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文化發展 >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歷史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歷史

發布時間:2021-03-01 00:56:31

Ⅰ 民營企業發展現狀

最近關於民營企業的發展問題成為各方熱點關注的問題,關於民營企業發展的爭議也在逐漸增多,不可否認,民營經濟是公有制經濟的有益的補充,同時對中國GDP的增長、市場經濟的活躍以及國家稅收的增長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同樣不可否認的是,由於歷史、文化、社會、法制等客觀條件的限制,同時也由於民營企業自身的局限性,尤其是管理體制和公司機制的不成熟,導致民營企業在發展壯大的同時,也給社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民營企業的現狀究竟如何?產生的問題的深層次原因是什麼?中國的民營企業適合怎樣的管理模式和發展模式?民營企業想要做大做強,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在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大背景下,中國的民營經濟怎樣做才能真正走出去,並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敬請關注本期財經聚焦。
更大的背景從上個世紀開始講起,上世紀我們做了兩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革命,第二件事就是改革,建國以前都是革命,1949年建國以後主題還是革命。1980年以前,一直在革命。以後就是改革。

開始是民族資本工業化運動,在農村搞公社,其主題,就是把私變成公,把民族資本改革到國有企業,農村裡面搞人民公社,所謂變成公就是兩種所有制,一種叫全民所有制,一種叫集體所有制。1980年兩種公有制佔中國經濟幾乎是百分之百。經濟很不景氣,問題很多,我們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就企業本身來講,大量企業都是虧損的,維持不下去。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從80年代開始慢慢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革。 就是把公的變成私的。

首先是提倡個體戶的發展,後來慢慢允許私人辦工廠。中國的民營經濟是這樣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當然還有很多下放青年到農村沒事干,很多待業青年,還有下崗職工沒事干,這樣不得不允許他們干一些個體私營,這樣是發展增量,按照公有制的存量不變,發展個體、私有增量。80年代後半期,主要是90年代,公有制的存量慢慢開始改革,把集體所有制賣給職工、廠長,分給大家,到後來把國有企業或者賣一個車間賣給職工、廠長,這樣使得存量改革。民營經濟發展分兩塊,一塊是存量,後來增加了一塊私營的,個體戶、私營企業。除此之外,80年代後期特別是90年代以後,是存量改革,即把國有制企業逐步改為私有制,因此中國的民營經濟是通過這兩個辦法發展起來的
民營企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該這么講,現在已經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在某些領域當中起到支柱作用,有一些產業逐漸起到骨幹作用。這是從靜態來看。從動態來看,在各個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包括我們創造財富,包括我們提供就業。這20年來,民營企業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民營企業無論在增加就業、創造稅收、提供財富、社會穩定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而且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民營企業的問題一個是資本的問題,幾十個億、幾十個億的錢怎麼掙那麼快?民營經濟資本原始積累的來歷,我有兩個判斷。第一個判斷,絕大多數民營企業的財富是合法的。第二個,絕大多數民營企業是通過自己的正常經營賺的。有兩個少數,真正靠非法所得是少數。真正靠投機炒股票、炒地發家的是少數。

對少數人的暴富怎麼看?要分兩個方面來看,政府要檢討自己,為什麼能夠暴富?政府的政策漏洞太多,政府的政策就像企業的產品一樣,產品質量太差,政策漏洞太多。一個不好的政策,漏洞很大的政策長期得不到修正,影響是很大的。很多人靠房地產暴富,比如北京或者上海一塊地是這個單位的這個工廠的這個企業的,這個地明確規定是國有資產的,企業有什麼權利把這個地拿出來賣?
對民營企業來講,最棘手的問題一個是融資問題,民營企業發展到現在靠自有資金是不夠的,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對民營經濟無論從觀念上、體制上還是技術上,對民營經濟融資支持力度不如國有企業。怎麼解決民營企業的融資問題,我有一個看法,發展中國的民營經濟需要三「小」。一個是需要小銀行,股份制的民間銀行,由小銀行為小的民營企業服務。第二個是小的擔保公司。第三,發展小型的交易所到現在為止,我們所經歷過的企業制度有這么幾種,有國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股份制包括上市公司、家族企業。我個人看法,這幾種企業模式裡面最有優勢的要算家族模式,當然每個行業不一樣。中國這幾年比如浙江、廣東、福建經濟發展很不錯,浙江、廣東、福建成了老闆省,家家戶戶當老闆。湖北、湖南、四川、東北、江西成了打工省,家家戶戶去打工。為什麼有這么大的差別?差別來自體制。家族模式要不要改?要不要搞職業經理人?要考慮幾個因素。第一個,要考慮企業的產業特徵。第二個,要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三個,看產業的外部環境。中國民營企業怎麼做強有一個絕招,向格蘭仕學習。中國企業最應該學習的是格蘭仕。有幾個特點,一個是專注,就搞微波爐,搞了十年的微波爐,把微波爐搞透再去搞空調。在眾多產品裡面,眾多產業裡面不是什麼都干。不要高看自己,應該小看自己。>>更多

網友:民營企業想做大做強是否一定要上市?什麼時候需要上市?什麼時候不需要上市?

鍾朋榮說:國有企業的上市有幾個目的,一個是為了融資,一個是為了改制,一個是為了揚名提高知名度,一個是為了發財。民營企業上市的目的是什麼?首先是為了搞錢,這個錢要比較,你有多少錢,你需要多少錢,你現在可以搞錢嗎

Ⅱ 中國的民營企業的發展中最初階段是

投資小、回報快。

Ⅲ 中國民營企業家辦報歷史

關於申報第三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和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心城市企業聯合會(企業管理協會)、企業家協會,各全國性企業團體,直屬企業會員單位,各有關企業:

為了在「十一五」時期繼續深入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各項方針政策,充分展現我國民營企業取得的巨大發展成就和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大力弘揚民營企業和企業家的創業精神,鼓勵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不斷開拓創新,追求更高的發展目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按照黨的十六大關於對為祖國富強貢獻力量的社會各階層中的優秀分子都要表彰的精神,我會將於 2006 年 3 月 31 日起 開展第三屆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和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推選活動,並於 9 月份舉辦的「 2006 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論壇」大會開幕式上公布推選結果,對獲獎的優秀企業和企業家進行表彰、宣傳。

現將企業和企業家申報參選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和「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入選名額

1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 30 家

2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 20 名

二、參選條件

1 、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的參選條件

( 1 )參選企業屬於民營企業范疇;

( 2 )參選企業有 5 年以上的發展歷史,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規范,具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 3 )參選企業達到一定的經濟規模,經營效益良好, 2005 年度營業收入達到 1 億元以上,利潤總額 1000 萬元以上,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實現較快增長,並在同行業企業中表現突出;

( 4 )參選企業擁有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近年來企業在 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創新成果,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和品牌, 在企業現代化管理、公司治理、人力資源開發、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 5 )參選企業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有良好的信譽,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安置就業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有突出的貢獻。

2 、 「中國優秀民營企業家」的參選條件

( 1 ) 參選 企業家在本企業中擔任董事長、董事會主席、 CEO 、總裁或總經理(廠長)等主要領導職務 5 年以上;

( 2 )參選 企業家誠信、守法,具有愛國、敬業和奉獻精神,有較高的政治素質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 3 )參選企業家領導的民營企業經營業績突出, 2005 年度各主要經濟效益指標均實現較快增長,在同行業企業中表現突出;

( 4 )參選企業家所領導的企業具有良好的社會形象,信譽度較高,企業家本人擁有一定的社會知名度和影響力,獲得過國家、地方或行業組織等權威機構授予的榮譽或稱號,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積極建言獻策;

( 5 )參選企業家為社會和企業做出過較大貢獻,在推進企業自主創新、科學管理、創建先進企業文化,以及在參與和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均有所建樹。

三、申報方式及要求

1 、申報方式:參選 企業和企業家可通過下列方式進行申報:( 1 )由企業所在地或所在行業企業聯合會(企業管理協會)、民營企業家協會、工商聯等企業社團組織推薦;( 2 )企業和企業家自行申報。

2 、 申報要求: 參選 企業和企業家需按要求認真填寫「參選申報表」和提交相關書面或電子文檔材料 (見附件) ,並通過郵寄或 E-mail 方式報送我會「民營雙優推選辦公室」。

3 、 申報參選的截止日期: 2006 年 5 月 15 日

四、推選辦法

為了保證推選結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我會組成由國資委、發改委、財政部、國家工商總局、全國工商聯等有關部門的領導、專家以及國內著名研究機構和大學的專家學者共同參與的專家評審委員會,並由我會有關領導主持評審和推選工作。推選辦法如下:

1 、由 「民營雙優推選辦公室」 對參選企業和企業家的申報材料和有關數據進行審核( 審核內容包括申報材料是否齊全、是否符合參選條件和申報要求) ,並按營業收入的排名次序,在相關網站上公示參選企業基本概況和參選企業家簡歷,公示後的反饋意見將作為評審的參考依據之一。

2 、由專家評審委員會 按照參選企業和企業家所在企業的營業收入、凈資產收益率和上繳稅金等主要經濟效益指標的排名次序,對參選企業和企業家進行詳細的分析對比和根據評選標准打分;同時通過實地考察調研了解的情況,參照企業和企業家在自主創新、科學管理和承擔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具體表現作出綜合的評議,產生候選企業和企業家。

3 、 召開專家評審委員會會議,對候選企業和企業家進行綜合分析評價,確定入選企業和企業家名單,並寫出評價分析報告;最後將入選企業和企業家情況提交我會理事長辦公會審定通過。

五、表彰宣傳

1 、 表彰:我會將在「 2006 年中國民營企業發展論壇」的大會開幕式上正式公布獲獎名單,並向獲獎企業和企業家頒獎;同時,在中企聯合網、新浪網等網站上公布表彰決定。

2 、 宣傳:在全國主流宣傳媒體公告表彰決定,並通過書、刊、網等多種形式進行宣傳,以充分展現我國優秀民營企業和優秀民營企業家的成就與風采,擴大和加深社會各界對我國民營企業的了解與關注,激勵廣大民營企業和企業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努力提高發展質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為實現「十一五」戰略目標與任務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大貢獻。

Ⅳ 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意義是什麼

經過了一定的歷史沿革,很多中國民營企業已經進入亟待發展壯大的「二次創業期」專。通過分析中屬國民營企業的現狀和困境,指出民營企業已經進入第二次創業的「發展瓶頸期」,現實制約其進一步發展壯大的兩大「瓶頸」就是其股權融資和公司治理結構問題。當今進入「二次創業期」的民營企業要擺脫困境並持續發展就必然也很有必要轉向海外證券市場上市來解決其股權融資和公司治理結構問題。分析比較海外上市的幾種主要模式、論述融資理論和公司治理結構理論,對民營企業海外間接上市的三大證券市場以及間接上市的民營企業在各市場的情況進行綜合比較、分析,佐以對中國民營企業第一大省—江蘇省的民營企業海外上市的實證分析,論證了海外間接上市模式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解決中國民營企業存在的兩個根本問題,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 民營企業海外間接上市成功的意義和效應就是海外間接上市的成功改善了民營企業的融資狀況並促使民營企業改善公司治理結構,為中國民營企業海外間接上市提供選擇策略建議。全部研究的現實指導意義就是希望它可以為中國民企通過海外間接上市做大做強提供一定借鑒。

Ⅳ 請問:民營企業的概念性質發展歷程或提供相關權威書籍

這個問題一看,我就知道是我的了
影響中國管理的十本好書

No.1《世界是平的》

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美國《連線》雜志總編輯。
核心思想:商業和文化的未來不在熱門產品,不在傳統需求曲線的頭部,而在於過去被視為「冷門的產品」——需求曲線中那條無窮長的尾巴。

影響:長尾理論影響了Google的戰略思路。事實上,不光是互聯網、娛樂和媒體業,從玩具到廣告再到廚房設備,安德森證明了它在各個行業中的魔力。

評價:「長尾理論」終結了被公認無比正確的「二八定律」時代,但不能忽視的是,長尾不僅是把眾多分散的小市場聚合為一個大尾巴,還需要堅強有力的頭部,以及頭部與尾巴之間的有效聯系。

No.3《藍海戰略》

作者:W·錢·金教授和勒妮·莫博涅,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核心思想:企業應從關注並比超競爭對手的所作所為,轉向為買方提供價值的飛躍。通過跨越現有競爭邊界看市場以及將不同市場的買方價值元素篩選與重新排序,企業就有可能重建市場和產業邊界,開啟巨大的潛在需求,從而擺脫「紅海」(已知市場空間的血腥競爭),開創「藍海」(新的市場空間)。
影響:藍海戰略對競爭激烈、利潤空間越來越小的產業來說,無異於一劑良葯。
評價:由於對高利潤的追逐,「藍海」遲早會變成「紅海」,壟斷只是暫時的,競爭也不可能完全被忽略,也許在不同的階段需要兩者不同程度的融合。

No.4《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作者: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
核心思想: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也是必須學會的,提出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應具有的6個特徵,旨在培養自己成為有效的管理者。No.9《領先之道》
作者:陳春花,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曙明,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海然,美國資源管理教育協會會員。
核心思想:展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企業從起步到領先的商業成功精髓,專注於研究中國自身理論,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特有成功模型。
影響:書中的觀點對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各種企業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評價:近年來,國內研究「先鋒企業」的書很多,也很熱銷,但在管理上有思想性的也只有《領先之道》。它所總結的中國企業成功模型是經過8年研究沉澱的、有大量數據和案例支持的。
影響:為每一位促進機構有效運轉負有行動與決定責任的知識員工而寫。
評價:此書成於1967年,卻在四十年後的中國依然被眾多的經理人奉為至寶,連張瑞敏都覺得「常讀常新」。它是管理者必讀的經典之作。

No.5《專業主義》

作者:大前研一,日本戰略之父。
核心思想:剖析了21世紀的專業精神所在,一流的企業人才必須具備的能力與素質,警示人們重新思考專業的內涵與效用,培養並吸納專業人才。
影響:對於企業而言,本書可幫助管理者尋找真正的一流人才。對於個人來說,本書為職業人士指明了一條修身之道。
評價:平坦的世界會有更多的機會和選擇,但這更需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專業化,然後全球化,才可能獲取最大利潤。

No.6《體驗經濟》

作者:B·約瑟夫·派恩,詹姆斯·H·吉爾摩,美國戰略地平線LLP公司的共同創始人。
核心思想:體驗是一種創造難忘經歷的活動,是企業以服務為舞台、商業為道具,圍繞消費者創造出值得回憶的活動。
影響:體驗經濟對於服務業和日用消費品業來說,無疑是一種全新的增加企業價值的經濟模式。
評價:事實上眾多深受產品經濟影響的製造型企業很難像星巴克、耐克那樣通過販賣體驗來賺錢,《體驗經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國內部分

No.7《細節決定成敗》

作者:汪中求,細節管理專家,奇正咨詢機構深圳公司首席營銷管理顧問。
核心思想:精細化管理時代已經到來,一定要把小事做細。成大業若烹小鮮,做大事必重細節。
影響:銷售近百萬冊,是一部管理者和員工都可以讀的書。
評價:精細化管理是執行層面的問題,它需要在正確的戰略指導下實施,否則管理越精細,離目標可能越遠。

No.8《人體使用手冊》

作者:吳清忠,台灣人。因個人疾病接觸中醫,後辭職專門研究醫學。
核心思想:本書從中醫養生保健理論出發,結合現代的資訊系統觀點、電腦軟硬體架構,把人體當作一個完滿智慧的機體,詳細闡述了如何「依照操作說明書」正確使用自己的身體。
影響:其理論及方法將掀起一場養生方式大革命,受到關注健康群體的廣泛追捧。
評價:此書高管們不能不讀,健康才是成功的基石。但是對於疾病的治療,本書內容僅可作為參考,仍需去正規醫院就診。

No.9《領先之道》

作者:陳春花,華南理工大學教授;趙曙明,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海然,美國資源管理教育協會會員。
核心思想:展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成功企業從起步到領先的商業成功精髓,專注於研究中國自身理論,深入分析中國企業特有成功模型。
影響:書中的觀點對不同地區、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各種企業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評價:近年來,國內研究「先鋒企業」的書很多,也很熱銷,但在管理上有思想性的也只有《領先之道》。它所總結的中國企業成功模型是經過8年研究沉澱的、有大量數據和案例支持的。

No.10《強者——企業家的夢想與痴醉》

作者:王育琨,著名管理專家,現任首鋼發展研究院企業研究所所長。
核心思想:揭示了痛苦、無聊與去執是成為一個人通往「大我」的三種主要力量,展示了14位企業家的不平凡經歷與偉業,並呈現企業家14種視野與明辨力。
影響:作者對企業和企業家有著十幾年的研究和思考,如果想與中國的企業家打好交道,或者是想自己做好企業家,本書必讀。
評價:挑戰權威、呈現感悟、解讀人物,僅僅是本土管理學智慧的第一階段,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作者:托馬斯·弗里德曼,《紐約時報》專欄作家,曾三次贏得普利策獎。
核心思想:將全球化分為三個階段:「全球化1.0」、「全球化2.0」和「全球化3.0」,在「全球化3.0」中,技術進步和網路的流行、創新模式的革命,已經把競爭的平台推平。只要擁有充足的創造力,每個人都能參與全球的合作與競爭,成為世界的主角。
影響:「全球化3.0」改變每個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的方式。政府部門、商業部門、社會部門,各行各業的管理者、員工或者是自由職業者,概莫能免。
評價:無論企業還是個人,這個變平了的世界給了你無窮的機會,關鍵看你准備好了沒有。

Ⅵ 求中國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歷程,興起、發展、繁榮、消亡這四個階段具體對應哪些歷史時期和年代

近現代的中國報紙,除去被稱為「蟻報」的小報,其主流範式大概有三種:民營商業報紙(商人辦報)、專業報紙(文人辦報)和黨報系統(政黨辦報),三種範式相互重疊、長期並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歷經政權更迭,民營商業報刊的生存發展呈現出獨特的狀態和歷史規律。

近代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軌跡
中國近代民營報刊誕生於清朝末期的19世紀70年代, 興盛於南京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20世紀三四十年代, 衰微於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其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歷史時期:
1.初創期(1873~1894)
中國早期的商業報刊是由外人在華最先創辦的,19世紀70年代以後,國人開始了自辦民營商業報刊的艱難探索實踐。1873年艾小梅在漢口創辦的《昭文新報》是第一份國人自辦的商業報刊;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的《循環日報》,則是早期國人自辦商業報刊中出版時間較長、影響較大的一份。從19世紀70年代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前,國人自辦民營報刊約20種。誕生於洋務運動中的第一批國人自辦報刊具有明顯的商業性質,多是私人集資合股而辦,屬私營性質的民辦報刊。這一時期民營商業報刊的出現主要源於內外兩大因素。從外因來看,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門戶洞開,西方殖民者在華貿易活動導致了商業報刊的產生;內因方面,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也為民營商業報刊提供了生存的必要土壤。內外因的相互作用下,近代民營商業報刊於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應運而生。
2.發展期(1914~1921)
1914年「一戰」爆發後,帝國主義列強忙於戰爭無暇東顧,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暫時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並帶動了以廣告為主要利潤來源的民營商業報刊在民國初期迅速崛起。這一時期的民營商業報刊普遍注重經營管理和發行業務,並進行技術革新和擴大再生產,因此規模有了很大發展。以《申報》為例,不僅增加了廣告的數量,在發行方面也努力拓展外埠讀者訂閱,以提高《申報》在全國的影響力,此外,印刷機、鑄字機等設備也無不更新。到1922年,《申報》的發行量從1912年史量才接手時的7000份增長至接近5萬份。《新聞報》等其他商業報刊的發展情況也大致如此。藉助於有利的國際環境,上海地區的民營商業報刊在這幾年間都獲得了較快發展。在以京津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由於袁世凱獨裁統治對新聞事業的摧殘,直至1916年袁世凱去世後民營報業才有所復甦和發展。1918年《京報》、《晨報》相繼在北京創刊,並逐漸發展為北方較有影響的民營商業報刊。
3.繁榮期(1925~1937)
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南北的民營商業報刊迎來了自身發展的繁榮期。這一時期,一方面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在各大城市得到空前發展,為民營商業報刊的發展提供了資金、廣告和讀者群;另一方面,北伐戰爭的推進也為民營報業的發展提供了寬松的政治環境。上海地區,《申報》、《新聞報》等老牌民營商業大報逐步完成了向企業化經營的過渡,出現了報業資本朝著集中、壟斷方向發展的托拉斯新趨勢。與此同時,以《晶報》的出版為標志,在上海出現了一個時期的小報熱潮。在以京津地區為代表的北方,北伐的進行消滅了封建軍閥,寬松的政治環境催生了在日後具有很大影響的民營商業大報。新記《大公報》及以《世界日報》為依託的「世界報系」均創辦於這一時期,這些報紙在暫時獲得的寬松政治經濟環境下,迅速發展為民國時期的民營商業大報。
4.衰微消亡期(1937~1949)
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軍發動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長驅直入由北到南入侵中國,《申報》、《大公報》等民營商業報刊在戰火頻仍中輾轉南北,生存環境受到了極大破壞。此後,隨著日軍在淪陷區內建立起龐大的日據報業和漢奸報業,民營報業逐漸萎縮。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民營商業報刊迎來了短暫的復甦,但凋敝的經濟和國內緊張的政治形勢仍舊制約著其發展。1946年6月全面內戰爆發後,隨著解放戰爭的推進和無產階級政權在全國范圍內的建立,民營商業報刊或被接管,或由於物價飛漲累賠不堪經營難以為繼而倒閉,在全國解放前夕大規模消亡。建國後,被允許繼續出版的民營商業報刊僅剩數十家,其中一部分因自身無法適應新的政治經濟環境而自動停刊,另一部分經公私合營成為國有報紙。至此,於中國大陸存續七十餘年的民營商業報刊落下帷幕。

近代民營商業報刊的生存狀態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復雜的政治格局、內外交困的經濟環境使民營報業的生存和發展尤為艱難,其七十餘年的成長歷程呈現出特定歷史時期獨有的狀態和規律。
首先是大多困窘易夭、發行量小。近現代民營商業報刊的一個突出特點是生難夭易,除《申報》、《大公報》等少數幾家報刊外,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壽命不過寥寥數十期。這主要與近代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落後,許多報刊經濟上困窘難支因而濫拉政治關系、拿津貼有關,所以在復雜動盪的中國,政局一變動這些報刊也就隨之倒閉了。另外,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也不大,除卻幾種商業大報,絕大多數民營商業報刊的發行量只有千餘份左右,這與報刊靠廣告和津貼勉強維持,內容上格調不高有重要關系。多數報刊的困窘易夭和少數大報對商業利潤的努力追求,是近代民營商業報刊在經濟生活上的寫照。
其次,民營商業報刊在言論上體現出朝秦暮楚、軟弱性與進步性並行的特點。一方面,誕生於國難之中的民營商業報刊,其經營者大多懷有強烈的愛國精神和社會責任感,而民營報業贏利的目的也要求其必須監督時政、批評政府以建立聲譽,故而其言論往往表現出進步的一面;另一方面,近代中國歷任政府的獨裁專制統治,又使民營商業報刊欲求生存者必然要在言論上有所顧忌,表現出一定的軟弱性。即便是以言論著稱的《大公報》也只能「在不危及本報生存的前提下,盡量批評政府。」②言論上的反復無常、進步性與軟弱性並存,是其生存狀態的寫照。
由於政治制度的更迭和經濟基礎的變化,誕生於內憂外患之中,伴隨政局動盪艱難發展壯大的民營商業報刊,最終在新中國成立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作為我國大陸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民營商業報刊為豐富近代大眾傳播形式、推動我國報業發展、促進中國近代化民主進程做出了重要貢獻。

Ⅶ 中國民營企業人力資源外包的歷史或者發展歷程

人力資源外包在中國可以追溯到改革開放初期,1980年國務院出台了《關於管理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的暫行規定》,強制性規定了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應當委託政府指定的外事服務單位辦理中方工作人員聘用手續,雖然這項被稱為「向外國企業常駐代表機構提供中方雇員」的服務是強制性政策催生出來的,並且當時它離實際上的人力資源派遣服務相差甚遠,但畢竟我們可以多多少少看到人力資源派遣的影子。
(一)人力資源外包的萌芽期
從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大約十年期間,是中國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的萌芽期。此期,人力資源外包在中國以類似人力資源派遣的「提供中方雇員」方式為中國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積累著寶貴的經驗,為後來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的起步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現今中國人力資源外包服務領域的行業巨子FESCO和上海外服便是起步於此階段的外事服務單位。
(二)人力資源外包的起步期
從90年代起到90年代末,又一個十年,是中國人力資源外包行業的起步期。此階段,「提供中方雇員」繼續著它的發展;另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相繼出現,人才也開始小范圍流動,各地人才交流中心和職業介紹中心開始為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提供基於人事檔案的勞動用工手續的服務,人事事務外包終於揭開了它的面紗;此外,由於外資企業進入和先進西方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的引進,我國部分企業從人事管理概念轉入人力資源管理的概念,特別一些發展快速的高科技企業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打造自己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此過程造就了一批人力資源管理實踐專家,這些人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紛紛成立了人力資源管理顧問公司,開始推動中國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外包市場。從華為走出來的中華英才網總裁張建國便是這一過程的典型例子;可喜的是,在這一階段中後期,由於國有企業改革、職工下崗,出於下崗職工就業的需要,真正市場運作的人力資源派遣開始粉墨登場。
(三)人力資源外包的發展期

從21世紀起,中國人力資源外包行業進入了一個發展期。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外包先行一步,不但向規范化、專業性發展,還出現了市場細分,例如專業招聘網站:中國人才熱線,例如薪酬數據咨詢顧問:外企太和,例如人才測評機構:上海人才有限公司;人事事務外包由於眾多跨國企業在華業務的發展、分支機構和人數的增多,紛紛開始由其在華總部牽頭,將其人事事務統一外包出去,例如IBM、Microsoft、GE、西門子、西安楊森等;人力資源派遣在這之前完成了初步探索,各個專業人力資源派遣機構露出「尖尖角」,官方和民間開始有組織的對人力資源派遣進行經驗總結和理論研究,各個地方相繼出台了一些相關發法規,行業協會的成立也開始提上議程。
(四)人力資源外包的規范期
總結人力資源外包在中國20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一個異常清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特點:(1)人力資源派遣的政策性「催生」和「喂養」(早期的「提供中方雇員」和後來安排下崗職工需要、國有企事業單位用工編制限制);(2)人力資源管理職能外包的市場化發展;(3)人事事務外包「傍」「洋大款」(跨國外資企業在華業務發展帶動了人事事務外包)。

Ⅷ 浙江民營企業的發展歷史與現狀,急急急

民營經濟發展較快是我省經濟的一大特色,也是我省體制機制優勢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2年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以後,我省的民營經濟經歷了一個從開始起步到實現第一次飛躍的發展歷程,總量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發展水平和競爭力也逐步提高。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發展大趨勢,我省民營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水平亟待提升,正面臨著努力實現二次飛躍的歷史性任務。本文對浙江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沿革、現狀及主要特徵、先發優勢的機理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民營經濟實現第二次飛躍面臨新的形勢進行了分析。
一、民營經濟發展的歷史回顧
按所有制經濟成分劃分,可以將國民經濟劃分為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個體私營經濟、港澳台和外商投資經濟。通常我們將集體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稱為民營經濟。改革開放以來,浙江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完成了第一次飛躍。回顧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改革開放至90年代初,民營經濟以集體經濟的大發展為主要特徵。
這一階段集體經濟尤其是工業領域的集體經濟所佔比重大幅上升,個體私營經濟進入初創時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和城鎮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城鎮和鄉村集體工業為主要特徵的集體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78年,全省集體工業增加值僅17億元,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為36.2%。到1990年,集體工業增加值已達223億元,比重達到 61.3%,12年時間集體工業所佔比重上升了25.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這一時期的個體私營經濟隨著改革政策的逐步推出,以及出於謀生和對致富的渴望,開始進入初創時期。但在那個年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個體私營經濟還受到很大限制,不少私營企業出於尚未解決合法生存的疑慮,或者為了少惹麻煩,迫不得已戴上了集體所有制的"紅帽子"。因此,到1990年,當集體經濟佔GDP的比重高達53.1%時,個體私營經濟所佔比重僅為15.7%。
第二階段:9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後期,民營經濟以個體私營經濟大發展為主要特徵,集體經濟開始萎縮。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發表,猶如春風給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氣象,民營經濟迎來了第一次飛躍的機遇。1997年與1991年相比,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100.3萬戶和1.1萬家增至153.2萬戶和9.2萬家,從業人員由155.8和16.9萬人增至256.4和135.5萬人,注冊資金由40和7.3億元增至219.9和470.6億元。在工業領域,個體私營經濟已成為工業經濟新的增長點。1991-1997年,個體私營工業佔全部工業增加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5.5%升至1997年的40.6%。經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全省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由1990年的141億元增至1997年的1564億元,佔全省GDP的比重由15.7%上升到 33.7%。
在個體私營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集體經濟由於改制等原因開始萎縮,佔GDP的比重大幅回落,由1990年的53.1%下降到1997年的36.7%。
第三階段:90年代中後期至今,民營經濟獲得了新一輪的發展,但更多的表現為產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
黨的十五大的召開及隨後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確立了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從此浙江民營經濟在一個更加寬松的政治、政策和社會輿論環境下開始了新的一輪的蓬勃發展,並完成了民營經濟的第一次飛躍。2002年,我省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69.0%,其中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47.1%,比1997年上升了13.4個百分點。這一階段民營經濟的產權形式更多的表現為產權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形式。一方面,是由於國有、集體企業改制步伐不斷加快;另一方面,經過若干年積累的個體私營企業達到一定規模後,客觀上也產生了生產要素在更大范圍內聯合、並購、合作的要求,於是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等混合民營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以規模以上私營工業企業為例,1998年私營獨資企業為952家,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為937家,分別占私營企業單位總數的42.3%和41.6%。到2002年,私營有限責任公司達7467家,占私營企業單位總數的72.5%,比1998年上升了30.9個百分點,私營獨資企業2252家,所佔比重下降為21.9%。從個人資本金的分布來看,也更多的分布於產權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及私營企業中的私營有限責任公司等混合民營經濟中(見表1)。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徵
(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及作用
1、民營經濟發展全國領先,占國民經濟的比重較高。2002年,我省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5375.7億元,佔全省國內生產總值的69%,其中集體經濟創造增加值1708.1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1.9%,個體私營經濟創造增加值3667.6億元,佔47.1%。與經濟較發達的省市比較,我省民營經濟特別是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處於較為領先位置,2002年,我省個體私營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分別比江蘇(28.3%)、山東(29.1%)、上海(9.0%)高出18.8、18和38.1個百分點。2002年廣東省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54.3%,比我省低0.5個百分點,但廣東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外商和港澳台投資經濟比重遠高於我省,因此,廣東的個體私營經濟比重也比我省要低。
2、民營經濟發展促進了我省經濟的較快增長和綜合實力的增強。一是民營經濟成為我省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按現行價格計算,1979-2002年,全省GDP的增量中有69.1%的貢獻份額來自於民營經濟。二是民營經濟成為增加就業的重要渠道。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從業人員已佔到全部從業人員的88.2%。1979-2002年全省新增就業人員1063.6萬人,其中民營經濟增加從業人員908.88萬人,佔85.5%。三是民營經濟成為稅收收入的重要來源。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稅收收入達到769.81億元,佔全部稅收收入的比重達到60.6 %。四是民營經濟成為外貿直接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直接出口額達88.67億美元,佔全省出口總額的30.1%,比1997年提高了23.5個百分點,如果加上民營企業經國有外貿公司渠道出口的部分,比重還要更高一些。五是民營經濟投資成為我省投資需求較快增長的重要因素。2002年全省民營經濟投資完成額達2159.5億元,佔全社會投資完成額的62.2%。六是民營經濟發展對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以農村居民為例,2002年與1997年相比,農村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由1496元增加到2437元,佔全年人均總收入的比重由31.7%上升到39.6%,2002年對農村居民人均總收入增長的貢獻份額達65.8%,而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大部分是依靠民營經濟發展得到的。
(二)民營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由一個經濟小省發展成為經濟大省,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營經濟發展得早、發展得快。如果將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民營經濟發展看成是第一次飛躍,那麼在這一時期,我省民營經濟發展,具有以下特點:
1、以量的擴張為主,散、小、低特徵比較明顯。2002年與1991年相比,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分別由100.3萬戶和1.1萬家增至152.9萬戶和24.7萬家,分別增長52.4%和21.5倍;從業人員由155.8和16.9萬人增至275.6和404.0萬人,分別增長76.9%和22.9倍;注冊資金由40億元和7.3億元增至359.4億元和2156.0億元,分別增長8倍和294倍。但從個私經濟的總體發展狀況看,散、小、低特徵比較明顯。根據2001年基本單位普查庫資料,全省工業獨立核演算法人單位數為154789家,其中規模以上單位數(指全部國有和年產品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非國有工業企業)為18626個,僅佔12%,規模以下工業法人單位數佔了88%。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生產的產品也以小商品多、大商品少,低檔商品多、高檔商品少,普通商品多、名牌商品少,生活消費類商品多、生產投資類商品少等粗放增長為特色。
2、總體上仍以創業和原始積累為主。浙江民營經濟的發展雖然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一些企業也已完成了原始積累,開始進入再次創業階段。但從總體來看,仍處於企業規模較小、產業層次較低的原始積累階段。2002年,全省經工商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平均注冊資金只有87萬元,即使在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平均每個私營企業的實收資本也只有443萬元,是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平均水平的42%,相當於國有企業平均實收資本的12%,股份有限公司的7%,外商投資企業的17%。
3、大多數企業還停留在傳統家族制管理階段。浙江的民營經濟主要是以千家萬戶自發創辦家庭工業的形式逐步發展起來的。這一發展路徑使得大多數企業停留在傳統型家族制管理模式。由於傳統型家族企業產權的穩定性、決策的靈活性、領導層內部的一致性、利益動力的有效性等優點,一方面易於被大多數民營企業所選擇,另一方面,在創業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對企業的發展確實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在這一管理模式下,只要外界還沒有影響企業生存的巨大壓力,民營企業進行自身的制度創新動力不會太強。因為,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就必須打破傳統型家族制管理模式,這對苦心經營多年的創業者及其家族成員來說都將面臨處理家族和企業發展關系的若干痛苦抉擇。一些家族企業為避免這種痛苦抉擇,寧可滿足於現狀,安穩地求取既得利益。
4、經營領域有所拓寬,但仍相對集中於工業領域。浙江民營經濟的產業分布從第一產業為主向第二產業為主轉變,然後再向第三產業發展(見表2)。但從總體上來看,由於受市場准入等限制,民營經濟仍主要集中於第二產業的工業領域。
從工業內部行業分布看,雖然民營經濟除了國家壟斷的行業之外,幾乎涉足工業各領域,但仍相對集中。2002年規模以上私營工業總產值中製造業所佔比重達到99.4%。在製造業內部,私營工業企業又主要集中於紡織業、服裝及其他纖維製品製造業、普通機械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製品業等行業。2002年這五個行業總產值佔全部私營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分別為21.6%、8.1%、7.7%、7.3%和6.1%,五大行業合計所佔比重達50.8%。
三、浙江民營經濟發展處於領先優勢的機理分析
2002年,浙江民營經濟佔GDP的比重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在全國處於領先位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在改革開放之初計劃經濟對浙江經濟的控制力相對較弱。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浙江國有企業少,國家投資少,計劃供應的物資和產品也少,就當時的體制而言,浙江處於劣勢地位。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這一體制劣勢反而轉變為體制優勢。1978年,全省集體經濟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高達55.7%,其中集體工業增加值佔36.2%,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很多。集體經濟比重高,國有企業少,就意味著計劃經濟的生根和控製程度比較薄弱,這就迫使浙江的企業從市場上去尋找原材料和銷售渠道,也就有可能從計劃經濟最薄弱的環節突破原有體制的束縛,率先進行市場導向的改革。浙江的民營經濟就是在率先進行的市場導向改革中不斷發展壯大的。
2、浙江具有悠久的商品經濟發展歷史和人文傳統。浙江的文化是以傳統文化和海洋文化相結合為特徵的。中國傳統文化所強調的是勤儉、和諧與秩序。從海洋文化講,有開放意識、風險意識、經營意識、金融意識、創新意識。改革開放政策解除了束縛人們思想與行動的條條框框,使浙江人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迸發,很多創新都為全國開了先河。因此,浙江人的創業精神、致富慾望、投資意識、盈利動機和刻苦勤奮的勞動態度,以及眾多的能工巧匠和外出人員,都為民營經濟迅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政府相對寬松的管理,為浙江經濟制度變遷營造了良好的環境。"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浙江的特點是人多地少,國有企業少,國家投資少,這就迫使廣大人民群眾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經濟。因此,投資少、見效快、效益好的個體、私營經濟在浙江得到迅速發展。但在黨的十五大關於所有制理論的重大突破之前,產權制度的實際供給仍然是受政治約束的。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浙江民營經濟得以制度創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浙江各級政府在制度變遷中採取了一些默許乃至支持的做法,使得浙江民營經濟能超前發展。如浙江省政府從實際出發,較少對群眾自主的創業行為設定各種禁區,較少明令禁止,較少大面積打壓。這種默許的做法,實際上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的一種支持,形成中央和基層群眾之間的一個緩沖,有利於推進制度變遷。這種被浙江學術界一些人士稱之為"無為而治"的領導方法,其實質是經濟民主,即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支持群眾的制度選擇,使千百萬人民群眾真正成為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體,從而使整個社會經濟洋溢著持久的積極性。
四、民營經濟實現二次飛躍面臨的形勢
目前我省民營經濟所佔份額可謂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然而浙江經濟要加快發展,上一個新的台階,就必須加快民營經濟的發展,實現民營經濟的第二次飛躍。面對第二次飛躍,浙江民營經濟面臨以下變化趨勢:
1、民營經濟發展的政治和政策環境發生了變化。首先,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得到了確立。十五大後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個體、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庄嚴地寫進國家根本大法,使民營經濟的政治合法性有了憲法保障,為浙江民營經濟的二次飛躍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政治環境。其次,社會對浙江民營經濟的規范運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民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也存在無序競爭、低價傾銷、仿冒偽劣、環境污染、就業者合法權益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隨著信用浙江、生態省建設等戰略目標的提出,對民營經濟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競爭能力、重視環境保護以及保障就業者的合法權益等方面都提出了更加規范的要求。
2、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本質變化。我省民營經濟憑著創業起步早、市場化程度高、機制靈活、反應靈敏的優勢不斷發展壯大。但隨著我國短缺經濟的結束,經濟運行的環境已經發生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根本變化,民營經濟進一步發展面臨的已是需求約束型的經濟環境。同時,消費者選擇產品也已從實用型趨向完美型,產品的高質量、高標准、高品質成為消費者追求的目標,亦成為生產者角逐的焦點,低品位的產品逐漸受冷遇並將被淘汰出局。那麼,以粗放增長、外延擴張為特徵之一的我省民營經濟所面臨的市場壓力將會越來越大,如何面對變化了的市場,將是我省民營經濟能否再創輝煌的關鍵。
3、競爭對手發生了巨大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省的民營經濟是在與機制僵化的國有企業競爭中發展壯大起來的,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的全球化和我國加入WTO,民營經濟的競爭對手已是改制後競爭力大大增強的國有企業、國內其他省市也迅速發展的民營企業以及國際跨國公司,特別是與擁有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跨國公司的競爭將會非常殘酷。在國際國內市場競爭中,必須遵循WTO的游戲規則。這給我省的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轉變經營理念、創新思維,強化內部管理、提升產業結構、加強人才培養等提出了新的挑戰。
4、民營經濟自身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是民營企業的規模不斷擴大。據規模以上工業統計資料, 1998年,年銷售收入達5000萬元到1億元的私營企業單位數為95家, 1億元以上的私營企業單位數為35家,2002年分別上升到670和365家,占私營企業總數的比重分別上升2.3和1.9個百分點(見表3)。二是民營企業自身成長需要進行制度創新。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經營領域的拓寬、技術層次的提高、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的家族制管理制度難以適應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要求民營企業對家族企業進行家企分離的改革,完善產權治理結構,提高內部管理的科學性,以適應加快發展和市場形勢的需要。

Ⅸ 中國的民營企業真正從什麼時候才有

90年代初期,由改革開放創造的萬元戶過渡而來

Ⅹ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們民營企業的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鼓勵私營經濟,放寬政府管束已經成為國家政策的又一新篇章。而回望歷史,當計劃經濟往市場經濟轉型的過度當中,一大批中、小型民營企業已經逐漸成為了國內自由競爭市場的中堅力量。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內大部分民用消費品製造行業和流通行業,因為主要生產方式以來料加工為主,不需要自主核心技術研發,進入門檻不高,國際市場容量龐大,國內市場細分和行業壟斷局勢不明顯。在國有和大規模資本逐漸退出後,湧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產、高科技行業之時,所余留的發展空間被民營企業迅速占據,滋養了眾多實力不等的民營企業得以發展壯大。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市場格局的改變,競爭的日趨激烈,民營企業很快就遭遇了發展的瓶頸。而民營企業在隨著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壯大之後的可持續性發展問題,一直綳緊著很多民營企業治理者的神經。聘用外腦,依靠他人完成自己未能完結的心願和尋找到適合企業發展的遠景,目前是大部分中、小型民營企業家所採用的通用方法。但是,民營企業在發展初期,因為考慮到企業的穩定性同時又受到人力資源的限制,多數企業成為了家族式企業或更多不是家族式的企業採用的是家族式治理方式。表面的人情和血脈替代了企業的文化和理念,用於管控企業的內部執行能力;無度的信任和放手遮蓋了規范和制度,約束人的行為思想,決定人才的選拔和利益的分配;家族內的文化理念成為了企業的文化理念,而企業治理者的行為方式往往也決定了企業內部的執行路線。在這里,我並不想反對家族式企業的的外在形式,家族式企業在全球並不是沒有成功的案例,血脈延續在一定程度上同時也是一種文化和理念的延續,只要具備相對可持續發展的活力,家族式企業往往比普通企業更具備可靠性和聚合力。只是相對西方,中國的明清兩代,儒家文化在集權統治階層的簇擁下,發展到了歷史和封建社會的最高點,正是這種高度使得中國的封建社會相比較西方主流文化的發源地歐洲,延續的時間更為漫長。而在歷史文化的沉澱以及余留思想的影響之下,培養現在中國發展核心人力的家庭。當時的家庭的教育和家庭治理模式相對而言也更多的具備了一種封閉、剛硬、集權的特性,在這種文化所影響下的家族式企業也未免會受到影響,但這些特點與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拼搏的創新企業特質並不切合,也不符合企業長遠發展的需要。民營企業大多以發起者和創業者為核心,在發展的過程中,因為權利的逐步分散,在缺少治理規范約束監督的情況下,權利又在各個層次被放大佔用,並與個人利益得到了自覺的緊密相連。同時因為沒有很好的正負激勵機制和遠景規劃,產生了消極的群體效應,導致了企業的發展受到阻撓。另外,中國的民營企業大多沒有很長時間的歷史積累,而是在改革開放和市場細分大大滯後於發達國家以及全球經濟趨向一體化的大環境之下,得以抓住機遇,通過自身努力從而獲得了高速的增長。發展節奏的跳躍性和財富積累的快捷使得大部分民營企業主忽略了自身再學習的能力,忽視了市場環境的變化往往會超前企業變革這一定律。因為家族式治理的特性,企業往往等到外部環境的干擾和阻撓積累到一定程度,在企業內部顯山露水之時,才能有所醒悟,並開始尋找創新和改革的途徑。而在這個時候,企業已經沉澱了多年的問題和弊病,正在一步步加速蠶食著企業所累積的根基。而這些都正是應證了那句老話「參天大樹,風吹不舞,雨打不亂,螻蟻雖小,卻能毀之於無形」。多數企業的領軍人所發現出的問題因為受到個人視線的限制,看到的只是問題的表象,受到意識上固有習慣的影響,更多的會把問題推託於外部歸因。意識是行為的指向,再加上因為急於求成,私營企業最渴求改變的大多也僅僅是企業外部活動的適應性,而忽略了企業內部和自身對環境的適應性。中、小型民營企業的改革往往是從外部著手,一般首先期望加強的是銷售環節枝葉的繁茂,挽留住意識中應有的蔭綠,其次是認同補充人力催化劑,藉助新鮮血液應付病體的運營之用,再其次是渴望尋找各種臨時手段支撐即將放倒休克的軀體,力求短期獲得再生的活力。但是,此時的問題已經不是治標所能奏效的,而根本的是體制和領導層能力上的問題。假如沒有從根本處著手,規劃更清楚的發展路線,尋找更適合企業發展的治理模式,建立更完善的各種體制,肅清消極的人事因素,激發原始的創新活力,內病外治,究竟不是長久之際。目前國內民營企業的問題其實也是其它類型企業的相似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的問題。正是因為相對不穩定的大環境,在這種環境催長下的民營企業改革步伐必然步履艱難,困難重重。一方面要應付政策和市場的不規則變化,同時還要引導企業內部的不斷革新。孰輕孰重,從發展和運營的角度來看,都無法放的下,而柳傳志「找死和等死」之說則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種矛盾的對立和統一。如何沖破枷鎖,獲得長足的發展,這里先看這樣一個比喻:企業發展的過程,如同一個正在前進的鬥士。「企業理念」是鬥士前進的方位,雖然決定了企業發展的高度,但因為理想永遠只掛在遠方,假如沒有實際行動的支撐,也只是一個空想;「戰略」是鬥士前進的方向,戰略只能避免不走彎路,但並不能避免不走錯路,所以戰略必須同理念很好的銜接,同時與環境相適應;「領導層」是鬥士的大腦,需要確立方位和方向,對所有的信息最後做出正確的判定和指示,引導身體前進和內部運作;「治理決策」是大腦的指示和命令,一定要合用,才能妥帖,必須要迎合企業的發展現狀和外部環境的變化,否則就會影響企業的運動;「組織結構」是鬥士的骨骼和肌肉,必須具備穩定性和協調性,保護身體器官,很好的執行指示和命令,支撐鬥士的運動過程;「制度規范」是鬥士的其他身體器官以及神經和血脈,隨著四周環境的改變,需要具備對環境的敏感,一定的靈活性和穩定性,還需要將所有器官之間的反應信息很好的聯接,達到很好的執行效果,並且還需要通過不斷的自我鍛煉和補充營養,排除因為病毒對企業的侵襲所產生的問題,強化免疫能力;「人才」是供給身體營養的血液,需要適時補充新鮮血液,過濾壞死的血球,保持血液的活力;「鬥士」在前進中的運動就是企業在執行中所產生的所有的「外部活動」,形成了企業發展的過程,與企業理念相結合,就構成了企業文化的可識別特徵。

閱讀全文

與中國民營企業發展歷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