 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軍事家。
94 冰心 現代 1900-1999 長樂 文學家 任中國文聯副主席、著有大量文學作品。
95 陳景潤 現代 1933-1996 福州 著名數學家 因發表《哥德巴赫猜想》論文名譽世界。
96 高士其 現代 1905-1988 福州 科普作家 中國現代科普文學奠基人。
97 林巧稚 現代 1901-1983 廈門 著名婦產科專家 中國婦產科學界的帶頭人。
98 林微因 現代 1904-1955 閩侯 著名詩人、建築師 用現代科學之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文採好、詩歌佳。
99 鄭振鐸 現代 1898-1958 長樂 著名文學家 「五四」運動會時期創辦《小說月報》,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副部長。

謝謝

⑤ 寧德的名人有哪些

福安三鄉賢——唐.薛令之、宋.謝翱、宋.鄭虎臣。
福安古詩人--林卓午--劉中藻--李枝青--陳從潮--楊復--黃干--羅文藻--繆氏子--劉必成--趙萬年--劉季裴--陳元老--孫升--陳從潮--郭東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號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陽,其祖上薛賀曾為粱天監年間(502—515)光祿大夫。唐神龍二年(706年),24歲的薛令之赴京應試,一舉登科,成為福建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朝開元中(713—741)薛令之歷任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後來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對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託病告老還鄉,以全晚節。唐肅宗李亨即位後,十分掛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職,可惜薛令之已經病故。唐肅宗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動,敕封石礬津為「廉村」,村前小河為「廉水」,村後山嶺為「廉嶺」,從此「三廉」名揚遠近。
後唐(923—936)時,有陳姓從福州連江與薛聯姻後遷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陳。而薛令之後人則一部分遷往鄰近的高岑村,一部分遷往廈門,成為開發廈門的先人。
謝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詩人。字皋羽,晚號[日希]發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於福安穆陽白雲山北麓的曉洋村福,後遷霞浦縣,其詩傳於今者約200餘首。
19歲時,應進士試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兵數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被俘遇難,他不仕元,漫遊兩浙以終。 南宋亡國前後,散文煥發光彩,謝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黃宗羲贊揚他的文章,是天地間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謝皋羽年譜·游錄注序》)。他的《登西台慟哭記》,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達了他滿腔沉痛悲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寫景之文,如《游赤松觀羊石記》寫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華洞記》寫洞中靈怪,形象生動。其文風格 峭勁,得力於柳宗元的散文。謝翱師法李賀、 孟郊,其奇崛處可追步孟郊,幽險處可頡頏李賀。
鄭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於福建路長溪縣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頭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其父鄭塤,宋理宗時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賈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鄭虎臣受株連,被充軍邊疆,後遇赦放歸。後鄭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賈似道途中將其誅殺,為天下除奸。事跡被載入《閩都別記》。 翌年,賈似道的同夥陳宜中逃至福州,擁立趙獉g,捕殺鄭虎臣。鄭虎臣遭害後,葬於南山村的館園旁,鄉人及其後裔在村前建祠紀念他。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並親書「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鄭虎臣誅賈一事寫詩雲:「當年誤國豈堪論,竄逐遐方曝日奔。誰謂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
繆氏子 - 神童詩人
福建福安人,從小聰慧。七歲應試時做詩《新月》,從小就有大志。表達了經世濟民的氣概。所著作《新月》《賦新月》收編入《全唐詩》。
著有《繆氏子詩選》等 新月詩:『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至今仍流傳甚廣。
詹羽
字翔父,福安賽歧(今屬福建)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見明嘉靖《寧德縣志》

詹鎬
按福安縣志:鎬,字德。武廩生,鹿斗人。城陷傑然不懾,賊入門縛之,奮拳捶罵剮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賽公後裔五子登科的記載,受到宋理學家朱熹:「學易樓前觀萬象,登科榜上看群龍」贊譽。及至明清時期,學風不減、人才輩出。如詹羽、詹緒、詹坤、詹汶、詹提、詹鎬等,不僅潛心舉業、學有所成,而且為官清正,名垂史冊。到了近現代,福安詹氏的表現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閩東第一個拿起槍桿子帶領人民鬧革命,被推任為閩東特委代理書記;又如詹毅市長的父親詹茂山,早年參加革命,生前曾被選為福安縣人民政府第一屆副縣長等等。福安詹氏先輩的傳統美德和光輝業績,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疑都是激勵後輩不斷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寶貴精神財富。

⑥ 閩東有什麼名人

終於把福安的名人都收集起來了,好累啊,感覺現在應該是比較全的了。接下來如有再有發現新的便會馬上補上。再重新整合出來。同時各吧友也可補充。 :
) 同時本人也會不斷的補充完整。
最近看到不少論壇里有轉載這篇文章,挺高興的。只是希望轉載的網友請註明轉自何處。。
--------------------------------------------------------------------

福安三鄉賢——唐.薛令之、宋.謝翱、宋.鄭虎臣。
福安古詩人--林卓午--劉中藻--李枝青--陳從潮--楊復--黃干--羅文藻--繆氏子--劉必成--趙萬年--劉季裴--陳元老--孫升--陳從潮--郭東山

薛令之(682~756)
字君珍,號明月先生,祖籍河南高陽,其祖上薛賀曾為粱天監年間(502—515)光祿大夫。唐神龍二年(706年),24歲的薛令之赴京應試,一舉登科,成為福建歷史上第一位進士。唐朝開元中(713—741)薛令之歷任左補闕兼太子侍講。後來唐玄宗寵愛楊貴妃,重用李林甫。玄宗對薛令之下逐客令。薛令之心灰意冷,便託病告老還鄉,以全晚節。唐肅宗李亨即位後,十分掛念薛令之,下旨召他回京任職,可惜薛令之已經病故。唐肅宗為薛令之的清廉所感動,敕封石礬津為「廉村」,村前小河為「廉水」,村後山嶺為「廉嶺」,從此「三廉」名揚遠近。
後唐(923—936)時,有陳姓從福州連江與薛聯姻後遷入廉村。如今村人多姓陳。而薛令之後人則一部分遷往鄰近的高岑村,一部分遷往廈門,成為開發廈門的先人。

謝翱(1249~1295)
南宋末散文家、詩人。字皋羽,晚號[日希]發子。南宋淳佑九年(1249年),生於福安穆陽白雲山北麓的曉洋村福,後遷霞浦縣,其詩傳於今者約200餘首。
19歲時,應進士試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鄉兵數百人投效,署諮議參軍。文天祥被俘遇難,他不仕元,漫遊兩浙以終。 南宋亡國前後,散文煥發光彩,謝翱是其中代表作者之一。黃宗羲贊揚他的文章,是天地間的"至文"(《吾悔集》卷一《謝皋羽年譜·游錄注序》)。他的《登西台慟哭記》,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為哭祭文天祥而作,曲折地表達了他滿腔沉痛悲憤之情,感人至深。他的寫景之文,如《游赤松觀羊石記》寫羊石群象,形神俱肖;《金華洞記》寫洞中靈怪,形象生動。其文風格 峭勁,得力於柳宗元的散文。謝翱師法李賀、 孟郊,其奇崛處可追步孟郊,幽險處可頡頏李賀。

鄭虎臣(1219~1276)
字廷翰,又字景兆,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生於福建路長溪縣柏柱南山(今福安市溪柄南山洋頭村),德佑元年(1275年)任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其父鄭塤,宋理宗時任越州同知,遭奸臣賈似道陷害,流放至死。鄭虎臣受株連,被充軍邊疆,後遇赦放歸。後鄭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賈似道途中將其誅殺,為天下除奸。事跡被載入《閩都別記》。 翌年,賈似道的同夥陳宜中逃至福州,擁立趙獉g,捕殺鄭虎臣。鄭虎臣遭害後,葬於南山村的館園旁,鄉人及其後裔在村前建祠紀念他。明朝抗倭名將俞大猷在木棉庵前的石亭中亦立下石碑,並親書「宋鄭虎臣誅賈似道於此」。明代王紫衡也就鄭虎臣誅賈一事寫詩雲:「當年誤國豈堪論,竄逐遐方曝日奔。誰謂虎臣成勁節,木棉千古一碑存。」

繆氏子 - 神童詩人
福建福安人,從小聰慧。七歲應試時做詩《新月》,從小就有大志。表達了經世濟民的氣概。所著作《新月》《賦新月》收編入《全唐詩》。
著有《繆氏子詩選》等 新月詩:『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掛在碧霄邊。時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團圓照滿天。』至今仍流傳甚廣。

詹羽
字翔父,福安賽歧(今屬福建)人。孝宗隆興元年(一一六三)特奏名,官主簿。事見明嘉靖《寧德縣志》

詹鎬
按福安縣志:鎬,字德。武廩生,鹿斗人。城陷傑然不懾,賊入門縛之,奮拳捶罵剮死。
在唐末宋初就有賽公後裔五子登科的記載,受到宋理學家朱熹:「學易樓前觀萬象,登科榜上看群龍」贊譽。及至明清時期,學風不減、人才輩出。如詹羽、詹緒、詹坤、詹汶、詹提、詹鎬等,不僅潛心舉業、學有所成,而且為官清正,名垂史冊。到了近現代,福安詹氏的表現更加突出,如詹如柏烈士,在閩東第一個拿起槍桿子帶領人民鬧革命,被推任為閩東特委代理書記;又如詹毅市長的父親詹茂山,早年參加革命,生前曾被選為福安縣人民政府第一屆副縣長等等。福安詹氏先輩的傳統美德和光輝業績,在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疑都是激勵後輩不斷開拓進取,奮發有為的寶貴精神財富。

⑦ 寧德有那些當代名人

寧德自公元933年(即後唐長興四年)建縣,1988年改市,千餘年來,寧德可以說是「人才輩出 英烈蓋世」。 早在隋唐時期,霍童石橋就出了一位隋諫議大夫,名叫黃鞠。其時因隋煬帝暴政無道,進諫不納,他便避居石橋過農耕生活。他在霍童搞的水利工程,與閩南洛陽橋相蓖美,堪稱當時福建的三大工程之一,至今仍有效益。那時還有一位名叫彭仲修的城關人,也官至唐武毅大夫。 到了宋元時期,有虎貝的陳普(即「石堂」先生),是宋元初的教育家、理學家、天文學家,又是科學家。他精於天文、地理、聲律、算數等。他所設計製造的計時器――「刻漏」,一天時差僅20秒,是當時世界上最精確的計時器之一。其名今已列入《中國名人大辭典》。有漳灣人阮大成,剛直敢諫,匡扶正義,積極與國子監太學生陳東等為朝廷良臣、抗金名將李綱被誣陷罷職一事,一起上書皇帝,懇求復用,終被納,由此深得抗金名將韓世忠贊揚和敬重。韓世忠入閩時還專程看望過阮大成。還有飛鸞梅溪林鐸(誥贈諫議大夫)和其子林仲虎、林仲麟、林仲彪父子四人亦為其家庭增添了不少光彩。林仲虎宋慶元二年以武魁漕選參廷試,舉為第一(即寧德流傳的兩個武狀元之一,另一個是洋中姚溪尾人姚望之)。後因抗金勇敢善戰被舉為右騎衛中郎將,隨後又充通尉副使。「開禧間副李璧使金,以風節著。」

⑧ 福建寧德的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號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鎮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個進士"官至太子侍講。
薛令之少時聰穎好學,頗具詩才。曾獨自在廉村附近靈穀草堂刻苦攻讀,作《草堂吟》以抒志:"草堂棲在靈山谷,勤苦詩書向燈燭。柴門半掩寂無人,惟有白雲相伴宿……君不見蘇秦與韓信,獨步誰知是英俊?一朝得遇聖明君,腰間各佩黃金印……"
神龍二年(706年),薛令之北長安應試得中。開元中,唐玄宗授他左補闕之職,並命他與賀知章同為太子李亨侍講。時李林甫為相,擅權誤國,民怨沸騰。李林甫與李亨不睦,薛令之備受排擠。薛令之對李林甫的所作所為非常憤慨。有一次,玄宗命群臣吟《屈軼草》。薛令之借傳說中的屈軼草(一種仙草)能指示奸佞的特性,在吟詩中痛斥以李林甫為首的群奸。李林甫與他構怨日深。一日,薛令之看到宮苑中高達丈余、葉色紫綠的苜蓿,聯想起李林甫有意冷落東宮,致使宮里教官生活十分清苦,便在東宮牆上題下《自悼》一詩。詩雲:"朝日上團團,照見先生盤。盤中何所有?苜蓿長闌干。飯澀匙難綰,羹稀箸易寬。只可謀朝夕,何由度歲寒?"不久,玄宗"幸東宮,以為諷上。遂援筆題其旁:'啄木嘴距長,風凰毛羽短。若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薛令之心知得罪玄宗,只好"謝病東歸"。他擔心宦途風波險惡,回鄉前致書任江西安福縣令的獨子薛國進,命他棄官返里。薛國進遵父命,於天寶末年隨父還鄉。
薛令之回鄉後隱居於靈穀草堂,過著窮研經書、抱瓮灌園的塵活。父子二人同時棄官,回鄉後生活窘迫。唐玄宗聞其清貧,"甚心憐之",下詔用長溪的歲賦資助他。在此期間,薛令之深居簡出,偶有出遊或訪親會友常留下詩篇。他游太姥山後寫下的《太姥山》一詩,表達流連勝景、嘯傲林泉的情趣和遁入空門的思想。而別離友人時所寫的《送陳朝散》一詩,則表現出他息影林下,不忘為國薦賢的襟懷。
至德元年(756年),唐肅宗在靈武(今屬寧夏)即位。翌年九月,他回到京都長安後,思及與薛令之的師生情誼'欲召入朝,但在此前數月薛令之已卒,家赤貧。於是肅宗"敕命其鄉曰'廉村',溪曰'廉溪'"。
薛令之生前所著《明月先生集》和《補闕集》,今已無存。《全唐詩》僅錄其《自悼》和《靈岩寺》二詩。
薛令之是閩地破天荒的第一個進士,他的及第無異向世人宣稱閩中士子也能做文章,也富有文采這一種事實,其意義非同一般。

陳普 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鍾表之雛形。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陳普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咸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
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兵南下,陳普遂隱居於石堂山,終日以窮經著述自娛。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宋亡,陳普以宋遺民自居,誓不仕元。元廷曾三次詔聘他為福建教授,均堅辭不就。他在石堂山仁豐寺里設館倡學,招徒課藝。四方學子負笈從游者歲數百。在教學上,陳普力倡理論聯系實際,治經"不貴文詞,崇雅黜浮",而"必真知實踐、求無愧於古聖賢"。在其教導影響下韓信同、黃裳、楊碗、余載等人,皆為當時學以致用的理學名士。在精心教學,輔導學生成才的同時,陳普還精研數理。其間,他反復鑽研聚銅鑄刻漏壺,經無數次反復試驗,終於第三年製成。此壺"應時升降,纖毫無爽"。當時福建布政司曾下令府城依此鑄造,放在福建譙樓(即鼓樓)報時。
陳普怕元廷加罪'遂隱游古田、屏南、政和一帶山區十二年。嗣後,他在政和興辦德興初庵書院,又主講建陽雲庄書院、福州鰲峰書院、長樂鰲峰書院。所至之處,學者摳衣而來,不絕於途。其間,陳普應劉爍之請,為重修建陽考亭撰寫《修考亭記》,並編修黃干、楊復二家《喪禮》及朱熹有關撰著,分十卷刊行於世。陳普博覽群書,精研諸子百家,博聞廣見,多才多藝。自六經外,他還熟諳律呂、天文、地理、歷數之學,精於陰陽璣衡之說。
延佑二年(1315年),陳普病逝於莆中,由其親屬扶樞歸里,葬於石堂山。邑人緬懷其興學育才之功績,祀之鄉賢祠。
陳普一生撰著甚豐,著有《四書句解鈴鍵》、《學庸指要》、《孟子纂圖》、《周易解》、《尚書補微》、《四書五經講義》、《渾天儀論》、《詠史詩斷》、《字義》凡數百卷,大多散失。傳世之作今可查者有《石堂先生遺集》二十二卷,《石堂先生遺稿》一卷,《武夷棹歌》一卷(朱熹撰,陳普注)。

游朴 字太初,號少澗。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於柘榮縣黃柏鄉。曾官至湖廣布政使右司參知,史籍曾稱"三主法司,無一冤獄"。
游朴4歲識字,能辨平仄,9歲能寫文章,作詩賦。13歲時,父焚梵枯,命其作律詩一首紀事,他即吟道:" 鳥央 鳥傳雙樹,牛車遍九墳。千年悲漢俑,一夜快秦灰。推廓今誰任,淵源自此開。聖漠與家訓,二曜並昭回。"時人稱為神童。14歲,考進州庠生,旋即補廩。後因父親、祖母相繼去世,家庭經濟拮據,便在私塾邊教書邊自學。隆慶元年(1567年)中舉人,萬曆二年(1574年)中進士後步入仕途。
游朴為官愛民廉潔,辦理冤獄不滯成案。首任成都府推官,有口皆碑,萬曆七年(1579年)救書稱他"簡府有眾,緣法 術情,可謂克舉厥官"。繼大理寺評事、右寺副、署左寺正事、實授左寺正等職期間,對各地上報的大小獄詞,細心研審,多所平反。萬曆十年(1582年),敕書褒獎曰:"國刑不僭,民命無冤,民稱惟良。"任刑部山西司郎中時,奉敕恤刑浙江,認真清理積案。時人觀其讞牘,莫不認為是中興奏疏第一,一時在法界爭相奉為楷模。相國王荊石贊道:"此人有學,宜任學憲。"
游朴為官剛直不阿、不畏權勢,任廣東按察司副使時,察知當地總兵李棟勾結城社勢力,魚肉人民,官吏士民敢怒不敢言。他不顧自己安危,挺身而出,呈文舉報,挫其氣焰。游朴任湖廣布政使司右參知,分守荊西道,駐扎承天府帶領德安府期間,荊門州世豪李天榮(一作李天雲)擁有黨羽千數,遍布郡邑,把持官府,擅自增加州賦,士民受害,怨聲載道。游朴將李天榮及其主要爪牙逮捕下獄,宣布李天榮罪狀,判他死刑。百姓稱快,奔走相告:"吾自此眠始貼席。"李天榮黨羽勾結貪官污吏、太監奸臣一班人,到處煽惑造謠,進行攻擊報復,致使游朴被迫辭職。當地士民挽留不得,護送他至百里外泣別。荊門鄉宦余賢等人為立《游公大政記》頌其德,禮部李維禎為立"去思碑"以志念。
游朴辭官歸里後,絕意仕途,窮研經史,不廢吟詠,與弟游詔白首同居,共敘天倫之樂。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謝世,葬於柘城西郊曲瑤下(今柘榮一中大門右側)。崇禎九年(1636年),福寧州人把他列入鄉賢祠從祀。1983年,柘榮縣人民政府將其墓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游朴生前著有《藏山集》、《嶺南稿》、《山社草》、《石倉詩選》、《武經七書解》、《浙江恤刑讞書》、《游太初樂府》等,已佚。惟有州人張大光在游朴去世後所搜集編印的《游參知文集》二卷尚存。

鍾學吉 畲族,別名鍾陳吉,學名鍾春貴。清咸豐六年(1856年)生於霞浦縣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鎮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譽為一代畲族"歌王"。
鍾學吉七歲入私塾,受儒家正統文化教育。此前,其先輩早把漢族章回小說和評話唱本改編成畲族歌謠唱本,白露坑成為畲族長連抄本正歌(主要是"小說歌")的發祥地,這對鍾學吉有良好的影響。其業師鍾廷吉對其影響尤深。
同治十年(1871年),鍾學吉通過"蘸明祭"度身入錄,成為畲族"盤護忠勇王"的正式傳人。光緒四年(1878年),鍾學吉設私塾課童。他治學嚴謹認真,澤溉鄉梓,名重一方。鍾學吉結合教學,編寫大量知識性歌謠,其中《花名歌》、《鳥名歌》、《十賢歌》、《十女歌》、《十字歌》、《起書堂》、《大讀書》等,在塾館內外廣為流傳;而根據畲族民間傳說改編的敘事史詩《高辛氏》,在好些場合被用以替代《盤瓠王歌》;他依據漢族小說、曲藝、故事改編的小說歌,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明顯超過其先輩和同輩歌手。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刑部主事鍾大火昆 來閩東主修《福建福寧府穎川鍾氏宗譜》。鍾學吉參與編修霞浦縣四十六七都一帶的《鍾氏支譜》。同年,鍾學吉偕同一些"山民"(畲民)頭面人物,倡建同族性聯誼場所,並於次年在霞浦縣城建立"福寧山民會館"。鍾學吉經常活動其間,結識不少畲族各階層人士、大大豐富其以小說歌為主體的畲族長篇敘事歌的創作。其間他所撰的《諸葛亮》、《孟姜女》、《唐伯虎》等等,在畲族社區廣泛流傳。
民國2年,山民會館(後改稱"福寧三明會館")經過整頓,成為閩東、浙南等畲族主要聚居區的同族性團體。年近花甲的鍾學吉被公舉為董事。由是他交遊更廣,創作愈豐且日臻成熟。他率先根據畲族真人真事編成小說歌《鍾良弼》,鼓舞當時閩浙畲民反抗民族歧視與民族壓迫,在畲族民間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民國8年,會館遷入城內,從此成為畲族民間公益團體與公共活動中心場所。此時,鍾學吉年逾花甲,卻經常住館,利用會館提供的便利,大量地收集素材,編寫眾多歌本,同時把畲族長連抄本正歌的創作推向全盛時期。各處來的宗人則利用住館之便,大量轉抄,迅速傳播。以至當時有"有山哈人(畲民)的所在,就有鍾陳吉的歌"之說。鍾學吉這一時期所撰歌的思想性、藝術性都達到空前的高度。其中作於民國8年定稿於民國10年的《末朝歌》,在畲族長篇敘事歌(歷史歌)中佔有重要地位。該歌敘述各個朝代的歷史,著重敘寫清朝政府的腐敗和民國初年軍閥統治帶給人民的災難。民國13年,鍾學吉病逝於白露坑。其作品至今仍在閩浙畲區廣為流傳。鍾學吉為弘揚畲族民族文化和畲漢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中央、省、縣有關部門,多次派員深入發掘、整理鍾學吉傳世作品百餘篇。《中國大網路全書·畲族文學》以及《畲族簡史》、《畲族社會歷史調查》中均對其創作的《末朝歌》、《藍佃玉》(亦稱《九節金龍鞭》)、《鍾良弼》、《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優秀作品,予以高度評價。

圓瑛 俗名吳亨春,法名宏悟,別號韜光。光緒四年(1878年)生於古田縣平湖鄉端上村農家。當代愛國名僧。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
六歲時父母雙亡。自幼聰穎,詩文過目成誦,鄉人日為"神童"。十八歲時考中秀才,萌生出家之念。翌年,決意皈依佛門,遂至福州鼓山湧泉寺拜增西上人為師,後轉至雪峰寺為僧。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到江蘇常州天寧寺依治開法師探研禪學。五年後,又轉到浙江寧波天童寺從寄禪法師修習禪定。宣統元年(1909年),接任浙江鄞縣接待寺住持,曾返湧泉寺開講《護法論》,在禪林中嶄露頭角。從此,他輾轉各名山大剎,演教弘法,法席遍於海內外。
民國3年,他精研永明、蓮池大師的大量著述,接受"凈土宗"思想,自此他禪、凈兼修,為其佛學理論在禪林中獨樹一幟打下基礎。同年,他力襄寄禪法師組織"中華佛教總會",被選為參議長。
民國17年,他被推為剛成立的中國佛教會主席,隨即率佛教代表團赴南京請願,要求南京政府廢止改寺廟為學校的《寺廟管理條例》。不久,為分擔社會責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養、兼利社會",開辦各種慈善福利事業。一時,佛教慈幼院、醫院、工廠、農林場紛紛成立,佛教界面貌為之一變。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他以中國佛教會主席身份,通告全國佛教徒啟建"護國道場",致電蒙藏院警惕敵人的分裂活動,同時致書日本佛教界,呼籲其教徒同中國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中國。
民國23年夏,圓瑛再次當選為中國佛教會主席。是年秋,在南京開講《仁王護國般若經》,主張用佛教教義救人、救國、救世界。同時在上海建圓明講堂,作為他從事講學和著述的主要地點。
民國25年12月,圓瑛任天童寺住持期滿回閩,接理湧泉寺住持。翌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他主持召開中國佛教會理監事緊急會議,號召全國佛教徒投身抗日救亡,並成立佛教戰時救護團、難民收容所,親任救護團團長。在"八一三"淞滬會戰中,他派遣僧侶救護隊奔赴前線搶救傷員。他還不辭辛苦地奔走於吉隆坡、檳榔嶼、怡保和馬六甲等地,在華僑中提倡"一元錢救國運動",將募到的巨款匯回國內。
民國28年秋,圓瑛回到上海。9月初,他與明日易 被日本憲兵逮捕,轉解南京日本憲兵總部。敵人對他們先是嚴刑逼供,脅迫其承認抗日有罪,繼又勸降,誘其與日方合作。師徒倆始終堅持民族氣節,嚴辭痛斥,並絕食以示抗議。敵人無計可施,只好將其釋放。
出獄後,圓瑛於圓明講堂閉門謝客,專心著述,寫下《發菩提心講義》、《勸修念佛法門》、《彌院經要解講義》、《楞嚴經綱》等大量論著。他將這些經論與前期所寫的《大乘起信論》、《金剛般若》、《法華》、《一吼堂詩集》、《一吼堂文集》、《圓瑛講演錄》《住持禪宗語錄》等著作,一並匯編成《圓瑛法匯》付梓刊行。此期間,他仍不忘國難,曾給北京佛學院師生題贈雲:"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佛教興一亡,教徒有責。"
民國34年,在上海創立"圓明楞嚴專宗學院",自任院長,培養大批高級佛學人才。民國36年,他又到南洋講經,弘揚佛法。回國時,中國已面臨解放。時香港、新加坡等地友人勸其再度出國安度晚年。但他堅決表示:"我是中國人,生在中國,死在中國,決不他往!"
1952年9月,圓瑛出席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和平會議",同與會的佛教界代表發表聯合聲明,號召全國佛教徒團結起來,"制止侵略,保衛和平"。會後,他回到上海,啟建"祝願世界和平法會",登台講演,衷心禱祝"國運日昌隆,人民常安樂,世界永和平"。法會進行十天,對宣傳和平起積極作用。1953年5月,被推選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不久,圓瑛食道癌惡化,遂決定歸老天童寺。行前,寫下遺囑交與趙朴初居士,再次寄語殷殷:"……願我全國佛教徒同心同德,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致力和平事業……"是年9月12日圓寂。國內許多報刊報道其病逝消息並深致哀悼。
圓瑛不僅佛學造詣精湛,且擅長詩文、書法,國內的主要禪林都留下他的遺墨。
1992年,古田人民在古田極樂寺內修建了圓瑛紀念館。館內陳列圓瑛生平事跡的部分資料。

黃壽祺 字之六,號六庵,一度自號巢孫,霞浦縣鹽田人。民國元年生於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著名易學專家。
民國17年,他初中畢業,考入省立福州第一高級中學。翌年,赴北平考入私立中國大學文科預科。兩年後升入本科國學系。又四年畢業,獲文學士學位。民國24年,黃壽祺歸家探親,被地方人士留任霞浦縣立簡易鄉村師范學校(下稱霞浦簡師)教導主任兼文史教員。不久,因表揚進步學生陳子英在作文中敢對縣長張燦等提出批評,被張枉加罪名而解聘,於是復返北平。一面擔任嵩雲中學國文教員,一面仍從尚秉和、吳承仕諸先生受業。
民國25年8月,愛國將領宋哲元下令考選北平、天津、保定地區各大學畢業生,培養抗日幹部。黃壽祺欣然報名投考。錄取後到南苑受軍訓四個月,被分配在冀察綏署參謀處當"服務員"。工余還當宋哲元創辦的蓮池講學院的院外研究生。此期間,他寫《南苑受訓錄》和與其業師尚秉和論《易》的三封信(後稱《與尚節之先生論易三書》)。尤其後者及尚答兩書,曾被蘇聯科學院院士舒茨基收為其所著《變化的書》(1978年經美國轉譯,易名為《易經研究》)的參考文獻目錄。
民國26年,七七事變猝起。宋哲元率所部南撤,黃壽祺滯留北平。先在嵩雲、燕冀兩中學教古文,後到中國大學國學系任講師,直至民國30年冬。是時正值日本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組織中日學者續修《四庫全書提要》。其師尚秉和、吳承仕等均受聘參加撰寫工作。他在任教之餘,除協助和代替吳、尚撰寫外,還自寫《易》類提要30篇,《禮》類提要60篇,並整理《易類提要目錄》一冊。民國29年,日本學者橋川時雄編撰的《中國文化界人物總鑒》,說他師事尚秉和,治《易》"精苦刻銘"與此同時,他還著有《漢易條例》、《六庵易話》、《六庵讀禮錄》、《歷代易學目錄考》、《尚氏易要義》、《喪服淺說》、《宋儒學說講稿》、《明儒學說講稿》等計42卷,以及《六庵讀書札記》100餘冊。

⑨ 寧德市有哪些名人

薛令之 字君珍,號明月先生,唐福建道長溪廉村(今福安市溪潭鎮廉村高岑)人,永淳二年(683年)八月十五日生。福建第一個進士"官至太子侍講。
陳普 字尚德,號懼齋,世稱石堂先生。南宋淳佑四年(1244年)生於寧德二十都石堂(今屬蕉城區虎貝)。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學家,其鑄刻漏壺為世界最早鍾表之雛形。
陳普幼年勵志發奮苦讀,覽四書五經。長大後,陳普潛心探研朱熹理學。咸淳初,投蘇州大儒韓翼甫在浙東崇德書院就學,韓翼甫並將愛女玉蟬許配他。
游朴 字太初,號少澗。明嘉靖五年(1526年)生於柘榮縣黃柏鄉。曾官至湖廣布政使右司參知,史籍曾稱"三主法司,無一冤獄"。
鍾學吉 畲族,別名鍾陳吉,學名鍾春貴。清咸豐六年(1856年)生於霞浦縣四十六七都白虎(今溪南鎮白露坑村)。在清末民初曾被譽為一代畲族"歌王"。
圓瑛 俗名吳亨春,法名宏悟,別號韜光。光緒四年(1878年)生於古田縣平湖鄉端上村農家。當代愛國名僧。新中國成立後為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
黃壽祺 字之六,號六庵,一度自號巢孫,霞浦縣鹽田人。民國元年生於清末秀才家庭。曾任福建師范大學教授、副校長,著名易學專家。

http://..com/question/41590137.html詳細的自己去看

閱讀全文

與寧德歷史文化名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