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西省贛州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嗎
贛州是江西南部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這里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是贛南著名的旅遊城市。 贛州早在公元前201年的劉邦時代就已經設縣,到隋代時又更名為虔州,到宋高宗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明洪武元年正式改為贛州府。在1929年至1934年間,贛州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個部分,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因而瑞金被稱為「紅都」,贛州也因此成為一片紅色的土地。贛州著名的自然景觀有安遠的三百山、龍南縣的九連山、大余縣有梅關古驛道、寧都的翠微峰、龍南的武當山、上猶的陡水湖、崇義的聶都溶洞,均是風景秀麗而具有開發價值的旅遊資源.章貢區是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至今存留著許多宋代文化景點,有被譽為「宋城博物館」的宋代古城牆、巍峨的八境台、郁孤台、文廟以及石雕寶庫通天岩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
② 贛州市概況
早上好!
地理概況
贛州市位於贛江上游,江西南部,是江西省第二大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衛生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簡稱贛或虔(為了與江西省簡稱相區別,現多簡稱虔),東接福建省三明市和龍岩市,南臨廣東省梅州市、河源市和韶關市,西靠湖南省郴州市,北連本省吉安、撫州兩地區.處於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向中部內地延伸的過渡地帶,也是內地通向東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之一.
贛州市郵政編碼:341000,電話區號:0797,代碼:360781, 拼音:ganzhou shi
本市轄1區2市15縣,總面積3.94萬平方千米,其中市區建成區面積(章貢區和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50平方千米,耕地面積29.29萬公頃,有林面積271.3萬公頃,森林覆蓋率為74.2%.總人口845.69萬人,市區人口56.91萬人(數據截止2005年)人口自然增長率8.11‰,下降0.06個千分點.市內的章貢區為贛州市政府所在地,是一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集中了許多宋代和民國時期文化景點,主要有保存完整的贛州宋代古城牆、巍然壯觀的八境台、郁然孤峙的郁孤台、完整壯觀的文廟、藝術寶庫通天岩,蔣經國先生故居等.全市列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有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48處,保存著一大批歷史古跡.
全市主要風景名勝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贛州;【國家AAAA級旅遊區】:通天岩風景名勝區;【國家AAA級旅遊區】:崇義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5處】:蘇維埃革命遺址群、寧都起義指揮部舊址、通天岩石窟、贛州古城牆、龍南客家圍屋;【國家級森林公園7個】:安遠三百山、寧都翠微峰、大余梅關——丫山、崇義陽嶺、上猶五指峰、上猶陡水湖、龍南九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龍南九連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安遠三百山;【省級自然保護區3處】:崇義陽嶺、崇義齊雲山、石城贛江源;【省級風景名勝區8處】:贛州通天岩、寧都翠微峰、瑞金羅漢岩、大余梅關古驛道、上猶陡水湖、崇義聶都溶洞、會昌漢仙岩、龍南小武當山;
③ 贛州的歷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發大軍分五軍戍五嶺,其中一軍守庾嶺之界,置南壄縣,九江郡,贛南有行政建制縣始於此。
2、兩漢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屬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漢滅楚,南壄始隸漢;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隸之;同時增設贛縣、雩都二縣,贛縣築城於益漿溪(今章貢區蟠龍鎮一帶)。
西漢末年,王莽稱帝,史稱新莽(9—23),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三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縣改為南野縣,贛縣、雩都、南野三縣仍屬豫章郡。興平元年(194),孫策據江南,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縣、雩都、南野三縣隸之。
3、三國
吳·嘉禾五年(236),分廬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始於此;析贛縣置平陽,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東北白鹿營地置陽都;後析陽都的陂陽地置陂陽,不久又改名為揭陽。廬陵南部都尉領七縣:贛縣、雩都、南野、南安、平陽、陽都、揭陽。
4、兩晉隋唐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晉太康三年(282年),撤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
晉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
晉太康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
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屬於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
隋開皇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轄贛縣、雩都、南康、寧都4縣。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全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沿襲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
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
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
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
天佑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5、五代十國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
開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6、兩宋元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
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
大平興國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轄13縣。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
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稱為贛),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
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
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7、清史民國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省直接下轄縣。
民國三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州屬贛南道,道治贛縣,轄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現尋烏縣)、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17縣。
民國十五年(1926年),廢贛南道,省直接轄縣。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劃為13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督察區。第十一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行政督察專署駐贛縣。
第十二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區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行政督察專署駐寧都。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督察區合並,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先駐大余,後遷贛縣,轄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劃為8個行政督察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區。第四行政督察區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贛縣;第八行政督察區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寧都。
1949年5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南昌,隨後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國民黨的江西省政府南遷贛縣。不久國民黨在贛州的統治隨著人民解放軍攻克整個贛南而宣告結束。
在1929至1934年間,贛南大部分地區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根據地。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8、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設立贛州專區行政專員公署。
1949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克贛南各縣,後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專區。其中贛州專區領18縣(市):贛州市(8月析贛縣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寧都專區,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由撫州專區劃入);贛州專區領11縣(市):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贛南分設2個專區。
1949年11月,贛州專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專區。
1952年8月,撤銷寧都專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專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區,同時撤銷贛州專區,廣昌劃入,領19縣(市)。
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恢復贛州專區。
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
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
1994年南康、瑞金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縣級贛州市改為章貢區。1999年7月,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9年6月,贛州開發區成立管理委員會,為市政府派出機構,正縣級建制。2014年7月,贛州開發區更名為贛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現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2013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縣級南康市,設立贛州市南康區。南康區三江鄉的解勝、博羅、筱壩三個行政村劃歸潭東鎮管轄。南康區潭口鎮的下壩、金塘、台頭、村頭四個行政村劃歸南康區龍嶺鎮管轄。潭東鎮、潭口鎮劃歸章貢區管轄。
201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贛縣,設立贛州市贛縣區,以原贛縣的行政區域為贛縣區的行政區域。
2016年3月,贛州蓉江新區獲批成立,是贛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區,是贛州市政府派出機構,為正縣級建制。
(3)江西省贛州市經濟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贛州的部分歷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館
贛州城歷史悠久,繁榮於兩宋時期,至今仍保存數量眾多,有較高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藝術價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遺址,因此,贛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館」之稱。1994年1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絲綢之路
贛州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是宋代,其輝煌得益於由長江、贛江、章江、湞江、珠江共同構成的「南方水上絲綢之路」。宋朝時期的贛州,因水路發達、資源豐富、經濟繁榮,成為全國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關古驛道是「南方水上絲綢之路」的咽喉。它建於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張九齡奉命率工匠用兩年時間擴展而成。驛道源起大余縣城,翻越梅嶺直到廣東省南雄市,全長約40千米,是溝通長江與珠江水系的陸路中轉樞紐。今天的梅關古驛道專指梅嶺一段,約2.5千米,它歷經千年滄桑,是國內罕見、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驛道。
④ 贛州的歷史資料
贛州之名,始自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為贛州。歷有二說:一因州治贛縣而得名;另說章、貢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贛州在春秋戰國時,先後為楚地、吳地、越地。秦時屬九江郡。漢時先屬豫章郡(贛、雩都、南壄縣地),後屬廬陵郡。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改為南康郡,移治贛(今章貢區年),屬江州。隋開皇九年廢南康郡置虔州,大業初復為南康郡。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五代梁屬百勝軍,五代南唐改稱昭信軍。宋初復稱虔州;淳化元年(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猶3縣別置南安軍。紹興二十三年改為贛州,屬江南西路。元為南安、贛州路,屬江西行中書省。明為南安、贛州府,屬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增設寧都直隸州。民國時置贛南道,分為贛南、寧都兩專區。
1949年8月贛州各縣先後解放,設贛西南行署區,轄贛州、瑞金、吉安3專區:贛州專區轄贛州市和贛、大庾、安遠、虔南、崇義、龍南、定南、南康、上猶、信豐10縣,;瑞金專區轄廣昌、雩都、石城、會昌、瑞金、寧都、興國、尋鄔8縣。
1949年11月撤銷贛州專區,所屬市、縣直隸贛西南行署區;瑞金專區更名為寧都專區。1951年6月17日撤銷西南行署區,恢復贛州專區,今贛州各縣分屬贛州專區、寧都專區。1952年8月29日,寧都專區並入贛州專區,廣昌縣劃歸撫州專區。
1954年5月改稱贛南行政區,廣昌縣來屬。1957年雩都、尋鄔、虔南、大庾縣分別更名為於都、尋烏、全南、大余縣。
1964年5月贛南行政區復名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縣劃歸撫州地區。1994年瑞金撤縣設市。1995年南康撤縣設市。
1998年12月,國務院批准贛州地區撤地改市,原贛州市改為章貢區,管轄范圍不變。1999年7月1日,地級贛州市正式掛牌成立。
2003年底,全市總人口806.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57.4萬人。2004年底,全市總人口812.6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4.9萬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贛州市轄1個市轄區、15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共有7個街道、138個鎮、144個鄉、1個民族鄉。(另一資料:138鎮、145鄉、8街道,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雩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西漢末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東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廬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屬揚州,領雩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年)、陽都、揭陽(析雩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年)七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
西晉太康三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年)。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雩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年)。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雩都、南康、寧都。
唐置虔州,貞觀元年(627年)屬江南道。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開元二十一年屬江南西道。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祐元年(904年),從雩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雩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雩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年),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吳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年)、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雩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年)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雩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並,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雩都、興國7縣。
民國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贛州大片土地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贛南各地先後成立蘇維埃政府,分別隸屬江西、湘贛、粵贛、贛南省蘇維埃政府。並於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⑤ 江西省贛州市為什麼GDP總值全省第二,人均倒數第一
因為贛州行政區域大,人口多,人均就低了。贛州有很多縣市是老少邊窮的地方。經濟真正發展較好的只有少數幾個。所以人均較低。
贛州地域面積佔到了江西省的1/4.人口954.21萬。
⑥ 江西省一直簡稱贛,省會為何不是贛州
江西簡稱「贛」,省會卻是在南昌,而不是在贛州。
雖說綜合考慮下,南昌的確是更適合作為江西省的省會,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去分析,江西省的省會為什麼不是贛州。
首先來說說「江西」這二字的由來。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如今江西的土地上,分別盤踞著楚國、吳國、越國。當然不管他們之間鬧得再凶,最終都被秦朝所取代,江西這片土地便被秦始皇設立的九江郡所管轄。
到漢武帝時期,天下劃分為十三個州,此時江西便被劃到揚州治下。
第二,南昌的地理位置更具有優勢。
南昌位於江西境內最大的平原中心,交通十分便利,影響力可以輻射全省。從江西的地理形勢上看,江西是以贛江流域和鄱陽湖為中心,往南、西、東三個方向輻射影響力。在古代鄱陽湖平原和贛江中下游平原,是江西的農業、人口、經濟、文化的重心,而南昌的位置正好就位於這個重心的中心地帶,再加上水路交通特別方便,因此南昌作為省會,能夠更有效的管理全省。
第三,南昌的經濟實力更具優勢。
根據2019年的GDP數據,南昌位列江西第一,在全國的各大城市中排在第40名。贛州雖然位列江西第二,但是在全國的各大城市中排名68,因此在經濟實力上還是跟南昌有一定差距的。
再加上自古以來南昌就是江西的經濟中心,因此作為江西省會也不足為奇。
在歷史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響下,南昌作為江西的省會城市,也的確是實至名歸。
⑦ 你看好贛州未來的發展走向嗎
我是非常看好贛州未來的發展走向,因為這座城市現在知名度越來越高了,而且經濟發展越來越強了。
⑧ 江西省贛州市的發展史
歷史淵源
贛南政區歷史悠久,遠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開化遠於唐虞」。春秋戰國時,先後屬楚、吳、越,後又屬楚國。秦並六國後,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贛南屬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發大軍50萬分五軍戰五嶺,使尉屠睢將五軍,其中一軍守庾嶺界,置南壄縣,隸九江郡,為贛南建置政權之始。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屬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壄隸之。五年(前202年),漢滅楚,贛南始隸漢。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領18縣,其中贛南3縣隸之:南壄縣(約轄今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贛縣(約轄今章貢區、贛縣、興國等地)、於都縣(約轄今於都、寧都、石城、瑞金、會昌、安遠、尋烏等地)。其中贛縣、於都縣為新增設縣。西漢末年(9~23年),改豫章郡為九江郡,贛南3縣隸之。東漢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復名豫章郡,南壄改為南野,贛南3縣仍隸之。興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廬陵郡,贛南3縣隸廬陵郡。
三國·吳嘉禾五年(236年),析廬陵郡置南部都尉,隸揚州,治於都。領於都、贛縣、平陽(由贛縣分出,即今興國)、陽都、揭陽(析於都白鹿營地置陽都;析陽都陂陽地置陂陽縣,隨後改為揭陽)、南安(由南野分出,約轄今南康、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約轄今大余、上猶、崇義等地)7縣,為贛南設立市一級行政機構之始。
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為南康,改陽都為寧都,改平陽為平固。三年(282年),罷廬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於都,將南野並入南康領6縣。五年(284年),改揭陽為陂陽。十年(289年),贛縣移縣治於葛姥城(今章貢區虎崗一帶)。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屬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從於都遷至贛縣(章、貢兩水間,今章貢區)。
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屬廣東東衡州始興郡。陳·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隸廣東東衡州安遠郡。
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為虔州,隸洪州總管府。平固並入贛縣、南野並入南康、虔化並入寧都。十三年(593年),陂陽縣設石城場,並入寧都。虔州領4縣:贛縣、於都、南康、寧都。
唐貞觀元年(627年)分天下為十道,虔州隸江南道,轄縣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東南地復置南安縣(約轄今信豐、龍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領5縣。神龍元年(705年),復置大余縣,虔州領6縣。天寶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豐縣,並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後改虔南鎮。貞元四年(788年),分出於都三鄉和信豐一里復置安遠縣,虔州領7縣。天佑元年(904年),從於都縣分出象湖鎮置瑞金監。
五代十國後梁·開平三年(909年),虔州屬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勝軍;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勝軍為昭信軍,虔州屬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縣地置上猶場。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猶場為上猶縣,翌年改瑞金監為瑞金縣,虔南場為龍南縣,石城場為石城縣。至此,虔州領11縣:贛縣、於都、信豐、南康、大余、虔化、安遠、上猶、瑞金、龍南、石城。
宋開寶八年(975年),改昭信軍為軍州。大平興國元年(976年),改軍州復為虔州,隸江南西路;七年(982年),從贛縣分出瀲江鎮7鄉及廬陵泰和部分轄地置興國縣,從於都分出縣東南6鄉於九州鎮置會昌縣。虔州領13縣。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轄南康、大余、上猶3縣另置南安軍,治大余。虔州領10縣,隸江南西路。為贛南分設兩個政區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龍南縣改名為虔南。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校書郎董德元以「虔」字為虎頭,虔州號「虎頭城」,非佳名,奏請改名,詔改虔州為贛州(取章、貢二水合流之義),贛州名始此。同時,虔化縣改名為寧都,虔南縣復名為龍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為江西行中書省,贛州、南安軍隸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贛州、南安軍分別改為贛州路總管府、南安路總管府。隸屬與領縣如舊。
明明吳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贛州、南安兩路改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為5道,贛州、南安2府均屬嶺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設分巡嶺北道於贛州,贛州、南安2府屬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贛巡撫都察院於贛州,稱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撫南贛汀韶等處地方提督軍務,轄江西的南安、贛州,廣東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從上猶、南康、大餘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崇義縣,屬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領4縣:大余、南康、上猶、崇義。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設分守嶺北、嶺東、嶺南、漳南4道,統於虔院。嶺北巡、守兩道治贛州,贛州、南安2府隸之。隆慶三年(1569年),從安遠、信豐、龍南3縣劃出部分轄地置定南縣,隸贛州府。萬曆四年(1576年),以安遠縣原轄尋烏等15堡另置長寧縣,隸贛州府。至此,贛州府領12縣,南安府領4縣。
清順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後撤銷南贛守撫和巡、守兩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贛南道,轄贛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贛南道為分巡吉南贛道,增轄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寧都直隸州,轄瑞金、石城2縣,為贛南分設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3個政區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贛道為吉南贛寧兵備道,增轄寧都直隸州。
民國時期:民國元年(1912年)廢府(州)、廳設縣,縣直隸省。民國3年(1914年)江西設潯陽、豫章、廬陵、贛南4道。贛南道,治贛縣,領17縣:贛縣、於都、信豐、興國、會昌、安遠、長寧、龍南、全南、定南、寧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猶、崇義。贛南3個政區復合為一。民國15年(1926年),廢贛南道,縣直隸於省。民國21年(1932年)全省劃為13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區。興國縣歸第九行政區。第十一行政區(後改稱贛南行政長官公署)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上猶、崇義、大餘6縣。第十二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於都、會昌6縣。第十三行政區設龍南,轄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5縣。民國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個行政區合並,改名贛南政務專員公署,先設大余,後遷贛州,領11縣。民國24年(1935年),全省改劃為8個行政區,贛南各縣分屬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區。第四行政區設贛州,轄贛縣、南康、信豐、大余、上猶、崇義、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尋烏11縣;第八行政區設寧都,轄寧都、廣昌、石城、瑞金、會昌、於都、興國7縣。
1937-1945年,蔣經國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贛南新政」,贛州成為當時中華民國時期的「三民主義示範區」人口由不足十萬擴增至五十萬,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贛南經驗後來成為台灣民主和社會發展的典範。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光榮,偉大,正確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贛州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
1949年7月,成立贛州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領18縣(市):贛州(8月析贛州鎮設贛州市)、贛縣、南康、大余、上猶、崇義、信豐、龍南、定南、全南、安遠、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1949年9月成立寧都(瑞金)分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分領8縣:寧都、於都、興國、瑞金、會昌、石城、尋烏、廣昌。贛南分設2個行政區。1949年8月,成立贛西南行政公署,轄贛州、寧都、吉安3分區。1949年11月,贛州分區並入贛西南行政公署。1951年6月,撤銷贛西南行政公署,贛南各縣仍分屬贛州、寧都2分區。1952年8月,撤銷寧都分區,贛南再次合二為一,領18縣(市),廣昌劃歸撫州分區。1954年5月,成立贛南行政公署,同時撤銷贛州分區專員公署,廣昌劃入,領19縣(市)。1964年5月撤銷贛南行政區,成立贛州專區。1971年1月改稱贛州地區。1978年8月,設立贛州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廣昌劃歸撫州地區。1999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贛州市,領18縣(市、區),原縣級贛州市改稱章貢區,為市政府所在地。
2005年,贛州市轄1區、2市、15縣、138鎮、145鄉、8街道辦事處。另有5個管理區,10個營林林場。
⑨ 江西贛州主要經濟來源是什麼
試從工業與農業以及第三產業來分析
1、工業,第一、贛州的優勢產業是稀土以及稀回土相關產業答。以及有色金屬(如鎢、銅等)有數百億的產值,第二,贛州的傢具製造業在中東部地區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年產值至少在300億左右的規模.當然還有其它製造業(如製鞋、竹製品、通信電纜產業都有一定的規模)
2、農業、贛州一是傳統的生豬養殖比較發達,再就是水果業(尤其是臍橙產量排名世界第三位)。
3、第三產業、贛州是生態宜居城市,贛南十八縣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古宋城、通天岩(章貢區)、寶葫蘆農庄(章貢區)、五龍客家風情園(章貢區)、贛縣客家文化城(贛縣區)、陽嶺國家森林公園(崇義縣)、三僚風水文化景區(興國縣)、大余丫山(大余縣)、關西新圍(龍南縣)、九曲度假村(定南縣)、三百山(安遠縣)、葉坪紅色旅遊景區(瑞金市)、中央革命根據地歷史博物館(瑞金市)、漢仙岩風景區(會昌縣)、通天寨(石城縣)、翠微峰(寧都縣)。以及近年興起的紅色旅遊(贛州是中國的紅色革命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