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家長歷史文化考察報告

家長歷史文化考察報告

發布時間:2021-03-01 02:04:21

❶ 重慶地區歷史文化考察報告800字

重慶防空洞的經典傳奇 徐悲鴻洞內創作巔峰作品
防空洞軍用轉民用
有文史專家認為,古代生活在川江兩岸的重慶人的祖先巴人,為居住而挖掘的洞穴是重慶防空洞的雛形。1929年重慶建市後,首任市長潘國華曾主持重慶地鐵建設,後因資金缺乏,加上戰亂而不得不停工。未完工的中國最早的地鐵工程,構成了重慶現代防空洞體系的框架。
抗戰時期,為躲避日機的轟炸,除利用古代地道和未完工的地鐵工程作防空掩體外,重慶主城及其他區縣挖築了一些簡易的臨時性防空洞,算是重慶早期的防空洞。
真正意義上的防空洞是60年代末期開始挖築的。在60年代中期,毛澤東故提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的指示,興起了全國范圍內大規模挖築防空洞的熱潮,並成立了各級防空洞的管理機構:人民防空領導小組辦公室。
被稱為「亞洲第一大人工洞體」的「涪陵816地下核軍工廠」工程,就是這個時期開建的。洞裡面共有大小洞室18個,道路、導洞、支洞、隧道等130多條,總長21公里。
歷史上的防空洞災難
在抗戰期間,面對侵華日軍對重慶地區慘無人道的轟炸,那些古代地道和未完工地鐵工程發揮了極其重要的防空襲作用,功不可沒。
1941年6月5日晚9時許,日軍空襲重慶,市民如潮水般地湧向市中心的較場口防空隧道,平常僅能容納四五千人的隧道激增一倍多,達到萬餘人,由於擁擠和嚴重缺氧,除身處3個洞口的100多人倖免於難外,有上千人窒息而死,造成了駭人聽聞的防空隧道窒息大慘案。
抗戰期間,另一個發生在雲陽的「防空洞淹死人案」則鮮為人知。1939年10月13日下午3點多鍾,9架日軍轟炸機從萬縣方向返飛宜昌機場,途經雲陽縣城上空,將未投完的炸彈扔下,開始了對雲陽縣城和川東鹽業重鎮雲陽縣雲安鎮先後9次的轟炸。
遭受轟炸之後,雲陽人立即動手挖掘防空洞,以防日軍的再次暴行。這些防空洞的挖築非常簡易,但應該是重慶地區最早為防空襲而挖掘的防空洞之一,那時還沒有「防空洞」一詞,叫「飛機洞」。1941年7月29日11點多鍾,日軍6架轟炸機返回宜昌途中又對雲陽進行轟炸,避難群眾蜂擁至公園防空洞。這是一個挖築在懸崖下的防空洞,洞口臨河,洞道是向下挖掘的,正值洪水期,河水曾灌進洞內形成一個深水凼,洞內避難群眾不知,外擠內擁至7人落入水凼中淹死,另有1人窒息而亡。
防空洞演繹的經典
防空洞不一定都是災難,它也演繹經典和神奇。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國統區唯一公開出版的中共機關報《新華日報》,在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守後,遷至重慶繼續出版了8年多時間,出刊近3000期。
1941年1月發生了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皖南事變,18日出版的《新華日報》上刊登了周恩來為此憤然寫下的題詞:「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可能鮮為人知的是,刊有這個著名題詞的這期《新華日報》,是在防空洞里印出來的。《新華日報》遷來重慶後,為防避日機空襲,報社的同志動手挖了防空洞,把印刷機安裝在洞里,確保《新華日報》的正常出刊。
1937年10月,國畫大師徐悲鴻跟隨任教的中央大學從南京遷入了重慶,借教於重慶大學松林坡校區。當時日寇轟炸機經常對重慶狂轟濫炸,重慶大學工學院曾3次遭難,死傷師生250餘人,師生就自己動手挖築防空洞,建地下實驗室,每逢空襲就躲到防空洞學習。徐悲鴻就在防空洞的煤油燈下,奮筆創作了一幅真實記錄民眾生存景象的國畫《巴人汲水圖》。此作品被譽為最具人民性和時代精神的代表作,是徐悲鴻國畫創作中現實主義作品的最高峰。
著名畫家,與徐悲鴻、柳子谷同被稱為「金陵三傑」的張書旗,經徐悲鴻的介紹當時也在中央大學任教授。1941年張書旗應蔣介石要求,創作一幅國畫,作為中國政府的禮物贈送美國政府,祝賀羅斯福第三次連任美國總統。張書旗去磁器口買了50隻鴿子回來當「模特兒」,在防空洞里創作完成了曠世巨作《百鴿圖》,由專機送往美國,成為中國第一幅進入白宮的畫作。

❷ 小學生寫的歷史遺跡的考察報告

福建泉州有一條洛陽江,江上有一座洛陽橋。橋在泉州城東二十里處,一條一里半長的跨海梁式淺灰色花崗岩橋體在陽光下遍體鱗光,遠望如一條銀龍橫卧碧波,如一條銀練飄向大海。宋元時期興起的海上絲綢之路,它就是起點。
主持修建洛陽橋的泉州太守蔡襄(1012-1067),漢族,字君謨,原籍楓亭鄉東垞村,後遷居蔡垞村。天聖八年(1030)進士,先後在宋朝中央政府擔任過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三司使、端明殿學士等職,並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轉運使,知泉州、福州、開封(今河南開封市)和杭州府事。蔡襄為人忠厚、正真,講究信義,學識淵博。橋頭有蔡襄親自撰書的《萬安橋》記,刻在兩方石碑上,每方高約三米,寬一點五米,文字精美,筆體蒼勁。書法藝術和橋的建築風格相得益彰,互作注釋。
世界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曾說過,我國的古橋,他最欣賞者有二,一是北方的趙州橋,一是南方的洛陽橋,「閩中多名橋,洛陽是狀元」。他的著眼點是建築學上的價值。我故鄉的趙州橋建於隋代,大單拱上加上兩個肩拱,分散了壓力。洛陽橋建於公元一○五三年。洛陽江自古以來多次建橋都被狂潮急流捲去,是蔡襄創造了流線形舟筏式橋墩,共四十五個,解決了困難。之後他又發明了「固基法」,在橋墩和基石上大量養殖牡蠣,讓其分泌物把石塊粘連在一起。牡蠣外殼形成一層堅硬的甲胄,耐得風吹浪打和海水腐蝕。從此洛陽橋變成了一座顛撲不破的「長城」。一六○四年泉州發生了八級地震,山崩城傾,一片瓦礫,而洛陽橋安然無恙。洛陽橋成為世界建橋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洛陽橋建成後,泉州成為東南巨鎮。馬可·波羅描繪這座「宏偉秀麗的刺桐城」時,還特別提到這座美麗的洛陽橋。 我就出生在這座美麗的洛陽橋邊,我為我有這樣的福氣而自豪。 10000%非本人寫

❸ 名勝古跡考察報告 300--400字

長城---中華的象徵,民族的脊樑,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國家軍事回性防禦工程。它凝聚著我們答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整個世界的驕傲。

著名的萬里長城,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蜿蜒曲折,蟠伏在中華大地上。它東起河北省的山海關,西到甘肅省嘉峪關。它縱橫河北、北京、山西、內蒙古、寧夏、陝西、甘肅等七個省市自治區,全長6700公里,因此被稱為「萬里長城」。

長城歷史悠久,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佔全國人口的1/20!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環境又是高山峻嶺、峭壁深壑。可以想像,沒有大量的人進行艱苦的勞動,是無法完成這項巨大工程的。長城凝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鮮血和汗水。

長城越群山,經絕壁,穿荒原,橫瀚海,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雄偉氣勢、宏偉規模。長城猶如巍峨豐碑,屹立在地球上,屹立在世界人民心中。

萬里長城,氣勢磅礴,雄偉壯麗,是中華民族的縮影,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象徵,是人類歷史上獨一無二、舉世無雙的!

❹ 定州歷史,家長文化。作文

我相信很多同學都沒去過定州吧!看似不起眼的城市,沒想到還有很多歷史古跡呢!比版如, 號稱「中華第一塔」的定州權塔、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科考場--貢院、河北省現存最完整的文廟…… 定州塔,又叫「料敵塔」,是我國現存最高最大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塔,一共有十一層。這座塔從公元1001年一直修到了1055年才修好。而且修塔還用了很多的木料,有句民諺是「砍盡嘉山木,修成定州塔」。嘉山在現在的曲陽縣。同學們想想看,把整個一座山上的木材都砍光了,才建成了定州塔,這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啊!還有,同學們知道定州塔為什麼又叫「料敵塔」嗎?那是因為,在宋朝的時候,定州與契丹相鄰,是北部邊防要地,經常打仗。為了防禦契丹,宋王朝的兵將常在這座塔上瞭望敵情。

❺ 家長文化8調查報告00字

可以去人人調查發個調查問卷,然後根據結果再來寫報告

❻ 臨沂當地民風民俗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沂蒙文化
歷史文化
臨沂市古稱琅琊郡、沂州府,其歷史可上溯至2500多年前,為山東省歷史文化名城。臨沂有厚重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化資源。漢晉文化、紅色文化與當代文化共存互依,書法文化、兵學文化、孝文化、商文化根深葉茂。 臨沂市是一塊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土地。幾十萬年前的沂河兩岸就活動著人類祖先的足跡,臨沂古城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聞名中外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竹簡就出土在這里,擁有精美的漢畫像石刻的沂南北寨漢墓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臨沂市博物館存有文物萬余件,其中國家級文物300餘件。臨沂還是一代名相諸葛亮、書聖王羲之、書法家顏真卿、算聖劉洪,以及曾子、匡衡、王祥等的故鄉。他們燦若星辰,光照千秋,折射著沂蒙大地人傑地靈、鍾靈毓秀的光輝。銀雀山漢墓出土的孫子、孫臏兵法竹簡是中國20世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沂南北寨漢畫像石墓,屬全國少有。市內著名文化旅遊景點有:王羲之故居,諸葛亮文化旅遊區,荀子墓,銀雀山漢墓竹簡博物館,北寨漢畫像石墓等。依託燦爛歷史文化,臨沂已成功舉辦了書聖文化節諸葛亮文化旅遊節等大型文化活動。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根據地,山東解放區的首府。這里曾是中共中央華東局、山東分局、山東軍區、山東省政府、八路軍115師、新四軍軍部、抗日軍政大學一分校等黨政軍機關駐地,劉少奇、徐向前、羅榮桓、陳毅、粟裕、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戰斗、生活過,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遺跡。 古老的沂蒙山區,以其優美的自然風光和獨有的飲食文化,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來一展才華,吟詩作賦。在孔子「登東山(蒙山)而小魯」之後,李白、杜甫攜手翩然而來,寫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千古詩句,李白更是為蘭陵美酒佳餚而吸引,樂不思蜀,以至醉卧蘭陵「不知何處是他鄉」,醉出一段極致。歷史上,諸葛亮、王羲之等名人都出生在這里,他們為沂蒙飲食文化的進一步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飲食文化
物產的豐富、食俗的久遠、使沂蒙人民流傳下來許多獨具特色的食品,如:糝、八寶豆鼓、民間伏醬、六姐妹煎餅、莒南鍋餅、沂水豐糕、郯城挎包火燒等都是沂蒙獨有的地方小吃;能登大雅之堂的沂蒙菜有:光棍雞、蒜泥魚、燴肉絲魷魚、蒙山全蠍、莒南爐肉等都是土生土長的民間特色菜;檔次較高的飯店流行的新潮菜有:果味銀杏、燈籠蝦片、龍珠鮑翅、清湯烏穗、桃源燜魚頭、甲魚丸子等已成沂蒙美食的新族。沂蒙名廚在全省及全國各類烹飪大賽中製作的氽芙蓉黃管、氽西施舌、龍舟鮑翅、雪蛤銀杏等分別獲得金、銀、銅獎。這些獲獎菜無疑都成為沂蒙珍饌風味中的「陽春白雪」。 沂蒙烹飪老字型大小的飯店多保持特色傳統,如臨沂老酒店、沂州老菜館、沂州府大酒店等。後來大批新建的飯店起點較高、菜式新穎。如華盛江泉城大酒店、陶然居大酒店、榮華大酒店等星級賓館。整體上是魯菜氣息濃厚,近年來受川、粵菜系的影響,出現了多菜系共存的局面。近年來,沂蒙廚師對過去史書記載的古老菜系、烹飪方法,進行了挖掘整理,恢復了一些歷史名吃;同時,注意外學內創、刻意求新,結合地方風味,創造了一些新式菜,為古老而又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沂蒙菜增添了新的內容。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除蘭陵老字型大小的蘭陵酒外,還有沂蒙老曲、銀麥啤酒、金銀花茶等頗具特色的美食,為沂蒙山區悠久的飲食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之具有了豐厚的文化內涵。 獨特的沂蒙飲食文化,是辛勤的沂蒙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實踐的結果。但上千年的飲食文化、技藝,其史料多數散亂不全,傳統技藝頗多失傳,將其搜集整理,並系統歸納絕非易事,該書編者本著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沂蒙美食的過去和現在進行了一次科學的總結,由於受時間、資料、水平限制,不足之處在所難免,但本書編者志在弘揚沂蒙傳統飲食文化,使之不斷得到繼承和完善,這無疑是為沂蒙飲食業的繁榮做出了一大貢獻。
臨沂小吃
糝,臨沂地區的風味小吃。因其香辣可口、肥而不膩、祛風除寒、開食健胃實為眾人所喜愛,早晨喝糝系臨沂傳統食俗。「糝」(臨沂方言中念sa四聲)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僅在臨沂或臨沂人的飯店中才能見到。相傳是古代西域回族的一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一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製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 據臨沂縣志記載,糝是明朝末年臨沂人創造的,幾經演變改進逐步形成獨具一格的沂州名吃。解放前臨沂城有八家著名糝鋪,今已發展至百家專營糝鋪。喝糝有四大講究,即熱、辣、香、肥。一碗熱糝配以油條、燒餅、烤牌等食用是美好的早餐享受。糝有牛肉糝、羊肉糝、雞肉糝三種,以牛肉糝、雞肉糝最為正宗、普遍,羊肉糝為珍。 咸豆粥, 是臨沂大眾化粥食,多為早餐供應。此粥製作細膩、口味香美、消渴利尿、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喝此粥配食熱油條口味尤佳。【製法】黃豆和小米用水泡開,分別磨成豆漿和米漿,各自過濾出渣;鍋加水燒開,下豆漿燒開後,再下米漿,開鍋盛入粥碗內。另取少量黃豆放鍋中炒熟後加水和鹽煮至皮起皺,撒在碗中粥面上即成。 臨沂煎餅,是沂蒙山區民間傳統家常主食,也是久負盛名的地方土特食品。臨沂煎餅歷史悠久,相傳孟姜女哭長城,所帶食物即煎餅。清代蒲松齡在其《煎餅賦》中寫到,「煎頭則合米豆為之,齊人以代麵食」,「圓如銀月,大如銅缸,薄如剡溪之紙,色如黃鶴之翎,此煎餅之定製也。」食用煎餅需要較長時間的咀嚼,因而可生津健胃,促進食慾,促進面部神經運動,有益於保持視覺、聽覺和嗅覺神經的健康,延緩衰老,不失為一種保健食品。
沂蒙精神
孟良崮戰役紀念碑臨沂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有「小延安」之稱。戰爭年代,沂蒙人民為抗擊外來侵略和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三萬沂蒙的優秀兒女獻身疆場 。車輪滾滾的支前隊伍、送子送郎參軍的動人場面、沂蒙紅嫂的感人故事、支前模範「沂蒙六姐妹」等擁軍支前的楷模,名垂青史的孟良崮戰役記下了這一段光榮的革命業績。沂蒙是一塊紅色的熱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培育下,沂蒙人民與山東黨政軍一起,共同創造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臨沂精神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體表現,體現了崇高的社會主義價值觀念和道德要求。

❼ 重慶歷史文化經典。我們要寫800字的考察報告。

長江三峽考察報告

在我的記憶中,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成功是一個震撼人心的時刻,從那時起,走進波瀾壯闊的長江、走進氣勢磅礴的三峽、走進宏偉壯觀的三峽工程就成為一個期待已久的夢。隨著三峽工程三期工程的完成,水庫蓄水目標向著175米走來的時刻,領導為我們創造了一個難得的機會,終於有幸走進了神奇、美麗、壯觀的新三峽,神奇險峻的山水風光、燦爛厚重的歷史文化和雄偉壯觀的三峽工程處處給人以強烈的震撼。

在重慶朝天門順江而下,首先體驗到的是三峽工程蓄水後形成的高峽平湖給航運帶來的極大便利,遊船似在靜水中航行,毫無顛簸之感,平平穩穩就將我們送到了三峽的起點—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的豪邁一定會在每個人的心裡迸發出來,而「白帝城託孤」的故事多少會給人一些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涼與沉鬱,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散文「三峽」中寫到:「白帝城本來就熔鑄著兩種聲音、兩番神貌:李白與劉備,詩情與戰火,豪邁與沉鬱,對自然美的朝覲與對山河主宰權的爭逐。」在這樣一個寧靜的清晨,我多希望世界永遠沒有戰爭,自然永遠如此寧靜美麗,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詩人的那種輕捷的瀟灑。

告別白帝城,就進入以其險峻的地形、綺麗的風光、磅礴的氣勢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著稱於世的長江三峽,首先是以「雄」著稱的瞿塘峽,由於三峽工程的蓄水,完全沒有了水急浪高的險峻,但兩岸懸崖峭壁如同刀削斧劈,絲毫不失「夔門天下雄」的氣勢。出了瞿塘峽,經過大寧河寬谷就來到了幽深秀麗的巫峽,在巫峽的入口,由於三峽大壩蓄水的效果,我們得以輕易地乘舟參觀了更加幽深秀麗的大寧河的小三峽和馬渡河的小小三峽。峽中兩岸群山連綿,群峰多姿,燦爛的紅葉點綴其間,倒映在碧綠的江水之中,江流曲折蜿蜒,遠看前面的山峰牢牢將江水鎖住,到近前卻又峰迴路轉,別有洞天,正所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讓人無不驚嘆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重回巫峽,遠眺神女峰,美麗的傳說讓人回味無窮。進入西陵峽,礁石險灘早已不見,驚險萬狀的「鬼見愁」「鬼門關」更成為歷史陳跡,只見兩岸群蜂壁立,懸崖橫空,支流浩盪,美不勝收。當然隨著越來越臨近三峽大壩,江面越來越寬闊,霧氣卻更重了,這里有著酈道元所描述的「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的雄奇,卻無「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的悲苦。

如今,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80年前勾畫的攔江築壩的宏偉藍圖已經繪就,一代偉人毛澤東的「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的理想已經成為現實。如果說長江是中華民族一部恢弘的史詩,三峽是這詩中精彩的詩眼,那麼,三峽工程就是這詩眼中最璀璨的一顆明珠。

三峽工程位於長江三峽西陵峽中段三斗坪,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工程由大壩、水電站廠房、通航建築物等主要建築物組成。大壩為混凝土重力壩,壩頂高程185米,大壩軸線總長2309米。樞紐布置方案是:泄流壩段位於河床中部,即原主河槽部位,總長483米,兩側為水電站廠房,左廠房安裝14台水輪發電機組,右廠房安裝12台,單機容量為70萬千瓦;通航建築物均位於左岸。永久船閘為雙線5級連續梯級船閘,可通過萬噸級船隊;升船機為單線1級垂直升船機,可通過1條3000噸級的客貨輪;另設施工期臨時通航船閘1座。三峽大壩特點可用十八個字概括:「中間泄洪,兩邊發電。大船爬樓梯,小船乘電梯。」其布局的精巧讓人贊嘆不已。
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遊、保護生態、凈化環境、開發性移民、南水北調、供水灌溉等十大綜合效益。防洪是三峽工程的主要功能,可使長江中下游防洪標准從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配合荊江蓄滯洪區的聯合運用,可達到千年一遇的防洪標准。三峽水電站是世界八大水電站中最大的水電站,裝機26台,總容量達1820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達到847億度,可滿足半徑1000公里的范圍用電,對緩和華中、華東、川東地區能源緊張狀況有重要作用。
作為一個單純的人,在如此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面前顯得那樣渺小,在浩瀚的人文古跡中顯得是如此無知,而作為一個水利人,在如此雄偉壯觀的水利工程面前顯得是那樣地自豪,雖然因為我的專業是水文與水資源,工作是防汛抗旱,對工程的設計、施工一知半解,但我依然被眼前這偉大而精巧的工程深深震撼,為嚴密的工程安保措施而感慨,為工程在航運和發電方面所發揮的巨大經濟效益而興奮,為我們偉大祖國的昌盛而驕傲,為碧綠清冽的庫水而欣喜。但作為一個著重於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及工程對生態、水文影響和防洪調度方面更為關注的水文人,更清醒的看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大的水利工程總是有利有弊的,工程在發揮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弊端也總是如影隨形的,比如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移民安置的浩繁、對文物古跡的損失,而對工程的長期運行來看,工程的綜合調度是相當困難的,防洪與發電、航運與下游補水總是存在著諸多的矛盾。
三峽工程正常蓄水位175米,汛期防洪限制水位145米,枯季消落最低水位155米,相應的總庫容、防洪庫容和興利庫容分別為393億立方米、221.5億立方米和165億立方米。通過一些資料來看,工程指標的含義與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概念有所區別,知識的更新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而因為上游汛後來水減少的影響和下游乾旱用水的需求,今年三峽工程蓄水175米的目標並未實現,因此有關專家提出了工程的調度應該由 「汛期泄水、汛後蓄水」的傳統調度模式轉型到「汛期蓄水、汛後放水」的新型調度模式,而調度模式的轉變卻可能承受巨大的防洪風險,調度任務之艱巨可想而知,因此工程的綜合調度需要不斷探索,我們的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雖然許多外國專家預言中國的三峽工程將留下無窮的後患,但我相信在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廣大水利專家的積極探索和精心工作下,我們的三峽工程管理、調度一定會探索出最和諧最輝煌的管理之路,讓三峽工程成為流芳百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❽ 歷史考察報告

泰山歷史考察報告
泰山的歷史文化淵源久遠,從名山發展史來看,其主要內容包括:山專神屬崇拜與帝王封禪祭祀歷史、農民起義史,以及科學研究歷史等。其中以帝王封禪祭祀活動為主要線索,貫串著整個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使泰山形成「五嶽獨尊,雄鎮天下」的特殊歷史地位。先來介紹一下封禪大典吧。
封禪表示帝王受命有天下的典禮。它起源於春秋至戰國時期,是當時齊、魯的儒生為適應兼並爭霸趨於統一的形式而提出的祭禮。他們認為泰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
泰安最著名的封禪大典就要屬秦始皇封禪了。秦朝統一中國後,始皇帝於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並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於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這就是我所掌握的知識了,怎麼樣,學到了很多吧?

❾ 歷史古跡調查報告

蚌埠地區名勝古跡調查報告 摘 要 蚌埠——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許多古代的英雄曾在此留下足跡,許多美麗的故事曾傳遍淮河兩岸。可如今,英雄的足跡幾盡磨滅,美麗的故事已被人遺忘。作為淮河兒女,我們有必要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有責任宣傳它,並使之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騰飛作出貢獻。 關鍵詞 蚌埠 歷史文化 一、調查目的: 眾所周知,蚌埠作為淮河流域的一顆明珠,地屬中原腹地,也是聯結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的樞紐,交通十分便利。蚌埠雖是個新興城市,但這塊土地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作為蚌埠市的中學生,為了更好的了解故鄉悠久的歷史、文化,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它,並讓她為蚌埠的騰飛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們開展了本項調查。 二、調查方法: 為了實現預期的目標,我們不但查閱了大量資料,而且做了實地考察。 研究初期,我們通過圖書館、網路等途徑,掌握了一部分資料,對蚌埠地區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我們對蚌埠地區較有代表性的幾處古跡——禹王宮、卞和洞、白乳泉、湯和墓、 明中都皇城和 明皇陵 ,做了更深入的實地考察。 三、調查研究過程: ⒈ 第一階段(2001 年10 月): 在圖書館查閱文獻資料。如:《中國文化大辭典》、《中國大網路全書 社會學》、《安徽風光 皖北風光》。 通過網路查尋。相關網址:歷史博物館(http :// www.bta.net.cn/travel/ )。 通過查閱,初步掌握了蚌埠地區歷史文化起源和發展的有關情況,為進一步的調查研究提供了線索。 ⒉ 第二階段(2001 年11 月——2002 年2 月): 實地考察蚌埠地區歷史文化遺跡,以驗證所查資料的真實性,了解這些古跡的現狀。 重點考察對象: ① 禹王宮(蚌埠與懷遠交界處的塗山上) ② 白乳泉、卞和洞(懷遠荊山上) ③ 湯和墓(蚌埠東郊龍子湖畔) ④ 明中都皇城、明皇陵(鳳陽縣境內) ⒊ 第三階段(2002 年2 月): 篩選、整理資料、圖片,總結成果,撰寫論文,反復修改,列印成文。 四、初步研究成果: 蚌埠是淮河流域的一個新興城市。最初是一個小漁村,因盛產河蚌而得名。古書有雲,此地乃早期祖先「採珠之地,繁衍生息之壤」,直到清末,才演變為鳳陽縣西北邊陲的一個小鎮。短短一百多年,如今,蚌埠已發展成為安徽中部的重要城市,成為祖國重要的鐵路樞紐,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默默地做著貢獻。 蚌埠城市的歷史雖然不長,可這一地區卻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上至中國歷史上原始社會末期的大禹,下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都在此地留下過足跡,並在此留下了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朱元璋坎坷的經歷,創業的艱難;…… 我們懷著對歷史的崇敬,摸著歷史的脈搏,開始了調查。 ⒈ 禹王宮 禹王宮地處蚌埠與懷遠交界處,位於塗山之上,是為紀念大禹治水而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所建。塗山海拔337.2米,隔淮河與荊山相峙,相傳為夏禹娶塗山氏女和會諸侯之地,也是夏朝第一代帝王啟的誕生地。塗山古稱塗山氏國,並留傳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傳說塗、荊二山原為一體,大禹治水時,劈山引水,疏通淮河,形成峽谷,並使之分離,今二山間尚有斷梅谷遺跡。塗山頂建有禹王廟,始建年代不晚於唐代。廟有禹王殿、啟母殿。兩側廂房陳列歷代修建的碑刻。庭內有一株古銀杏樹,曾被雷火擊傷,樹中長出兩株桃樹,蔚為奇觀,人稱「樹中樹」,有詩贊曰:「山外有山都如畫,樹中生樹不知年」。廟西南有一石矗立,極目遠眺,宛如婦人正襟危坐,人稱啟母石,又稱望夫石。相傳大禹治水,終年奔波在外,其妻塗山氏女(啟母)登山望夫,朝思暮想,化而為石。山上還有聖泉、靈泉、聚仙台、卧仙石等景點。山下有禹會村、防風冢等遺址。歷代文人曹丕、柳宗元、蘇軾、蘇轍、歐陽修、黃庭堅、梅堯臣、宋濂等都曾到此游覽,留下大量詩文。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日,為紀念夏禹誕辰,當地均舉行盛大廟會,延續至今。 ⒉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抱玉岩,位於懷遠縣荊山東北麓。相傳為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獻玉歸隱之處,唐代詩人李白有「抱玉入楚國,風疑古所聞。良寶終風棄,徒勞三獻君」的詩句詠其事。石洞由巨岩覆蓋,天然巧成。洞內寬闊如屋,可容數十人。岩壁刻有「青螺石帳」四字。夏日暑氣不侵,冬季溫暖如春。古人有「白璧連城無雙產,古洞青螺有舊題」詩句。洞口有亭,匾題「抱璞岩」,建於明萬曆年間。 ⒊白乳泉 白乳泉又名白龜泉,位於懷遠縣城南荊山北麓,因傳說泉內有白龜而得名。宋元祐年間,蘇東坡偕子出遊至此,見泉水濃白似乳,四時不竭,水滿杯而不溢,頗為奇特,譽為「天下第七泉」並留下「荊山碧相照,楚水清可亂」、「龜泉木杪出,牛乳石池漫」的詩句,後人遂改名白乳泉。經水質分析,泉水富含礦物質,表面張力大,故能滿出杯口而不溢。泉左側有望淮樓,匾額為郭沫若手書,樓內四壁鑲掛歷代名流書寫的楹聯。泉右側有雙烈祠,為紀念辛亥革命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懷遠籍烈士宋玉琳、程良而建。祠側有亭,名為半山亭。白乳泉現已辟為「乳泉公園」,成為蚌埠地區主要名勝之一。 ⒋ 湯和墓 湯和(1326 ~1395)是明朝開國名將,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與朱元璋為同鄉好友。元至正十二年(1352)參加郭子興農民起義軍,後以功授千戶。後應朱元璋之請,出巡山東、浙江沿海備倭,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余戍守,倭寇不敢輕犯。二十一年,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晚年益加恭慎,終年70歲。湯和墓位於龍子湖畔,地處曹山之上,坐北朝南。墓前有陵道,道旁立有石馬、石羊若干,形態各異,栩栩如生。陵道盡頭立一祠堂。祠堂內供有湯和靈位,下通湯和墓地宮。地宮石門前卧有墓誌銘和湯和將印碑刻。石門內即主墓室,正中為湯和靈柩。若干小型人物石刻位於靈柩四周。主室旁有一側室,陪葬一童女。墓內原有大量陪葬物品,後因墓室被盜,文物大量流失,但仍存有部分有價值的文物,如國家一級保護文物,全國僅存三件的明青花陶瓷花瓶。墓室因年代久遠和盜墓破壞而塌陷,後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建。 ⒌ 明中都皇城 明中都皇城位於安徽省鳳陽縣城西北鳳凰山之南,這里三山相連,向陽高亢,淮水縈回。明洪武二年(1369年),太祖朱元璋決定在他的發祥地臨濠(今鳳陽)建中都。中都皇城具有我國宮廷建築的基本格局和形制。城有三道:外城是中都城,城圍25公里;第二道磚城為皇城,城圍7.5公里;內城為紫禁城,城圍3公里,四周設午門、玄武、東華、西華四門。主要建築有正殿——奉天殿,其左右各建樓台。交泰殿、奉先殿、柔信殿、春和殿、文淵殿等散布其間,此外皇城內還有太廟、太社、大都督府、御史台等皇家建築,整個建築成為後來北京故宮的藍本,後歷經滄桑,殿宇宮闕盡毀。現僅存殘破的午門和西華門一段城牆。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⒍明皇陵 明皇陵,位於鳳陽縣西南7公里的太平鄉,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里,明皇陵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父母及三個哥哥、三個嫂子、兩個侄子的墳墓。皇陵陵勢若崗阜,列以石人石獸,氣勢雄偉。主要建築有皇城、磚城、土城三道,內有正殿、金門、碑亭、華表、石人石獸36對,神路,宮廳等建築。現僅存墓冢、華表、《皇陵碑》等。雖殘缺斷裂,仍巍然屹立。特別是神道兩側的石雕群像,神態各異,栩栩如 生。皇陵石刻是明代皇家陵寢中數量最多,規模最大,刻工最好的石雕藝術珍品。《皇陵碑》系朱元璋御撰,是研究朱元璋的重要史料。皇陵石刻與明中都皇城一同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收獲與建議: 通過本次調查研究,我們對家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從夏朝之前的禹王宮到明朝開國皇帝的中都城,從春秋時楚國的卞和隱居之處到被譽為天下第一泉的白乳泉,都是很有價值的人文景觀。面對著我們拍攝的一張張照片,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家鄉的歷史再添光彩! 同時,在調查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⒈有些部門對古跡的保護不夠。 有的古跡雖被定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但卻管理不善。如:鳳陽明中都城遺址出土的文物損壞嚴重,甚至遺失。有的古跡甚至無人管理,年久失修,破爛不堪,只有無奈地任憑雨打風吹去。如:湯和墓孤零零地「廢棄」在龍子湖畔,上層墓室破損嚴重,墓前碑文已完全消失,遊客已根本無法了解有關湯和的經歷。 ⒉政府對古跡的宣傳和開發利用不夠。 由於有關部門的疏忽,古跡年久失修,破壞嚴重,遊客數量越來越少。我們在市內進行了小范圍的調查,令人吃驚的是很多人竟不知道還有這些文化遺跡。由此可見,政府對這些古跡的宣傳、開發、利用還遠遠不夠,投入資金太少。這不僅會直接導致遊客減少,旅遊業衰落,甚至會使一些古跡徹底消失,我們的子孫後代很可能再也見不到它們了。這是多麼大的遺憾!將來如何向後人交代! 鑒於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政府應加大宣傳力度,讓社會了解蚌埠地區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提高它的知名度;並加大資金、人力的投入,對家鄉的歷史文化古跡進行保護、修整;還應大力發展旅遊業,充分開發利用這些文化遺產,使它重新煥發光彩,為蚌埠的經濟騰飛做出貢獻。 六、備註: 由於本次活動時間緊迫,我們只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深入的研究有望在本學期完成。在此,我們對為我們的研究活動提供幫助的劉建堯老師表示衷心的感謝。

❿ 歷史遺跡考察報告。誰會

"金山情"主題教育活動"尋訪農村歷史遺跡"考察報告

黃良府橋考察記

2006,7,16

"小橋,流水,人家"是江南水鄉的特色.楓涇是上海歷史悠久的江南古鎮, 迄今已有1500多年歷史.
古鎮楓涇,南北朝梁天監元年已成村落,原名白牛村.宋代屯田員外郎陳舜俞棄官隱居於此,仰其清風亮節,又名清風涇.元代至元年間始立為鎮,初稱白牛鎮,別稱楓溪.因鎮內河道稠密,鎮域形似荷葉,且荷花甚多,故俗稱芙蓉鎮.
古鎮楓涇曾是江南四大名鎮之一.明朝宣德五年楓涇以界河為界,一鎮橫跨吳,越兩國,分為南,北兩鎮.南鎮屬浙江省嘉興府嘉善縣,北鎮屬江蘇省松江府華亭縣.新中國成立,南鎮並入北鎮,劃歸上海市管轄,統一稱松江縣楓涇鎮.1966年劃歸現金山區.
古鎮楓涇河多,橋多,廟宇多,名人多,里弄多,具有典型的江南風貌.楓涇古鎮有大小河道20多條,古橋50多座,素有"三步兩座橋,一望十條港"之稱,其中元代致和橋歷史最長.
這次我們考察的不是鎮區的橋梁,而是位於朱楓公路上的黃良府橋.說起橋,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橋,如現代的有斜拉橋,古老的有石拱橋.
在斜拉橋中,橋面由垂直塔架上掛下來的纜索固定並支撐.溫哥華附近的佛來瑟河上的阿那西斯橋是第一座復合型建築的斜拉橋.在這座橋上,一塊薄型的鋼筋預應力混凝土橋面由鋼粱架支撐.在182米高的混凝土橋塔的兩邊,由一個鋼架支撐構成兩個平衡的懸臂.
而最能體現石拱橋藝術風格的是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由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時間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
趙州橋距今已1400年,經歷了10次水災,8次戰亂和多次地震,特別是1966年邢台發生的7.6級地震.邢台距趙州橋僅有40多公里,這里也有四點幾級地震,趙州橋卻沒有被破壞.
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說,先不管橋的內部結構,僅就它能夠存在1400多年就說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災大水淹到橋拱的龍嘴處,據當地的老人說,站在橋上都能感覺橋身很大的晃動,但橋最終沒有垮塌,真是一個奇跡.
為了研究與考察黃良府橋的情況,我們展開了"金山情"主題調查活動,以夏吳艷同學為隊長的8人考察隊在徐建國老師的指導下,2006年7月16日上午,頂著毛毛細雨,前往朱楓公路實地考察.
我們只知道黃良府橋的大致方向,但不知它究竟在何處.在路上問了幾個人,終於找到了黃良府橋.黃良府橋是水泥築的平板橋.此橋長約70米,是連接朱楓公路的重要橋梁.橋寬33米,設四車道,共寬16.48米,另外人行道各寬5.32米,隔離墩各寬2.99米.這些數據都是我們自己實地測量出來的.
可是,正當我們興高采烈想結束考察時,卻從附近的居民口中得知,這只是新建的黃良府橋,而不是原來的黃良府橋.我們在當地居民的指點下又來到了距新橋北幾十米的黃良府橋原址.讓我們大吃一驚,原橋已不復存在,只剩下河兩岸的橋礎,橋面,橋墩已盪然無存.經我們實地測量,原橋礎寬約為7.64米,當地老百姓說此橋已倒塌20多年.顯然,黃良府橋沒有趙州橋幸運.
經查閱1993年編定的《楓圍鄉志》,該書在第六章"文物"第二節"古樹,古廟,古橋"條目下記載:
黃良府橋,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里人黃良府建,故名.後橋塌設渡.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里人募資重建.該橋系5孔石排石板橋,長55米,寬2.80米.兩側有石欄桿,為本鄉范圍內最大的一座石橋.1985年9月,此橋被過往運輸船隊撞坍.
這段記載,與老百姓口耳相傳的歷史相吻合,是可信的.
在考察中我們偶然發現,正對老橋的橋東堍基礎上蓋了一座廟,此廟也已殘破不堪.據當地人介紹,此廟為海瑞廟.廟堂的正當中有"元帥大人神醫救人"的橫聯,當地人在特定的日子常前往燒香.經我們測量,此廟寬2.44米,進深6.45米.此廟旁還有一間供奉財神的偏房.
考察中,我們不禁思索:老百姓為什麼在黃良府橋原址設廟紀念海瑞呢 海瑞與楓涇究竟有什麼關系呢
我們在互聯網上檢索到:海瑞,字汝賢,瓊山人.中舉人.到北京,即拜伏於宮殿下獻上《平黎策》,要開辟道路設立縣城,用來安定鄉土.遷淳安知縣,穿布袍,吃粗糧糙米,讓老僕人種菜自給.為老母祝壽,僅買二斤肉.
因刻苦奉公,升為巡撫.屬吏害怕其威嚴,貪官污吏多自動職去.顯赫權貴原將門漆成紅色,聽說海瑞來了,急改漆黑色.宦官在江南監織造,因海瑞來減少輿從.海瑞一心一意興利除害,請求整修吳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興修水利的好處.海瑞憎恨大戶兼並土地,全力摧毀豪強勢力,安撫窮困百姓.貧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並的,大多奪回來交還原主.
明神宗萬曆初年,張居正主持國政,也不喜歡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審察,海瑞殺雞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簡陋,御史嘆息而去.張居正懼怕海瑞嚴峻剛直,中外官員多次推薦,最終未被任用.萬曆十二年冬天,張居正死,吏部擬用海瑞為左通政.皇帝向來器重海瑞名,給他以前職.明年正月,召為南京右金都御史,在道上改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時年已七十二歲.
皇帝屢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國事的閣臣暗中阻止,於是任命為南京右都御史.諸司向來苟且怠慢,海瑞身體力行矯正弊端.有御史偶爾陳列戲樂,海瑞按明太祖法規給予杖刑.百官恐懼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學御史房寰恐怕被舉發糾正要先告狀,給事中鍾宇淳又從中慫恿,房寰再次上疏誹謗誣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請求退休,皇帝下詔慰留不允許.萬曆十五年,死於任上.
海瑞沒有兒子.去世時,金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顧海瑞,海瑞的靈樞用船運回家鄉時,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的人站滿了兩岸,祭奠哭拜的人百里不絕.朝廷追贈海瑞太子太保,謚號忠介.
海瑞一生的治學為人為政,以剛為主,因而自號剛峰,天下稱為剛峰先生.
我們明白了,因為海瑞一生剛直清廉,所以老百姓至今還在紀念他.
但這在全國都可進行,不能證明海瑞與楓涇的關系.
我們又在互聯網上檢索,真的查出了海瑞與楓涇的故事.
相傳過去我們楓涇白牛盪不遠處有一座白馬寺,寺中的白馬神常在夜裡幫窮苦百姓拉犁耕田,天明即回寺中,每晚累得熱汗淋淋.
一次雨過天晴,有人順著馬蹄印尋到小寺,發現木胎泥塑的白馬渾身濕漉漉,十分驚奇.從此白馬棲息的小寺香火不斷.從此白馬棲居的小寺被人們叫做白馬寺.
這一年白馬幫李老實一家拉犁耕田卻帶來了災禍.那一夜,李老實知道白馬神暗中相助,便給白馬留下了好吃的馬料.白馬沒有吃,餓急了,在回寺的路上吃了田裡的麥苗.第二天, 李老實發現白馬吃了刁員外家的麥苗,心中暗暗叫苦.果然刁員外告了李老實偷割他家的麥苗,對薄公堂.李老實被判死刑,打入死牢,只等秋後問斬.
"青苗案"激起民怨,朝庭命海瑞審理此案,海瑞微服私訪來到松江府,聽到了白馬寺的傳說,可他不信泥塑的木馬會吃麥苗;一時, 又訪不到線索,海大人寢食不安.
第二年春天,白馬知道自己闖下了大禍,便起勁地給李老實家拉犁耕田,臨走時報復地吃掉刁員外家一大片麥苗.守在暗處的海瑞和公差見了立刻尾隨 .田岸路滑,海瑞索性脫了鞋襪追到白馬寺.這時白馬剛到,身上熱汗直淌.海瑞見了,心痛地輕撫馬背,嘆道:"白馬啊白馬,你尚知良莠,明辨忠奸,小臣雖有海青天之稱,怎比得上你明察秋毫啊!"
於是當堂審理青苗案,將誣告的刁員外革除功名,權責一百,發配充軍.李老實忠厚可嘉,撥贈庫銀五十兩.海青天扶起跪在地上的李老實, 親自送出寺門,又拿出自己俸銀二十兩給白馬金塑金身."青苗案"真相大自,白馬見了海青天引頸長嘶,乘風歸去.
現在雖然找不到白馬寺的真實地點,但海瑞智斷青苗案的故事卻在楓涇流傳了下來.至此,我們終於明白老百姓為什麼在黃良府橋原址設廟紀念海瑞了.
("金山情"主題教育活動"尋訪農村歷史遺跡"考察隊
指導老師 :徐建國;
隊長:夏吳艷;隊員:張真珍,顧丹燕,沈志鋒,陳鑫玉,金 麗,張曉巍,吳輝)

參考資料:網路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祝您成功!

閱讀全文

與家長歷史文化考察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